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好停连和重音,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明白朗读不是凭感觉,而是可以通过理解做好设计,指导学生设计朗读脚本。
3.引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学习设计朗读脚本。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体会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朗读脚本。
三、教学策略
1.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
2.在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品析优美语言,感受修辞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交流学生上节课的比喻仿写作业。【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所学。(二)精读品析
1.教师以1~2自然段为例指导朗读,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1)全班齐读1~2段后,老师范读1~2段,请同学们说说区别在哪里。【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的对比感受到明显的差别。体会:停连、重音的重要性。停连、重音的处理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密不可分,所以,下面的环节把朗读和品析修辞方法作用,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1~2段朗读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在文中做朗读批注。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应该重读,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两个“盼望着”连用,运用反复的方法更体现其急切,所以第二个“盼望着”应该读得更重一些。“盼望着”后面应该稍停顿一下,后面是盼望的对象。
“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读时应采用欣喜的语气,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停连指导:这段由两个句子构成,所以句号处的停顿要明显一些。第二句话是排比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所以应该读出气势,一句比一句语气强烈。
重音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这三个词突出了春的特点,在读的时候应该加重。第一句中“一切”和“欣欣然”也要加重。
情感指导: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提示学生:把以上需要注意停连、重音的地方做记号,用符号在文中标注出来,形成 “朗读脚本”。停顿:“v”(句中小停顿:“|”)连接:“^”重音:在文字下加点。
1.停连: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中断”即停顿,“延续”即声音的连接。声音的“停顿”和“连接”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随意的。2.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读与轻读是相对的,有重就有轻,在朗读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读出差别。
3.情感:朗读前要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朗读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体现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明确该怎么朗读,同时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与优美,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2.学生活动。
(1)学生出声朗读3~10段中任一段落,根据之前示例,运用符号自行设计朗读脚本。
(2)分组展示、交流、互评,教师及时引导、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品析文章优美的词句。
注意:1.这个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赞美、鼓励学生的朗读,更要做有针对性地及时点播。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时刻想着这个环节的目标:通过朗读,通过停连和重音的处理,落实对词语、修辞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2.某些段落经过多次朗读,渐入佳境后,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当堂背诵下来。
小结:优美的语言,准确的用词,形象生动的比喻归根结底是来自作者细致的观察,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观察时要关注细节,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然后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情感。而这一切无不需要我们有一颗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心。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抄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3.为《济南的冬天》第四自然段设计“朗读脚本”,标注在语文书上。【设计意图】品读好词好句,通过背诵积累下来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为《济南的冬天》第四自然段设计“朗读脚本”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巩固,也是过渡到第二课的学习。
附第二课时配套学案: 春(二)
一、朗读知识
1.停连: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中断”即停顿,“延续”即声音的连接。声音的“停顿”和“连接”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随意的。
2.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读与轻读是相对的,有重就有轻,在朗读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读出差别。
3.情感:朗读前要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朗读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体现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提示:朗读的前提是读准字音,声音洪亮,仪态大方。
把以上需要注意的停连、重音方面的处理,用符号在文中标注出来,形成 “朗读脚本”。停顿:“v”(句中小停顿:“|”)连接:“^”重音:在文字下加点。
二、设计朗读脚本
1.请为《春》的1~2段标注需要“停顿”和“连读”的地方,并在相应词语下面加点体现需“重读”之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朗读3~10段中任一段落,自行设计朗读脚本,在语文书上标注出来。
第二篇:《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5分钟)
春花图、春风图:
