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千米1教案 苏教版
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2.能力目标: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情感目标:
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分米、1米。2.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
问:为什么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
3.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的含义吗?
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一猜。2)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3)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我们已经量出了我们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是250米,想一想几圈是1千米? 2)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到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吗? 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深化“千米”的知识 1.想想做做1,多媒体出示
(1)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2)交流从哪到哪是1千米,其余学生参与评价。2.想想做做2,多媒体出示
(1)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2)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同桌互查预习作业。3.想想做做3(1)学生独立检查预习作业。
(2)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4.想想做做4,多媒体出示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组织交流。5.想想做做5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6.想想做做6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交流想法。
四、拓展“千米”的知识
问:今天你又学到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 实践作业: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
第二篇:三年级认识千米教案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22页。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认识并感受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推算、估计等活动中,初步了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数学推理、估测能力,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课前准备:分小组观察100米的跑道,走一走长100米的跑道,记下用了多少步;了解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并记录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思考
师: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谁能告诉我1厘米大约多长?1分米大约多长?1米大约多长? 学生纷纷回答。
师:哦!大家用手比划的方式表达出了长度.很好!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认识千米)师:想想1千米的长度你还能用手比划出来了吗?那就通过今天的学习体验,想想用什么方式表示出1千米的长度吧!
2、创设情境,唤醒初识
师: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相关信息,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展示相关千米的图片)
师:现在你对千米有了什么初步的印象呢? 学生:千米很长,很远!
师:是的,当我们计量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到千米这个单位,用字母km表示,千米还有一个名称是公里。(课件出示概念并板书:km公里)师:接下来老师就邀请大家一起开启我们今天的体验之旅,从多形式,多方位来体验感知1千米的长度!
二、分层体验,构建感知
(一)借助经验,步数量化1千米。
1、师:1千米比较长,我们先来体验100米的长度。大家看这是我们熟悉的学校运动场,这条是100米的直跑道!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过一个任务:观察100米跑道的长短,并亲自走一走记录走的步数,现在我们就来汇报一下。
2、师:大家的步数不一样,因为步子迈得大小不同,正常我们三年级同学走100米大约是150步!
3、师:我们都体验到了100米的距离,那再走上一次是多少米?走5次呢?10次呢?
4、师:哦!10个100米是1000米,那也就是说1000米就是1千米。这两个数量之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吗?(板书:1千米=1000米)
5、师:那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6、师:用千米记录有什么好处呢?
7、师:那位同学能把他们之间的区别用你的声音读出来?
8、师:那你能推算一下你要走1千米大约多少步?(1500步)
9、师:哇!走大约1500步是1千米。(板书:走大约1500步是1千米)
(二)时间感知1千米
1、师:我们再换种方式体验!我们校园操场一圈红色跑道是250米,那几圈就是1000米呢?一圈轮滑跑道是200米,几圈就是1000米呢?
2、师:想象一下如果要跑完4圈红色跑道1千米会是什么感受呢?我们跟着2位同学来体验一番吧,大家请看。(播放视频)
3、师:大家看完之后感觉怎样?
4、师:大家注意到了他们用时多少?(大约7分钟)对,跑1千米大约7分钟。(板书)
5、师:大家看这是我们学校速滑队的,他们要滑1千米,需要滑几圈呢?还需7分钟吗?为什么?
6、师:很会思考,很有经验!我们跟着他们感受一下轮滑1千米的距离吧!看用时多少?(2分半钟)
(三)多样体验1千米
1、师:我们走出校园到生活中去找找1千米,大家看这是我们学校北面的苏慕路,从苏慕路口到星海广场路口就是1公里。跟着老师一起坐车体验一下1千米的距离吧!我以正常速度每小时60千米开 的。
2、师:看着汽车行驶1千米你感觉怎样?用时多少?
3、师:我们刚才是从苏慕路口到星海广场路口有1千米,那么换个路线,你觉得到哪里还是1千米呢?
4、师:我们不开车了,你来判断一下,这个点到这个点有多长呢?
5、师:那么3号点到4号点大约多长呢?
