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吴正宪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除法算式,看看大家谁的反应最快?(课件)28÷4=
2÷100=
6÷4=
0.7÷2=
9÷10= 师: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1÷6等与多少呢? 生①:0.1666…
师:1除以6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②:
师:这是你的猜想,光猜想不行,我们还得验证,经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把当作一张饼,如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张,该怎样列式?
生①:1÷3=
结果是多少张?(课件演示)
师:每人分得1张饼的,就是张(板书)1÷3=(张)
d)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吃多少张饼呢?怎样列式? 生①:3÷4 师:每个人手里都有3张纸片,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剪一剪,拼一拼,看看结果是多少?(小组合作)交流
生①:把每个人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一份,就吃了张。师:谁能给他们组的想法提几个问题? a:你们是几张几张的分的?
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张饼?(张),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张?(就是3个张就是张)d:怎样才能看出是张?
师:谁是和他们分法一样的?还有更简单的分法吗? 生②:把3张饼摞起来分,每人分一块,就是张。师:提出问题:
a:现在是几张几张分的?
b:每人分了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 c:3张饼的就是多少张饼?
d:怎么看出是张?(还得一张一张的摆)师(小结):【课件出示】
把3张饼一张一张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张张饼,分了3次,共分得3个张,就是张; 也可以把3张饼摞起来一块分,每个人都分得了3张的,就是张(板书)3÷4=(张)【评析】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张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
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如果把2张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用学具分一分。生①: 2÷3=2/3(张)借助想象,巩固研究方法。
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张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张吗?
生①:略。(课件演示)(5)刚才大家研究了分饼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计算7÷9的结果吗?(7/9)【评析】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大家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①: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师:被除数÷除数=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b≠0)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他们之间有区别吗?(小组讨论)生: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是一种具体的数量。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联系与区别。
第二篇:吴正宪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很高兴和我们小辛庄小学的同学上节课。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呢!(出示小蛋糕)老师要把它奖励给今天课堂表现最积极的4位同学。怎样分,大家才满意呢?
生: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1/4
(师板书:1/4)
1/4表示什么意思?
4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1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师板书)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那平均分很多物体能不能也能得到分数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2种学具,你能运用他们分别表示1/4吗?
(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
(1)你是怎样表示圆形纸片的1/4的?
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2)4个磁钉的1/4怎样表示?
把4个磁钉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词“一个整体”非常好。谁再说说磁钉怎样表示1/4的?
你真是个会听课的学生。看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能表示1/4。
(3)你还用什么表示了1/4?
我们把8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他们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它的1/4。
这么多硬币也能表示1/4,你可真不简单。这8枚硬币的1/4是几角钱?(2角钱)
(4)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
我们把12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它们的1/4是多少钱?(3角)
都是用1角的硬币表示1/4,为什么刚才小组表示的1/4是2角钱,这个小组表示的1/4是3角钱呢?
(5)老师这里有16个围棋,你能用它们表示出1/4吗?
刚才我们创造的分数都是1/4,你们利用这些学具还能表示哪个分数?在小组里快速试一试。
(6)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圆、一些硬币、磁钉、围棋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了分数。我们把看成的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叫它单位“1”。(板书:单位“1”)
为什么这个“1”要加引号?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不同?
你能举出单位“1”的例子吗?还可以把什么看成单位“1”?(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2、分数的定义
世界万物,小到一粒沙砾、一个细胞,大到整个宇宙空间,我们想研究谁就把谁看成单位“1”。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分数,就是平均分单位“1”得到的。
课件出示分数的定义。
找1生起来读。同桌两人说一说什么是分数。
三、巩固练习: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分数。老师想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敢接受挑战吗?
1、做一做:
(1)把12个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涂色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2)涂色的用哪个分数表示?为什么? 2、3、4、游戏:同学们学得也累了,我们来做个游戏。
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1)老师拿出4个乒乓球,是乒乓球总数的1/5,里面有多少个乒乓球?为什么?
