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环境和气氛描写的作用-微课堂教学设计反思
自然环境和气氛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环境和气氛渲染在文章中的作用,并能正确分析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顶碗少年》,文章对顶碗少年的动作进行了具体描写,让我们欣赏到了顶碗少年那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竞精彩表演。而文中有些语句,并没有直接写顶碗少年,那么这些语句有什么作用呢?
二、指导分析例句
出示例句1:场子里静得没有
1、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剧场里的紧张气氛)
2、在记叙文中,这些描写气氛的句子都是为“人”服务的。这句话衬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衬托了观众紧张不安的心情)
3、这里写观众的目的是什么?(间接表现了顶碗少年/主人公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表演)
4、由于主人公是通过写观众反应出来的,所以叫间接表现。如果观众就是主人公就不需要有第三个作用了。
三、回顾方法
这句话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性格/精神品质/文章中心。
间接表现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性格/精神品质/文章中心。
四、分析例句 出示例句2 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分析例句,写下来,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五、作业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是根据高年级语文阅读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进行的教学设计,以往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要么不知道问的是什么,要么简单的一两个词答完,没有答题的脉络。而这节课我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分析气氛渲染和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给学生一个答题的框架。根据学生的答题反馈来看,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课堂上,我“扶”的比较多,学生的自主探究相对较少。
永华南路小学
范琨
2017.5
第二篇: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A渲染故事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写阴晦严寒的深冬气氛、荒凉潇索,没有活气的村景,贴切地衬出了自己的悲凉心情;
鲁迅的《药》结尾: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作用: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迭迭”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渲染故事气氛)《十里长街送总理》: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作用: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渲染故事气氛)
B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孤独之旅》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
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C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智取生辰纲》环境描写的作用
1、开篇写改变时辰,“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是杨志怕劫匪早凉来打劫,而中午太热,劫匪也会嫌热,不愿动身。“热”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杨志与属下的矛盾,“热”,军士不走,杨志轻则痛骂,逼赶要行,重则藤条鞭打,杨志就是这样得罪了手下,包括虞候、老都管在内的所有人,导致人和失败,最终中了敌计。
2、“天气未及正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的云彩,其实十分大热”──“石头上热,都疼得不能走路”,推动情节发展,军士非歇不可,杨志不允,打将起来。争执之中,遇见伪装的晁盖一行人,而其精疲力竭,口渴难耐,为下文“买酒”中计埋下伏笔。
3、挑酒的汉子白胜的唱词“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此句唱词可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又可提供当日天气情况,烘托一种热的令人鼓噪的气氛,推动情节继续发展,口渴人要“喝酒”。
4、其他处,通过军健等人语言行动表现出天热,都起到烘托气氛,帮助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军健们吵嚷天热,挑重担走不动,遇到树林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买酒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天气酷热引起的。
5、此外,吴用之妙计能在黄泥冈松树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来说也是得力于天热。
所以,本文中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主要就是为智取这一情节服务的。
环境描写创新三法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苏洵说过:“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确实,成功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而且能还让人感受到整个时代、整个环境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写法可以让文章染上新的色彩。
一、、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
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所谓“情哀则哀,情乐则景乐”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写阴晦严寒的深冬气氛、荒凉潇索,没有活气的村景,贴切地衬出了自己的悲凉心情;孙犁《荷花淀》一文,开头将夜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只是为了揭示水生嫂那恬静、安乐的心境。由于景物描写的恰当运用,于是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高雅志趣,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那分伤感悲凉。一位学生在《茵草坪上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作者不直接写内心滋生的思念之情,只说:
“一场雨之后那一遍茵草地更绿了,那一株株的绿草一下子似乎长子一大截,让这片小小的草地变成了一张厚厚的绒毯,我感到,那正在滋生的不是小草,而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思念。”这样的句子含蓄有情,与一般的景物描写就有了不同。二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
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在一篇题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为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中间接着说:“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
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三,对比式描写,衬出深刻的主题
环境描写,还可以将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在《初三的烦恼》一文中,作者与“枫”初次相识于一个艳阳高照的春日,文中写道:“这是一个太阳特好的春日,柔柔的轻风、暖暖的阳光,枝头绽放的新绿,无不让人感到一种勃勃的生机,广阔的田野里也如一张浅绿的地毯,一望无垠。”由于种种原因,后来,作者又不得不与“枫”相别,在这时,作者又用了一段景物描写,不过,已不是春日的美好景色,写出的是秋天的萧条与孤寂。文章通过春秋景物的不同,鲜明地写出了人物心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学案
