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

时间:2019-05-13 01:5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教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2、知识与能力:顺畅朗读课文,能口头讲述这个故事。

把握句子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自主合作疏通课文大意,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述“江郎才尽”的故事。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所谓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江淹只靠吃老本过日子,自然也就会使才情减退。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主人公与江淹一样,只不过,他的遭遇更令人感伤。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点拨)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三、小组讨论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即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用原文回答)(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有作诗才能,如五岁时就“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等。

(板书: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板书: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板书: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小结:仲能已经由“神童”变为“常人”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点拔:(1)家庭因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利”:表现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

“环谒”:概括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2)个人因素,仲永缺乏主见,缺乏学习的热情,没有远大的理想,所以随从父亲忙于应酬,最后使得才思减退。

小结:仲永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受到积极有效的精心培养和激发,没有进行后天的正常学习和教育。

3、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点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4、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拔:(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1、理解课题,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课题中“伤”的含义是哀伤、叹惜 ;表明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造成人才摧残现象的谴责的思想感情。

2、联系现实生活,社会上有类似仲永的现象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点拔:同学之中,有的人小学时成绩优异,上了初中后,贪玩、谈恋爱等等,成绩一落千丈。

社会上“神童”现象。例如:在第十四届釜山亚运会上,年仅15岁的小将丁俊晖勇夺台球个人赛冠军,为我国夺得第一个台球亚洲冠军。小俊晖一时间声誉鹊起,被誉为“台球神童”。丁俊晖从小就在父亲的引导下接触台球,为此放弃了不少兴趣爱好。11岁时,父亲替他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离开学校,一心一意在家里练球。从此,丁俊晖开始频繁穿梭于全国各地比赛,水平也越来越高。依据《义务教育法》,所有适龄孩子都有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剥夺。可丁俊晖11岁时就离开学校,根本未接受完义务教育,失去了上学的权利。

丁俊晖无疑是幸运的,毕竟他目前已在台球事业上小有成就。可我们假设一下,万一他离开校园之后,在台球上并无建树,丢失的学业谁来补?尽管其父为他请了家教,但那是和学校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更何况丁俊晖过早脱离了集体生活,脱离了老师的教诲、同学间的友爱,很难保证这不会影响到他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再假设一下,丁俊晖假如完成了学业(至少是接受完义务教育),可能出成绩会迟点,但无疑人会更加成熟,也许将来取得的成就会更加辉煌。

不知从何时起,形形色色的“神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人自己没取得什么成就,就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从小就能出人头地。这本身没什么过错,问题在于某些人训练孩子的动机。由于暗中较劲,互相攀比,致使冲击“神童”称号的孩子迅速向低龄化发展。我就看到多起有关“神童”的报道,先是走钢丝的“神童”,后是横渡海峡的游泳“神童”,在杭州还有父母逼着眼泪汪汪的孩子去参加内衣模特大赛,想造就模特“神童”。

还有社会上,“童星”现象,以北京奥运开幕式中高唱《歌唱祖国》的9岁小女孩林妙可为例,她一夜成名,但正当全国各地小学开学,林妙可却有书不读,到无锡影视基地参加电视剧《北方有佳人》的拍摄。过早的踏入娱乐圈拍戏,未必是好事。

面对而我们有多如牛毛的“神童”“童星”,真正成了大师、大家的又有几人呢?他们其实就像现代版的“仲永”!

3、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点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4、作业:

初,权谓吕蒙曰:“卿①今当涂掌事②,不可不学!”蒙辞③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④为博士⑤邪(yé)!但当涉猎⑤,见往事⑥耳。卿言多务,孰若⑦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⑧。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⑨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①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②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 ③辞:推托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⑤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指学位的一个等级。⑥涉猎:粗略地阅读。⑦见往事:了解历史 ⑧孰若:哪里比得上。孰:谁,若:比得上。⑨就学:从师学习⑩更:更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3.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附录1: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附录2:

有关学习的名言: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造就自己。——歌德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高尔基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成才与勤奋的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热爱你们的学习吧!

第二篇:《伤仲永》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伤仲永》教学设计(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3,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法制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难点: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步骤 :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 第三步,读课文,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1,导入:

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汗水”。这些话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

方仲永的变化分为---个阶段,写第---阶段的句子有----------------,写出了-------。3,学生说话:

(1)方仲永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写第 1 阶段的句子有“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出了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方仲永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写第 2 阶段的句子有“……不能称前 时之闻”,写出了方仲永才能衰竭。

(3)方仲永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写第 3阶段的句子有“又七年……泯 然众人矣.”,写出了方仲永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再读课文,思考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看谁 又快又准。

明确: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教师小结:通过前二步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所讲的故事和方仲永发生变化 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说明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第三步,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读课文,准备讨论下了问题:

(1)用今天的立场去面对,方仲永的父亲违背了什么?触犯了那些法律?身边 有无类似情况发生?