(2)拿出4个,还剩几个?
拿出剩下的1/4,拿几个?
同是4个乒乓球,为什么老师拿的时候用1/5表示?这位同学拿的却用1/4表示?
(3)还剩几个?
拿出这些乒乓球的2/3,拿几个?为什么?
(4)还剩4个乒乓球,占原乒乓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第三篇:分数的初步认识(吴正宪)
分数的初步认识(吴正宪)
一、创设情境,引出分数
1.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师:“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 2.请小朋友在自己的本子上表示出一半 3.请学生展示。引出分数。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同学们不敢肯定地回答:分数。吴老师边出课题边肯定大家的答案:“对啦,叫做分数。”接着,吴老师又一次回到1/2前,给同学们引荐这位数的大家族中的新朋友---“分数”。
二、指导探索,认识分数
1.出示一个月饼,请一个同学从中间切开,问:这位同学是怎么分的月饼?(平均分)老师带领同学们边比划边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请你和同桌小朋友说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来的。你还能在这个月饼中找到另一个二分之一吗?
如果你认为1/2这个分数能表示你的意思,就可以擦掉你写的;如果你认为你的表现方法更好,也可以保留意见。”
2.找一找哪一幅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3.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展示各种折法。(指着不同的形状说)说一说为什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同样是二分之一,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大小一样吗?什么情况的二分之一是一样大的?(把一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二分之一,这样的二分之一是一样大的。)4.你还能折出其他的分数吗?
说一说自己所折出的分数是怎么来的。“看到这副图,你都想到了什么?”“一个1/3是1/3,两个1/3是几?” “3个1/3是不是就是那整个圆?”“从2个1/3中去掉1个1/3,是不是还剩1个1/3?„„” 5.辩论: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 师:“小朋友们请看,像1/
2、1/
3、1/
4、1/
5、1/8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你还能举出几个分数来吗?”(分数有无数个)
三、反馈练习
1.用分数表示着下列各图的阴影部分。
2.判断练习:请同学们判断各图中的涂色部分能否用下面的分数表示。
四、总结提高
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2.猜一猜。
银幕上出现了两条被遮挡起来的线段,只露出其中相等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猜哪条线段比较长。如图:
第一条:第二条: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旧知迁移 师:八月十五吃什么? 生:月饼。
师:吃月饼也是有学问的。妈妈买来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块?请用掌声表示。
学生都拍了2下手。
师: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预备开始!(师与生一起拍1下)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是„„
学生有用手指点一下手掌的,也有拍到一半停下来的 „„
师:谁愿意到讲台上来表示你心中的一半?写字画画都可以。(教师板书“一半”)
[引入新知的话题,也就是教师提出的数学任务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的,而且起点低,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起学习兴趣。]
(二)学习习近平均分
学生自愿上黑板展示他们心中的一半,有画半圆的,也有画正方形的一半的,有写“半”字的。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渗透符号化思想,让学生学会从大自然中提炼符号,这里需要教师对数学符号的全面了解。] 师:好极了!
教师拿来一个月饼模型,叫一个学生把它平均分成两份(配上“嚓”的声音),比较分得的两块是一样大后,贴在黑板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一块月饼分成一样大的两块,这种分法叫„„ 生齐声说:平均分。师:对!
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就是一半,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表示一半?谁能用数表示?
学生又陆续上台画图、写字,有用0.5表示的,也有用3表示8的一半的„„(教师叫学生自己解释后一个一个的表扬)。
(三)学习1/2 教师直接介绍1/2,并说明: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可用1/2表示。
师:1/2读作二分之一,写1/2要先写一横,再写2,然后写1。师:这个1/2原来见到过吗? 生1:在音乐书上见到过。
生2:在高年级的奥数书上见到过。
师:1/2也是一个数,是我们新添的朋友,从今天开始,分数(教师板书“分数”)这个新朋友就加入到数的大家庭中了。
[对于新出现的数,教师首先直接介绍怎样用符号表示、怎么读、怎么写,效率高,学生印象反而深刻。但为了让学生了解它的含义,教师接着又化了许多工夫,这样的教学,力气用在刀口上,有事半功倍之效。] 师面向全班学生:1/2表示什么?
