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共5篇)

时间:2019-05-13 01:0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第一篇: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前期分析、教学目标编写、教学过程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情境、资源、媒体、课程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顺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与实施、教学设计总结性评价

第二篇:教学设计步骤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综合多种学科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学科,其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视野对教学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转引自何克抗等,2005),其中学习理论是四种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尽管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种类繁多,但通过对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学习理论)进行认真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面向教师教的传统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三类。

传统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策略;(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5)进行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6)根据形成性评价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调整。

二、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王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

化学生的意义建构;(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则在理论、方法和过程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上都兼取两者之长并弃其之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设计过程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活动设计;(4)学习情境设计;

(5)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6)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客与策略进行调整。??? 在环节(3)中已涵盖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等策略的设计;在环节(4)和在环节(5)中则包括了情境创设和资源提供的要求。

传统教学设计通常也称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其教育思想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按这样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出来的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程的监控,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学生全面打好各学科知识基础是有利的;不足之处是由于长期“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且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像力。

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也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教育思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 探究、自主发现,这无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却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随着blending learning新概念逐渐被国际教育技术界所接受。愈来愈多的教师认识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自己的突出优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也有自身的缺陷(不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好与之相反。若能将两者有机结合,正好可以优势互补。结合以后的教学设计,我们称之为“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篇二: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

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

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

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

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篇三: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的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的作用

“教学流程图”顾名思义是关于教学过程的流程图,它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蓝图,其作用在于:

——它可以直观地显示整个课堂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比重;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也可以简洁地呈现出来;

——它也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层次性等。教学过程流程图是浓缩了的教学过程,它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

二、常见的图例有 篇四: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过程一般包括: 前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其中,学习者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教学评价是构成教学设计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要素,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予以注意: 1.“学习者分析”就是要明确“教给谁”,是“导向”。

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行为和情感变化反映出来,学习最终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所以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学生为导向。教学设计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在分析学生学习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需求、接受能力、个别差异等,对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刺激,及其内部学习发生过程加以统筹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2.“确定目标”就是要明确“教什么,学什么”,是“核心”。

师生的活动、教学资源和媒体的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及其应用,要以目标为核心,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3.“制定策略”就是要明确“如何教,如何学”,是重点。教学策略是为实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解决方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4.“教学评价”就是要明确“教的怎样,学的怎样”,并进行调控。教学评价是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较,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和手段,收集真实的评价数据,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价值判断,从中获得对教学方案修改的信息,调控教学过程。篇五: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步骤

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以及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希望教师能够“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

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是该领域的四大核心问题。然而,人们一直以来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关注较多,而对“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探讨得较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没有把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没有整体地、一致地关注着同样重要的上述四个问题。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即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但是,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却发现,这一意图至今并未很好地得到实现。尽管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课程标准已经代替了教学大纲,但课程标准似乎并没有给教学实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新课程到底倡导什么样的“新”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什么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是根据上级或专家规定的“好课”的标准上课,还是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与目标来开 展教学;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还是基于课程标准自主处理教材(即“用教材教”);是模仿别人的“优质课”,还是基于课程标准创造自己的优质课。这些问题还依然存在。更进一步地,关于作为学生应知和能做的“期望列表”——课程标准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讨论,就更是鲜见了。

因此,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课程实施取向,指出当前我们应当基于课程标准来实施课程,进而探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期为我国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一、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尽管人们对“课程实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是教师怎样将规划好的课程方案付诸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除上述提及的学校/课堂层面的教学外,还应包括地方层面的课程推广,但是,不管怎样,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范畴。本文将课程实施限制在教学范畴来探讨。

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最为大家熟知和广为引用的是snyder等人提出的忠实(fidelity)取向、相互调适(mutual adaptation)取向和课程创生(enactment)取向。这三种取向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囊括了实施中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情况。事实上,对任何政策、方案或计划的实施都可以拿这个框架去分析,因此,在理论上它具有广泛的解释力。但是,回到我们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课程实施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

都是活生生的人,教学离不开他们的情感、动机与价值观,何况学校与课堂在情境方面又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教师势必要灵活地处理这种差异;另一方面,三种取向的划分缺乏现实的执行力,如“相互调适”如何调适,调适的依据与标准是什么,“课程创生”创生什么,创生的依据与标准又是什么,这些核心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因此,它对教学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更关键的是,它无法为回答我们前面提到的、我国当前正面临的课程实施问题提供适宜的概念工具。这促使我们从我国的传统和现实出发,尝试提出更具本土性的课程实施取向分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二是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三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教学)。当前,尽管有了国家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该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依据教科书来实施课程。

