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愁》课堂实录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澧县澧南镇中学
汤勇斌
教学目标:
1、抓住意象理解诗歌创设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初步掌握现代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较好地把握现代诗歌朗诵的情感基 调、节奏、重音等。
3、体味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把握。教学方法:启发、诵读、讨论、体验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余光中先生相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的父母为了生活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时候,当你在外读书,十天半月不能回家的时候,当你的最亲的人永远离开你的时候,在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是的,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曾远离家乡,痛失亲人,甚至远离祖国。为此,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歌《乡愁》。请大家翻开课本,先请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出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如雾的乡愁世界。
【出示配乐朗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曾远离家乡,痛失亲人,甚至远离祖国。为此,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歌《乡愁》。请大家翻开课本,先请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二、作者简介
每每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泪水总在老师的眼中涌动。余光中先生有怎样的经历,为什么一曲乡愁总是让游子心惊魄动,为什么总是让游子泪水涟涟?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有的同学查阅了手中的资料,对《乡愁》的作者余光中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有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余光中先生【学生发言、补充,教师概括】。在这里,老师也作一个简要的归纳。来,我们一齐读一遍余光中的简历。
【字幕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于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
【显示常德诗墙】余光中先生具有浓浓的思乡情结,他回到大陆,2000年曾经到过我们常德市,并在雕刻有《乡愁》的常德诗墙摄影留恋。我的老师著名作家周碧华先生曾采访过他,面对面的了解过余光中的思乡之情。现在我们也来了解,通过他笔下的诗歌来了解。
【播放写作背景视频】古人说得好,读文章要知人论世。而现在我们要理解《乡愁》这首诗,先了解它写作的的背景。为了了解余光中先生创作《乡愁》的情况,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大家从中体会写下思乡之情的原由
20分钟写成《乡愁》,但那时20年的感情酝酿。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头时满头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三、品读《乡愁》
我们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跳动的音符,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这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朗读提示】老师想问一问,朗读诗歌,一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朗读本首诗,感情基调、语速、语调该读出什么味道呢?
朗读要求:
1、读出节奏
2、读出重音 语速(舒缓),语调(深沉),感情(真挚),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示范朗读】看来,我们的同学掌握了诗歌朗读的一般技巧,先听一遍余光中的《乡愁》示范朗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1、2、3、4、自由朗读2-3遍。
指名朗读。学生点评;师简评,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重音。四人朗读。你想读哪一节? 齐读。情感基调
思念 语
调
深沉 语
速
舒缓
四、品析诗歌
【播放画面】
1、过渡语: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 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教师点拨】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
“愁”是人的一种抽象的情绪,要把它准确而感性地表达出来,必得找到与作者相感应的客观物象。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以明月来寄托思乡之情。还记得李煜《虞美人》中怎样写“愁”吗?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又用滔滔不息的流水来比喻绵绵无尽的愁绪。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托归雁寄乡愁。
【合作探究】
2、那么【《乡愁》中诗人如何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表达作者的乡愁呢?【此处分四小组研讨,分别讨论怎样从这四个意象中感受到乡愁?】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请同学们就其中一节进行想象,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就第一小节,“邮票”作了个展开想象的范例。展示:邮票,可以想象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小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他仿佛又想到离家时妈妈送他到小村 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月的阳光多像母亲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母亲那不舍的深情。真是邮票小小,深情依依。
作者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散文《思蜀》中曾写道,“半世纪后回顾童年,最难忘的 一景就是这么在昏黄的桐油灯下,母亲做布鞋,我在一旁捧着《古文观止》,母子脉脉相守之情却与夜同深。但如此的温馨也并非永久。在我十二岁那年,第一次告别双亲,到学校去寄宿上学,开始做起中学生来。每能在晚霞余晖里收到一封信,总是令人兴奋的。”可见,小小一张邮票包含着诗人当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个人体验】
3、一首乡愁将情感和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这首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构思的呢?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仅仅是对家的思念吗? 提示:师:这些意象又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从哪些词看出?