全班学生自由地用动作相互描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抽问:什么叫1/2?
生1:把一个大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师:谁的1/2? 生1:这个月饼的1/2。师:谁能说得更完整一点?
生2:把一块大月饼切开,就是这块月饼的1/2.教师不评价,叫这个学生问其他同学有没有意见? 生2:同学们有没有意见?
其他同学纠正,并突出是“平均分”。
师:刚才大家用数字、图画、文字表示了心中的一半,吴老师也写了一个数1/2,表示一半,愿意接受这个新朋友的就把自己原来的一半擦掉,不愿意的继续留下,没关系的。
教师把想保留的都圈起来,说:这些都是你们的学习成果,老师把它保留起来。
[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四)模仿练习
(1)说一说:谁是谁的1/2。
(请配图)长方形的一半、正方形的一半、三角形的一半。(叫学生抢答,不必举手)。
(2)折一折:用手中的纸片表示你心中的1/2? 叫学生把折好的纸片贴到黑板上,要求不能重复。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折法?
学生1上台展示了对折再对折的情况,老师叫他贴到黑板最上方(图: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并用粉笔把折痕描出来。[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是不可能设计出这个教学环节的,它妙就妙在教师能非常自然地引入1/4,而且看起来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创造”的。]
(五)学习几分之几
师生共同分析:这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用什么来表示?
生齐声:四分之一。师:谁能写?
生2上台写1/4,教师叫这个学生自己读一读,并强调写法,说明横线表示“分”。
师回问:这个1/4表示什么?
生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引导:一个阴影部分是它的1/4,那么再画一个阴影部分是几分之几? 生2:也是1/4。师:一共有几个1/4? 生2:两个。师:两个1/4是2/4。
教师板书:1/4 1/4 1/4 1/4 2/4 3/4 4/4 师:4/4也就是多少? 生思考后齐声回答:1。师:也就是整个的意思。
师:老师叫你们折1/2,结果这两位同学却折出了1/4,请你们对这两个同学评价一下。
有的学生说“乱弹琴”,有的说“很聪明”,有的说“他们不听老师的话”,教师叫这两个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生1,生2:老师教了我们1/2,我们却出来了一个1/4(显得十分自信)。教师不急于表态,叫学生继续评价。生4:他们很聪明,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5:他们自己创造了1/4。
教师表扬学生的评价后说:这两个同学不仅完成了老师的任务,折出了1/2,又利用多余时间折出了1/4,这样的学习是很聪明的学习,是有创造性的学习。
接着很自然地叫其他同学也“创造”一些分数。
[这个引导过程可谓用心良苦,既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启示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学会欣赏和共享同伴的成果,又为下一环节的引入做了铺垫,特别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从榜样中获得了力量,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学生兴致勃勃地折出其他的分数:1/8,1/16,3/16。师(发自内心地):哇,3/16也出来了。
当看到2/9折得不规范时,提示学生检查分得的每一份是不是一样大。[也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才会在如此热烈的场面中保持镇静,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普通教师则常常视而不见,不能及时指出概念性的错误。下面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不必展示折纸,直接说出自己创造的不同分数:1/10,1/32,1/11时,吴老师也能及时反问学生,这1/11是折出来的,还是自己想出来的?强调了创造过程的严肃性,避免学生养成“浮躁”的坏习惯。] 师:好极了!小朋友们,你们真能干,老师教了一个1/2,你们却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应该感谢谁?
