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读鲁迅”专题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5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学生一起读鲁迅”专题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学生一起读鲁迅”专题教学设计》。

第一篇:“和学生一起读鲁迅”专题教学设计

“和学生一起读鲁迅”专题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读鲁迅?鲁迅之于当代中学生的意义何在?

1.鲁迅和中学生之间存在着彼此接近的通道。

2.让中学生从鲁迅作品中领悟如何面对社会发出建设性和批判性的意见,尽到公民的责任。

3.鲁迅是文学语言的大师,学习鲁迅的作品就是学习大师的语言。

二、将鲁迅的生命课题慢慢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话题

专题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做教师的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学生身上。尽管我认为鲁迅作品有以上的意义与价值,可学生未必认可。学生们未必读得懂鲁迅,即使读得懂,也未必喜欢鲁迅的风格。更何况,鲁迅自己也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所以,能让学生一下子全部喜欢上鲁迅也是不现实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播下一颗种子,或许随着学生阅历的增长,会认识到鲁迅价值的所在。这颗种子播下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学生相信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

相信鲁迅,感受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就是要“把他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寻找生命的共同点,并思考他和我的关系”,也就是说让鲁迅走下神坛,不再对其感到敬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文字材料,这组材料主要包括: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郁达夫的《怀鲁迅》《鲁迅的后人们》《鲁迅年谱》《鲁迅书信辑录》等,透过这类文章,让学生接触到一个他不认识的陌生的鲁迅:那个发出“朗朗”笑声的鲁迅;那个笑起来咳嗽的鲁迅;那个高谈阔论女孩子衣服的鲁迅;那个半夜里喝点酒,跑到空地里躺下的鲁迅……与此同时,利用几个下午,我们共同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八集电视连续剧《鲁迅》,八集电视连续剧从鲁迅的故乡开始述说,讲述了先生坎坷孤独的一生,那些“铁屋的呐喊”或许大家已经熟悉,但是“我可以爱”的生活细节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在诗一般的语言的缓缓讲述里,学生们渐渐拉近了同鲁迅的关系。趁此机会,我给学生推荐鲁迅的一系列以“父亲与儿子”“儿时故乡”为主题的文章,比如《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我的第一个师傅》《风筝》等文,将鲁迅的生命课题慢慢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话题。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和家人的关系,对人事关系朦胧的思考都正在困扰着他们。渐渐地,鲁迅走近了,从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水一方”成为了身边的一位亲切的朋友。(学生文章略)

三、细读作品,研究鲁迅

1.细读作品

(1)课段的安排

第一课段推荐两组文章:第一组:以“人与动物”为主题,代表作品有《兔和猫》《鸭的喜剧》《战士和苍蝇》等;第二组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代表作品有《雪》《死火》《奔月》等。这样的安排是参照了钱理群先生在《中学生语文读本》中的大概编排顺序,其目的在于通过前一阶段“鲁迅与故乡”“鲁迅与父亲”两组文章和此阶段“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两组文章在学生心底打下一个亮色的底子,“既能在鲁迅世界和青少年世界中找到契合点,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让学生产生“对爱与美的追求,对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爱与敬畏”。须知,鲁迅生命的亮色,是其与外在抗争的生命底气。

第二课段推荐比较严肃和沉重的文章,即《呐喊》《彷徨》中的名篇为主,如《阿Q正传》《在酒楼上》《孔乙己》《故乡》……也多是教材中所选,但是重读文本、细读文本绝对和以前的感受不一样。

文本细读过程把网络虚拟课堂和教室实体课堂结合起来。一方面,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教室里细读文本,思考记笔记;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网络工具,每周有两节的网络交流课,在这两节课中,学生去浏览一些和鲁迅有关的网站,搜集相关文本信息,参看一些研究性文章,在网上进行交流评论。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与评论,我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属于我们班的博客:“青藤新浪博客”。在博客中,我精选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文章,对需要学生细读的文字上进行了特殊处理,如《从叙事心理看的批判指向》(孙文辉)、《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孙绍振)、《解读鲁迅》(孔庆东)、《重读》(黄书泉)、《:叙述者的选择》(钱理群)……细读文本的过程还需要一些教学小技巧的设置,如孙绍振的这篇《无人悲哀的死亡》是我重点推荐学生阅读的,在文本的后面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在表格中要求对作者所评到的鲁迅笔下所描绘的三个场景进行信息提取,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思考甄别能力。

(2)课时的分配。

一周6节课:3节课精读文本;2节课读网络文章;1节课交流探讨。每周交流课――由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有许多问题可能是老师也无法解决的,那就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文本。实际上,精读文本是一切的基础,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看到,许多同学都选择把对鲁迅的某一篇文章细读作为自己的收获总结,比如张洁同学解读《**》;肖超华同学解读《药》;李婉婷同学解读《在酒楼上》等。

2.研究鲁迅

研究和细读是同步的,并不是作品读完了,再来研究。而是一旦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兴趣点、疑问点,就沿着“这个点”纵深钻下去。为了给学生研究提供方便,这一课段,我们大部分课堂采取了网络课堂的上课方式,给学生大量的观点有冲突的研究材料。如“青藤新浪博客”中推荐的文章有对鲁迅极力推崇的李泽厚先生的《鲁迅才是真正的深刻与伟大》;也有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的余杰的《鲁迅是个叛徒》,范泓的《看苏雪林怎么论鲁迅》;同时,也有一些不知名的作者的文章,如《我不喜欢鲁迅》。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与辨别力。(学生文章略)

