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这几篇课文和练习2组成。
教材分析:本单元安排的3篇课文为本册的“科技之光”篇。其中的《梦圆飞天》课文是一则通讯报导。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引导学生解题是感悟全文的开始。“梦圆飞天”即在飞天上面圆了梦。千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飞天”的梦想,希望能飞上太空,遨游苍穹,探索人类未知的奥秘。如今梦想成真,“神舟”5号发射成功,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飞上太空,又成功返回,真正圆了飞天之梦。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一篇短文两次写到我们中国人的“脸”。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科学事业的历史跨越!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第一自然段通过地球与火星相比较得出“孪生兄弟”这一概念,从而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接着根据照片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然后阐述了为什么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出声明而火星却不能。《克隆之谜》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能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查资料,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能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查资料,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词,理解和掌握与课文相干的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
4、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
5、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和掌握与课文相干的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场面,明白“孪生兄弟的含义。”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3、体会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教学难点:
1、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奇思妙想地说,丰富相关知识。
2、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方法措施:
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气氛,尽兴尽情畅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以启发、讨论教学法为主,设计具体的教学思路。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教学准备:投影片、录音磁带、挂图等。课时安排:
5、梦圆飞天 3课时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2课时
7、克隆之谜 2课时习作二 1课时 练习2 2课时
5、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画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感受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神舟五号飞天的资料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航天航空的图片、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初知课文大意,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知道课文描述了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的哪几个激动人心的画面。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板书:圆)
(神州五号、六号飞天,征服珠穆朗马峰、举办奥运会、举办世博会„„)
2、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我们的飞天之梦。
学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出激动、骄傲的心情。
(2)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2)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多读几遍,并在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读效果。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出示带有多音字的词语和句子,指名读,相机纠正学生读错的音,齐读。
载(zǎi zài人航天发射场 人们的心弦绷(bēng běng)得紧紧的 大漠震颤(zhàn chàn)
向在太空中工作同行(xíng hang)们问好!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cháo zhāo)终于成真了!
3、指名按段读课文。相机指导读通读顺句子,并随文交流个别词语的意思,如朝夕相处、待命出征、蕴含、直指苍穹、浩瀚、澎湃等词语的意思。
4、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1)指名说。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2)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的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他找出来。课件: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学生读)注意最后一个标点,再读一遍,(学生读)(3)读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什么感受?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最后一段。
三、再读课文。
过渡:这篇课文就是写杨利伟叔叔实现飞天梦想的,请大家认真地默读课文,把令你印象最深的场面找出来,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画面。
2、初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相机板书:送行——发射——问候——描述(太空景色)
四、指导写字。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乳”、“划”,注意两个字的钩的区别,一个是弯钩,一个是斜钩。
2、学生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画下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3、交流发言
(1)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2)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指名读,分角色读。
(3)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4)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5)“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5、齐读第二部分。
6、课堂小练笔,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假如此时你就在现场,看着这激动人心的画面,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交流,评价。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感受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带给国人的无比喜悦和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三部分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指名读、齐读。
4、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2)、交流自己知道的太空知识。
3)教师小结,激发学生爱学习、爱科学探索的热情。
5、齐读第三部分。
二、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指导学生读出自豪感。体会“终于”,体会今朝的成功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努力。
三、总结
课文学到最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们的同龄人说些什么? 试着写一写,然后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补充习题一、二、四。
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板书设计:
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教学反思: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在本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火星”,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相信火星是我们人类最为熟知的星星之一,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指名交流。
2、看来同学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你们对探索宇宙奥秘的那股热情。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火星有关的一篇课文,相信你读了以后,会更燃起你对宇宙的研究兴趣。板书完整课题。指名读,齐读。
解释破折号的作用。什么是“孪生兄弟“?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让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和句子。(3)边读边思考:课文为什么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中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区分“熔”和“溶”,根据偏旁让学生来说说这两个字的区别,并分别组词。
“挟”,注意读音,理解字义,并给其组词。(2)在书本上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3)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读,齐读,交流自己所知道的词语的意思。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相机正音,指导读通句子。
5、交流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火星的哪些知识? 师相机板书:相似——有水和生命 水的来源
不同——留不住水——找不到生命?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能认识火星,了解火星,知道为什么要把火星说成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热情。
3、感受科普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地球和火星的图片,认识它们吗?这颗是——地球,这颗是——火星。我们把这两颗星球称作是——孪生兄弟。
二、学习第一段。
1、过渡:那火星和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究竟哪里长得像呢?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它们像在哪里?(板书:相同之处)(学生交流,并出示:)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2、能不能用你们的朗读让我们一下子听清他俩的相同之处。(1)自己试着读一读。(2)指名读、齐读。
3、同学们,你们瞧,这段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这叫什么?知道吗?(排比)。从这组排比中你看出了什么?(相似多)
4、难怪——(引读)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三)、学习第2——5自然段
1、随着探索的不断迈进,科学家果真发现这兄弟俩除了长得像,还有一个相同之处。你知道吗?(指名回答)你从哪知道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2——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让你马上就知道了火星和地球上水的来源?请你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大声读一读。
2、交流,出示句子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3、从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读出他们有相同处?谁来读读,让我们听明白。(指名读、齐读)
从这两个句子中我们知道它们的相同之处是——水的来源。(板书)
4、地球上有水,这已经毋庸置疑,但火星上曾经有水是怎么知道的?书上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1)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2)、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该河床宽达上百千米,远胜过今天地球上的亚马孙河。2004年3月以后,人类通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出示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谁能看着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下。
5、你说的真形象!都是说明火星上曾经有水,为什么一句中用推测,一句中用推断呢?
