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大学综合教学楼设计
某大学综合教学楼设计
摘要 :本工程为某师范大学综合教学楼, 总建筑面积5122m2,建筑层数为四层,总建筑高度16.65m,各层层高均为3.9m。按使用功能设有双班教室、办公室、准备室以及值班室等。建筑防火等级为二级。结构体系选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抗震设防烈度六度,本工程按抗震设防烈度为四级框架,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基础采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fak200kpa,其基础形式采用现
m/2浇锥形基础。在标准荷载计算中,风荷载s00.35KN/m200.4K0N,雪荷载
/m2,对于活荷载,屋面按不上人屋面考虑,活荷载取0.5KN/m2,楼面活荷载主要为2.0KN。框架梁中主梁截面主要选用了300mm×700mm及300mm×500mm截面尺寸,联系梁截面主要为250mm×600mm,框架柱内柱、外柱均选用450mm×450mm。框架荷载计算中,统计了恒载、活载、及风载,在内力计算中活载及恒载的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而风载内力计算采用反弯点法、D值法。对框架梁恒荷载及活荷载作用下的支座弯矩进行调幅,乘以0.9的系数,调幅后再进行内力组合。根据内力计算结果,进行框架梁、柱各控制截面的内力组合,内力组合形式选取1.2×恒载+ 1.4×活载;1.35×恒载+0.7×1.4×活载;1.2×恒载+1.4风载;1.2×恒载+0.9×1.4×(活载+风载)四种组合中的最不利组合,以进行配筋计算。在选取控制截面方面,梁的控制截面有三个,分别为梁左右两端柱边及跨中,柱的控制截面每层有两个,取各层柱的上下端截面。框架各基本构件的配筋均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构造要求及实际计算要求。施工图纸的绘制严格执行结构制图规范的要求。关键词:框架结构;分层法;内力计算;内力组合
The problem of shear in RC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CFRP laminates
Abstract :The effectiveness of externally bonded reinforcement of a strengthened Reinforced Concrete(RC)beam subjected to a shear-dominant loading regime is not well-established.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RC beams without any internal shear reinforcement but strengthened with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CFRP)laminates when the primary mode of failure of the un-strengthened beam is in shear.Four RC beams we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without and with an externally anchorage system, which was carefully detailed to enhance the benefits of the strengthening lamina and counteract the destructive effects of shear forces.All the four beams were identical in terms of their geometry, internal reinforcement and concrete strength but varied in their test loading regime to highlight the role of shear.All the beams were tested under four point bending and extensively instrumented to monitor strains, cracking, load capacity and failure modes.The structural response of the four beams is then critically analysed in terms of deformability, strength and failure processes under a shear loading regime.It is shown that with a carefully designed anchorage system, a predominantly brittle shear failureofa strengthened beam canbe transformedtoan almost ductile failure with well-defined enhancement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both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hould enable engineers to totally avoid shear failure in strengthening beams with little or even no internal shear reinforcement.Keywords: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Performance;Shear loading regime;Strengthening
1前言
2.1框架结构的特点
框架结构是通过梁、柱组成的结构体系作为建筑的竖向承重结构,并同时承受水平荷载,它适用于多层建筑。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能形成较大的空间。通常梁、柱截面尺寸都不能太大,否则影响使用面积。因此,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水平位移较大,这是他的主要缺点。通过合理设计,框架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较好,能承受较大的变形,但是,变形大了容易引起非结构构件出现裂缝及破坏,这些破坏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威胁人身安全。2.2框架结构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提高,居住环境不断的改变,建筑物的高度也在不断的升高,当建筑物高度增加时,水平荷载对结构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普通的砌体结构已经不能满足高度要求,因此,框架结构就出现了,框架结构的材料主要是钢筋和混凝土,通过把钢筋和混凝土粘接在一起,形成承重的框架结构。解放前,我国高层建筑很少,解放后,我国几个大城市开始加速建造高层建筑,目前,在许多中等城市及一些小城市也都已建造了高层建筑。在我国,高层建筑以采用钢筋混凝土为主,近年来,不仅建造高度在增长,建筑体型和结构体系也愈益多样化,而且在50层左右的建筑中,已开始采用钢结构,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建造高层建筑的技术水平有了的发展和提高。2.3 本次设计的内容
本次毕业设计通过综合教学楼的建筑、结构、施工设计,掌握了建筑、结构、施工的施工图设计过程,重点是建筑结构的设计。通过对框架结构设计,充分了解了荷载的传力过程、框架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整个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全面,包括框架柱、梁、屋面板、楼面板、连系梁、基础和楼梯、雨篷的设计。通过对这些结构的设计,充分了解整个建筑结构,以及整个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PKPM的实际上机操作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次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为以后尽快适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3结论