四、言说鲁迅

基于上述几个环节,学生再来言说鲁迅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完成一篇总结性的文章至少要经历以下几个课段:

1.思考方向,积累素材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触摸到一些兴趣点、疑问点,那么这些点就可以成为思考的一个方向。如赖文海同学在专题开始不久,就感觉现在读的鲁迅和以往接受的鲁迅不同,便想到一个话题:如何读鲁迅。在这个话题后面,他写了两点感想:(1)所谓授,必须受,若单方情愿,则是一种强加,鲁迅被戴高帽是强制性的。(2)紧迫的时局,淡化了鲁迅知识分子的独立形象,而战士、斗士的形象被高扬,而其孤独的姿态自然被推翻。有了这两点思考后,该生就来找我交流这个话题,我推荐给了他一本书《解读语文》,序言是孙绍振的一篇文章:《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这篇序言对该生的影响非常大,似乎构成了他后来写作的一个理论依据。随后,在我们的网络课程中,该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笔记本中分类整理为:“论点论据”专题;“写作协助材料”专题。整个材料积累下来大概有一万多字。

2.整理思路,撰写开题报告

在经历大约一个半月的专题学习之后,学生正式步入了开题阶段。首先,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写作题目定下来,拟定一个提纲,每位学生的提纲我都进行了精批,基本上和每个同学都做了面对面的交流;接下来,我整理出一个表格,把学生的题目和提纲列在上面,选定两个下午的连堂课时间进行开题报告,在进行开题报告时,我邀请同科组的老师来听课参与点评。课堂上,按学号顺序,学生逐一阐述自己的写作提纲,有些同学还做了PPT,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质疑和点评的权利,对于比较优秀的文章提纲,大家当堂表态通过,对于有争议的,我们一起商议,谈谈从哪个角度切入会更好;最后,对于那些没有通过的提纲,我在课下和学生继续交流,寻找切入点。

3.筛选资料,完成文章

我的开题报告在放暑假前夕结束,那么一个假期的时间正好是学生酝酿、修改一篇文章的好时机。我要求学生在暑假前20天完成自己的创作,通过网络的形式传给我,10天时间我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审批,最后又留了10天时间留给学生定稿。终于,开学初,当一篇篇文章传到我手中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五、高三复习阶段与鲁迅相遇

鲁迅专题是学生在高二做的最后一个专题,高三一开始,便是为迎接高考紧张的复习。第一次全区统考时,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班平均作文分48分,比以往惯常的42或43分整整提高了5至6分,18位同学作文上了50分(满分60分),其中李婉婷的作文拿了全区唯一的满分。我仔细来看学生的一篇篇作文,真的在这些作文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响:在让学生写今年江苏省高考题“留住童真”这个话题作文时,许多学生都用到了鲁迅的材料,他们回忆专题学习中就有一篇《触摸鲁迅的童心》的文章。在最近一篇让学生以“谁做”这个话题写作文时,我又看到了学生写作中鲁迅的“影子”:

莫为看客,拯救民族品质危机,以美德的力量净化麻木的社会风气。傅雷曾言:“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民族的致命伤。”当民族美德被“只看不做”腐蚀而逐渐沦丧,又有几人能为正义伸张呐喊,为维护社会利益而批判不公?我们应重塑民族品质中弥足珍贵的部分――博爱、无私、怜悯之心。揭下“看客”的面具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所谓的“只看不做”只是自私自利,我们也可以勇敢制止路人乱闯红灯,也可以批评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因为我们不再是看客,而是民族美德的传承者,正义引导者。(选自李家兴《莫为看客》)

等而不做的人,大有“明哲保身”风范,将自己高高挂起矜持如灯笼,通身闪烁着窃喜的红光。他们往往或以之为炫耀,或自以为手持充分理由。他们拒做出头鸟、当先马,四平八稳地置身于其中,对哭泣着哀求着的俗世充耳不闻,彰显了“强大”的国人素质。等而后做的人,则像烧开水的水壶,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动作。他们就如时代主流的外沿者,做,而不愿。他们亦曾冷漠、侥幸、自私、懒惰,但他们的灵魂最终仍会颤动,尽管带着责难与抱怨,然行胜于无,总归是做了。然而,尚有不等的人,心甘情愿地做,怀着责任与自豪去做。他们从不等待,从不抱怨,在不做者们的僵局终如利刃破冰。然而我们多数人,要么是灯笼,要么是水壶,乱哄哄地拥挤在一团,指责对方不做,却忘了看清自己的丑态。不等待,才会有前路;去做,才会有结果。那么,为何不大呼一声:“我来做!”(黎佳瑜《我来做》)

当看到学生在其他时刻与鲁迅相遇时,我心中充满了欣喜,因为我知道,专题教学的方向是正确的。当我们的学生有思想、会表达、懂审美的时候,语文人才算完成了他的使命。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新安中学高中部]

第二篇:读鲁迅《祝福》有感(学生作文)

读鲁迅《祝福》有感(学生作文)

资料荟萃

2009-07-14 10245d56b7b40100dy4a

读鲁迅《祝福》有感沁凉如水的夜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夜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人,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担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

