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1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3课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3课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13课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第13课 致蒋经国先生信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咫尺、悖谬、珍摄、政躬违和、难辞其咎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整体把握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书信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劝说的同时反驳对方的言论的写法。

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2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廖承志,广东惠阳人,1908年9月25日生于日本东京,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五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写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的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

三、文体知识

书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习书信要注意书信的写法。书信一般由五部分组成:称呼、正文、结束语、署名、日期。

称呼:对收信人的称呼,要顶格写,写于信的开头,后面加上冒号。如“经国吾弟:”等。

正文:是信的主要部分。这部分要求表达清楚、交代明白。第二行空两格起笔写,要注意灵活分段。

结束语:正文写完后,一般要写表示祝贺或敬意的话。如“顺祝/近祺”等。“顺祝”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近祺”等到要再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在信的末尾,写上写信人的工写信单位的名称,写给长辈 的信,要在名字前用小字写上“儿”“学生”等字样。

日期:署名的后面,或下一行的右下方,写上写信的年月日。

四、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错误观点? 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

2、翻译下面的句子。(1)、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译文: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得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2)、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译文: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程等候回音。

(3)、局促东隅,终非久计。

译文:居处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4)、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译文:

4、请你结合的历史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幼年时的亲密无间,还有你我当年在莫斯科促膝谈心的情景,这一幕幕的往事都还历历在目。

五、预习自测

1、给加点字注意:(把拼音写在字的右方)

咫尺zhǐ 悖谬miù苟同gǒu 珍摄shè 难辞其咎jiù把晤wù同袍 páo 东隅yú 诠察quán 困扰rǎo 前仆后继pū毋庸赘言shu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2)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未雨绸缪: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修缮。

(3)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段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字词:(1)旨哉斯言。(赞美之词)

(2)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何,为何)(3)尚望三思(还)

第二课时

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作者劝说和平统一有哪些理由?

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作者是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和平统一的言论的?

二、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精句赏析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提示:这几句从哪些方面畅叙旧情?

赏析:先从空间说起,海天相隔,再说时间上是分别多年,回忆往事,令人感念。怀念故人之情,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运用对仗工整的四六字,语言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热切,更具说服力。

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何作用?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鲁迅的诗句,已成为海峡两岸认统一必言的名句。引用此句,表达作者切盼世界和平和祖国统一的深情以及无比宽广博大的胸怀和爱心。字里行间洋溢着如同骨肉亲人的眷念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此句表达了对当年旧友的深深思念和诚挚情感,真切感人。探究点二:文本理解。

3、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对此作者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解析指导:本题答案就在原文之中,回答时注意简练概括。

主要言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作者的态度:余期期以为不可,实相悖谬,实难苟同,未免自欺欺人,于公于私,理当进言。

4、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

解析指导:通过读文章可知,作者先从正面劝说,后从反面劝说。正面劝说:一是从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角度来劝说。二是从回顾国共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合作,共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来劝说。三是从忠孝的角度劝说。后从反而假设,指出不统一的危害。

5、课文中三个中心段落的末尾分别出现了“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指导:回答时,首先要比较一下,这三句话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示例:这三句话,首先是作为本层的收束话出现,它将每层内容加以强调指出以引起轰动对方的思考。其次,层层深入,将内容由国家民族利益推至个人抱负前途,这样逐层推进,给人一种脉络分明的感觉。

探究点三,综合探究

6、文章由私交写起,最后由私交之谊结尾,这样写有何作用? 解析指导:回答本题要扣住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和结尾畅叙阔别情思,句句包含着真切的情感,能以情贯全文,以情动人,表现了廖承志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宽广胸怀,也体现了他对蒋经国的深切关怀。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申明大义,晓之以理。批评中肯,措辞适当。畅叙别情,贯之以情。句式错落,文采斐然。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下列词语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珍摄(shè)同袍(báo)把晤(wù)东隅(yú)B。悖(bè)谬苟(gǒu)同 毋(wú)庸 赘(zhuì)言

