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5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5玲玲的画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学难点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设疑启思
1.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非常可爱,还画得一手好画。可她现在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大家愿意帮助她吗?
2.揭示课文题目,板书,齐读。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3.理解题目:(出示预先准备的符合文意的两幅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幅画更好一些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4.质疑:再读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5.小结:其实这两幅画都是玲玲画的,围绕这两幅画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玲玲的画》。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1)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⒉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及、候、奖”这几个字,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⒊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⒈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⒉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
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五、作业布置: 尝试用“得意”“伤心”“满意”讲讲这个故事。
第二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必须扎实扎根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而不能孤立或游离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时,我始终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注重课堂生成,注重在朗读中求知、悟情、启智。同时,我还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重点,拓展思维。因此,很好地完成了教学预先设计的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纵观整节课,气氛和谐,情感激荡,思维活跃,处处洋溢着激情与理智之花,有点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究其原因:
一、备得深,导得精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阅读教学就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透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或文本中人物那起伏的情感。备课时,我紧扣玲玲和爸爸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设计:先让学生找出文本中表示情感的词语,再读出蕴含人物情感的话语,然后感悟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为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启智,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情感境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上课伊始,如果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求知欲,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如何有创造性地导入本课?着实让我费了一番脑筋。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但费时;谈话导入,简洁明了,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图画导入,能激起学生兴趣,但易走入歧途。几番易稿,最后定为播放音乐,谈话导入。这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为板书课题,指导读写设置铺垫。从课堂实效来看,播放音乐,谈话导入的设计最合本课实际。请看案例:
1、播放音乐,谈话导入。
小朋友,刚才我们听的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小小姑娘)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屏幕右上角写了:欣赏歌曲《小小姑娘》)真聪明!今天老师把小小姑娘请来了。瞧,她正大步朝我们走来。(播放课件,点击声音:大家好,我是玲玲!)小朋友,你们该怎样说?(你好!玲玲。玲玲,你也好!)玲玲,你好!我是吴老师。现在,我和小朋友们正准备学习你的故事。小朋友,你们知道故事的名字吗?(玲玲的画)
2、板书课题,指导读写。
玲玲的“玲”怎么写?(王字旁加个“令”)玲玲是个漂亮的女孩,我们可要把它写漂亮些哟!王字旁写瘦小点,“令”字写宽大些,这样写出的玲字才正确,美观!(学生练习)会写还不行,还要会读,我们一起对着玲玲图像叫叫玲玲,好吗?(玲玲)大声点。(玲玲)再大声点。(玲玲)你看,我们把玲玲叫笑了。
二、关注学生,注重生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的过程。教师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以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我在教《玲玲的画》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删除了“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圈出生字所带的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这一环节。在检查完读文后,我发现学生朗读水平一般,我就及时播放带文字的带读音的动画片,并要求学生轻声跟读,随后告诉学生怎样朗读的窍门:眼看文字,脑想图画,口读文字。并增加了学生用此种方法练读这一环节。随着课件的渲染,随着朗读的深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对文本感悟的增强,课堂越来越活跃,学生的情绪越来越强烈,我的教学完全顺着学生思维而动,以致不知不觉地解决了“这儿”的词意,生成了“金手指”一幕,水到渠成地解决了玲玲喜悦心情产生的原因,《我家的一角》获一等奖的原因。(在爸爸的指点下,污渍变成小花狗,使原来的图画《我家的一角》不仅变得更漂亮了,还增添了家的温馨。)
三、注重实际,合理拓展
拓展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造就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但拓展的不好,只会在原地打圈圈,有画蛇添足之嫌,无功而返。我在教学《玲玲的画》时,根据学生认识具有直观性,联想的现实性,我先让学生观看课件《乌鸦喝水》,然后让学生依据乌鸦喝水的故事,联系课文的中心句,口头填空: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____事往往能变成____事。因为学生有文本中的故事和课件《乌鸦喝水》的情节作依据,学生在老师的稍微点拨下,就填出了:喝不着水,喝着水;不可能,可能;困难,容易;悲伤,高兴等词语。课堂充满了灵性,闪耀着智慧。
四、巧用媒体,注重朗读
现代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合理运用媒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帮助学生求知、悟情、启智;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在教学《玲玲的画》时,用多媒体串连各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整个课堂给人浑然一体感觉。这是这堂课中感到最满意的地方。所以我以后要常用媒体串连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读书方法,是最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读书方法。我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读来进行的。同时,我还努力从孩子自己感悟文章意蕴出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引导孩子去感悟人物情感,发现坏事变好事的窃门。为此,我安排了六个“读”的环节:①自读,感知文本。②选读,读出兴趣。③跟读,读出节奏。④练读,读出方法。⑤分角色读,读出体会。⑥齐读,读出语气。正因为读的充分,读的透彻,文中的难点才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决,文中的道理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亮点之处,必有失误之所。思考许久,觉得最大失误就是:注重了学生的生成,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以致于,忘记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归纳性描述对学生的学习作一番回顾,把所学的知识,所领悟的道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回顾精彩之处,思索失误之所,心中感慨万千。归纳之:上好一堂语文课实在不易。吾辈则须策马扬鞭自奋蹄。
