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露珠第一课时公开课详案
小露珠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课堂前,想不想和老师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呢?(ppt)老师这儿有好多个谜语,猜对的小朋友奖励挑谜语给后面的小朋友猜。谜语分别是:雨、小露珠、风、雾、雪花、雷。刚才的这些谜底都有什么特点啊?是的,他们都是自然现象。今天的我们课堂里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自然现象的课文。瞧,它来了,谁来读读它呢?
跟着老师一起来写一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小露珠里藏着什么故事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小朋友们一起把书打开,翻到82页(小朋友翻书可真快)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1、大声读生字表中的生字两遍,并记一记。
2、自由读课文两遍。)
读完一遍之后请小朋友们朝老师点点头,读完两遍之后请小朋友们坐端正。开始。学生读书、老师巡视指导。看到小朋友这么认真读书的样子啊,小露珠悄悄告诉我,它可喜欢你们啦?你们喜欢它吗?
三、学习第二段
课文中还有谁喜欢小露珠啊?对了,好多小动物喜欢小露珠呢!瞧,他们来了。(ppt)你喜欢谁和小露珠打招呼啊?
那就先请小蝴蝶来吧,小蝴蝶飞来了,谁来读。(ppt)真是一只轻盈的小蝴蝶,好热情的小蝴蝶呀!它是怎么说的?这个词语其他小朋友还能再读一读吗?(早哇,强调轻声)小蝴蝶的问候里还有一颗圆润的小珍珠,谁来读?(珍珠)齐读
还有谁来跟小露珠打招呼的呢?蟋蟀。听起来爬得轻松的,可是有一个词读得不对(草杆)。热情的小蟋蟀迫不及待啦!还有谁来打招呼呢?打招呼很有讲究的,语气词要读得又轻又短,指名读再齐读。
最后还有谁来打招呼了呢?小青蛙。小青蛙来啦,你听(青蛙叫声),谁来读。谁来读得蹦得猛一点。小青蛙还是个大嗓门呢,谁来打招呼?这里有一颗大钻石,谁来读(钻石)。这个钻还有一个读音,能跟它组词吗?(第一声的时候一般情况表示动作)再来读。小动物们可喜欢小露珠啦,一起来连起来打个招呼吧。(ppt三段)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课文的2、3、4、5段写了同一个意思,你知道写了什么吗?(其实就是课文的第五小节)第五小节就是这个段落中心句,就可以抓住中心句来了解整个段落的意思。所以说,课文的2到5小节就写了——
四、学习第四段
除了动物喜欢小露珠,还有谁喜欢小露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植物。(ppt)怎么来记住植物?(植:形声字,有三横)课文的植物和小露珠发生了怎样的关系呢?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6到7小节。读给同桌听,要求同桌要读准确读流利。如果你的小伙伴读得好,那就请你竖起你的大拇指夸夸他。还有一些小朋友没有得到大拇指,不过不要灰心,课文的6、7小节特别难读,我们来关注这些词:(ppt披着 光彩熠熠 喇叭花 俊俏 植物 戴上)这里有一个字啊,笔画特别多(戴),你能用动作来表示吗?(你说的带上笔袋,应该是带,携带而已。生活中还有哪些用上这个“戴”,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来的,你就知道了。在古代,在刑场上,行刑的人会戴上一把刀,行刑的人怕烦人会看出他的模样,他的头上会戴上一个头套,这里面有一个田。把物品别在或戴在身上的一个物品。戴上珠宝的小露珠可精神啦,读书的小朋友会不会更精神呢!拿起书本,把这一小节读得更棒吧!(齐读第六小节)竖起大拇指夸夸自己。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植物们会喜欢小珍珠了吗?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霞光中,)是的,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也能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哦。动物和植物都很喜欢小露珠,小露珠爬着,滚着,预备齐(齐读第七小节)这一小节中,也藏着很多的词语朋友,他们非常调皮,都藏起来了,谁来读(ppt读)水蒸气 笑盈盈 一股 袭来 吹奏。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希望更得更流利准确。这一小节写了小露珠怎么样了呢?(写了小露珠变成水蒸气消失了)它消失之前说了什么呢?(ppt)我明天还会再来的。明天什么时候来啊?有一个时间,你找到了吗?——夜幕降临,谁来读这个词。齐读第一小节。恩,小露珠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就出现了。
五、总结提升,指导书写
今天小露珠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它告诉了我们它的出现,它的形成以及它的消失,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哪一小节写了小露珠的出现?(第一小节)动物喜欢小露珠是(第2到5)小露珠装点植物(6),最后小露珠的消失(第7小节)其实啊,小露珠不仅仅给同学们带来了有趣的故事,还给小朋友带来了新朋友呢,还记得他们吗?来,小火车从哪开?小露珠看到同学们精彩的表现可开心了,接下来他要增大难度了,它说这些生字会写吗?不急不急,我们先来仔细观察观察这些字,看看有没有提醒小朋友哪些字容易写错?戴,袭,植,奏。你真会观察。怎么样把它写漂亮呢?接下来,有一个字的笔画特别多,怎么样写得好看呢?(上窄下宽,像个梯形,指导书写)
第二篇:棉花姑娘第一课时公开课详案
