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5000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
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
构。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
行学习。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引用紫藤花园 的 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
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基本练
(2)克服定势——变式练
(3)串线成网——综合练.(4)拓展延伸——发展练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
价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作交流,建构概念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践操作,积累经验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 拟运动,探究方法
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直观感受,探究新知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合实模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3)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八、图形与测量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积极思考,引导猜想。作验证,总结公式。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九、解决问题教学
操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探究方法 建立模型
(1)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2)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3、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4、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十、探索规律教学
创设情境,感知规律。研究素材,猜测规律。论交流,验证规律。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十一、计算教学
讨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算法交流,分析比较。沟通优化,促进发展。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例谈:
1、现实情境,感知概念(弄清概念的来源)
主要目的通过现实情境了解概念的来源,初步感知概念。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分蛋糕的情境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有些问题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解决需要一种新的数
字,另一方面初步了解表示“半个”的意义。
注意的问题;并不一定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现实情境,或者说有些概念并不一定必须要寻找生活的原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教材上提供的情境图与三年级上册的情境图属于同一个层次,这一情境图对于初次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起点就低了。就需要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情境进行创新。有的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包括平行四边形)?你认为研究平面图形应该研究什么?(学生:研究边和角)。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也是一个现实情
境,是一个数学的情境。所以,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也可
以是数学的。
2、探索研究,形成概念(经历探索研究概念形成的全过
程)。
这一环节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参与研究概念的特点、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动手折、研究每一部分的意义,通过折纸、研究体会理解了“平均分,和其中的1分是”
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
3、体会理解,抽象概念(体验、感悟理解概念,总结概
念的特点,抽象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研究、理解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总结概括概念(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严密的概念需要教师及时的提升总结)。
4、拓展应用,巩固概念,(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用概念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在2008年韩国栋主任就对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县组织的系列达标课对数学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那时我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但对于这种课到底怎样上还存在困惑,这次的培训不但让我了解了课如何上,更加深入的掌握了五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理念,对其中的教学策略、注意问题更明确。
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具体流程为:列算式---说意义---试做---汇报交流---算法优化。
对于计算教学我们研究的较多,而且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往往我们更加重视计算的真确率,从而忽视了计算的过程以及对算理的研究,特别是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更容易忽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列算式的解说。我感觉对学生来说列算式不难,难在说题意上,我们发现我们的新课型注意了这点让学生“说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题意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为:自主探索(整理信息——列式——理由——解答)——合作交流(交流——汇报)——总结提升(优化)。
对于解决问题这种课型我想从我听过的两节课谈起:一节是高春霞老师讲的相遇问题,一节是吴正宪老师讲的二年级两步运算的问题,这两节课都很好的运用了我们的新课型。他们都把重点放在了自主探索中的整理信息上。因为只有把信息整理到位也就是学生真正的了解题意|——理解题意——掌握题意,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两位教师利用读题、说题、直观演示、画题等不同的方法深入的对题意进行解析,而且吴正宪老师还利用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明确解题的入手点。两位教师的做法为我们以后上这种课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探究课
探究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我们的教材中许多课是非常适合用探究课的模式教学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等,这种课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让他们感到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的猜测、验证,直至得出结论。让他们体会数学家探讨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神秘。
(四)统计课
统计课的具体流程为:产生统计的必要性——探索统计方法——分析统计结果。
统计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分析统计的结果。新的课型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解读的,让我们的学生经过这三个教学流程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让生活更加的有目标。
概率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三步)
猜测——实验——分析——推断——结论(五步)
五步教学模式一般用在等可能性的教学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有的是0,还有的是1,更多的是0——1之间的某一个数。教会学生猜测才能更了解生活,教会学生验证才能体会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教会学生根据结论来决策,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
总之,无论哪种课型模式只有我们教师真心去研究,去探索,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500字)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流程模板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2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还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数学有很大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六、课时安排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1、负数(3课时)
