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董一菲名师教案设计《逍遥游》《短歌行》
《逍遥游》教学设计
董一菲
一、“逍遥游”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提示:
1、超越、乘物游心、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游于意。
2、可以用文本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乘物游心
二、《逍遥游》是一则寓言,既然是寓言,就是由故事和寓意构成。《逍遥游》发生在怎样的时间和空间?(细读第一自然段)
本文描写了哪些生物?
时间:三餐六月三月
上古三月宿五百岁八千岁
地点:北冥南冥楚之南穷发之北
(空间)九万里三千里百里千里
人物:鲲鹏生物天水芥风蜩学鸠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斥鷃
启示:超越时空局限超越物我的局限人与物梦幻与现实
毫无界限生命的大自在大自由鸢飞鱼跃
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改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三、《逍遥游》的主人公是谁?鲲与鹏有什么特点?
给你怎样的心灵体悟?(结合课文)
体悟:※是庄子给世人的生命大礼
※是生命的姿态
※是充满了智慧和悲悯
※是挣脱了“所待”的大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辽阔
※浑沌、茫然、天真、天籁、神韵
补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有哪个同学听说过“浑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位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秋水》
四、没有对比映衬就无法抵达艺术的境界,试列举本文的参差错落、大开大阖的几组主要的对比,体会妙处。
化
鲲——————鹏 鹏——————蜩学鸠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
众人——————彭祖
斥鷃——————鹏
列子
(过渡)
智行德而(能)————至人神人圣人
(真人、化人)
追问:1问什么两次写到“鹏”的飞?(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2怎样理解庄子的“水”与“天”?
3饲料与鲜花也许我们真的不是彼此懂得,“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的含义相同吗?
五、1、屈原有文《天问》,文中哪一句是庄子的“天问”?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①(把我们的视野引向苍茫无限的宇宙,远方的远方,仰望与敬畏
康德语)
②(人们已经能测到一百亿光年的之遥的远度和一百亿年前的历史)
③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2、本文最能体现庄子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超越凡俗的价值标准的句子。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强大的内心看破名利甚至生死)
3、解释加点的词语:
水击三千里(磅礴大气)
野马也,尘埃也(生命气息
天地自然为——大生命
生命相互激荡,油然盎然
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洋洋自得活色生香小家子气十足)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代倡形象,通假,很绝)
之二虫又何知(泛称)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追求)
文中几次写到“笑”,有什么意义?
1蜩与学鸠笑之曰
2斥鷃笑之曰
3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六、庄子的哲理故事,惊艳绝艳,惊世骇俗,风流一脉
庄生化蝶(物我)
鼓盆而歌(生死)
超越 曳尾涂中(名利)
相忘于江湖(自我)藐姑射神人(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
雪,绰约若处子,不食谷,吸风饮露。庄子《逍遥游》)
白驹过隙
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薪火相传
朝三暮四
运斤成风
七、最能表现庄子的生死观、自然观、价值观的一段话: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本彼与此,何其偏也。”
八、儒道互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结语:
1、战国时代是混血的时代,战国时代是思维启蒙的时代,是智者的时代。
——林庚
2、(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还有路,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可以飞翔)
3、庄子不仅给我们智慧悲悯,还给了我们生命的诗意。
慷慨沉吟,心忧天下 ——《短歌行》教学设计
课前储备 有关常识: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一般都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有关背景:
史实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教学简案
一、知人入诗:英雄诗人与英雄诗文 有人说他“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今,他就是被赞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
他的诗有文气,有才气,难得的是大气,大气之中有英雄豪气,更有王者霸气,诗中有这样大气魄的人并不多,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异曲同工,只是刘、项二人“不读书”,只是“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袁枚),反观《短歌行》,曹操“以天下第一等好诗,抒天下第一等真情”。
二、吟读体味:言为心声与读出心意
学习方法:朗读是诗歌重要的学习方法,恰当的朗读方式便于更有效的理解诗文,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的好方法。所谓吟读,就是注重诗文的个性与情感,读的时候节奏比较慢,可延宕托音,重在读出情感意味。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可加入鲍国安在《三国演义》中吟唱《短歌行》视频或音频)
朗读提示: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作者写诗“言为心声”,学者读诗“读出心意”,要读出曹操其人的气度,要读出《短歌行》的韵味,读出诗文中的忧思与慷慨。
形式: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等形式结合。
三、品诗论诗:怎一个忧字了得?