第三篇:【教育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设计理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学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关于本课,我们更应该本着“解放学生”的理念,以玲玲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以爸爸说的最后两句话蕴含的道理为突破口,揭示课文主题。因此,设计中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自主读书,自悟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课件的帮助和教师的语言渲染引导学生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并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个性化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同时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教学目标】
1、会认“玲、催”等8个生字,会写“肯、楼、梯”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3、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板书:玲玲
学习生字“铃”(出示课件):读音(后鼻音,第二个“玲”念轻声。);辨别相似的字“铃”“龄”“零”“领”“岭”。
2、补充板书:玲玲的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辨析形近字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既让学生学会辨认形近字,又让学生认识了课文的主人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朗读,老师带读,学生自读。(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设置了悬念,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让阅读更有效。)
三、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 端详 评奖 脑筋 楼梯 催眠 糟糕 弄脏 肯定 懒洋洋 叭叭响 一幅画
(1)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2)指导书写:“糟糕”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点;而“楼梯”中“楼”上面的“米”不用变。“肯定”中的“月”字竖撇变成了一竖,且这个“月”要写得稍微宽一点;而“弄脏”中“脏”月字旁不用变。
2、出示句子:
(1)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bā)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2)小花狗懒洋洋地趴(pā)在楼梯上。辨析“叭”与“趴”的读音、字形。
(3)学习生字“狗”,强调反犬旁的书写“撇、弯钩、撇”。
3、积累词语:仔细地看 懒洋洋地趴 满意地笑 高兴地说 满意地端详
(1)指名读,齐读短语。
(2)在读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表示怎么样地干什么?动词前面用“地”。)
(3)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设计意图:在读词语、读句子中学习生字,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字的意思,记住字的音、形、义。避免简单、枯燥、乏味。再由句子自然的引出词语的积累。在读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轻松、自然、高效。)
第二课时
一、读读想想,复习导入。
1、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生字、词语?
2、大家一起来读读生字、词语吧。
3、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两个人物?谁来读读它们的对话?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复习方法、多种形 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对话、举办朗读擂台赛都是低年级孩子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情绪饱满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细读课文,读中悟情、悟理。
1、课件依次出示图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做动作帮助理解“端详”(仔细地看、反复地看)。指导朗读。读出喜爱、激动、兴奋之情。
B、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思考:不就是一幅画吗,弄脏了就弄脏了,有什么好哭的!什么原因让玲玲哭得这么伤心?
(1)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课件出示)●“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2)小结:玲玲画这幅画用了好长时间,已经很晚了,很迟了,很不容易,她画得太认真了。
(3)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抓住“时间不早了”“又在催她了”读出时间长;第二句话抓住“来不及了”读出玲玲的着急和无奈。
C、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喜悦、满意之情。
2、说说你认为哪一幅更好?(最后一幅比第一幅更生动了!)(在读中梳理玲玲的情感变化,板书: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在“哭了”和“笑了”之间画上一个弯箭头(或虚线)。
3、(指着板书)同学们,从玲玲的“哭了”到“笑了”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A、课件出示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坏事 好事)
B、如果要在这个箭头上写四个字,你会写哪四个字?(肯动脑筋)
C、玲玲刚才动了脑筋吗?从哪看出来的?(想了想)D、除了玲玲动了脑筋,还有谁也动了脑筋?从哪看出来的?(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爸爸在看的过程中动了脑筋。)
4、指导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往往”两个字能去掉吗?(不是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坏事变成好事。)
5、分角色读,深化体验。
同学们,请在小组里分角色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紧紧围绕玲玲的情感变化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读中表演,读中感悟,读中思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关心人物心情。爸爸简短的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让学生品读爸爸的话,使学生能够在品读中理解句子蕴含的道理,从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教育。课件的适时展示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动动脑筋,帮忙把坏事变成好事:
a、手里的笔筒掉在了地上被摔了一条缝。(用彩色卡纸折几朵漂亮的小花贴在有缝隙的地方)
b、小花漂亮的裙子被勾出了一个洞。(在破洞地方绣上一朵花或小动物)
c、妈妈发现孩子的裤子短了,可是还能穿。(在裤腿下面加一道 宽边又能多穿一年,很节约。)
2、引导交流: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玲玲这样坏事变好事的事情吗?你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
3、同桌交流交流。
4、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你遇到过的坏事变好事的事情?