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我们来推敲一下。推测什么意思?(推测:根据事实想象。)
这里由什么想象出什么?(由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想到火星可能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 推断”又是什么意思?(推断:根据事实得出结论。)再读读这段话,这里又是根据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由干涸的河床和岩石钻孔分析推测并且断定火星上曾经有水。)
6、看,这篇文章用词多准确呀,正是有了照片资料和数据分析等科学证据,科学家们才能从推测走向——推断。
7、这是一篇科普文章,用词相当准确,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哪儿也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为什么要用上“也许”,“可能”?(这就是科学,它的用词一定是准确、严谨的,没有证据进行充足的证明时,就不能用肯定的语言来表述。)
8、科学是最严谨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9、那火星和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有几种推测?(两种)第一种: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3——4)谁来读读。指名读 第二种情况是怎样的?谁来读读。(5)
10、请同学们再次读第3——5自然段,边读边试试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水的来历讲清楚。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讨论。
11、指名说
(出示:陨石彗星(含水)—— 碰撞(家常便饭)
火山爆发 矿物(含水)—— 蒸气、雨水——湖泊、海洋)
12、指名说(学生讲到“家常便饭”时提问: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一个词语来说?)
13、火星与地球不仅长得像,而且连水的来源都那么一样,所以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了。
(四)、学习6、7、8自然段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看到,在创造生命的历程中,火星、地球兄弟俩原本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几乎同时诞生,也都拥有能孕育生命的水资源,所以人们称——(再读课题),但后来兄弟俩命运却是截然相反。我们地球因为有水生机勃勃,而火星却一片荒芜死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带着问题读课文6——8自然段,找出原因。
2、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一般用“集体大逃亡”“逃向”来形容什么的,体会说明文的生动、有一定的可读性。)
3、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4、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5、齐读第八自然段,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水的来源)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
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处,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2、了解一般说明文的方法,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感悟文本材料,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不懂的词语能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的说明顺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谈话:我们班上有的同学的家长的工作是和植物打交道的。在这样的季节里,也许你会看到你的爸爸妈妈把一种树接到另一种树上,这样的方法他们叫做嫁接。(师板书)。也许你还会看见过他在秋季把桂花树、石榴树的树枝埋到泥土下,第二年春季就把这些压过的枝条移到另一处栽种。他们把这样的方法叫做“压条”。(师板书)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又给了它们一个新名词,叫做“克隆”,(师板书)齐读。
2、师简介“克隆”。克隆是英语单词的英译。原意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者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指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神奇的克隆”。板书完整课题,齐读。
那么,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相信你读过了课文就能了解个一二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1)出示本课生字
例 薯 嫁 菌 饲 率 诱 指名认读,齐读。
指导书写:例、薯、率,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2)出示组词练习
例()薯()嫁()菌()饲()率()诱()列()署()稼()茵()伺()卒()绣()(3)出示词语。
一模一样 繁殖后代 卓有成效 濒临灭绝 免遭厄运
3、指名分段读文,教师相机指导,要求达到读通读顺。
4、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点内容:(1)什么是“克隆”?(2)、“克隆”实验成功;(3)、克隆造福人类。)
2、通读全文,思考:克隆“神奇”在哪里?(从高等动物、植物、单细胞微生物及克隆在医学上的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回答此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课词语。
2、继续熟读全文,课外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试着完成课外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处,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3、了解一般说明文的方法,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克隆”的吗?