读诗贵要,妙在得法。身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阅读鉴赏古诗,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味“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对于本诗的学习,可采取“点——线——面——网”流程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以诗眼“忧”为基点,进而统领梳理本诗线索,然后探究分析“忧”的三层内容,最后以诗中的艺术手法汇融点、线、面,形成缜密、唯美的诗意之网。
1、寻找诗眼——发现诗文的情感基点
要点提示: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发现诗歌思想的凝聚点,即揭示诗的主旨,精炼传神的字,就能找到“诗眼”。
文本提炼:寻找诗眼,可采取“跳读——发现——提炼”的方法。就本诗而言,引导学生跳读诗文,不难发现诗文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等句以情感贯穿全诗,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诗文的情感基点——忧,抓住此诗眼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忧在何处——梳理诗文的结构线索 紧扣诗眼“忧”,可引导学生对诗文四节分组概括,以“忧”字统领,进行诗文结构梳理,进而梳理本诗的线索:
忧思难忘——所忧为何——何以解忧——归心解忧。(意思切近即可,关键在于要紧扣诗眼进行结构线索归纳)
3、忧从何来——分析诗文的三层内容
上一个环节重在梳理诗文四节的线索,只是浮光掠影,挈领其要,没有对诗文的主体内容进行分析。本环节重在沿寻线索,细化、深化、活化诗人诗文之“忧”,重点分析诗人所忧为何,从而进一步可以挖掘出作者的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悲悯,而是有一种渴求贤才、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这“忧从中来”的“忧”有三层含义:人生之忧,贤才之忧,天下之忧。心忧人生:
诗的第一节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千古名句,也为千古诗酒文化更添经典佳话。韩愈称喝酒为“文字饮”,苏轼称酒为“钓诗钩”,而本诗中这两个“酒句”,恰恰是“文字饮”,更是“钓忧钩”,巧妙的钩钓出了作者人生之忧。(关于诗与酒之缘,也可作为引导学生延伸思考的一个点,李白这样豪饮“金樽清酒斗十千”,“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亦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洒脱;思乡的范仲淹会说“浊酒一杯家万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旷达的苏轼更有“把酒问青天”,“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人生之忧,重点体现在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解读:魏源说得好:“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曹操毕竟是曹操,所以这种“人生几何”就变得厚重、大气,表达了要以短暂的人生成就人生伟业的宏伟理想。这里以“朝露”意象,写出了生命短促易逝,但不同的是这里难得那份慨当以慷的“慷慨”,诚然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人生短暂而一味消极亦或是及时行乐,而是感叹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当及时努力,建立人生之伟业。宋人陈人杰曾说“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其实对于曹操而言,忧不在酒解忧,而在以酒泄真言。心忧贤才:
关于贤才之忧,二、三节都有体现,我们以第二诗节为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解读:这里好似随口吟诵《诗经》之名句,这里除“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作者写的,其余六句皆是用《诗经》之典,只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二句,巧妙的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望及礼遇贤才的内心诉求。虽名之为忧,但是我们又能感到这绝不是不思进取消极之“叹”,而是渴望贤才的进取之忧,实乃追求中的苦闷。心忧天下: “歌咏言,诗言志”,且看诗文的第四节一吐诗人望天下归心的豪放: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读:这里的前四句景的描写,就是情的写照,就是现实的折射,一语双关,曹操这里的寓情于景,只是铺垫,蓄势待发。继而,以本色笔法,再现自己求贤之心永无止境,以虚怀成就“高山之高,深海之深”,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由衷呼唤天下贤才来归,这四句诗感情丰沛,气魄宏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千古诗人,只有曹操能让我们感受到者至今不绝的豪壮。