5、小结:同学们,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起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6、出示“我要说”:
在今后,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逐渐养成爱动脑的习惯,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发。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下,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将文本语言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轻松实现了文本语言的外化。)
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肯动脑筋)
坏事 —————好事
第四篇:二年级《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二年级《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二年级《玲玲的画》教学设计1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用得意、伤心、满意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爸爸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玲玲的画》以人物情绪变化为脉络,抓住关键词“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5课《玲玲的画》初读了课文,结识了生字朋友。今天呢,老师又把他们带来了。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老师请同学开火车读词语,大家认真听。如果她读的不准,我们就一起帮帮她!
师:“真不错,同学们读的字正腔圆”。
2.回顾课文大意。
师: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走近《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一起找找看玲玲有什么特殊之处吧!为什么玲玲的画能够写成一篇课文,而我们的画却只是一幅画呢?
师:根据大屏幕上的三幅图,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试试看你能不能说出来。(PPT展示图片)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师:通过以上三幅图,我们知道了玲玲的画都经历了什么。下面呢,我们再思考一下,既然精心准备的画被弄脏了,后来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了。那在这个过程中玲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我们一起用笔在文中画出来表示玲玲心情的词语。
板书:得意、伤心、满意。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词语,得意。从哪个自然段中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呢?
(1)课件出示:玲玲得意的端详….
师:这里,老师有一点不明白,端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演一演?
生:(同学们做出动作)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看
师:嗯,原来通过动作也能学习词语的意思,你们真是厉害。
师:那文中还说了,“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玲玲在端详这幅即将参加评奖的画作时,心里会怎样想呢?(明天肯定得第一)。
师:下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玲玲得意的心情?
师:嗯,你读的很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就是玲玲本人呢。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句话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觉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师:“又”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之前催过了,爸爸的疼爱,画了很长时间)
师:谁能读一下,体会父亲对玲玲是怎样疼爱的?
师:嗯,你读完之后,让我也觉得玲玲的父亲的确是个好爸爸。
(3)在爸爸又催了一次之后,玲玲终于准备睡觉了。这时,玲玲遇到了麻烦,一起告诉我:遇到了什么麻烦啊?
生:画弄脏了。
师:然后玲玲看到画脏了,就伤心的……哭了!
师:那这,老师又不明白了,脏了,脏了你哭什么啊?再画一幅就行了呗!
生:“我的画弄脏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师:没错,明天就要评奖了,今天却弄脏了,如果是你的话,除了伤心还会怎么样?
生:着急。
师:对,着急。玲玲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现在,同学们谁来朗读一下,读出玲玲的伤心和着急?师:嗯,我听着也怪着急的!
师:那同学们,我们接着往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作为玲玲的爸爸,自己的女儿又伤心又着急,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爸爸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师:后来,玲玲是怎样做的呢?“出示原文”
师:最后一句是,“玲玲满意的笑了”。
师: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开心的。
师:下面,谁来读一下这句话!体会一下玲玲有多开心。
师:嗯,那玲玲是开心了,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忘,这个人就是——
生:我的爸爸。
师;爸爸怎么样啊?
生:高兴。
师:说了什么?“…….”
师:好,我们一起把爸爸说的话再读一遍。
师;你们觉得爸爸说的对吗?
三、小结
师: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啊?
生:多动脑筋!
师:好,非常棒!多动脑筋。我们班的同学这么棒。没有什么事儿是动动脑筋还完不成的。对不对?好,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也希望你们以后像今天说的。遇事不害怕,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
四、作业: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下面留一个小作业。
想一想你遇到的,跟玲玲比较相似的事。然后组织组织语言,想想怎么说,将给你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好,同学们,下课!
