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平均数问题(教案)

时间:2019-05-13 01:4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讲 平均数问题(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讲 平均数问题(教案)》。

第一篇:第四讲 平均数问题(教案)

平均数问题

一、知识要点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用到,比如我们经常用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来比较同学之间、班级之间成绩的好坏。求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就是求平均数。平均数问题不仅用在求平均分数上,还应用在很多方面。比如由同年龄不同地区儿童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来分析儿童生长发育的情况等。

在求平均数时,必须知道两个条件:(1)被均分事物的总数量;(2)要均分的总份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总数量 =平均数×总份数

我们看到,对于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例题

1、乐乐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数是85分,后三次的平均分数是90分,问乐乐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分析:利用前两次考试的平均分数可以求出前两次考试的总分数,同理,也可以求出后三次考试的总分数,然后用前后几次考试的总分数除以总次数就是所求的平均分数。

解:(85×2+90×3)÷(2+3)

=440÷5

=88(分)

答:乐乐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88分。

练一练:萍姐姐去爬山,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那么,她在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分析: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显然,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等于萍姐姐上下山的总路程除以上下山所用时间的总和。而题目中没有给出爬山的路程,也无法求出爬山路程。为此,我们可以假设山路为12千米,则上下山的路程为2×12千米。

解:2×12÷(12÷2+12÷6)

=24÷(6+2)

=24÷8

=3(千米/时)

答: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

问: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像下面这样计算可以吗?为什么?

(2+6)÷2=4(千米/时)

(变式练习):小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半时间骑自行车,一半时间步行。步行速度为每小时8千米;骑车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求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分析:题目中没有给出总共行了多少时间,也没有给出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不妨假设总共行了2小时,那么所行路程就可以简单地计算出,相应的平均速度也可以求出来了。要是设共行

内部资料 小时,6小时等,也同样方便地算得同一结果。

解:(8×1+24×1)÷(1+1)=16(千米/时)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16千米/时.问:此题的平均速度可以像下面这样计算吗?为什么?

(8+24)÷2=16(千米/时)

2、已知八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44,求这八个连续奇数。

分析:八个连续奇数的特点就是第一个和第八个的和、第二个和第七个的和、第三个和第六个的和、第四个和第五个的和都是相等的,也就是说,144是4个相同数的和。

解:每组数的和是:144÷4=36

中间两个数是:(36-2)÷2=17

17+2=19

因此,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是:11、13、15、17、19、21、23、25.答: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是:11、13、15、17、19、21、23、25.练一练:5个数的平均数是102,如果把这5个数从小到大排列,那么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70,后3个数的和是390。问:中间的那个数是多少?

解:前3个数与后3个数的总和是:70×3+390=600;

5个数的和是:102×5=510;

中间那个数是:600-510=90

答:中间那个数是90.(变式练习)把自然数1,2,3,4,„„,998,999分成三组,如果每一组数的平均数恰好相等,那么这三个平均数的和是多少?

分析:1,2,3,4,„„,998,999是连续的自然数。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什么特点呢?我们把上述问题先化小到“把1,2,3,4,„„,9这九个自然数分成三组,如果每一组的数平均数恰好相等,那么每一组的平均数是多少?”因为每一组的平均数都相等,所以这个平均数应该和总平均数相等。

这九个数的总平均数是:(1+2+3+4+„+9)÷9=45÷9=5,正好是这列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用(1+9)÷2=5得到。由此可以推断:从1开始的连续个自然数的平均数可以用(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2得到。如果是连续奇数个自然数,那么平均数就是这列数中间的那个数。

解:因为每一组的数平均数恰好相等,所以这个平均数应该和总平均数相等,并且这个平均数应该是:(1+999)÷2=500 三个平均数的和是500×3=1500 答:三个平均数的和是500×3=1500.例

3、有六个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27,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3,后三个数是34,求第四个数是多少?

分析:前四个数与后三个数中,第四个数重复计算,所以这七个数的总和比六个数的和多的数就是第四个数。

解:23×4+34×3-27×6

=92+102-162 内部资料

=32 答:第四个数是32.练一练:阿呆、乐乐和丫丫3人,阿呆、乐乐的年龄之和是24岁,阿呆、丫丫的年龄和是20岁,乐乐、丫丫的年龄和是16岁。问:阿呆、乐乐和丫丫3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解:由题目可知,24+20+16得到的数是2个阿呆、2个乐乐和2个丫丫的年龄之和,因此将该数除以2就得到阿呆、乐乐和丫丫三人的年龄之和。

(24+20+16)÷2÷3=10(岁)

答:阿呆、乐乐和丫丫3人的平均年龄是10岁。

(变式练习)丫丫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常识平均成绩是85分,外语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问:丫丫外语考了多少分?