本次毕业设计我所选择的设计题目为某师范大学综合教学楼设计。毕业设计是对我们以前所学各科目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概括总结。在指导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查阅有关教科书,国家规范规程以及相关建筑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设计实例,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并且较好的达到了设计意图。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对结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发挥,加深了对各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计算机上机水平和结构设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我以后即将从事的结构设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谢辞 本设计力争反映本领域的最新设计成果,积极吸收成功的经验和设计理念,并且以我国最新出版的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规范为依据,在设计过程中尽量做到实用、环保、经济以适应设计新理念的要求。设计打破原有毕业设计的框框,并积极采用工程设计实际的操作规程,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次设计是在指导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建筑方案的选择、结构设计计算书、PKPM上机指导到建筑、结构施工图纸的绘制,无不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设计如有未尽善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特别感谢杨平老师在我毕业设计过程中所给予我的帮助,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好的设计环境,对设计过程中涉及问题悉心指导,耐心讲解,而且在生活中对我也是关怀备至。同时感谢同组设计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和支持。在我的成长的每一步,唯一离不开的是家人对我的关心,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总有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陪伴着我,鼓励我、开导我,使我重新获得前进的勇气和激昂的斗志。学生生涯即将结束,将此成果献给我的家人,谨作为对他们的一点微薄的回报!
参考文献
[1].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李明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龚思礼.建筑抗震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中国—2003.[6].W Schaeller.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prentice—Hall.2000.[7].D L Schodek.structure 4th Ed.pretice—Hall.2000.[8].刘昭如.建筑结构设计基础.科学出版社.[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4.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1.1.[11]建筑结构设计编辑组编.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12]赵西安编著.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13]包世华、方鄂华编著.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45——82).[15]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16]《建筑结构荷载规程》GB50009——2001.[17]《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校准》GB50223——95.
第二篇:教学楼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滨州学院
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 课程设计报告
题专班姓目: 教学楼布线系统设计 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 级: 名:
指导教师: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2012 年 12月 22日
设计题目 设计内容
信息教学楼布线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进线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等设计。
对教学楼进行综合布线设计,按照每层的教室数,每个教室分配两个数据信息点,分别进行网络连接和监控设施,保卫室放置一个数据信息点和一个语音点,休息室只放置一个数据信息点。考虑到只设计三层,因此,在一层放置设备间,整栋楼一共37间房,除掉卫生间,需要安装58个数据信息点和1个语音点。设计目的与要求
目的:能够进行教学楼布线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进线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等的初步设计。
要求:合理的对教学楼进行综合布线的设计。设计环境或器材、原理与说明
3.1教学楼概况
教学楼一层是9个学生教室,每个教室分配两个数据信息点,分别进行网络连接和监控设施,保卫室放置一个数据信息点和一个语音点,休息室放置一个数据信息点。考虑到只设计三层,因此,在一层放置设备间,整栋楼一共37间房,除掉卫生间,需要安装58个数据信息点和1个语音点。
(1)工程名称:教学楼2号楼综合布线设计(2)地理位置:滨州学院教学楼
(3)设计说明:只对教学楼的前3层进行设计 3.2综合布线系统结构设计方案
根据要求和教学楼规模的实际情况。满足各信息点到设备间的距离在非屏蔽双绞线的90m有效传输距离内。方便管理,减少各个房间的占用,综合布线系统不专设楼层配线间,采用BD/FD合二为一的方式,即楼层配线间和设备间合二为一,水平布线和垂直布线合为一条链路。因此,教学楼综合布线系统合并成以下6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进线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等。设计过程(步骤)
4.1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是由教室电脑以及监控设施的连接线缆。根据校方的要求,选择数据端口的安装数量,教室内公共部位设置两个数据端口。而保卫室设置一个数据端口和一个语音端口,然后将线采用交换机和集线器连接到配置间,其优点是减少了水平线路和保护管线槽。除考虑数据端口的位置外,还需相应布置供电电源插座,间距应为0.2米。
国际标准EIA/TIA568B(RJ45)线序如下:
RJ45电缆线对色标:标准568B:橙白-1,橙-2,绿白-3,蓝-4,蓝白-5,绿-6,棕白-7,棕-8;
国际标准EIA/TIA568A(RJ45)线序如下:RJ45电缆线对色标:标准568A:绿白-1,绿-2,橙白-3,蓝-4,蓝白-5,橙-6,棕白-7,棕-8。
设计原则:
工作区子系统中信息插座预留的网线为10-12cm,端接口采用568-B标准。办公区每5米设一个双孔信息出口.