细读这两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谈谈作者是如何描写花和风的? 明确:
春花图:从色味、虚实、动静、高低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的优美画面。
春风图: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朗读指导:
春花图:这是一副绝妙的春花图,视觉所及,先写树花,再写野花,节奏为轻快型。朗读时抓住拟人的写法,“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间的逗号应连读,读出花儿闹春的气氛来。“满是”“闹”“飞来飞去”,是联想到的图景,应重音轻读,把握住声音的虚实结合。
春风图:春风图是绘春的第三步,节奏为舒缓型与轻快型互相交错。风本无形,作者却用自己的笔抓住了春风中事物的特点,以此来描绘无形的春风。“抚摸”为重音轻读,读出春风的温柔。“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应用舒缓的语气读,读出轻松,读出美好。接下来的几句,节奏陡然加快,“高兴”“清脆”“宛转”“应和”“响”为强调性重音,要找到鸟儿、短笛在风中穿透的感觉,把声音拉出去。春雨图:
(1)作者看到的春雨是怎样的,写出了雨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特点:多、细、密、斜、薄。(2)对春雨的描写,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从近景写春雨的滋润,又从远景烘托春雨的之夜的安谧,再加上人的动态、屋的静状,由润物和雨景两方面写春雨的恩泽。
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人和屋在雨中“静默”属于正面描写,而其他的雨中景物的状态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朗读指导:春雨图是绘春的第四步,节奏为轻快型与舒缓型交错,为下一段作铺垫。“最寻常”强调尽春雨连绵不断。“别恼”是转折性重音,然后向你介绍了春雨的特色,是轻型节奏,朗读的时候,用气声托出,要要读出烟雨迷蒙那种情景。“绿”“逼”为情感性重音,写出了雨中的清新。接着又展现了一幅雨夜图,节奏变得极其舒缓,“慢慢”“静默”应重音轻读,要突出人们雨中的惬意。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迎春图:
作者描写人们迎春的画面,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天的美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朗读指导:课文最后描绘的是迎春图,节奏为轻快型,程度稍中。两个“多”字,一个比一个读得重,传达出孩子们无限喜悦。接下来写所有人的活动,节奏更加轻快了,春天给所有人带来了青春活力。两个“有的”的重读,强调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美好希望。赞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健”。
朗读指导:文章的第三个部分――赞春,节奏为轻快型,程度依次为轻、中、重。三个排比句由小到大,读的时候注意语气色彩应是逐渐加重的。“上/前/去”应一字一顿,语气再落到实处,表达了自己要珍惜大好春光,努力“上前去”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3分钟)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气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情感有突出作用。
六、再读课文,揣摩感情(10分钟)
1.听课文录音,仔细揣摩朗读课文的节奏、韵律、语调和语气等等。
2.请同学起来读课文,注意朗读技巧,师生互评,提升朗读的技能,力求传达出课文的一种意境美和语言美。
七、拓展延伸——春的延续(12分钟)1.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你还能发挥你的想象,将春天比作别的什么吗? 2.赏析诗歌: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设计】
【评价方式】
作业布置(2分钟)
1.摘抄文中你认为描写优美的精彩语句。2.课后收集有关春的诗句,名句等。
徐秀形
第三篇:11《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春》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年级:七年级
班级:C86、C87
课题:《春》
授课人:张海燕
教材分析:
《春》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抓住春景的特点,描写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感情脉络。
2、结合实例,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朗诵能力。难点:体会本文语言所蕴含的感情,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3、自主探究教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教具学具: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之景,并将课文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盼春、绘春、赞春。那我们今天就来进一步地学习《春》这篇课文,一起看一下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春天的美丽画卷的。
二、复习展示课文结构图
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结构图为:
盼春:略 绘春
1、齐读第二段,提示:要读出欣喜的感情。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②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朗润” “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2、抽读第三段。①文中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情态(钻)质地(嫩)色彩(绿)长势(满)
②第3段写小草,写得很细。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说“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
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使无意识、无感情的春草似乎也有了意识、感情。
③“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到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有朝气。
3、抽小组读第四段,①思考:文章分几层来写春花?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
三层:树上: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联想)花下:蜂闹蝶舞,喧闹沸腾(侧面)遍地:数量多;种类丰富;闪烁
教师小结:这一段,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结合,勾连映衬,烘托渲染,画面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
4、齐读第五段。
①思考: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那些感觉? 触觉:抚摸(和煦)嗅觉:各种气息(芳香)听觉:鸟鸣笛声(悦耳)
②“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这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5、指名读第六段。
①思考:作者笔下的春雨有哪些特点?