二年级《玲玲的画》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能正确书写生字。理解“端详”、“动脑筋”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课文中人物的情感线索,理解课文,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3、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难点:明白生活中只有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内容浅显,一读就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美。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享受阅读的快乐,感受生活的乐趣。
四、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六、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如果按照课文的写作思路也就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来教学,课文就会被肢解得很零碎。所以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开篇就理清文章中人物的情感线,让这根线串通整节课,然后在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人物情感的变化展开教学。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转换成文中人物角色的办法去思考问题,展开想像,练习表达。通过深入理解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拓展阅读相关内容的文章,以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类似的事情和自己的处理办法等谈感受,培养学生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人物情感线索
1、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玲玲的画》。
2、首先让我们观看课文动画,回忆一下课文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画获得了一等奖的事情。)
3、同学们,开始玲玲对她的画非常满意,当画被弄脏了的时候,她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声哭了起来),后来当她把脏的地方变成了一只小花狗之后,她又怎样?——满意地笑了。(边说边板书:满意——哭了——笑了)这正是课文中玲玲心情的变化。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的情感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二)指导朗读,深入体会人物情盛的变化
1、请同学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1)“端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学生往往把这里的“端”字还理解成“举”、“拿”的意思。要引导学生明白“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的意思。)
(2)玲玲是怎样仔细地看?(满意地仔细看;)
(3)谁能做出满意地端详的样子?动作表演帮助理解词语,同学们能读出玲玲的满意吗?齐读这句话。
2、我听出玲玲的确很满意,可她为什么又大哭起来了呢?(因为她在收水彩笔的时候,笔掉到了画上。把画弄脏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所以她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3、那么满意的画转眼间就毁于一旦了,好事变成厂——(板书:坏事)如果是你,这时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呢?(伤心、难过、着急)
4、指导学生读好玲玲说的话。(边哭边说)
5、后来她为什么又破涕为笑了呢?(指板书上的情感线。)(把弄脏的地方变成了一只懒洋洋的小花狗。)
6、看!这就是玲玲巧变小花狗的画,(出示ppt课件)如果你是评委,你会怎样评价这幅画呢?(学生以评委的身份参与评价,充分发表意见,可以从构图色彩方面评价,可以从立意思想方面评价,更主要的是认识到小花狗更增添了画的情趣和生机。)
7、教师总结: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为这幅画增添了情趣,使这幅画更充满了生机,连小花狗都这么喜欢这家的一角,可见这家的一角多温馨呢!所以玲玲满意地笑厂,坏事变成了——(板书:好事)
设计意图:抓住情感变化这根脉,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教学不会显得支离破碎,相反给人感觉一气贯通。
(三)理解文章重点语句,明白文章揭示的事理
1、爸爸看了,高兴地说什么了?齐读爸爸的话:“孩子,看到了吧,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么糟。只要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现在这句话你们理解了吗?
(1)这里的坏事、好事各指什么呢?(坏事指画被弄脏了,好事指把弄脏的地方巧妙地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狗。)
(2)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动脑筋”并理解这个词。)
2、你看出爸爸和玲玲都在动脑筋吗?从哪看出来的?
(1)从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看出他在动脑筋想办法。他可能在想什么?(怎样弥补这个污渍呢?)
(2)从玲玲想了想,也能看出她在动脑筋。她可能在想什么?(她在想:画什么呢?)
(3)她当时可能想到要画什么?(学生会在漫无边际的想像中否定自己,认识到把楼梯上的污渍变成花。变成书包、变成衣服、帽子??都不是很合适,都违背了画的主题,最后认识到,把污渍变成小花狗是最佳选择。)
3、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该画什么呢?(爸爸要引导她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遇到困难要善于动脑筋就是这篇课文的主旨所在,但这个道理是从玲玲和爸爸的表现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我抓住“你看出玲玲和爸爸都在动脑筋吗?”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回过头去体会那些零碎的字词句,这样教学就不会显得很零散。
(四)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深化文章主题思想
1、课文中有几组爸爸和玲玲的对话,同学们能读好吗?
(1)爸爸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耐心的、语重心长的、慈爱的。)(2)玲玲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大真的,可爱的。)
(3)请男同学来读爸爸的话,女同学来读玲玲的话。(练习朗读,读出角色特点。)
2、做“爸爸”的男同学们:
(1)当你看到玲玲这么巧妙地处理了污渍,你除了对她说了书上的这段话,你还可能对玲玲说些什么呢?(玲玲你真棒,你画的小花狗太可爱了;你把污渍变成了小花狗,这个家呀就更有趣了,更温馨了;玲玲你真聪明,我为你自豪??)(2)当你得知玲玲的画获得了一等奖以后,你还可能对她说什么呢?(祝贺你得了一等奖,玲玲,希望你以后继续努力。你看,遇到困难往往是好事,更能发挥我们的智慧;遇到困难不要灰心,要积极想办法,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3、玲玲们,听了爸爸的夸奖和祝贺的话,你会怎么说呢?(谢谢您,爸爸,是您教会我遇事善于动脑筋,把坏事变成好事的.。今后,我遇到困难一定善于动脑筋,不要遇到困难就哭鼻子??)
