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2019-05-13 01:1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篇:《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蜀道难》学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

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梳理探究:

一、朗读

1、听录音,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

鱼凫()

秦塞()

萦绕()

石栈()

猿猱()

参()

峥嵘()抚膺()

巉岩()

飞湍()咨嗟()喧豗()

砯崖()崔嵬()吮血()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诗,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疏通文意。

噫吁 : ..

开国何茫然: ..

尔来四万八千岁: .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

(三)难点探讨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4、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补充资料:

诗歌寓意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但不足信。按:严武镇蜀共两次,时间都不长。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则当发生在此期间,但除范说外,没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杜甫这期间的诗作中也找不到佐证。至于第二次镇蜀,已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跟李白无关了。

一说:为讽刺章仇(zhāng 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

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其说甚详,各句均依此作了解释。主要之点是,仿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如“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之例,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这就纯属臆测了。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按: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而

第二篇: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2014高中语文 蜀道难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2014高中语文 蜀道难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

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 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 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

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

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

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

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 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

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第三篇:11《师说》学案(新人教 必修第三册)

11《师说》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4.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学习重点】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3.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4.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韩愈的文章

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而值得重视。在这类论说文中,《师说》最有代表性。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特点。

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3)梁衡对韩愈的评价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2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9.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1.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第四篇:必修五3教学案教师

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复习教学案

七中郑春莲

复习目标:

1、识记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结合语境推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重要句子并掌握其技巧。

第一课时 稳扎稳打抓基础

《报任安书》

一、指出并解释古今异义

1、所谓强颜耳(厚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下流多谤议(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或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立身处世;今义:建立)

4、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5、意气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落入,沉没;今义:)

8、恨私心有所不尽(自己的心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不一般;今: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10、仆以口语遭此祸(言论。今:谈话时所用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二、指出并解释词类活用

1、非有剖符丹书之功(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笔写)

2、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用动词,轻视)

3、衣赭衣,(第一个“衣”:穿,名词作动词)

4、乃赋离骚(赋,名词用作动词,穿)

5、所谓强颜,曷足贵乎(贵,形容词意动用法)

6、太上不辱先(辱:使动用法,使受辱;先:形容词作名词,先人、祖先)

7、审矣,何足怪乎(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8、倡优畜之中(倡优:名词作状语,当作倡优)

9、声闻邻国(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特殊句式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

2、李斯,相也(判断句)

3、古人所以重施弄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

4、与蝼蚁何以异(介宾倒装)

5、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恐怕„„吧?)

6、韩非(于)囚秦(介词省略)

7、声闻邻国(介词省略)

8、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

9、至激于义理者(被动句)

10、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11、韩非囚秦(被动句)

12、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四、指出并解释通假字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3、被箠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发)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1

5、见狱吏则枪地(通抢,碰撞)

6、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9、则仆偿削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五、一词多义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于

1、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向)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3、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然而)

3、阙然久不报(„„的样子)翻译句子

六、翻译句子

10、及罪至罔加(通“网”,法网)

11、曷足贵乎(通“何”,什么)

12、其次诎体受辱(通“屈”,弯曲)

13、关木索(通“贯”)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拿)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7、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4、且适南冥也(副词,将)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且,表递进)

5、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6、无益于俗(介词,对)

7、室西连于中闺(介词,和,与)

①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②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第二、三课时 一心一意练阅读

一、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述,这里指创作。.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 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 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答案:1.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2.D(A①通晓②四通八达B①于是②却C①思想观念②说D的)

3.C(①倜傥:洒脱,风流。②非常:句中指“不寻常,不一般”;今多指“十分”。③发愤:句中指“抒发愤懑”,今指“决心努力”。④不逊:不谦虚。⑤网罗:句中指“从各方面搜寻招致”,今一般用于搜寻人才。⑥句中特指“腐刑”,今指“死刑”。)4.C(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5.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二)阅读《渔夫》,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6、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憔悴()餔糟()歠醨()汶汶().......三闾()鼓枻()莞尔()濯缨()....

7、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8、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9、下列对“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C.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10、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4(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6、qiáo cuì bū chuî lí mén lǚ yì wǎn zhuï

7、A 点拨:B项 洗头,C项 变化,D项 江水。

8、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9、B 点拨:连词,表转折。

二、真题在线——强化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 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5.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1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17.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18.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出佳作

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司马迁《报任安书》

1、写作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角度点拨:价值取向决定生死的价值

2、写作素材:

A、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人才多磨难,英雄苦人多;②屈辱自古有之;③“隐忍”还要有所“行”

3、写作素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忍常人之不能忍者,方能为常人之不能为;②给自己一个活下的理由;③人生要有理想和目标 屈原《渔父》

4、写作素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角度点拨: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者的人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写作素材:

A、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B、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角度点拨:①爱国不分性别;②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③民族大义高于一切;④戕害爱国者是自掘坟墓的行为

6、写作素材: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角度点拨:①觉醒才能斗争;②斗争才能换来和平;③“忍”具有一定的劣根性

7、写作素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

角度点拨: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英〕培根《论厄运》

8、写作素材:

A、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以下为培根的言论)

B、塞尼卡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C、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E、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直面苦难》

