第一篇: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过程与方法:
1、抓住贝多芬言行举止及感情变化,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围绕重点段落探究,交流解决重点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及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师:贝多芬简介视频、、《月光曲》的音乐、幻灯片。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词串文,轻叩心扉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艺术家。(贝多芬简介视频)
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已 1
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写?
2、《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先听后写。(一组词语:盲姑娘、激动、仿佛、安详、幽静)。
3、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刚才所听写词语),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4、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畔的一间茅屋,他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月光曲》
二、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1、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2、同学们,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指导朗读
3、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4、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
5、接着读: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弹好这首曲子的。”
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生交流)
(师生合作读朗读,生生分角色读)
6、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三、两番“对话”心灵互通
1、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知音)(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
2、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他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放出声音读。
(指名学生感情读。)
为什么盲姑娘会这么激动呢?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第一个 您表示猜测所以可以读得稍微长一些,再读一读这句话。
3、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4、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音乐让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心灵相通)
四、释放心情,曲终意犹
1、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
3、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也曾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时贝多芬的内心充满了温馨和祝福。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4、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五、作业布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触动打动激动
第二篇:《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张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6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认会生字,重点理解“清幽、恬静、霎时间、微波粼粼、波涛汹涌”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运用“一边读,一边想”以及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贝多芬及兄妹俩高尚而真挚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26课《月光曲》,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把字写得大方美观。“曲”字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两竖。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情。
2.检查词语的读音。
师:文中有一些特别容易读错的字词,你能读好它吗?
3.理解词语意思,并会在合适的语境下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积极自主识字,充分交流,有效调动识字热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概括主要内容。强调准确、简洁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两个要求。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注意做到准确、简洁。
[设计意图:在学生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时,教师要给方法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读中感悟,深入人物内心
师:课文主要内容我们清楚了。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后第一题),读一读。
师:从问题中我们明白了,贝多芬弹了几首乐曲?(两首)
(板书:弹一曲,又弹一曲)
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请大家静下心来,认真读读相关段落。
师:不仅是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更因为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设计意图:抓住课后题来引导学
生,尽可能地让课堂学习简单化,使学生由此及彼,以最快的速度触及文章的中心及学习重点。]
1.读中感悟,学习第3自然段。
预设:
(学生读)“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非常懂事。
教师指导朗读,感受盲姑娘内心。
(学生读)“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
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哥哥的难过和无奈之情,以及哥哥对妹妹的愧疚。从“是啊”这两个简单的字中,体会到哥哥对妹妹那深沉的情感。(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从这句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想听贝多芬音乐会的渴望。
(教师相机板书: 弹一曲感动)
2.反复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学习需要,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细细品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理解课文的一种好方法。(板书:语言——内心)
四、利用学法,品读6、7自然段
1.学生自学第6、7自然段。可以和旁边的同学简单交流,也可以在书上写一写自己的收获。
2.集体交流。
预设: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
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从这里能感受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十分懂音乐。从两个“您”看出了,当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这是在繁华时尚的大都市吗?这是在贵族名流云集的音乐会上吗?这是在灯光璀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吗?这仅仅是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茅屋里)
师:此时此刻,贝多芬会怎样想呢?