分析:要求出外语考了多少分,必须先分别求出3门功课和4门功课的总分数。由三门功课平均分数85分,可以求出三门功课的总分数85×3=225(分),又由外语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提高了2分,可得他四门功课的总分数是:(82+2)×4=348(分),因此,总分之差就是外语成绩了。

解:(82+2)×4-85×3

=348-255

=93(分)

答:丫丫外语考了93分。

4、为了支援西部,1班班长小明和2班班长小红带了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书44本,钱全部用完。小明要了26本书,小红要了18本书。回校后,小明补给小红28元。问:小明、小红各带了多少元?每本书的价格是多少?

分析:因为两人带了同样多的钱,刚好买了同一种书44本,因此,每人的钱恰好能买这种书的数目是:44÷2=22(本)。小明补为小红的28元钱,是小明多买的书的价钱,也就是4本书的价钱。

解:每本书的价格为:28÷(26-44÷2)=7(元)

小明、小红各带的钱数:44×7÷2=154(元)

答:小明、小红各带了154元,每本书的价格为7元。

练一练:一个旅游团租车出游,平均每人应付车费40元。后来又增加了8人,这样每人应付的车费是35,问:租车费是多少元?

解:后来增加的8人所付的总费用为:35×8=280(元)

增加8人后,每人应付的车费减少了:40-35=5(元)

后来增加的8人所付的总费用应与原人数所少付的总费用相等,因此:

原有人数为:280÷5=56(人)

租车费为:40×56=2240(元)答:租车费为2240元。

(变式练习)今年前5个月,小明共存钱21元,从6月起,他每月储蓄6元钱,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 内部资料 解:前5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21÷5=4.2(元)

若要平均储蓄超过5元,则需要从后几个月的储蓄中挪出一部分给前5个月,且需要挪(5-4.2)×5=4(元);而从5月起,每个月储蓄6元钱,6-5=1(元),即每个月可以拿出1元补给前5个月,4÷1=4(个),所以从5+4+1=10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

5、某商场食品部将10千克巧克力糖,12千克奶糖,8千克水果糖合成一种混合糖。已知巧克力糖每千克18元,奶糖每千克12元,水果糖每千克6元,求混合糖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解:混合糖的总价钱是:10×18+12×12+8×6=372(元)

混合糖重:10+12+8=30(千克)

混合糖平均每千克的价钱是:327÷30=12.4(元)答:混合糖每千克的价钱是12.4千克。

练一练:牛奶糖每千克17.8元,巧克力糖每千克21元,牛奶糖5千克与巧克力糖多少千克混合后,平均每千克19元?

解:每千克牛奶糖的价钱比混合后每千克的价钱少:19-17.8=1.2(元)

5千克牛奶糖的价钱比混合后5千克的价钱少:1.2×5=6(元)

每千克巧克力糖的价钱比混合后每千克的价钱多:21-19=2(元)

要想混合后平均每千克19元,则需要巧克力糖:6÷2=3(千克)答:需要巧克力糖3千克。

(变式练习)商店用相同的费用,买进甲、乙两袋不同的糖果,已知甲袋糖果每千克需要6元,乙袋糖果每千克需要4元,如果把两袋糖果混合在一起,那么这种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是多少元?

解:假设商店分别用了12元买来甲、乙两袋糖果,则

甲袋糖果有:12÷6=2(千克)

乙袋糖果有:12÷4=3(千克)

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12×2÷(2+3)=4.8(元)答:这种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是4.8元。

内部资料

第二篇:第四讲盈亏问题教案

第四讲:盈亏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学例1 教学目标:初步感知盈亏问题,了解解决盈亏问题的一般方法。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盈亏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分配东西。已知两种分配方法,按一种方法分配,东西有余(称作“盈”),而按另一种方法分配,东西不足(称作“亏”),求参加分配的人数及被分配的总量。我们称这样的算术应用题为盈亏问题。解盈亏问题,常常通过比较法。

例如:学校春游,租了几条船让学生划,每条船坐3人,有16人没船划,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有一条船上差4人,问共有学生多少人?共租了多少条船?