师相机板书:什么是克隆?克隆实验成功 克隆造福人类。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上次我们说过,科普文章在叙述上最讲究的是准确和严谨。那为什么作者要从这则神话故事谈起呢?(引起读者兴趣,能让读者形象化地感知什么是克隆,对克隆有一定的了解?
2、过渡:形象化地感知什么是克隆还不行,我们还要明确地知道科学上的克隆到底是指什么,所以作者第二自然段马上从科学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3、指名说说什么是克隆?齐读相关句子,教师介绍:像这样说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的说明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下定义。板书:下定义。句中常常出现“就是”或“就叫”这样的词语。
4、学到这儿,我不禁要问了,既然克隆也是一种繁殖后代的方式,那为什么要说它是神奇的呢?读读这一段,高等动物最常见、最普遍的的繁殖方式是怎样的?(你注意到了文中的一个词吗?“一般”,也就是有性繁殖是一般的,常见的,而无性繁殖就是特殊的,不常见的,那当然是非常神奇的。让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从科学的角度给克隆下了定义,使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不过这还不够,作者还找出自然界中的“克隆”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克隆。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3、交流。
(1)从植物、低等生物两个方面来介绍。(2)归纳说明方法: 分类别:分几个类别来说明。
举例子:比如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
4、齐读这两段。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界中“克隆”的例子? 指名交流。
四、学习第五段。
过渡:植物和低等生物的克隆本领先天具备,但是高等动物却不一样,他们的克隆相对更难,科学家们几经研究才有所成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1、指读每5自然段。
2、听完这一段的叙述后,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学习第六至九自然段
1、既然科学家们花费了这么多心血研究克隆,那么克隆到底能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你能找到吗?(指名回答)
2、自由阅读课文第6~9自然段
想想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或有自己的看法,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
3、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4、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事例。
5、展望前景
课文中只列举出了现在已知的一些克隆技术,但是关于克隆,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它的魅力是诱人的,它的前景是无限广阔的。引读第9自然段。
6、齐读6至9自然段。
朗读后分析讨论课文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的? 交流归纳。
先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再分说:可以„„可以„„ 最后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总——分——总
六、总结全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指板书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七、作业
1、《补充习题》
2、小练笔:假如我能克隆„„ 板书设计:
殖
物
以„„ 总分总
教学反思:、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 无性繁下定义 植物 低等生举例子 克隆实验成功 高等生物
克隆造福人类 可以„„也可以„„还可
习作2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
2、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3、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师的“眉批”和“总批”的内容,按老师的意见修改习作。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拔河比赛,获得拔河比赛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生交流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来说。
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也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拔河比赛写成了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拔河》。这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
4、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二、初读内容,查打缺点
1、学生自读《拔河》的内容,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缺点。
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根据老师的批改意见,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
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交流。
3、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学生再次回忆拔河的过程,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1)学生读第五段,说说小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老师的修改意见,还要加些什么内容?
(2)如果你是一个摄像师,你一开始用的是远镜头,看到的是整个画面:两边的同学个个涨红了脸,弓着身子,紧紧地拉住绳子,绳子在双方同学的用力下,绷成了一条直线。就如文章中写到的(引读)。如果你把镜头推进,在你的镜头 里出现了哪几个表现突出的人物呢?
(3)学生回忆拔河过程,交流哪几个同学的表现最突出,是怎么表现的?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来说一说。
5、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四、学生修改,誊写作文。
1、学生认真修改作文。
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教学反思:
练习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2、认识和熟记表现人的仪态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3、通过描红练习,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水平。
4、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
5、学写钢笔字,会写“工“和“母”这样的字形。教学重点:
本次的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回忆以前学过的表示“看”的词语和表示仪态的四字词语。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2、认识和熟记表现人的仪态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教学过程:
一、练习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1、导入。
汉语词语相当丰富,有时同样的或者相近的意思,往往可以有很多的词语供选择。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2、学习书中实例,感悟词语感情色彩差异。
(1)出示练习中的例子,问:小丽的爸爸给小丽怎样的建议?你怎样看待小丽爸爸的建议?(“紧盯”比“看”更显专注。)
(2)爸爸还说:同是“看”这个意思,还有很多词语可供我们选用。你能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与“看”有关吗?(瞅、瞪、瞥、瞧、视、望、睹、观、观察、浏览、收看、俯视、仰视、远眺„(3)、其实,尽管这些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但它们却不能乱用。教师示例:
①、她瞅了我一眼。
②、她瞪了我一眼。
③、她瞥了我一眼。
三句话仅一字之差,你从中可以分别读出什么?生说。
(4)教师小结:这些词语因为在感情色彩上有差异,所以不能乱用。另外,在表示“看”的这么多词语中,它们也有意思上的差异,有时也有固定的场合、固定的搭配。请同学们看看练习中的选择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填空。
填空后朗读,适时引导理解这些词语。
3、重点指导“瞻仰”一词。
我们登上中山陵,(瞻仰)了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和陵寝。(1)、“瞻仰”是什么意思?
