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艺术课教学设计整合模式选择
第三节 小学艺术课教学设计整合模式选择
一、艺术课科际整合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1)课程方面: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各学科领域紧密结合,艺术课不是为了综合而进行学科表现与活动,而是学生在审美感受、文化理解、能力发展等方面广泛涉及,相互激发、支持。
(2)教学方面:教师通过主题引领对学生的审美感受进行唤起,使他们的旧有经验产生触动,主动产生联想与思考,引导他们欣赏、研究、表现和创作。
(3)教材方面: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孕育文化的温床,艺术是文化最精髓的表现,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体,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整合单元课题。
(4)评价方面:传统的量化评价不适合艺术教学,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将艺术学习档案夹和创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应用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多元化。
二、艺术课教学科际整合的设计形式
艺术课教学科际整合形式有多种,教师应根据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学理论,根据不同单元人文主题的需要,结合本地文化、学生、教学环境实际情况,将四个学科领域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教学策略连接构成,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整合的方式有:
(一)中心扩散式 启示:将课题的人文主题与教学的中心目标确立后进行发散式课程结构设计,艺术学科表现活动是与学生的不同智能发展特点相结合的。
(二)张网式
启示:在人文主题引领下,使学生的不同能力有一个比较多元的发展。
(三)串联式
启示:打破了习惯的教学思维和课程模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课题内容演绎出来,做到了对课程的创造性思考。
(四)资源共享式
启示:这一主题也可称蜂巢式。蜂巢结构本身是一种能够相互搭建在一起的建筑结构形式,由六个小蜂巢组合而成。六个蜂巢里可以整合美术、音乐、舞蹈等资源。
(五)学科表现活动式 启示:不同的学科活动可以照顾不同学生的艺术学科表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表现选择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有一定自由度。艺术教师可以在以下教学活动方面进行选择:
1、课题引入思路
2、课题的文化性深入
3、艺术要素“对称”的引入与学习。
第二篇:《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李 薇
我校创建于1959年8月,原名三明市列东小学,隶属于三明市教育局,是一所省级示范小学、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学校确立了“为祖国未来着想,为孩子一生奠基”的办学理念,2002年秋季开始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2003年秋学校向市教科所申请《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立项,同时进入课题的实施阶段,2004年春该课题被列入市级一般课题,并于4月邀请市教育局领导、市教科所专家共同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三年来,本课题在市教育局领导、市教科所专家们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潜心钻研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将课题阶段性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知识经济将在21世纪成为主导经济。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对教育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主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己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促迸隶质教育取得突破件进展的关键位置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面对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提出了“综合课”这一新的概念,而“艺术综合课”正是其中的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艺术”也不再是以“音乐”、“美术”等单一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而是体现了更强的综合性。所以现代教 1 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出懂得欣赏艺术、感知艺术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的人。而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生会需要的综合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艺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它的目标设定着眼于使孩子从小喜爱艺术,形成一种终身追求艺术、参与艺术活动的取向,并为他们全面、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艺术素养。艺术课程是一种集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它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艺术教学探索各艺术学科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不仅使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融合,还要积极建立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教育的整合。并且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使人文主题的显现与艺术能力的获得在教学活动中共存一体、互相支持。目前,培养综合性的人才要具有人文化精神,而提高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因该是“艺术综合课”的教学。综上所述,“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研究”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使学生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具体分别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这四个方面来研究。
四、课题的界定
新的艺术课程强调过去的注重专业技能知识转向现在的注重艺术感受、审美情趣;从封闭式的师讲生听转向开放式的个性张扬;从沉默、枯燥的课堂转向以游戏为主的课堂。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更能拓宽课堂空 间,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的提出,可以运用生态艺术理论研究适合不同艺术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
五、课题的实施过程
按照实施方案,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分四个步骤进行,其中2003年5月至8月为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课题申报立项,专题实施计划;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为实验阶段,该阶段是课题的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确立课题,并在实施中开展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2005年2月至12月为探索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即一边实验一边进行阶段性小结及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收集与整理;2006年1月至7月为结题阶段,通过将课题研究论文汇编成册、学生作品汇编、课堂教学成果展示等形式对实验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并向市教科所的专家申请结题评审。
(一)领导支持,优惠政策与严格管理并行。
学校树立“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课改”的理念,出台《三明市实验小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意见》,成立了各学科的课题组,音乐、美术教师成立了《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组,课题组组长有林启福校长担任,李薇、黄燕红、何来仙三人任副组长。学校同时出台《三明市实验小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意见》,从过程研究的角度进一步细化操作程序,并对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按时上交《实验手册》的教师予以相应的课时津贴,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积极性。
(二)以音美教师的协作为出发点架起学科整合的桥梁
正如国家教委的专家所言:“课程改革实验的道路上,不能出次品。”课改实验的顺利与否、质量优劣最终还要靠老师来落实。艺术课程,它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综合能力强的教师”来胜任此项工作。我校的音乐、美术教师基本上都吸纳到艺术课的研讨中来。那么,原音、美教师如何尽快完成由单一型向综合型教师的角色转变?怎样寻找切入点,达成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是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有唱歌、绘画、戏剧和舞蹈等 内容呢?综合艺术的学科融合又如何体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呢?我们进行的是集体协作式备课,并将在备课中产生的困惑,擦出的火花及时向其他组员传递。从中不难发现,教师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个体备课、个体研究与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的有机结合,使教师学会了在合作中获取、在沟通中成熟。共同的追求,不仅使教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将音乐、美术进行整合,也使得教师们的凝聚力大大加强了。教学实际情况也证明了音、美教师集体协作式备课在促进“学科交流”、“师师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可取之处。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探索课题研究的方法
