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第三课时_20120501082756296

时间:2019-05-13 01:2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鸿门宴》教案第三课时_2012050108275629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鸿门宴》教案第三课时_20120501082756296》。

第一篇:《鸿门宴》教案第三课时_20120501082756296

高中语文必修三 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l.试以樊哙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①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出现?②从哪些方面描写?③浓墨重彩写樊哙有无必要,为什么?

提示:

第二篇: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

一、基础知识学情反馈 1. 方法说明:

同学们,昨天我们用了半节课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串讲了《鸿门宴》,梳理了相关基础知识,特别请大家关注重要实词(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要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等现象。小组学习之后,大家对于这一课的基础知识还有没有存疑之处,可以拿出来大家共同研究讨论一下。

同学互启,教师点拨。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活动,看看哪些组自学的效果更好。老师这里制作了8张小条和课件上一些基础知识总结卡片,请每个组派一代表来抽签决定回答问题的次序,然后可以选派一名代表或组内同学轮流回答问题,然后我们比一比哪些组语言知识掌握得更好。2. 基础知识总结卡片:

第一组:

指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

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2.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3.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反。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

写出下列语句所含的成语: 秋毫不敢不所近()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而功高如此()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第二组: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的地区。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的地区;黄河以南的地区。今义:河北省;河南省。5.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第三组:

请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沛公军霸上 名-动 驻军 . 欲王关中 名-动 称王 . 此其志不在小 形-名 小的方面 . 素善留侯张良 形-动 交好、友善 . 夜驰之沛公军 名-状 在夜里 .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名 交情 . 项伯杀人,臣活之 形容词使动 使……活 . 吾得兄事之 名-状 像对待兄长那样 . 籍吏民,封府库 名-动 登记 .

第四组: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使动 使……跟从 . 范增数目项王 名-动 用眼睛示意 . 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状 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 头发上指 名-状 向上 . 毫毛不敢有所近形-动 接触,沾染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使动 使他称王 . 此亡秦之续耳 动-名 后继者 . 道芷阳间行 名-动 取道 . 拔剑撞而破之 形-使动 .

第五组:

一词多义

妇女无所幸 宠幸、宠爱

故幸来告良 敬辞,别人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幸亏,幸而

则吾斯役之不幸 幸运

幸可广问讯 希望

故幸来告良 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 老交情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替 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认为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罪,道歉

哙拜谢 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告辞兼道歉

因人之力而敝之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第六组:

特殊句式 1.为击破沛公军 2.此天子气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若属皆且为所虏 5.具告以事 6.籍何以至此 7.客何为者 8.沛公安在 9.大王来何操 10.我持白璧一双 11.置之坐上

第七组

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旦日飨士卒 .2.素善留侯张良 .3.夜驰之沛公军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5.秦时与臣游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7.其意常在沛公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9.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10.沛公则置车骑 . 第八组:

将下列几句话译成现代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详细说说 忘恩)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补充: 固定句式

奈何: “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用来”,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 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3.反馈小结: 同学们,这是大家升入高中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也是小组合作自学的第一篇课文,大家能做到这样的掌握情况,真的很不错。老师想说,高中和以前学习的最大不同就是有更多的内容需要你自己主动学习去获取,需要你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碰撞中互启,获取知识。而且获取了知识还要落实巩固,才能逐渐增强语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鉴赏分析课文: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分析这篇课文。《鸿门宴》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一对抗秦盟友一转而为争夺胜利果实的对手,冲突必不可免,而且是你死我活的,给人以刀光剑影、惊心动魄之感,危机在险象环生中峰回路转最终消于无形,让我们不禁质疑:坐拥40万大军,实力强大的项羽为何最终让只有10万军队处于绝对劣势的刘邦全身而退,以致留下致命祸患?根源在哪里?——性格。项羽有着贵族的傲气,压根看不起刘邦,完全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而曾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市井小人刘邦却有着丰富的生存智慧。那么下面,我们就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探究一下,刘邦一方(包括他的谋士张良,贴身警卫樊哙)有着怎样的生存智慧,而项羽集团(包括他的谋士范增、叔父项伯)有着怎样的性格缺陷呢?——分2大组,小组讨论,5分钟

