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

时间:2019-05-13 01:1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 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蓬头:形容头发乱。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垂纶:垂。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坐在哪?

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身体象一边歪斜着坐。莓苔:河边的蒿草。映:遮掩、遮蔽。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随堂练习

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十、作业

1.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钩()准()摇()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4.背诵《小儿垂钓》 附录1:篇章阅读感悟

这两首古诗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儿童天真淳朴的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

一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池上》。“池上”是指池塘里,即荷花塘里。这首诗描绘小娃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诗的前两句叙事,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景,写小娃娃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这诗一种多美的景色呀!诗人用这一景色衬托“偷采”白莲的小娃的天真无邪和淳朴可爱,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这首诗由事到景,景中抒情。凝练的诗句中饱含着诗人对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

另一首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前两句写小孩学钓鱼的自是: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蓬头:头发乱蓬蓬的。稚子:小孩子。纶:钓鱼用的线。垂纶:钓鱼。莓苔:这里泛指野草。诗的前两句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后两句写路人借问,小孩子远远就招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怎么走,小孩远远就招招手,意思是让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这首诗不失为一首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生活的佳作,全诗平易自然、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小孩那种天真专注的神态。

合作探究:

(1)诗人为什么要写小娃的“偷采白莲”?教师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重要的是,这里的“偷采”与“偷盗”行为要区别开来,诗人写这个小娃是表现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趣童真。

(2)《小儿垂钓》中,诗人为什么写“遥招手”而不是“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能否体会到小儿当时的心理?这个探究性问题也可以放在精读时让学生讨论,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附录2: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还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诗不但国内广为流传,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胡令能(785—820)唐代诗人,他家境贫困,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被人称为“胡钉铰”。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他善于吟诗,但不愿涉足官场,后在家乡隐居。其诗生活气息浓郁,自然真切,但流传至今的仅有四首。附录3:延伸拓展

我们今天学了两首表现儿童情趣的诗,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儿童的古诗词,对原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对原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原诗读一读,背一背。

大儿锄豆河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高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 附录4:化物为我,巧学古诗 ——《小儿垂钓》教学案例

[教育背景]俗话说:欲望是最好的教师。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先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情画意,然后自己用唱、跳、演等方法,体味古诗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迁移创新,延伸提高:

师: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大家理解了诗意,在你们的脑海中,都浮现一个初学钓鱼的小男孩那可爱的样子。平时我们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跳、演等方式都可以,表达诗意,诗情。(生自由组合,准备表演)组1:我们用唱歌的方式学习,用《刘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诗演唱。(台上唱得绘声绘色,台下的跃跃欲试。)唱完后,生鼓掌。

组2:我们用朗读配合动作的方式表演,(两人读诗,一人演小儿,两人扮鱼,游来游去,一人扮过路人。)演完后,生纷纷发言。

生:我给这个小组提个意见,范明智演的小孩子不像,诗里说他连路人的问话都不理睬,但范明智却东张西望不专心。

生:我认为谢伟杰演的过路人很好,他弯腰做揖,态度很诚恳,很谦虚。师:这两位同学看得可认真了,还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意见,真好。还有哪个小组表演呀!

组3:我们用讲故事配上动作表演。(一个讲故事,其余的扮小孩、苇草、路人、鱼儿。)

演出时,生在下大笑,演完后生评:

生:这次的小孩演得非常好,蒋楚依同学不但动作做得好,神态也很逼真,把垂钓小孩那紧张而又小心翼翼的神情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生:我认为涂航辉同学的故事讲得好,他不但把诗歌的内容表述出来,还加上了时间、地点、天气等内容,就像我们亲身参与了小孩钓鱼的故事一样。生:我认为这两条小鱼也演得好,把鱼儿想吃饵又小心试探的动作表演得十分形象生动。„„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学钓鱼的情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诗 中,与诗人一起看到那有趣的场面。特别是第3小组的表演,不仅把小孩紧张的心理与天真可爱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而且还能根据古诗展开合理的想象,真是棒极了。

分析:整合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采用各种喜欢形式来重现古诗的方法比较新奇,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有了兴趣,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思维就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不仅将古诗的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情景,让人如身临其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反思:这首古诗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比较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我在备课时就把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做为教学的重点。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选择自喜欢的方式重现诗歌。在轻松活泼的表演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附录5: 重现《池上》

张小雨

夏天,池塘里的莲花盛开了,有一些还变成了又大又香的莲篷,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一天,几个小孩儿撑着小船,偷偷地来到一大户人家的池塘里玩耍。这些孩子的撑船本领很高,船行得又轻又稳。几个水性特好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潜入水中捉鱼、抓虾、挖莲藕。他们的行动和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很轻,生伯惊动了池塘的主人。眼看小船快装满了,这才小声地哼着曲儿,撑着小船回家去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呀,尽管他们很聪明,却还是不知道掩盖自己小船划过的痕迹: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荡开了,顺着小船走的方向,流下了一条长长的水路。