从RJ45插座到设备间的连线用双绞线,最好不要超过5m.RJ45插座必须安装在墙壁上或不易碰到的地方,插座应距离地面30cm以上。为便于管理和识别,信息插座的颜色设置应符合TIA/EIA-606标准。
4.2配线(水平)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由楼层配线架(FD)至信息插座之间的线缆,信息插座(含转换点及配套设施)组成,它将楼层弱电竖井内配线架与每个宿舍内的信息插座相连。考虑到数据的传输速度和网络线缆的的快速发展,现教室内水平线缆采用4对非屏蔽超5类双绞线(UTP Cat5.e)或6类线缆。走道内线缆敷设在封闭金属桥架内,引至室内转为金属保护管至信息插座。在设备间内楼层配线架包括垂直干线区,水平配线区,网络设备区等。
设计原则:
水平干线子系统用线一般为双绞线。长度最好不超大型过90m。
用线必须走线槽呀在天花板吊顶内布线,尽量不走地面线槽。
用5类双绞线传输速率可达到100Mbps,用超5类双绞线传输速率可达到155Mbps,用6类双绞线传输速率可达到250Mbps。
确定介质布线方法和线缆的走向。
确定距服务接线间距离最近的/最远的I/O位置。
4.3干线子系统(垂直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由建筑设备间的主配线架至各楼层配线架之间的连接电缆组成,为建筑物主缆线,房间内主干线缆数据多采用超5类对绞电缆或多模光纤,语音主线采用大对数3类线缆。
(1)语音点垂直干线电缆的配置
语音点垂直干线电缆应根据语音点出线口数量确定,对于每个语音用信息插座至少应配1对对绞线,对于每个电话用信息插座至少应配一对对绞线,一般可取2对线缆进行设计,由此 L=2H(1+U)式中L—垂直干线电话对数
H—电话信息插座数量
U—垂直干线电话电缆的备用量,一般取10%-20%。把数据带入计算。
(2)信息垂直干线电缆的配置
数据垂直干线电缆配置与计算机的组网方式,数据传输速率等关系密切。若垂直干线采用光缆接口的HUB,每48个信息插座配置2芯光纤。
(3)楼层配线架垂直干线区的数据确定
根据楼层配线架垂直配线区的语音点端子数,用于连接3类对绞电缆。数据为光纤连接,采用2个3对光纤端口。
设计原则:
垂直干线子系统一般选用光缆,以提高传输速率;
光缆可选用多模的或单模的,能满足整幢大楼干线要求和防雷击的设施。垂直干线电缆的拐弯处,不要直角拐弯,应有一定的弧度,以防光缆受损; 垂直干线电缆要防止遭到破坏,架空电缆要防止雷击; 确定每层楼的干线要求和防雷电的设施。
4.4管理间子系统
管理是对设备间,交接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线缆,信息插座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志和记录,并将引至每个房间的数据电缆,电话语音电缆线配线设备,端接点,安装通道和安装空间给与一定的标志。
设计原则:
配线架的配线对数可由管理的信息点数决定;
利用配线架的跳线功能,可使布线系统更具灵活性、功能更齐全。管理间子系统应有足够的空间放置配线架和网络设备。配线架一般由光配线盒和铜配线架组成 保持一定的温度(22C)与湿度,保养好设备。有Hub和交换器的地方要配有专用稳压电源。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标签,距管口6-8CM)系统;
4.5进线间子系统
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一般一个建筑物宜设置1个进线间,一般是提供给多家电信运营商和业务提供商使用,通常设于地下一层,进线间因涉及因素较多,难以统一提出具体所需面积,可根据建筑物实际情况,并参照通信行业和国家的现行标准要求进行设计。
设计原则:
进线间应防止渗水,宜设有抽排水装置。
进线间应与布线系统垂直竖井沟通。
进线间应采用相应防火级别的防火门,门向外开,宽度不小于1000mm。进线间应设置防有害气体措施和通风装置,排风量按每小时不小于5次容积计算。
4.6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是每一幢建筑物安装进出线设备,进行综合布线及其应用系统管理和维护的场所,主要设置建筑物配线设备,路由器,交换机,它是整个建筑物的主要布线区。
对于一幢教学楼,在其一层选择一个设备间作为进线间,内部设整栋教室综合布线的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主配线架(BD/FD),位置尽量选择几个楼层配线间及竖井中间,减少配线间距离。
楼层交换间设置要求为至每个教室内数据端口最远不超过90米。如数量不多,距离不超过规范要求时,可将楼层配线架设在中间楼层。上下敷设水平电缆,此时可减少楼层配线设备。本教学楼就是应用在中间楼层。
设计原则:
设备间的建设标准应按机房建设标准设计 设备间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温度和湿度)设备间要有足够的空间保障设备的存放 设计结果与分析
设计体会