棉花姑娘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认识“姑”“娘”等生字,会写“请”“就”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认识更多的益虫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不同的益鸟可以消灭不同的益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树立保护益鸟和益虫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知识,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认识“姑”“娘”等生字,会写“请”“就”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棉花姑娘盼望的语气。
2、方法与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识记生字。初步了解不同益鸟、益虫可以消灭不同的害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识记生字。读出棉花姑娘盼望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据图质疑 1.出示棉花图片。
师: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幅图。
师: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你知道棉花有什么用吗? 师小结:棉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讲的就是棉花姑娘的故事。同学们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把课题写上吧。指名读课题,强调:“棉花”的“花”字与“姑娘”的“娘”字都要读轻声。2.出示两幅图: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中,棉花姑娘的表情有什么不同?(指名说一说)师:从“伤心”到“开心”,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要求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并把生字圈画出来,遇到不熟悉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老师把生字宝宝展示出来,谁来当小老师呢? 姑 娘 蚜
盼
治
啄
斑
评价:这个小老师非常有风范,真棒。
3、带上拼音的生字宝宝会读了,老师把拼音去掉了,能读吗?
4、嗯,看来,同学们都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的读音了。现在啊,王老师把这些生字宝宝分成三类,你想想王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分啊?
前鼻音:盼、斑 翘舌音:治、啄 形声字:姑 娘 蚜
评价:你真会观察。你真是个仔细观察的孩子。(同学们可以记得哦!)
5、那你们可以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呢?这些生字宝宝你是怎么记住的呢?用的识字方法呢?
加一加的识字方法:盼、姑、娘、蚜、治 换一换的识字方法:斑(班)
啄:啄木鸟啄虫子用口,所以‘啄’有一个口字旁,其实呢,啄字是个象形字,三撇是啄木鸟的嘴和舌头,一点是虫子。
6、(你们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都能想办法把生字宝宝记住。那你能帮它们找找朋友吗?)
7、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生字宝宝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出示:姑娘
蚜虫
盼望
治病
啄木鸟
斑点 谁来读读这些词,小火车哪里开? 评价:小火车开得真顺畅。(虽然中间火车断了一点,但是比较顺畅的。)全班读。
8、同学们,生字宝宝很顽皮,它们躲进了这些句子中,你能读准它们吗? 出示:(1)我的小表弟盼盼把手张开,小鸟用嘴在他的手心啄了一下。(2)啄木鸟是益虫,蚜虫是害虫。
(3)我终于把姑妈盼来了,她说要带我去看斑马。
评价:看来啊,我们班的同学都是认真上课的好孩子,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
三、再读课文。
1、现在啊,生字宝宝回到了我们的课文中了,谁来为我们读读课文呢。(指名读,适当点评)其他同学要竖起耳朵来听,来思考:课文讲了棉花姑娘的什么事。请生评价。
老师评价:我们班的小老师的耳朵真灵,点评非常到位。(要课前教会学生评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说,如字音、普通话、感情、语气、表情、动作等。)
四、精读课文,感悟语言
(一)学习1自然段。
1、刚刚同学在读之前,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课文讲了棉花姑娘的什么事? 填空:棉花姑娘()了,她请()、()、()帮她治病,但是他们都帮不上忙,最后()治好了她的病。
棉花姑娘怎么了?(生病了),棉花姑娘因为谁而生病的啊?(蚜虫)
2、看蚜虫正在大口大口地嚼棉花姑娘的叶子呢,还得意地说。
3.你觉得蚜虫怎样? 课文中了一个词来形容蚜虫?(可恶)可恶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讨厌,不喜欢的意思)谁愿意读读这句? 评价:看得出你不喜欢蚜虫。
4.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假如我们就是棉花姑娘,这么多的蚜虫在你的身上爬来爬去,咬你,折磨你,你会怎样?(我觉得很痒。很难受,疼死啦!)5.这个时候,棉花姑娘最想什么?(找医生看病),从文中哪一句话看出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他治病啊!”
