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蚂蚁的救助教学设计
蚂蚁的救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会掌握的词语14个。
2、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教学准备: 演示稿(文字片、图片、录象)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蚂蚁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昆虫,然而就是这种小昆虫的相互救助之举,却给了作者以巨大的启迪。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会对小蚂蚁产生一种新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感悟。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齐读题目,思考问题:(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说一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音。如“挣扎”与“挣到”都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词语,但它们的读音却不一样。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积累下来加以运用。
三、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4、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3、交流过程: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归纳板书 蚂蚁的救助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用力 互相关爱
奋力 互相帮助 继续 衔舍身相救
3、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小蚂蚁,我想对你说 板书设计:
蚂蚁的救助 用力 互相关爱
奋力 互相帮助
继续衔 舍身相救
第二篇:《蚂蚁的救助》教学设计(余秋怡)
7.蚂蚁的救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点句子。
3.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感悟课文主题,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
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蚂蚁的救助》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现在我来检查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请同学们准备听写。
蚂蚁 浇水 挣扎 恢复 埋住 一枚 一番 迅速 衔咬 责任 昆虫 小心翼翼
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词语,检查自改,有写错的同学请举手。说一说你错在哪,重点强调易写错的字。请同学们一起正确的读一读这些词语。
二、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顺每一句话,试试看能不能将一篇长长的课文读成短短的一句话。
2.引导学生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蚂蚁救助同伴的感人故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重点介绍了蚂蚁救助同伴的经过?
生:第四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划出蚂蚁救助同伴的经过。句一:一只蚂蚁先被同伴救了出来。另一只在同伴的奋力救助下,也从泥土中挣出了身子。1.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多音字,挣zhēng(挣扎),zhéng(挣出)2.教师范读,突出“奋力”“挣出”。讲解词语:“奋力”的感觉比“用力”还强烈点,“奋力”说明蚂蚁在救助过程中并非轻而易举,而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
3.除了同伴的奋力救助,被困的小蚂蚁做了什么?“挣”字说明被困的小蚂蚁自己也在努力。让学生感受“挣”的动作,体会过程的艰难,再将句子读生动。蚂蚁关爱生命,关爱同伴(点名读,齐读)
句二:奇怪的是,有一只黄蚂蚁却没有离开,而是在救助现场继续衔咬泥土,似乎下面还埋着什么东西。
1.这句话中的小蚂蚁为什么没有离开?(因为下面还有一个落难的同伴)2.从“继续”这两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只黄蚂蚁不畏艰难,坚持不放弃救助同伴,可以感受到它对同伴的关爱。3.让我们带着感动一起将这句话读一读。
过渡句:“我”在见证了蚂蚁救助同伴的感人过程后,被他们“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带着内疚和感动,这一次“我”选择了帮助它们逃脱困境,课文中的“我”是怎样帮助它们的呢?
句三: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1.这里也有一个多音字:tiāo(挑选),tiǎo(挑战)
2.“极其小心”可以感受到我十分小心谨慎,动作细致认真,生怕再由自己的不当给小蚂蚁带来伤害。从中可以反应出我对小蚂蚁生命的重视,对它非常关爱。3.与“小心翼翼”对比,进行选词造句。(我小心翼翼地关上了门,生怕吵醒正在睡觉的妈妈。)
4.带着感情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过渡句:在“我”的帮助下,这只埋在土里的小蚂蚁露了出来。见到同伴被救后的黄蚂蚁有什么表现呢?