(2)、这儿为什么要用“瞻仰”这个词?(3)、你还能用“瞻仰”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4、有些词语中也含有与“看”意思相近的字眼,你能找出来一些吗? 板书:左顾右盼、东张西望、高瞻远瞩、睹物思人、一览无余、面面相觑、虎视眈眈、登高远望、极目远眺„„ 教师与学生互动商讨,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
二、练习题第二部分“诵读与积累”
1、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成语,你能说出几个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神态等的成语吗?
2、学习新知识。
(1)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能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的意思。(2)指名读,齐读。
(3)同桌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4)学生练习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风流潇洒:比喻人有才学,有风度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
气宇轩昂:形容气度不凡,精神饱满。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仪态万方:形容姿态、容貌等在众多方面都姣美无比。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满面红光:形容人精神好,气色好。威风凛凛:形容气概威严,令人敬畏。相貌堂堂:形容人仪表形象好。一般用于男子。风度翩翩:形容人很有风度,举止洒脱。落落大方:形容人胸怀坦荡,举止自然。处之泰然:形容心情安定。
习以为常:习惯了,就把它当作平常的事。
(5)让学生想想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看到其中的一些成语你能否想起历史上的哪个名人?
风流潇洒、气宇轩昂——周瑜; 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诸葛亮; 处之泰然——孔明(上演空城计)„„
3、练习。(1)自由练读。
(2)同桌的同学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2)集体背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描红练习,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水平。
2、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
3、学写钢笔字,会写“工“和“母”这样的字形。教学过程:
一、练习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目,弄清要求。
2、指导。(1)指名读句子。
(2)我们在描红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要注意字的笔顺,二要注意每个笔画要一笔成形
3、练习。
(1)学生各自在书上描红。(2)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展示描红好的同学的字,并进行表扬评点。(2)指出存在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二、练习第四部分“口语交际”
1、审题。
(1)谈话揭示话题:畅想未来世界。(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教师范说《未来水世界》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2)儿童是最具想象力的。那么在你的头脑中,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未来的衣食住行又会是什么样子?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一两句话简洁明了地告诉大家。(3)学生自主想象,并写出小组内汇报提纲。小组成员间各自汇报所列提纲,相互给予指导。小组讨论。
小组选一代表作汇报。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
3、作业:小练笔:《畅想未来》,也可以自己命题。
三、练习第五部分“学习毛笔字”
1、明确本次练习字要求。(1)观察两个字“工”和“母”
(2)说说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边板演边讲解书写要点。“工”字略扁,上面一横左低右高,一竖稍向左倾,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要长。
“母”字的字形略呈斜势,但体科而心正,以第二笔横折钩作为其支撑。横折钩的“钩”要弯在中心线上。横折在折时要向右作一长点。中间的一长横要注决呈左低右高之势。(4)学生试写,教师随机指导。(5)作业:练一页毛笔字。教学反思: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第二组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①找出有关的句子。◇“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口语交际二
难忘童年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
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呢?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中的内容)(“虎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
第二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3、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文。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是“难忘童年和童年趣事”,并提示学习要求和阅读方法。
2、这单元课例由5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3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略读课文2篇《祖父的园子》《儿童诗两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窘、绞”等生字,会写“痴、愧”等生字,正确书写“牧童、祸患、幼稚”等词语。
2、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牧童》。积累有关童年生活的诗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4、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5、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摘抄感动的语句。
6、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7、围绕“难忘童年”来进行口语交际及写童年趣事的作文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从词句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文中美好的语言,感受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3、“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应关照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第四篇:鲁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
第二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两篇讲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回顾、拓展。讲读有:《詹天佑》,《怀念母亲》;略读有:《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教学目标:
熟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有关段落。识记生字,词语,正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读懂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法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时间:10---12课时
《詹天佑》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否则”、“赞叹不已”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顺着作者的思路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板书课题《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后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1881年,年仅21岁的詹天佑抛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了祖国。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对照生字表自己识字。对于字音不好掌握的字要多读几遍,字形复杂的字要自己想办法记住它。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本课共有6个生字。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查字典,找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选择出每个生字的正确意思。
3.课堂讨论重点生字的识记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生字的字形,然后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四、理解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表明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憾。
藐视:轻视、小看。表明外国人、帝国主义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嘲笑:指不怀好意地取笑别人。表明帝国主义对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政府无能的状况幸灾乐祸。
勉励: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鼓励人继续努力去做。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然后用笔画出读不好的句子。
2.同桌两个同学互相交流,讨论这些画出的难句应如何来读。
3.把通过交流之后能读得流利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读。
4.对于全班集体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来指导。
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詹天佑在主持修筑这条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把最使人感动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想简单在旁边写一写。
2.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最感动人的是哪些地方,自己写下了什么批注。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好准备。
七、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捕捉中心 1这课主要写什么? 2作者要赞扬什么?表达什么?