C。绸缪(móu)伫(zhù)候 抉(jué)择 泯(mǐn)然 D。瞬(shùn)时 逾(yú)时 厝(cuò)于 毅(yìn)然

点拨:A。同袍(páo);B.悖谬(bèI);D.毅然(yì

2、填空。

(1)文中提到的“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这是由提出来的。

(2)“外人巧言令色”中的“外人”的意思是指一切有损、有意破坏祖国和平统一的人、组织和团体。

3、文中多有文言语句出现,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1)岁月不居。(居:停留)(2)时不我与。(与:等待)(3)面聆诸长辈教益。(聆 倾听,聆听)(4)人到高年,愈加怀旧。(愈 更加)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书信开头的称呼语应空两格写。(×)

(2)书信中祝福的话可在正文后面写,也可另起一行空格写。(√)(3)书信正文末右下角依次是日期和署名。(×)

5、亲民党主席宁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祭拜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写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每逢佳节倍思亲(乡音无改是归人)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课堂小结:

本文是国民党先驱之子廖承志给当时国民党最高领袖蒋经国的一封信。信中通过透辟的说理和中肯的批评,表达了规劝蒋经国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诚挚而深厚的友谊。

第二篇:《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廖承志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中重点的文言语句。

3、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

4、充分认识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在信中廖承志言词恳切地叙述了与蒋经国的交往和友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蒋经国应从民族利益出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标题醒目、概括、简洁:一方面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书信,另一方面表明了书信的对象是“蒋经国先生”。

2、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阳市陈江镇幸福村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在孙中山、宋庆龄和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教育、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大革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在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日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方面,他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尤其具有重大影响。

3、有文献记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4、学习生字:

咫尺(zhǐ)逾越(yú)把晤(wù)珍摄(shè)悖谬(bèi miù)......东隅(yú)难辞其咎(jiù)苟同(gǒu)毋庸赘言(wá zhuì).....厝(cuò)盍(hé)未雨绸缪(móu)笑泯恩仇(mǐn)....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文章因为是书信体,可分为前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前言(1、2),称呼和问候语。由于作者与蒋经国虽说世交,然“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长年未通音问”,所以先叙旧,再议别离,后问安。

正文(3-7),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作者从不同角度劝说蒋经国为和谈做出贡献。(分析问题)

正文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3),首先提出总论点,“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提出问题)

第二层(4-6),从几个不同角度论述中心。

一、从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入手,论述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批驳所谓的“罪人”之说。

二、分析历史上国共两度合作的事实,说明国共两党三次合作的可能性,批驳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

三、从蒋经国个人“忠孝两全”心愿论述“统一大业”于公于私的利害关系。

第三层(7),警告蒋经国祖国统一“时不我与”,应“未雨绸缪”。(解决问题)结尾(8),再叙友情,切盼重逢。

四、理解重点文言语句的意思。

1、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含义:居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含义: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3、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含义: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4、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含义: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

五、教师小结:

这封书信言辞恳切地叙述了与蒋经国的友谊和交往,表达了我党在祖国统一大业上的立场,批评了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从三个角度劝说蒋经国放弃错误主张,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廖承志丹青逸事:廖承志自幼受母亲何香凝的艺术熏陶,学会了绘画。抗日战争时期,廖承志曾到香港工作。日本占领香港后,廖承志因工作需要到粤北参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工作。1942年廖承志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于江西泰和县马家州集中营里。特务头子嬉皮笑脸地对廖承志说:“廖先生国画造诣很深,可否赠我一幅?”廖承志挥毫画了一幅《枯树·饿鹰·恶犬》的国画,画罢说道:“这幅画送给你作个纪念吧!”那家伙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明确: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次,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

2、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利益而至个人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话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剖析:俗话说“三思而后行”,一方面这三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为贡献的殷切希望;另一方面,文章没有这三句话内容照样是完整的,但表达效果上就不太一样,所以本题设计意在让我们体会这三句话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

3、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作者的态度如何?