(一)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 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所信奉的理念开展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真正进入教师关注的领域。这种课程实施取向主要存在于普及教育和教科书(正式的学生课本)出现以前。

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中的课程与教学系于教师一身。教师 成为教育内容的活的载体,教师所具有的经验成为课程的内容,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理念左右着课程实施的格局,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教什么”和“怎么教”都由教师自身有什么可以教和他所信奉的怎么教得好的理念所决定。(2)教师在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中扮演着神圣的角色。也正因如此,在漫长的教育史上,教师往往被看成是某种神圣的或社会主导性观念的传播者。教师有如牧师,是圣训的代言人,或者,是统治者声旨的发布者。(3)在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他所拥有的经验主宰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结果。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在古代,由于受教育的人数少,对教师的要求高,能担当教师这一角色的人多数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的言传和身教被社会认可,被人们奉崇,具有权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求逐渐扩大,基于教师经验实施课程失去了它的现实性。即便教学真的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那么,教师的自我也必须有质的规定性,有底线的要求。不然,教学就存在太大的随意性。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有学者指出,“不少时候,语文教帅在教学生的,还是小集团内流行的或个人现行生产的‘知识’。而那些阐释、变异、生产,往往是不自觉的、即兴的、无理据或者仅以‘我以为’的个人件反应为理据,从来没有被要求作学理的审查。僵化和随意性过大并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严重问题。”其实,不仅语文学科如此,凡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都可能存在这一严重问题。

(二)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普技教育的需要,教科书开始在西方出现。在我国,真正的教科书(正式的课本)是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以后的事。教科书的不断运用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的面貌。教科书越来越成为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起着决定作用。“教科书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教科书是“支配性的教室资源”,甚至决定该学科80%的课程内容。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的“课程”几乎等于教科书,大家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科书看做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2)教师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无论是农村的教师还是城市的教师,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也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教科书是教材的权威,是教学方案的心脏;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几乎完全取决于教科书。”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对新课程带来的教材更是持抱怨的心态。在他们看来,教材改变了,原来他们习惯并熟练了的教学内容都变了,所以给他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并且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3)学生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成为了一个被不断灌输的容器,他们视教科书的内容为定论的知识,学生的学只是围绕着感知、理解和记诵教科书而展开。

第三篇: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

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

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

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

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篇二: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综合多种学科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学科,其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视野对教学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转引自何克抗等,2005),其中学习理论是四种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尽管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种类繁多,但通过对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学习理论)进行认真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面向教师教的传统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三类。

传统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策略;(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5)进行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

(6)根据形成性评价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调整。

二、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王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

化学生的意义建构;(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则在理论、方法和过程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上都兼取两者之长并弃其之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设计过程主要包括:(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活动设计;(4)学习情境设计;

(5)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6)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客与策略进行调整。??? 在环节(3)中已涵盖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等策略的设计;在环节(4)和在环节(5)中则包括了情境创设和资源提供的要求。

传统教学设计通常也称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其教育思想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按这样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出来的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程的监控,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学生全面打好各学科知识基础是有利的;不足之处是由于长期“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且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像力。

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也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教育思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

探究、自主发现,这无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却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随着blending learning新概念逐渐被国际教育技术界所接受。愈来愈多的教师认识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自己的突出优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也有自身的缺陷(不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好与之相反。若能将两者有机结合,正好可以优势互补。结合以后的教学设计,我们称之为“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篇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导致最后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关系之间构成的“合力”。这是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理。善于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争取最大合力,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3.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原理

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有序不但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感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

教学有序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的活动上,而且也要体现在学生本身的学习上。不仅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而且也要贯穿于其它教学活动中,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4. 反馈控制原理

为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的措施。

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方法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前置反馈、即时反馈、延时反馈)进行。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八个基本要素,如下图所示: 1.教学对象分析分析要点:

①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水平,为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②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情感、动机、兴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以及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的水平,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③分析社会背景,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教学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补救措施。2.教学内容分析分析要点:

①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③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主要描述的是学生通过教学,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三维目标)

