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读《教学设计》第四章第67页至112页有感
教育管理
高禹
此书已借来许久,这是一本我感兴趣的书,但是最近才开始翻看,才看了我最感兴趣的章节。我才发现,之前我所认为的教学设计是如此的浅显,我之前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我单从标题上看,认为这是一本教方法的书,但读过之后,发现这是一本富含大学问的书,这也更加强了我要把这本书多读几遍的想法,想来如果把这本书读懂、读透,对于我在一线教学的思路和做法、乃至效果都会有很大提升。
这里我读的是第四章,关于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一章,和我平时的做事风格有关,我喜欢直奔主题,但也习惯于谋定而后动。这一章恰恰开始步入教学设计的实质阶段,真正开始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前期,了解一些情况,分析一些问题,是搞好教学设计的起点。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理想的实施方案。在教学设计之初,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情况和分析问题。
需要分析的问题很多,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书中这部分里,主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需要的分析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起点。那什么是学习需要呢?是指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指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学习需要的分析是一个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因此,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首先也应该对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最终的教学目标进行透彻了解,充分围绕着我的教学目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我的学生达到期望水平。而每一阶段,我应该认真思考,(1)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2)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3)我用的教学媒介(传送信息方式)是否得当;(4)我所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让学生学习更易获得成功;(5)所教授的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是否容易接受;(6)对于我的学生起点分析是否正确。这样反复思考,一定能让我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成效。
二、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需要的分析,查明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教学设计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接下来需要分析和确定学习者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其实这也是对于教学目标的一个分析,因为新课改之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也分为:知识目标(Knowledge Objectives)、能力目标(Skill Objectives)以及态度目标(Emotional Objectives)。书中也提到,学习内容的分析,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水平,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媒体的选用效果等。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就是要对学习者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进行详细阐释的过程。
在这一部分,我新了解到一个词——“刺激点”。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传统的学习内容范围分析中,学习内容范围是指学科范围或知识领域,其范围越大,刺激点就越多,学习者的行为也就越复杂。”这让我眼前一亮,在我的教学中,应该制造一些刺激点,而这些刺激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刺激点也同时要控制在课堂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当然,这些刺激点的数量和类别也要通过多次试验,让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三、学习者的分析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主体就是人。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和发挥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学习者情况的掌握程度。只有以学习者原来具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指导学习者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使教学获得成功。因此,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我相信这一点不仅对于我,也是对于各位老师最难做到的,尤其是在中国强调“因材施教”,这个“材”指的就是对学习者的分析。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要达到目标,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起点,这就包括知识起点能力的分析、技能起点能力的分析以及态度起点的分析,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心理学上对于学习者一般特点的分析,最后我们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固定的方式方法,但学习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想要这么透彻的了解他是需要花费很多心血和时间的,何况我们所要教授的是许多个学习者。但是既然有了教学设计这门学问,相信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的、有效地做到,让我们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更深的了解了教学设计这门学问,也再一次意识到教育者任重而道远,希望我能尽快将我通过这本书的所学所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升我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7年10月24日
