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积的近似值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积的近似值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P10例
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两位小数)0.2 8 6 3.2 7 2.0 4
× 0.3 2 × 1.5 × 2 8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0 8 5 8 3 2 7 4 0 8
3.2 9 1 5 2 4.9 0 5 5 7 1 2
(保留
三、运用
1、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
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P8第1题。
课后小记:
补充的一道生活中购物的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全班仅一人主动保留了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但这题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
第二篇:《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 页。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积的近似值是小数乘法的内容一部分,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数的计算中的估算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积的近似值”是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三节的内容。安排在小数乘法之后。教材安排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求积的近似值,选用了每千克猕猴桃含糖量的信息设计了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第二是根据生活经验取积的近似值。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估算最后一环,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估算的实际问题奠定一生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积的近似值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点移动规律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整数近似数等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分析总结规律。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由于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不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对小数点的变化过程中用0占位的理解。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从生活出发,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并用近似数表示结果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3)感受求积的近似值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说明自己确定的近似值合理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为此我把本节课的教法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立模型——巩固练习。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了解电费收据上的数学;收集常吃水果的含糖量 ;特别关注猕猴桃的含糖量。
(积累生活经验,为课上学习做准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常吃水果。
看到这些水果,你想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展示学生收集的常吃水果的含糖量。师:你发现了什么?猕猴桃的含糖量怎样?
(从学生感兴趣的水果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水果的一些常识,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学习新课
1、最少含糖量问题
多媒体出示:书第14页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台秤上的数学信息;研究人员话语中的信息)
教师板书: 猕猴桃每千克含糖 0.08 千克—— 0.14 千克 师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 每千克猕猴桃最少含糖 0.08 千克 最多含糖 0.14千克。
(重点让学生理解“每千克猕猴桃含糖 0.08 千克——0.14 千克” 的实际意义,理解生活中的数学语言,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多媒体出示:“0.6 千克猕猴桃至少含糖多少千克?” 师:怎样列式? 学生说 教师板书。0.08×0.6
师:要求: 先估计一下 0.08×0.6 的积有几位小数,再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在黑板书写。
学生自主试做 教师巡视 了解学生出现的计算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交流计算的方法。
师:0.08×0.6 的积是三位小数 而 8×6 积只有两位怎么办
生: 在 48 的左边补一个 0 占位,在 0 的左边点上小数点后 整数部分写 0。
教师边重点强调小数位数不够用0占位的意义方法。说明保留近似值的意义 提出 0.048 要保留两位小数怎么办 结果是多少 ?
讨论:0.048的小数部分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怎样取近似数?
(0.048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小数部分千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的数比5大,向百分位进1。)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 教师介绍“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
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最后 求出 0.08×0.6 积的近似值。
0.08×0.6≈0.0
5千克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2、最高含糖量问题。
出示问题 2:0.6千克的猕猴桃最多含糖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0.14×0.6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要求写出竖式,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指名板演
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重点讨论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重点关注后进生。交流时,关注优秀生的表达,关注后进生的理解。)
讨论“0.084 保留两位小数怎么办”的问题。0.14×0.6≈0.08
千克。
(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方法,加深理解,同时兼顾后进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中的“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试做 交流时 说一说是怎样保留近似数的。
(如果有学生保留一位小数得11.2元,老师首先给予肯定,然后说明国家计算电费不能出现一分的差错,所以要保留到分。
(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实际的生活。同时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的第1题填表按要求取积的近似值。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5题先让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通过练习熟练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交流 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进一步内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六、作业
课本第 15 页“练一练”的第 2、3题。了解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信息,自编题并解答。
(巩固取积近似数的方法,拓宽学生视野,积累数学经验。)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积的近似值》教学体会
本节课《积的近似值》是小学数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布置了两项任务:了解电费收据上的数学;收集常吃水果的含糖量,特别关注猕猴桃的含糖量。既积累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为课上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本节课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二是会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第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前两节已经掌握,这节课主要是熟练算法。计算是学生小学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基石。因此在这个目标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学生独立计算,学生板演的方式教学。这样前两节学习好的学生在竖式计算过程中,熟练了小数乘法分的方法,同时老师在巡视过程中,能及时的关注并辅导后进生学习。这样安排学习过程,既做到了课标的面向全体,有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二部分内容是新知,我通过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掌握这节课的重点。通过求猕猴桃的最少含糖量的问题引导掌握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求最多含糖量的问题,熟练求积近似值的方法,同时及时辅导后进生。通过练习中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一定要联系实际。这节课的设计,难点突破有方法,重点突出掌握好,学生学习有信心,课标精神融其中。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最终版)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6页例
9、“练一练”,第67~68页练习十二第8~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2.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积累求近似值的经验,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出示练习十二第8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说说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是什么意思。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填写在表格里。
交流结果,表内呈现,说说是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
提问: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用的什么方法?这里哪个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为什么? 2.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常会遇到计算中求近似值的问题。例如小数乘法中,有时积不需要很多的小数位数,就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求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出示例题,阅读例题,了解题意。
提问:求王大伯家去年的收入大约多少万元,该怎样列式?(板书:3.18×1.6)例题的计算结果有什么要求?