生: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组合起来。师:“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集中交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前三节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生活经历,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这三节顺序有先后,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诗人写尽了人世千古的离愁别恨,为什么还要写第四节呢?难道还有更浓重的乡愁吗?(师朗读最后一节。)
师:此时的“乡愁”到底指什么?
生:诗人对两岸和解,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师:诗人为何以“浅浅”一词来修饰“海峡”? 生:因为这海峡是可以跨越的。两岸是可以来往的。
师:可见隔开两岸的不是自然,而是历史。台湾人民的根在大陆,眷恋祖国的心在大陆,他们无时无刻不燃烧着回归的渴望。
诗歌中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 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浓浓乡愁不断发酵、升华,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写出了千千万万游子的思乡、思国深情。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五、品味《乡愁》
同学们,这首小诗里涵藏着作者多少年的感受,那是跨越一生的情感浓缩!下面我们再次自由的轻声朗读,品味《乡愁》之美。我们在体会感情、语速、语调的同时,感受诗歌形式上的美、内容上的美。
《乡愁》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六、深化结束
《乡愁》这首诗作者发自肺腑的心声,同时也表达了台湾人民的心声,台湾人民非常喜欢,大陆人民也非常喜欢,晁岱健先生还为这首诗谱写了曲,《乡愁》这首歌已经成为台湾最受欢迎、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之一。现在我把这首歌送给大家,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企盼:台湾啊,你快快回到祖国的怀抱吧!(放歌曲佟铁鑫演唱的《乡愁》的MTV)
乡愁古老而常新,故乡始终是游子的精神家园,对故乡、故人、往事的思念是古今诗人永恒的话题,课余大家写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父母或者老师等的感情。
愿诗歌伴随大家一生,丰富大家的人生。
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第二篇: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执教 孙艳
课前情景导入:(Flash课件)音乐
由陈建年作词并演唱,杜志兴作曲的一首《乡愁》歌曲导入:
(歌词大意)
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 而我依旧踏在故乡的土地上,心绪为何无端地翻腾,只因为父亲曾对我说过,这片土地原本是我们的啊!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 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
(曲调苍凉而忧伤,画面是故乡的树和土地,简约而明朗,学生一下子被音乐和画面带到了过去的岁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不知同学们是否喜欢这样的文学样式?是的,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到诗意之美,当我们的心被浮躁和冷漠笼罩,当我们对生活丧失了激情和爱,诗歌只是分行押韵的文字形式而了无意义!可是孙老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喜爱诗,因为诗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君王,他的节杖可以伸及最遥远的地方,当帝王在被遗忘的宝座边变成尘埃,诗人的感情却依旧被人缅怀,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荒漠,他的诗也会长成一排翠绿的白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用心去感受那细腻如丝又涌动如潮的思乡之情。
师:(课件展示作者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余光中,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己逾半个多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弥久愈深。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歌。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配上你认为合适的音乐。(小组讨论)
生一:用《大海啊故乡》这首歌的旋律来试配了一下。理由是:我觉得它跟这首歌有情感上的共通之处,很悠扬,旋律也应该是柔美的。
生二:用《宁夏》这首歌来配了一下,但是好像节奏上有些不合适,好像过于轻快,这首诗感觉应该是缓慢的。
生三:用周杰伦的《双节棍》试配了一下。觉得有些滑稽,不伦不类。
师:好,我们可以用当今你们最流行的hip-hop方式来配,听听什么感觉
学生笑:这个节奏有些搞笑,不稳重,这首诗的旋律不应该是快歌方式,因为它所表现的情绪是非常深沉的。师:我们在配乐后发现,这首诗寓变化于统一中,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比较和谐对称。所以,所配的音乐也要显出这种和谐与对称,但同时,这首诗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我们在这个旋律中也要注意其中的参差之美,另外,这首诗最主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可以把这首乡愁的情绪渲染得浓得化不开。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著名歌唱家佟铁鑫是如何来演唱这首《乡愁》的。
(播放:第一遍听学,第二遍跟唱)
Flash课件大屏显示优美的音乐画面,同学们不自觉得就跟着音乐齐唱起来了,整个教室里,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完全陶醉在音画诗中。曲调深沉,宛转,同学们在画面的引导中唱得很动情。
师:同学们唱得很动情,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诗歌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音乐美,那绵邈而旷远、悠长而无尽的乡愁的旋律啊!下
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联想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设想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为这首诗的每一个小节配上你所理解的画面呢?