(2)同学们,《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生、家长有哪些规定?(1)明确:在今天看来,方仲永的父亲违背了家长的教育职责,侵犯了孩子受 教育的权利。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 人保护法》。当今,类似方父的现象不少,一些家长为了眼前利益,认为读书无 前途,一是孩子学习不理想,二是家庭难供给,不如早些打工赚钱来的实惠,迫 使子女辍学不尽教育义务。

(2)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20《伤仲永》学案语文版

20.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寻找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

3.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认识后天教育史成才的关键,培养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中中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王安石,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著有。

2.读准加下划线的生词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3.根据句义,给下列句子,用“/”画出停顿。(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余闻之也久。

4.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未尝识书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且为众人

固众人

5.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余闻之也久。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合作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品读课文

作者对方仲永的变化有什么看法?

我的收获

根据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联系《为学》中阐述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20.伤仲永

自主学习

1、北宋、半山、《临川先生文集》

2、pān、yè、chèn、mǐn 3.(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余闻之也/久

4.曾经、从此、有的人、牵,拉、消失的样子、成为、本来 5.(1)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2)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3)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声誉相称了。

(4)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合作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年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的才能;

(2)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到二十岁左右(“又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泯然众人”)。2.他的泯然众人的原因不止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1)周围环境的影响,邑人 “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从其父角度来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父亲贪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并没有让仲永在后天接受教育。

(3)从仲永本人来看,他没有上进心,自己亦不主动学习,也就是个人主观不努力。探究二::品读课文

作者认为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因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作者对方仲永的经历感到很惋惜(题目《伤仲永》的“伤”字就最能看出),同时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我的收获

答案提示(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围绕勤奋学习和后天努学习目标

第四篇:《伤仲永》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神童”因“不使学”而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采用朗读贯彻文言文教学过程始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探究质疑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学生回答前明确复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二)温习文本,深入探究

1、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的“泯然众人”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那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学实录及反思

从我们上学始,伤仲永一课就已选入中学课本,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统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来教读此课,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词切入,但这些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初一孩子活泼可爱,爱说爱笑,但文言底子薄,阅读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却不深刻,仅凭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啊!

如何指导?思来想去,我还是定位到字词切入,循序渐进,走近作者,走入文本。下边是我的部分实录及反思。

师:请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两个字或词,简单概括其学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举手的很多。

生1:异

师:为什么?

生1:五岁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文理皆有可观者。

生2:众人

生2:主要针对其后期的现状而言的。

师:很好!有道理,那么请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方仲永的学业发展历程。

生:伤

老师示意只有一个字,并提醒注意“发展历程”几个字。学生稍作思考。

生:赏

还有学生说到了“赞”“夸”等字。

师:我个人认为“赏”和“伤”两字很好!不仅能说明问题,更是谐音妙用,记忆深刻。

学生点头认可

师面对生:有个问题,“赏”字的支撑依据是什么?

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师,不明白什么意思。

师:也就是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赏”的情感。

学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师课堂设计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学生能听得懂语言提问。

生:“即书诗四句”中的“即”为立即的意思,五岁就能“立即”写出诗句,作者的赞赏之情足以体现。

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体现出赞赏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可观”为值得欣赏的意思,这是对其诗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均为意动用法,从邑人的角度侧面赞美仲永的才华。

生:还有第三段“如此其贤也”中的贤,也是对仲永的赞美。

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一个“如此”呢?

生:给人感觉话没说完,还有重要的话要说。

师:重要的话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回答。

生:用“如此”,是想引出下文的“且为众人”以及“得为众人而已耶”两句。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伤”字了,那么,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伤”的情感?

学生谈到了“利其然”“日扳”“环谒”“不使学”“不能称“”泯然众人“”等词语或短语,并且从词义和语境的角度做了详细的解释。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作者重在“赏”,还是重在“伤”?

学生异口同声:题目中的“伤”

师:为什么还要大篇幅写“赏”呢?

生:“赏”的越高,“伤”的就越深。

师:说的深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伤”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主要目的所在。

师:能否用第三段评价中的一句话概括“伤”的内容?

生:受于人者不至也。

师: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共勉吧!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告诉了我们勤奋......

    《伤仲永》教学设计

    5、《伤仲永》教学设计王安石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案例评选 语 文 教 学 设 计伤 仲 永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杨善初中 冯欣娟 李金宝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教学对象:初一学......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 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教学本文宜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章,提商学生的自主阅读、主动探究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

    5 《伤仲永》教学设计 河北围场县蓝旗卡伦中学 李智伟 黄殿林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