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示范教案(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首先设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然后再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化学方程式。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 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基本功。
本课题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是学好本课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提高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能力,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综合素质。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实例,供学生讨论、探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应用→加深理解。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托盘天平(带砝码)、蜡烛、试剂瓶、火柴、塞子。
2.学生用具:(1)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塞子)、玻璃棒、气球、玻璃片、石棉网、坩埚钳、火柴;
(2)白磷(火柴头大小)、硫酸铜溶液、铁钉、蜡烛、镁带、细沙、砂纸。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2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猜想、讨论] [回答] 学生甲: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这很好,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活动与探究]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如何变化? 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说明]实验分两大组进行,一组进行实验一,一组进行实验二。
[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 [实验一]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锥形瓶没有塞紧漏气所致。
[实验二]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看到,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 量总和存在相等的关系。其实不仅仅这两个实验如此,无数的实验证明,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设问]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我们该如何去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回答](可分别叫多个学生进行陈述)
点燃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总结并板书]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现有一反应A+B→C,有10gA和5g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gA,B无剩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学生思考并讨论] [答案]生成C的质量为12g,因为A还剩余3g,可见参见反应的A的质量为7g,B无剩 余,可见5gB全部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7+5=12g。[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一定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是十八世纪的重要发现之一,它把对化学的学习由生成何种物质(即质的研究)引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质量守恒定律是谁发现的,又是如何发现的呢?请阅读课本P90资料。[学生阅读] [补充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过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科学家曾经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拉瓦锡是其中之一。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同样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到了20世纪,这一定律得到充分发展,和能量守恒定律合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教师]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 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投影。[投影]展示白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从投影所展示的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从刚才投影所展示的白磷燃烧实验以及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的微观过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说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板书]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
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教师]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活动与探究](仍分两大组进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物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是否相等? [学生实验]„„
[陈述实验结果] 1.蜡烛燃烧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教师]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或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些情况?
[学生讨论]„„
[回答]1.在蜡烛燃烧这个实验中,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气体,挥发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
2.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
仅是镁带的质量,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追问]这两个反应到底遵守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回答]遵守。只要改进实验装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追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呢? [回答]1.蜡烛的燃烧可以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比如白磷燃烧的装置,则会得到正
确的结果。
2.镁带的燃烧也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塞子中央应该有孔,然后系一小气球。[教师]我这里有一改进的蜡烛燃烧的装置,大家请看。
[展示教师的改进装置] [介绍]取一密闭小试剂瓶,待蜡烛燃烧后迅速地放入瓶中并塞紧瓶口。
[思考]在白磷燃烧那个实验中,若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则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因为有一部分白烟会从玻璃管口进入空气中,从而引起生成物质量的减小。[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而且从微观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所有的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从而把我们对化学的学习从质的研究引向量的研究。
[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请你谈谈。
[回答]1.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实验为基础得出来的。2.我很喜欢这种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得到更多的锻炼,真是受益匪浅。
3.进行科学研究时,若想得到很精确的结果,就必须改进实验装置,采取更为精确的装置进行实验。
4.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若也能及时思考并想办法进行实验,相信我们都会有一些惊
人的发现。
[总结]大家谈了各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体会,这很好。大家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令我非 常佩服,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种风格,在化学的海洋中徜徉。
[布置作业]习题1、2、3 思考题:铁钉生锈这个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大家亲自实验进行验证,两周后将结果告诉我。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存在3个不变,即
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第二篇: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1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1.在A + B ——
C 的反应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求生成的C的质量。
2.在A + B ——
C 的反应中,5克A和4克B充分反应后,剩余1克B,求生成的C的质量。
3.在A + B ——
C 的反应中,5克A和4克B能恰好完全反应,如 5克A和6克B充分反应后,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
6.反思与评价:是否存在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反应呢? 实验:碳酸钠粉末与盐酸溶液
镁条燃烧 7.表达与交流:
①根据上面两个实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反应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缘故。
②如果地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发现天平保持平衡。小结:若选择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则反应一定要在密闭容器内进行。8.微观解释:
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在碳与氧气的反应中,每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即该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小结:
在化学反应中有五不变、两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五不变:
1.反应物、生成物质量总和不变;
九年级化学
2.元素种类不变
3.原子种类不变
4.原子数目不变
5.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改变: 1.物质的种类
2.分子的种类 两个可能变:
1.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九年级化学
第三篇:《质量守恒定律》说课教案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教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实验器材:
CuSO4 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KClOKCl
O2 氢气 + 氧气 → 水 HO2
H2O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H2
=
CuO
Cu
H2O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投影:讲解关于质量守恒的化学史
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焙烧金属的实验,在1784年7月5日写给数学家艾列尔的信中和1760年发表的文章中都谈到:“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一种情形,从一个物体中夺取了多少东西,在另一个物体中就加进了多少东西。”所以假如什么地方减少了若干物质,在另一地方就增加了若干物质。罗蒙诺索夫认为,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进行葡萄汁添加酵母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时,进行了分析测量,得出葡萄汁和酵母中所含氢、氧、氮、碳元素的质量和生成的酒精和二氧化碳中所含的元素的质量相等。于是得出结论:“无论是人工的或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物质在每一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认为是一个公理”。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元素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知识小结:NaOH
+ CuSO4---Na2SO+ Cu(OH)2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蓝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无色溶液
NaOH
+ FeCl3
---NaCl
+ Fe(OH)3
褐色固体
白色固体
褐色固体
无色溶液 红褐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NaCl
+ AgNO3----NaNO3