明确:蒋经国一再声言“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还认为,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投降”“屈事”“吃亏”“上当”,并发布了“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生,民生乐利”等错误言论。

作者立场鲜明,对这些言论的态度是“余期期以为不可”“实相悖谬”“实难苟同”“未免自欺欺人”,自己“于公于私,理当进言”。

四、品味语言: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咫尺”中一个“竟”字写出了虽只隔一个窄窄的海峡,却似远隔天涯之叹,含蓄地表明了这种阻隔是人为造成的。既自然地抒发了牵挂惦念之情,又为下文将要进行的劝告作了很好的铺垫。

2、“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这是本课中心句。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贡献。它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这三个方面,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来劝说。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突出了中心。

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作者在本自然段列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历史功业。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4、“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这一责任。国共历史上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

5、“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从第一个方面④自然段过渡到⑤自然段。这个句子没有承上的作用,只有引出下文。作者用叙述历史事实,引出对国共合作的议论,过渡自然,清楚明白。

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引用鲁迅的诗,意在劝其摒弃前嫌,实现中华民族的骨肉团聚。再叙亲情、友情,表达切盼重逢的深情。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教师小结:

书信可以表达正义的心声:“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这是廖承志对蒋经国先生的敦促,推心置腹,可谓情真意切,心诚能鉴!我们也要关心国家大事,进一步认识到祖国统一的必然趋势,增强统一中华、兴邦爱国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13、致蒋经国先生信

说理:慎思(民族利益)——再思(历史责任)——三思(个人抱负);

言情:思念殷切——关怀备至——设想周到——批评中肯。

————为实现两岸统一作贡献。

第三篇:致蒋经国先生信

[键入文字]

第四单元 致蒋经国先生信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把晤()

bèi()谬

苟同()..绸缪()

咫尺()

瞬yú()..quán()察

hàn()事

2.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东南亚问题专家贾都强调,类似排华暴动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极少发生,“该事件性质很严重,越南政府难辞其咎”。....B.在其后的询问中,他巧言令色,积极配合交警的调查,使得调查过程非常顺利。....C.我们凡事都必须未雨绸缪,以免问题真正降临时,我们会来不及应对。....D.虽然我做了件对不起他们兄弟的事儿,可他们两兄弟还是同捐前嫌,原谅了我,这....使我感激不尽。

3.以下是大学生贺昌玉同学为感谢《大学生》杂志为其呼吁捐款治病而写的一封感谢信,认真阅读,完成文后题目。感谢信

《大学生》杂志社:

请贵刊转告全国所有关心我的大学生、解放军战士、工人、教师及各界朋友,我的病情经几家大医院治疗和各界的关心,目前已得到控制,现正在家休养。如不出意外,下学期开学即可返校学习了。

顽疾缠身,是我人生中的不幸。我得的这场疾病,使我和我的家庭几乎摧毁了。由于《大学生》杂志的呼吁,一封封来自远方的书信、一张张几经周折转来的药方,使我那不情愿跳动的心,又恢复了正常的节奏;几乎凝滞的血,又沸腾了。一双双援助的手,一颗颗充满爱的心,指明了我生活的路,温暖了我一家几乎冷却的心。唯一遗憾的是我不能面见答谢各位。在此请接受用你们的爱心挽救的人的深深谢意,愿你们的爱的春风暖遍祖国,充满世界。

为了不辜负你们的一片爱心和良好祝愿,我将继续我的学业,继续我的事业,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献给关心我的远方的各位朋友们。

愿我们的心永远相通„„

贺昌玉

(1)这封感谢信在格式上有两处错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封感谢信的内容中有一处病句,请找出并将其改正。

x k b 1.c o m

(3)这封感谢信的内容中有一处错误的标点,请在其下面画波浪线,并将其改正。

4.句子仿写。

祖国是大树,台湾是枝叶,大树与枝叶息息相通;祖国是________,台湾是________,[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祭拜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______________ 6.(重庆中考A卷)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某校学生会发起了给抗战老兵网上留言的活动。学生的下列留言中不得体的一项是()A.中华儿女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功勋,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B.你们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我要求你们老当益壮,为祖国再立新功!C.你们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D.你们的浴血奋战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我们感谢你们!7.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网11月7日电 2015年11月7日下午,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第一次握手,举行会面,坦诚交谈,就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推进两岸交流等问题交换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应建立两岸领导人会面常态机制,努力使两岸和平发展的现状继续保持下去,使台海成为和平之海、发展之海。

这是66年来,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面,会面在亲切、亲和的气氛中展开,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海内外同胞为两岸领导人勇敢迈出关键一步,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1)给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台湾,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列举几位发展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文化名人。

阅读课文第三段,回答问题。

8.全段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展开,从________的角度出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9.文段中作者引用的“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引用这个句子的目的又是什么?