只是,突然好想打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时光飞转,如今已不再是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了。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会主义下,却还是“隐藏”着许许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风景。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它束缚着我们,就好

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存”。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第三篇:《读鲁迅,学写作》教学实录

《读鲁迅,学作文——巧用景物描写添文采》

教学实录 浪网中学

俞珍

(课前朗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片段,创造本环节课堂氛围。)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师:同学们,在中学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是谁呢? 生:鲁迅

课件出示课题:读鲁迅,学作文——巧用景物描写添文采 师:他有这么可怕吗? 生:有啊

师:现在我们就来挑战其中的两怕——写作文跟周树人。它们有着很大关系,鲁迅的作文中有很多作文的方法和技巧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下面,我们挑选其中的景物描写这一小点来学习。请看(教师范读):

作文片段一:去年暑假,我又去了姥姥家,正赶上邻村晚上放电影。那天晚上,我趁着姥姥他们和邻居闲聊,对我放松警惕的时候,偷偷地与几个小孩儿去看电影了。电影散场时,夜已经很深了,我愉快地往回走。师:这段话里边有没景物描写? 生:没有

师:没有。但当我们添上景物描写后,请看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修改后:去年暑假,我又去了姥姥家,正赶上邻村晚上放电影。那天晚上,我趁着姥姥他们和邻居闲聊,对我放松警惕的时候,偷偷地与几个小孩儿去看电影了。电影散场时,夜已经很深了,满天的繁星就像集市小摊上卖的发光的水晶,一闪一闪,好看极了!柔柔的月光洒满了小路,一阵阵略带凉意的风,吹过树林‚沙沙‛地响,吹在脸上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仙女在用手抚摸我的脸蛋一样。

师:请注意最后一句话改变了。变成了:“满天的繁星就像集市小摊上卖的发光的水晶,一闪一闪,好看极了!柔柔的月光洒满了小路,一阵阵略带凉意的风,吹过树林‘沙沙’地响,吹在脸上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仙女在用手抚摸我的脸蛋一样‛。修改后,有没有“愉快”这词呢? 生:没有

师:没有,但我们能感觉到“我”的愉快吗?来,我们来读一遍,看有没写到“我”的愉快? 生:(朗读片段)

师:没有“愉快”,但是我们能感觉到他非常的开心,因为看了电影走在晚上的路上。那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呢?用了这么长一段话取代了“我愉快地往回走”,它的作用是——用优美的环境描写传达出“我”愉快的心情(课件出示)。这是我们同学作文中要学习的。且不管写得好不好看,首先字数就增加了不少,解决字数问题。

师:叶圣陶说过,如果一篇文章,‚仅仅‘记叙’,结果犹如画一张路程图;如果能把印象写出,却同画一幅风景画一样……人家看了你的风景画,就会感到你所感到的,不劳你解释,不用你说明,一切都从画面上直接感到。——叶圣陶《文心》(课件出示)看,就像你说你很愉快,不需要告诉我,只需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些都是作为读者的我可以跟你一起设身处地地联想。这些就是我们说的,写作文除了记叙还要用什么表达方式? 生:„„

师:写景物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生:景物描写

师:对,描写。那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刚我们分析到,它有„„ 生:烘托出人物心情

师:对,烘托出人物心情。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师:对,还有? 生:渲染气氛

师:对(出示课件)。交代什么天气,什么地点,什么时间等等,这是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开头?中间?结尾? 生:中间

师:回顾一下,初一年级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有哪些? 生:《风筝》、《从百草园的到三味书屋》、《社戏》 师:对,这三篇我们在讲课的时候有没讲过景物描写? 生:有

师:对,我们刚刚就有独读过。下面,我们看《风筝》的开头一段: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这一段描写就属于我们刚说的四种景物描写作用中的哪一种? 生1:为下文作铺垫 生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生3:烘托人物心情 师:怎样的心情? 生:惊异和悲哀

师:他们都分析得挺好。我们再来看看。开头就说“北京的冬天”,这交代了什么? 生:时间和地点

师:对。所以这起到的作用是——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我”惊异和悲哀的心情。(出示课件)下面的故事写的是一件让作者感到后悔的往事,所以他先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下面,我们再看《从百草园的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师:这写的是什么地方的? 生:百草园

师:作者把百草园写得那么详细那么生动有什么用? 生:„„

师:作者对百草园怀着怎样的感情才能把它写得这么美好? 生:喜爱

师:对。而且分割那么久了,还历历在目,说明他非常的怀念百草园。

课件出示:烘托‚我‛对百草园的喜爱、怀念之情

师:第三篇,《社戏》。这段文字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是在开头吗?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生:不是。在文章的中间。师:对,在中间。什么事发生了? 生:去看社戏。

师:经历了整整一天的失望,终于可以在什么时候去看社戏了? 生:晚上。

师:这写的就是晚上去看社戏,坐船看到的景色。这些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师:下面他们要去哪? 生:赵庄

师:还有什么作用? 生:烘托人物心情 师:什么心情? 生1:兴奋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不知道

师:不知道?因为兴奋,所以他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对,闻到了清香,看到了月色朦胧,山呢?也好像跳跃起来了,踊跃。所以,心情是很活跃,畅快。除了兴奋还有什么? 生2:迫不及待的心情。师:从哪里看到的? 生2:但我还以为船慢。

