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微写作教学的策略
语文课堂微写作教学的策略
微写作,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或课堂外进行的即兴写作,像小日记、作文随笔或应用文等均可认为是微写作。近年来,微写作成为中考语文的新宠。2014年、2015年,大多数省份的中考语文试题中都出现了微写作考题,如阅读板块的最后一小题通常为小型观点论述题或简短细节描写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微写作并非是独立设置的,而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或随机性训练。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微写作教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微写作基本特点
随着微写作走入语文课堂,教师对其基本特点有必要进行深入了解,并由此提高微写作教学的课堂效率。与一般的写作相比,微写作缺乏系统性,只关注作文写作的某个小层面,如环境描写、情感抒发等。教师要明确微写作为小型、局部的语言运用实践训练方式,融合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进行。在不同的课型中,微写作的目标与性质存在差异。
在设计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在课中安排写景的微写作任务,可以写春天,可以写清晨,也可以写大山等,这能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并用笔描绘自然景色。而在设计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时,课堂微写作则可以偏重于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抒发等方面。
微写作是个人对自身生活经历的简短记录与反映,不受字数体裁限制。教师在设计微写作时,要符合当时的课堂情境,适应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微写作教学时,要兼顾教材与课外资源的结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并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二、定位微写作教学关键点
微写作虽然写作规模不大,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同样可分为写作前、中、后三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设置好科学的辅导重心,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为直接的写作方法技巧,提高局部写作能力。三个阶段的写作教学关键点如下图所示。
从素材搜集到典范课文的理解、鉴赏、借鉴,再到文本的删改,微??作必须依托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宏观把控。在微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典范课文的性质、风格设计训练环节,从而提高微写作教学实效。此外,在对既成文本进行修改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参与到评改中来,或者进行自评或者进行他评。丰富的评价形式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微写作水平。
三、搭建微写作交流平台
在微写作教学中,兴趣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在微写作教学中,创设多种交流形式,搭建丰富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微写作优秀作品及写作经验,是微写作教学的主要展示内容。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背影》一课时,笔者就将文中的重点段落“月台买橘”作为学生重点赏析模仿文本。学生有的由此想到了“上学前母亲烦人的唠叨”,有的则谈到了“在医院隔离室,我看到父亲趴在窗外焦急地张望”,这些都是微写作教学成果的体现。
此外,教师可通过如下途径,来选登学生微写作的优秀作品。首先,多媒体交流。教师将具有优美意境或精辟哲思的微写作作品挑选出来,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全班公开赏读。同时可邀请创作者谈谈创作体会。其次,报刊选登。初中学校一般都有内部发行的校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编辑整合的形式,独立版面刊登,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此外,也可利用网络,将学生的佳作刊登在博客上。
微写作是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运用微写作,能保留学生瞬间的灵感。如果教师能够坚持将微写作训练贯穿于典范文本的学习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责编 秦越霞)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效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只有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语文课堂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勤于学习、转变观念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
二、是潜心研究教、讲究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基础;
三、是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
四、渗透方法训练扎实是实现有效课堂的载体。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有没有发展或成长。“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为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求改革教学方式,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众多其他课程的同时,以最短的时间学习好语文,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勤于学习、转变观念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心钻研教科书,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
种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潜心研究教材,讲究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基础
语文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文为例子,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所以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那些教辅材料,潜心理解文本。反复诵读,读得琅琅上口,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情感,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备课时注意深挖教材的深度和宽度,力求做到“清”、“透”、“化”。“清”,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一词一句都搞得清清楚楚;“透”,指要吃透教材;“化”,是指运用自如,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达到“化”的境界。这样精心构思教学设计,教师才能自如驾驭课堂,实现师生智慧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悟语文,激发兴趣。
三,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
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教学中能够教学得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一讲到底的语文课不一定是好课,但只字不讲或者少讲也不一定是好课。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内容该讲,什么样的内容不该讲呢?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根据学生喜欢思考的特点,估计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索能够理解的就不讲;而对于那些教学难点、重点,一般先不讲,启发学生讨论后,学生说不透或不当的地方,要讲清讲透。
课堂是学生的、空间是孩子的,是他们在学“语”习“文”,孩子是红花,教师是绿叶,切不可本末倒置、角色错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渗透方法,训练扎实是是实现有效课堂的载体
叶圣陶先生在《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科的学习中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他们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需要。”课内学习,是课外发展的前提,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越扎实、越巩固,课外学习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是说,课内学习是学生打好基础,获得自学本领的最佳途径识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如此才能很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
语文有效教学也离不开练。光讲不练,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形成惰性,久而久之,丧失了语文实践的技能;光练不讲,学生又难以形成系统而又扎实的语文知识。讲练结合,才是最佳的课堂境界。每节语文课,学生都应有动笔的机会,不动笔的语文课堂不是好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就不会形成,有效教学也就无从谈起。练是为了巩固和活化所学知由内到外,渗透学法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效教学策略
王
清
霞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年级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
自读识字——合作交流——品读领悟——巩固延伸
1. 自读识字
学习目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操作要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2. 合作交流
学习目标:巩固识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操作要领:用多种方式交流认识的生字、识字方法、初读课文的收获、产生的疑问,教师检查、纠错、引导。
3. 品读领悟:
学习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操作要领:在把课文读流利、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指导有感情朗读。此环节要避免平均用力,不要以讲代读,要重视体验,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读书的效率。
4. 巩固延伸
学习目标:巩固本课的字词句,提高应用能力,开拓视野。
操作要领: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
初读感知——精读提高——品读体验——巩固延伸
1. 初读感知
学习目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了解课文相关知识,感知文章大意。
操作要领: 通过预习,要求学生认识生字、读通文章,查阅资料,完成预习要求。预习环节从中年级开始可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然后逐步放在课前完成。课上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交流预习收获。
2. 精读提高
学习目标:巩固字词,资料共享,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操作要领:要求学生读熟课文、质疑问难,梳理学生问题,根据学生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解决问题;或由老师提出贯穿全文的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文章,划句子,谈体会。教师点拨、纠误、引申,落实易混易错及疑点问题,适当归纳小结。
3. 品读体验
学习目标: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操作要领:品读重点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赏读重点句段,丰富内心体验;评读重点句段,揣摩表达方法。此环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课堂生成,适时点拨,反对一问(讲)到底,提倡精讲多读。
4. 巩固延伸
学习目标:巩固基础知识 ,拓展阅读空间,提升读写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操作要领:根据本文基础知识点设计练习,补充相关阅读材料,进行片断读写练习。此环节要重视积累,读写结合,形成能力。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方法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记笔画法:在学生刚掌握一些基本笔画、部首时,可采用“读笔法”,即独体字、合体字的难易部件按书写笔画顺序边“书空”边读出每个笔画的名称。如:“方“字的笔画顺序为:点—横—横折钩—撇。
二、部件分解法:以字的结构、掌握的部件和独体字读出每一部件名称的方法,称为“部件分解法”。如:听=口+斤;池=氵+ 也。
三、字形分析法:教给学生分析字形的一般步骤,让学生知道如何对有关结构单位分合加减,从而逐步建立识字的思维模式。如:全包围的字:国、圆…;半包围结构的字:远、运…;上下结构的字:草、落。
四、比较法: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像,字义却相差甚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即把这些字写出来如:青、蜻、清、请、晴、睛,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较易记住。
五、偏旁识字法:在学过形声字识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如木字旁:大多是与树木有关的字,如松、柏、桦、树等。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
第五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教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执教语文多年,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择取。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2、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创设游戏情境,注意观察比较,组织汇报讨论,开展课外实践等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