(小组讨论,非常热烈)
小组代表一:我们设想的是:在一盏油灯下,作者正在写信,黄晕的灯光衬托下信纸显得很白,诗人正在写信,可是他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因为泪水已经打湿了信纸,想到母亲,他觉得心头很痛„„
师:是啊,年少离乡的游子,母亲就是他灵魂深处最真的家,在那些用泪水打湿的夜晚,却怎么也走不出妈妈长长的呼唤,只好把思念装进信里,只能在心中默念:“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所以,我们在处理这一小节的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生达成共识:朗读时注意体现出一种康乃馨般的思念与深情。(同学试着在这种画面感上,根据课件展示,配画朗读。
小组代表二:我们这一组设想的是:诗人刚结婚不久,就要跟妻子分离了,码头上人头攒动,我们把镜头切到近景,那是诗人站在船舷上,(同学插嘴:也许还有汽笛声声催别离)这时候,风起了,诗人的眼眶是湿润的(同学插嘴:也许,他还围着一条长长的白色的围巾,被风吹起,在风中他衣袂翩然)(同学又插嘴;还有还有,这时候,海浪在船舷边一漾一漾,正是作者不平静的心„„新娘就站在对岸不远处,挥手别离,好辛酸哪!
师:是啊,青春岁月里,新娘是诗人心中最温柔的玫瑰,离别总是愁苦的,一张窄窄的般票,诠释着两情相依的热望和缠绵,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凄美迷人的离别让人酸甜参半,苦乐自知。那么,我们应该在朗读时怎样处理呢?
师生讨论后达成共识:朗读时注意强化“窄窄”“新娘”处凝铸感情,(同学试着在这种画面感上,根据课件展示,配画朗读。
小组代表三:我们这一组设想的是:有一天,天气阴沉沉的,诗人回到家乡,一步一叩头,走向母亲的坟墓,那个坟墓是个荒凉的土堆,已经长满了杂草,诗人泪流满面,哭声震天,(同学补充道:说不定还捶胸顿足,呼天抢地)他一声声地呼唤着母亲,(同学又插嘴道:说不定还有乌鸦在坟前的树上叫)(同学又补充说:还有阴风阵阵)都差点哭晕过去了„„
师:是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面对母亲的坟茔,撕肝裂肺的哭喊,也不能穿透黄土,唤醒长眠的母亲,从此以后,儿想母亲,山长水阔,子欲养亲而亲不在,这是多么的悲苦与无奈,何人能慰?那么,我们应该在朗读这一小节时怎样处理呢?
师生讨论后达成共识:朗读时注意:“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颤音,字字注血,肝肠寸断。(同学在体会这种画面感的基础上,根据课件展示,配画朗读。)
(老师觉得悲怆感还不够,范读,颤音处示范到位,同学听后,唏嘘不已。再读,感情充沛。)小组代表四:我们这一组设想的是:在海峡的另一头,诗人站在礁石边,海风阵阵,浪涛滚滚,诗人望呀望呀,望穿秋水,海鸥在头上盘旋,近景是诗人的脸色是凝重的,诗人的眼睛的深沉的„„
师:是啊,作者面对的虽然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但它却是无法逾越的天堑,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阻断了华夏儿女的沟通,何其残酷,何其无道!此时,我们耳边也许会响起张明敏唱得那首《我的中国心》,也许在这样的歌声中,我们眼前会叠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那就是华夏儿女不变的中国心啊!那么,我们应该在朗读这一小节时怎样处理呢?