6.盼望,能换一个词语吗?(希望)
7大家再看看,这个是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感叹号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你看看感叹号的自我介绍。
出示:感叹号:我的名字叫感叹号,平时都是跟在语气词的后面,表示强烈的感情。但很多小朋友总是把我当成句号来读,语气很平淡。小朋友,你可以帮帮我吗啊? 同学们,我们来试试,把棉花姑娘希望把病治好的强烈的感情读出来。
8、是啊,棉花姑娘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
在生活中,你特别盼望什么?(我盼望考试一百分。我盼望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9.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再来把第一自然段读读,注意老师提醒的最后这儿的语气要读得强烈。
棉花姑娘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有谁知道都来了哪些动物医生来帮助她呢?(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这么多医生来治病,到底燕子、啄木鸟、青蛙能否治好棉花姑娘的病,最后又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接着讲。
五、指导写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字,“请”和“就”
同学们,在老师示范写之前,你能观察这些字,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然后看看可以哪些方面(关键笔画、上下、左右的位置)来提醒我们写字时的注意事项。“请”左右结构,左边言字旁要写窄,右边的青字比较宽一点。而且下面的月字的撇变成竖。还有,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修长些。“就”左边是京字,右边是尤字,注意它们左右是相同大小的,而且要注意就字最后没有撇。拿出手跟王老师一齐写。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139页,写这两个字各一个。注意刚刚老师说的关键笔画和位置。也请同学们注意你的写字姿势,腰升直,脚放平,注意三个一。
嗯,很多同学已经写完了。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同学的字,你觉得怎么样? 好,我们现在再写一个,吸收刚刚同学们的建议。
觉得自己写的比刚才有进步的举手,嗯,大多数同学都有进步,同学们,写字就是要多练多写,才写得漂亮。
第三篇:小露珠公开课第一课时教案(共)
公开课《小露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露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戴上”等词语的意思,会用“越来越„„越来越„„”说话。
2、知道动物和植物都很喜欢小露珠,初步感知小露珠形成和消失的原因。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猜谜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猜个谜语: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作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那是自然一奇观。
2、是的,它就是小露珠。谁见过小露珠?具体说说。(什么时候见的?在哪见过的?什么样子?)
3、初步了解小露珠形成的原因。(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小露珠吗?)PPT出示:露珠也是水珠,不过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水珠。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的花草、石头等物体散热很快,地面的温度迅速下降,当热空气遇到地面的物体时,便会凝结成小水珠留在了草叶上、树叶上、花瓣上,于是清晨起床,我们就看到了可爱的小露珠。
4、看来,露珠虽小,学问却不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露珠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15小露珠)“露”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生字朋友。怎样容易记住它?(形声字)
雨字头的字还有哪些字?(雪、雷、雾、霜、霞、雹、霄、霆、雯、雲、電),你发现了什么?(都跟天气有关)PPT出示小露珠图片
今天老师把小露珠请到了我们的教室,请欣赏,看完后,能用一个词语美美的来形容这位朋友吗?