师:这些小孩子驾船的技术怎样? 生:娴熟

师:但我还以为船慢,因为我的心很迫不及待。烘托“我”去看社戏时愉悦、急切的心情(课件出示)

师:那回来的时候呢?回来的景物描写写得怎样?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师:刚刚说月色怎样? 生:朦胧在水汽中

师;离开的时候带着怎样的心情 生;依依不舍

师:这一天玩得尽兴吗? 生:不尽兴。

师:因为想看的都没有看到,但又不好意思说再回去。所以后边再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偷豆

师:这个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生:烘托依依不舍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课件出示:烘托‚我‛依依不舍的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师:这是鲁迅先生给我起到的师范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同学呢,也挺想学习的,他也来写景。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得怎样。

作文片段二:那天,爸爸带我去野外踏青。车开得很快,但我却觉得很慢,我恨不得一下子就飞到那里。一到那里,我就挣脱爸爸的手,兴奋的冲进田野。春天的田野很迷人,树绿了,花开了,蝴蝶飞来飞去,小鸟 不停的叫着。我被陶醉了。

师:“车开得很快,但我却觉得很慢,我恨不得一下子就飞到那里”,这一句有没学到了? 生:有啊。

师:(范读)我们读到这样的话,能不能在眼前展现出一副田园美景呢? 生:不能。

师:不是特别的漂亮,就像我们在画画时,有点线条有点颜色,但是这画的内容没有活过来,感觉不到它的生气。这种描写有景物描写了,可是显得不够生动,太过淡了一点。那我们怎样去把景物写活呢?有什么办法? 生:修辞手法

师:鲁迅先生的描写有没有用? 生:有啊

师:看看有运用到哪些修辞手法?

课件出示:(1)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2)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生:拟人 生:比喻、排比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看运用修辞有没让句子生动起来?

(学生第一小组读第一句;第二小组读第二句;第三小组读第三句)师:第三组读得最大声。第四组要试一下吗?(第四组读)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写得那么详细,那么生动? 生:„„

师:让读者感受到你所感受的,听到你所听到的,闻到你所闻的,是什么方法? 生:各种角度 师:动用你的什么感觉? 生:视觉、嗅觉、触觉„„

师:对了。用我们的各种器官感受我们身边的景物的特点,那你写的景物就能活起来了。下面我们看下一段。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教师范读)

师: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是真看到的吗? 生:不是

师:这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课件出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师: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鲁迅都用了什么手法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的

(课件出示:

1、运用修辞:拟人、排比、比喻……

2、动用各种感官:嗅觉、触觉、视觉、听觉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生齐读三种手法)

师:刚刚作文示例一里有一句:树绿了,花开了,蝴蝶飞来飞去,小鸟不停的叫着。按照刚刚的三种手法,要让它变得生动有趣,如何写呢? 生:„„

师:树绿了怎么写? 生:树很碧绿

师:怎样个绿法呢?用上修辞呀。生:像戴上了帽子 师:不错。花开了呢?怎么写? 生:花开了,笑了。

师:好,比花开了生动多了。这用了什么修辞? 生:拟人

师:蝴蝶飞来飞去„„我们能想象它们在做什么? 生:翩翩起舞。生:在嬉戏 生:在玩耍

师:很不错。小鸟不停地叫呢?怎么写? 生:小鸟在唱歌。

师:不错。在唱歌,在为谁伴舞? 生:蝴蝶

师:很好。(课件出示:远远望去,树儿吐出了嫩芽,穿上了绿色的新衣。花儿绽放了笑容,抬头仰望着蔚蓝的天空,随风而舞,展示着自己的美态。蝴蝶们也翩然而至,在花丛中尽情舞蹈。小鸟在树梢歌唱,为蝴蝶伴奏。)看示例,齐读一遍看用到了刚刚说的哪些方法?(生齐读示例)

师:学会了方法就要用了。下面请大家翻开学案,看第三题。从A或B中学一题,用刚刚学的方法写一段话。

根据提示,写一片段,要求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借所写景物来表达出文中的 “我”的特定心情,150字左右。

A.发语文试卷了,106分,比上次测验进步了10分,我把试卷放好,走到走廊上。………… B.发语文试卷了,66分,比上次测验退步了10分,我把试卷放好,走到走廊上。…………

(学生课堂写作)„„

师:写完了吗?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都写得怎样了?方法都学会了没? 生1:就在这时,我看见了树木在摇摆,似乎正在为我感到快乐,为我跳舞。小鸟飞过,停在那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在我的身旁翩翩起舞,为我考到好成绩而欢呼,风伯伯从我的面前走过,留下了一句话:下次还要努力哦。

师:挺不错的。最后几句风伯伯从我的身边走过,运用了拟人手法。

生2:我望着外面的风景,仿佛它们都在对我微笑,风吹过脸庞,仿佛是在抚摸我,外面的小鸟唱着歌儿。“你们是在祝福我的进步吗?”不知不觉走到了校门口„„ 师:挺不错的。但都是A的,有写B的吗?梁培森你来读一下你的。

生3:天气是那样的闷热,令人感到窒息般的热;柳树不再美丽,只是有气无力地垂挂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还有那不知趣的知了,玩命地叫着,仿佛在向人倾诉着夏天的闷热。再看老天爷,黑着脸,仿佛要训诫我似的。师:大家猜,写的是A还是B? 生:A 师:对,写得很生动。还有吗?