10.“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一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11.此段文字的说理方式较为明晰、有感染力,你能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给在日本的外祖父的信

王蕴

亲爱的外祖父:

您好!

我已经有好久没有给您写信了。可是,自从读了您上次的来信以后,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思潮竟像日本海的波涛那样,不停息地翻腾着。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激奋的情绪在时时拍击着我的心扉,它驱使我终于提起笔来,向您倾诉„„

外祖父,您在信中希望我能研读日本文学,将来到您的身边陪伴您。我深深地懂得您慈爱的心,我也曾向往过那樱花国度迷人的秀色和丰裕的生活。我曾经想象,在阳春三月的暮色里,我身穿艳丽的和服,挽着年迈的外祖父漫步在富士山下的樱花林中。木屐踏着落英,宿鸟唱着晚歌,花径上留下了祖孙二人的侧影。眺望那朦胧在桃色晚霞之中的圣洁的富士山顶,目送着夕阳最后一缕余晖„„这是怎样静谧得令人神往的生活呵。可是,当我现在又一次郑重地把这一切放到思想的天平上反复衡量时,它翘起来了。我看到我所愿意从事的事业的砝码重重地沉了下去——这是一种使我震慑的力量,它几乎是不容抗拒地指引我去选择应走的路。在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我选择了中国文学。因为,我的心是属于中国的。

外祖父,你们日本民族是一个自尊自强的民族。外祖父您当然还记得,日本四岛的国土也曾经被贪婪的侵略者注目。但是,明治维新使这个东亚岛国走上了自立图强的中兴之路,并迅然跻身强雄之列;军国主义的疯魔使日本几乎陷于举国颓废的肃杀之中,但是,发愤图强的日本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战后的废墟上建起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崭新的日本。而我们中国,自从被枪炮敲开了大门,河山破碎,民族受辱,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也就此黯然蒙尘。经受了一百多年被宰割和奴役的悲怆,我的祖国变贫穷落后了,但她的名字依然叫中国!今天,生息在这块国土上并握着它的主权的还是龙的传人!现在,我的祖国正处在振兴时期,而我作为一个中国青年,我觉得我在中国更有用,我的事业应该在中国。您是一位开明豁达的老人,您也曾亲历50年代日本的振兴时期。您如果回想起那时候日本的青年是怎样执着地致力于日本国的重建,您就会理解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了。因为,尽管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风俗语言不尽相同,但我知道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我立志于中国文学,因为它是中华祖先创立的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精粹,能在这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遨游,我将感到莫大的快乐和幸福。同时,更由于文学具有一种唤起人心的感召的力量,我觉得它对于我们现在十万万人所致力的大业也是有意义的。在我们民族沉沦的年代,鲁迅先生曾用他的笔唤醒昏睡的国人,为抗争的勇士们呐喊助威;在我们建设祖国的今天,我要以先生为榜样,用我的文章激发更多的同龄人的爱国热忱,做一名摇旗鼓劲的小卒。鲁迅先生始终是日本人民的好朋友,我也希望像他那样永远做日本人民忠诚的朋友。我将把学习日本语作为我的第一外语课程。我愿意化作联系中日文化的纽带上的小小的璎珞,化作沟通中日友谊的桥梁上的一颗小小的铆钉。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胸前戴上友谊使者的金牌出现在我亲爱的外祖父面前,那时候您一定会更高兴吧!

最后,恳切地请求外祖父谅解我的选择。祝您健康!

您的外孙女:王蕴 ×年×月×日

12.文中提到的“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激奋的情绪”指什么?它为什么能“时时拍击着我的心扉”?【理解文章内容】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13.既然不打算回到外祖父的身边,作者为什么还在文章中畅想同外祖父在一起的美好岁月呢?【分析文章写法作用】

14.“我”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5.抒情自然、真挚是这篇文章的特色之一。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选择一个作简要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经受了一百多年被宰割和奴役的悲怆,我的祖国变贫穷落后了,但她的名字依然叫中国!