预设: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师:从这句中感受到了贝多芬十分
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是他的知音,于是产生了创作的激情。其激动、幸福的复杂情感,促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教师相机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感受音乐家的高尚人格。)
(教师相机板书:走进 又弹一曲 激动幸福)
[设计意图: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并且引用贝多芬名言,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语句在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在发现中比较,在发现中品味,深刻地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五、再次创设情境,引起阅读期待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在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朦胧,那么美,贝多芬望了望身旁的兄妹俩,按起了琴键,此情此景下,他会弹出怎样的旋律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这儿与其说是结尾,不如说是一个延续,希望能掀起一个新的学习高潮,为下节课学习第9自然段做好铺垫。]
第三篇:月光曲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案 原创
月光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自学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波光粼粼”等词语,在具体情景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初步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二.1.教学重点:了解到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教学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名言:ppt出示语言齐读(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贝多芬。(2)进一步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家,指名生说,ppt出示补充(简介贝多芬的生平)。贝多芬一生创作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乐曲叫《月光曲》(生),(ppt出示课题),这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3)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首先来看一下你们生字生词预习的情况。开小火车)
认读生字新词:谱写 飞奔 记录
幽静 清幽
陶醉 苏醒
纯熟 陌生
失明 盲姑娘
入场券(卷)恬静(适、甜、舔)蜡烛(动物的油)琴键(古代的琴是用金属做的)莱茵河 霎时间
波涛汹涌 微波粼粼
(你认为有哪些字容易错,要提醒大家的?老师也有一些字词想让你们注意的。还有这里的幽静和什么是一对近义词啊?幽静的反义词是什么?陶醉的反义词呢?纯熟的反义词是? 破涛汹涌的反义词是?)齐读
3.初读感知
1)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4.精读感悟
(1)第二自然段
a.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起因是什么呢?默读课文,找一找在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2、3)b.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c.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一个词“幽静”,你觉得在这里它是什么意思呢?(优雅清静,在这里形容小路偏僻,很清静)
还有一个词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是什么啊?断断续续,那你觉得断断续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你又读出了什么呢?(时断时续,不连贯),说明曲目难弹。盲姑娘依旧在弹,说明盲姑娘是如此得热爱音乐。让我们再齐声朗读一遍。(3)第三自然段
a.现在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我们请三位同学分角色读一下第三自然段。
b.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兄妹两的对话。请你仔细默读这一段,划一划有关的句子,圈一圈相关的词,并且挑选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旁边做批注。(交流)
预设一: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执着。心中有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能听贝多芬亲自弹奏。
哥哥听到这句话,是怎么回答妹妹的呢?(挑选一位同学)
预设二: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入场券太贵”、“又太穷”,哥哥说这句话的心情是怎样的?(难过、愧疚、不安、痛楚、遗憾、内疚)
妹妹在听到哥哥这样说的时候,是怎么回答的呢?让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预设三: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随便说说:随口说出,并非真心所想。
妹妹真的是随便说说吗?既然姑娘是真心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为什么又对哥哥说自己是“随便说说”?安慰哥哥。妹妹体谅哥哥,善解人意。
让我们把第三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a.从这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哥哥因为无法满足妹妹的心愿时候的不安和痛楚。
妹妹的善解人意,为了安慰哥哥,强压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
完成作业本。
(4)第四、五、六自然段
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a.齐声朗读第4、5、6自然段。让我们来看一下第六自然段盲姑娘说的一句话,谁愿意来读一下?
b.“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盲姑娘是什么心情?愿望实现,心情激动,难以言表。
贝多芬听了之后什么心情?十分感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听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
两个您指什么?(猜想和肯定,还有敬重)
(5)第八自然段
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a.齐声朗读第8自然段。
b.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是什么意思?秀丽,幽静。辨析清幽(意境)和幽静(环境)(ppt出示),完成作业本第二题的第一小题。(清幽一般都是指很美的地方,美丽宁静,意境通常会很美;幽静的话,只是指深幽寂静,没有特定的环境。)
◆清幽一词表现出了一种很美的意境,文中那句话表现出了那份美丽的宁静,用波浪线化出来。哪一句?一起读!结语:那他谱写的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下节课我们来学。
第四篇:《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月光曲》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世界顶级音乐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及文字说明。文字内容根据课后的资料袋和课文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就是„„
生1:没有了。生2:丢失。
师:好。关于生字,我们就学习这些。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贝多芬在德国一个小镇上演出,听到了盲姑娘弹钢琴,盲姑娘和他哥哥的一段对话,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了那首曲子,然后弹奏出了《月光曲》。
师:是啊,一支世界名曲的诞生竟然这么偶然!是什么力量鼓舞了贝多芬呢?我们来读书。
教师朗诵课文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而且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弹。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然而事实上,它是非常想听贝多芬的音乐会的。
师:从哥哥的话里又品出了什么?
生3:哥哥因为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感到遗憾。
生4:哥哥也是热爱音乐的,也是崇拜贝多芬的,但是,家里太穷了,他们买不起门票,很失望。
生5:盲姑娘听出了哥哥伤心,她说她是随便说说,其实她是不想让哥哥为她难过。
师:是啊,体会得真好。大家一起读盲姑娘说的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课件出示:[听到他们的谈话,我想:。]
学生练习说话。
生1:听到他们的谈话,我想: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照顾,虽然过得苦一些,但是,这是多么温馨的一个家庭啊!