第二篇: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这本书是第二层次骨干教师培训班推荐阅读的,作者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读后感到收益非浅。这本书共有十个章节,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说”涉及教学设计的概念、基本思路和重要理念,教学设计的模式以及教学设计学习、研究和应用的方法。第二、三章主要讨论的是学习结果分类和教学任务分析问题。第四章至第八章,用大量的篇幅向读者介绍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第九章主要讨论的是认知学习,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角度阐述了相关的内部学习条件和外部教学支持之间的关系。第十章是“教学评价”,共二个小节。第一节是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分教学评价的目的、过程和类型三大方面来阐述;第二节是教学评价的基本策略,分选择评价工具和提高评价工具的有效性二个方面来阐述,由于自己一直致力于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因此,这一章节阅读得尤为认真,并且为我研究美术教学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下面就我的学习体会与探索研究向余老师进行汇报。
回顾自己在美术教学评价研究中走过的路。早在00年以前,评价对美术学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美术老师和语、数老师一样用5分制给孩子们打分。00年以后,杭州市教研室推出了《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方案》,其中美术学科的等级制学业评价分为“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三个领域,分别用优秀、合格、争取合格来评定成绩,并制定了相应的评定标准,这样一来,孩子的美术成绩就比较全面了。然而我觉得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结果,过程也非常重要,因此从02年起,先后开展了小画册评价、小印章评价和即时评价的研究活动,下面就分别介绍这三种评价活动。
一、小画册评价
这是我从02年起进行的美术档案袋评价活动。
1、小画册评价活动的理论依据
小画册评价是一种能体现学生个性的评价:
首先,评价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其次,评价的内容、环境、方法能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有成功的体验。
2、小画册评价活动的实施过程大体如下:
评价的对象
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
评价的目的有三点:
1.通过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等方式,比较公正客观地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态度、习惯作出评价。
2.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与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让家长关注支持孩子的美术学习活动。
评价的方法主要是教师评价(分为星级评价和观察法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分为星级评价和自我描述评价),还有家长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校、社区展示评价等。
评价的载体是一本文件夹,封面由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在小画册翻开的左页粘贴美术学业评价表,各种评价方法均有体现,可以使用一个学期。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或资料依次存放。小画册由学生自己保管。
3.小画册评价活动的初步成效
小画册评价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曾作过一次调查,请家长就小画册评价活动填写自己的想法,共有80位家长填写了调查表,其中填写“很支持”的有44位,填写“支持”的有34位,填写“感觉一般”的有2位。这表明大部分家长是支持小画册活动的,很多家长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如孙天翔同学的家长周惠芳这样写:“有了这本画册,使我们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在美术方面的情况,这样做很好。”周渥丹同学的家长孙华清这样写:“学校开展《小画册评价活动》很有创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我们会努力配合做好这项活动。”
2003年我就这项研究撰写了论文《小画册评价活动》,同年10月参加了杭州市中小学档案袋评价研讨会,论文获得了一等奖。
二.小印章评价
小画册评价主要是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的评价活动,因此我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设计并开展了小印章美术评价活动。
1、小印章评价活动的理论依据
⑴它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
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任何一点优势潜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⑵它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的评价
在学生的作业评价中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富有直观性、趣味性的评价方式。
2、小印章评价活动的实施过程大体如下
⑴评价对象
主要是低、中年级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心理特点是兴趣占优势。所以评价方式应形象化、趣味化。
⑵评价目的有二点
1、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2、以趣味性的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
⑶评价载体
主要是四个小印章:太阳章、月亮章、土星章和星星章。它们的情感内涵分别是
太阳是富有热情活力的象征,选择这个形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旨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希望他们能以昂然的热情来面对学习。
土星是带有光环的星体,是宇宙中闪亮的行星,用它评价学生的造型能力,希望学生能创造出大、美、亮的形象。
月亮是柔和、美好的象征,所以用来评价学生绘画作业中色彩的表现情况。
星星有闪亮的光芒,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用来评价学生的想象力,旨在激发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特色。
⑷评价方法
如何使用这四枚章呢?以下说明:
美术工具能够准备好,作业按时完成,就能得到一颗发光的太阳。
造型和制作能力强,就能得到一颗可爱的土星。
色彩搭配鲜艳或和谐就能得到一个美丽的月亮。
作业在构思、造型、颜色、制作任何一个方面有独特的表现,就能得到一颗闪亮的星星。
这四颗章是根据每一幅作品的情况展开评价。
一、二年级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
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给图画本设计美丽的封面和封底,在封底上设计记载印章的图案,我把学生的成绩印在相应的图案中,学期末让学生自己把这四个章合计一下,他们自己就可以了解在以上这四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我也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
每个月月底,我会上一节欣赏评述课《评一评,说一说》,学生可以拿出自己最满意的作业,请老师评,请同学评。教师也可以出示一幅学生作品,请学生在组内对他得到的章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小印章评价活动的成果
小印章评价对美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带工具的孩子少了,认真完成作品的孩