(师生达成共识:朗读时注意:情感如巨浪滔天,惊涛拍岸,催人深省。师生共同在画面和音乐中一起朗读,情绪达到高湖。)
师:我们在深入朗读理解这首诗后,进入第三个环节,一起来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请大家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写作上,哪些语言现象值得我们推敲。
生: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事物(老师纠正:四个意象)把非常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生:这首诗还用了四个时间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表现了四个空间的阻隔:“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四个阶段。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感情深沉,使全诗越到后越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生:一些修饰词也用得很好,比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虽然,这些都是极轻浅的东西,便给人的感情却很有份量,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生:还有一些数量词如“一枚”“一张”“一方”“一湾”也用得很好,虽然这些量词很普通,但用在这里却再合适不过,(师补充道: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张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大家所列举的这些关键词和修饰词,加深了时空的隔离感与感情推进的层次,这种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就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一层加深,到最后,如百川奔向东海,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如汹涌的波涛,到最后轰然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撩人愁思,让人感慨万千。
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齐声再诵一遍。注意感情的层层递进。(配乐朗读)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比较欣赏 感受诗歌的意韵美。课件播放:由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呀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呀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呀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呀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呀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 是乡愁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呀腊梅香
在音乐声中,在每一韵的间隔的优美的画面上,醒目地打出余光中作品中表现乡愁的其它诗句
○1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舟子的悲歌》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后,让学生跟读。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对一些关键语的朗读进行处理。
○2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整张大陆....)„„《当我死时》
教师教会学生在音乐中轮读,就像音乐中的轮唱,这种读的感觉非常美好,就像余音绕梁,久久不绝,让人荡气回肠。
○3我是神经导电....的大陆/饮尽黄河水也不能解渴..../扪着脉搏,证实有一颗心还没有死去...../还吸收..,还呼吸..雷雨的空气/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
„„《敲打乐》 男女生分读再合读,最后师生共读,情辞动人,感人至深,到最后,情绪激昂。感情抒发到淋漓尽致。
师:下面由我们同学给这四韵再续写一下,成为你们创作的乡愁四韵。学生诗情勃发,下笔速度很快,连班中一个语文平时只能考个位数的一个同学居然也续了一段:(虽然配的意象少妥贴,缺少意义上的拈连,但是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确也不易)
给我一本书呀一本书 燃烧生命的书 生命的源泉 是乡愁的源泉 给我一本书呀一本书。学生的创作如下:(钱敏丹):
给我一枝桂花香呀桂花香 星一样的桂花香 繁星的凄凉 是乡愁的凄凉
给我一枝桂花香呀桂花香(吴颖):
给我一首回忆曲呀回忆曲 梦一样的回忆曲 美梦的向往 是乡愁的向往
给我一首回忆曲呀回忆曲(苏金霞):
给我一片山茶红呀山茶红 火一样的山茶红 烈火样的思绪 是乡愁的思绪
给我一片山茶红呀山茶红。(徐誉芯):
给我一棵松柏绿呀松柏绿
那青春一样的松柏绿 青春的翠绿 是乡愁的翠绿
给我一棵松柏绿呀松柏绿(黄钰):
给我一匹千里马呀千里马 风一样的千里马 凄风一样的感觉 是乡愁的感觉
给我一匹千里马呀千里马 给我一盒水彩笔呀水彩笔 那彩虹一样的水彩笔 彩虹的斑斓 是乡愁的斑斓
给我一盒水彩笔呀水彩笔(杭春花):
给我一棵含羞草呀含羞草 好孤艳一样的含羞草 孤艳的芳香 是乡愁的芳香
给我一棵含羞草呀含羞草(葛霞蓉): 给我一片橄榄叶哓橄榄叶 春一般的橄榄叶 清新的气息 是乡愁的气息
给我一片橄榄叶哓橄榄叶(黄璐):
给我一丛蒲公英呀蒲公英 白雪一样的蒲公英 雪融的苦痛 是乡愁的苦痛
给我一丛蒲公英呀蒲公英(冯宇):
给我一枝茉莉花呀茉莉花 诱人的茉莉花 那醉人的芳香 是乡愁的芳香
给我一枝茉莉花呀茉莉花(丁雅玲):
给我一朵雪莲花呀雪莲花 雪一样的雪莲花 白雪的凄凉 是乡愁的凄凉 给我一朵雪莲花呀雪莲花
(创作得比较好的。选了一些请同学写到了黑板上)
师:好,下面,我们就在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的音乐声中,唱一下我们自己创作的乡愁四韵
Flash课件,画面跟前面的画面又有所不同,更有童趣一些的画面。画面推进,学生看着黑板上学生的创作大声地唱起来。
师:同学们创作得非常好,演唱得也颇有意韵。可以说《乡愁》是一首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乡愁就是这样的忧伤而美丽,无论是远在天涯海角,还是近在咫尺,有乡愁的灵魂就会有根,有根的生命就会长成一棵开花的树!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用爱和激情去感受生活的诗意,领略岁月的芳华。让我们在课外能够继续通过这四种诗歌的鉴赏方式来积极主动地感受和体味诗意之美。好下课!