4.运用低起点、密台阶、多训练、勤反馈、早补救、常激励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设计具体包括: ①新知导入起点要低;

②学习新知前要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复习的内容一定是和新知密切相联系的知识,进而铺设学生学习的各种台阶,注重教学的反馈与激励。③体现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对新知的反复训练,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注重学习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特别应注意的是训练的广度、梯度和深度。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①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②教学内容的容量、深度和广度要恰当;

③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 ④教学内容的难点也要明确,并要设计好解决、检查难点的方法;

⑤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既要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排列,又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来排列。

⑥精心设计练习的量和质,以及练习的方式方法。6.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讲练法、练习法、实验法、图示法、比较法、启发法、提问法、类比法、程序法、掌握学习法、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

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要依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设备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等而定。7.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

教学媒体指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传统教学媒体有:书本、语言、黑板和图片;

现代教学媒体有:录音、录象、投影、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合理运用组合媒体,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措施。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要求是:

①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必须有机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②媒体的运用必须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有效。8.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设计

1.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使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到达度。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第四篇:教学设计步骤

教学设计步骤

教学设计:

1,课题(课的内容是):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 ②难点: 4,教学过程: ●导入 ①讲述 ②讲解 ③示范 ④讨论 ⑤练习⑥展评 ⑦小结

5,课外拓展(课外练习作业不强制)6板书

7,教学反思

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找朋友游戏,大屏幕图片和抽纸条介绍对),歌曲导入,活动导入,多媒体视频导入,游戏导入,复习导入,提问导入等。展评,主要以画展,拍卖,T台秀等形式。试讲时对练习这个环节要进行指导。面试时跟考官问号,“各位考官好,我是第十一号考生。”鞠躬。提问叫同学时看着“同学”。亲和力。自信。结束“以上是我试讲全部内容,谢谢考官的聆听。”

面试注意事项

中学老师面试应聘者的时候,1,形象气质和自信心,这是第一印象,甚至很多时候哪怕你讲课不是很好都可以用这个弥补,所以一定打扮的好好地,但最忌讳的是妖艳的打扮,朴素大方,不卑不亢,眼神的交流,注意,一定要和面试你的长者有眼神的交流,善意的自信,不能自负,2,知识性的错误绝对不能犯,绝对不能,哪怕不清楚不讲,都不能乱讲,这是原则!切记切记!!所以,提前应该把重要的课程温习一遍,最起码必修一二那些还是很容易抽到的,3,课堂要注意形式,平铺直叙式的满堂灌是不会受到欣赏的,所以要使得课堂稍微有趣一点,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但绝不能过于花哨,徒有虚表也很受老教师的反感!4.课堂的容量和深度,这些就是真正考验个人功底的时候,所以要研究教法学法,研究高考试题甚至竞赛试题,有些课本外的拓展非常有必要5,如果你能博学多才的把本学科外的东西揉进来,那也会受到欣赏,比如你讲核物理,如果带一点军事和爱国主义教育那会使得人眼前一亮,增加印象分。6,无论怎样,你只是一个本学科的专业教师,所谓术业有专攻,不能想着把什么东西都加进来,也不能想着一节课想把所有东西都讲清楚,只要你能把重要的东西讲清楚,使得学生真正理解,那就是极好的,因为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课堂目标是连续的几节课才可能完成的,所以切勿操之过急,7,语言要精练,切记满口开河,表述要专业,切记过于生活化,像聊天那样可不行,8.文明礼貌,记得鞠躬,谦虚的接收长者的建议,“谢谢、您”这些基本用语应该是很必要的,9.一定要表现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当然了,如果你真的只是想赚钱,就早点离开吧,教育行业真的不值钱,当然一些机构的收入还是比较客观的,像我们,现在是累的真的跟狗一样,但是有时候的那种小幸福还是在很知足的。10.关于面试的问题,比如班主任,比如老师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把握一点就行了,爱学生,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或是孩子一样,那么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至于说什么板书呀什么的,就应该多练练,字如其人吗,还是要些好看一点的。加油!