本次设计对这一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一次大检验,让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一次紧密联系。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本人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系统的设计过程也是对人意志品质的锻炼过程。当设计进行的顺利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心情舒畅;然而,设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本人没有及时进行困难分析,盲目下了结论,强行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设计,使得在整体功能实现上出现了更大问题,以至于不得不进行查找。然而,此时查找已错过了查找错误的最佳时期。由于设计已经进行了很多,也并不好查找。此时,正是考验人的耐力的时候。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本人严重意识到自己无论是从个人意志品质还是专业知识都还需要一个长期累计和不断历练的过程,绝对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态。幸运的是本人清楚的意识到了之一点,相信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参考文献
(1)GB/T50311-200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2)GB/T50312-200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3)GB/T50314-2007《智能建筑设计标准》(4)(YD/T926.1-2001)《大楼综合布线系统总规范》
(5)中华人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本地电话网用户线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J5006-2003)
第三篇:综合布线教学楼
逸夫教学楼综合布线设计
1概述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提供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网络通信能力。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并使得现代企业能更快速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及时决策反应,提供更快捷更满意的客户服务,在竞争中保持领先。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综台布线是智能大厦建设中的一项新兴技术工程项目。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内部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具有可靠、灵活、开放、完整和方便等优点,通过它可使话音、数据、交换及各种控制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连接, 同时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综合布线系统是楼宇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使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校园网已成为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已成为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作为智能型建筑的首要条件是具有一套结构化的、灵活性极高的综合布线网络,能够长远的满足使用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并将用户长期营运、维护、变更、网络升级的费用降至最低。要想建立一个高效的息网络, 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高品质网络布线系统, 采用传统布线方式将难以满足以上要求。
2.逸夫教学楼综合布线分析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主教楼逸夫楼位于塔里木大学西校区。学院设有3个办公室: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办公室;5个教研室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6个实验室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软件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逸夫楼的建设的核心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广泛采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推进中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并为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一流的环境
综合布线系统为开放式网络拓扑结构,它采用模块化、统一标准材料和组合压接方式组成结构化的系统,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业务等信息的传递。大楼内综合布线系统一般可划分成五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区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和设备间子系统。
2.1设计目标