子多了。有一个叫陈静的女孩子上个学期对我说:“我要争取每次都能得到四个章!”结果她真的做到了。2004年我在杭州市学生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教学展示活动上执教了《想象中的太阳》一课,就是一堂体现小印章评价的课例。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填写了自我评价卡,对自己在作品的构思、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和学具的整理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三、即时评价
小画册评价和小印章评价都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活动,那么如何对课堂中的即时生成展开评价呢?从06年起,我和美术组的老师们进行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探索。
1.概念的界定
即时评价,也可称之为随机评价,它是指师生在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学习表现所作出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反应,它是伴随着教学活动开展而存在并影响师生教学行为的一种评价活动。
2.即时评价的特征有四个方面
①反馈的及时性
它的魅力就在于第一时间内就对现象作出反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情感的互动性
师生间的一种情感反应,或赞赏,或质疑、或问询,整个评价过程是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
③标准的针对性
强调“因人施评”,用纵向比较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追求评价的发展性功能。④时机的捕捉性
即时性评价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产生,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灵活捕捉时机,就能促进教学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震撼的力量。
3.这里有两个即时评价实施的案例
●[案例一]:大家都来唱和跳
案例实录: 把学生比做小草、小花、小鱼,想象自己在雨中的快乐心情。教师拉着学生的手和学生一起唱啊!跳啊!用诗意和语言鼓励学生:你看,小花、小草在雨中尽情开放,小鱼儿在雨中自由嬉戏、跳跃。小朋友也撑着伞,披着雨衣来到雨中享受雨的滋润,多快乐啊!„„。
反思:我采用拟人化的评价方法,用生动的音乐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一起
手拉手,唱跳起来,为儿童进一步情感投入创设情境。这种拟人化的评价是一种符合儿童特点的评价方法。
●[案例二]:你的眼睛发现美吗?
实例实录:
师:小朋友,你好,我是少儿节目记者,你喜欢雨吗?说说你找到了怎样的雨景。生:雨落到地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也很好看。
师:雨把自己变成了一朵小花送给我们呢。
生:下雨的时候,白茫茫的,象披上了一层纱。
师:为什么要披上纱巾呢?
生:也许是大地在洗澡,它用纱巾裹着自己。
生:校园里的花草,他们快乐的吸立脚点雨水 在悄悄长大、开花。
师:是吗?这些花草现在一定很开心吧!花草也是有生命的,你爱护它,它就给你美丽。你不爱护它,它也会很伤心的。
反思:这是采访式的评价方法,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找到了怎样的雨景,与传统的问答效果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教学情境激发的效果。课后,我惊喜地发现,也有小朋友在互相采访!因此,本课的评价活动也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交流平台。
我和美术组的老师们正在不断地努力,希望用以上三种评价活动来构建我校的美术学业评价体系。一、二、三、四年级实行小印章评价,五、六年级实行小画册评价,而将即时评价渗透于平时的每一堂美术课中,逐渐形成具有采一特色的美术学业评价体系。
王英
2006年12月
第三篇: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智慧技能。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简单到复杂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木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去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动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就是技能的木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是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环境发生作用,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的功能是调节监控概念和规则的使用,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
3、言语信息。
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有时又称言语知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则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实际上都旨在表明在人所获得的能力中一种最为熟悉的能力。即人用语言来表述信急的能力。加涅认为言语信急的学习不但是使学过的东西能逐字逐句地回忆出来,而且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言语信息木身所具有的不同复杂程度,加涅区分出二类不同的言语信急形式:符号学习、事实学习、有组织的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操作规则,一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5、态度。
加涅认为态度是一种能够影响人对某一类物、某一类事或某一类人作出个人选择的内部状态。它是通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影响人选择自己行动的内部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二种成分。
加涅分析了影响这五类学习的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与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它学习便无法产生;支持性条件是一般有助少学习的条件.缺少它,学习不一定不能产生。但其效率不高。例如同,学习“功=力X距离”这一规则,必须先掌握什么是“力”和“距离”。只有先掌握了这两个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这两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因此,这两个概念的掌握乃是该规则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动机、态度等条件,虽然有助于这一规则的学习,但不是非有不可的,属于支持性条件。加涅揭示了五种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可供我们教学设计时参考。分析加涅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有关思想,我们发现,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1.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统一基点