+ AgCl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无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初步应用:(投影题目和答案)
例1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选题目的:本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思路分析:
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确实理解定律中“参加”和“生成”两个词在具体化学反应中的含义。镁带在空气中燃饶参加反应的物质不仅有金属镁还有空气中的氧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金属镁和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和为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
解答:
此说法不对。镁带在空气里燃饶,是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重。
启示:
对于知识来说不仅要记住,而且要真正理解。
例2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
选题目的:
本题是考察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原子的三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发生变化)的认识和应用。
思路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初步表示为:蜡烛 + O2 –CO2 + H2O
根据原子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的道理可知,生成物中碳、氢原子来自可燃物,但不能确定生成物中的氧原子是全部来自空气中的氧气,还是一部分来自空气中的氧气、另一部分来自蜡烛,所以只能证明蜡烛中可能含有氧原子,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构成并体现元素性质的基本单元。
解答: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启示:能灵活运用知识比只记住知识更重要。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同步练习:(投影)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分子个数;⑥各种原子的总数。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在A + B→C + D的反应中,5gA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C和10gD,则B的质量是()
A.18g
B.7g
C.8g
D.6g 3.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的分子数。
4.充分加热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b)克 B.(a-b-c)克
C.(a+b-c)克 D.(a-b+c)克
5.某化合物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X+5O2=4CO2+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X的化学式为()
A.C2H
4B.CH4
C.C2H
2D.C6H6
6.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2Mg+O2==2MgO的反应方程式,下列各组数据正确的是()
A.镁的质量2g,氧气质量3g,氧化镁质量5g。
B.镁的质量3g,氧气质量2g,氧化镁质量5g。
C.镁的质量1g,氧气质量4g,氧化镁质量5g。
D.镁的质量4g,氧气质量1g,氧化镁质量5g。
8.已知反应3A + 2B == 2C + D,A、B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若生成C和D共140g,则该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
A.60g B.80g C.90g D.120g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C 7.B 8.B
二、填空题
1.将A物质25克、B物质5克混合加热,反应后的物质中,A仍有10克,B已完全反应,同时生成C物质11克,还有一种生成物D。则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比A:B:C:D为: __________。
答案:15:5:11:9
三、问答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
(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红磷的质量大。课后作业
1.复习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
第二节
化学方程式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NaOH
+ CuSO4---Na2SO+ Cu(OH)2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蓝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无色溶液 NaOH
+ FeCl3
---NaCl
+ Fe(OH)3
褐色固体
白色固体
褐色固体
无色溶液 红褐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NaCl
+ AgNO3----NaNO3
+ AgCl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无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元素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定律,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律文。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律文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第四篇:示范教案(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的蒸发、凝结和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课时分配:2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具准备
200 mL容量瓶、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浓氨水、酒精、水、酚酞、黄豆、小米、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课时 分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推进新课
[演示] 将蔗糖溶于水。
[提问] 蔗糖为什么看不见了?难道消失了吗? [回答] 水变甜了,说明蔗糖并没有消失。
分子及其特点
[分析] 蔗糖分散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一种粒子——分子。就像生活中有时我们能闻到香味,但是却看不到这种物质。[图片展示] 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象
显微镜下C60分子的图象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析] 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实验]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图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1)取一小烧杯,加水,加酚酞,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1)溶液为无色;(2)溶液变红;(3)A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B中溶液仍为无色。[提问] [回答] [提问] [结论] 为什么(3)中A烧杯变红呢? 氨水使酚酞变红。
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氨长“脚”“跑”A中去了?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 A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红墨水,观察现象。B组实验:取温度计两支,一支放入冷水杯中,一支放入热水杯中。
现象:A组热水中红墨水扩散较快;冷水中红墨水扩散较慢; B组中热水中的温度计水银上升快,冷水中则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混合
现象:观察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现象: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
结论:气态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讨论]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不同状态水分子的排列
[结论] 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大小不变,分子间的距离(间隔)变化。
[分析] 钢轨为什么是一段一段的中间留有缝隙?这也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体积就会发生变化。
[课堂练习] 1.收获季节,一进入四会、广宁、德庆的橘园,就可以闻到柑橘的香味。这是因为()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还可再分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1.A 2.D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物质的微粒性,并且可以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分子及其特点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53页习题1、2、3 2.公安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它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体积极小D.分子间有空隙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答案:2.A 3.C
教学反思
本节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感设计,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理解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注重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录像、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宏观、微观、直接、形象、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发现。同时教师又及时提供协作学习引起学习者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起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和信心。
第五篇: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的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那么参加化学反应的铁丝和洋气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质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单元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过渡: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2.课内探究
(一)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92-9探究中的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步骤,组内完成这两个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 质量守恒质量的概念。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反应的信息。
3.学以致用:
判断对错
(1)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3)10克水蒸发后变成10克水蒸气,这个变化说明符合质量守恒定律。()(4)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铜粉的质量大,说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5)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S+O2---点燃----SO2,这个式子不仅表明了反应物是_____,生成物是__________,反应条件是______还表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每____份质量的硫粉与________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____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4.精讲点拨
组内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3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2;3小题,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通过做实验5—1和实验5-2,这两个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呢?
5.训练环节
课后习题
⑴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①分子的种类 ②原子的种类 ③ 物质的种类 ④原子的个数 ⑤元素的种类 ⑥元素的质量 ⑦物质的总质量
A.④ ⑥ B.② ⑤ C.① ③ D.① ⑦(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 L氢气和1 L氧气反应能生成2 L水 B.蜡烛完全燃烧后,蜡烛没有了,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C.只有固体、液体间的物质反应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和氧气的质量之和。(3)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D.定含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板书
5.1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