[教学反思]:墨香飘逸的教材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我希望自己是个出色的导游,并带领学生在美的语文文字的“从林”里遨游,一方面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一方面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浓郁而强烈的美的情感力量,久久地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再次,课堂的几个环节是互相贯通的,意在“层层剥笋”,让学生由感知层、体会层进入到深味层,如含橄榄,如品佳茗,由外在的形象的审美,进入到内在的意韵的审美,让学生数次出入于美文,这样的阅读就不是“灌输”更不是“肢解”而是“对话”,是一个灵魂出入于另一个灵魂。
第三篇:《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小组讨论〗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四 学习席慕容的《乡愁》
〖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小组讨论〗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
-------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五、拓展迁移
推荐作品欣赏: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乡愁四韵》,席慕容的《出塞》。
六、想象练习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第四篇: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一、作者介绍
1、生平简介
余光中(1928-),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青年时于四川就学。
1947,19岁,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21岁,迁香港。
1950,22岁,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3,25岁,与人合创“蓝星”诗社。
1956,28岁,开始在大学任教。与范我存女士结婚。
1958,33岁,赴美国进修。第二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回台,任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1964,36岁,赴美国讲学一年。
1966,38岁,任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台大等校兼课。1969,41岁,赴美国任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客座教授。1971,43岁,任师大教授。
1972,44岁,任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46岁,赴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52岁,任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1982,54岁,《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1984,56岁,获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
1985,57岁,离开香港,到高雄市定居,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9,61岁,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出版,并以此书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获选为联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62岁,获选为中华民国笔会会长。
1991,63岁,获美西华人学会的“文学成就奖”、香港翻译学会的荣誉会士衔。1993,65岁,《港台文学选刊》推出“余光中专辑”;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全》纳入一整页余光中评传。
1994,66岁,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中山大学聘为“中山讲座教授”。
1995,67岁,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1996,68岁,《井然有序》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69岁,长春举办全国书展,由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诗歌选集》及《余光中散文选集》共七册。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等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获吉林大学颁授客座教授名衔及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名衔。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颁赠“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 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1999,71岁,傅孟丽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由天下文化出版。黄维梁、江弱水编选《余光中选集》五册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聘为“光华讲座教授”。苏其康主编《结网与诗风——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淡江大学主编之《蓝星诗学》推出“余光中特辑”。《日不落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应湖南文协之邀访湘,先后在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岳阳师范学院、常德师范学院、武陵大学演讲。
2000,72岁,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月刊,选出余光中、丘成桐、牟宗
三、唐君毅、钱穆等十人为“中大最重要人物”。获颁高雄市文艺奖。《余光中诗选》当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南京举办“余光中文学作品研讨会”,武汉大学举办“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颁授客座教授聘书。诗集《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73岁,江堤编选《余光中:与永恒拔河》,为“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之一,由湖南大学出版。黄维梁编选《大美为美——余光中散文精选》,列入季羡林主编丛书《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2、主要作品