a、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相关信息资料,借助现有的已见成效的理论和经验,开展并只实验研究。
b、调查研究法 通过访问、采访、填表等方式对研究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获得资料作为实验基本内容基本材料。
c、实验法 提出假设,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相关经验和必要条件进行实验、验证和推断。
d、经验总结法 加强对原始资料及相关数据的分析总结,按研究过程写作各阶段总结。
2、建立研究的相关保障
a、师资建设 结合课题组教师培训,在教师中开展艺术教学基本功训练,整体提高教师的艺术素质;对在职艺术教师加强培训力度;邀请艺术教育能手、专家来校现场指导。
b、设施建设 利用学校已有的艺术专用教室(音乐、舞蹈、绘画等)已有的艺术教育设备(钢琴、音响、影碟放影机等);已有的学校闭路电视网,每间教室配有电视机。
3、构建新型的艺术教学模式
(a)新型的艺术教学模式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活动是每个孩子喜欢的,但并不是每个活动都会喜欢。要引起孩子的注意力,那么准备活动的物质材料应该是有新奇性,能迎合孩子的兴趣与心理的东西。图片赏析、音乐感受都要与孩子的心理年龄相适应,与孩子的认识水平相协调。如是一年级的艺术课,那么教师所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大量的,如《小交警》这课,就需要教师做许多交通工具的卡通图片以用于实际的活动中。
(b)艺术课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的活动:生生密切的合作,师生亲切的合作,集体愉快的合作。
活动的开放性应该是广阔的。它不仅仅是学生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活动,它应该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合作活动,整个班级体的共同合作活动。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间接的,适时的,引导与合作性。教师也应该开放性地和学生一起活动。
(c)艺术课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各个学科综合的开放: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开放性,作业内容要求的开放,师生、生生交流的开放性,活动场所的开放性。
(1)作业要求的开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的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2)师生、生生交流的开放性:则是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活动场所的开放性:即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艺术美的育,可以在郊游、参观、劳动、体育各种得到活动中美的教育。
六、课题实验成效
涓涓细流终汇成河。三年来,课题实验小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行动研究法,较好地落实了研究方案中的各项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使学生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1、民主化原则下的“问题——讨论——体验”模式
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是创造者的重要人格特征。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营造民主和谐的课题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质疑提问的学环境。为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经常性接受挑战,思维不断被激活,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新的问题和新的创意,实验教师特别注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张扬。
2、个性化原则下的“选择创作表现”模式
师生间自由轻松地讨论是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条件,自我实践的创作机会,自我表现的创新舞台,无疑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自由积极地参与达到了至高点,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在群体思维的碰撞中得到锤炼。
3、主体性原则下的“创作——互动——创新”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小组内、学生间或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为其基础,共同参与为目的。在活动中,生与生,师与生、相互合作,多维互动,在互动中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4、实践性原则下的“超文本——开放性——社会化”模式 艺术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在实践性原则可通过以下模式来实现:
a、组建各类艺术兴趣小组。为学生自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b、开展艺术系列活动。美国《零点项目》研究揭示: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能力都比创作能力发展来得早。但是,艺术领域内的情形却要复杂得多,至少某些意识领域内,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等。
C、将艺术融入生活。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的心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我们把艺术教育延伸至家庭,融于生活。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家居条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利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创设“家庭音乐小天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交流、参与、定期评比。拓展了学生的艺术天地,增进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家长、孩子与孩子间的和谐关系。
七、体会与反思
1、学生的创造性与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年多来,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个性发展明显,兴趣爱好突出,我们在进行艺术模式的探究后,使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动手、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三年多的实践,参与实验的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科研意识大大增强,他们攥写的科研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自己的实验观点和实验思考,经过三年多的研究,教师们又向科研型的教师迈进了一步。
3、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方法。
我们在艺术活动中所研究的方法是有共性的,不仅适合于艺术课程,同时也适合于其他整合性的教育活动。课题组成员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学艺术课教学模式的方法。
4、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不足,以及要思考解决的相关问题。A、注重相关资料的积累、完善和数据的统计。B、缺乏相关的实验工具和教育评价体系。
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深入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真正达到“科研兴校”的目的。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书法艺术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书法艺术
第十六课
左邻右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练判断左右结构的汉字,并注意各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
2、使学生重点掌握上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要领,并学会运用到日常的书写实践中。
3、培养良好是书写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偏旁,回忆偏旁的书写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左右结构字的规律.3、比较左右结构字不同点
二、新授
(一)左右等宽
1、认识四个左右等宽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新、故、群、欲。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新、故、群、欲。
(二)左瘦右胖
1、认识四个左瘦右胖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任、情、狗、语。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任、情、狗、语。
(三)左胖右瘦
1、认识四个左胖右瘦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刻、歌、引、都。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刻、歌、引、都。
(四)左小右大
1、认识四个左小右大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林、双、朋、从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林、双、朋、从
(五)左上提
1、认识四个左上提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胡、听、晓、岭。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胡、听、晓、岭。
三、练功房
1、照着样子写一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我来露一手。
五、评一评
1、展示优秀作业。
