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怒吼吧 黄河》教学设计
《怒吼吧 黄河》教学设计
纪翠容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文章情绪激昂,充满了热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怒”
1. 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贝多芬吗?知道他的第九交响曲吗?(合唱交响曲)在我们中国,有一部伟大的作品能与之媲美,那就是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2.了解课题。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资料。
3.导入: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日本人在我们土地上烧杀抢掠)你的心情怎样?(悲伤、愤怒)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同时她也历经磨难,但是,我们从未屈服。请大家接着往下看。4.了解课文创作背景。
二.感受黄河的“怒”
1.自由朗读课文1至3自然段,思考:黄河有怎样的气势?诗人想起了谁?他有什么想法? 2.交流反馈:
①看到黄河,光未然深深地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撼,找出文中有关描写黄河的句子,指名说。体会: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和比喻,把黄河的声音比喻成虎啸龙吟的声音)这段话从形态和声音方面形象地描绘了黄河那令人震撼的气势。男生齐读本段。
亲身感受黄河的气势,出示课件。你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黄河的气势吗?
②令人震撼的不止是黄河,还有那与河水拼搏的船工们。所有的一切,让光未然想起了谁?(轩辕黄帝和大禹)。出示课件,你知道他们吗?
轩辕:黄帝,因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大禹: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古代有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治理黄河水患成功。
这两位中华民族的始祖,正是他们不断的努力,才建立了华夏,他们身上的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来的不屈精神。
这两句是什么句式?(反问句)表示什么意思?(肯定)请你把它改成肯定句。
这个肯定句与反问句相比,在意思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女生齐读本段。
三.感受诗人的激情
1.光未然在看到黄河并想起轩辕黄帝和大禹之后,突然就有了创作的灵感,他想干什么?找出文中有关句子,出示课件。全班齐读。
2. 目睹了黄河的怒吼,诗人激情澎湃,当他看到老朋友冼星海时,诗人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倾诉激情,两位挚友是怎样互诉心曲的呢?(光未然倾诉了自己在黄河边上行军的深切感受,冼星海倾吐了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
他们有什么共同愿望?(希冀再度合作)
四.感受激情的碰撞与升华
1. 师:两位挚友同诉心曲,他们的激情在碰撞。两位艺术家的激情真正擦出火花是什么时刻?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感受民族的苦难,斗争与光明。指名三位学生各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生边听边思考:光未然是怎样激情朗诵他的歌词的?
通过诗人的朗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冼星海是怎样谱曲的? 2.交流反馈:
① 光未然是怎样激情朗诵他的歌词的?出示激情朗诵的句子,指名读。
② 诗人为什么时而激情、时而哀伤、时而欢快、时而悲壮?通过诗人的朗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哀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时而气势雄伟而悲壮,我仿佛看到了我全国军民团结,奋勇作战,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用鲜血与生命保卫家园的悲壮画面。)
这一组排比句生动又形象地描绘出我们民族发源地黄河岸边曾经发生的事情,歌颂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强。我相信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③ 你从中感受到光未然是一个怎样的人?(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④ 此时此刻,这部伟大的作品已完成了一半,板书:光未然,作词(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撼)⑤ 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激情朗读这一段。全班再读。
⑥ 过渡:诗人的朗诵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更是深深触动了他的挚友冼星海的心,听了光未然的朗诵,冼星海的心情怎样?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指名读。想象冼星海当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再读,读出他的斩钉截铁:“我有把握把曲谱好!一定能!” 问:他说的话做到了吗?
⑦ 师引读: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全班跟读:“仅仅六天,简直是一个奇迹!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就在一孔小小的土窑洞里,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冼星海谱出了这部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黄河大合唱》!”
⑧ 问:我们想象一下冼星海是怎么克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著名作品的全曲的?用前面排比句中的时而„„时而„„时而写出几个他谱曲时候的样子的句子。出示课件。
(他趴在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声吟唱;时而振臂高歌„„)
⑨ 师:整整八个乐章,仅仅六天时间,光未然完成了《黄河大合唱》全曲的创作,时间之短,效率之高,情感之充沛,形式之完美,令人难以置信,堪称奇迹!