主要诗作有《乡愁》、《武陵年少》、《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敲打乐》、《沙田之夜》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灵河》、《石室之死》、《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余光中诗选》等十余种;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3、主要艺术活动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称为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余光中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江南水乡风物的熏染,中国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敲打乐》)但他又游历欧美世界,深受西方现代文化的滋养。可以说,他是世界思潮与民族固有之血脉孕育而生的新诗人。
对余光中艺术生命影响最大的三个时空是,四十年代的中国陪都重庆,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兴起的台北,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他有个比喻:大陆是母亲,他二十一岁离开她,六十四岁重新回来。台湾如同妻子,他在那里从男友变成丈夫,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香港是情人,他和她有十一年的缘分。而美国只能算是外遇。他游走在古今中西之间,因而能多角度地体认中国,“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是古人到现在的中国,是从边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国,包括海岛,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国。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东方时空:白岩松访余光中》)可见,中国之于他,是地域之乡,历史之乡,更是文化之乡。
4、诗歌创作创作历程
(一)创作的开端
1948年,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李庆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轮到余光中时,他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要当作家!”当时他已在南京、厦门两地初试啼声,至少发表过七、八首诗和文学评论,表现不凡。
(二)诗风转变的轨迹
(1)格律诗时期(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2)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3)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4)虚无时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
(5)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映照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
(6)走回近代中国时期(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7)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艺。
(8)历史文化的探索时期(1974-1981)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鍊句,而趋于任其自然。
(9)写实伤今、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1981以后)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渗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二、文本分析
1、写作背景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1972年,《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人们称他为乡愁诗人。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2、主旨
作者以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了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3、课文分析
全诗共分四节,短小精悍,充溢在诗中的是如丝如缕、绵而不绝的乡愁。诗人借助一连串的物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绪。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少小离家,远离故土,奔波跋涉之中自然平添一缕乡愁,淡淡的却挥之不去。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都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上。小小方寸,连着两颗彼此牵挂的心,有游子对慈母的拳拳思念,更有慈母对儿子的无尽牵挂。这让人想到孟郊的《游子吟》,却又觉得余诗已超出了孟诗的意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长大后,多了一份缠绵,多了一份期盼,乡愁变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而这窄窄的船票,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的怅然,又有痴痴等待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绵绵思恋。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人情冷暖,而今慈母故去,坟莹上衰草累累,满野空旷。那一份怀念,那一份伤感,那一份无法倾诉的无奈,都撒作这一抔黄土,都化作这一方坟墓,生死两茫茫。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以升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祖国之恋。那湾“浅浅的海峡”,却隔开故土四十载,隔开亲人四十载!此时,这浓浓的乡愁,恰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
4、艺术特色
(1)新颖别致的表现手法