(璀璨 闪亮 透明
晶莹
透亮
洁净 晶莹剔透 晶莹透亮 圆润可爱)过渡:同学们的词汇量可真丰富,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词语,想检查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初步理解词语
PPT出示词语:降临 草秆 俊俏(前鼻韵母)(2)蒸发 珍珠 植物(翘舌音节)(3)钻石 乐曲 小露珠(多音字)(4)喇叭花 早哇 笑盈盈(轻声)(5)戴上、一股、吹奏
(6)越来越大 越来越亮 越来越轻 生自由读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PPT视频欣赏小露珠 喜欢这个故事吗?我想,此时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自己去读一读这个故事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5课,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请你们多读几遍。开始吧!
PPT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一)朗读第一自然段。PPT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评价
2、指导朗读:注意逗号、顿号朗读时要稍微停顿(想读好这段话,秘密就藏在这些标点中)
3、理解词语:夜幕降临(天快要黑的时候、傍晚、太阳下山了)、黎明(天刚刚亮)
4、学习生字“临”(1)读音(2)部首(3)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个字?你是怎样记住的?(4)指导书写(5)组词
PPT出示: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完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师板书:夜幕降临 出现)
4、小结: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露珠出现了,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二)指导朗读第2、3、4、5自然段。PPT出示2-5自然段。
1、清早,当小动物们看到了黄豆粒般大的小露珠,都很喜欢,课文中哪些小动物跟小露珠打招呼了呀?PPT出示三个小动物 谁来读读课文2-5自然段指名读。
1、评价
2、你们发现这三段文字的句式都是一样的。指导学会引号的使用。(这些标点真调皮,一眨眼,不见了,你还能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吗?指名加标点。质疑:说的后面是句号对吗?)做引号使用的练习
3、默读2-5自然段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吗? PPT出示:小动物们都喜欢露珠。
小动物们都喜欢露珠,因为它像水晶、像钻石、像珍珠,那样美丽漂亮。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喜欢、赞美的语气)
PPT出示图片对比,指名读,指导朗读读出小动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找同学戴头饰表演读,加上动作体会“蹦、爬、落”三个动词用词的准确。师生合作问候)
(三)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过渡:这么美的小露珠,是不是只有动物喜欢它呢? PPT出示第6自然段
指名读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好,当评委。评价。
1、理解词语:光彩熠熠: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光彩夺目!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或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 俊俏:漂亮;美丽;容貌俊秀俏丽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借助图片,联系生活;换个词语,请教老师,联系上下文等等
2、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学会断句)
①PPT出示长句子:“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3、联系学生生活实践,理解“戴上”,掌握“戴”的字形、字义。你们的头发上会戴什么?手上?天冷了,脖子上?“戴”都是往身上穿或套某个东西,都是来装扮我们身体的。指导书写“戴”十字头写上一点,一横要拉长,田字要写扁一些,下面是个共字,撇长点短形成对角,斜长要出尖,一点不能少。师范写,生上黑板写。点评:真是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PPT出示图片小结:有了小露珠,植物们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更漂亮了,所以植物们也很喜欢小露珠。板书。(板书:植物们)
(四)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PPT出示第七自然段
过渡:小动物们和植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小露珠很开心,她爬着,笑着,滚着,可这时发生什么变化了呢?谁来读一读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评价。
过渡:这一小节中这句话比较长,谁再来读一读。
PPT出示句子: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
指导朗读: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这种朗读方法叫做入情入境的读。
2、还有一个长句子,谁来用老师教过的方法试试?
指导读长句:PPT出示:“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3、出示两个越来越的句子 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比一比。PPT(出示句子2个越来越句子)。比较相同和不同
教师结合例句指点:第一个句子中,讲的小露珠这样一种事物的变化,第二个句子中太阳公公的变化引起了小露珠的变化,讲了两种事物。③你能选其中一个句式,用上两个“越来越”说一句话吗?(出示句式)。出示:
__________越来越______,越来越_______。
________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________。
3.师小结:老师发现,你们的思维越来越开阔了,发言越来越精彩了。同学们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强,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它就要飞走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7自然段。齐读第7自然段。板书:太阳出来 消失
四、根据板书,总结课文。
同学们,小露珠真可爱呀!夜幕降临的时候,她悄悄地来了,小动物和植物们都是那样地喜欢她,可是当太阳公公一出来,她却又轻轻地飞走了,多有趣呀!谁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个童话故事。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我想同学们一定不舍得小露珠离开我们,没关系,下一节课,我继续走进小露珠,去感受小露珠的美丽。以及动物和植物们对她的喜爱!