6、师:对!3个1千米就是3千米,90个1千米就是90千米。
7、师:我们同学回家去调查一下,从你家出发到哪会有1千米? 你打算怎样调查呢?
(四)梳理小结,内化提升
师:我们一起用走、跑、滑、开车不同的形式体验了1千米的距离;又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位感知了1千米的路程。学到这里,你对1千米有多长这个问题有感觉了吗?说说有什么感觉?
师:1千米确实很长。可以是10个100米,也可以是5个200米,4个250米。当然面对不同的场景,我们会有更为丰富的理解。师:我们同学的学习能力很强!1千米到底有多长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学习1千米有多长的方法和经历了对1千米的理解过程。
三、学以致用,延伸巩固。
1、基本练习: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师:趁热打铁,来用你的感觉来判断一下应填什么合适的单位名称?
2、基本练习:书23页第三题。
2、知识应用:找找图中1千米的路程,并把路线画出来。
3、灵活拓展:根据不同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认识千米教案
认识千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能力目标: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单位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价值。
3.情感目标:
在课前课后的调查与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与难 点:
重点: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l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l千米=1000米。能 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难点:提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l千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资源和教学准备:
学生经验:学生以前认识的米以及比米长的长度单位为本课学习作了知识上的准 备,同时,“千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接触。
课前带领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100米,1000米。四.教学过程:(1)温故知新,情境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师:同学们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板书课题)(2)探索感知
学生看教学情境挂图
(1)教师引导: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常用千米作路程长度的计量单位。(板书:公里)
(2)联系生活:你知道扬州到南京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的家离学校多少公里? 认识千米:
(3)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同学们走学校100米跑道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4)介绍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5)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学校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6)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单位化聚:
(1)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
师:火箭的速度是多少米? 板书:4千米=()米
(2)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约6000千米。
师:南京长江大桥的长是多少千米?
板书:5000米=()千米 五,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想想做做1 多媒体出示
(1)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2)交流从哪到哪是1千米,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想想做做2,多媒体出示
(1)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2)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同桌互查预习作业。
3.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检查预习作业。
(2)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4.想想做做4,多媒体出示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组织交流。
5.想想做做5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6.想想做做6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交流想法。
第四篇:2015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千米和吨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认识千米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课题:认识吨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 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课题:练习三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书:千米 吨)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什么情况下使用吨?
3.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周末,我和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上2千克的牙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见一辆满载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
(1)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师归纳: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板书: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吨
(2)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五篇:千米的认识教案_1
千米的认识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2、教学策略选择
(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平阳
瑞安
50千米
38千米
乐清
灵昆
45千米
20千米
师: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
(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
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感知1千米的长度,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备选】若学生提出同学间所需时间和总的步数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约值。
(二)介绍1千米=1000米
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三)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XX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四)强化感知1千米的长度
出示学校周边的地图:从学校向右走,从校门口—麻行僧街—大榕树—百里东路—市二医大约1千米。从学校向左走,从校门口—一百超市——江心码头—江滨西路—郭公山—勤奋
水闸—现代概念大约1千米
师:其中第2条路是老师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老师骑摩托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现代概念大约用了1分30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来感受一下(播放录象)。
三、千米和米的换算
(一)教学换算
师: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深约达5000米、南京长江大桥的长约6000米,能把它们成用千米作单位的吗?
板书:5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
(同桌互说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练习:
、9000米=()千米
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
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交通工具连一连。(略)
(三)解释与拓展
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等让学生能说说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的意思。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家庭作业
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
(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大约走了200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这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生:从美容院回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个来回.生:走100米大约用了1分30秒,按这样计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15分钟。
生:走100米大约用200步,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XX步
……
片段二: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6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生1: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XX块这样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长1米,1000根米尺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门高约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快冲天了!
生4:一张课桌的长约1米,1000张课桌连起来约1千米
生5:一个同学把两臂张开伸直大约是1米,100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长约4米,250个黑板连起来大约是1千米。
生7: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体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长是50米,游10个来回就是1千米。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XX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XX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