⑩ 他为什么这样投入?你从这个奇迹中体会到冼星海是一个怎样的人?(旺盛的爱国激情)
3.师:是旺盛的革命激情,让他们又一次成功合作,此时此刻,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之作《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板书:冼星海,作曲(异常艰苦)
4.小结:从两位艺术家成功合作谱写《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你深切感受到两位艺术家的什么共同点? 板书: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炽热的爱国、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5.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出示课件。
五.感受全国人民的激情
1.师:同学们,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共同为我们谱出了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八章,气势磅礴,感人肺腑。特别是第八乐章《怒吼吧 黄河》更是气势雄伟,使人的灵魂受到震撼与洗礼!你们想听听吗?好,下面,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播放第八乐章,音乐淡出)2.师:(音乐继续)这民族的心声,这时代的强音,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特别是在延安的首场演出,更是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七、八两个自然段,想一想,《黄河大合唱》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
六.激发学生的激情
1. 同学们,当日本侵略者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害我们的亲人同胞,侵占我们的美好家园时,如果你活在当时那个年代,听着这《黄河大合唱》,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去做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多名学生发言)
2. 师:是的,听着这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无数民众拿起武器,冲向抗日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由于这部作品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声,不仅在延安军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很快传遍全中国,对当时的抗日战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黄河大合唱》产生的意义。
3. 请大家再看课题,看这个红色的“怒”字,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课题说说你的想法。师:“怒吼”,猛兽发威吼叫,比喻发出雄壮的声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的“怒吼”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声音和顽强的斗志。“怒吼吧 黄河”既是对黄河的倾诉与呐喊,更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誓死保卫家园的共同心声。“怒”字是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我们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
4.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了解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经过和产生的作用。感受到了两位艺术家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激情。
5.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爱国精神,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一样爱国的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发展。所以,我们要以光未然、冼星海为榜样,发扬黄河不畏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努力学习,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表达大家共同的心声:
怒吼吧,黄河!中国人民澎湃的抗日斗志一定能战胜侵略者,保卫家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课后搜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亲身感受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再见!
第二篇:《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范文]
S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怒吼吧,黄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人:英德市第七小学 王冬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落实语用训练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排比句并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排比句并熟读成诵。教学难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前互动:
观看70周年纪念日晚会节目《怒吼吧,黄河》,交流观后感。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1.谈话引入。2.齐读课题。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读文感知创作之源。
诗人光未然在黄河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做什么? 2.诵黄河,品激情,感悟诗人和作曲家的爱国情怀。光未然是怎样朗诵他的歌词的?冼星海是怎样谱写出《黄河大合唱》的全曲的?从中你感受到光未然和冼星海是一个怎样的人?
3.聆听《保卫黄河》,感悟《黄河大合唱》创作成功的重大意义。
三、紧扣主题,激“怒”生情,升华情感
结合时事,紧扣主题,深刻领悟“心声”,激发爱国情怀。
五、布置作业
课后与家人一起欣赏《黄河大合唱》这唯一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经典被保留下来的钢琴协奏曲。
板书:
第三篇:怒吼吧,黄河 教学设计
怒吼吧,黄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19课《怒吼吧,黄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①出示:
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
②自己读、指名读。
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同学交流:
字音:浊浪(zhuó)混浊、污浊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窑:易与窖混。窑(穴字头。表洞穴)形近字组词:
骇()啸()壶()窑()
咳()萧()壹()窖()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虎啸龙吟:
你能说出几个用动物打头的词语吗?
如:虎头蛇尾、牛头马面、狼心狗肺等
拓展学习
(1)关注词语: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震天动地、竭尽全力、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低回婉转、抑扬顿挫、斩钉截铁、意气风发等
(2)关注句子:
关注标点
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
“——”在这句中的作用?
关注表达
A.“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换成陈述句:
那隆隆的巨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
朗读。体会两种表达方法在表达方面语气的不同。
B.出示: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有什么特点?(排比句)
感受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还有排比句吗?(找到文章第4自然段的排比句,读一读。)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介绍了哪些内容?
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被震撼,产生写长诗歌颂祖国,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1——3)板书:震撼
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只用六天就完成这部音乐史诗。(4——6)板书:充满激情、异常艰苦。
这部作品正式公演,引起巨大反响。(7——8)板书:巨大反响
(3)默读课文,思考: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从这部分那些介绍中,你感受到光未然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抓他的想法,感受光未然的爱国精神。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引导学生体会出:
轩辕、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正是他们不断努力,才建立了华夏,他们身上的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屈精神。
结合时代背景,抗日战争使中国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抢掠,犯下重重罪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屈不挠。光未然要写这样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感。
指导朗读。
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小结: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光未然,使他产生了写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作业:读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课:
1.学习第二部分:
①重点学第4自然段,感受光未然的爱国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出示:链接的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朗读。指名读
②读中感悟5、6自然段
A.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后为学生齐读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补白,可以多叫几位同学。)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斩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得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读到第6自然段完)
B.想象当时的情景,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作品的全曲?
学生可以想象体会“异常艰苦”:
他趴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
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头发蓬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没有钢琴,他就想象着和声的效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
教师: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爱国激情)
指名读第6自然段。
2.学习第三部分。
角色换位,对话中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放一段《黄河大合唱》的片断。)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日寇烧杀抢掠最为猖獗、惨烈的时候,听着这《黄河大合唱》,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多名同学回答)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总结:听着着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无数民众拿起武器,冲向抗日的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同学们,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光未然、冼星海的人物品质的呢?(在具体事例中展现人物品质。)学了课文,你觉得这课的民族魂指的是什么?
第四篇: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19课《怒吼吧,黄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①出示:
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
②自己读、指名读。
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同学交流:
字音:浊浪(zhuó)混浊、污浊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窑:易与窖混。窑(穴字头。表洞穴)
形近字组词:
骇()啸()壶()窑()
咳()萧()壹()窖()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虎啸龙吟:
你能说出几个用动物打头的词语吗?