生4:看见大树爷爷跟我说:你真棒!但是不要骄傲;花儿为我的进步而张开大脸哈哈大笑。小鸟为我的进步停在我面前叽叽喳喳的,好像为我的进步而唱歌。

师:很明显写的是A,不停地提醒说“我进步了,我进步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进步了。还有吗?肖华敏,你的呢? 生5:还没写完呢。

师:还有谁的写完了,愿意来读读的。

生6:耳边传来了叽叽喳喳的声音,小鸟在树上唱歌,像在为我的进步喝彩,嫩绿的小树随风摆动,在小鸟的歌唱声中,更活跃了,远远闻到一阵清香,这肯定是花儿笑了,散发出它的芳香„„

师:听到有两个字了吗? 生:清香

师:对,还有两个字——进步。呃,老师在二班上课的时候,也练习了这题目,其中有部分同学也写得挺不错的。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其中一个写进步的,一个写退步的。请看——

A:发语文试卷了,106分,比上次测验进步了10分,我把试卷放好,走到走廊上。和煦的风轻轻吹拂着我的脸颊,风里还带着甜甜的花香。池塘边的柳 9 树也好像在为我欢呼,伸展着它的腰肢,在风中起舞,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花丛中,蝴蝶和蜜蜂在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看!天上的云朵也被他们吸引了,正俯下身子看着他们呢。

B:发语文试卷了,66分,比上次测验退步了10分,我把试卷放好,走到走廊上。太阳藏起了它的光芒,悄悄地躲到了乌云后面。花坛中的花儿也低下了头,似乎在为我叹息,一阵风吹过,凋落的花瓣随着风儿飘飘荡荡,落在湖面上,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燕子慌乱地飞着,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忙碌准备着。(师范读)

师:最后一段写得很有意思,暴风雨要来了,既写眼前见到的景色,也暗示即将要面对的家里的暴风雨。好,这是一个片段描写,当我们面对一整片作文的时候,写景应该分布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呢?写在开头行不行? 生:行

师:中间行不行? 生:行

师:结尾行不行? 生:行

师:对,开头、中间、结尾都行,而且放在不同位置有不同作用。(课件出示

1、在开头写景,渲染某种气氛、交待故事背景,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在文中写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在文末写景,展现人物性格、升华主题、使作品具有无限的思考空间。)写景可以增加你的文采,让老师在判卷的时候觉得有趣点,分数也就自然高。下面,请看试卷第二页,我们同学杨思敏写的作文,开头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请好好学习。(学生阅读)

师:好,下面看第三页,初三同学的作文《窗外,星光一片》,也有很多景物描 写,请大家动笔把所有的景物描写画出来。(学生默读,画景物描写)

师:至少有三处„„你们画到几处了?

生:第二段没有,第五段没有,第八段也没有„„

(1)师:看来大家对景物描写判断得都比较准确了。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景物描写的四大作用:

1、交待故事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品质;

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少了这些,那那些景物描写都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恰当地运用上景物描写。看你的试卷上的最后一页,有一道作文题。(课件出示:以“课堂上发生的故事”为题,写一篇反映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经历和感悟的记叙文。阅读下面的故事,练习故事的寓意写一篇反映自己人生经历和感悟的记叙文。有一位登山者独自攀登世界某高峰。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漆黑,就在离山顶只剩几米的地方,他滑到了,整个人被绳子吊在半空中。他大声呼叫:“上帝啊!救救我!”出人意料的,天上有个低沉的声音响起:“把系在腰间的绳子割断!”在短暂的考虑后,登山者决定继续全力抓住那根救命的绳子。第二天,搜救队发现了一具冻僵的登山者遗体。而在他的下方,地面离他仅仅3米……)师:课堂上发生的事,可以写什么? 生:窗外的风景,老师的衣着

师:风吹过来是风景呀,太阳照进来是风景,还可以写小鸟的叫声„„好,希望大家运用上今天学过的景物描写,把作文写好。下课!生:谢谢老师!

第四篇:走进鲁迅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群文阅读•走近鲁迅”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说明】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本单元课内四篇文章以及《同步阅读》八篇文章及两首小诗分别描述了鲁迅儿时、中年、老年以及逝世以后的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鲁迅的性格特点及崇高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这些故事,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同时,也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同步教材,感受鲁迅的美好心灵、高尚品质,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

人教版推荐《同步阅读》教材《倾听鸟语》第五单元部分文章:《父亲对我的教育》《回忆鲁迅先生》《秋夜》《访鲁迅故居》。【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并积累精致、优美的描写语句;

引导学生透过课内外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性格特点,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通过“问文”、“聊文”、“赏文”“记文”等活动继续培养学生博览的兴趣和在阅读中质疑、感悟、积累的习惯。【教学重点】

继续培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积累的习惯; 让学生能在阅读中了解鲁迅。【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准备。

1.引入谈话,明确方法; 看图听介绍猜人物。课件出示人物简介:世纪风云人物。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板书:鲁迅)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出示“知识树”树干:“走近鲁迅”)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五单元,走进鲁迅。最近,我们课内课外读了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有关先生的文章,今天的读书会,我们就来交流阅读收获,走近鲁迅先生。(板书:走近)3.回顾课文,知识准备

A、(出示“知识树”树枝:课文题目)这是我们刚学的四篇课文,谁来谈谈,这些课文让你了解到了鲁迅的哪些性格特点,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崇高品质? 教师相机板书