2、表扬进步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练判断左中右结构的汉字,并注意各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
2、使学生重点掌握左中右结构汉字的书写要领,并学会运用到日常的书写实践中。
3、培养良好是书写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左右结构字,回忆左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左中右结构字的规律.3、比较左右结构字和左中右结构字不同点
二、新授
(一)学习左中右结构字
1、认识五个左中右结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树、辩、街、晰、谢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胡、听、晓、岭。
(二)学习规律
1、学生发现规律。
2、教师小结规律。
3、规律:左中右、都变瘦、分高低、巧结构。
(三)练写生字
1、各自试写一个,再分组交流。
2、汇报自己的书写体会。
3、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好的字,并介绍经验。
4、教师组织学生语言,并小结
三、练功房
1、照着样子写一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我来露一手。
五、评一评
1、展示优秀作业。
2、表扬进步学生。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左右结构和左中右结构的合体字,并掌握它们的书写规律。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特点,结合插图进行讲解,书写要领尤其要讲解清楚。
第十七课 楼上楼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练判断上下和上中下结构的汉字,并注意各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
2、使学生重点掌握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汉字的书写要领,并学会运用到日常的书写实践中。
3、增强学生对汉字形体美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左右结构和左中右结构是汉字,学生回忆书写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字的规律。
3、比较左右结构字不同点。
二、新授
(一)上下结构
1、认识八个上下结构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吴、花、昌、炎、冒、全、基、伞。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吴、花、昌、炎、冒、全、基、伞。
(二)上中下结构
1、认识四个上中下结构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燕、喜、靠、意。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燕、喜、靠、意。
三、练功房
1、照着样子写一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我来露一手。
五、评一评
1、展示优秀作业。
2、表扬进步学生。教学反思:
关于“评一评”,本课的选字,书写难度稍大,学生联系后,教师要从整体结构上进行评价,只要基本端正,上下搭配合适即可。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第十八课
家里家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练判断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全包围的汉字,并注意各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
2、使学生重点掌握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全包围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并学会运用到日常的书写实践中。
3、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增强对汉字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左右结构和左中右结构是汉字,学生回忆书写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面包围字的规律。
二、新授
(一)两面包围——左包右
1、认识八个两面包围左包右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度、扁、虎、病、毯、迁、延、赵。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度、扁、虎、病、毯、迁、延、赵。
(二)两面包围——右包左
1、认识四个两面包围右包左结构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栽、式、武、句。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燕、喜、靠、意。
三、练功房
1、照着样子写一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我来露一手。
五、评一评
1、展示优秀作业。
2、表扬进步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练判断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全包围的汉字,并注意各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
2、使学生重点掌握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全包围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并学会运用到日常的书写实践中。
3、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增强对汉字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两面包围结构是汉字,学生回忆书写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面包围和全包围结构字的规律。
3、比较两面包围字不同点。
二、新授
(一)三面包围——上包下
1、认识三个三面包围上包下结构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同、风、问。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同、风、问。
(二)三面包围——下包上
1、认识三个三面包围下包上结构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凶、画、幽。
3、教师板演并小结
4、生书空写凶、画、幽。
三、练功房
1、照着样子写一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我来露一手。
五、评一评
1、展示优秀作业。
2、表扬进步学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练判断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全包围的汉字,并注意各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
2、使学生重点掌握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全包围的汉字的书写规律,并学会运用到日常的书写实践中。
3、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增强对汉字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两面包围结构和三面包围的汉字,学生回忆书写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全包围结构字的规律。
3、比较两面包围结构和三面包围结构不同点。
二、新授
全包围
1、认识三个全包围结构的字,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囚、回、困。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教师板演并小结
5、生书空写囚、回、困。
三、练功房
1、照着样子写一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我来露一手。
五、评一评
1、展示优秀作业。
2、表扬进步学生。教学反思;
“我来露一手”部分,除教材上提供的汉字外,教师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包围结构的字,让学生练习。在学生进行归类时,再次提示书写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汉字结构特点。
第十九课 字从生活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有趣的字例,了解一些关于汉字起源和演变的基本知识。
2、2增强学生对汉字形体美的认识,激起学生认识和书写汉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对汉字表意特征的认识,向学生渗透从字形推断字义的识字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学生认真观察。
2、教师指导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汉字。
3、教师小结:像画一样的字就是象形字。
二、讲解
(一)学习象形字——刀、斤、瓜、虎、衣、眉。
1、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方法。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生书空刀、斤、瓜、虎、衣、眉。
5、练功房——照着样子写一写。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习指事字——刃、本、上、下。
1、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方法。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生书空刃、本、上、下。
5、练功房——照着样子写一写。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会意字——寒、采、休、析。
1、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方法。
3、教师讲解书写要领。
4、生书空寒、采、休、析。
5、练功房——照着样子写一写。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我来露一手。
四、评一评
1、展示优秀作业。
2、表扬进步学生。教学反思:
本课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汉字起源和形体演变的基本知识,主要向学生讲解有关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构造方法。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绕开了以上文字学的概念,而是从具体字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知识,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十课 我们来办小书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一次完整的书法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艺术感受、书写实践和自我评价联系起来。