简而言之,诗文中紧扣一个“忧”字,微吟低徊,娓娓道来:生命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生短暂之叹;人才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能臣的贤才渴求之叹;天下之忧,这里有曹操作为一个雄主的建功伟业之叹。
4、何以写忧——聚焦诗文的艺术手法
本个环节,重在分析解读诗文中的艺术手法,并以此汇聚前三个环节的内容。应该说与上个环节相容相和,互为表里,可自然的放到第三个环节之中,亦可在最后总结对前面加以回顾。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四、就诗改诗:改写五言或七言绝句
选择《短歌行》一个或两个诗节,改写成为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思路解说 《短歌行》作为曹操四言诗的代表作,不仅承袭了乐府短歌“低吟短唱,微吟低徊”的特点,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慷慨悲凉”之中,感受到曹操宏伟的气魄,堪称曹操的标志性作品。学习本诗,要知人论世,要知人入诗,更要以诗观人,人诗合一。下面就围绕着教学设计中的四个环节,进行思路解说。
一、英雄诗人——“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
教学导入环节——知人入诗,这里的“人”即曹操,这里的“诗”即《短歌行》,在这个环节设计中,凸显两个关键词:英雄诗人、英雄诗文。在导语设计上,力求贴近历史,贴近人物,简明精炼,让学生在学习聆听中,未进诗境,先入情境,感受到了一股英雄气。在《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有这样经典的评价“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这一句评价写实曹操,也写活了曹操,对后世影响很大。??著名红学大家王昆仑先生借用此评价来评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便是曹操的魅力:观三国风云,枭雄也好,奸雄也罢,作为一代雄主,他足以傲视千古;思魏晋风骨,领袖也罢,诗人也好,作为英雄诗人,古今又有几人可比?《短歌行》作为雄主、英雄诗人曹操的标志性作品,在教学设计上,即便是导入,我们又怎能忽略“英雄诗人”、“英雄诗文”这些关键要素。为了更好的比衬曹操这位英雄诗人及英雄诗文,简单提及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并加入袁枚的评价,在辨证阐释真性情与好诗文之中,引导学生由好诗文去看曹操的真性情。进而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所谓入乎其内,就是知曹操入诗文,这是本首诗歌教学的起点,所谓出乎其外,就是读诗文想曹操,就是以诗观人,这是教学的目的。
二、低徊微吟——“读出气,读出韵,读出忧思与慷慨”
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尤其是古诗文,好的朗读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本,可以让我们触摸于诗文之间的情感。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后,第二个环节——吟读体味,重在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吟读。朗读是我们学生在学习诗文中最不陌生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形式化的环节,要提醒学生朗读绝不是简单的“认读”,它要求读准,读通,读懂,读出情味,读出个性。《短歌行》这种诗体的特点是“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为此,通常的朗读学习法,并不能对这首诗进行情感再现,为此我选用古诗文特定的朗读法——吟读。关于“吟读”,可能有些同学并不清楚,教师要加以明确:吟读注重诗文的个性与情感,读的时候节奏比较慢,可延宕托音,重在读出情感意味,吟读是一种有效体味诗文情味的好方法。简单的说,所谓吟读,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跟着感觉读,陶醉其中,读出情味。为了让学生能有更为直观的体会,教师可以范读,也可以可加入鲍国安在《三国演义》中吟唱《短歌行》视频或音频进行对比参照,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四言诗的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这些学生在吟读的时候,一定会有驾驭不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醒,及时示范,让学生在体味中吟读,在吟读中体味,启发学生要“低徊微吟”中,结合“知人入诗”环节感受体味,要读出曹操其人的气度,要读出《短歌行》的韵味,读出诗文中的忧思与慷慨。
三、何以解忧——“忧人生,忧贤才,忧天下功业未就”
上一个环节主要进行朗读学习与指导,重在以“吟读”这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读准诗文,读懂《短歌行》,进而读出曹操的忧思慷慨。读懂了,自然有想要说的,对诗文的学习,另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赏析品味,为此,第三个环节——品诗论诗,自然引出。如何品赏,这又是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我们平时教学中,对诗歌的品赏,常常“讲术语,说行话”,提炼词句,解读意象,把握意境„„方法细化,虽然好,但过于零散,缺乏体系。读诗,学诗,贵在精要,品诗,论诗,妙在得法。为此,在本诗的教学设计上,对方法也在摸索,不断思考,希望有所突破,希望能够带来关于诗歌教学的新思考。