五、作业 板书:15小露珠 夜幕降临 形成了 动物们 喜欢它 植物们
太阳出来 消失了
第四篇: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详案)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王丽华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2、3自然段。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丈”等10个生字,会写 “创”“肌”等9个生字。2.初步感知神话故事富于想象的特点,体会盘古的勇猛、伟大、奉献的精神。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盘古开创天地画面。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内容,感情朗读,积累好词佳句,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引导学生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 ①说反义词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说反义词,想到就说,看看谁的反应最快。
(做反义词游戏:冷——热,天——地,上升——下降,黑暗——光明,紧张——放松,伤心——高兴。)
②看图猜故事
师:表现不错!还敢挑战吗?看图片猜故事,说出故事的名称
出示:(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地)
谁来猜猜这是什么故事?这些都是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神话故事。
一、导入新课,扣题设疑 1.揭示课题——18盘古开天地 ①读题
(师:我们一起把课题齐读两遍)
②读题:谁开天地?(强调盘古)盘古做什么(强调开天地)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你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
师:你们就像李四光一样善于思考!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赶紧打开书本P7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碰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多读几遍,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开始吧!生读——
好,读完的同学用最美的姿势告诉老师。2.学习生字新词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老师想看看大家读书的收获大不大。出示: 肌肤、祖宗、缓缓、辽阔、猛劈、血液、逐渐、一丈、四肢
①自己练读。
师:瞧,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请大家借助拼音自己拼一拼,读一读。②小老师领读。
师:谁来带着大家读一读?音拼一遍,词读两遍。读对了全班跟着读。③全班齐读。
师:很好,字正腔圆,特别是这几个翘舌音也读得很标准。④指名读。出示组块词语
这些词语会读吗?谁来带着大家读一读。A出示:肌肤 四肢 创造
指名读。
师:读的很准确,肌肤和肢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月字旁。生:都跟身体有关。师:很多跟身体有关的字都有月字旁。)B出示:辽阔 血液 滋润 指名读。
师: “血液”的“血”的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xuè”字音。它还有一个音读“xiě”血,口语叫流血了。指名读“滋润”。
想一想,很口渴的时候,你喝了一口水,你的喉咙就滋润起来了,是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滋润”读—— C出示:黑暗 下降 一丈 指名读。
师:读得很准确,我们知道,黑暗——光明,下降——上升,生读——
师:知道一丈有多长多高吗? 生:3.3米。师:一丈是3.3米,大概是一层楼高。)3.梳理大意,发现中心 ①指名分段朗读
师:同学们掌握了生字词,相信大家也能把课文读好!课文总共5个自然段,我们请5个同学来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每段话主要讲什么?并用笔把它画出来。
②交流反馈:
师:这些同学课文读得真流利,谁先来说说第一段主要讲什么? 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在混沌之中一直——睡;)师:第二段? 你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抡起——大斧头,劈开了天和地); 师:第三段?
你说——天地分开后,(盘古怕——天地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第四段?
最后盘古累得倒了下去,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最后一段?