设计意图:采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体会深刻,有强烈的说话欲望。
(五)拓展阅读,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也是这样,遇到困难动脑筋将坏事变成好事,你们想去了解吗?(阅读资料城。资料城中都是一些相关主题的文章,文章的题材也丰富多样,有童话故事,有中外历史故事,有历史人物等。文章有:《聪明的小羊》、《的由来》、《冰海脱险》、《寻马有术》,《田忌赛马》、《草船借箭》、《狮子和山羊》、《陈平过河》、《八戒智激猴王》等。)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中的文章,内容丰富,阅读价值高,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为学生的“打写”提供了范例与思。
(六)“打写”创造,延伸主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玲玲和刚才我们了解的这些人这样动脑筋将坏事变成好事的故事吗?请说—说。(指一两名同学练习说。)
2、请同学们进入资料城把你们的故事打写出来,跟同学们分享吧!如果一时想不出来,还有两个题目可供同学们选择。
(1)看图想一想,公鸡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把要吃他的狐狸吓跑的,请你展开丰富的想像,以《聪明的公鸡》为题,编写一个小童话故事。
(2)课文中说“玲玲想了想,拿起画笔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懒洋洋的小花狗。”她想了想,她可能想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像,以《玲玲想了想??》为题,把它补充写出来。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和课文中的留白以及看图编写童话故事,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学生选择的空间比较大,不会有畏难情绪。
八、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这篇文章内容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其包含的道理却很深刻,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故事中体会其蕴含的深意是本课文的重点,也是其难点。
我首先让学生观赏动画,回忆第一课时学习的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来抓住课文的感情线索“玲玲心情的变化”,这样就抓住了课文内容的脉络。然后通过追门“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同时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随着问题的解决,课文蕴含的深意“只有动脑筋,勤于思考,才能把有些坏事变成好事”也就浮出水而了。在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的时候,采取了转换角色的策略,创造说话的情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习课文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其蕴含的道理,我提供了几篇和课文主题思想一致的文章,让学生拓展阅读,开阔视野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了三个打写题目来让学生进行网络表达,—个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向大家描述一下自己有没有开动脑筋,将坏事变成好事的经历,另外两个分别是让学生续编课文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思考,创编故事。应该说,题目的设置考虑了学生的喜好及其能力的差异。
二年级《玲玲的画》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会认“玲、催”等8个生字,会写“肯、楼、梯”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3、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板书:玲玲
学习生字“铃”(出示课件2):读音(后鼻音,第二个“玲”念轻声。);辨别相似的'字“铃”“龄”“零”“领”“岭”。
2、补充板书:的画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朗读,老师带读,学生自读。)
三、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端详 评奖 脑筋楼梯 催眠 糟糕 弄脏 肯定懒洋洋 叭叭响 一幅画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指导书写“糟糕”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点;而“楼梯”中“楼”上面的“米”不用变。“肯定”中的“月”字竖撇变成了一竖,且这个“月”要写得稍微宽一点;而“弄脏”中“脏”月字旁不用变。
2、出示句子:
(1)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bā)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2)小花狗懒洋洋地趴(pā)在楼梯上。
辨析“叭”与“趴”的读音、字形。学习生字“狗”,强调反犬旁的书写“撇、弯钩、撇”。
3、积累词语:仔细地看 懒洋洋地趴 满意地笑 高兴地说 满意地端详 (指名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读中悟理
1、依次出示图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做动作帮助理解“端详”(仔细地看、反复地看)。指导朗读。读出喜爱、激动、兴奋之情。
B、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思考:不就是一幅画吗,弄脏了就弄脏了,有什么好哭的!什么原因让玲玲哭得这么伤心?
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小结:玲玲画这幅画用了好长时间,已经很晚了,很迟了,很不容易,她画得太认真了。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抓住“时间不早了”“又在催她了”读出时间长;第二句话抓住“来不及了”读出玲玲的着急和无奈。
C、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喜悦、满意之情。
说说你认为哪一幅更好?(最后一幅比第一幅更生动了!)