A、托物寄情手法。这首诗清新隽永,诗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诗人借助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一连串的物象,使本来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也使诗人情有可依,达到了托物寄情的效果,增强了诗的感染力。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夫妻之思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母子之思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B、对比和层递的手法。分别截取了人生的几个镜头,分别展开,进行比照,人的一生就通过这几个镜头的比照,得以浓缩和概括。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到“现在”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层层递进的节奏,拓展了无限的空间,让诗人的诗情在其间纵情驰骋,个人之情、家国之情附着在具体的意象上得到尽情的挥洒:母子分离的乡愁, 情侣难见的乡愁, 生离死别的乡愁,家国之思的乡愁,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而且个人化的乡愁全部都是为最后家国之思的乡愁所作的铺垫。个人化的乡愁是自然的规律,而家国之思的乡愁则是人为的阻隔,使游子有“家”难回,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百川归海,千山朝岳”,诗人把个人的悲哀融于浓浓的祖国之恋、民族之恋,使 4 乡愁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至此,诗的感情由此而得到升华。这“浅浅的”乡愁,这淡淡的乡愁呵,具有了以往的乡愁所无法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2)独特的结构形式
A、结构上的和谐对称、参差流动之美。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B、回环复沓的结构方式。这首诗的运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旋律,诗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同一位置的词语变换,把“乡愁”抒发的荡气回肠,形成一唱三叹的审美效果。
C、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的结构方式。此诗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3)优美淡雅的语言 此诗的语言非常优美:
A、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B、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C、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更使诗歌语言富于变化,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D、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也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
E、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以上优美的语言的使用,使整首诗歌风格淡雅、清新。(4)举重若轻的抒情方式
此诗的语言清新,淡雅,柔美,作者没有一任这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的强烈而浓郁的深情象山洪一样奔涌,而是借助淡淡的倾诉性的语言而得以控制性的表达,恬淡中满蕴深情,从而产生了举重若轻的效果,也增强了这首诗如倾如诉和耐人寻味的美感。
总之,《乡愁》是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回忆!
三、阅读与思考
1.分析这《乡愁》在意象设置方面的特色。
在这首诗中,诗人营造了四个平行的意象:我-邮票-母亲;我-船票-新娘;我-坟墓-母亲;我-海峡-大陆。这组意象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表现亲情被割断的意象,都具有正常伦理关系被阻隔的性质。这群意象以反映个体人伦关系为基础,最终却指向了大的民族伦理关系。诗人选取的是一些朴素的、日常化的意象,它们给人不是奇突、扭曲、惊异的感觉,而是常人都可能有的凄凉与哀伤,正是这组看似平常的意象的巧妙连缀,使亲情、乡情与国族意识纠结在一起,烘托出悠长的愁绪、刻骨的思念和无限的眷怀。这个“意象群”具有强大的隐喻功能,接受者可以将它的寓意定位于国家统一意识,也可以将其定位于渴望修复个体的伦理关系,这正是这首诗能广泛赢得读者的原因。
第五篇:乡愁教案(定稿)
《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吟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2、通过感知诗歌形象、想象诗歌的意境来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习重点及难点
1、通过感知诗歌形象、想象诗歌的意境来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习方法
诵读、品味、探究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导入:今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今晚就是西方很多国家的平安夜,这是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假设此时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只身走在纽约的大街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展示幻灯片1,并点击鼠标,播放歌曲《念故乡》,营造情境,创设氛围)明确:也许会想起故乡的亲人,故乡的朋友,故乡的土地。他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那么,在诗人余光中的眼里,乡愁意味着什么,他将自己的乡愁寄托在哪些意象上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乡愁》。
一、作者介绍
请学生介绍余光中的生平。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余光中出生时间、地点。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赴台。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展示幻灯片2——作者介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展示幻灯片3)(1)、找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作出评价。
请同学们对刚才的朗读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你赞同他的哪些语句的处理,又对哪些处理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你也可以自己示范朗读。明确:对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要重音强调突出。“里头、外头”要突出对比强调的意味。第三小节语调要沉重些。第四小节“大陆”后应该停顿时间较长,结尾应有余音袅绕的韵味。
(2)听录音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点击鼠标,播放朗诵录音)(3)为什么我们要对刚才那些语句作如此的处理?