第五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步骤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步骤

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以及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希望教师能够“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

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是该领域的四大核心问题。然而,人们一直以来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关注较多,而对“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探讨得较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没有把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没有整体地、一致地关注着同样重要的上述四个问题。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即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但是,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却发现,这一意图至今并未很好地得到实现。尽管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课程标准已经代替了教学大纲,但课程标准似乎并没有给教学实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新课程到底倡导什么样的“新”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什么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是根据上级或专家规定的“好课”的标准上课,还是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与目标来开展教学;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还是基于课程标准自主处理教材(即“用教材教”);是模仿别人的“优质课”,还是基于课程标准创造自己的优质课。这些问题还依然存在。更进一步地,关于作为学生应知和能做的“期望列表”——课程标准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讨论,就更是鲜见了。

因此,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课程实施取向,指出当前我们应当基于课程标准来实施课程,进而探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期为我国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一、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尽管人们对“课程实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是教师怎样将规划好的课程方案付诸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除上述提及的学校/课堂层面的教学外,还应包括地方层面的课程推广,但是,不管怎样,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范畴。本文将课程实施限制在教学范畴来探讨。

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最为大家熟知和广为引用的是Snyder等人提出的忠实(fidelity)取向、相互调适(mutual adaptation)取向和课程创生(enactment)取向。这三种取向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囊括了实施中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情况。事实上,对任何政策、方案或计划的实施都可以拿这个框架去分析,因此,在理论上它具有广泛的解释力。但是,回到我们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课程实施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教学离不开他们的情感、动机与价值观,何况学校与课堂在情境方面又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教师势必要灵活地处理这种差异;另一方面,三种取向的划分缺乏现实的执行力,如“相互调适”如何调适,调适的依据与标准是什么,“课程创生”创生什么,创生的依据与标准又是什么,这些核心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因此,它对教学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更关键的是,它无法为回答我们前面提到的、我国当前正面临的课程实施问题提供适宜的概念工具。这促使我们从我国的传统和现实出发,尝试提出更具本土性的课程实施取向分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课程实施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二是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三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教学)。当前,尽管有了国家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该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依据教科书来实施课程。

(一)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

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所信奉的理念开展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真正进入教师关注的领域。这种课程实施取向主要存在于普及教育和教科书(正式的学生课本)出现以前。

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中的课程与教学系于教师一身。教师成为教育内容的活的载体,教师所具有的经验成为课程的内容,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理念左右着课程实施的格局,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教什么”和“怎么教”都由教师自身有什么可以教和他所信奉的怎么教得好的理念所决定。(2)教师在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中扮演着神圣的角色。也正因如此,在漫长的教育史上,教师往往被看成是某种神圣的或社会主导性观念的传播者。教师有如牧师,是圣训的代言人,或者,是统治者声旨的发布者。(3)在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他所拥有的经验主宰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结果。

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在古代,由于受教育的人数少,对教师的要求高,能担当教师这一角色的人多数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的言传和身教被社会认可,被人们奉崇,具有权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求逐渐扩大,基于教师经验实施课程失去了它的现实性。即便教学真的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那么,教师的自我也必须有质的规定性,有底线的要求。不然,教学就存在太大的随意性。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有学者指出,“不少时候,语文教帅在教学生的,还是小集团内流行的或个人现行生产的‘知识’。而那些阐释、变异、生产,往往是不自觉的、即兴的、无理据或者仅以‘我以为’的个人件反应为理据,从来没有被要求作学理的审查。僵化和随意性过大并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严重问题。”其实,不仅语文学科如此,凡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都可能存在这一严重问题。

(二)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普技教育的需要,教科书开始在西方出现。在我国,真正的教科书(正式的课本)是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以后的事。教科书的不断运用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的面貌。教科书越来越成为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起着决定作用。“教科书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教科书是“支配性的教室资源”,甚至决定该学科80%的课程内容。

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的“课程”几乎等于教科书,大家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科书看做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2)教师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无论是农村的教师还是城市的教师,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也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教科书是教材的权威,是教学方案的心脏;没有教科书就没有学校,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几乎完全取决于教科书。”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对新课程带来的教材更是持抱怨的心态。在他们看来,教材改变了,原来他们习惯并熟练了的教学内容都变了,所以给他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并且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3)学生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成为了一个被不断灌输的容器,他们视教科书的内容为定论的知识,学生的学只是围绕着感知、理解和记诵教科书而展开。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批判、反思和意义建构等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发展。