②今天,生息在这块国土上并握着它的主权的还是龙的传人!我选择第__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文运用了讲道理的方法,真挚诚恳地劝说蒋经国先生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请你采用讲道理的方法,围绕“追梦需要思考”的观点写一段话。

【课文片段在线】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写法分析】选段先从空间说起,海天相隔,再说时间上是分别多年,回忆往事,令人感念。讲道理既可以从正面论述,又可以从反面入手,在二者的对比中增强说服力。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典型例题】文中引用鲁迅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既表达了对旧友的深深思念和诚挚情感,更表达了作者切盼世界和平和祖国统一的深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技法点睛】此考点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对重点语句的感情的理解。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提问方式一般是:这篇文章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5。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参考答案

1.wù 悖 ɡǒu móu zhǐ 逾 诠 憾

2.B

3.(1)标题“感谢信”三字应居中排列 姓名下面应有时间(2)我得的这场疾病,把我和我的家庭几乎摧毁了。(3)最后一句中的省略号改为感叹号。

4.红花 绿叶 红花与绿叶相互映衬

5.示例:乡音已改是归人

6.B 7.(1)示例:相逢一笑泯恩仇,习近平与马英九第一次握手(2)示例:于右任、余光中等。

8.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民族利益 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 和平统一纯属内政

9.出计谋就要出为天下人着想的计谋,要出名就要做到流芳百世;鼓励蒋经国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10.不能,因为这句话突出了台湾分离祖国产生的后果,从反面强调了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意义,使论述更加严密,增强了说服力。

11.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说理方式:正面,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反面,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12.指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外祖父的信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13.这样更能彰显作者以国家为重、事业为重的思想情操。

14.用我的文章激发更多的同龄人的爱国热忱。

15.①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帽子、一定能够繁荣富强的坚定信心。

16.【例文】追逐梦想需要思考。在经历挫折之后,要仔细回味人生的挫折,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追逐梦想中的思考会让人摆脱平庸,从而挖掘潜能,增长才干。人人都渴望梦想成真,可通往梦想的道路往往是平凡生活;人人都渴望梦想成真,但有时以退为进却是为了积跬步以至千里。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追梦终将是南辕北辙。所以,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如果多些思考,多些自省,多些揣摩,自然也就会多些人生的智慧。铲除一切阻碍,轻装上阵,追逐梦想,让美梦成真。

[键入文字]

第四篇:13、《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10.25 学生姓名:

《致蒋经国先生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廖承志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中重点的文言语句。

3、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

4、充分认识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四十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在信中廖承志言词恳切地叙述了与蒋经国的交往和友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蒋经国应从民族利益出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标题醒目、概括、简洁:一方面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书信,另一方面表明了书信的对象是“蒋经国先生”。

2、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阳市陈江镇幸福村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3、学习生字:

咫尺(zhǐ)逾越(yú)把晤(wù)珍摄(shâ)悖谬(bâi miù)......东隅(yú)难辞其咎(jiù)苟同(gǒu)毋庸赘言(wá zhuì).....厝(cuî)盍(hã)未雨绸缪(mïu)笑泯恩仇(mǐn)....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文章因为是书信体,可分为前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前言(1、2),称呼和问候语。由于作者与蒋经国虽说世交,然“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长年未通音问”,所以先叙旧,再议别离,后问安。

正文(3-7),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作者从不同角度劝说蒋经国为和谈做出贡献。(分析问题)正文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3),首先提出总论点,“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提出问题)第二层(4-6),从几个不同角度论述中心。

一、从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入手,论述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批驳所谓的“罪人”之说。

二、分析历史上国共两度合作的事实,说明国共两党三次合作的可能性,批驳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

三、从蒋经国个人“忠孝两全”心愿论述“统一大业”于公于私的利害关系。第三层(7),警告蒋经国祖国统一“时不我与”,应“未雨绸缪”。(解决问题)结尾(8),再叙友情,切盼重逢。