9、写作素材:

A、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周国平)

B、人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角度点拨:①尊严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②惟有坚持才可走出苦难的荒原

10、写作素材:

A、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B、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角度点拨:①苦难是最真实的感受,没有美化和粉饰的必要;②苦难净化心灵

第五篇:13《张衡传》学案(新人教 必修第四册)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13《张衡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习重点】

1.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3.文史、文化常识。【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学习过程】

一、解题 “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比较“传”的不同含义:

《张衡传》 《左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诗集传》

(传记)(传记)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他在政治、文学与自然学诸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在书法、绘画上也有成就。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 1700 多年。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课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

二、导读全篇,掌握内容、结构、写法。1.逐段阅读,把握内容

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全文包括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

(1)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2)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3)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4)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①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②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雕饰。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

③仪器的机关构造。说明内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龙的作用。

④觉知地震的道理,从内外结合上说明动仪的作用。

⑤仪器的效果:灵验如神,用实验证明地动仪的灵验和准确。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这新仪器的认识过程。

⑥仪器正式投入使用。

此段像一篇小型的说明文,从制作时间、名称、外形、内部构造、功能、效果和应用等方面,对候风地动仪作了介绍,说明详而不杂,有条不紊,形象具体,以致可以根据这个说明来复制候风地动仪。

(5)写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2.分析结构。

采用明段意分段法:先逐段概括段意,然后用合并同类项法把相关联紧缩密的自然段合在一起。

(全文五个自然段中,二、三、四自然段讲的都是张衡取得的科学成就,自然应合为一大段。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1)写张衡的品格和文才①

(2)写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②③④)(3)写张衡的政治才干(⑤)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 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 二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作者这样处理文章的详略安排。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张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最为突出,理应成为本文记叙的重点。

三、基本知识、1、本文选自,作者 是南朝宋历史学家、文学家。张衡是(朝代)科学家、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⑪衡少善属文(属:)⑫而无骄尚之情(骄尚:)⑬公车特征拜郎中(拜:)⑭衡不慕当世(当世:)

⑮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无征:)⑯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典宪:)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4、译句。

⑪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⑫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⑬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5、课文叙述了张衡哪几方面的情况?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去结交庸俗之人,也无意出世为官。

B、张衡精于机械方面的巧思,致力于天文、气象的研算,因此被皇帝征召,于是他更精心于钻研这方面的学问。

C、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成了候风地动仪,根据里面设置的机关,可以测定地震的发生及方位。

D、永和初年,张衡出京做河间相前,预先打听到河间的奸邪豪右,上任前将他们一举收擒,河间从此安宁了。

四、读选文,回答问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7、区别下列字的不同含义。

⑪之: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乃知震之所在()

⑫以: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自此以后()

⑬而: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8、选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地动仪,请分别加以概括。⑪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⑫ ⑬

9、用自己的话说说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10、通过对地动仪的解说,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

五、知识拓展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③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④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⑤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⑥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⑦,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吾侪⑧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⑨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注]①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色黑而黄。③危:高。④墨沈:墨汁。⑤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⑥诮:讥讽。⑦玄圭:黑色的玉。⑧侪:同辈。⑨弸:充满。⑩徼:求。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躬操杵臼(躬:弯腰)

B、人望见,咸异之(异:感到„„怪异)C、所制墨,有定直(直:价钱)D、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效:仿效)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以:而以今墨售于内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B、而: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虽:视之虽如玄圭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D、于:则是以古墨号于外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人望见,咸异之 ②客有诮之曰 ③试之则若土炭 ④客闻之曰

A、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①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②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15、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后汉书》 范晔 东汉

2、⑪连缀,连续 ⑫骄傲自大 ⑬授给官职 ⑭为世所用 ⑮没有应验 ⑯典章制度

3、D

4、⑪(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⑫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⑬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5、记叙了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精神,以及他在文学、科学方面的成就,在政治上的作为。

6、D

7、⑪代词,代铜丸;助词,无实义 ⑫用;与“后”连用,表示时间的限制 ⑬表顺接;表转接

8、⑪地动仪的形状及构成。⑫地动仪的工作原理。⑬地动仪的运用。

9、地动仪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

10、衡善机巧

11、A

12、AB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高中学案

会员交流资料

13、C

14、①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②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15、逐利者以假冒真,迎合世俗,而墨翁则临财不苟,洁身自好,坚守道德准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下载《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道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2.4《蜀道难》(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蜀道难》导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

    蜀道难导学案

    市北中学语文导学案市北中学语文导学案课题:锦瑟编写:吴迪审核:黄绪亮时间2011-9-23[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3、学习各诗......

    《蜀道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习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蜀道难·教案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设......

    新人教必修三_Unit1_Festivals_around_...

    易仁荣特级教师工作室: 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正式开题 4月10日下午,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正式开题。该课题是由国家基础......

    蜀道难教案3(大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蜀道难》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 2、了解七言诗、乐府诗、歌行题等文体常识。 3、领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

    3 《贝壳》教学案

    3、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先抑后扬由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

    3桃花心木教学案

    【恒威制作,不得翻印】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总第 期 制作人:王香芹 审核人: 签批人: 3桃花心木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