针对本诗,我创设了“点——线——面——网”流程教学法(简称“四字”流程教学法),就其方法而言,简单的说,就是以点及线,以线涉面,汇融点、线、面,进而成网,这里面所说的“点”,指的是诗眼,这里面所说的“线”,指的是诗中情感主线,这里面所说的“面”,指的是诗中不同层面,这里面所说的“网”,指的是点线面汇融知识网,四个教学步骤,层次明晰,流程自然,有先后,有主次,有详略,有表里,有大小„„在对诗歌赏析上,既兼顾整体把握,又有细化分析,可读,可赏,可品,可论,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导向,有流程,更有思考和品析空间。下面结合本诗简单谈谈“四字”流程教学法,第一步是寻找诗眼——发现诗文的情感基点,在“跳读——发现——提炼”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眼——忧,进而找到诗文之“点”。第二步是忧在何处——梳理诗文的结构线索,紧扣诗眼“忧”,进行结构上的简单梳理,概括出本诗的情感线索:忧思难忘——所忧为何——何以解忧——归心解忧。第三步是忧从何来——分析诗文的三层内容,紧扣诗眼“忧”,沿寻情感主线,发现作者之忧在三个层面:人生之忧,贤才之忧,天下之忧。第四步是何以写忧——聚焦诗文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诗文中表现手法的分析,将诗文的诗眼、主线、内容,进行有角度、有交织的汇融,通过对用典、比喻等手法分析,感受作者那种“忧人生,忧人才,忧天下功业未就”大慷慨、大气魄。
四、就诗改诗——“小练笔,互交流,五言七言也精彩”
就诗改诗是针对本诗设计的一个练笔环节,改写成五绝也好,七绝也罢,重在练习,学以致用,可根据课堂节奏,进行随机调整,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作为课下练笔。改写,本身并不难,人人可写,但是要想改写好,这就用一定的难度,未必人人都好,因此,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练笔环节,却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效果,互动交流,教师再加以点评指导,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以共同练笔为前提,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环节简单,但却可以获得不简单的效果,这是我设计这环节的出发点。就整体设计而言,“知人入诗”“吟读体味”“品诗论诗”“就诗改诗”四个环节,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虽有流程之序,但又互相照应,教与学和谐共生。当然,一首《短歌行》为我们带来的教学思考,并不是一个教学设计所能全面反映的,教学设计也必然是会有遗憾的,可贵的是,这种遗憾恰恰又是我们教学的新起点。
第二篇:《短歌行》教案设计
《短歌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流程】
【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讨论鉴赏、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课外拓展】
作业:
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2、阅读读本上曹植《白马篇》与曹丕《燕歌行》。
第三篇: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短歌行
一、众说纷纭话曹操
同学们看屏幕,你能把这句英文翻译成一句中文俗语吗?有请英语科代表。(说曹操,曹操到)devil的意思是恶魔。一代枭雄曹操怎么成了恶魔了呢?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在同学们心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生发言,之所以说他是奸雄,是因为他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我们来看看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志》陈寿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名士许劭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
能够得到毛泽东如此之高的评价,实属不易。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短歌行》 一诗,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解背景
读诗,首先要知人论世。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曹操其人,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资料,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宴请众文武,酒至半酣,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一睹曹公的风采。(播放《横槊赋诗》视频)
三、激情慷慨颂华章
曹公这一番发自肺腑的吟唱可否打动到你?好,让我们带着心灵的某种震颤放声诵读。(展示拼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谁来点评?