逸夫教学教学楼是我们每天学习的主要场所,逸夫楼内不仅有许多的教学实验室,机房,还有许多的多媒体阶梯教室。为了提供更多的网络便捷,逸夫实验楼运用综合布线将整个网络与学习相联系,实现网络与学习一体化,实现了网络教学与数字教学的一体化,综合布线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网络在学习当中更好的发挥出来作用,在综合布线当中我们运用缆线,配线架,各种工具完成任务,为教学楼建设处更好的实验和学习的平台。综合布线与学校网络连接,实现全校的网络畅通,实现一处多元化,综合布线建立了学校网络平台,使学校网络可以更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就先在而论,综合布线对于学校网络以及逸夫楼教学楼后期的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2拓扑图
一楼
二楼
三楼
四楼
2.3 信息点分布说明
逸夫教学楼信息点分布如下:
1.逸夫楼一楼:有2个阶教,2个办公室,1个值班室,5个实验室,2个教研室,学生办公室有两个信息点,其余的每个房间有一个信息点。
逸夫楼二楼:有2个阶教,1个办公室,1个会议室,1个值班室,2个机房,3个教室,1个硬件组装室,1个网络科学组室,每个房间有一个信息点。
逸夫楼三楼: 2个值班室,2个实验室,1个教研室,4个机房,每个机房中有两个信息点,其余的每个房间有一个信息点。
逸夫楼四楼:有2个阶教,1个值班室,1个监控室,2个实验室,2个办公室,4个机房,每个机房和实验室中有两个信息点,其余的每个房间有一个信息点。
3、设计原则
(1)在论证工程方案时,要使布线系统的结构、性能符合国内、国际标准和规范,满足各个系统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2)布线系统应同时为各个弱电系统提供统一信息传输布线平台, 应有利于各个系统自身组网和传递信息, 有利于各个系统之间的互连, 有利于各个系统与外界的连网。
(3)布线系统要具有高性能和相当的超前性, 能够满足各个系统目前和未来新技术、新产品对传输的需求。
(4)布线系统在设计和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办公的具体特点,在信息点的选取、线缆配置等各方面满足网络系统的要求。
(5)布线系统应采用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名牌布线产品,技术上要领先,同时要经过国内外广泛和较长期使用, 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建议选用同一品牌的系列配套产品,因为综合布线是一套系统,而不是线缆和元件的简单组合。
(6)应根据建筑阶段考虑设计,视建筑物在新建、改建或扩建的阶段来确定结构化布线方案, 以便在建筑施工的同时将一些布线的前期工程完成。
4、设计标准
本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信号的综合传输要求,开放式结构,易扩展,易维护变更,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良好的经济性和先进性,支持ATM、百兆/ 千兆以太网应用,并且满足下述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控制系统及其它可能应用的弱电系统。设计参照以下国际、国内标准规范:
国际(ISO/IEC11801)标准;
ANSI/TIA/EIA-568-B 商业建筑通信布线标准;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5、总体系统设计方案
5.1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1)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应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数据终端、电视机监视器等终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工作区的双绞线跳线为软线材料,即双绞线的芯线为多股细铜丝。
(2)设计时要考虑如下要点①信息点数量。用户要求明确,信息点
数量主要根据用户的具体的需求来确定;用户需求不明确, 可根据使用空间来估算信息插座的数量。信息插座分为基本型和增强型,基本型是按实际使用面积每5 ~10m2设置1对信息点(1个语音信息点+1个数据信息点);增强型是每5~10m2安装2对信息点。②信息插座数量。信息点数量后,信息
插座的数量随之可以确定。③信息插座安装方式。地面安装时,接线盒应采用有弹簧门结构,防尘、防水和抗压,一般只是在酒店大堂、机场候机厅等要求较高的场所使用;墙面安装时,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以上;安装在桌面,应密切配合家具的安装位置。④ 信息插座附近配有强电插座, 间距宜为300mm。⑤信息插座与终端设备的距离应小于5m。(即双绞跳线长度小于5m)5.2 水平子系统的设计
(1)水平子系统总是在一个楼层上,一端接在信息插座上,另一端接在管理间管理配线架上,它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在施工完成后不易变更。