先说刘邦与项羽这一组。(板书)

刘邦:狡诈多谋、遇事机智、临危不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

1.善于听取意见,机智地化敌为友。善于听取意见,有二点值得注意:一清醒认识大局,反应迅捷。敌强己弱,势力悬殊,很快地面对现实。二是善于弄清提意见人的意图。张良提出意见,刘邦并没有立即听从,而是询问:君安与项伯有故?——弄清张良与项伯的关系究竟如何,项伯有没有帮忙的可能。当张良回答: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有救命之恩,他才立即按计行事。

在与项伯对话的过程中,表现化敌为友的智慧,没有关系时通过张良建立关系,拉上关系后,将其转化成牢不可破的关系。如果对项伯仅是“兄事之”,最多是熟人关系,一旦结为姻亲,就能让项伯感情的天平倾向自己,心甘情愿为刘邦出力。将敌人化为铁杆盟友,为他的危机带来转机,这就是了不起的生存智慧。

2.能屈能伸,狡诈多谋。先看刘邦对项伯的表白(此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听的):“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等得多么虔诚!“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

再看刘邦的卑词“谢罪”:他叫项羽言必称“将军”,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是战友而非敌人;将“先入关破秦”说成是不自意,入关功绩轻轻抹去,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这是对项羽最大最巧妙恭维;把“得复见将军于此”当作是自己莫大的荣幸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最后,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人”的挑拨,及时给项羽一个台阶下。忍辱负重,曲意迎合,刘邦的谦卑反衬了项羽的骄矜。曲意逢迎固然不值得效仿,但能屈能伸真的是现在每一个独生子女都应该学习的智慧。

(3.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刘邦也是深以自己善于用人为骄傲的。

项羽:得势而骄,恃强而矜, 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1.由于出身高贵,所以常出大言,见始皇帝游会稽,与叔父观其场面竟曰:“彼(自己)可取而代之。”又因“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未出道已露骄横之气。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其后,至新安因吏卒多有怨言,“夜坑秦卒二十余万人”,随着实力强大,完全不把人放在眼里。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宴前,一路西进,摧枯拉朽,忽遇有兵守关不得入,九死一生到头来岂能替刘邦作嫁衣?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听曹无伤告密自然大怒。喝令下属“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叫朝食,太阳行至东南方时吃,旦日是一大早,本不是吃饭时间,可见其急不可耐)轻敌自大一介武夫。从这个角度看必杀刘邦的。

3.缺乏远见,粗疏大意,轻听轻信,任人唯亲。听取项伯意见,改变了已经制定好的攻刘策略,既没有意识到秦亡之后必定与刘邦争天下的趋势,也没有意识到优势劣势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而且放弃范增意见而听取项伯,也有任人唯亲之嫌。

4.宴会上的座次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设宴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

5.刘邦一番低声下气的道歉,花言巧语,使项羽飘飘然自鸣得意,所以其后,范增多次暗示他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也没有反应,樊哙赳赳武夫一番指责未有以应,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名,刘邦借故脱逃后随口而问:沛公安在?还受之礼置之坐上。如此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都是因为他目中无人,才放虎归山。

小结:

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对比烘托也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是与项羽对比中凸显的,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经过一番对比,我们看到了刘邦面对危机的生存智慧和项羽恃强而骄,寡谋轻敌的性格缺陷,20几岁血气方刚的项羽没有斗过50岁老奸巨猾的刘邦。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此所谓睹始而窥终,见盛而知衰,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张良:

1.善于选择,善于让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面对项伯的密告,有两个选择:选择刘邦还是与项伯俱去,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识人之智。面对刘邦第一次征求意见,没有回答,而是反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要弄清出主意的人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以便弄清刘邦对把守函谷关的真实态度。当刘邦回答后,张良也没有着急出主意,而是问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是要刘邦认清他的实力与项羽的差距,为自己的建议奠定基础,这就远比直言实力不足效果要好。当刘邦第二次问意见时,才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也就自然接受了。

2.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范增: 妄自尊大

70岁,作为20多岁的项羽的谋臣深得其信任,被尊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文中3次写其异常言行,说明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 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樊哙