2、全面检验第一学段硬笔书法的学习成果,为第二学段写钢笔字、毛笔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练习书法已经快两年了。现在比比看谁的字进步大。今天我们来办小书展。二:语文作业的具体要求
1、从以往的作业本中选出优秀的作品。
2、也可专门创作。
3、自己选择满意的作品。
三、做一个书法艺术档案夹。
1、教师将制作好的几分样品展示。
2、教给学生入录材料。
3、学生在课下完成。
四、参观书法展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书法展的作品,了解书法参展用纸的形式、不同是书写款式及书法的装裱格式。
五、书法展细节要求:
1、抄写精彩句段。
2本次书法展可以使用钢笔、圆珠笔、铅笔等各种书写用具。
4、最好使用谁及漂亮的书法展专用纸进行书法创作。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式
【引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汇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
一、基本模型
拓展延伸
平等对话
合作探究
自主研读
激疑生疑
深读启思
精读领悟4
初读感知
模型说明: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本形式和途径,那么,其“探究”也应以“读”为基点,围绕“读”而展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的不同程度,划分为“初读、精读、深读”三个阶段,由“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构成。一般而言,六个环节是逐步生成的,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但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操作程序
(一)初读——探究中感知课文。
初读阶段,主要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行自主研读,在迫切的探究心理伴随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一阶段一般可分成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三个步聚。
(二)精读——探究中领悟课文。
精读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性环节,探究心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阅读、感受、理解、品评课文,最终领悟、吸收、内化课文内容。这一阶段主要分成合作探究和平等对话两个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当然这两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较多的时候是交叉着进行的。
(三)深读——探究中拓展课文。
在“深读”阶段主要是完成“拓展延伸”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研读,进一步深化课文的学习,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心理,有条件时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终养成。
三、模型讨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去收集、分析、处理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始终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采用好探究模式,我们应注意教会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自已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重新定位,同时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以教材为主要凭借,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并非适合于所有课文及所有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对于一些知识性的说明文章、抒情性的诗歌或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课文,这一模式不一定适用。即便是适合采用这一模式学习的课文,对于年龄较小的中、低年级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也只能逐步培养、逐步展开。同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进行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信息传递快的优势,将没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和和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活动模式”
一、基本模型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活动指导
方案设计
总结评定
拓展延伸
组织评议
活动交流
教师
学生
活动准备
活动实施
活动总结
模型说明:活动教学模式按三个大环节、四个具体步骤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大的环节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具体分为四个操作步骤:从教师角度说,是“创设情境——活动指导——组织评议——总结评定”,贯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角度说,是“激发兴趣——方案设计——活动交流——拓展延伸”,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策略。教师与学生两条线相得益彰,建构共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操作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情境,都是在相应的情境中展开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推动、暗示、移情作用,能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课文,精心设计活动情境,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对课文及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兴趣为动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奠定基础。
(二)设计方案、活动准备
在学生进入活动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潜心会本文”,精读感悟,并以此为根据,在师生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方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设计,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完成活动方案设计。
(三)组织评议、活动交流
这是活动教学模式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当好组织者,一方面,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活动方案,自主活动(可以个人活动或小组活动),在学生们能较好执行活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增加体验。另一方面,组织好对学生活动的阶段性评价工作,及时肯定优点,同时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加以改进,使活动更趋完善。
(四)总结评定、拓展延伸
在学生活动交流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作出总结和评价。并对活动进一步拓展延伸,比如向课外开放,向其它语文训练方式延伸,从而进一步发挥活动效益,提高教学效果。
三、模式讨论
1.本模式运用范围
近年来,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学模式。但每一种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运用范围。活动教学模式适用范围,一是教材,一般要求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课文。课文精短的,可全文纳入这一教学模式;课文较长的,可选重点段纳入这一教学模式。而一些议论文、散文则不适宜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二是对象。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因为这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展各自的个性。
2. 处理好活动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活动仅仅是学习的一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不应该单纯地为活动而活动,也不应该把教材文本丢在一边,一味地只是活动,要真正发挥活动的手段作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钻研,去领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教与学的关系
在活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充当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编导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激发学生活动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同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参与活动的盲目性,避免在活动中放任自流,保证学生活动规范而有效地进行。
(3)收与放的关系
活动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角色转变了,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但同时也极易导致课堂的失控,纪律松散,乱糟糟的,有时甚至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纵,并不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而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又要乱中求序,收放自如,力求放得开,收得拢。