在题目中,无论如何分配,学生的人数与船的条数是不变的。比较两种分配方法,第一种和第二种分配方法中人数一多一少相差4+16=20(人)。相差的原因在于两种方法的分配数不同,两次分配每条船相差 5-3=2(人)。每条船相差2人,那么多少条船会相差20人? 由此可求出船的条数,20÷2=10(条),所以学生总人数可列式计算:3×10+16=46(人)

或列式5×10-4=46(人)算出。

列综合算式:

(4+16)÷(5-3)=10(条)

3×10+16=46(人)

答:共有学生46人,共租了10条船。

二、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解盈亏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两次分配数的差与盈亏的总额(盈数+亏数)。解题时要注意:(1)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确定用盈亏总额÷两次分配数之差得到的是题目中的哪个量,不能张冠李戴。

(2)两种分配方法不一定总是一“盈”一“亏”,还可能是两个都“盈”,两个都“亏”,或者是一个“不盈不亏”,另一个“盈”或“亏”等情况。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例1:学校春游,租了几条船让学生划,每条船坐3人,则有20人没船划,如果每条船坐5人,恰恰安排好,问共有学生多少人?共租了多少条船?

2、学生尝试解答。

3、说一说题中的两种分配方法 第一种分配“盈”20人 第二种分配“不盈亏”

4、分析与解

盈亏总额为20+0=20,又可知每条船相差5-3=2(人),所以: 有船:20÷(5-3)=10(条)有学生:5×10=50(人)

答:共有学生50人,共租了10条船。

三、及时练习

学雷锋小组参加植树活动,如果每人栽5棵,还剩12棵树;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4棵树。问这个小组有多少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四、质疑

说一说你在本节课遇到的困难,师生共同解惑。

五、课堂小结

1、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说一说解决盈亏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学例2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的解决盈亏问题。重点难点:弄清盈亏。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你知道盈亏问题有多少。

二、提问:盈亏问题里的两种分配方法一定是一盈一亏吗?

三、出示例2 例

2、学校春游,租了几条船让学生划,每条船坐3人,则空2人的位置,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空出16人的位置,问共有学生多少人?共租了多少条船?

1、学生读题,说一说两种分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请学生说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有船:

(16-2)÷(5-3)=7(条)有学生: 3×7-2=19(人)

答:共有学生19人,共租了7条船。

四、巩固练习

1、学校用一批书奖励“三好学生”,若每人奖5本,则多80本;若每人奖7本,则多20本。共有多少名“三好学生”?多少本书?

2、四

(一)班学生参加植树,分成若干组,如果10人一组,正好分完,如果12人一组,差10人。参加植树的有多少人?

3、一幼儿园给小朋友分糖果,如果每个小朋友分10颗,则有两个小朋友没有分到,如果每个小朋友分8颗,则刚好分完,有多少颗糖果?多少个小朋友?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自己有哪些进步。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学例3 教学目标:较复杂盈亏问题的求解。

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这一类型题的数量间的关系。

2、能灵活运用盈亏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例

3、用绳子测池水深,绳子两折时,多余60厘米,绳子三折时,还差40厘米,求绳长和池水深。

1、学生读题,教师用实物演示两折、三折。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想法

4、分析与解

绳子二折时,绳子多余的长度是

60×2=120(厘米)

绳子三折时,绳子不够的长度是

40×3=120(厘米)所以“盈亏总额”为120+120=240(厘米)。根据盈亏问题计算公式: 池水深:(120+120)÷(3-2)=240(厘米)绳长:(240+60)×2=600(厘米)

5、你知道还可以怎样求绳长吗?

6、小组交流

解决这道题要注意什么?

7、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二、及时练习

1、用一根绳子测量桥的高度,如果绳子两折时,多5米;如果绳子3折时,差4米,求绳子长和桥高?

3、一根绳吊一重物测水深,水面上还留6米,如果把这根绳子对折起来,再接上3米的绳子,可达水底。问绳子和水深各是多少米?

三、自编一道这一类型的题,同桌之间相互解答。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教学例

4、例5 教学目标:较复杂盈亏问题的求解。

重点难点:在题目没有直接清楚的告诉盈亏的情况下弄清盈亏。并准确熟练的解答。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学校组织乘汽车外出旅游,如果每车坐65人,则有15人乘不上车。如果每车多坐5人,恰好多余了一辆车。问一共有几辆汽车,有多少学生? 分析与解

每车多坐5人,也就是每车坐5+65=70(人),恰好多余一辆车,说明还差一辆车的人,即70人。

因而,原问题转化为: 如果每车坐65人,则有15人乘不上车,如果每车坐70人,则还差70人。求有多少辆汽车?有多少学生?