引导问;樊哙闯账的目的是保护刘邦的安全──“与之同命”,他是怎样找到发言机会的?(借项羽赐洒之机)他的话有几层意思?(先述秦王朝灭亡原因;次申怀王约束及尊崇项羽之意,最后就宴会上的紧张形势指责项羽。)

2.主要问题:樊哙说这番话不怕激怒项羽吗?他的话有哪些特点?(宴会上出现紧张形势,作为主人,项羽难辞其咎,尽管他不主张杀死刘邦。因此,樊哙入帐时,“瞋目视项王”,已有责备之意,这正是以进为退,将众人视线集中到自己身上来。这番话说得有理有利:说秦亡教训,申怀王约束,是为有理;沛公不自王而待项羽来,期待“封侯之赏”,是为有利,虽是指责而又寓尊崇项羽之意,使项羽无言可答。)

教师指出:樊咐作为刘邦的警卫,本无参加宴会的资格,他是在张良通报紧急情况后闯进来的,可见他说这番话事先并未征得刘邦同意,但他的这番话却起了缓和席间的作用,这是他有谋略的表现也反映了粗犷、果敢的性格。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2.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项伯: 缺乏远见和大局意识。不能明确认识到秦朝灭亡后的局势发展,帮助张良虽有义气成分,但弄不清友谊和项羽集团未来利益孰轻孰重,为集团灭亡埋下祸患,有严重的智慧缺陷。

六.总结:

1.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

如写刘邦,一开始遇到紧急情况,一再向张良求计,“为之奈何”吓得手忙脚乱,失去主张但又能善于用人跃然纸上。后来,通过连夜策划,到鸿门见项羽时便已胸有成竹,因此,一见面谈话,委婉流利、娓娓动听。

再如写项羽,一听说刘邦要称王,无名之火立即升起“大怒”而下令发兵,但听了项伯、刘邦的话,火气越来越小,终至消失了。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第三篇:鸿门宴教案第一课时教案

鸿门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文化知识;归纳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提升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

在反复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情绪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梳理故事情节,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进入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齐读两首诗吧!PPT: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两首诗的作者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朗读诗歌内容并参看注释,我们不难读懂这样的内容:项羽是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然而“时不利”“骓不逝”,落得个无可奈何的结局;刘邦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一个是英雄失意,一个则意态飞扬,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遇。伟大的英雄最终没有成功是历史的遗憾,我们不禁疑问,项羽真的没有成功的机会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鸿门宴》这篇经典文章来一探究竟吧!

2.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2.背景简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反抗暴秦统治,项羽和刘邦也分别响应,成为秦末反秦的重要力量,公元前206年,当时为沛公的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攻。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一怒之下攻陷了关隘,并推进至戏水之西。刘邦当时与其军队同处霸上,暂未会见项羽。当时项羽的兵力大约是四十万人,刘邦军队共约十万人。范增游说项羽铲除刘邦,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但席间没有杀他,刘邦平安离去,后世称此宴为“鸿门宴”。从此后也开始了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以十面埋伏之计大败项羽,项羽退至乌江,最终自刎而死。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楚曲哀萧垓下秋”,“乌江难怪恨悠悠”。那么鸿门宴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把鸿门宴用来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呢?这个对于历史有重大意义的宴会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在司马迁的带领下,一起穿越到鸿门宴上,见证这历史性的宴会。3.解决字音

PPT提示:

(1)王()关中(2)说()项羽

(3)好()美姬()(4)飨()士卒(5)为()击破沛公军(6)说()项羽(7)鲰()生(8)数()目项王(9)有郤()(10)卮()酒

4.疏通一、二段文意,归纳情节。

(一)疏通第一段文意,归纳情节。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2、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一起疏通第一段文意。

明确:(1)词类活用:①沛公军霸上 军:名作动,驻扎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作动,称王(2)实词:飨:犒劳

(3)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宾语“我”)

(4)古今异义: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今指省份,山东省。(5)多义词:幸:妇女无所幸 幸:宠幸

3、师生一起归纳第一段情节。

明确:第一段写了无伤告密、亚夫定计的情节。

(二)、疏通第二段文意,归纳情节。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一起快速疏通第二段文意。