(4)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活动教学,以活动为手段,以兴趣为纽带,因此,就“预设”与“生成”两者而言,教师更应注重“生成”。不能缚住学生手脚。活动方案不要预先设计,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要让学生结合课文,自主设计活动,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模式”
一、基本模型
初 读 课 文
自 主 质 疑
归 纳 分 类
定 向 导 疑
定向导疑
读 议 讨 论
多 法 解 疑
合 理 存 疑
鼓 励 探 索
初读、提问、记录
筛选、引疑、集中营
读、议、猜、辩等
延伸、拓展、探究
模型说明:本模型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初读课文,自主质疑”;第二板块“归纳分类,定向导疑”;第三板块“读议讨论,多法解疑”;第四板块“合理存疑,鼓励探索”。四个板块构成一个总体的框架。每个板块又根据其不同的教学任务,设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初读课文,自主质疑。
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记下不懂的问题,并自己尝试解答。无法弄懂的就写上“质疑簿”。
第二步,归纳分类,定向导疑。
这一步的关键是对问题进行“集中”。“集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归纳分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既多又杂,有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的只是一些枝节问题、细节问题,远离课文的主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教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抓住几个主要的问题。二是“定向导疑”,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个关键之处,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以教师的“导”带出学生的“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归纳分类”必不可少,“定向导疑”不一定课课用到。如果学生的提问已经涉及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定向导疑”就显得重复和多余了。
第三步,读议讨论,多法释疑。
贯穿这一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是反复地读书,因为通过“读”这一最基本的途径,可以解决许多疑问。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议”,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不了的问题,或者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再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辩”也是一种很好的解疑方法,如果在“辩”中出现争持不下的局面时,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拔引导,以帮助学生归纳筛选,理出头绪,正确地开释疑难。当然,解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猜、查、画、演等等,实际操作时,运用什么方法,要看具体的情况。
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两点必须说明:①任何解疑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应该有所交叉。②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解疑,读书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其它解疑方法才会显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所谓的这法那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四步,合理存疑,鼓励探索
存疑是为了进一步探求知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移到下阶段的学习中去,它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模型讨论
1.“问题模式”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精神。这是它的优势。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它的适用范围上。内容比较“实”的课文,比如写人记事的,较为适用;内容比较“虚”的课文,比如描景抒性的,就不大好用。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课文去选“模式”,而不能用“模式”去套课文。
2.“问题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是对教学过程要有充分的“预设”,要尽可能多的估计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要关注“生成”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能总想把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再次,教者要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要善于对问题进行筛选分类,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些枝节问题纠缠不休时,要巧妙地将他们引到对主要问题的解决上来。
3.“问题模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套用“模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变化和微调。如第四步“存疑”的环节,就不宜每次都用,课上能解决的一定要当堂解决,如果每堂课都留个问题的尾巴,对树立教师的形象是不利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讨论模式”
一、基本模型
提出问题 组建小组 营造氛围
(教组织交流
指点方法
(程序)个人自主学习全班交流探究
(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流、品味、感悟、朗读
(教师)观察、了解 导、点拨、评价、小结
师)讲清要求
小组合作讨论分工、发言、倾听、集中 交倾听、指点、引导、了解 引
二、操作程序
㈠个人自主学习
1、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时应提出一两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问题可先由老师提出,而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指出的是,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围绕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是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或是有争议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讨论。
2、指点方法
提出问题后,有时还需指点方法,否则学生还是不知如何做,特别是刚开始时。有了方法,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3、自主学习
此环节主要是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圈画批注,教室里尽可能保持安静,尽可能给足思考的时间。此时老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信息。如发现普遍问题可让暂停,进行相应指导。在孙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专注地读书、思考,并拿笔画、注。
㈡小组合作商讨
1、组建小组
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讲请要求
讨论前需讲请要求,如怎么讨论、具体的方法、先后的顺序等。
3、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商讨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要深入参与到小组中,倾听、指点、引导、了解。要引导围绕主题真正讨论起来,制止“万马齐喑”的局面和看似热闹的不切题的讨论。要真正让全体学生参与,要么在发表意见,要么在倾听思考,尽可能不让一人游离于小组之外。要给足时间,划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讨论,而不是图形式、走过场。有的讨论学生刚进入状态,或谈兴正浓,老师却因为时间关系命令停止,这会影响讨论的效果。㈢全班交流探究
小组讨论时有的问题不能解决,或分歧较大,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有的问题需全班交流,使思维得到碰撞,相互获得启迪,实现资源共享。这就需小组发言人集中小组的意见参与全班交流,个人亦可补充,充分发表意见,开展探讨研究。
1、营造氛围,组织交流。
交流时可根据讨论的内容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如以比赛的形式、采访的形式、辩论的形式、导游的形式等展开交流。
2、全班交流探究
全班交流探究时要紧扣问题、结合课文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品味、感悟,同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地引导、点拨、评价、小结。
三、模式讨论
1、小组讨论教学是一种发现学习,它所花费的时间有时是传统教学“告诉”式的1.2—1.3倍,因此时间安排尤其要紧凑,无需讨论的不要讨论。要合理分配各阶段时间,避免一二阶段形式化、把主要时间仍集中到第三阶段。
2、为了提高讨论的效果,要教会学生讨论:⑴学会发言,先想后说,组内发言声音要小,不影响其他小组;⑵学会倾听,集中注意,不随便打断别人,努力记住要点;⑶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要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⑷学会总结,用简单的概括性语言总结小组意见;⑸学会反思,意见不一致,熟是孰非,亦或皆可,学会判断;借鉴合理成分,修改完善答案。
3、为调动各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引进竞争机制,采取评选最佳小组的办法。加分依据: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效果好,全班检测交流时发言多、质量高、有创意的小组„„小组讨论时,组长的角色伊然是一位小老师,他起组织、管理、指导、协调作用,要选拔、培训好小组长,发挥其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读模式”
一、基本模型
初读寻疑
(初读、圈画)
再读导学
(合作、交流)
精读思悟
(讨论、释疑)
赏读积累
(欣赏、品味)
熟读运用
(延伸、探究)
模型说明:本模型由五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初读寻疑,自主质疑”;第二个板块“再读