2、圆柱与圆锥(9课时)
3、比例(14课时)
4、统计(2课时)
5、数学广角(3课时)
6、整理和复习(27课时)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本环节设计与本课新授内容有关的练习。
二、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应该是学生能经历的、熟悉的、身边的事例。我们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引出知识。要再现学生的生活现实或片断,从学生的生活现实中引入学习,这就是创设情境。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这节知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让学生回顾在超市买东西的情景,问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很自然的回答就是“价格”,紧接着问他们关注过哪些商品的价格,他们就很快说出很多,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很普通的问话让学生很快知道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而且知道这节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探究新知
明确目标
每节课教师都要依据课标、教材、教参、学情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这节可课要学会什么,该怎么做。在上例中,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1 结合情景体会小数的意义(要探究操作的),2 能认读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要独立学会的),3学会用小数描述有关现象(要实践活动的)。
3自主探究
明确目标之后,学生就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动手摆拼,可以是学习课本,也可以是实验研究。在上例中,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解决目标2,目标1需要通过操作实践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4合作交流
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有了困惑教师不必要急于去讲,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汇报随机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存在的问题。在上例中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对此,我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我用钉子板围成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要求学生用“米”作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长宽,这时学生犯难了: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这是就会有同学很快说出用十分之三米和十分之二米表示,大家也认可这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我立即引出小数,让学生明确平均分成十分每份也是0.1米,三份就是0.3米,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从而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可见,在探究活动最困难的地方,可以安排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5汇报展示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之后,就应该有一个成果展示的环节,学生把自己的或小组的成果向大家汇报,看探究的结果是否跟大家一致,大家互相交流和补充,使答案更趋完整。学生通过汇报与交流,证实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由同学的补充丰富了自己的观点,有时是通过汇报展示发现自己的错误,改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也锻炼了自己的发言能力。6 点拨升华
学生把探究的结果汇报给了大家,跟大家进行了交流的同时要用充满真心的激励肯定学生的成绩。要引导学生对做过的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归纳要掌握的新知识,强化要掌握的新方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习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及时的把学生总结出来的面积公式板书出来,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识记。
四、当堂检测
检测一般要做两类题,一类是和例题同类型的习题,叫做基本题。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另一类习题是由例题延伸而来的,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是稍有难度的习题。学生把这两类习题做好了,对新知识的掌握也就基本牢固了。质疑问难
做完了检测题之后,新知识的学习巩固就结束了,这时,我们再安排一个小步骤,让学生“质疑问难”。这是针对一些上课反应较慢跟不上拍的后进生创设的一个平台,让这些学生说说学习这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如果学生真有疑惑,就在课堂上由学生帮助解决,尽量不带问题离开课堂。同时这也是优等生知识升华的机会,他们可以进行知识的课外拓展。
五、课堂总结
“全课总结”是对这节课的简单回顾,一般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一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从而圆满的完成一节课的教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颍上县六十铺镇马桥小学:刘伟
[摘要]。我们把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择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叫做“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有多种,有以获取知识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有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有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目标上。
[关键词]数学 教学设计 价值取向
哲学上:“价值就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或者人的相互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例如,食品可以使人充饥,食品对人有食用价值;电灯可以给人照明,电灯对人有使用价值;图画可以供人欣赏,图画对人有审美价值等等。”所谓价值取向,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我们把价值取向叫做价值的指向性。从数学上看,价值如同一个点,具有终结性;价值取向如同一个坐标,具有方向性。
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价值的总体描述。回想以前教学大纲的价值取向,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做题、会考试”,出现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大学生。纵观当今小学数学教坛,新课程走进校园,走进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已经是眼下基础教育的一大亮点。当今的数学教学,登上了中国教育历史上最深刻、最全面、最有冲击力的教育改革。新教育改革不止于课程、教材的改革。而是引起了从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价值取向、人才标准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现在教学的价值取向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变成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敢于创新的的标准。那么我们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即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具体落实到每个学段、每个学期、每个课时、课程的总目标都要进行具体化、个性化的处理。就是同一课程内容,不同教师的处理也是不尽相同的。“人有前面,课有万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把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择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叫做“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有多种,有以获取知识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有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有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目标上。但要把价值取向细化到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上,又该如何把握和处理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两个案例:
(一)《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联想
欣赏了两首悠扬的歌曲,同学们高兴吗?不仅我们高兴小强和小丽也被吸引来了。你瞧!幻灯演示:(AB)
A:小强每分钟走65米,照这样的速度,4分钟能行多少米?
B:小丽每分钟走70米,照这样的速度,4分钟能行多少米?
(片刻后)师:相信这两道题难不倒大家,谁能说说,你从这两道题中获得了那些信息?知道了什么?