(2)设计时要考虑如下要点①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作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② 确定线路的类型。现阶段对普通用户宜采用超五类双绞线(最大传输率1000Mbps)及接插件,更高类别器件和材料不宜采用,因为大多数用户十年内桌面网络速度需求不会达到千兆。③ 每个信息点均需连接到管理子系统,特殊需要时可以采用光纤到桌面。④ 确定线缆的走向。根据建筑物的物理位和施工难易度来确立,尽量采用通过天花板吊顶内线槽、转接至金属电线管和信息点接线盒的布线方式,或直接通过金属电线管接至信息点接线盒的方式。⑤线缆的长度。最长长度小于90m,超过这个长度时, 可采用设置二级配线架或设置2个楼层管理间的办法来解决。⑥ 如果有磁场干扰或是信息保密时,也可采用屏蔽双绞线(除非特别需求,尽量不用)。⑦ 在水平布线通道内, 强弱电线槽平行时,距离宜大于500mm。强弱电线线管交叉时,应呈90度跨过。⑧ 布线方式,一般可采用如下3 种类型:直接埋管方式。目前使用较多的镀锌管和阻燃高强度PVC管。1 ~ 2 根双绞线穿φ15~20线管;3~4根双绞线穿φ20~25线管;8根以上双绞线最好走线槽;先走线槽,再走支管方式:线槽由金属材料制成,线槽尽量安装在走廊的吊顶内。此方法布线的平均距离短且便于维护, 适用于楼层信息点较多情况, 建议线槽电线容量为30%(200x100mm线槽放置200根左右双绞线);地面线槽方式: 适用于开间或需要安装隔断的场合, 应根据办公家具布置图进行设计。
5.3 管理间子系统的设计
(1)垂直主干线缆和水平系统线缆之间的连接需要通过楼层管理间的跳线来实现。管理子系统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现场的结构取决系统的规模和选用的硬件。
(2)设计时要考虑如下要点:①配线架的配线对数可由管理的信息点数决定。②管理间应有足够的空间放置配线架和网络设备。③有交换机的地方要配有专用稳压电源。④管理间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⑤许多大楼在设计时都考虑在每一楼层都设立一个管理间, 用来管理该层的信息点。一般每一个管理间管理信息点200个左右。如果信息点少时,可与其他楼层共用管理间来管理该子系统。5.4 垂直干线子系统的设计
(1)是整个大楼信息交通枢纽,提供了位于不同楼层设备间和管理间的多条连接路径。垂直干线子系统的结构是一个星状 结构。
(2)设计时要考虑如下要点:① 确定每层楼的干线要求。语音主干
一般选择大对数电缆。数据主干一般采用多模光纤。(一般选择6芯多模光纤+2根六类双绞线备份,按48个数据点2芯光纤进行配备)② 确定从楼层到设备间的干线路由。选择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一般采用电缆孔方法(当管理间上下都对齐时)和电缆井方法(电缆井方法常用于干线通道)。③ 选定干线电缆的长度。垂直干子系统宜在90m范围内,以提高传输速率。④确定敷设附加横向电缆时的支撑结构。⑤确定每层楼的防雷电的设施。⑥确定整栋楼的干线要求。
5.5 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
(1)设备间是水平布线和垂直主干跳线及配线管理的空间,是进行网络管理的场所,由电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
(2)设计时要考虑如下要点①要有足够的空间保证设备的安装和维护。②所有进出终端设备应清楚区分。③要有良好的温度和湿度。④满足整栋大楼干线的安装要求。⑤还应考虑房间位置、地板负重、设备进入、线路进出、照明设施、接地要求、配电电源、防雷设施和消防设施等。
5.6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1)防静电地板。防静电地板为网络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证。地板下空间,可以敷设管线和作为空调送风静压箱。
(2)供电系统。供电系统中的市电与备用电源引自两个不同的电源点,可以切换,再经过UPS不间断电源对设备供电。
(3)防雷系统。在大楼配电柜主开关后安装三相电源保护避雷器, 在设备间安装浪涌保护器进行保护。
(4)接地系统。在防静电地板下,用0.2×30mm紫铜带做成1200×1200mm等电位网。(铜带交叉点置于活动地板金属支架下)安全保护地、交流工作地、直流逻辑地共用一根接地母线,机房活动地板支架及金属墙板等与等电位网可靠连接。防雷接地与安全保护地、交流工作地、直流逻辑地共用一组接地体,但接地母线要分别敷设。
(5)空调系统。设备间根据需要另安装单独分体空调和加湿机, 以保证机房设备区的温湿度。
(6)设备间分区。一般分为供电配电、数 据交换和管理工作区域。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学会了运用自己的知识做出一份综合布线设计方案,学会自己制作网线,并将所学习的知识投入到实验当中,设计逸夫教学楼,学会简单的操作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3软件,从中获取了许多的知识,在与同学的学习当中,我们也知道了合作在任务和生活当中的重要作用。该系统的投入使用,快速、合理、高效地完成开放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并且提高了实验教学教师的辅助教学质量,也把实验室管理人员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实验室教学的开放和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2] 高文莲,李香林,等.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实用教程.[3] 郝文化,董茜,罗翼鹏.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案例.[4] 姚强.智能建筑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 18期.[5] 对综合布线系统及其设计的认识 于波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7 [6] 校园网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 黄海兵 科技信息 2010/12 [7]工业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与设计 祁亚东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0/03