导学,归纳总结”;第三个板块“精读思悟,集中释疑;第四个板块“赏读积累,提倡赞赏”;第五个板块“熟读运用,延伸创造”。五个板块构成一个总体的框架,每个板块又根据其不同的教学任务设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初读寻疑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的空白处或相应的地方写上自己的理解、感受,同时对文章含义深刻的,自己不能搞懂的语句,做上标记。第二步:再读导学
学生通过自主初读,对课文有了初步理解,产生了一些疑问,在此基础上,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1.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般四人一组)说说在初读中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的?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主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或者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再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2.归纳总结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个人所得时,总会出现一些分歧,教师切莫急于解答而应相机诱导。讨论过程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既多又杂,有的远离课文主旨,有的没有讨论价值,有的甚至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整理、归纳,抓住文中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巧妙点拨,开释疑难。
第三步:精读思悟
贯穿这一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是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围绕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品一品以解决诸多疑问。第四步,赏读积累
对于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课文,我们教者要从语言文字内容中挖掘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抓住关键处分析、推敲。让学生欣赏、品味、多读多背,体会课文的内容美、形式美。第五步:熟读运用
学生的头脑中已积累了部分精辟的词句后,我们又该如何教给他们将这些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
1、在模拟表演中运用。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声音的模仿,情感的表露,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迁移练习中运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的语言文字对学生的继续内化起了很重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或写联想文,或写模仿文。
3、在延伸实践中运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实验、写调查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把课内所学运用到生活中,让语言文字进一步得到创造运用。
三、模型讨论
1、“自读模式”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学生按“初读—再读—精读—赏读—熟读”的顺序阅读课文,把读、思、悟、用贯穿在一起,使课堂统一于“以读为主”的整体教学中,达到了增长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和谐统一。课堂上学生通过“寻疑—释疑—感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主动地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创造运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教学模式是特定教学情境下的特定产物,与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该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自读模式”强调的是如何将启发式导读贯穿到整个教学,因此在应用该模式教学时,应以读为轴心,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教学任务,否
则会事倍功半。2“自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教学教程中要有充分的“预设”,要尽可能预料学生将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懂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某些枝节问题时,老师要能巧妙地根据课文归纳总结到中心问题上。3“自读模式”在具体操作时,不能机械地套用“模型”应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微调。如:第五步“模拟表演”的环节,对于没有表演因素的课文就不宜生搬硬套,否则会弄巧成拙。还有在运用“延伸实践”这一环节时要找到与课文的结合点创设情境,不能游离于课文之外。
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模式”
一、基本模型
激趣导入
学习感悟
迁移体验
运用巩固
链接积累
点击生活
拓展课程
走出课堂
模型说明: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我们提出并构建 “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人为本,以“开放”为核心,按“激趣导入——学习感悟——迁移体验——运用巩固”四个主要环节设计流程。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链接积累”、“点击生活”、“拓展课程”、“走出课堂”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各个环节的教学。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激趣导入
1、链接生活积累
学生对自己了解或者知道的东西总是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兴趣,教学伊始紧扣学生的这一特点,链接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积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学得积极主动。
2、音乐渲染情境
听觉的刺激,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感官,形成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初步体验词作所描绘的意境;而感受的表达和交流,充分调动其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第二步:学习感悟
1、开放学习方式
①范读课文,注意生字及课文的朗读;
②自学课文,要求: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b、自学形式不限:可一人自学,也可小组合作自学;
c、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记下不明白的地方。
课堂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文字。读中生疑,品中释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更有利于其思维空间的拓展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2、点击学生生活
本阶段的三个环节均指向于生活,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生活体验,把学生生活的需要、语言文字训练与儿童心理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让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
3、沟通学科联系
语文教学不能囿于语文学科本身,应该与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学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课堂上,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文本情景画出来,交流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而且把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优美的图画、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完成练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内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词的解读能力。
第三步:迁移体验
课程文本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而是一种有待于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加以选择、延伸和处理。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了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第四步:运用巩固
1、在活动中运用
唱唱:跳跳:教教: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巩固运用语文:唱唱、跳跳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配乐、设计让学生感到新奇;做小老师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在实践中运用
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终止。因此,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所学知识,成为本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环节的设计,将个体和群体、合作与探究、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加强了对文本知识的巩固,同时促进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三、“开放模式”的思考
1、注重灵活运用。该模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并不代表它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万能。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运用该模式或者将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起