明确:因为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所修饰的事物上,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教师板书——
小小的邮票
窄窄的船票
矮矮的坟墓
浅浅的海峡
浓浓的乡愁
2、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展示幻灯片4)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词语怎么会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呢? 明确:反衬的写法。将浓浓的愁绪浓缩在看似微小的事物上,更加突出了乡愁之重、乡愁之浓。虽言其小,实则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愁绪。
(2)余光中先生将他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些意象当中,那我们比较过去曾经学过的一些描写愁绪的诗句,你更喜欢哪句呢? 明确:引导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一些描写愁绪的诗句,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不强求学生一定要喜欢余光中对于乡愁的描写,但要在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领略:余光中所选取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是为了让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如果是你,你会用怎样的意象来寄托你心中的乡愁呢?请仿照“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类句式,写出你心中的乡愁。
(展示幻灯片5)明确:提示学生注意仿句的要求(句式和修辞)。答案如“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或“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即可。
(4)刚才我们讨论分析了诗歌的语言,作者将他浓浓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上。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感受诗人内心那浓浓的乡愁。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乡愁。
三、意境想象
1、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展示幻灯片6)
(1)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文中哪些语句?
(展示幻灯片7—13,背景音乐为吕思清的《思乡曲》)
明确:学生在文中找与图片相联系的语句,并根据图、文说明理由。
(2)难道老师所展示的这几幅图,和你脑中所联想到的画面完全吻合?有没有同学想对老师的图片加以修改、补充的?
明确:让学生依据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加以口头描绘。选取诗中一两句进行想象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扣住诗歌的四个意象。(3)刚才同学们用语言描绘心中的画面,那么,在你的想象中,乡愁是怎样的一组画面呢?请再仿照“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类句式,写一组排比句,写出你心中的乡愁。明确:提示学生注意仿句的要求(句式和修辞)。要求比上一次仿句选取的意象更多,从而创设出一种意境。
(4)下面我们就在大家深情的朗诵声中,再一次感受自己脑中的画面,体味那浓浓的乡愁。
四、情感熏陶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展示幻灯片14)
(1)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美妙的语言,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意境之美。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以及那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作者究竟为了什么而忧伤呢? 明确:思念家人、思念故土。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国家的忧伤,民族的忧伤。(2)作者的这种忧伤能完全消除殆尽吗?我们设想一下,是不是当他今天回到大陆,他的乡愁,他的忧伤就能完全解除呢?
明确:不能完全解除。因为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母亲已逝,故园已毁,青春不再。少小离家老大回,故乡,早已不是当年他离家时的模样了。也正因此,古今中外一代代背井离乡的人们,才会用文字,用歌声,一遍又一遍排解心中永无摆脱的乡愁。(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那永恒的乡愁。
五、拓展延伸
1、欣赏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任选一个角度和余光中的《乡愁》做比较阅读。
(展示幻灯片15)
明确:可从音乐、意象、意境、情感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如:首先从诗的意象来看,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不同的意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呼应,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诗人正借此传达出渐次凝重的感情,并逐步揭示出呼唤华夏统一的深远意境。而席慕蓉《乡愁》的意象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借哀怨悠长的笛声抒发了对故乡绵绵不断的情思,借“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乡情结,离别时间愈长,思乡的感情之树愈茂。两首诗都用了多个意象来寄托自己思乡的感情,把分离后的怅然迷惘和无尽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首诗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诗在形式上很整齐,具有建筑的美。全诗四节,各节结构都相同,字数也相同,而且形式毡,都一样,这样从整体上看就显得句子齐整,结构紧凑和谐。开头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形式上定下了模式。以下三节的句式都与此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回环复沓的形式,在音节、节奏方面也有一个国定的模式,读起来确有音调和谐之美。席慕蓉的《乡愁》在形式上虽然没有余诗那般整齐匀称,但也另有一番情趣。开头一节仅两句,字数相同,形式整齐,内容连贯。第二节的第一句较长,第二节中间一句较长,整首诗显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避免了呆板划一的句式。
课堂小结:乡愁是个人的。在余光中心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席慕蓉心中,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乡愁又是民族的,同属一个民族的人们,远离故土,自然会勾起浓浓的民族情怀。希望同学们将来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头发、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皮肤、自己的心灵„„
(音乐声起,为德沃夏克《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