你的点评很直率,但是缺少一点对同学的鼓励。确实,情感是诗歌创作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读的生命。读曹操的诗,就要读得慷慨激昂、酣畅淋漓。我试着给同学们朗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诗中哪一个字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四、挖掘诗眼析诗情
1.何谓诗眼?指能够揭示情感或点明主旨的关键性字句。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2.诗人到底“忧”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究这个问题。注意:一定要立足文本,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1.诗人为何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他在《蒿里行》一诗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2.曹操为什么要如饥似渴地延揽人才?(生答:广招贤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统一天下)这个愿望有没有实现?(还没有)
曹操写此诗时57岁。正如他在《龟虽寿》诗中所写的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此刻,大战在即,胜负未卜,不禁忧从中来。所以,诗人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都是源于功业未成。
综上所说,我们不难发现,本诗既有深沉悲凉的忧情,也有慷慨激昂的壮志。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把这两种感情都表达出来。开头写人生苦短的几句,不妨读得深沉一些,中间“呦呦鹿鸣”四句,可以稍微欢快一点,结尾两句,声调要高亢,要读出踌躇满志的感觉。来,我们一齐读。读得非常好,情感读出来了,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五、品读鉴赏明手法
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诗人是怎样来表达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心情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1.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2.比喻。以朝露比喻人生苦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3.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六、课堂总结:
正所谓“酒后吐真言,短歌见壮志”。《短歌行》一诗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敬贤重能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有开创新局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但他忧的是天下苍生,而不是个人命运。
今天,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关口,我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忧愁:为学习而忧,为前途而愁。但是,强者会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而弱者则会因忧愁而丧失前进的动力。最后,借曹操的四句诗与大家共勉。我们一齐读: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谢谢大家!
第四篇: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 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 《观沧海
》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 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
预设回答:忧
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
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同学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预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预设:不能,那你认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闷。
预设。“是人才。”
→你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诗是出自哪儿的?展示幻灯片,补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层忧是什么呀?
幻灯片展示:贤才难得。
那同学们想一下,作为领导人,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呀。
预设:给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
→那曹操给那些人才怎么来保证
预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节:所以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有忧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我们再把前面的朗读部分,我们合起来读一遍。女生读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读完之后,到后两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读。
预设:同学们说一下,是不是比前面进步,很好,值得鼓励。
小导入:中国诗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感都是贯穿其中,那我们在往下学习作者的忧思之情是如何贯穿到下文中的。
让一个学生来朗读一下下半节。
→哪个同学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第二节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预设:是用明月来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难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复地歌咏着渴贤之忧啊。
但接下来作者却写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哪个同学来说一下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来归顺曹操了,那人才都来了,曹操还忧什么?
三忧功业未就。
→对人才的忧思,贯穿了全文,但第二节有一处是作者写作者的欢喜之情的,是因为人才来和他交心,来归顺他了。同学们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那人才都来了,作者还忧什么呢?
三忧功业未就。
小结:所以人才的忧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为功业未就,因此曹操为了自己的功业,他又对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榄枝?曹操是如何说的?
预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贤才们。
→ 这里曹操站在那些贤才的角度去虑及他们的前途,把贤才的煎熬变成当成自己的煎熬。这里曹操换位考是替贤才担忧之外,他是否还有另一层意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用了两个典故,一周公自喻,说明自己有周公一样对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所以我会重用贤才的。
小结:
1、曹操说歌以咏志,那这首诗曹操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愁是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贤纳士,统一天下。
2、中国崇尚一句话:“文如其人。”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总结:幻灯片展示。
播放电视剧
《短歌行》主题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诵。
课堂总结:曹操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文化上,都是以奸臣、逆贼的形象示众,但从我们的文学
作品
里我们还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学们看文学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第五篇:《逍遥游》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tiáo()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tuán ⑷āo ⑸yāo è ⑹蜩 ⑺xuè qiāng ⑻cān ⑼舂 ⑽zhì ⑾yàn ⑿nài ⒀shuó ⒁wū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书。
2、思考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二、思考讨论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2、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9、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三、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背课文。
2、做练习三。
3、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