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木兰诗》教学设计16
《木兰诗》教学设计16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1.题解(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三、研读课文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为序; 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四、分析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第一段:(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毅然代父从军)。
第二段: 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第三段: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奔驰遥远征途)。
第四段:
(三)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长期激战凯旋)。
第五段
(四)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喜剧高潮结束)。
第六段(五)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赞美谨慎机警)。
五、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六、1.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七、布置作业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第二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2、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二、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朗读课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播flash)
需要注意的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3.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
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⑵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⑶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这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⑷立足全诗,把握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回答。
这首诗所叙写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喜欢木兰的原因吗?
参考: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五、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
故事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评述人物形象。
(2)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木兰诗》所表现的木兰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精神,是对其艺术形象特点的概括,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木兰的形象是随着诗歌的故事情节逐步展开而丰满、鲜明起来的,学生对于本诗的中心思想也必须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木兰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诵读、熟悉情节、抓住关键语句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表演、欣赏插图、结构分析、人物分析等教学环节。
《木兰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也备受西方瞩目,学习本文的难点在于深入挖掘文章的人物内涵,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将好莱坞大片《花木兰》与《木兰诗》相比较及出示“木兰从军”特种邮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思想得以启迪、情感得以熏陶,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教学对象分析
注重活动感知。适当用活动的方式来演绎作品,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本班学生又是初一新生,活泼好动,擅长表现。围绕教学目标之一,笔者让学生登台表演,能复述故事情节,但只是用形体语言(类似于哑剧)来演绎整首诗,演员及道具数量适当压缩。虽然时间仅为5分多钟,但学生情绪高涨,台下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掌声。通过表演,学生更真切地领略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风采,为下面“评述人物”的环节奠定了基础,学生表演首先是建立在自己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说没有再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延伸课堂训练,注重“起承转合”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是平淡的,而是“波澜起伏”的。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情感得以熏陶,人格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凸显三大高潮,为此,设计了3个环节:上课伊始的“学生表演”,中间阶段的“分析邮票”及最后的比较“‘洋木兰’与‘土木兰’形象的异同”。
这3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逐层推进的。它们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为此,通过以下途径来表现:
1.另辟蹊径拓展,补充相关材料
深入感知教材,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源,它们往往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文学形象加
深理解,评述完木兰形象后,引出:
(1)提出关于2000年4月我国推出的“木兰从军”特种邮票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若你是邮票设计者,你会选择哪4个场景的画面?画面如何设计?为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虽然只是初一学生,但大多能做到观点正确,有理有据,且答案基本符合邮票设计者的意图。
(2)此时教师再出示“特种邮票”的投影,两相比较,学生很快领悟了设计者的真正意图。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如有的学生摒弃了“木兰纺织”这一内容,但特种邮票把它列为第一枚,是为了突出木兰纯朴天真的农家少女形象。
(3)鉴赏特种邮票,提问:第二张“木兰从军”设计者给木兰穿上战袍,但未戴上头盔,为什么?学生很快领悟到是为了突出木兰此时的女儿身。笔者就此再延伸,由于此时木兰仍在征途跋涉,还未参战,所以仍保留那份纯朴天真。又如:第三张“木兰归家”,大部分同学都设计了爷娘姐弟齐欢迎的热闹场面,但邮票上只有:一只手,手中一面铜镜,铜镜中顾盼生辉的美目,为什么有此设计?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有的能联系课文,答出:“对镜贴花黄”。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进而领悟到“眼睛是心灵之窗”,而画面上那顾盼生辉的美目最能表现木兰回复女儿身
第三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京东学校何花荣
教学目的: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2.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前听一段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同学们知道这首歌里歌唱的谁吗?同学们回答(花木兰),可原汁原味的木兰是诞生在一千多年中国南北朝 一首民歌《木兰诗》。点幻灯片1
二、体裁简介: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璧”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木兰诗》。点幻灯片2
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花木兰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地、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诗歌贵在诵读,老师今天介绍四种方法:
1.音读:读准字音,要求字正腔圆。
2.意读:读出意,把握内容
3.情读: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4、美读:读出意境,赏析语言、人物及表达技巧。
四、第一环节:音读。1.检查预习:请以“的字或词很重要或很难写或易错,同学们需注意”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收获。
2.出示老师整理的字音:机杼鞍鞯辔头可汗旧时裳溅溅朔气........金柝军帖云鬓 ...
五、第二环节:意读(听录音朗读,概括主要内容)
1.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哪里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2.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那些经历?生: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途、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
漏掉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读
3.最后一段叫做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 要写一 段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 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木兰诗》这样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意境,体味诗中包孕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
4.师范读
六、第三环节:情读
请同学合作朗读,读出情感。
分组读,每组按“抛问题”环节展开合作学习。
(每一大组分朗读小组、收获小组、质疑小组,组与组展开竞赛)
1.第一大组汇报
(1)朗读小组: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坚定
木兰在想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
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读坚定些(生读)
(2)收获小组:我们读到了一个深明大义、勤劳善良、孝顺的木兰。
(3)质疑小组:为什么从木兰的叹息写起?
2、第二大组
(1)朗读小组:登上征途——凄婉又坚定
木兰是英雄 又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一点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思念家人。“不闻爷娘唤女声„ 鸣啾啾”(当夕阳西下,暮霭沉沉之时,木兰独自露宿 黄河之畔,耳听哗哗作响的黄河水,心中却时时回想着父母声声的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也娘的亲切的呼唤呀!
这些诗句 写的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
(2)收获小组:我们读到了一个义无反顾又有女儿情怀的花木兰。
(3)质疑小组:“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单是写水声吗?
木兰是不是跑到东西南北四个集市买战争用具呀?
3.第三大组
(1)朗读小组:征战沙场——悲壮豪迈
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视电影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部分最适合集体朗读,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场面 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前线,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当深夜来临时,凛冽的朔风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冰冷的铠甲上,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他们传递出来
(2)。收获小组:我们读到了一个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花木兰。
(3)质疑小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么理解?
(生读)同学们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部分
4、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人逢喜事精神爽
七、美读
1.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
先看看动词:开、坐、脱、着、理帖一气呵成。干脆利落;
还有修辞手法,对偶、排比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读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所以呢,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欢快就表达出来了。(师生共读)
师:刚才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些不一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思维训练
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装后,一个女郎却款款地来到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伙伴们自然又是惊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他们一再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诗歌在这时留下了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装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想象木兰进屋前后不同的神态变化和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装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然后争取表演一下。
小结:这节课我们的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然后将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采撷更多的美。
八.作业:
1.有感情地将这首诗读给家人听。
2.思考木兰是位怎样的女性,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第四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阿姊
2.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第五篇:教学设计 木兰诗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研讨赏析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
2、默写。
3、抄写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