二、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教师提示的小标题分段,(简介;任命;修路;竣工。)说出分段依据,段落划分,段落大意。
四、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教师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又是怎样层层表现中心的。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两个问题:①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表现帝国主义态度的词有哪些?词意是什么,你从这些词知道了什么?②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帝国主义的态度又怎样?从哪个词反映出来,从这个词你知道什么? 2作者向我们介绍当时社会环境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为什么? 3第二段作者没有直接叙事,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明)4扫视第三段,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几样工作? 5理解“勘测”、“隧道”的意思,说明理解词意的方法。师:默读“勘测线路”自然段,自学,同位可讨论,然后汇报。
师:作者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叙述,目的是什么?(进一步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
6、朗读全文,思考: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五、总结全文。
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并提前完成了任务,他的伟大壮举被人们称颂。板书设计:
詹天佑: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型线路(杰出爱国工程师)
六、布置作业
1、熟练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预习下一课。
集体备课教案《怀念母亲》 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共两篇讲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回顾拓展。这个单元是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来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来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单元总体教学目标就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五课《詹天佑》,讲的是清朝时期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六课《怀念母亲》是我国的文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亲的怀念之情;第七课《彩色的翅膀》讲的是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海岛对祖国的爱;第八课是一首诗歌,表达了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我们选择第六课进行集体备课,主要是因为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日记和散文摘抄的语段来进行描述,这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的形式,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也是一次尝试。
二、第六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爱慕和怀念。作者在开头先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引出了对下文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生身母亲的关系,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歉疚,然后又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思念。对两位母亲的爱慕和怀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一段呼应开头,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有不变的情怀,首尾呼应。使整篇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三、《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的意思,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积累语言,学会表达。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黑板上认真的写上“母亲”这两个字,找学生自豪的介绍自己的母亲,老师简单做一点评,指出母亲是伟大的是值得怀念的。然后一同走进课文。
二、回顾旧知,了解作者。
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季先生的访谈录,和他说的三贯通:文理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然后找学生谈一下通过课前查资料,对季先生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做简单介绍。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预习课文情况,找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要求认真听,仔细看,然后师生评价朗读情况。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教师要提出朗读要求,如要流利通顺有感情等。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概括课文内容的一段话。
四、朗读感悟。
1、让学生找出抒发怀念母亲情感的语句,练习朗读,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交流。(这是全文的重点。主要采取学生自己朗读,写体会的方式。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句话,让学生朗读,谈体会,启发学生从“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两个词中仿佛看出作者什么样的面庞?仿佛听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唤?通过这句话体会作者伤心难过的心情。第二个重点句是“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启发学生从“泪流不止”和“数十年如一日”中体会作者当时感觉生活毫无意义,空虚寂寞,无法尽孝而悔恨自责的心情。“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句话也表现出了我当时伤心失落怀念之情,让学生想象母亲的面影,从怅望灰天一词中来感受作者的心情。这些重点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要重视给予评价)
2、找出对祖**亲怀念的语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重点指导理解11月16日的日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想到故乡想到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然后让学生纵观全文,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祖**亲频来入梦?提示学生观察一下写日记的日期,说明祖**亲频来入梦)。
3、教师总结:在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声,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永远不变的情感
五、听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认识对两位母亲怀有怀念之情的不止作者一人,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无论何时何地,都怀念着自己的祖**亲。多媒体出示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听唱。
六、布置作业 课后让学生观察母亲的言行,回忆自己母亲的小故事。板书设计:
母亲 祖国(同样的爱慕和敬意)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是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堂小练笔。积累词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让学生读上节课标注的语句,看有没有新发现。教师总结:用一些恰当的词语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感情。让学生找类似的句子,找句子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然后把标注的句子写下来,边写边体会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二、复述课文。找学生复述课文,师生评价,教师要强调复述注意问题:抓住重点词复述,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指导练笔。
指导写文章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写文章注意问题:讲真事,吐真情,以情感人。
提出作文要求:写一件发生在你和母亲之间的难忘的事,注意要写真事,流露出真情实感。
学生交流,评价。教师总结优点和缺点。根据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爱祖国,爱母亲,爱同学,爱故乡 布置作业。
预习《彩色的翅膀》
7.*彩色的翅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驻守海岛的解放军战士不怕条件艰苦,热爱生活,想方设法改造海岛环境的事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不怕困难。2.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自学本课生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教学难点
“战士把昆虫带到海岛上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彩色的翅膀
你从课题想到了什么?