(寻常、三两天:次数多、时间长;像牛毛:多而细密;像花针:亮而闪烁;像细丝:柔而绵长)
6、指名读第七段。教师引导:这一段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7、小结: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一切景语皆情语”,描绘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赞春
1、齐读最后三段。
思考:这三段话赞美了春天什么特点? 新:新生命的开始,给人无限希望; 美:令人喜爱;
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总结: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古人笔下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2、齐读《咏柳》、《江南春绝句》、《赋得古草原离别》
六、作业设计
1、利用早晚读多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并且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中《春》的基础积累、课文探究与智能演练中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四篇:春的消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春的消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有关春天的诗歌,诗文意境很美,也琅琅上口,适合学生品读。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地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
这篇诗歌,介绍了春天的几个特点:蝴蝶飞舞,雏菊开放,枝头吐出绿苞、田野钻出嫩绿的小草等等。除了课文里发现的春天,还应该试着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去交流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教学设计:
根据诗歌特点和儿童情感的特点,采用“走进春天——寻找春天——感受春天——回味春天——再找春天——写写春天”的教学思路。首先以“寻春启示”为导入,激起寻找春天的兴趣。接着在不断的品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丽。再阅读课外春的文章,使得对春天的感知更加丰富。在课后拓展中,让学生给春的朋友回信的形式,去当一当小收藏家,小作家,小歌手,小画家,让课堂无限延伸,让孩子们在课后还能去寻找春的消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丰富学生对春天的感知。
3、能激发学生爱春天,找春天的情感。第二课时预设流程:
一、走进春天——课前交流 1.课前交流有关春的诗歌,歌曲。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课件,让学生一起唱。
二、寻找春天——寻春启示
1.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想在我们班,登一个广告,我拿不定主意,只好来征求大家的意见,课堂的小主人们,你们同意让他登广告吗? 2.出示广告:是什么广告呀?谁愿意来告诉大家? 寻春启示
亲爱的伙伴们,我的一个朋友走丢了,她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走到哪里,哪里就变得活泼有趣。她的名字就叫春天,你们能把她的消息告诉我吗? 春的朋友
3.说春天、找春天(交流春天)
1)哦,原来是春姑娘走丢了,它的朋友正着急地四处找他呢? 2)谁知道春天的消息呀?它藏在哪里呀?
三、感受春天——品读各小节
1.导语: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得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我们班的火眼金睛们,请擦亮眼睛,去这优美的诗歌中找一找春的消息吧!请打开书152页,自己赶紧选一小节,先读一读这一小节,再找一找,你选的这一小节中,有哪些春的消息。2.交流:你选的是第几小节?请你先来读一读这一小节。那你在这一小节中,又找到了哪些春的消息?
(一)第一小节(看图片,让学生先说说看到了什么)1.枝条绿了。1)谁能让大家看到绿绿的树叶、摇动的枝条。2)你瞧,枝条绿了,还有谁的枝条比他更绿?
3)老师看到了绿绿的枝条在风中摇摆,还有哪些同学能让你的枝条绿起来,摇起来了!4)你瞧,这片树叶绿了,这堆树叶绿了,绿色越来越多了。我们的教室满是绿色了.2.当小诗人:风,摇绿了树的枝条,风,————,3.鸭羽毛白了。
1)谁能让大家看到,雪白的鸭子在水里玩水,游戏呀? 2)这只鸭子的羽毛可真白,还有哪只也是白羽毛的鸭子啊!3)老师看到春天来了,一只只雪白的鸭子都下水了。
4.当小诗人:水,染绿—————,水,映出—————,„„ 5.盼望春天的到来。
1)导语:春姑娘这么美丽,你们欢迎她的到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三四行,把你的渴望用朗读声来表达出来!用你的朗读把春姑娘叫出来!