生2:听到他们的谈话,我想:虽然他们贫穷,但是他们都酷爱音乐,他们都执著地追求艺术美,他们都有美好的心灵。
师:跟大家一样,贝多芬也被他们兄妹俩的亲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他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课文相关文字)
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练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指名读一遍。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体会。(稍等)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贝多芬弹得完美,盲姑娘听得痴迷。
生2:盲姑娘音乐修养很高,她从贝多芬的音乐中体会到了深深的感情。
师:哦,大家注意,盲姑娘怎么说的? 生:激动地说。师:我们一起激动地说。学生齐读。
师:我发现同学们太激动了,都激动得出错了。盲姑娘是这么说的吗?
学生愕然。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发现哪里读错了吧? 生:“纯熟!”
师:“纯熟”跟“熟练”比,意思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么不同啊?
生1:“纯熟”说明熟练的程度很深,熟练得没有瑕疵。生2:由此可以体会到盲姑娘被震撼了,正因为弹得纯熟,又知道贝多芬就在这个小镇上演出,所以盲姑娘一下子判断出弹琴的就是贝多芬!
生3:盲姑娘对音乐非常熟悉,对贝多芬也熟悉!
课件出示:[此时,我想: ] 师:假如你就是贝多芬,盲姑娘就站在你的身旁,此时,你会想„„
生1:一个贫穷的盲姑娘,却如此地热爱音乐,我该再为她弹奏一曲。
生2:我在这所茅屋里遇到了真正听懂我的音乐的人,真是幸运啊!她对我的曲子怀着那么深厚的感情,她是我的知音啊。
生3:我想,这穷兄妹俩多么善良,那么热爱音乐又那么懂音乐,进不了音乐会太可惜了!我的演出应该属于他们的!
师:是啊,贝多芬百感交集,又轻轻地按起琴键来„„ 课件出示插图,教师用课文内容简介。师:想听一听这琴声吗?
生:想!
师:可惜,课文是没有声音的。但是,课文用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表现出了音乐美。请大家读相关描写,在想象中感受这音乐吧。
课件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学生默读,体会。
师:你觉得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曲子?(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
“构建有效课堂”之“同课研讨”资料
导交流)
生1:它应该在表达贝多芬自己的感情,一开始比较平静,后来越来越激动。
生2:开始的时候声音轻柔,渐渐升高,中间会比较平稳,流畅,后来节奏强烈,速度很快。
生3:茅屋里的穷兄妹俩让贝多芬感动了,随着对皮鞋匠和盲姑娘了解的深入,贝多芬越来越激动,音乐的节奏就越来越强,越来越快。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亲耳听一听这支曲子。注意,听着音乐,适时地轻声朗读这段描写。
课件播放《月光曲》。学生听音乐,揣摩节奏,感受音乐,用朗读表达音乐。
师:谁来回想着音乐读这一段描写?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皮鞋匠听着曲子联想到了大海和海面的月光。因为他就在清幽的月光里,因为他的家在莱茵河畔。换一个场景,我们再来听《月光曲》,会想象到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图,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件出示图片,同时播放《月光曲》。
师:请大家拿起笔,用你的想象和联想,把音乐给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吧。
学生练笔。
学生写完后简单交流,教师鼓励。下课。
第五篇:《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生字8个。
⑵ 新词:
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2、能力训练点:
⑴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⑵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背诵与音乐有关的名言和诗歌,引入课文内容。板题:月光曲
放录音《致爱丽丝》。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曲子?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 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⑵ 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⑶ 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⑷ 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⑴ 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⑵ 《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复述课文。
音乐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资料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通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探讨课题质疑。
2课文中哪部份写了贝多芬为穷兄妹俩第一次弹奏钢琴曲? 哪部份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月光曲》是在怎样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思考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
2、学生选择学习伙伴,合作交流: 先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讨论同学们不懂的问题。
3、汇报。《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小组内交流,质疑问难,探讨交流,感悟贝多芬月光曲。1.自由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4、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
5、指导有感情朗读。
并把这部分多读几遍。想象描绘的景象。《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画出联想的句子
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皮鞋匠联想的句子。
6、体会感悟:(1)分清事物与联想:
(2)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3)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 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⑵ 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1):讲贝多芬曾经创作《月光曲》。
第二层(2-3):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三层(4-7):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层(8-10):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5、播放教学视频,创设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情境,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6、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7、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好词佳句。教学反思:
作者正是通过对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的描写,通过对月光下大海的描写来表达音乐的内容、意境、感情,以具体的形象来展示音乐以景美写音乐美。我们再读,试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