B、真好!孩子们,你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 从鲁迅的言行举止体会到的。

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到的。

小结: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或者旁人的评价,表现人物特点,这是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同学们都发现了,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另外,阅读文章时,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及我们的生活经验,认真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人物。这是阅读写人类文章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将这个方法用好用活。

第二课时

浏览群文,整理思绪

那么,老师推荐的这几篇文章(出示推荐篇目),又将告诉我们鲁迅的什么特点呢? 浏览这四篇文章,重点阅读其中一篇,熟悉内容、质疑、批注。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感受或疑问

第三课时

问文、聊文,展示个性化阅读成果

(一)分组质疑,集体讨论。《父亲对我的教育》

周海婴喜欢他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喜欢鲁迅“顺其自然”的教育方法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教师小结点拨:顺其自然,宽严有度。《回忆鲁迅先生》

作为良师益友,鲁迅先生给萧红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萧红的几段回忆中,哪段让你感受很深?

师小结点拨:爽朗热情,严谨勤奋 《秋夜》

你怎么理解鲁迅先生的这些话“我绝不离开你们”“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请联系全文谈一谈。师小结点拨:平易近人,义薄云天 《访鲁迅故居》:

徜徉在鲁迅先生的故居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师小结点拨:简朴勤劳,刻苦自奉

(二)小结

孩子们,你知道吗?看着你们自信的眼神,听着你们精彩的问答,我真替你们高兴!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自己!

第四课时、赏文、记文,分享生动精美的语言

谁会是最终的胜利者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下面进入第三部分──朗读我最棒!谁先来?读得怎么样?像她一样,一起读── 总结,拓展,相邀书为侣走进生活 1.总结谈话。2.推荐文章。

第五篇:《故乡》(鲁迅)_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2.昏暗;不明显。如:晦暗。本文取此义。3.夜晚。如:风雨如晦。

猹(chá):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弶(jiàng):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2.用弶捕捉。

踝(huá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ùn):河流定期的涨水。如:桃花汛。

髀(bì):<书>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â):惊讶;发愣。如:惊愕。

嗤(chī):<书>嗤笑。如:嗤之以鼻。

瑟(sâ):古代弦乐器,像琴。

廿(niàn):二十。

折(shã):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如:树枝折了。2.亏损。如:折本儿。本文取此义。3.(shē):姓。另读(zhē):< 口>1.翻转。如:折跟头。2.倒过来倒过去。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还读(zhã):1.断;弄断。如:骨折。2.损失。如:损兵折将。3.弯;弯曲。如:百折不挠。4.回转;转变方向。如:转折。5.折服。如:心折。6.折合;抵换。如:折价。7.折扣。如:七折。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黛(dài):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如:粉黛(指妇女)。

惘(wǎng):失意。如:怅惘。

恣(zì):1.放纵;没有拘束。如:恣意。本文取此义。

睢(suī):1.恣睢。2.(suī):睢县,在河南。

(二)词语识记

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绪: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

易主:改换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

无端:无缘无故。

素:向来。

如许:这么些。

潮汛:定期上涨的潮水。

苏生:苏醒,重现。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道台:“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道台”。文中“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思。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打拱:作揖。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放纵,凶暴。

(三)预习效果反馈

1.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2.“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3.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4.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不是,文章是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创造,所以主人公“我”不能等同于作者。

2.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

3.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4.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点拨:应明确每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一类人。

二、新课导入

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有一种解不开的故乡情结,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时不时泊进游子的梦境,潜入游子的心间。

教师播放《故乡》歌曲,学生听后试描绘自己的故乡。

甲: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山村,那里群山环绕,流水潺潺,风景如画。那里有疼我如命的爷爷奶奶,还有朴实憨厚的山民。每至星月之夜,我就爬进爷爷的怀里,聆听他给我讲古老的故事。

乙:我的故乡是一个乡村集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集镇越来越繁华了。星罗棋布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鳞次栉比的楼房,游人如织的夜市。

丙:我的故乡在乡下,那里层层梯田,片片橘林,户户农家,宁静和谐,优美如画。我们的故乡美丽富庶,如宝石般镶嵌在你我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代文豪鲁迅的小说《故乡》,去领略他笔下的故乡。

三、默读课文,捕捉感受:

教师提示默读方法:一不动唇,二不指读,三不回读。(视读以句子为最小单位,几句一看)

默读之后,你最深的感言是什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或者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

A.我们的故乡美好如画,鲁迅笔下的故乡却破败衰落。

B.小说中的故乡在衰变,故乡人在沦落、蜕变。

C.无论是故乡之景,还是故乡之人,都在“变”。

D.浸润在小说字里行间的始终是作者沉重的悲凉与无尽的忧思和茫然无绪的希望。

E.小说结构很明晰: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四、研读课文,探究变化:

小说的确以一“变”贯之,下面我们研读课文,采用跳读加摘读法,注意提取行文中的有效信息。

1.故乡是如何衰变的?

A.昔日之故乡如何?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B.试看今日之故乡?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诉说着沧桑„„”

C.何以至此?作者心境如何?