如:虎头蛇尾、牛头马面、狼心狗肺等
拓展学习
(1)关注词语: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震天动地、竭尽全力、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低回婉转、抑扬顿挫、斩钉截铁、意气风发等
(2)关注句子:
关注标点
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
“——”在这句中的作用?
关注表达
A.“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换成陈述句:
那隆隆的巨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
朗读。体会两种表达方法在表达方面语气的不同。
B.出示: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有什么特点?(排比句)
感受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还有排比句吗?(找到文章第4自然段的排比句,读一读。)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介绍了哪些内容?
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被震撼,产生写长诗歌颂祖国,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1——3)板书:震撼
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只用六天就完成这部音乐史诗。(4——6)板书:充满激情、异常艰苦。
这部作品正式公演,引起巨大反响。(7——8)板书:巨大反响
(3)默读课文,思考: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从这部分那些介绍中,你感受到光未然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抓他的想法,感受光未然的爱国精神。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引导学生体会出:
轩辕、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正是他们不断努力,才建立了华夏,他们身上的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屈精神。
结合时代背景,抗日战争使中国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抢掠,犯下重重罪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屈不挠。光未然要写这样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感。
指导朗读。
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小结: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光未然,使他产生了写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作业:读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课:
1.学习第二部分:
①重点学第4自然段,感受光未然的爱国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出示:链接的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朗读。指名读
②读中感悟5、6自然段
A.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后为学生齐读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补白,可以多叫几位同学。)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斩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得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读到第6自然段完)
B.想象当时的情景,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作品的全曲?
学生可以想象体会“异常艰苦”:
他趴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
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头发蓬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没有钢琴,他就想象着和声的效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
教师: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爱国激情)
指名读第6自然段。
2.学习第三部分。
角色换位,对话中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放一段《黄河大合唱》的片断。)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日寇烧杀抢掠最为猖獗、惨烈的时候,听着这《黄河大合唱》,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多名同学回答)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总结:听着着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无数民众拿起武器,冲向抗日的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同学们,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光未然、冼星海的人物品质的呢?(在具体事例中展现人物品质。)学了课文,你觉得这课的民族魂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19.怒吼吧,黄河
震撼充满激情
光未然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旺盛的革命激情
爱国、爱中华民族
冼星海 异常艰苦六天
第五篇:《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
舟东学校 高彦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精神。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都喜欢音乐,它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带 来宁静,还能在我们缺乏勇气的时候带给我们鼓励。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2、简介时代背景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以及对冼星海,光未然的了解。
(2)教师相机补充:抗战期间,中国省辖市以上有效计算沦陷城市共计为:1001个。其中:省辖市11个、直辖市5个、县城970个、厅州8个、盟旗7个。沦陷面积总计为356108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7.2%。也就是说,在半个世纪的对日战争中,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落入日寇之手。
二、初读课文
1、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19课《怒吼吧,黄河》我们来看生字、生词。(1)出示生字 ①自己读、指名读
②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哪个字最容易写错呢!
③同学交流,汇报成果 浊浪(zhuó)
窑——窖(2)词语
惊涛骇浪
虎啸龙吟
抑扬顿挫
刮目相看 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学生互动质疑、解疑)(3)你能说出几个用动物打头的词语吗?(虎头蛇尾
牛头马面
狼心狗肺„„)
(4)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如:如雷贯耳、斩钉截铁等。
出示多媒体课件,齐读四字成语
三、自由读文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字、词表现得很好,下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内容时,老师相信你们会表现得更好。
第二课时(参赛课)
一、播放音乐,激趣导入
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并谈话:同学们,这首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它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它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强。你想知道《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学生读后交流,理清文章脉络。教师相机板书。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受到感染:
1、诗人光未然为什么要写《黄河大合唱》的歌词?(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想。(2)汇报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xuānyuán)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①轩辕、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正是他们的不断努力,才建立的华夏民族,他们身上的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精神的写照。
②指导朗读
自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动手画一画,写一写。(2)汇报交流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 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①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读句子的语气、节奏变化)。②自由读 ③个别读
④诗人读的时候声音会发生这么丰富的变化,完全因为他对祖国的热爱,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⑤齐读。
⑥小结,相机板书(充满激情)
自由读,想想作曲家冼星海是怎样谱出《黄河大合唱》全曲的? ●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就在六天后,冼星海竟然谱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仅仅六天,简直是一个奇迹!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就在一孔小小的土窑洞里,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冼星海谱出了这部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黄河大合唱》!
①自由读(看一看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②个别读(相机指导,读出韵味)
③从这四个“就在”可以看出什么?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异常艰苦”
④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创造出这个奇迹? ⑤小结,相机板书(异常艰苦)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角色换位,对话中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现在,让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亲耳聆听 这激动人心的乐章。(放《怒吼吧,黄河》片段)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日寇烧杀抢掠最为猖獗、惨烈的和时候,听着《黄河大合唱》,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指多名学生回答)(2)齐读最后一段。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具体事例,说一说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那我们有什么收获呢?(揭示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找《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读一读。或者找这部音乐作品聆听一下。
板书设计
黄河奔腾
被其震撼
怒吼吧,黄河
光未然朗诵
充满激情
保卫家园
冼星海谱曲
异常艰苦 正式演出
反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