二、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描写的是驻守海岛的解放军战士探亲回来,特地带来一些小昆虫,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学生自读课文
1.想想宝石岛是个什么样的岛?战士们到这个岛多久了?
2.战士小高为什么要把一些昆虫带到岛上来?
四、默读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共有19个自然段。
五、练习读熟课文,试着给课文分层次
第一段(1~7自然段)在船上发现小高抱着纸箱子。
第二段(8~19自然段)在宝石岛开西瓜会。
第三段(20自然段)第二天发现玻璃窗上有一只蝴蝶扇动着彩色的翅膀。
六、学生通读课文
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在去宝石岛的船上看见小高抱着一个纸箱子,他说里面装的是小昆虫。来到海岛,我参加了尝瓜会,知道海岛需要昆虫,战士们回家都带回些昆虫。)
课文是怎样分段的?你为什么这样分?
七、深入学习课文
1.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1)在船上,我发现了什么问题?
(2)小高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纸箱子呢? 思考讨论:
(1).海岛上结了个西瓜,为什么还要开尝瓜会?(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战士们尝瓜,为什么觉得一股甜丝丝的甘泉流进了心田?
(4)战士把昆虫带到岛上是为了什么?这同蔬菜瓜果的收获有什么关系?
(5)读完课文后,你明白什么了?
八、总结全文
战士们爱海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海岛的爱。板书设计:带昆虫 建设海岛
九、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中华少年》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课前准备:收集相关的资料。教法:自学,讨论相结合。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4、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二、感悟诗歌。第1自然段:
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自由说说:(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第2自然段: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第3.4自然段:
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第5自然段:
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第6.7.8自然段:
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三、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四、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板书设计:中华少年 : 祖国振兴的希望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
2.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能将搜集到的材料,用比较合适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分享,养成乐于、敢于、善于与人交流观点的习惯。
4.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课前准备
1.学生根据“学习汇报会”汇报内容,分组进行准备排练。
2.教师准备演讲稿例文。
第一、二课时(习作)
一、激情回顾,谈话导入
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我们有很多收获。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有许多话想要倾诉,有许多情想要表达。
今天我们要写一篇演讲稿,表达心中的情感。
二、范例引路,指导习作
1.出示演讲稿范例,教师或者请优秀的学生深情朗诵。
2.说说听了之后,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哪些地方让自己感动?
3.演讲稿的特点
出示:(1)针对性。演讲是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
(2)可讲性。由于演讲稿是为了“讲”,以易说能讲为前提。
(3)鼓动性。演讲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4.再仔细读读这篇演讲稿范例,说说演讲稿一般要注意些什么格式?
(1)先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适当的称呼;
(2)然后写演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结合具体材料把要表达的观点说清楚;
(3)最后可以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或向听众发出号召。
5.本次演讲稿的主题是什么呢?
6.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1)说说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自己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搜集到了哪些资源?
