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贝壳》教学案
3、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先抑后扬由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火花。生命真是一个奇迹。每一个小小的生命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展示交流
1、作者简介
2、生字词:
收敛()聒聒()宽恕()卑()微 .... 短zàn()cuì()弱 一丝不苟(). ﹙1﹚、收敛: ﹙2﹚、聒聒 ﹙3﹚、宽恕: ﹙4﹚、卑微: ﹙5﹚、一丝不苟: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探究
《蝉》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蝉?
(3)、作者对蝉的态度为什么有所不同?
(4)、《蝉》这篇课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贝壳 》
(1)、《贝壳》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2﹚《贝壳》一文里,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绘,然后生发了那些联想?
5、问题质疑。
互动释疑:将自己还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1、“秋风的颜色”给了你那些感受?
2、《贝壳》一文里“是不是也应该„„更加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4、试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感悟创造
总结存储:请各小组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___”进行小结。教师根据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情感上考虑。
四、评价学生展示。
五、达标测评﹙见学案﹚
3、《短文两篇》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并识记本文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文意。
3、了解先抑后扬、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基础知识园
一、注音或写汉字:
收敛()聒聒()宽恕()卑()....微
短zàn()cuì()弱 一丝不苟().二、解释词语:
1、收敛:
2、聒聒:
3、宽恕:
4、卑微:
5、一丝不苟:
三、课文探究站:
1、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蝉?
2作者对蝉的态度为什么有所不同?
3、《蝉》这篇课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4、《贝壳》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 预习疑难点:
互动释意:将自己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探究解疑。
● 感悟创造链: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上、思想感情上考虑。)
2、课外延伸:
A、学习本文后你有何感悟?
B、你还知道作者那些作品?请写出来。
●反馈检测:
一、文学常识:
1、《蝉》选自,作者,原名
2、《贝壳》选自。作者,台湾 家,家,有诗集,散文集。
二、仿照前面两个例子续写一句话:
生命就像禅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生命就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2、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
3、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东西。....
4、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5、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
四、阅读《蝉》,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就用 和 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态度。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概括文章中的关蝉的知识较准确的一项是()A、蝉的生命短暂,只能活一个夏天。
B、蝉的躯体小,但发声器很发达,它的叫声使人心烦。C、蝉从幼虫成长到秋天鸣叫之前,在泥土中孕育了17年。D、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时就开始。
3、文章画线句中的“那”具体指:。
4、文章的结尾处说“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蝉烦人的聒聒!”为什么提到“斜阳”和“秋风”?正确的解释是()
A、天色将晚,气温变凉,蝉会停止鸣叫。
B、秒天一到,蝉的生命,如同夕阳西下,行将结束,但它的生命意义值得肯定。
C、夕阳西下,秋风瑟瑟,给人以凄凉哀伤之感,对原来“烦人的聒聒”也懒得计较了。
D、天色将晚,天气变凉,蝉的生命行将结束,引起了作者的同情。
5、这篇散文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第二篇:《蝉》和《贝壳》学案
《蝉》和《贝壳》学案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小思简介
2、席慕蓉简介
二、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美观。然后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收敛()颤动()聒聒()
宽恕()短暂()
......脆弱()
卑微()一丝不苟()
...
2、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
①收拢,合拢。()②持续嘈杂,是人厌烦。()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3、在书上认真地做好批注。
三、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思考下列问题
(一)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四、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在书上做好批准。
1、收集文章中的信息。
2、找出重点词语,并结合具体语段加以理解。
3、作者前后对蝉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找出表示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加以说明。
4、文章开头就用”知知不休”“烦”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厌烦态度,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6学习此文,你是怎样理解生命的意义的?
作业:
1、学习此文,你的内心是否受到了震撼?写一篇读后感。
2、完成第二课时的学案,在书上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
1、检查字词(听、写训练),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2、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3、《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文章开头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笔墨描写这枚贝壳的精美?
三、探究质疑:
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
学习两篇文章明白的人生哲理:
四.巩固·延伸
1、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言或故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作业、1、创新随笔
与蝉和贝壳里的生命比起来,我们应该怎样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百字左右的随笔。
2、预习第四课,做好批注。
Pow
第三篇: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
第四篇:教学案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3、能通过学习掌握变奏曲的概念,并能初步进行变奏的改编。重难点:
1、聆听中能分辨出作品的变化。
2、在欣赏中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摇滚的不同风格。
3、掌握变奏曲的特点。教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的主题部分。
1、用哼鸣的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2、用wu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二、新课学习
师:回忆刚才唱过的旋律是哪一首乐曲? 生:《铃儿响叮当》
师:原曲是什么样情绪的?你听过哪几种不同的版本?
1、介绍《铃儿响叮当》背景。
《铃儿响叮当》是圣诞歌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从十九世纪的英国开始,后来传入美国。进入二十世纪后,他起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开启神奇的旅行,再次体验这一广为流传的乐曲的历史变迁。
2、聆听乐曲,第一遍 师:你听到了什么?
介绍《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创作背景。《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由美国作曲家彼得彭特所作。1987年杨鸿年听后进行部分的缩编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
3、聆听乐曲,第二遍。师:找一找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八次或者九次(引导这八次变化是围绕主题发生的,所以是八次)
4、分小组聆听第三遍
师:注意听自己的部,和主题对比找出三个特征。分组聆听乐曲——讨论总结——分小组说明。
5、分部分聆听,完成游戏:领贴纸。
教师出示不同变奏的对应曲风贴纸,由各小组认领。
6、再次完整,聆听全曲。
由小组将各部分特征在聆听过程中进行展示。
三、了解变奏曲
1、在音乐声中分组讨论变奏曲特点。
2、教师总结变奏特点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
四、拓展:创编《小星星》
1、出示《小星星》主旋律
2、视课堂时间,改编华尔兹和爵士风格
第五篇:教学案
班2010---2011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