楚水实验学校高三语文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汤惠娟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一般作用。
2、通过分析高考真题,掌握小说环境描写作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3、注重审题,学会规范答题。四级循环不能概念化,不能贴标签,一定要回归文本。
一、课前预习
严冬海猎
陈秉汉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多了酒,醉醺醺地投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 ”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旧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还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几口烧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爸爸下海,都被爸爸骂了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儿,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破漏的小石屋冷冷清清,爸爸咳嗽着躺下了。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了的样子,等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 1
雾。海龙全副武装,肩挑尖担,挑着鱼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
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才把柴枝点燃,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周围海面红光闪闪
烁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窖一样。海龙感
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后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
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起海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
团热气,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
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
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
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解下盘在头上的衣服,拿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裤带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裤带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再次溜下海里,身子
接触到密密麻麻滑滑溜溜的尖头鱼。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
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她
低头一看,这不是孩子吗?妈妈双脚一软,跪了下来,只见海龙光着屁股,肩上的担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了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
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
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
音,穿过石缝儿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1、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真题引路 1、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
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
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
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2、2013年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
分)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
整。
三、命题揭秘
1、常见题型 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3)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的深刻意蕴。
2、江苏高考命题特点:
3、解题思路
4、知识补充:
渲染: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属正面描写。示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
烘托: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是侧面描写。示例:“东船西舫
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以琵琶女弹奏结束后寂静无声的环境来烘托出琵
琶声的美妙动人。
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可以理解为
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它的好处
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
疑之感。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
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
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
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
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
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
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
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
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
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引出下文:一般是作者的一句思考或者疑问,来引发下面的内容。上文说明
某道理,下文往往回答
“为什么这么说”;上文流露某感情,下文具体阐释这种情感的来由。例:诗的境
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老舍《济南的秋》)
深化主题: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技术手段,使主题更明显;二是运用
艺术手段,进一步凸显思想感情的深度、程度。
一篇文章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已经分别揭示了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文章结尾,再重复一遍,这种手法,就是深化主题的第一种形式。它的运用,可以让作者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要表达何种思想感情,就像老师上
课,为了突出重点,反复重复强调一样。
有时,作者还采用对比、衬托、抑扬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点面结合等
手段,加深情感、品质、精神的“度”,凸显爱之深、恨之切、某种品质深入灵魂
等等。
升华主题:常见形式包括:一是由认知——上升为行动;二是由一个点——
上升为一个面;
三、由具体的存在——上升为一种影响。
例如:一群孩子,利用星期天。偷偷拿着工具到学校维修桌椅。到晚上的时
候,他们修完了所有的桌椅,高高兴兴的踏着月光回家。写到这里,文章的主题
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赞美孩子热爱集体、以校为家的高尚品质。但作者觉得还
不够,于是在结尾添上了一段环境描写:
操场边上的丁香花开了,沁人心脾的芳香,浸润在如水的月色中,弥漫了整
个校园,并越过校园的围墙,向璀璨的万家灯火蔓延开去.......这一段文字表面看是写景,实际是借物喻人,表达的含义是:几个孩子的行
为和思想,将影响整个校园的所有学生,并将进一步影响社会。作者将文章的主