2)她有点想出来了,谁再来把她呼唤出来。她能听到你这么希望她来,真高兴!3)我们一起把她带到我们面前吧!(齐读)6.欣赏美丽的春天。
1)你看,春天已经来到!(欣赏春天图片)
2)小朋友们,让我们和清风流水一样,把春的消息传递给这位找春天的朋友吧。(齐读这一小节)
(二)第二小节 1.我们像小鸟一样还飞过什么地方?飞过——,飞过——,2.那就让我们脱掉厚厚的棉袄,换上轻松舒适的春装吧。
(三)第三小节 1.感受蝴蝶飞。
1)谁想和这只美丽的蝴蝶交朋友?
2)蝴蝶肯定愿意和你做朋友,还有谁也想当蝴蝶的好朋友? 3)我感觉到你情不自禁地被蝴蝶牵引着,还有谁也被蝴蝶吸引了? 4)美丽的蝴蝶四处飞舞,而我们的脚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它跑。2.保护小动物。
1)和蝴蝶玩耍,你这么喜欢它,为什么要放掉蝴蝶呢?
2)(播放蝴蝶在空中飞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这只美丽的蝴蝶又能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玩耍了,它这时候,会想说什么呢?
3)是呀,蝴蝶是有生命的,它更希望能自由地飞翔。让我们和美丽的蝴蝶四处飞舞吧!(齐读第三小节)
(四)第四小节 1.走进美丽的雏菊。
1)出示2张图片)这里有两幅图,你知道哪一幅图是雏菊呢?为什么是这幅图呀? 2)像这样刚出生的,我们就叫做雏。
3)刚出生的小鸟叫雏鸟,哪刚出生的小鹰你知道叫什么吗? 4)还有雏什么呢? 2.感受欣喜,雀跃的心情。
1)导语:看到第一朵雏菊,你会怎么样呢?(高兴、兴奋)让我感受一下你的高兴好吗? 2)把你的欣喜大胆地展示出来吧!
3)你发现了第一朵刚刚开放的雏菊,确实值得高兴!
4)看到这么美丽的雏菊开放,我也忍不住想像小鸟一样连蹦带跳,谁想把这好消息告诉大家?
3.与小花朵对话。
1)见到这么可爱的小花朵,谁想和它打打招呼?还有谁想和它说说话? 2)练习句式:小花朵,——————? 4.比高擂台。
1)谁再来亲切地问候一下可爱的雏菊?(出示:小花朵,你还记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2)我们来比一比高吧!谁长高了?3:
3)自豪极了,真羡慕你,又长高了!还有谁想长高的? 4)还有谁想和他们比一比的? 5.再次感受雏菊的美。
自豪的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朵美丽的雏菊吧!
(五)第五小节
1.“绿苞”是什么?(绿苞,就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可以让学生看图片感受)2.为什么说是沉睡的溪流?(预设:冬天溪流结冰了,春天来了,溪水融化了。)
(六)第六小节 1.与小草的亲密接触。1)谁想和小草来个亲密接触?
2)让学生闭眼,用草去碰他的脸颊,让他说感觉,再让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3)还有谁也想试试„„ 2.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小草。
1)有的时候,同样的一句话,但是不同的朗读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觉,比如最后一行(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它介绍的是小草,可是不同的人,却会让人看到不一样的小草。谁想来试一试。
2)这根小草正偷偷地探出头来呢(学生轻轻地读)3)这根小草早就忍不住想露出身子了(学生重重地读)4)这真是一根调皮的小草(学生读地快)
5)看来这根小草可是费了好久的工夫才钻出来的(学生读的慢慢的)6)感谢你们的精彩朗读,它让我看到了各种各样,徐徐如生的小草。四.回味春天——配乐背诵全文。
1.导语:春天是这么美,使人这么快乐,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音乐中,去体会快乐的春天吧!