生齐声:吴老师。
师:不!应该感谢你们自己班的两位同学。
[这两位同学还会不喜欢数学吗?其他同学会不喜欢吗?至此学生只等着下面自己也成为第一个“创造”的人。]
(六)变式训练 判断题:(1)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有两种意见,教师叫同意的同学自愿上台,站到黑板的一边,不同意的人站到另一边,指导学生寻找各自的支持者。
教师为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叫他们商量,怎样说服对方,然后宣布: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开始了。
正方(把圆平均分成了两份):这是不是两份? 反方:是(教师叫反方的同学一个一个地说“是”)。正方(举起其中的一份):这一份是不是1/2?
反方:是(教师仍然叫反方的同学一个一个说“是”)。
正方(教师提示:既然„„):既然你们都同意,那就是我们胜利了。反方(把圆分成不相等的两份):这是几份? 正方:是两份。
反方(举起小的那张纸片):这是1/2吗? 正方:不是(不是,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1/2,那你们为什么说得到的一定是1/2?(学生特别对“一定”加重了语气)
正方:因为你们不是平均分。
反方抓住机遇:题目中又没说一定要平均分!正方:每份就是平均分。
[至此学生基础知识模糊的地方就暴露无遗了,在争议中自然形成了共识。这个环节初听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根据新课程理念,转变数学课程的功能,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使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都得到同步发展,则又显得十分必要。教师不仅教会了学生辩论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而且明晰了概念,知道了实验验证的方法,学会了相互合作,独立思考而不固执己见,使学生的一般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师小结:如果没有说平均分,可能得到1/2,也可能不是1/2。(对反方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的精彩提问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正方说):也要感谢你们,给我们全班同学带来了这么精彩的讨论。生1:你们还告诉了我们不要把不一定的东西说成一定。师:对,一定要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2)判断:六边形的阴影部分是1/6,三角形的1/4(配图)。(3)四边形(不平均分)的阴影部分是1/4吗?怎样改动就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
生1:把两条线移到中间。生2:再添上一些线。
生3:把两条线都拿掉,就变成1/1了。
(七)学习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师: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让我们更加接近了分数。小朋友们,我们都有自己名字,分数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如这条横线是平均分的意思,叫什么线?
学生取名:这条横线叫“平均分线”,“分线”等。„„ 师:看看课本中是如何取名的。生:分数线。
师:分数线下面的数表示平均分了多少份,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与分母密切相关,可叫做„„
生:“分父”,“分数子”,“分子”。
在肯定学生取名合理的基础上叫学生继续看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取名的,并叫学生判断2/
4、1/8的分母、分子各是几?
(八)拓展训练
(1)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 生1:1个苹果的;生2:„„
(2)直接说出一个分数,要求大胆一点,更大胆一点„„ 生一个个站起来说:1/21;9/17;9/81;„„
教师叫坚持要用自己的方法(如画图)表示分数的同学上台画图表示9/81,其他同学继续做练习。
(3)第一条线段长还是第二条线段长?(图:两条线段露出部分一样长,并标上1/2与1/3,其他遮住。)
(4)你们家几个人?你占全家的几分之几?
(5)全班多少人,你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占你们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6)全班几组?你所在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直至下课铃响,学生也不肯下课,而坚持要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数的那些同学,早已被课堂中的热烈场面所吸引,放弃自己的“固执己见”,融入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
第四篇:吴正宪教学年月日
吴正宪教学“年月日”的反馈艺术
第一次集中反馈——导入新课,了解学情。
教师向询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党的生日、同学的生日,引入新课。第二次集中反馈——学习探索,寻找规律
1、初步感受年月日
师: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怎么规定的?(演示三球仪说明)
师:同学们能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吗? 生1:今年过春节放花炮到明年再过春节放火炮就是一年。
生2:今年5月7日是我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长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
生3: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
生4:今天早上8点钟上数学课到明天早上8点钟在上数学课就是一天。
(课堂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笑着、回味着生活得经历,初步体会着年、月、日的时间概念)
师:要想知道现在几点钟了,看钟表,要想知道现在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看什么呢? 生:年历卡。
2、学习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1)教师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年历卡,认真观察,并提出问题进行思考。①一年有多少个月?