题着眼点由赞美几个孩子的品行,上升为孩子的品行对世界不断扩大的影响,这
就是典型的第三种升华主题形式:由具体的存在——转化为一种影响。
四、课堂演练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
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
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
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
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
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
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
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
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
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
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
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
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
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
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
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
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
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
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
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
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
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
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
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
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
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第四篇: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场所,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渲染特定的气氛,有时还暗示社会环境。
2、衬托人物心情。
3、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从而表现文章主题或深化文章主题。
一、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三、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四、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六、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五篇:课堂教学设计欧洲西部的自然环境
课堂教学设计(欧洲西部的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一、能在空白图上填写出该地区主要的内海、半岛、山脉和平原。
二、能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气温、降水图分析该地区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三、能在空白图上填写出多瑙河、莱茵河的发源地、流经国家及注入的海洋,并能说出这两条河流的经济意义。教学重点
一、该地区气候深受海洋影响的特点及原因。
二、该地区气候自西向东变化的特点及原因。教学难点
该地区气候深受海洋影响的特点及原因。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媒体
板图+多媒体计算机+挂图+录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提问】请你读34页图13.1,以200Km为间距画非洲的等距海线,找出距海最远的地方距海约多少千米? 【提问】请你读53页图14.3,以200Km为间距,画欧洲西部的等距海线,找出距海最远的地方距海约多少千米? 【讲授新课】 位置 【提问】为什么欧洲西部各地距海近?(面积小、海岸线曲折,像亚欧大陆伸出的大半岛,三面临海。)【讲解】欧洲西部各地距海近,像亚欧大陆伸出的大半岛,是欧洲西半部自然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板图】欧洲西半部轮廓图
【板书】第十四章
欧洲西部
【提问】欧洲西部海岸线十分曲折,有许多半岛和岛屿。主要的半岛有哪些?请你们填在空白图上。主要的岛屿有哪些?请你们填在空白图上。【提问】欧洲西部三面临什么洋、什么海?请你们填在空白图上。【板图】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
【提问】大西洋海水深入陆地,形成许多内海、边缘海和海湾。主要的内海有哪些?请你们填在空白图上。主要的边缘海有哪些?请你们填在空白图上。主要的海湾有哪些?请你们填在空白图上。【板图】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
【提问】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有何重要性? 【提问】欧洲西部所跨的纬度范围是多少?属于哪个温度带? 地形
【提问】请观察世界地形图,下列各图哪幅代表欧洲西部地形的特点?其它三幅代表哪三块大陆的地形特点?
【板书】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
平原为主的地形
南部山地
【指导】请你们在空白图上填写出斯堪的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
【提问】请你们仔细观察欧洲地形图,哪些国家为山地国家?哪些为平原国家? 【指导】欧洲有很多袖珍小国,请你们在地图上找出它们: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安道尔。
【提问】这些国家大多位于哪个地形区上?为什么山地易形成小国? 小结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新课
简介冰川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峡湾、冰碛湖及波状起伏的平原。【播放录像】 气候
【提问】请把①②③④四幅气温、降水图贴在图中A、B、C、D相应的位置上,并说明原因。(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提问】A地气候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气候类型? 【提问】D地气候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气候类型?(提问)请读36页图14.8,想一想地中海沿岸这几种作物是如何适应夏季干旱气候的? 【提问】B地气候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气候类型? 【计算机演示】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
【提问】请你们根据影响气候的四种因素分析B地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温带海洋性气候?
【提问】假设欧洲西部的地形是图(1)中②的状况,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问】B、C地气候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同纬度的B、C两地会有这样的区别?
水文 【过渡】由于欧洲西部以湿润的气候为主,所以这里有稠密的河网。【提问】在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本地区河流的数量、水量会有何特点? 【板书】
【提问】观察地形图说出多瑙河、莱茵河的发源地,流经国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填写在空白图上。
【提问】这两条河在哪个国家境内由运河相连,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课堂练习】请根据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卡片,并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
【课堂小结】(略)【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