(2)从以上内容中选取写作材料,并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7.对照要求,进行习作。
自由选择,抒发感情
如果不想写演讲稿,也可以从自己读过的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中,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一篇(一本),写一篇读后感。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诵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2)教师点评,特别是肯定习作中的独特感受。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附:演讲稿范例
回看历史 振兴中华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看历史 振我中华》。
历史的风,吹翻起六十八年前的那一页。在我的眼前,历历浮现出,那冰雪覆盖的1935年,那悲痛岁月里的冷嗖嗖的日子。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张开它的魔爪,伸向了我中华的心脏:华北大地;而此时,卑怯可笑的国民党政府,却居然畏于帝国主义的淫威,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来满足一时的苟且偷安。
我感到了卖国者的卑鄙与可耻。
中华民族,你,陷于内忧外困之中,你的尊严倍受挑畔,你的躯体将被蹂躏。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企盼:企盼奇迹诞生;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祈祷:祈祷我们的民族,能够转危为安,能够走出泥泞与困境,驱散开这漫漫的黑云。而让我,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最感骄傲的事情是:我们从来没有失望过一次。在倍受屈辱的民族的背后,总有我们中华的优秀儿女挺身而起。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6000愤怒的北平人们走上街头,高举着正义的旗帜,奔走呼告,勇敢地向卑鄙的暴虐宣战,向怯弱的卖国宣战。
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我们优秀的中华儿女,你们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民族的脊梁;如果,如果我们的民族没有你们,它的生命将是如何的暗淡,它将会走向何等可怕的深渊啊!你们以坚毅不挠的行动,告诉所有的居心可怕的人们:中国人是不可辱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中国人将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
我也知道了,中国因你们而精彩。你们使我想起了,志在维新、视死如归的谭嗣同;你们使我想起了,抛妻别子、不惮前驱的林觉民;你们使我想起了,东渡扶桑、救国救民的秋瑾;你们使我想起了,弃医从文、疗救民心的鲁迅;你们使我想起了所有为我们中华的独立崛起,探索着、痛苦着并奉献着的人们。使我想起了,陈毅元帅如是说,“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到中俄战争,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重若苦海的苦难,漫漫修远的长路,并没有使东方巨人从此消亡的缘故,正是因为有你们啊,我们民族最可爱的人,正是你们这些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仁人志士,所组成浴血奋战洪流,揽起狂澜,吹响起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新的纪元。
虽然,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
同学们,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骄傲;谁如果在心里没有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同学们,当你驻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静立在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情奔涌?同学们,切莫以为只有生在乱世才好为国分忧。欲报国何须生于乱世,又何止在沙场上拼杀?同学们,我们是初开的鲜花,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的战场便是这足下的土地,用我们百倍的努力,学得知识、学得能力,然后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开创一片辉煌的事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此,都能把自己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将指日可待。
让我们为振兴我们的中华拼搏吧。要知道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告诉自己吧,我们的心属于祖国。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历程,提出主题
在经历了前面的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和习作训练环节之后,同学们对伟大的祖国、可爱的民族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和歌颂,深深体会了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感。
今天我们将把前期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将我们心中对祖国的热爱集中体现出来,我们将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
二、小组准备,合作汇报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二”中的学习提示,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说说要使本次汇报圆满成功,最关键的是什么?(分小组商量环节)
3.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合,也可以自由选择同伴组合
⑵小组确定后,选定一位同学主持,动员组内同伴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⑶重点讨论:采用什么样的汇报方式?有哪些成员来负责准备?哪些成员进行展示?相互之间如何配合协调?
4.分小组排练
⑴选定小组负责人,围绕活动主题,根据讨论的结果,组织组内成员进行现场排练,出现分歧,由小组长负责协调
⑵老师巡回指导了解,提出要发挥团体力量,要注意方式方法。
5.分小组汇报展示
⑴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进行轮流展示
⑵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⑶评比“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团队奖”“最佳个人奖”等
三、小结提炼,联系实际
活动给了我们展示自我的平台,给了我们倾诉心声的途径,然而爱国的心不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应时时以自己是中华儿女为荣,时刻以民族荣誉为重,真正将祖国刻进我们的心中,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善于和同学分享读书学文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2.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并进行成果展示。
3.积累名人名言,感悟伟人的爱国情操,受到感染,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整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爱国的格言、古诗词。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
一、交流平台
忆课文,交流收获
(1)用直线将相关的词语连起来,并说说理由:
季羡林
京张铁路
詹天佑
《怀念母亲》
雷达兵
蝴蝶
小高
授粉
(2)回忆说说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哪些事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和同桌交流,再推荐全班交流。
(3)引导评议: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谈活动,交流感受
(1)谈谈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同一主题活动的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3)引导学生说说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问题,是怎样克服、解决的?由小组内指定同学进行记录。
(4)推荐交流活动情况,对于还没有克服解决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提出方案。
(5)谈谈自己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6)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的自我评定,然后引导全班进行互评,评比”最佳活动小组”、“最佳活动者”。
二、日积月累
1.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为自己是黄种人而感到骄傲;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更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自豪。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名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自己祖国的钟情。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人名言。
⑴自由朗读这些名人名言。
⑵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名言,说说含义。
⑶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表情?
A.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这是选自1949年4月周恩来在《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的一句爱国名言。主要意思是只有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有自信心,才能有为祖国、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操,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源于对生育自己的故土、家乡、民族的爱。
B.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是1981年2月14日邓小平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英文版写的序言中一句充溢着爱国激情的话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他这种无限高尚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C.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句话选自鲁迅的《华盖集续集·学界的三魂》,文中他分析中国的国魂有官魂、匪魂和民魂三种,他认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D.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这句话选自巴金的《随想录》,体现了巴金对祖国、对人民深沉而执着的爱。
⑷朗读并背诵这些名言,进行语言积累。
3.交流自己收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1)朗读自己收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2)介绍所收集句子或古诗词的意思,谈谈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积累
三、展示台
1.展示准备
(1)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课本中这些学生分别展示的是什么?