明确:(1)实词:①季父:叔父②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2)词类活用:①不可不语 语:读yù,名作动,告诉。

②吾得兄事之 兄:名作状,像兄长一样。事:名作动,侍奉。

③籍吏民 籍:名作动,登记

(3)通假字:①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手。内:通“纳”,接纳。

②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③备德 备:通“背”,违背,背叛。

④蚤:通“早”(4)使动:项伯杀人,臣活之。

(5)多义词:故幸来告良 幸:幸亏,幸而。

(6)古今异义:非常:古指意外的事故。今为程度副词,很不一般。(7)一词多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

不如因善遇之。因:趁着,就此

3、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从他们为义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他们的那些品质?由此衬托出刘邦、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大义不为亲——项伯为人——项羽“任人唯亲”,轻信于人(联系《陈平世家》的内容);张良为义不去——刘邦的反应——刘邦老于世故、处事圆滑

5.作业:整理这节课所学字词并掌握重点字词。

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处不及张良?

第四篇: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

从容说课

《鸿门宴》是《史记》的名篇,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典范作品。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范增、项伯等。认识这些文学形象,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还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本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长的文言文之一,语言现象及词汇都极为丰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常用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实词活用现象以及积累文言词语的良好素材。这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为讲读课,文字浅易,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学生对这段历史又比较熟悉,结合注释应该能读懂大意,不需要逐句翻译。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表演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情节,学习字词句。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难,教师加以点拨、归纳。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物形象的塑造。

拟定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简介作者,听课文录音,根据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看课本剧表演,熟悉故事情节。通过学生讨论“演员”的表演是否到位来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学生的点评中,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穿插带讲重要字词、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总结写作特色,自己归纳课文字词、句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对历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了解《史记》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学会初步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习了解人物个性与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霸王别姬》的故事大家多少有所耳闻,项羽被刘邦打败,在垓下与自己的爱姬话别,写下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垓下歌》。它的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这位悲剧英雄的末路之痛。

【学生齐读、理解。】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对于项羽的失败,历来众说纷纭,但鸿门宴是项羽转胜为败的一个起点却是历史公认的事实。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关于这段历史,史书多有记载,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哪位同学可以帮大家回顾一下关于作家、著作的一些知识?

生: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师:很好,鲁迅先生曾对《史记》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他怎么说的?

生: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对!这句话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所以我们学习本文不但是了解这段历史,还要重点学习、赏析作者塑造人物、构思精彩的文学表现手法。接下来我们先听听全文的朗读,一方面注意读音;另一方面再熟悉一下故事情节。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学生听全文录音,教师巡堂。】

师:录音听完了,哪位同学可以把本文要异读的字点出来?

生:破音异读有: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阳间行(jiàn);通假异读有: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师:为了将大家更好地带入故事,更深入地认识文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我们班的几位同学在课前排演了一出《鸿门宴》,请大家一起观赏。希望在座的能给几位同学一些评价,看谁对自己的角色把握得更准确。现在有请几位演员上场,大家掌声欢迎。

【学生表演。】

师:很好,大家再次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

师:刚才的表演很精彩,相信大家对故事情节更加清楚了。整个故事有张有弛,跌宕起伏。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觉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生:我觉得刘邦定计一节非常精彩。刘邦在紧急情况之下,急中生智,以拉拢项伯为契机,扭转了自己非常被动的处境。

生(另一生):我最喜欢鸿门宴上的紧张暗斗。因为它名为宴会,实际上处处暗藏杀机,气氛非常紧张。在这场宴会上,几次刺杀几近得手,但又总是在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令人冒一身冷汗。

师:的确如此,宴会上的几番交战被司马迁写得游刃有余,三起三落,扣人心弦。现在我们用一个曲线图来更为详细地描绘一下,曲线我已经画好,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了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情节。

生:我来。

【一生填写,其他人思考。】

师:很好!宴会上,从“范增举玦”以示杀掉刘邦到“项羽不应”是第一回合;从“项庄舞剑”借机行刺到“项伯翼蔽”保护刘邦是第二回合;再从“樊哙闯帐”到“项王款待”是第三个回合。每一回合精彩纷呈,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也便跃然纸上。下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对刚才的表演进行点评。剩下的10分钟请各组准备好发言稿,下节课发言。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了本文的相关文学知识和把握了故事的情节,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赏析人物形象。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完成书面翻译!