(在读中梳理玲玲的情感变化,板书: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在“哭了”和“笑了”之间画上一个弯箭头(或虚线)。
(指着板书)同学们,从玲玲的“哭了”到“笑了”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坏事 好事)
如果要在这个箭头上写四个字,你会写哪四个字?(肯动脑筋)
玲玲刚才动了脑筋吗?从哪看出来的?(想了想)
除了玲玲动了脑筋,还有谁也动了脑筋?从哪看出来的?(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爸爸在看的过程中动了脑筋。)
指导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往往”两个字能去掉吗?(不是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坏事变成好事。)
二、拓展延伸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动动脑筋,帮忙把坏事变成好事:
a、手里的笔筒掉在了地上被摔了一条缝。(用彩色卡纸折几朵漂亮的小花贴在有缝隙的地方)
b、漂亮的裙子被勾出了一个洞。(在破洞地方绣上一朵花或小动物)
2、出示“我要说”:
在今后,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肯动脑筋)
坏事 —————好事
二年级《玲玲的画》教学设计4
一、了解学习目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玲玲的画》这篇文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把课文读好。
二、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有几次对话?请你找一找,用笔画一画。
(1)请你试着读一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爸爸为什么催玲玲快点睡觉?应该怎样读?
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用动作体会“满意地端详”的意思)
(2)找出第二次对话读一读。
第二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叭的一下”和“哇地哭了起来”说明了什么?
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应该怎样读?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这就是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后,画的那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看着它,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为什么满意地笑了?(体会玲玲通过动脑筋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之情)
4、你认为爸爸说的哪些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出示第九自然段讨论)
5、师小结。
6、现在,你有心里话想对玲玲、玲玲爸爸或自己说吗?
三、积累词句,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下列词语,引导学生积累。
满意地端详仔细地看高兴的说
满意的笑了懒洋洋地趴
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抄抄”并鼓励学生背下来。
3、、拓展活动。
借助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否遇到过“坏事变好事”这样的事情。
板书:25、玲玲的画
坏事变成好事
肯动脑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不可能办成的事能办成
二年级《玲玲的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中、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是伤心。那么怎么办呢?(课件出示单元导读语)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是啊,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走进第七单元,从刚才的那段话中,你了解了这个单元着重选了关于哪方面内容的文章?(如何正确看待问题方面)
接下来,我们要走进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关于她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通过预习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写在黑板上。
2、听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忆字音。
3、指读,进一步正音。
4、同桌互读。
4、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三、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小组讨论,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1、小组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2、小组间开展识字竞赛。
三、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本课中所写生字的特点:七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短下长。
2、有重点地进行指导:糟肯脑楼
3、学生认真对照田字格,临摹一遍。
4、展示,评议。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6、积累词语。
7、把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二年级《玲玲的画》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
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眼睛相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平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三、理解词意,感语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受动脑筋的,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四、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五、作业
制作一张小报,题目自拟,要求有三个栏目:
1、你认识吗(集中展示课外认识的字);
2、你知道吗(集录课外积累的词语);
3、你能猜出来吗(字谜集锦)。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或学习当中有没有碰到过麻烦事呢?当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那么你们是如何来处理这些事情的呢?”
生:“„„”。
师:“那好,我们今天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玲玲,去看看她碰到了一件什么麻烦事,她是怎样去处理这件事情的”(师书写板书:玲玲的画)师问:有些同学的名字中有这个字,请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轻声通读全文,把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勾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并且在小组内比赛看谁认的字词多,谁认得最准确。
2.正确、流利的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一边读一边记下自己不熟悉的句子和段落,然后多读几遍。
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本文发生了一件怎么样的事情。
小组合作交流
1.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开火车的方式把每个生字领读两遍。
2.给小组成员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这个故事起因,过程,结尾。
展示提升,纠正错误
1.课件展示本课的认读生字,“玲”“详”“幅”“奖”“催”“叭”“脏”“筋”。
(整体认读,每字拼读两遍;叫3名同学个别读;选一组开火车读)“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目有关,因此是目字旁。“脏”字读平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2.出示词语,选一组开火车读“楼梯”“脑筋”“很糟”“肯定”“玲玲”“催着”“端详”“一幅”“弄脏”“小狗”“叭的一下”。(解释“很糟”“糟糕”比喻事情或情况坏得很。“端详”仔细地看)
3.教师指导几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4.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第一大组读;第二大组读;第三大组读)
5.各小组代表发言,用自己的话把本篇课文讲出来。
达标检测,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