来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注重营造良好氛围。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真诚合作,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迸发智慧的火花。
3、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该模式的“开放”并不是无限制,无目的,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大胆地“放”,巧妙地点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创新本能的萌发,生动活泼地发展。
4、注重学生人人参与。本模式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以教师的点拨结合学生个体自读自悟、群体讨论交流,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个别差异,激励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辐射模式”
一、基本模型
相关文本
(作者)
(主题)课
相关文本
文 相关文本
(题材)
(写法)„„
相关文本
模型说明:所谓辐射式阅读就是以课文为轴心,通过对同一作者或同一主题(题材、写法、对象„„)等相关材料进行辐射拓展阅读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能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从而超越文本,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奠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操作程序
1、课前预习,自查资料。课前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思乡思亲的诗歌,引导学生建立资料收藏夹,在学习小组内共享交流,从而丰富知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实践的能力。
2、精读课文,感知领悟。这一步作为辐射阅读的铺垫必不可少,学生只有深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和老师对话,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辐射比较,探究积累。精读品悟课文之后,以课文为内核,辐射比较相关材料,探索它们在思想内涵、语言表达等诸方面的异同,之后练习背诵,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4、拓展延伸,迁移训练。如果说第3步骤更多体现了教师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辐射阅读,这一步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主辐射阅读,全班交流搜集的与课文有关的文本,拓展积累,我们称之为“二次辐射”。在此基础上,迁移训练,或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或进行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三、模式讨论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语文能力培养“强化素质”的趋向,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中的跨教材文本阅读的成分将有所增加,辐射式阅读教学模式适应了这
种趋势,以课文为轴心辐射阅读,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强调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铺垫,致力于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人生伴侣。其次,它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自查资料,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比较,积累升华,并且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由一点而辐射拓展比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进行辐射式阅读,且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关系,一般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及其以上使用。当前在课改实践中有一些甩开教材的“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辐射式阅读关键要找准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点、所教课文向课外阅读的延伸点,它不是无源头的辐射,不是完全脱离文本、游离于课堂的辐射,不是天马行空,盲目拓展,课堂教学和辐射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另外,由于现有课时的限制,辐射阅读时间上的保证、学生阅读素质的检测与评价等也值得我们深思,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模式”
一、基本模型
模型说明:“体验模式”大致可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情境体验,感知文本”。教者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出示新教材,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第二板块“角色体验,探究文本”和“生活体验,感悟文本”。教师运用“表演性”和“生活化”的手段,如角色扮演、链接生活等教授新教材。第三板块“活动体验,创新文本”。教师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手段,力求超载文本。在师生共同参与体验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依次为:思启激趣——感受体验——领悟升华。而一堂课就是由这三个基本环节的重复叠加完成的,即由师生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一系列语文体验活动构成。这儿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必须借助体验来达到对文本的领悟、升华、创新,师生创设的语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二、操作程序
(一)、情境体验,感知文本
课堂教学伊始,创设模拟文本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生活、建立鲜明的文本形象,然后带领学生整体回顾课文内容,感知文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急切地想走进文本,以获得更强烈的文本体验,营造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教学氛围。
(二)、角色体验,探究文本
教师在借助课文的情境,让小朋友们演一演,当小导演。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认为可以表演的内容。
学生以“小导演”的身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研究一下怎么演。小组学习开始前,老师提醒每组的学习小组长要安排好每个小导演发言的次序,注意讨论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大,以免影响其他小组的活动。小组讨论。(学生认真地自主研读、探究课文,不但要找出可演的内容,而且还要研究怎样演,为什么这样演,使他们体验、理解课文。)
学生汇报各自的研究所得。在汇报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有意识地寓朗读的指导及训练于小导演的“示范”之中,并尽量练到位。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角色体验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理念得到极好的体现。这样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感受文本的过程,更是运用语言的过程,语文能力培养落到了实处。
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小组合作演一演。让学生们扮演角色,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使语言文字内化,思想得到升华。
6、请一小组学生到讲台前汇报演出。
7、师生共同评价演出。(教者在这里运用“角色体验”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演一演、评一评、议一议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情感和思想。)
(三)、生活体验,感悟文本
教师在学生潜心学文基础上,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深入体悟、欣赏课文。
(四)、活动体验,创新文本
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写出来,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又将写的训练“挤”进了课堂,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小结: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小朋友有不同的感觉,老师尊重每一位小朋友的意见。《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句话揭示了学生阅读活动的本质。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其看问题的角度、眼光也会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模式讨论
体验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以认识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课堂中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痛苦、成功、道德评价等,获得丰富的个体经验,以再创造的形式建构起自己对文本内容、作品意蕴的理解,促进儿童的整体和谐发展。体验教学的试验很有价值,它的价值在于使教学活动无意识化和高效化,对研究教学中无意注意很有意义;同时它尊重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个性,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国内外对体验教学模式正大力倡导和实验。
体验教学模式和其它教学模式一样,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限制,需要和其它教学模式互相交叉使用,互相补充,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之中。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体验教学的课堂才有生命和活力!