第四篇:天水市一中综合教学楼设计体会
天水市一中综合教学楼设计体会
提要:本文介绍了天水市一中综合教学楼工程背景及设计构思,并重点论述了功能、空间两个要点。关键词:背景/环境/功能/空间/造型
一、工程背景及概况
天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的所在地,也是我国古代西域的重镇,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天水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故里。天水市内文物古迹众多,是文化气息很浓的西部城市。
天水市一中位于天水市泰山东路北侧,东为罗峪沟,西为天水市秦城区汽车运输公司,距市中心3km,门前的泰山东路为城市干道,交通便利。天水市一中校区外形呈多边型,校区已建有教学楼、实验楼等。本次设计的综合教学楼位于校区南部,在原有教学楼的基址上重建,处于学校主要的、醒目的位置。为天水市一中的主体教学楼,由普通教室55间,活动室8间,阅览室9间,办公室26间,阶梯教室2间构成。占地面积2601㎡ ,建筑面积15114㎡。
二、理解环境,塑造环境
建筑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物要与周围自然环境达成和谐关系。建筑设计既是一个由内部要求到外部空间秩序重新组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外部环境约束内部空间划分的过程。
综合教学楼前后的空间形成本身构成了完美的空间关系,南面是宽敞的广场,建筑西部是阶梯教室部分,它与主体建筑形成半环抱之势,有空间限定之功能。其特点是保证大空间的尺度比例,同时作以适当的环境修饰,以铺地强化关系,产生出极强的导向性效果,又不破坏广场集散功能,并适当布置大面积绿地,以灯柱、花坛点缀形成景观热点。围绕教学楼主体,根据具体不同空间尺度和条件,布置绿化、花坛、植树、灯柱、雕塑,使主体教学楼融入其中产生出理想的环境效果。
坚持自由、开放、协调、统一,与环境共生的原则,创造自然、和谐,气氛亲切,充满趣味与吸引力的,富有时代创新精神的个性化的现代教育环境。
四、功能设计
建筑形式离不开其内在的功能。教学楼非常强调其内在的效率和秩序性,既要为内部提供一整套信息传输,教学环境,同时也要为外部的交流、联系提供方便。
综合教学楼采用“—”字型布置,分为阶梯教室与教学楼部分两部分,教学楼部分是主体部分,处于中心位置,阶梯教室位于教学楼的西南部。由环状道路围绕。四周关系明确,并与周围环境达到统一和谐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非凡之气构成了核心主体。阶梯教室与教学区关系和谐严密,分区明确并可取得庄重的形体效果和有利朝向,又丰富了前后空间形成的序列。
综合教学楼共设有四部楼梯,一部为阶梯教室专用外楼梯,其余均为封闭楼梯间,交通便捷流畅,可迅速疏散人流,加快教学节奏;建筑平面布局适应功能多样性和可变性的要求,采用大柱网、多入口、均衡布置楼梯等方式,为今后的灵活分隔和使用创造条件。综合教学楼可提供教学、办公、会议等多种功能,仅教学一项,就可同时容纳3750人上课,人流的组织和集散就显得十分重要。两个500人的阶梯教室的布置就成了平面布局的关键。主楼平面与半圆形的阶梯教室自然形成了空间限定,进而也加强了其功能的合理性。根据人流方向,主要人流来自教学楼主入口及西部次入口,阶梯教室的弧形外形和主楼衔接处的雨蓬均突出了次入口。500人的阶梯教室可供单独对外使用,通过专用的外楼梯,人流集散方便、直接。本楼在四个方向上共布置了大小5个出入口,便于短时间内大量人流的集散。
一层为门厅、门卫、值班、教室、阶梯教室和办公室;二层为教室和办公室;三层为教室、阶梯教室和办公室四~五层为教室和办公室;六层为活动室、阅览室;顶层为水箱间及出屋面楼梯间,在立面上作了处理,以反映其内在的特殊性。
五、空间设计
创造一个优雅、宁静、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学习、交流环境是学校治学的根本。随着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学校开始从内向封闭型逐渐往开放型、智能型过渡。教学楼应适应这种需求,用不拘一格的设计手法,创造出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气息与文化品味的教学环境和交往空间。
·大厅空间 教学楼主入口的大厅空间二层通高,配以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引入自然光线,使大厅开敞明亮生机勃勃,且富于光影变化,摒弃了传统教学建筑带来的封闭和压抑,表现为流畅穿透,形成简洁明快的现代化室内艺术效果。·阶梯教室空间 由于其内部层高的不同决定了它与普通教室差异。
·交通空间 将楼梯间设在主楼的东,西及中部,有利于垂直交通的组织。水平交通则利用内廊和其尽端的休息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的内部空间。
六、造型设计