引导:全家一年的收入以“万元”为单位计算,一般不需要算到几十或几元那样精确,算到几千或几百元就行了,所以例题提出保留两位小数,求出大约多少万元。这样的计算你能完成吗?
现在请大家独立计算,并求出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结果。学生独立计算并求近似数,指名板演。
交流:仔细观察竖式计算,计算过程正确吗?怎样保留两位小数的? 追问:保留两位小数,要看积的小数部分第几位?
让学生填写算式的近似值和答句,并要求说说为什么用约等号。
指出:求积的近似值,先计算乘法的积,根据要保留的位数看后一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出积的近似数。结果是近似值的,要用约等号表示。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学生计算求近似值,指名板演。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提问:这里计算出的积原来是几位小数,求近似值看的小数部分第几位? 2.做“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计算结果和求出的近似值,有错的改正。
提问:通过上面两题计算,你对求积的近似值有哪些认识?
指出:求积的近似值,要先计算乘法的积,再按保留的位数,应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近似值。
3、做练习十二的第11题。
学生独立读题,交流条件和问题。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身高怎样求,结果是多少米?(板书算式、结果,全班核对算式和得数)哪位说说体重的计算和结果?(板书算式、结果,全班核对算式、得数)提问:这里用的约等号还是等号?为什么?
说明:如果求出的得数是近似数,就要用约等号:当问题没有要求用近似数表示结果时,就不需要求近似值,更不能用约等号表示。所以计算时要根据问题要求,正确选择用精确数还是近似数。
四、总结、作业
1.总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能说说你对求积的近似值的认识吗? 2.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9、10 题。
第四篇:2014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积的近似值 教案
第四课时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P66例
9、练一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曾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准备题:练习十二第八题。(投影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指名回答结果,选取几个结果说说是如何取近似值的?)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新课:
1、谈话引出例9: 生列式,板书:3.18×1.6 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2、课件出示试一试,学生读题后进行解答。指名汇报结果。
3、小结: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求积的近似数呢
4、练习:
学生完成68业下方练一练第1、2题。
三、总结: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9、10题。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值教案
《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
栾川县合峪镇合峪小学
李永强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积的近似值 教材分析:
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是在前面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只是在小数乘法计算完后根据需要对乘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数位。所用的方法同求小数的近似数一样。教材通过计算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的问题,说明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和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在“做一做”及练习中一般都注明要求把得数保留几位小数,但是也有些题没有注明要求,而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材处理: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二中的习题。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学生买东西付款的有关例题教学,使学生理解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习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说明小数乘法得到的积,也可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例题的答案可以让学生算出,然后通过由学生收钱来说明在实际付款时只要算到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就精确到百分位。可以按照前面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把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学生已有前面的基础,在这里不须多讲,让学生自己解答。其他的计算要注意根据要求保留相应的小数位数。然后试算“做一做”中的题目,第1题的两道小题,要求不同,要注意提醒学生。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求积的近似值,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小数积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活动、发现
1、老师想去买色拉油,有谁知道色拉油的价格吗?
2、出示应用题,根据回答补充完整
一种色拉油每千克售价6.85元,老师买1.7千克。应付多少元?
3、解答应用题 指名读题、列式 板书:6.85×1.7 全体学生列竖式计算出结果,并指名板演
讨论: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想收老师多少元?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分”已经不太常用了,付钱时商店里一般都四舍五入到“角”。
4、进一步讨论
精确到“角“就是保留几位小数?怎样把11.645保留一位小数?横式上用什么符号?为什么?如果要求精确到”分“,该保留几位小数?怎样保留?精确到”元“呢?
5、小结;在实际生活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取”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
二、深入探究
1、按要求填空:
保留两位小数:1.954≈()保留一位小数:1.954≈()保留整数:1.954≈()
2、问: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各表示精确到什么位?取近似值时各应看哪一位?
3、近似数2.0中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讨论:哪些数保留一位小数后是2.0?哪些数保留整数后是2? 汇报:1.95——2.04都≈2.01.5——2.4都≈2
4、小结:近似数2.0比2更接近准确数,因此2.0末尾的“0“不能去掉。三.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矫正)0.8×0.9(保留一位小数)1.7×0.45(保留两位小数)
小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1、取积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
2.、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分别需要看哪一位?为什么?
3、近似值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五.作业:
1、练习二第1题
2、练习二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