句四:黄蚂蚁看到同伴后,立即上前去亲吻触抚,并试图将它衔走。这时,被救助的蚂蚁已经恢复过来,与黄蚂蚁互相用触角碰了一下,便一起离开了。1.“立即”说明动作快,“亲吻触抚”看出关系非常亲密,“试图”说明黄蚂蚁很小心,不敢直接衔走,怕伤害到同伴。从中可以感受到黄蚂蚁关爱生命,关心同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互相用触角碰了一下”猜一猜是在干嘛?(可能在交换信息,庆贺胜利)过渡句:学到这里,你知道蚂蚁是怎样一步步救助同伴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填空练习:一只蚂蚁先被同伴救了出来。另一只在同伴的奋力救助下,也从泥土中挣出了身子,之后它们迅速离开。但是有一只黄蚂蚁仍在衔咬泥土,准备救出埋在土里的同伴。在“我”的帮助下,土里的小蚂蚁露了出来,黄蚂蚁立即上前去亲吻触抚,并试图将它衔走,最后,当被救助的小蚂蚁恢复过来后,两只蚂蚁一起离开了。
过渡句:在见证了这样一场感人的救助后,“我”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这里说的小蚂蚁表现出了人类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是指什么?(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品质)
四、总结全文
师:这篇课文先介绍了蚂蚁救助同伴的原因是因为“我”的一次浇花,导致蚂蚁们遇险,再写了蚂蚁救助同伴的过程,最后写出了“我”的感受。整篇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的,故事非常清楚明了,这就是按顺序叙述。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第三篇:《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刘邦谋士张良用糖做诱饵,使蚂蚁闻糖聚聚成字,最终导致霸王自杀。)导入新课-----蚂蚁的救助。接着处理生字和疑点词句,并且分组竞争,上台展示,评出最佳组。然后,分段落大意,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激发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反馈练习,及时解决当堂问题,达到现学现用,不留知识漏洞。
优点:
1,小组合作,上台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导入新颖,引人入胜。
缺点:
1,品读课文,讲解有点多,给学生空间少。
2,假如课的结尾,用爱的奉献的歌曲,渲染氛围会更好。
拓展延伸:
生命是可以相互感动的,爱是可以相互传播的。有时,只要我们伸一伸手,就可以握住一份美好的情缘,跟可以牵出一份人世间的温馨!孩子们,小动物都知道,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难道我们人与人之间不更应该将爱心一个一个的传递下去,建立美好的家园吗?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蚂蚁的救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蚂蚁的救助(第二课时)
教学三维目的: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在朗读课文中体会作者的感情。(3)体会蚂蚁的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蚂蚁的精神品质。(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教育学生应该向蚂蚁学习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蚂蚁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教育学生应该向蚂蚁学习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具及点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大家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别人遇到了困难,或者当别人处在危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吗?(想办法去帮忙别人)
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自然界的动物在同伴遇到危难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呢?它们是不是也会像人那样去向同伴伸出援助之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看动物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二、复习回顾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这几只黄蚂蚁为什们会落难?
3、学生汇报
4、蚂蚁浮在水面上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体会“挣扎”的含义)
5、两只落难的黄蚂蚁又有什么感受呢?(体会“努力挣扎”的意思)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蚂蚁是按照什么顺序救助同伴的?
2、学生汇报
3、在描写救助蚂蚁的段落中,哪些语句让你难忘呢?
4、学生汇报。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汇报。
3、作者有什么感受?他又想到了什么呢?
4、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谈感受。
5、这种道德品质究竟是什么呢?
六、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顺序说出蚂蚁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从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的第一课时
2、搜一搜班里助人为乐的好同学。教学反思:
1、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段落,然后直接切入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这样的流程条理清楚,结构上一目了然,重点也凸显出来了。
2、在学习蚂蚁救助过程中,让学生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自己动口说说,明白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因为这篇课文的中心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来体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的,从而也让学生感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应懂得关心他人,危难之急互相帮助。
3、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那么,在每一次的救助中,哪些词句体现出了这种感动呢?抓住“用力、挣扎、衔咬、触抚”等词语,让学生体会蚂蚁的无助,而这时施救者的举动是那么温暖人心,让人真正地感动,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第五篇:蚂蚁教学设计
《蚂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力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科学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在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去探究,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让我们的科学课因实验探究而更加精彩。本节课让学生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用不同方法观察,以细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的过程。能依照“做猜一猜一一做——说一说——思一思——议一议”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全体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思维分析,自主建构概念,从而获取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要专门认识的第三种小动物,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型,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用不同方法观察,以细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比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蜗牛和蚯蚓这两种动物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了解,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所知,对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做进一步的学习,从而知道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陆地上生活的本领。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
难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学习方式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交流互动
【学习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饮料瓶盖、泡沫块、纸条、画笔、水槽、烧杯等。
【课前活动】
课前让学生观察蚂蚁。(教师提示:静静地观察蚂蚁,请别碰到蚂蚁的身体,也不要用手直接捉蚂蚁,以免伤着它。)
【设计意图:直接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蚂蚁入手,以便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更是较好地体现了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圈为主线展开科学探究”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生:捉到了。
【设计意图:直接从学生身边熟知的蚂蚁入手,自然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探究问题,也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更是较好地体现了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圈为主线展开科学探究”的特点。】
二、引导探究
师:你们是在哪找到蚂蚁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是怎么去捕捉的?