生a:这两道题都是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生b:我觉得小强和小丽所用的时间相同,只不过二人的速度不同。生c:如果把两人所行的路程求出来,小丽一定比小强行的多。
生d:我还知道小丽比小强多行4×5米。
(价值取向:通过复习能过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好极了,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今天,我们就要在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微复杂的行程问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四个词需要同学们先理解一下。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幻灯演示)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师:同学可以用你们的动作和语言把这几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 相对:两人或物面对面站着
同时:两人或物一起行动
相遇:两人或物的距离很近,有接触
相距:两人或物的中间有距离
师:这两位同学表演的很好,同学们是不是要给他们鼓励以下?(掌声)刚才两位学生表演的很好,通过亲自演示不仅自己对这几个词透彻的理解,还帮助了大家对新内容的理解。同时,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的到了训练,所以同学们要抓住机会哦!下面还有一个机会那两位同学愿意表演,举手!师:两位同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
师问:生a相遇时你走了几分钟?
生答:5分钟呀!
师问:生b相遇时你走了几分钟? 生答:5分钟呀!
师面向大家问:从出发到相遇,两位同学同时走了几分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10分钟。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解释而是话锋一转:若一节课是40分钟,难道全班50个同学要同时上完这节课要用2000分钟吗?
“生这时才茅舍盾开:相遇时两人同时用了5分钟”这个意见马上得到同学们认可。
师: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同学们对以上内容是否理解了?那么我们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多媒体出示前面没解决的题。)
(价值取向:通过学生亲自表演、操作、验证、观察,并通过课件演示,已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在本课时起到“桥梁”的作用,教学时用10分钟完成,且大胆尝试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我只适时引导,只要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都可。教学时希望形成:生与生的交流,生与师的交流。)
二、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幻灯演示)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提出问题:
A:两人是按什么方向行走的?
B:两人1小时行走多少米?2小时呢?3小时呢?
C:当两人行走4小时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D:两人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生讨论交流
3.列式讨论
请同学们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出现不同的列式)
甲:65×4+70×4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请接受同学们对你的提问。(班里可能会出现冷场,没人举手)教师要打破僵局,我来问问你,65×4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们纷纷发言:70×4表示什么意思??? 乙:(65+70)×4 教师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讨论完后,大屏幕上出现了相应的画面演示验证了65×4+70×4和(65+70)×4是正确的。
(价值取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本题与刚才学的新词、重叠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应用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使学生处在主体位置上,尽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努力:
A、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B、设计问题尽量让学生多动起来、交流起来。
C、问题衔接设计尽量严密,逻辑性强。
D、自己与学生交流是鼓励性的语言多用。)
三、练习把练习溶入到游戏之中。(幻灯演示)
游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幻灯中
第二部分:教师叙述,学生演示。
第三部分:教师叙述,学生演示。
(价值取向: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练习,让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展,形成知识网。在教学时,我把“练习题”溶入‘智力闯关’的游戏中,并有学生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中还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游戏第2、3关中体现了知识的拓展。当学生完成游戏第三关时,可能时间不够,但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很想做完游戏。这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因为学习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 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不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吗?)
(二)、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看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情境引入:1.机器人足球比赛即将举行。会展中心扩建了比赛场地。
如图:
2.入场式上的两队机器人列成方阵。如图:
3.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扩建后的比赛场地面积有多大?
生:两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个机器人?
生:蓝队的机器人比红队多多少个?
?
二、解决问题。
1.任选一个问题,用两种方法解答。
2.学生独立解答后反馈。
①关于“扩建后的比赛场地有多大”:
(60+20)×90 60×90+20×90 =7200 =720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60+20是扩建后长方形场地的新长。新长×宽=总面积。
生:60×90表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20×90表示扩建出来的长方形面积。②关于“两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个机器人”:
4×8+6×8(4+6)×8 =80 =80 师:这样算是怎样想的?
生: 4×8表示红队人数,6×8表示蓝队人数,合起来就是总人数。
生:4+6表示一横排有几个机器人。8表示有几个横排,也就是有几列。(4+6)×8表示排数×列数=总人数。
师: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两个算式结果一样。
生:都是拆开来又组合在一起。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0+20)×90=60×90+20×90(4+6)×8=4×8+6×8 师:你能结合面积图和点子图,说说上面这两个等式的“=”两边为什么相等?
生:(60+20)×90=60×90+20×90,等号两边的算式都是在求总面积。师: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宽都是90m。
生:(4+6)×8=4×8+6×8,等号两边的算式都是在求总人数。生:两个方阵的排数相同。
3.师:说说等式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略)
4.活动: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
①写出三个这样的等式; ②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③把算式用点子图或面积图画出来,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
5.请一位学生先报一个等式的后半部分,其他学生把前半部分写在草稿本上。
如:5×9+6×9=(5+6)×9 师: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左边表示5个9+6个9,右边表示(5+6)个9,都表示15个9。
6.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归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师:能用一个算式表达出所有的算式吗?