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教材”。在奥恩斯坦等人看来,“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教科书依然是课程的重点。如果问教师和类似的其他人,在某年级或某地区课程是什么,他们最普遍的回答会指向教科书。教科书极大地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一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它的这种影响力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经验和获得的知识。”教科书的影响如此之大,以及师生对其极强的依赖性,需要我们对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进行必要的反思。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有书读”,而是希望“读好书”,于是教育质量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教育质量监控的名义下纷纷立法或制定国家标准,产生了“基于标准的运动”;另一方面,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教师即“教书匠”的形象,希望教师分享到部分课程权力,除了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外,还需要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第八次课程改革出台了国家课程标准之后,也正在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因此,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问,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求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像有些教师认为的“课程标准涉及到的内容我就教,课程标准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我就不教”。确切地说,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特征

如上所述,自从进入普及教育时代,在出现国家课程标准之前,教科书占据着一个核心的地位。教师考虑最多的就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至于“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教师不仅关注得不多,而且也没有学理的和权威的依据。有了国家课程标准之后,就要求教师应该“像专家一样”整体地、一致地思考上述四个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所谓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有了国家课程标准之后,教学的目标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它不是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的经验,而是来源于国家课程标准;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都是由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决定的。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但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中间存在着一段比较大的距离。课程标准反映了对学生的总体期望,是课时教学目标累积起来达成的,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必须经过多重转换:课程标准(一个学段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学年/学期目标一一单元目标一一课时目标。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结合教科书的内容,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形成单元/课时目标。也就是说,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源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教师需要根据先定的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教科书只是用以支持教学的工具或资源之一。

(二)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估是外加于教学过程的一个部分,主要用于检测学生是否已经知道教师所教的东西,能否表现出教师所教的技能,而不是用于检测学生是否学到根据目标要求应知和能做的东西;且评估的设计通常是在课程单元完成之后,其功能在于检测或提供反馈,不具有指导教学的功能;评估的设计、实施和评分常常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少关于目标及高质量表现的清晰意识。在实践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教师自己编制的试卷很少反映学生的学习,也没有反映课程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且经常是不清晰的,因此也是不公平的。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努力去证明“教到什么程度”,评估是为了获得“教到什么程度”的证据,它代表着学生需要知道的东西,是与目标紧密相联的。教师的教学是从对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以及学生作业应有的质量的清晰构想开始,再到计划一系列的活动以保证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出色的表现,进而获得对学生达成标准的证明。换言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由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共识来驱动的。为保证学生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要展示成就,学生必须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成标准应有怎样的表现质量。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能够指导课的内容设计,指导课的计划和节奏,指导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估。就此而言,明确学生在结束时能做什么,最终判断表现的指标又是什么,并对学生作出解释,这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起点。也就是说,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评估的设计必须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

在基于教师经验或教科书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个人的判断或者某种工具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定,学生学习等级的判定反映的是教师个人关于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理解。不同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判断仅仅指向于学生表现的质量。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学习结果的质量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但达成这一结果的方式却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仅仅让学生完成作业是不够的,必须将学生做的作业用来证明学生在掌握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意向方面的进步。教师必须在头脑中清楚地意识到所期望的质量,引导学生去实现这些进步。教学不是随机的,而是与学生已知的、能做的以及所期望的学习质量紧密相、关的。教师必须有多种教学策略来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并规划适当的学习机会,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实现进步。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否成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判断。教师们再也不能说,“我课教得很好,只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习。”良好的教学的证据是达成了共同制定的标准,如果证据表明学生没有适当的表现,教师就应当提供额外的教学。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对表现的评价是根据共同认定的表现标准来判断特定的表现证据,也就是说,对学生进步和表现质量的判断必须反映出课程标准所列举的适当表现的特征。尽管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因个人偏好产生的差异,但学生总是有理由“会被一个教师看成好的,也会被另一个教师看成好的”。一个教师眼中合理的进步也会被其他教师看成是合理的进步,学生也能运用这种特定的质量指标来引导自己的学习,判断自己的作业与进步。学生的作业是表现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判断教学成功或是否需要改善的重要依据,教师据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为设计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决策基础。

三、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的一般程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都有别于传统的基于教师经验或教科书的教学。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一般程序