板书设计

鸿门宴

第五篇:水粉画第三课时教案

水粉画导学案 第二课时

时间:10月27日

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图片里风景大小,以及颜色的搭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常规教育

(1)纪律: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实施课堂教育的保障、不仅在课堂,排队前往,离开画室是都应该保持安静。

(2)安全:安全是所有工作的前提,画画室也应注意用笔安全,及保护桌椅安全。

(3)卫生:保持画室的清洁可以让我们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而且每次画完水粉画,离开时教室也应该是干净的。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拿到水粉纸固定在画板上

2、有秩序的去提水

3、把本节课需要的水粉颜料放在桌面上,笔,抹布,勺子

三、知识学习

(一)、出示范画

(二)、讲解范画

过渡语:本节课的风景画,在内容与颜色上都比第一节课的要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幅画。

1、先打底色,我们的这幅画底色分成好几种颜色,那我们在画的时候先选颜色淡的颜色勾边,勾边是用笔要轻,线条要细。

2、固定好天空与草地以后,就先选择橘黄色画天空,画的时候上面颜色深,下面颜色要浅些。

三、认识水粉工具

1、水粉笔——使用的时候要注意笔的运行方向、不可逆向使用。(如扫地时顺着扫一样,这样不损伤笔)背景一般用大号笔画,勾线用小号笔,其他可以根据画的大小正确使用笔的大小。

2、颜料——水粉颜料的覆盖性很强,可以用水加以稀释,各种色彩调配起来也很容易。

3、调色盘——颜料不能弄到调色盘的外面与底盘上,尤其不能弄到桌子上,如果弄到桌子上就立即用抹布擦掉。

4、水粉纸——由于纸张有限,每个同学每次只有一张纸。因此,请同学画画时用认真画。

二、辅助工具

1、抹布——可擦去水粉笔上的水分及弄脏的地方

2、勺子—取水粉时用

3、胶带——便于将纸固定在画板上

4、画板——用于固定纸的,应轻拿轻放

三、画水粉画的步骤

1、取一张水粉纸,有明显圆点为正面,用胶带将其固定在画板上。

2、小桶盛约一半的清水,取水粉笔将笔弄湿润。

3、取少量颜料,在调色盘中调匀。

4、即可在画纸上进行画画。

五、练习

老生帮助新生练习如何把纸贴在画板上。

四、整理教室

1、学生用品收拾

2、学生打扫一下教室卫生。

时间:10月8日 指导老师:卜馨媛 教学内容:

1.表现高大、挺拔的树的造型。

2.棕色(青莲)的树干、绿(黄)色的树叶形成鲜明的对比。3.背景要明暗对比大的,体现色彩的穿透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分发新水粉纸及画板,并认清正反面。(老生帮助新生)

3、布板

(1)准备透明胶带

(2)把水粉纸放在画板上,用胶带将纸固定在画板上。(纸上的胶带距离要宽一点)

二、新授课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们许多的同学对于水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座的同学有新生,虽然你们现在才学,不过,我希望你们能坚持学下去,我相信你们的收获会很大的。现在,老师简单的说一下水粉知识,同学们要仔细听哦!

1、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

原色 色盘上延伸最长的几段表示出了三种原色----红绿蓝。它们之所以称为原色。是因为其他的颜色都可以通过这三种颜色的组合而成。

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 祺馨色彩

第二色(间色)将任何俩种原色混合起来,你就可以得到间 色:橙(红加黄)紫(红加蓝)绿(蓝加黄)