第二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池上》

教材分析:

《池上》是四年级古诗文诵读中的一篇古诗。这首诗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小娃撑着小艇,偷偷采了白莲。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踪迹,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乘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难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4、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现在已是初夏时节,荷塘里的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5、梳理问题。

预设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自探提示:

1、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交流:

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三)小结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熟读成诵。

三、拓展延伸

1、《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2、背诵课文。

3、默写《池上》。

4、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小儿垂钓》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一二句写山野小儿在学习垂钓的情景。他随便坐在长满青苔的草丛中,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虽然衣着不整,头发蓬乱,但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有趣,很可爱!三四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由于说话声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意思是:你再等等吧,等鱼钓到了再告诉你!整首诗所要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2、你会提什么问题?梳理问题。

预设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自探提示:

1、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交流: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一)、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

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蓬头:形容头发乱。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垂纶:垂。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坐在哪?

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身体象一边歪斜着坐。莓苔:河边的蒿草。映:遮掩、遮蔽。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二)、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7、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8、指导背诵。

(三)、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三、拓展运用

1、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2、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钩()准()摇()

3、背诵《小儿垂钓》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专心致志

样子

蓬头稚子学垂纶,姿势

侧坐莓苔草映身。

神态

路人借问遥招手,表现

怕得鱼惊不应人。

教学反思: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容易再会难,因而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谈发现:比较这两个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① 都有一个“送”字。② 都有地名。③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

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

②这么美的景色如果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 ③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5、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诗人王维又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呢?

学生读诗句,填空。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窗外绵绵的春雨、依依的杨柳„„。)③窗外那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只看到“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看到柳,即生挽留、不舍之意。王维多想再留留自己的好友啊,可毕竟皇命难违,重任在身。)

6、两位诗人都是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中送别友人,同样是送,又有什么不同呢?诗人是怎样送别的呢?

①孟浩然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乘船去繁花似锦的扬州,是因为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出去散散心的,李白会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是啊,他要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来鼓励自己的好友不要灰心,要积极乐观面对一切。)

读第一、二句,读出向往、乐观、愉快之情。② 江南三月,长江两岸繁花似锦,树木葱郁,长江上更是千帆竟渡,李白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李白眼里看到的为什么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他深深牵挂的是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啊!(指名读出那份牵挂之情。)③ 友人的船都消失了,李白是不是也该走了?他还久久地站在那儿干什么呢?他要让这滚滚的长江水捎去他的留恋和祝福。

是啊,这消失的的是——(生接)友人的帆影,“不尽”的是那——(生接)滚滚的长江水和对友人那份难舍难分的情啊。

(指名读出难舍难分、留恋之意。)

④让我们带着那份乐观、向往、祝福与留恋再读读全诗。(配乐)

6、李白用目光表达自己的情谊,那王维呢?(一杯酒)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尽”:再饮完。为什么要一劝再劝呢?阳关是个怎样的地方?(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生死渺茫;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地一别,不知何日相见„„)②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板书:伤感)

创设多种情境朗读:

A.他最想对老朋友说的是什么呀? B.师:“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千言万语,所有想说的话,都浸在了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C.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陪你——(生接)喝酒、吟诗„„(让我们再痛痛快快地喝一杯吧,读)

D.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老朋友?西出阳关就没有了——(生接)父母之爱、手足之情、天伦之乐„„(这一路上你可要多多珍重,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这酒是喝了一杯又一杯,这喝尽的是——(生接)酒,不尽的是——那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啊!

④ 元二就这样带着这份浓浓的伤感和难舍的情意上路了,让我们再一起送送他。(配乐齐读全诗)

⑤ 这首诗又叫《渭城曲》,他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还被谱写成曲《阳关三叠》流传至今。你们能把它背下来吗?

四、拓展积累

1、你们看,一样的惜别之情,两位诗人的心境却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走进了送别诗,感受到了诗歌美丽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感受到了诗歌优美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在古代诗词中,像这样表达人间真情的送别诗还有许许多多。

2、课后希望同学们好好地去找、去读,细细地去感受、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板书设计:

[送别诗]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乐观

伤感的 样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教案 20 古诗两首2

最新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2017.3.1 最新版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2017.3.1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教案 20 古诗两首1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下载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语文下册20 《古诗两首》

    【六年级语文下册 潘立辉】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

    20、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一、导课揭题,板书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

    20 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情暖人间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七言诗描写的是......

    新版苏教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春晓--草)》教案(5篇范例)

    7、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

    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共案) 主备人:陈超 执教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过程目标: 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情感目标......

    20古诗两首(定稿)

    20、古诗二首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古诗积累,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阅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

    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年级:四年级单元:第六单元 日期:2012年11月4日 一、划出诗中的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三遍,划分节奏。 二、我能用端正、漂亮的字把两首古诗抄写一遍: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