②一个月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有什么不同? 两人一组,边观察边议论。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步板书: 31天:1、3、5、7、8、10、12 30天:4、6、9、12 29天:2 28天:
(2)教师介绍大月、小月的知识后,师:只有2月很奇怪,有的时候28天,有的时候29天,真有意思!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去请教一下智慧老爷爷吧。(播放平年闰年的由来录音)生说年份,教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吸引学生去发现规律。师出示连续的年份表格,让学生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第三次集中反馈——灵活运用,巩固加深。
1、判断平闰年(出示反馈卡,平年举红牌,闰年举绿牌)
2、计算一年的天数。
3、质疑。
生:这大月小月是谁规定的?为什么二月份天数这样少?(播放凯撒、奥古斯的故事)
第四次集中反馈——归纳概括,寻找规律。① 记每月天数
介绍拳记法、歌诀记法 ② 填空 ③ 动脑筋
小强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猜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年? ④ 小游戏
按1到12月出生的顺序,挑选12名同学戴上头饰排成一行。随着教师的提问,立即采取行动。比如大月同学向前一步走等。
反思: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双向、多向信息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的顺畅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信息交流的深刻与否,有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
1、全程反馈
吴老师把信息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教学前的超前反馈-教学中的随堂反馈-教学后的总结反馈”的全程反馈模式。
① 超前反馈:在上新课前她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和向学生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等问题导入新课,又联系学生的生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年月日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前置性测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准备状态,诊断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缺陷,检验教学计划的可行性,以便于作出必要的调整。
② 随堂反馈:在这一堂课内吴老师及时客观全面反馈课堂教学信息。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看(学生表情、态度、练习的速度、专注情况等),听(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等),问(自评、达标情况、存在疑难等)。做到了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③ 总结反馈:在这节课上完后,吴老师针对年月日的内容设计的反馈题,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实施抢答小测验、小游戏找生日,了解学生本课达标程度。,对于存在的薄弱环节,在进行必要的补救。避免了积累误差和“滚雪球式”的问题出现。
第五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
三、出示例
1、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动了。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相遇的。b、学生甲说:在中间就相遇了。学生乙说:在靠近乙地的地方相遇了。
c、教师:出现不同方法思考他们谁说的更准确些?
d、生说:小强和小丽的速度不一样小强的要快些,但他们的时间相同所以他们相遇的时候离乙地要近。e、学生独立做。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2)、讨论第一个算式,你们想向他们提怎样的问?
a、生甲:你为什么要用4分钟乘100?生乙回答:100是小强的速度他走了4分钟所以要4乘100(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b、生丙:4乘50是什么意思?生乙回答:是50米小丽走的她也走了4分钟所以要用:4乘50(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c、生丙:为什么要用400+200?生乙回答:400是小强走了200是小丽走了把他们走的加在一起。
d、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强的路程和小丽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甲乙的总路程了? e、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3)、讨论第二个式子.a、生甲问:为什么要用(50+100)?生乙回答:50是小丽的速度100是小强的速度加在一起是他们的速度和.板书:小丽的速度+小强的速度=速度和
b、请两位学生演示:1分钟走150米、2分钟走300米(2个150米)、3分钟450米(3个150米)、4分钟走 600米(4个150米)。
小结:因为1分钟走1个150米、2分钟走2个150米、3分钟走3个150米、所以4分钟走4个150米.e、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f、生说:表示速度和!g、教师提问:说一说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四、练习题1 客车的速度一小时40千米,小车一小时走60千米,他们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向出发4小时后相遇, 甲地到乙的速度是多少千米? a、学生独立完成.1、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练习题2:(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两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红花? a、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40)×10 第二种做法:40×10 c、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d、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是纸鹤第二小组折的才是红花.小结: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 定要仔细因为有一些题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