生说——盘古创造了宇宙。
提醒看屏幕,看,这些表示时间段的词句把这个神话故事讲得很清楚。③中心句
师: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导,那就是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哪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说——
(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是的,这一句话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文章的——(中心句)师:再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把这个句子读得更简练些?可以怎么读?比如说:谁干什么? 出示:(盘古创造了宇宙。)生读——
师:这就是课题(盘古开天地)因此,开的意思就是“创造” ④指导书写:创造
师:“创”和“造”都是要求会写的生字。请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边写边强调:“创”第二笔捺要变笔,变成点,是为了让出位置给右边的偏旁,第三笔是“横折钩”,第四笔的“竖弯钩”不要太长,也要让出位置给右边的偏旁,“立刀旁”要写得刚劲有力。写的时候要注意左宽右窄。“造”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先写里面的“告”,再写“走之儿”,“走之儿”的“横折折撇”要一笔写成,“捺”要舒展。
师:请大家拿出笔,在本子写一遍,写的时候要注意坐坐姿,注意做到“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桌子一尺,手离笔尖一寸,比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写完后,同桌评一评那个字写得好。
师:好,放下手中的笔。
三、研读重点,细读感悟
(一)感知盘古沉睡图
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边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师读,生想象(出示:第一自然段。)2.交流,反馈。
师:好,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说——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宇宙混沌一片?看到了盘古在宇宙中睡觉。3.“一直”“十万八千年”(课件出示:将十万八千年、一直加红点)师:盘古还在睡,睡多久?生说——
师:盘古在这混沌之中,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你平时睡多长时间?(你说,你说)是呀,正常人一般只睡8到10小时.而盘古却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盘古有没有醒过?生:没有。哪个词告诉你?——一直
师:太神奇了,这就是神话的特点,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读——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4.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太神奇了!这就是神话故事的特点——极度夸张。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齐读这个句子。
(二)研读盘古劈天地 A抓动作,悟勇猛
过渡: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又做了什么神奇的事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盘古醒后做了什么?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2.找动词 指名说。
你说——出示课件: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师:说得很好。画对举手。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里藏着两个表示动作的词你能找出来吗?(生说——抡 劈)(课件出示:动词变红色)
3.“抡”“劈”
师:(师边板书:抡 劈)边问:什么是抡呢?(拿)劈呢?近义词是(砍)师: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用劈而不用砍? 4.对比读
师:我们来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哪个句子写得好。你们先读读,做做,感受一下。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了过去。师:你发现什么了?(重,使劲,用力„„)师:做做抡的动作。
师:就是这么的抡才把——天地劈开了。师:哪一句好啊!5.指导感情朗读
师:是啊,这“抡”“劈”多用劲啊!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像作者这样细心地推敲,把词用准确。①指名读。
师:谁能把这种力量读出来?谁来试一下? 师:老师感受到了一点力度。②小组读。力度越来越大了。
③师:来,全班一起读要很用力把这个混沌宇宙劈开。读——(齐读)B抓对比,悟表达
【课件:音响——炸裂的声音】 1.出示句子
师:随着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出示:句子。师:轻而清的东西(生)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重而浊的东西(生)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2.接读:师:老师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边读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变式朗读:大家竖起耳朵听,老师读上句,你们读下句。(接读)我读什么(词),你们对应的读(词)。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3.近义词、反义词 师:你们发现什么?
生:轻和重是反义词,清和浊也是反义词,上升和下降也是反义词,天和地也是反义词。师:真棒!火眼金睛,一下字就发现了四组反义词。还有发现吗? 生:我发现缓缓和慢慢是一组近义词。4.感情读
师:瞧,作者运用这些反义词一对比,就把天、地分开的过程写清楚了。这是神话的又一特点。我们在读时候就要关注这些词。这次女同学来读上一句,男同学来读下一句,通过你们的读,让大家看到天和地就是这样分开的。
(三)研读盘古顶天蹬地
1.师:天地劈开之后,盘古的任务完成了吗?他又做了什么?请大家在课文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出示句子)2做动作,理解顶、蹬
师:这里边也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分别是顶、蹬。(师板书:顶、蹬)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瞧,他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都做一回盘古——头顶着天,脚使劲蹬着地。强调使劲蹬。坐下,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
师:就这样,天地之间发生什么变化?谁接着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出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师:孩子们盘古顶天蹬地多久呢? 生猜测。说理由。
3.读、演结合,体会坚持。引读句子:
请一名学生扮演盘古。(师:谁来扮演盘古?把它的动作做出来,其他同学我们把它的那份担心读出来)
师:是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啊!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一百天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师:一万年,几十万年,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采访:孩子,我看到你都快撑不住了,此时有什么感受?(累),盘古会累吗?他会想些什么呢?(我一定要坚持住,让天地成形)多么伟大的的盘古呀!