第五篇:美术艺术课教学工作计划
美术艺术课教学工作计划2篇
艺术课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将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手工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学生掌握绘画技法,继续接受色彩和国画的传统教学。设计和手工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美术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脱离开书本教材,自己独立的,大胆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具体工作
①继续加强美术新课程标准和业务的学习,深化教学观念和理念
本学期,我将继续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利用一切时间,多学,多练,多找自身的不足,多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要研究活动,加强自己对案例研究,使自己由认识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
②课堂教学活动
加强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教法的研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教学研究。”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教材内容,运用新理念,尝试新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针对于初中学生在心理上渐渐成熟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心理。我在课堂讨论交流,分工合作,资料调查,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欣赏等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有主,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展学习的兴趣和技能。
四、教材的特殊处理
1.新课程改革中虽然不提倡教师板演,但是我觉得适当的示范,也能促进课程的学习。
2.一些手工课需要涉及一些现成的实物,而课本中的平面实物图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克服这一不足,我在教学准备一些实物,使教学更直观,提高教学质量。
3.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我将有些课题进行删减或增加其它的内容,从而更利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本校美术课的特色教学。
4.要求学生作好材料的准备工作,要做到:课前布置,课时检查,课后整理。材料的准备宁可充足有余,不可临时不足,影响教学进程。
五、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堂秩序,防止意外发生。因为美术课在操作过程中比较活跃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影响教学秩序,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2.注意卫生,自调颜料比较难把握,应该注意课室卫生,用品的清洗。
艺术课教学工作计划二
不断学习新的观点和理念,积累一定的理论学识和教学经验,把“学习与思考”当成自己的一个习惯,持之以恒,努力充实自己,这里是一篇美术教师工作计划,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一名乡镇教师,特别是一名特岗教师,在小学美术新课改带来的更多、更高的标准下,深深感到自身面临的挑战与危机,特别在这次国培中,我愈发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深知还有许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学习,亦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功的教育者,就要积极主动地充实、丰富、完善自我。在此前提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校的小学美术校本研修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小学美术新课标,以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来扎实小学美术老师的基本功,为小学美术校本研修的开展打下基础。
二、研修目标
(一)师德方面:
继续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争取做一名具备良好的师德、广博的知识、对学生宽容有爱心和责任心、以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的优秀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人格,用爱心去包容、感染、教育学生,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不断学习新的观点和理念,积累一定的理论学识和教学经验,把“学习与思考”当成自己的一个习惯,持之以恒,努力充实自己,争取在美术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能力和教学行为、个人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实现终身学习,寻求自身的发展,订阅美术教育期刊,每学读二本教育理论书籍,并撰写。
2、提高美术教师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做到能够独立制作适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和其他教师共同提高,互相听课、评课,做好诊断记录,积极参与学校、中心校和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8节,并写出自己的听课感想。
4、坚持参加教师教育研修计划,及时撰写自主学习笔记。
5、坚持参加各项培训学习,认真完成布置的各项作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提高并写教学日志,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
四、研修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做好个人学期研修计划及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2.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培训》等。
3.探究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
4.撰写和教学反思。
四月份:
1.认真学习《小学美术教育》撰写。
2.积极参加学校、中心校及教育局组织各项教学活动。
3.撰写教育反思,案例以及教学论文。
五月份:
1.认真学习《小学美术教师》撰写。
2.撰写一篇优秀的教学论文。
3.和其他美术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和经验,提出教学中的疑问共同解决。
4.积极主动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同行交流教学心得。
六月份:
1.认真学习《小学美术》撰写
2.撰写一篇优秀的案例及教学反思。
3.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
4.积极参加网络平台学习,和同行交流学习心得。
七月份:
1.进行学科教学总结,期末复习经验交流。
2.学学习工作反思、总结,个人研修计划总结。
艺术课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材要求,本期我有的放矢的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绘画教学,着力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贯彻加强基础知识,开发智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原则,重视审美教育和加强工艺设计教育,力图把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们的美术基础不相同,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大部分学生对色彩有辨别能力,把握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强,对美术有了较高的欣赏能力和有较强的写实能力,已初步理解并能应用透视、色彩等基础知识和技法。从上学期的美术学习中不难看出同学们对画画充满了兴趣。
作为美术教师要引导他们兴趣发展下去,并且要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绘画习惯。对班上在美术发面有潜能、认识美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辅导,进一步提高画画的能力。有个别学生学习美术有困难、有惰性。要开展一帮一的活动。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活动作业的认识态度有所偏颇,对于回家进行作业的投入度不高。学生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但对于自己准备各类身边常见材料的投入度很低。
2、部分学生上课缺少兴趣,作业完成男生较差。
三、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19课,选修课2节。其中造型•表现14节,设计应用2节,欣赏评述3节,综合探索2节,教学内容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课业。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美术学科很难像数学、英语一样分成若干个等级,总体是块状的,尽管内容从1—6年级也有递进,但很难截然分清。有的内容在四年级出现,在六年级还会出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教学深浅。因为是六年级,所以内容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充分的备课是上不好六年级的课的。
四、教学目标:
1、造型•表现
运用形、色、机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法,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传统文化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视觉形象,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做到深入钻研教材,抓基础,抓课前准备。制作好范画,手工范品及、影片、录象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即使进行直观教学。
4、加强个别辅导,抓好课堂巡回辅导的环节,认真的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具体问题。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几位学生,找出学习不好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帮助解决。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5、跟班主任联系配合,端正部分学生,特别是部分男生对美术课的态度和认识。
6、利用欣赏、复习、直观教学等手段,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六、课题研究及措施:
课题:如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措施:
1、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同身临其境般地被陶醉迷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着独特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2、用直观形象的教具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成人的想象力更奇特,更天真无暇更淳朴。一旦触动学生那想象的翅膀可以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能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所以,在每节美术教学中都有必要提供一些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具。
3、用肢体动作和表情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肢体动作和表情是无声的,但能激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我相信每个学生对各自看到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这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去塑造各自心中的艺术形象。
4、用活动贯穿教学始终,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做游戏。如果能把每个教学内容编成童话并让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就会一直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