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经验或教科书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得出学习质量的结论,进入下一主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也需要一套专业的程序。具体地说,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由以下八个步骤组成:明确内容标准,即“如何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选择评价任务,即“证明学生达到上述标准的最好途径是什么”;制定评价标准或开发评分规则,即“用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准则是什么”;设计课程以支持所有的学生做出出色的表现,即“怎样选择和组织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时表现突出”;规划教学策略以帮助所有的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即“什么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实施规划好的教学,即“怎样实施上述选定的那些方法和策略”;评估学生,即“利用学生表现址据确定上述标准实现程度”;评价并修正整个过程,即“是否需要补充教学,补充什么”。

(二)基于课程标准编制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个学年/学期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它是教师对学年/学期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课程纲要通常回答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范围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方式与安排以及所需的教学条件等问题。

教师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制定学年/学期课程纲要?首先,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学年/学期某门课程的目标。这样,相关的课程标准便得以贯穿学年/学期课程纲要之始终;教师实施学年/学期课程纲要的过程,也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学年/学期课程纲要质量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衡量:对所有学生而言,课程纲要中的目标是否来自于课程标准,且都是易于被检测或证实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的选择是否有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评价方案是否具有准确性与可行性。其次,基于课程标准制定学年/学期课程纲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标准、教材、评价三者的对照分析,获取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年/学期课程纲要。上述工作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表格来进行。

(三)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案

教案往往是指单元或课时的教学方案,教师如何基于上述的学年/学期课程纲要设计教案?让我们首先来看传统的教案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之间的差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和传统教案存在四点显著差异:一是关于标准的陈述;二是教学目标指明预期的学生表现或成果;三是检测这些表现或成果的评价活动方案;四是引导这些表现或成果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时应当不断追问:关于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在学年/学期课程纲要的目标中的地位或作用怎样,“我”是否理解或清楚地表达了课程标准对学生所提的应知和能做的期望,“我”设计的评价方案能否最好地证明预期的学生应知和能做的期望,学生是否能提供达到或超过标准的作业,“我”该设计怎样的教学让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当然,我们不必按照上面的模式按部就班,但它至少表明了一点,我们需要增强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尽管基于教师经验或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存在一些问题,希望教师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但事实上,这仍然还是一种理想。我们自己不能“只有一双眼睛却有两种眼光”,用左眼批判的眼光看历史和现实,却用右眼欣赏的眼光看未来。其实,真正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充分条件是课程标准本身的完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课程标准必须具有相当的专业品质,必须是经过深入研究、得到广泛认同、便于分解操作的权威文件。就我国而言,由于真正编制国家课程标准尚属首次,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加上时间比较仓促,相关利益关系人缺乏充分的对话,因此,当前已经出版的各学科课程标准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可喜的是,国家已经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修订。

其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具有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也好,设计者也好,研究者也好,最重要的素养是课程标准的素养,最重要的能力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

如果不具备上述的充分条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有可能出现“与标准无关”的教学的危险,也有可能导致基于“个人标准”(即人人都有自己理解的课程标准)的教学。如果不具备上述的必要条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也就成了一句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话。如何提升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能力?一种有效的策略就是在学校层面让教师在外部的强有力的专业引领下,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关键目标的确定、表现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实施的策略等进行广泛的协商,达成最大的共识。这就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应该说,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一种所期待的工作条件,而应当是教师的一种专业责任。

下载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基本步骤(精)

    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 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

    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题目十六: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要 点】(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2)分析了解学生; (3)根据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4)列出概括性的教学目标。 【资源链接】 [1]《教......

    教学设计的意义、步骤

    教学设计的意义、步骤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由此可以看......

    教学设计的步骤及程序

    教学设计的步骤及程序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 2007-12-26 我们习惯上拿着教科书(或者教学辅导资料)就开始写教案,这里缺少的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课堂师......

    人生三步骤教学设计

    人生三步骤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介绍比尔·盖茨,让我们一起了解比尔·盖茨的快乐认识? 1、你快乐吗?说出三个使你快乐的理由。2、你认识他吗? 微软公司主席兼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

    小说教学设计步骤5篇

    小说教学设计步骤 一 教材分析(语言简洁) 二 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两点分析确立以下 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字词) 2.(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学会,说出,品析......

    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和方法(共5篇)

    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通常所说......

    英语教学设计步骤(精选)

    英语教学设计步骤 一、本册教学内容分析 二、单元知识分析:每单元书写教案时,先进行单元知识分析,再写每课教学设计。 三、每课教学设计步骤 1、教学目标;2、 教学重点;3、教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