师:让我们带着对盘古的崇敬之情读读这段话吧!(出示:第三自然段内容)
四、回顾总结,朗读升华
1.说一说:学到这里,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盘古?(伟大、勇敢、勇猛)2.回读1、2、3三个自然段。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这份神奇,一起读读1至3自然段,把盘古的形象印在心里。师生接读。师读表示时间的词句及叙述性的句子。生读重点语句。课件出示:
第一自然段(相关图)及文字: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第二自然段(相关图)及文字:
①先出示: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②再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第三自然段(相关图)及文字:
①先出示: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②再出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3.看板书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神话故事的神奇;知道了盘古在混沌的宇宙中沉睡了十万八千年,醒来后抡起大斧头劈开了天和地,并顶天蹬地,创造了天地。盘古的创造并没有停止,他倒下后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4.布置作业。①把这个故事好好读一读,想想盘古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们又能看到哪些神奇的画面呢?②书写生字 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创造
抡 劈
顶 蹬
第五篇:《鲸》第一课时 详案
《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字词,把握课文的主要意思。
2、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1、出示图片“鲸”。
师:这是什么? 生1:鱼!生2:鲸鱼!
师:再仔细认一认。生:鲸!
2、板书“鲸”。
师:(拿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空课题,它是个形声字,左边是个鱼字旁,注意当它作为偏旁时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是个京。)跟着老师齐读一次课题,鲸!生:鲸!
师:哎,刚才看了这么多的鲸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能跟大家分享下吗? 生1:鲸很漂亮!
生2:鲸很大!……
师:只是看看图片同学们感触就如此深刻,相信学了课文你们的感触会更深。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鲸,好吗? 生:好!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40页,大声朗读课文,注意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特别要关注容易写错的生字
2、找一找,课文写了鲸的哪几个方面,找到答案了就马上举手示意,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1、检查生字词
检查生字词(出示ppt)
A、指名读六个词语,谈谈有什么发现。猜猜看,这里的“月”表示什么? 讨论之后,师告诉学生:“月”字在做偏旁时,一般是“肉”的变体,表示身体的一部分,如“腰”、“腿”等。
重点强调“哺”的读音。 指导书写“肺”。 反馈书写(哺、肺)。
2、反馈交流
师:刚才老师让同学们仔细思考课文写了鲸的哪些方面,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赶快举手告诉同学们吧!
老师发现举手的同学不多,可能同学们还没想好,那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找找答案吧~
师:课文写了鲸的哪几个方面? 生:体形、演变、种类、进食、呼吸、睡觉、生长 师,“进食、呼吸、睡觉、生长”这些写的都是鲸在生活上的习性(板书)师:现在,谁来根据板书来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概括说文章主要内容)
师:哇,这么短短一篇课文,作者居然写了这么多方面,你们最想了解哪个方面呢? 生1:吃食!生2:睡觉!生3:体形!生4:种类!……
师:恩,同学们想了解的真多!好奇心真强!那让我们逐一来了解好吗?我们说,第一眼看到一件事物,你最先了解的肯定是他的~? 生:体形!
师:那我们就先去见见鲸吧!一起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四、研读“鲸”的体形大。
1、朗读第一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鲸的特点。交流,板书:大。
2、探究专题:如果让我们去介绍鲸的话,你会怎么写? 《鲸》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你学过了哪些说明方法。作者会和我们一样写吗?高明的作者究竟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呢?生默读思考,圈划批注。
3、反馈交流,随机点拨、板书、感情朗读。
A、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学生集体品读,教师相机补充。(为什么拿象和鲸作对比,熟悉事物作例子,更能明显体会鲸的大。)出示象和鲸的对比图,进一步体会鲸的大。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回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肥猪的重衬托舌头重,进一步说明鲸大。B、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目前目前已知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用米、人的体重去具体说明鲸的重),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抓“我国”体会举例说明的真实性和指向性。
C、它要是张开嘴,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把鲸的嘴巴和教室相仿性与学生作具体体会,感受作假设的说明方法的形象性。
4、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5、小结写作方法: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作假设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五、小结迁移。
模仿写“鲸”大的方法,介绍某一物品的“长”、“高”、“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