“饥荒,苛税,官,匪,兵,绅”逼得农民纷纷破产,不得不背井离乡,故乡是越来越衰败、破落、萧索,了无生气。

作者连用了2个“悲凉”(2、3段),1个可悲,1个悲哀,“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以表达自己沉重的悲哀与感伤(正面);2个“凄凉”(母亲、闰土),写初见母亲时母亲神情中的凄凉、闰土见我时神色中的凄凉,属于侧面烘托之笔。

‖美丽富庶,如诗如画(以前)

故乡之景—‖

‖荒凉衰败,了无生气(现在)

2.故乡之人是如何蜕变的?

A.故乡的好友闰土之变:

外表之变:从前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现在是灰黄多皱的一张老脸,肿得通红的双眼,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粗笨开裂的手提着一根长烟管(饱经沧桑、穷愁潦倒)

谈吐之变:从前大谈雪地捕鸟、夏日拾贝、月下刺猹(热情、活泼、机智、开朗);现在见面称老爷,叫儿子打拱,说话客气谨慎(沉默寡言、谦卑木讷)

行为性格之变:儿时机敏灵活,热情开朗;现在麻木迟钝,忠厚老实(述苦简单、只挑必要东西)

少年闰土——闰土之变——中年闰土

(小英雄)(木偶人)

闰土之变的根源何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多重压榨)

直接原因:多子,负担沉重;饥荒,天灾横生。

间接原因:苛税沉重,民不堪负;兵匪洗劫,官绅压榨,人灾四起。

B.故乡的街坊邻居杨二嫂之变:

肖像之变:从前是终日擦着白粉的“豆腐西施”,姿色出众;现在是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形如细脚伶仃的圆规。(暗含了生活之变:以前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现在是生活困窘,骨瘦如柴。)

谈吐之变:说话和气,态度友善;现在是尖酸刻薄,势利刁钻(爱占小便宜,开口就要东西)

行动性格之变:从前靠姿色坐地等花开,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安分守己,为人本分。现在却堕落到偷拿手套、栽赃闰土、明拿“狗气杀”,偷鸡摸狗,品行不端,恶意中伤,卑劣无耻;一面讨好“我”,一面陷害闰土,冷酷势利,自私贪婪。

当年的杨二嫂——杨二嫂之变——今日的杨二嫂

(安分者)(市侩者)

C.两个人物之变说明了什么?(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社会黑暗与腐朽日深)

五、再读课文,思考变化:

1.本文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一个为穷苦农民的代表,一个为小市民的代表。二者却代表了社会人口的大多数。

3.面对病态腐朽的社会,作者有何想望?

否定旧社会,呼唤新生活。

4.闰土有何不变之处?(勤劳、朴实)这些品质能否改变其命运?(不能)

5.那个时候有没有好生活?深刻的社会变化表明了什么?

那个时候有好生活,可好生活只属于兵匪官绅们。社会日益黑暗与腐朽,是造成农民及市民生活日益贫困化的总根源。

6.为何将作者愿望与闰土寄希望于神灵对照着写,有何深意?末段有何深意? 一则表现了作者的迷茫,二则表明革命之艰难性。末段寄予希望,鼓励为新生活而奋斗的坚决彻底之革命的到来!

六、寄语学生,珍视今朝:

同学们,我们今日的新生活正是鲁迅当日所向往的,但它来之不易,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不仅应当倍加珍惜,而且还应努力创造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朗读的内容:

一、景物对比

(一)现实的故乡

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二)记忆中的故乡

1.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从“我在朦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肖像对比

(一)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

1.闰土30年前的肖像

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30年后的肖像

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树皮了”。

(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

从“哈!这模样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三、闰土言、行、神、心变化之对比

(一)闰土少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闰土中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这时很兴奋„„”到“„„他用船来载去”。

四、杨二嫂的言、行、神与闰土之对比

1.从“然而圆规很不平„„”到“„„出去了”。

2.从“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这样快”。

五、“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

1.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痴痴的想”。

2.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以上五种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切不可一读了之。

比较分析

一、两种景物的不同特征及含义

1.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

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2.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是“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闰土和杨二嫂肖像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原因

1.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

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长期在海边艰苦劳动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贫苦。

2.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极瘦。

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饥饿造成的。

闰土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贫穷。

三、闰土言、行、神、心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其原因

1.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高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没有隔膜。

2.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象一个木偶人”)。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言、行、神、心方面的巨大变化是“多子、饥荒、苛锐、兵、匪、官、绅”压迫的结果。

四、杨二嫂言、神、行之特征

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行为卑劣(栽脏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跑得快(“飞也似的跑了”)。

杨二嫂和闰土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这是她和他的共同点。不同点是: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

五、“隔膜”与“一气”的对比意义

通过“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表达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象老一代那样又彼此隔膜起来,也不希望他们象老一代那样过着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第三课时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故乡》的作者,文章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2.杨二嫂是一个具有

性格的人物。

3.小说刻画闰土和杨二嫂均采用了

手法。

参考答案:

1.鲁迅 “我”回故乡的见闻

点拨:线索指事件发展的脉络。

2.自私、放荡、尖刻、损人利己 点拨:从人物的言行中去理解判断,尽量写完全。

3.对比

全不如此”,意思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完全不像眼前的故乡这样荒凉。“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这是把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加以对照的感受,文章接着写道:“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这是因为“我”记忆中的故乡,正处在清朝末年,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记不起故乡的“美丽”,说不出故乡的“佳处”,这是很自然的了。所以说,“仿佛也就如此”。但又分明地感觉到记忆中的故乡“好得多了”。联系后文,我们就会知道,主要是由于“我”的童年生活中出现了闰土。有关故乡的美好回忆,是闰土给“我”带来的;又觉得故乡在实际上“仿佛”也就如此,并感到悲凉,是因为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所以,“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悲凉的,又是复杂的。