在建筑造型上,紧扣天水文化主题,突出学校建筑的学术性、艺术性,以自身特有的形象和独特的表达语汇,结合现代的材料与色彩,创造有别于其它建筑的形象特征。
设计力求创造一种动感,塑造一种气势,创造与人文精神相一致的形象,在历史符号的引用、引喻上用了心思,使功能相对单一的教学建筑有丰富的立面。阶梯教室的体量与教学楼体量有明显的对比,对丰富建筑造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两部分在色彩与材质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该建筑打破一般文化建筑单纯的庄重感和形式上的复古手法,同时给人一种稳重的形象,以新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内涵。外观以几何形体为基本手法,简洁大方,增加细部、增加三维效果,很好的表现了主题,既有传统文化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形成天水市一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建筑形象、功能,还是对其环境空间的探究,目的均在使新教学楼成为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率的新型科教中心。尊重环境、尊重文化、尊重人将一直是我们构思建筑最根本的出发点。
第五篇:教学楼设计
任务书—题目2:十二班中学教学楼方案设计
一、目的要求
为配合《房屋建筑学》第一至第四章理论教学,进行一次建筑方案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建筑设计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了解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二、设计条件
1.修建地点:本建筑位于中小城市或工矿区新建的职工住宅区内,地段情况可参考提供的地形图,亦可自己另选地段。2.房间名称及使用面积 3.建筑标准:
(1)建筑层数:1~4层
(2)层高:教学用房3.6~3.9m
办公用房3.0~3.4m(3)结构:混合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4)门窗:木门、铝合金窗(或塑钢窗)(5)装修: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自行确定。(6)走道宽(轴线尺寸):2.4~3.0m(中间走道),1.8~2.1m(单面走道)。(7)采光:教室窗地比为1/4,其他用房为1/6~1/8。(8)卫生:设室内厕所(蹲式大便器、小便槽或小便斗),数量按男女学生各半计算。男厕所:40~50人一个大便器,两个小便斗(或1m长小便槽)。女厕所:20~25人一个大便器。
三、设计内容及深度
本设计按方案设计深度要求进行,2#图纸两张。完成下列内容: 1.平面图:各层平面,比例1:100~1:200(1)底层各入口要画出踏步、花池、台阶等。
(2)尺寸标注为两道,即总尺寸与轴线尺寸。
(3)确定门窗位置、大小(按比例画,不注尺寸)及门的开启方向。(4)楼梯要按比例尺寸画出梯段、平台及踏步,并标出上下行箭头。(5)标出剖面线及编号。(6)注明房间名称。(7)标图名及比例。
2.立面图:入口立面及侧立面,比例1:100~1:200。
(1)外轮廓线画中粗线,地坪线画粗实线,其余画细实线。(2)注明图名及比例。
3.剖面图:1~2个剖面,比例1:100。
(1)剖切部分用粗实线,看见部分用细实线;地坪为粗实线,并表示出室内外地坪高差。
(2)尺寸标两道,即各层层高及建筑总高。(3)标高:标注各层标高,室内外标高。(4)标图名及比例。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建筑面积、平均建筑面积(校舍总面积/学生总人数)、平面系数K(使用面积/建筑面积)等。
四、设计基础知识
五、设计方法与步骤
1.分析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目的要求及条件,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算出各类房间所需数目及面积和厕所蹲位数。
2.带着问题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和任务书上所提参考资料,参观已建成的同类建筑,扩大眼界,广开思路。
3.在学习参观的基础上,对设计要求、具体条件及环境进行功能分析,从功能角度找出各部分、各房间的相互关系及位置。
4.进行块体设计,即将各类房间所占面积粗略地估计平面和空间尺寸,用徒手单线画出初步方案的块体示意(比例1:500或1:200)。
在进行块体组合时,要多思考,多动手(即多画),多修改。从平面入手,但应着眼于空间。先考虑总体,后考虑细部,抓住主要矛盾,只要大布局合理就行了。
5.在块体设计基础上,划分房间,进一步调整各类房间和细部之间的关系,深入发展成为定稿的平、立、剖面草图,比例为1:100~1:200。
六、参考资料
1.资料集编写组.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张宗尧、赵秀兰主编.托幼、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张宗尧、赵秀兰主编.中小学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建筑学报.各期
5.JGJ37-8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6.GBJ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