(2)分组,综合性活动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为一组。
(3)以组为单位,确定自己组内展示的内容,展示的形式,展示的特色以及分工情况。鼓励学生超越课文中展示的形式,自行设计新的展示形式。
(4)各组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进行展示准备。(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情况,并进行协调。)
2.举行“祖国在我心中”展示会
(1)各组轮流介绍,并把自己组的作品带到展示区域进行展示、介绍。
(2)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
(3)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材有四篇文章,《詹天佑》描写了我国第二单元共两篇讲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回顾拓展。这个单元是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来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来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单元总体教学目标就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五课《詹天佑》,讲的是清朝时期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六课《怀念母亲》是我国的文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亲的怀念之情;第七课《彩色的翅膀》讲的是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海岛对祖国的爱;第八课是一首诗歌,表达了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并在语文学习中注重积累语言。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学习汇报会,本单元还根据主题安排了一次围绕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
本单元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不错,重点段落都能朗诵下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也比较到位,能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个别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深,重点段背诵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还要继续进行朗读理解指导。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试卷
班级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得分________
一、我会正确读下面拼音,能把词语写正确。
lián péngpēitāixiūkuìyòuzhìTiānfù
()()()()()Tiānfùqū zhúfángàijǔ juãhuò huàn
()()()()()
二、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最喜小儿亡(wú wáng)赖,溪头卧剥(bō bāo)蓬莲。..
2、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jīnjìn)地笑出了声音。.
三、补充四字词,并选择正确的词填空。
()不自()默()()声()尽脑()()心所()一本()()运转()()
1、这是一道难题,我()想呀想,终于有了眉目。
2、在老师面前,他总是(),可在同学面前调皮得很呢!
四、默写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
———————————,———————————。
——————————,———————————。
———————————,———————————。
五、我能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1、,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
2、天行健。《周易》
3、路曼曼,吾将。
4、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荀子》
5、青青草。醉里吴音发?大儿,中儿。最喜,溪头。
6、我还能写一句课外积累的名言或诗句。
六、作者我会连。
《牧童》杨万里
《舟过安仁》萧红
《清平乐•村居》吕岩
《祖父的园子》费奥多罗夫
《童年的发现》辛弃疾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樱桃树和李子树都不大结果子。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将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局。(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标点符号我会用。
1.走走停停加标点。
(1)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总会到的 慢慢地嚼 总会吃饱的(2)老师说 岂止是鸟 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最开始是草履虫 后来是鱼
是青蛙 是猴子
2.选择引号的用法。
A.引用B.特定称谓
(1)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2)老师经常用“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来督促我们学习。()
(3)“东方之珠”——香港,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八、我能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野果采来了。
()大家都去了,只有懒熊迟迟不到。
()一天,狮王召集百兽,叫他们全都上山采摘野果。
()懒熊这回可不懒了,气呼呼的赶来,振振有词的说:“分野果,差我一
个不行!”
()狮王又通知百兽,唯独没有通知懒熊。
()狮王很生气,派山羊催懒熊,懒熊反问道:“这么点事儿,差我一个不
行?”
九、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
1、我想大概肯定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因果关系,前句讲原因,后句讲结果。
()
3、“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怀念。()
4、《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城南旧事》的序
言,作者是林海音。()
5、《祖父的园子》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6.“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十.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选段,回答问题。
爸爸和它讲好价钱了。人在xiâ mãi(),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
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哩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
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来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
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
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总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幼稚的心灵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
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
不喝以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jì mò()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
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学,你的想法更美些。”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划上“——”
磨(mó mò)嚼(juã jiáo)系(jìxì)沾(niánzhān)....
2、在括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3、用“﹏”画出描写骆驼外貌和咀嚼时样子的句子
用“—”画出说明骆驼能沉得住气的句子。
4、就骆驼脖子底下系铃铛这个问题,“我”和大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我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说:“你的想法更美些。”的理由是
6、童年是充满童真的,充满幻想的,我们的童年即将过去,我也要写几句绚怀
我的童年:
十一.课外阅读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
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
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能找到的,()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
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
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
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
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
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
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2、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缺乏——()清晰——()
4、细读短文,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
和(),其中()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6、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7、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