转化成了典型的盈亏问题

(15+70)÷(70-65)=17(辆)65×17+15=1120(人)

答:一共有17辆汽车,1120名学生。

二、及时练习

1、某校有若干个学生寄宿学校,若每一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4人;若每间宿舍住7人,则多出4间宿舍。问宿舍有多少间?寄宿学生有多少人?

2、学校分配学生宿舍。如果每个房间住6人,则少2间宿舍;如果每个宿舍住9人,则空出2个房间。问学生宿舍有多少间?住宿学生有多少人?

三、学生听故事,解决问题。例5 解放军某部调动一批战士分乘一批车辆赶往汛地抗洪。原计划每辆汽车乘32人,则多出5人,他们被安排乘坐在其中的某辆车上,行进中由于紧急任务调走一辆车,这时只好重新只能派每辆车乘35人,这样多出7人,他们被安排在其中某辆车上。问原来有多少辆车?共派出多少名战士?

1、组讨论交流

2、学生列式解答

3、说一说解题过程。汽车数:(35-7+5)÷(35-32)=11(辆)战士数:32×11+5=357(人)

答:原来有11辆车,有战士357人。

四、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篇:平均数问题教案

平均数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算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平均数。2:学会解决平均数问题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如何解决复杂平均数问题,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把握理解复杂平均数应用题的技巧与方法。教学过程:

平均数问题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连续数和求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求平均数。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主要是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总数除以它相对应的份数,求出一份数,即平均数。

一、算术平均数

学习例1: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7厘米和8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集体讨论:这是很简单的一道题,大家试着自己解答一下。

分析与解答: 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就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入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水面的高度。解:(4+5+7+8)÷4=6(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6厘米。

学习例2: 蔡琛在期末考试中,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生物五科的平均分是 89分.政治、数学两科的平均分是91.5分.语文、英语两科的平均分是84分.政治、英语两科的平均分是86分,而且英语比语文多10分.问蔡琛这次考试的各科成绩应是多少分? 集体讨论:你能在这几个平均数中发现什么?

分析与解答: 解题关键是根据语文、英语两科平均分是84分求出两科的总分,又知道两科的分数差是10分,用和差问题的解法求出语文、英语各得多少分后,就可以求出其他各科成绩。解:①英语:(84×2+10)÷2=89(分)②语文: 89-10=79(分)③政治:86×2-89=83(分)④数学: 91.5×2-83=100(分)⑤生物: 89×5-(89+79+83+100)=94(分)

答:蔡琛这次考试英语、语文、政治、数学、生物的成绩分别是89分、79分、83分、100分、94分。

二、加权平均数

学习例3: 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5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4.40元,水果糖每千克4.20元,奶糖每千克7.20元.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要求混合后的什锦糖每千克的价钱,必须知道混合后的总钱数和与总钱数相对应的总千克数。

解:①什锦糖的总价:

4.40×2+4.20×3+7.20×5=57.4(元)②什锦糖的总千克数: 2+3+5=10(千克)③什锦糖的单价:57.4÷10=5.74(元)答:混合后的什锦糖每千克5.74元。

我们把上述这种平均数问题叫做“加权平均数”.例3中的5.74元叫做4.40元、4.20元、7.20元的加权平均数.2千克、3千克、5千克这三个数很重要,对什锦糖的单价产生不同影响,有权衡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样的数叫做“权数”。

三、连续数平均问题

我们学过的连续数有“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已知几个连续数的和求出这几个数,也叫平均问题。

学习例5: 已知八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44,求这八个连续奇数。

分析与解答: 已知偶数个奇数的和是144.连续数的个数为偶数时,它的特点是首项与末项之和等于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与倒数第三项之和??即每两个数分为一组,八个数分成4组,每一组两个数的和是144÷4=36.这样可以确定出中间的两个数,再依次求出其他各数。解:①每组数之和:144÷4=36 ②中间两个数中较大的一个:(36+2)÷2=19 ③中间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19-2=17 ∴这八个连续奇数为11、13、15、17、19、21、23和25。答: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为:11、13、15、17、19、21、23和25。

四、调和平均数

学习例6: 一个运动员进行爬山训练.从 A地出发,上山路长30千米,每小时行3千米.爬到山顶后,沿原路下山,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求这位运动员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

分析与解答: 这道题目是行程问题中关于求上、下山平均速度的问题.解题时应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速度的平均数=(上山速度+下山速度)÷2,而平均速度=上、下山的总路程÷上、下山所用的时间和。解:①上山时间: 30÷3=10(小时)②下山时间:30÷6=5(小时)

③上下山平均速度:30×2÷(10+5)=4(千米)答: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

我们把4千米叫做3千米和6千米的调和平均数。

五、基准数平均数

学习例7: 中关村三小有15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他们每分钟跳绳的个数分别为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求每个人平均每分钟跳绳多少 个?