第三色(混合色)色盘上另外6种颜色称为混合色。它们是原色和一种临近的间接色混合而成的:桔黄(黄加橙)青(黄加绿)深绿(绿加蓝)绛(红加橙)。

颜色三要素:色相,以区别各种颜色,如红绿蓝等;纯度,以示色彩深浅;明度,以示彩色明暗。

1、色相配色

以色相为基础的配色是以色相环为基础进行思考的,用色相环上类似的颜色进行配色,可以得到稳定而统一的感觉。用距离远的颜色进行配色,可以达到一定的对比效果。

类似色相的配色,能表现共同的配色印象。这种配色在色相上既有共性又有变化,是很容易取得配色平衡的手法。例如:黄色、橙黄色、橙色的组合;群青色、青紫色、紫罗兰色的组合都是类似色相配色。与同一色相的配色一样,类似色相的配色容易产生单调的感觉,所以可使用对比色调的配色手法。中差配色的对比效果既明快又不冲突,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配色。

对比色相配色,是指在色相环中,位于色相环圆心直径两端的色彩或较远位置的色彩组合。它包含了中差色相配色、对照色相配色、补色色相配色。对比色相的色彩性质比较青,所以经常在色调上或面积上用以取得色彩的平衡。

2、色调配色 a.同一色调配色

同一色调配色是将相同色调的不同颜色搭配在一起形成的一种配色关系。同一色调的颜色、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具有共同性、明度按照色相略有所变化。不同色调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印象,将纯色调全部放在一起,或产生活泼感;而婴儿服饰和玩具都以淡色调为主。在对比色相和中差色相配色中,一般采用同一色调的配色手法,更容易进行色彩调和。

b、类似色调配色

类似色调配色即将色调图中相邻或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色调搭配在一起的配色。类似色调配色的特征在于色调与色调之间有微妙的差异,较同一色调有变化,不会产生呆滞感。将深色调和暗色调搭配在一起,能产生一种既深又暗的昏暗之感,鲜艳色调和强烈色调再加明亮色调,便能产生鲜艳活泼的色彩印象。

c、对照色配色

对照色调配色是相隔较远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调搭配在一起的配色。对比色调因色彩的特征差异,能造成鲜明的视觉对比,有一种“相映”或“相拒”的力量使之平衡,因而能产生对比调和感。对比色调配色在配色选择时,会因横向或纵向而有明度和纯度上的差异。例如:浅色调与深色调配色,即为深与浅的明暗对比;而鲜艳色调与灰浊色调搭配,会形成纯度上的差异配色。

采用同一色调的配色手法,更容易进行色彩调和。3.明度配色

明度是配色的重要因素,明度的变化可以表现事物的立体感和远近感。有彩色的物体也会收到光影的影响产生明暗效果。像紫色和黄色就有着明显的明度差。

将明度分为高明度、中明度和低明度三类。

2、选用背景与树干对比大的颜色,因此,本节课背景为蓝色,从深到浅,上深下浅。先画背景。背景选择大号笔,而水粉多弄一些在调色盘内,在画的过程中加白,使颜色有明暗度。

3、指导学生画背景。

4、

下载《鸿门宴》教案第三课时_20120501082756296word格式文档
下载《鸿门宴》教案第三课时_2012050108275629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列教案第三课时(范文大全)

    第三教时 教材:等差数列(一)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意义,通项公式及等差中项的有关概念、计算公式,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 一、引导观察数列:4,5,6,7,8,9,10,„„ 3,0,3,6,„„......

    春第三课时教案

    春 课 时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分析“春雨图”“迎春图”两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 2、 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春雨图”“迎春图”,理......

    反函数教案第三课时

    高中数学教案 第二章 函数(第10课时) 王新敞 课题:2.4.3 反函数(三) 教学目的: 1.在掌握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初步会求非单调函数在各不同单调区间上的反函数,会利用反函数解决相关综......

    第三课时 视觉暂留教案

    第三课时视觉暂留——动画转盘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制作,知道什么是视觉暂留,了解视觉暂留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制作动画转盘!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视觉暂......

    《回声》第三课时教案

    31 回声 (三) 科目: 语文 班级: 二年级上学期语文第31课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

    第三课时教案[精选5篇]

    wheels on the bus 教学目的(Teaching aims):通过活动会唱一些英文名曲及英语儿童歌曲,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wheels on the bus 教学准备(P......

    《詹天佑》第三课时教案

    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的层次。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二)教学过程1.明确学习任务。学习课文第三段: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2.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思考:京......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