2.媒体画面演示春天五彩斑斓的美景,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引导学生背诵。五.再找春天——阅读课外春的文章 1.导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到处都向我们传达春的消息。让我们再找一找春还有哪些消息?请你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把你找到的消息,可以用笔来横一横。可以一边读一边横。
2.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春的消息?(学生读一读横的句子)六.写写春天——回信呼应
1.导语:春天是无处不在的。读书的时候,春天就藏在诗文里,唱歌的时候,春天就在音符上跳跃,画画的时候,春天就在画笔下变得丰富多彩。2.课外拓展:(回信)
刚才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有一位春的朋友在找春天,那就让我们把这些春的消息在下课以后,动笔写一写,然后放在这信箱里,告诉他,帮他找到春天,好吗?让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一起去寻找这美丽的春天吧!
第五篇:《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之图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
3.引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
3.把文中描绘的春天美景转换为头脑中的形象。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语言恰当描述读文后头脑中想象的春之图景。2.体会比喻在增强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1.重视朗读,通过一遍遍不同目的的朗读,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2.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导语: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明媚艳丽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是那么明丽美好。读读这些写“春”的名句,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写春的句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学生思考、回忆、交流。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散文代表作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设计意图】学生小学学过《匆匆》等篇目,他们对朱自清并不陌生,通过此环节,唤起学生对朱自清的回忆。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读准字音(一读)。
(1)默读课文,标好段号,标出自己不会或者觉得易错的字音。
(2)全班交流,提出问题或强调重点,生生之间互相订正,教师补充强调。(3)做学案字音检测卷部分,加强学生对字音的巩固。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是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步,在开学第一课上,教师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同时让学生明白还要认真查字典,及时积累。
2.再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二读)。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朗读前,教师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本文集中描写了春天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草、花、风、雨、人;喜爱、赞美之情。【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写作内容,引导学生初步通过词句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写景状物文章重抒情的特点。
3.范读: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3~7段具体描写“草”“花”“风”“雨”“人”的段落,请学生思考:你最喜欢描写哪个景物的段落?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三读)小结: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春天:草嫩嫩绿绿的,铺满大地;花团锦簇、香气浓烈;风轻柔温暖,雨淅淅沥沥滋润万物。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美好艳丽,充满着力量的季节里,人们也纷纷出来活动,准备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大干一场。
【设计意图】1.这个环节是一个读者把“文”转换为“图”的思维过程。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图”“文”间的转换。“阅读”的过程是把“文”转换为“图”,写作的过程则是把“图”变为“文”。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笔下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完成了整体感知的任务,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大体上描写了几种景物,深入到景物的具体形态、大小、味道等特点。
(四)精读品析
1.默读课文,挑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想想它们好在哪里?(四读)学生默读、思考、摘抄、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①读一读下面两组句子,说说以下两组句子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雨细细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比喻”这种修辞是通过把此物比作彼物,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可以生动形象地写出该物的特点。②请学生再找找文章中的其他比喻句,读一读、说一说运用比喻句更好地写出了该物的什么特点。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寻其他比喻句,让学生巩固比喻这种修辞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比喻句更好地写出了该物的什么特点”让学生体会运用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五)布置作业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请你发挥想象,写三组比喻句来描绘秋天。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运用比喻句来写作,这个作业难度提升了,而且要写三句话。再帮助学生强化一下比喻修辞手法。
附:第一课时配套学案 春(一)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散文代表作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给画线字注音 水涨起来()应和()
散在草丛里()酝酿()
窠巢()披
着
蓑
撑伞()戴
着
笠
()()薄烟()赶趟儿
黄晕()宛转()
抖擞()
嘹亮()
()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仔细思考,填写下列表格。
2.本文通过美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