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山行》教学设计 郭正洁
3古诗两首《山行》第一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郭正洁 三年级 班 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并书写,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山行”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
3、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___(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
4、诗这么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三、合作学习:
1、讨论,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近处景色。
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四、我的疑惑:
我还有以下问题不明白,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古诗两首《山行》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郭正洁 三年级 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山行。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2、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山行”就是_________________。(3)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___(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4)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3、合作学习:
(1)互相讨论,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近处景色。(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山行》这首诗哪两句写远景,哪两句写近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巩固提升:
感受古诗《山行》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课堂检测:
背诵古诗《山行》。
四、板书设计:
山 行
远 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五、教学反思: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 3 古诗两首- 山行 1教案 苏教版
山行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情感目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
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第三篇:3、古诗两首山行导学案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法指导:
目标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指导:
阅读自悟法、合作交流法。预习指导:
诵读古诗,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理解本课生词,收集有关写春的古诗。目标导入:
1、同学们你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
2、通过课前预习,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吗? 导学过程:
一、学习板块
(一)板块一 自主学习: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从景色入手,了解古诗主要写什么.]
展示交流:
1、生字自学情况
2、课文朗读情况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二、学习板块
(二)板块二 学习引导:
1、生字新词意思
2、了解词语大意
3、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展示交流:
1、理解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诗意。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3)读第二句。理解“白云生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红叶比什么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板块三: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或“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句式说话。
3.展示交流
板块四: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四、达标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练习背诵古诗.3、填空:《山行》中写远景的两句是
;
写近景的两句是
;全诗写到的景物有,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五、总结提升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导学反思: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 寂寞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 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2、想象诗中描绘的图景。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的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书”是什么意思。
3、出示挂图,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5、错助字典和注解,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画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一起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
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2、小组比赛背《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解、看图的方法来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
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赛诗会: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小组背得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2、背诵、默写古诗。【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 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慎行)、《泊船瓜洲》(宋·安石)、《杂诗》(唐·维)三首古诗。【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每逢佳节就。)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