分析与解答: 从他们每人跳绳的个数可以看出,每人跳绳的个数很接近,所以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数90做为基准数,再找出每个加数与这个基准数的差.大于基准数的差作为加数,如93=90+3,3作为加数;小于基准数的差作为减数,如 87=90-3,3作为减数.把这些差累计起来,用和数的项数乘以基准数,加上累计差,再除以和数的个数就可以算出结果。解:①跳绳总个数。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 =90×15+(3+4+2+4+1+2+3)-(5+4+2+2+1+4+1)=1350+19-19 =1350(个)

②每人平均每分钟跳多少个? 1350÷15=90(个)

答:每人平均每分钟跳90个.

第四篇:第4讲_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

姓名

知识与方法

如果要灵活的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下面的数量关系必须牢记:

平均数=

总数量=()

总份数=

1、小明期末考试,语文90分,数学94分,外语98分,求小明三门考试的平均分.【举一反三】

1、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两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89分,缺考的同学补考都得了99分,这个班级中考平均分是_______.2、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______.3、某5个数的平均值为60,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80,平均值为70,这个数是

2、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桔子平均每箱42个,梨、桔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求一箱苹果多少个?一箱桃多少个?

【举一反三】

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问甲、丁各得多少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个组平均每组植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3、有A、B、C三个人,他们中每两个人的年龄加在一起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1岁、24岁、18岁,这三个人的年龄分别是多少?

3、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8,把其中一个数改为6后,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16,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举一反三】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一次考试中四人的平均分是90分。可是,甲在抄分数时,把自己的分数错抄成87分,因此算得的四人平均分为88分。求甲在这次考试中得了多少分?

2、一位同学在期中测试中,除数学外,其它几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4分,如果数学算在内,平均每门95分。已知他数学得了100分,问这位同学一共考了多少门功课?

3、把五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其平均数是38,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7,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8,中间一个数是多少?

第五篇:第四讲 数词教案

第四讲 数词教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数词这一基本语法

考点:

掌握基数词与序数词的形式和基本用法。

熟练掌握时间和日期的基本表达方法。

掌握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数词常见用法。例如:No.589,Lesson One等。

一,什么是数词?

数词的定义: 表示数目和顺序的词数词分为了基数词和序数词。表示数目和数量多少的词为基数词,表示数目顺序的词语叫做序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序号表示法

(1)单纯的序号,可在基数词前加number,简写为No.。如:No.1第一号(2)事物名词的序号表达法有什所不同:

①对于一些小序号可有序数词也可用基数词表达,形式分别为:the + 序数词 + 名词;名词 + 基数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表示为the First World War或World War One。

②对于一些大序号我们通常只用一种表达法,即名词 + 数词。如:501号房间表示为Room 501, 538路公共汽车表示为Bus 538。

③可用a / the + number + 基数词 + 名词。如:a No.5 bus一辆五路公共汽车,the No.8 bus那辆8路公共汽车。

2、倍数的表达方式

一般情况下我们用以下三种倍数表达方式:

(1)倍数用在as + 形容词 / 副词(原级)+ as结构之前。如: They have three times as many cows as we do.(2)倍数放在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之前或by + 倍数用在比较级之后。如: This rope is four times longer than that one.They produced more products in 2001 than those in 2000 by twice.(3)倍数用在表示度量名词前,其基本结构为:倍数 + the + size / length / weight „ + of + 表示比较对象的名词,也可用于倍数 + what引导的从句中。如: 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that one.The college is twice what it was 5 years age.You can’t imagine that rats eat 40 to 50 times their weight.3、大约数的表示方法