生:墙角边,我是用馒头渣来引诱的。
生:草丛里,用吃饭时掉的肉沫来引诱的。
生:大路边,我是用糖块引诱的。
……
师:看来同学捕捉蚂蚁的方法真不少,也捕捉了许多小蚂蚁。
2、交流对蚂蚁的观察情况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捉蚂蚁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在课前观察蚂蚁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好吗?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蚂蚁虽小,可是总是在不停的爬。
生2:我看到了蚂蚁们来的来、去的去,好像总是很忙碌。
生3:我看到了蚂蚁发现大的食物搬不动时就会一群蚂蚁一起搬。
生4:蚂蚁特别喜欢吃甜的和香的东西。
生5:我看到了一只蚂蚁知道哪里有食物后,接着就带来了一大群的蚂蚁。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感受到观察小动物的乐趣。】
师:现在教师请你们用笔画一只小蚂蚁,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请画得最快的几位同学把画的小蚂蚁贴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贴蚂蚁)
师:这几位同学画得都很好。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画一只小蚂蚁,看看要画好一只小蚂蚁必须要画出小蚂蚁的什么?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
(教师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思考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画出小蚂蚁,并让同学们再次拿起笔,把自己的小蚂蚁画得更好并小结。
师小结:
(1)、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食物。
(2)、用毛笔将蚂蚁刷入瓶内。
(3)、用带有气孔的盖子盖好。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能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探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研讨观察小蚂蚁的方法
师:那么我们根据我们画的小蚂蚁,同时观察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看看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学生观察小蚂蚁
师: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生:小蚂蚁有很多脚。
师:那么小蚂蚁到底有多少脚呢?
生:老师,数来数去也数不清。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蚂蚁很小,看不清楚。
生:蚂蚁还要爬来爬去,很难看清楚。
生:蚂蚁老是爬走,一不小心它就没影了。
(教师板书:太小、乱爬)
师: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一种方法就写在预备的小黑板上,看看哪组写得方法最多,然后我们一起交流。
(问题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
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写出讨论结果。
教师小节出4种较好的方法:
(1)放在浮在水面上的饮料瓶盖上,蚂蚁就不会乱爬。
(2)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3)放在薄一点儿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观察。
(4)用放大镜来观察。
【设计意图: 老师和学生反复强调观察方法和观察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
师: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请你们小组说说。
生:把小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观察。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从实际看,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象是很丰富的,不可限量的,这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师:这个方法不错,老师这里就有这样的观察器具(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只要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材请各组小组长选择领取,观看蚂蚁时教师强调:
(1)观察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2)注意观察方法(昆虫盒观察法)和观察顺序(从上往下观察)。
(3)主要观察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长着什么?
(4)观察要求:
观察结果要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记录卡上。
师:老师把观察要求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你再来说一遍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再请另一名同学说说观察要求)。
【设计意图:老师和学生反复强调观察方法和观察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
4、探究出小蚂蚁的身体特点。
师:今天老师把蚂蚁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做客,请各位同学观察时不要伤害小蚂蚁!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师: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生:蚂蚁身体分三节,而且有三对足,头上还有触角。
生:是四节。
生:(多数同学)三节。
师:其他组呢?
生:老师,蚂蚁有些还有翅膀。
生:对,是这样。
生:蚂蚁的3对足长在胸部。
5、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很聪明,观察的也很仔细,蚂蚁的身体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头、胸、腹。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上长有三对足。
师: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有同学说部分蚂蚁有翅膀,那么,翅膀是不是蚂蚁的身体特征呢?为什么有的蚂蚁有翅膀,有的却没有呢?全班注视)
生:蚂蚁老了,所以长翅膀。
生:长翅膀的蚂蚁只是蚂蚁很多种类中的一种。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个问题请你们回家上网查一查,再到学校交流吧!
【设计意图:在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多元化、自主化。】
三、课外延伸
师: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蚂蚁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如蚂蚁怎样吃东西?蚂蚁是怎样用触角传递信息的?冬天我们看不见蚂蚁,蚂蚁去哪了等,你们想不想再继续去研究?
生:想。
师:现在发给每小组一个课外调查表,请各组课下继续观察一下,看看蚂蚁还有哪些生活习性和有趣的事,下一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研究信息报告会”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得《生物的家园》吗?
生:记的。
师:那么,观察完了小蚂蚁,我们应该为小蚂蚁做些什么呢?
生:送小蚂蚁回家。
师:噢,那小蚂蚁家在哪儿?
生:在大树下。
生:在墙角边?我经常看见小蚂蚁在墙边的缝隙中爬
出。
师: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四、板书设计:
头
有一对触角
蚂蚁的身体
胸
有三对足
腹
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就在于内容来自于学,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思考,去探索。这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实验,能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所以在安排课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和实验,学生从中获益。
先是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首先谈到的是如何捉蚂蚁,学生碰到这么小的动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孩子想其他捉蚂蚁的方法,也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启发孩子。其次是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才能进行描述。蚂蚁的体型很小,教师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从用放大镜的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之间的差别,并从中获得乐趣,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学习描述观察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比较,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其次是学生在画蚂蚁后,教师提出: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这促使每个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教师安排了学生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结果同学们不但没能观察清楚蚂蚁,而且把蚂蚁给放跑了。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观察尝试,学生在不断改进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学生在问题的激励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蚂蚁的有关知识。特别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说明学生对探究这一教学方式是认可的,应当成为今后教学的主导方向。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要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