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因此,“学习结果是使人的各种作业成为可能的持久状态”。“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持久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能力和倾向”。由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达到为目标,所以,加涅揭示了习得的是能力和倾向,便为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确定了统一的基点。
2.以习得各种能力所需学习条件的异同作为划分教育目标类别的依据
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习得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学习条件。内部学习条件是指学习者本身具有的,影响习得新能力的变量。诸如己经习得的能力等。外部学习条件是指由教学提供的,用以支持或加强习得能力的变量。诸如,教师的期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等。从内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内部学习条件。比如,学习者要习得定义概念,必须先具有具体概念。从外部学习条件来看,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也需要不同的外部学习条件。比如,仅用口头指导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之无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事。3.把智慧技能分成由多个层次组成的阶梯
在加涅看来,智慧技能是人们利用符号处理环境或做事的能力。人们运用符号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各种习得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地排列成层次,较低层次能力的习得是更高一层次能力习得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较高层次能力在累积低层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
总之,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研究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且在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不仅将信息加工的学习和记忆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系统地描述了学习结果和教学事件的关系,揭示出了教学事件的本质。在他看来,教学不外乎是针对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精心设计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系统。这一思想正在改变人们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传统看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技术与依据。对此我们应当虚心接受用其所长。
第四篇:系统化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关于迪克.凯瑞《系统化教学设计》第9-12章的读书报告
第九章 开发教学材料
1.传输系统和媒体选择:现有材料可用性、制作和实施方面的限制、教师的促进作用。
2.教学包的组成成分:教学材料、评估、课程管理信息。3.现有教学材料的选择标准:(1)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材料评价标准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材料的评价标准(3)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材料评价标准
4、设计者在材料开发和教学传输中扮演的角色(1)当设计者既是材料开发者也是教师时(2)当设计者不是教师
5、为形成性评价开发教学材料(1)粗略草稿材料(2)快速定性法
(3)材料开发工具和资源
第十章 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
1.一对一评价:标准、挑选学习者、数据收集、程序评估和问卷、学习时间数据解释、结果
2.小组评价:标准和数据、挑选学习者、程序、评估和问卷、数据汇总和分析、结果
3.现场试验评价:评价地点、标准和数据、挑选学习者、实施现场试验的程序和步骤、数据汇总和解释、结果
4、行为情境中的形成性评价:标准和数据、挑选被试、程序、结果
5、对选定材料的形成性评价
6、对教师主导的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7、未选定的教材和教师主导的教学收集数据
8、影响形成性评价的一些考虑:(1)情境方面的考虑(2)学习者方面的考虑
(3)形成性评价结果方面的考虑(4)形成性评价实施方面的考虑
第十一章 修改教学材料
一、分析形成性评价收集的数据:
1、分析来自一对一试验的数据
2、分析来自小组和现场试验的数据(1)小组的题目—目标成绩(2)学习者的题目—目标成绩(3)学习者在不同测验上的成绩(4)图示学习者的成绩(5)其他类型的数据(6)考查数据的顺序(7)起点行为(8)前测和后测(9)教学策略(10)学习时间(11)教学程序
二、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方案实施修改
第十二章 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作出决策,确定是否继续使用目前使用的教学材料,或者是否采用可能满足组织所确定的教学需求的材料。
1.专家评定
一致性分析:组织的需求、资源、内容分析、设计分析、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当前用户分析
2.现场试验:结果分析、计划、准备、实施教学、收集数据、总结和分析数据、报告结果。
体会与思考
(一)体会
本书所阐述的是基于系统观的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系统,各个环节及其要素都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强调各要素的协调一致,发挥整体作用。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使用系统方法进行设计实施。基于系统方法设计和开发的教学,充分考虑了教学结构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与作用。这样设计教学,使得教学结构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性过程,任何环节、任何时间都可以根据实际的反馈和具体变化作出调整和修改。按照“迪克—凯瑞”模型设计教学方案,使得整个过程系统化、程序化、标准化,一个一个步骤展开,每一个步骤都是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之上开展,并作为下一个步骤的基础。设计者按照这个模型,操作起来标准比较统一,即都按同样的程式操作,设计出来的产品标准也比较统一。也就是说,这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具有具体的操作性,完整性和动态性。但是,我觉得系统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来说并不一定实用和有效。首先,来说其实用性,按照“迪克—凯瑞”模型设计一堂课的过程太过复杂,这是我读完本书后的第一感觉。中小学老师上45分钟的课,要他去花许多时间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时间是不允许的。但是按此模型设计教学,从目标确定、教学分析、学习者及其情景分析以及到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再修改教学方案,这个过程中,要通过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众多数据,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但我们中小学不论从教学时间、教学大纲、内容安排都是按部就班的,具体阶段和时间都有具体的安排,并不那么灵活。如果按该模型设计教学的话,一位老师可能在作完某节内容的分析而后设计出教学方案时,可能按照教学进度,该节课的内容早就应该结束了。