2.对第84段的诠释

“我”坐船离开故乡,按人之常情,对故乡应产生眷恋,但“我”在故乡看到的人事变化、人与人间的隔膜,致使“我”对这样的故乡无可留恋。“我”周围的人思想麻木、冷漠,没有谁和“我”一样,“我”和他们形同陌路,所以说仿佛“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我”的印象中美好的故乡本来是少年闰土给“我”的,可是眼前的中年闰土打破了,“我”的美好印象,更增加了“我”心中的悲凉。

3.对课文第87段的诠释

闰土的愿望不过是让一家人摆脱贫困,得以温饱,所以说愿望是切近的。他没有过高过远的奢求。而“我”的愿望是创建一种“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一种全新的生活,需要靠众多的人去努力、探索、开创。而这些人个个麻木、冷漠,人与人之间是隔膜的,“我”的这种愿望很难实现,所以是茫远的。

二、为了提高学生对本文中的基础认识、写作特点和难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设计以下辨析判断题

基础知识

(一)给加黑的字选择一个正确的读音:

1.总要捐几回钱,折(shã zhē)了本„„

2.杨二嫂发见(jiàn xiàn)了这件事

3.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shí sì)料。

4.„„没有系(jì xì)裙,张着两脚„„

5.“哈!这模(m ú mó)样了!”

(二)给加黑的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1.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

启:①打开;②开导;③开始;④陈述;⑤书信。

2.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

捐:①献出;②捐助;③赋锐的一种。

3.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辛苦”的含义有:①处心积虑,挖空心思;②奔波,劳碌;③辛勤,劳苦。

句中第一个“辛苦”的含义是 ;第二个“辛苦”的含义是 ;第三个“辛苦”的含义是。

写作特点

(一)下面三句话里的“圆规”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选择合适的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1.„„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2.我也从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3.然而圆规很不平„„()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借代

(二)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以下至“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这中间的部分用的记叙方法是:①顺叙;②倒叙;③插叙中的顺叙;④插叙中的倒叙。

难句理解

(一)“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实现;②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③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二)“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远景;③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④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2.“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①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②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③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三)“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①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②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③希望的有无取决于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无理想就无希望。④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

(四)“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的含义是:①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来的,后来人要沿着前人开辟的路走下去。②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大家要一块去走。③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④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

①同情杨二嫂的疾苦,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②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闰土的疾苦;③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④同情杨二嫂和闰土的疾苦,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

参考答案

一、(一)1.shã; 2.xiàn; 3.sì; 4.jì; 5.mú;

(二)1.③;2.③;3.按顺序是:②③①。

二、(一)1.①; 2.②; 3.④;

(二)④

三、(一)①

(二)1.③;2.③

(三)②

(四)④

四、④

三、当堂练习

1.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是怎样的人?

2.设想“我”在船上对宏儿说了小说最后一段话,宏儿会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1.少年闰土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中年闰土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

点拨:解答此类题,要根据人物在文中的表现,从其语言、动作或神态上去概括,能用精确的字眼准确地表达出来。

2.如:宏儿想:是啊!大伯说得对,路是人走出来的,那么好日子也是靠许多人去奋斗的,水生他们家日子多艰难呀!我长大后一定让水生他们过上一种好日子,再也不要像他爹那样。点拨:感想的内容要符合实际,符合儿童的心理。

四、创新片断作文题(20分)

对人物采用多种描写方法,能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如见其人,试对某一行业的一个人物进行描写,能显示其职业特点,200字左右。

下载“和学生一起读鲁迅”专题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学生一起读鲁迅”专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近鲁迅教学设计

    走近鲁迅 ——《故事新编》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同学们下午好,我姓黄,是兰化四校一名语文老师,大家现在可以叫我一声黄老师,叫的不够亲切,再来一遍(黄老师)唉,有些同学从我一进入教室......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篇一:鲁迅 祝福 教案祝福 鲁迅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故乡鲁镇:闭塞落后 愚昧迷信 (讲理学的......

    《雪》(鲁迅)教学设计

    《雪》(鲁迅)教学设计 常州市第四中学 朱静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文中的写景画面,概括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 2.结合背景和相关材料,理解作者笔下江南雪......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

    鲁迅《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滁口学校 罗锋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坚持以“读”为课堂的主线,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和涵咏,让学生学会身临其境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敏......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会运用本课的一些词语和顺序、倒序、插叙等记叙手法。 2.能够领悟本文表达的情感,如手足之情、自我批判和对当时社会......

    议论文读鲁迅

    我读鲁迅 照片中鲁迅先生是一位与孙中山先生长得很像的文绉绉的大叔,他俩都留着不长不短的八字胡,身着笔挺的中山装。他向上扬的嘴角看着那样的和蔼,可就是这样一位和蔼的大叔......

    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鲁迅全集》有感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常新子自知”,一本值得常读常新的好书,若不反复品味咀嚼,就如一次次错失心灵洗礼的良机,甚为可惜。于是在大二的寒假,我谨怀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