引导得出字母表达式:(a+b)×c=a×c+b×c。
三、应用和拓展。
1.老师为班级运动员购买服装。背心每件15元,短裤每件20元。买5套运动服要多少元?
① 用两种方法解答。
②
图上应标什么数据?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图如下)
2.班级啦啦队在三元货店选一些喇叭和彩条。买5个小喇叭和8个彩条要多少元?
你能用图表示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接下去,你最想学什么?(学生回答略)。
【思考:】
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历程,学生真正在“做数学”。
一、“情境设计”促进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起支撑作用。
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
《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众多的情境设计,教师过多考虑的是情境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恰恰忽视数学学习中,情境的设计要能促进对算理的理解,体现对算理的支撑作用。(在计算的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一定得促进对算理的理解,否则可以说你的教学情境是失败的)
如:对于理解(60+20)×90为什么等于60×90+20×90。本设计结合实际问题 “扩建后的比赛场地有多大”的两种不同解决方法来理解:
60+20是扩建后长方形场地的新长,新长×宽=总面积。
60×90表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20×90表示扩建出来的长方形面积,60×90+20×90表示总面积。
二、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
(一)从面积图和点子图引入,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计算、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一般形式:(a+b)×c=a×c+b×c。
然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用点子图或面积图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如活动:“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
①写出三个这样的等式;
②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③把算式用点子图或面积图画出来,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
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又回到形来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几何意义的理解,数形结合,循环往复,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二)对于新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乘法分配律这一具体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来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练习中最后出现的图:
这是一个渗透着初步函数思想的坐标图。随着横轴(单价)、纵轴(数量)的变化,面积(总价)也在发生变化。学生初步感受到这样一个变化过程的变化规律。
这样一个刻画实际问题中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实际上也是数与运算以及等式的变形。而通过具体问题的数学建模活动,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这一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细细咀嚼,回味无穷。
总体而言,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运算教学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了很大的变化,重要的已不再是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而是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而注重计算技能的训练与注重计算算理的理解,不同的目标侧重点正体现了不同的人文价值,后者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后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教学设计基本价值取向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理论依据,也是衡量一篇教学设计好坏的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我们的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500字)
第五篇: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朝阳小学
周华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P57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视频1:回顾复习商不变的规律
视频2:出示三个分数:1/2 2/4 3/6(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动手操作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 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1)亲自折一折,验证你们的猜想。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视频3:演示操作过程(2)既然他们大小一样,那么表示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呢?(学生得出结论,三个分数相等)视频4:出示验证结论(1/2= 2/4 =3/6)(设计意图:利用折一折、画 一画、比一比的实际操作环节,并通过媒体进一步演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比较中,感性地认识到这里的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三)比较归纳 探索规律。
1、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第一组等式的三个分数。它有什么变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视频5引导观察)让学生把发现的结果小结成一句话: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视频6)
2、如果把这三个分数反过来看,三个分数有什么变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视频7引导观察)小结: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视频8)
3、让学生把这两句话总结成一句: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视频9)
4、完整分数的基本性质 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把性质补充完整。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视频10分数的基本性质)
5、现在,大家知道是运用什么性质折纸了吗?(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通过有序的交流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规律,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
(四)运用规律 自学例题 视频11:出示课本第57页例2(1)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让学生同桌交流合作,完成题目。(2)展示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分母、分子是如何变化的?根据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学例题,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五)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视频12: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2)
把35/45 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同时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3)分数的分子除以3,分母乘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视频13: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视频14:
3、把相等的分数填在同一个圈内。(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做到层次分明、多样、有坡度。安排这样的巩固练习,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练习
总结 回顾交流
本课小结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学习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学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教学的,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我本着让学生“实践” 数学、“体验”数学,以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新知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数学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首先,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的实际操作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比较中,感性地认识到这里的三个分数是相等的。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感知数学事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通过有序的交流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规律,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在整个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活动中,我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表达、辨析、质疑的训练,尽量不给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上框框,让学生展开思维,大胆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拓展,巩固深化,学以致用。在师生合作共同归纳出结论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 到层次分明、多样、有坡度。安排这样的巩固练习,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