(1)用ten、dozen、score、hundred、thousand、million等数词的复数后加of短语来表示几

十、几百、上千、成千上万等大约数概念。如: The little boy buys dozens of pencils every term.Thousands of people died in the earthquake.Every year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go to work in Guangdong Province.(2)用、less than、under、below、almost、nearly、up to 等来表示小于或接近某数目。如: He is good at English, so he can finish the paper in less than two hours.(3)用more than、over、above、beyond、or more等来表示超过或多于某个数目。如: Peking University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 years.(4)用or、or so、about、around、some、more or less等表示在某一数目左右。如: About 50 people were present at that time.(5)用to、from „ to„、between „ and表示介于两数词。如: His salary rises from 20 dollars a week to 35 dollars a week.(6)注意事项:dozen、score、hundred、thousand、million作数词表示确切数量时,不用复数。如:three score, five dozen, seven million等。

4、分数的表达方式

(1)分子用基数词,分母用序数词,分子大于1时,分母用复数。如:one-third三分之一,three-sevenths七分之三。

(2)分子与分母之间加in, 分子在前,分母在后,分子分母都用基数词。如:one in ten 十分之一,five in eight八分之五。

(3)分子与分母之间加out of , 分子在前,分母在后,分子分母都用基数词。如:one out of ten十分之一,five out of eight八分之五。

5、百分数的表示法

(1)表示百分数直接将数词放在单词percent前面即可,如:twenty percent百分之二十。(2)分数和百分数后面不能直接接名词或代词,而用以下形式:分数/百分数 +of + 冠词 / 限定词 + 名词 / 代词,其谓语动词与of后的名词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如: Two-thirds of the money was spent on food.About seventy percent of the earth surface is covered by water.6、小数的表示法

小数的表示法,小数点前的总值发同其他数词一样,小数点用point,小数点后面的数读成个位数,如:9.65表示为nine point six five。218.39表示为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point three nine。

二、精典名题导解 选择填空

1.____________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sending information by E-mail every day.(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卷)A.Several million

B.Many millions C.Several millions

D.Many million 解析:答案为A。本题考查的是million表示确切数量的用法。million前需用数表确切数量,而不用many这类词,但可说many millions of(上百万的),故本题中用Several million。2.The number of people invited __________ fifty, but a number of them __________ absent for different reasons.(NMET 96)A.were;was

B.was;was

C.was;were

D.were;were 解析:答案为C。本题考查的是the number of + 名词与a number of + 名词作主语时谓语的单复数问题。the number of是“„„的数目”,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而a number of 后接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故此题最佳选项为C。3.Shortly after the accident, two ___________ police were sent to the sport to keep order.A.dozens of

B.dozens

C.dozen

D.dozen of

解析:答案为C。此题考查的是数词dozen表示确切数量时的用法,dozen表示确切数量时用其单数形式,当dozens的复数后接of时则表示不确切数量,本题答案为C。

下载第四讲 平均数问题(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讲 平均数问题(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四讲直线植树问题

    第四讲直线植树问题【例题求解】例一五一班同学参加春季植树的活动,要在一条长100米的马路一边植上树,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都是4米。请你帮五一班同学算一算他们一共要植树多少......

    第四讲四点共圆问题

    第四讲四点共圆问题“四点共圆”问题在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四点共圆”作为证题的目的,二是以“四点共圆”作为解题的手段,为解决其他问题铺平道......

    亲子课程教案__第四讲_

    第四讲《学习本非困难事游戏生活均练习》案例 一、儿童入学一学期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家长的眼中各不一样,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学习为什么这么笨。”这样说这样做对不对呢?会......

    《机械制图教案》第五章第四讲

    第四讲 §5—4 读组合体视图 课题:1、读图的基本方法 2、读图综合实例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讲解读图的基本方法之二——线面分析法 教学要求:掌握形体分析法在读图中的实际......

    疯狂单词教案第四讲

    疯狂单词教案第四讲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 Knowledge is power! Knowledge is money! 今天的100个单词: □□liter/ / n.升(容量单位) □□literary/ / a.文学(上)的 □......

    一年级家长学校教案第四讲(大全)

    一年级家长学校教案 第四讲 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乐观情绪和合群性(两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让家长们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2、引导家长......

    平均数问题(五篇材料)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数学学生姓名年级四任课老师授课时间一、教学内容:平均数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求解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知识梳理 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

    平均数问题(精选五篇)

    平均数问题 姓名: 1、用1、8、8、4四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若干个不同的四位数,所有这些四位数的平均值是多少?2、有几位同学一起计算他们语文考试的平均分。赵峰的得分如果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