还有,在中国,中小学实行的是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课程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只要是上过几年课的老师对这些内容都能烂熟于心,并能逐步掌握学生掌握某一项内容的规律和特点,并相应的摸索出一些策略和方法,在其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教学的有效模式。他们根本就没有动力,去辛辛苦苦的在教学前,花费大块时间写一份很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其次,来说说基于该型设计的教学的有效性。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教案作的再好,也不一定能保证就会有好的教学。其实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施者——教师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如果严格按照方案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来,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样将会使得课堂显得呆板,所以势必是要教师根据具体课堂情景,作出适时调整的。
(二)思考
1、系统化教学设计或许用到企业绩效培训中更有效。
从迪克凯瑞的模型设计来看,按此模型作方案的流程,很适合于在企业培训中操作,在企业培训中,模型中各个环节都成为培训师设计的重点。而且,在书中是结合实例讲解的,其实列也是基于一个企业培训的方案,甚至于整本书的语言用词也是从企业培训的角度出发的。
2、美国的东西拿到中国会变味,但也要变味
这套理论是依据美国的教育教学实践创造出来的,美国的现实跟中国还是有区别的,自然不能直接用来对中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作用,所以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深入的在实践中探索那些点可以被我们吸收,即要进行中国化。
第五篇: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
首先,加涅在第二章中提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我想这个说法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但是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对教育技术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应该如何去具体深刻的理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意义。我曾经询问过好多师姐师哥,想让他们给我一个确定的答复,但是他们的回答都真的令我非常的失望,至今为止我听过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且这个技术手段基本是与媒体,信息技术相关的硬技术。可能这是国内好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的观点吧,但是加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定义了一个等式: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他讲到教育技术学可以被定义为将理论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教学设计和开发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它还包括探求有关人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最好地设计教学系统和材料的新知识。他所认为的教育技术学更多的类似于国内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的范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起步较晚,而且一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吸取国外的专家的,但是毕竟东西方不只是在文化经济等上有差异,在教育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在汲取了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本国教育的特色以及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而最终形成的。
其次,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这一点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题目中就可以得出,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教学系统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就是吸取了加涅认为的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的观点,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第三,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因为学生心理结构就是我国教育人士所说的学生心理素质,所以我们把加涅的学生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观点称为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而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为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误区正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四,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第五,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我们设计智慧智能序列时要以学习层次为基础,这些层次是通过从终点目标倒推的方式获得的,这样做我们就能分析将要学习的技能序列,当学习者能够回忆出构成新技能的子技能时,它们就会最顺利的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第六,按照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之后的。加涅认为为了明确终点目标并对要学习的技能加以分类并做进一步的分析,作业目标是写于任务分析过程中的。因此,我们先阐述作业目标,然后讨论任务分析。
以上六点就是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感想。作为对教育技术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加涅的贡献在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乃至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上,并因其教学理论而闻名。他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不囿于某以流派思想,而采折衷主义兼取行为、完形及认知三方面的学习理论,并配合教学实践构建了他的教学理论。通过阅读对这本书,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好好的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充实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理念。
[教学设计原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