四、理解重点文言语句的意思。

1、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含义:居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含义: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3、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含义: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4、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含义: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

五、教师小结:这封书信言辞恳切地叙述了与蒋经国的友谊和交往,表达了我党在祖国统一大业上的立场,批评了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从三个角度劝说蒋经国放弃错误主张,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四十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明确: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 备课人: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备课时间:2014.10.25 学生姓名:

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次,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

四、品味语言: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咫尺”中一个“竟”字写出了虽只隔一个窄窄的海峡,却似远隔天涯之叹,含蓄地表明了这种阻隔是人为造成的。既自然地抒发了牵挂惦念之情,又为下文将要进行的劝告作了很好的铺垫。

2、“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这是本课中心句。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贡献。它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这三个方面,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来劝说。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突出了中心。

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作者在本自然段列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历史功业。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4、“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这一责任。国共历史上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

5、“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从第一个方面④自然段过渡到⑤自然段。这个句子没有承上的作用,只有引出下文。作者用叙述历史事实,引出对国共合作的议论,过渡自然,清楚明白。

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引用鲁迅的诗,意在劝其摒弃前嫌,实现中华民族的骨肉团聚。再叙亲情、友情,表达切盼重逢的深情。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教师小结:书信可以表达正义的心声:“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这是廖承志对蒋经国先生的敦促,推心置腹,可谓情真意切,心诚能鉴!我们也要关心国家大事,进一步认识到祖国统一的必然趋势,增强统一中华、兴邦爱国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课堂检测

1.选出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眩耀(xuán)

头衔(xián)

吹嘘(xū)

人迹罕至(hǎn)B、踌躇(chu)

爵士(jǘe)

伶俐(lì)

死不瞑目(míng)C、朗读(lǎng)

害人听闻(hài)

赏赐(cì)

崇拜(chïng)D、鞠躬(jū)

模型(mï)

竦峙(sǒng)

随声附和(hâ)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不屑置辩()秉烛夜谈()改斜归正()

偃旗息鼓()

凶相毕露()

声色俱厉()再接再励()锐不可当()漫不经心()置之度外()

大势渲染()

惟妙惟肖()3.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3)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4)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比喻、拟人、对偶、夸张

B、拟人、拟人、对偶、比喻

C、比喻、对偶、排比、比喻 D、拟人、对偶、排比、夸张

4.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祭拜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中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

教学反思:

第五篇: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充分认识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

二、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三、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课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台湾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学生准备 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七子之歌》导入

二、出示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

2、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情。

四、作者简介

廖承志(1908—1983)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法、诗词、戏剧。早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介绍书信体的相关知识

书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是人们在他们 日常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习书信要注意书信的写法。书信一般由五部分组成:称呼、正文、结束语、署名、日期。称呼:对收信人的称呼,要顶格写,写于信的开头,后面加上冒号。如“经国吾弟:”等。

正文:是信的主要部分。这部分要求表达清楚、交代明白。第二行空两格起笔写,要注意灵活分段。

结束语:正文写完后,一般要写表示祝贺或敬意的话。如“顺祝/近祺”等。“顺祝”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近祺”等到要再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在信的末尾,写上写信人的工写信单位的名称,写给长辈 的信,要在名字前用小字写上“儿”“学生”等字样。

日期:署名的后面,或下一行的右下方,写上写信的年月日。

六、预习检测

字词积累:注意下面生词的读音和写法。难辞其咎()

咫尺()

累赘()

诠察()一厝()

东隅()

会晤()

绸缪()

逾期()

毋庸()

()

悖谬()

七、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情感

八、合作探究

思考:(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明确。)

1、这篇文章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2号学生回答,答出一点得1分)

2.作者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作者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反驳语言有何特点?(每一问2分,第一问3号回答,第二问1号回答)

明确:

作者从正面劝说和反面假设两个角度.正面劝说:

1、民族利益

2、历史责任

3、蒋经国的个人抱负

反面假设:如果祖国不统一对台湾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九、小结

十、拓展延伸

(江苏省泰州市)在菜场调查时发现,仍有一些卖菜者在热情地帮顾客用塑料袋装菜。一位同学问:“不是禁送塑料袋了吗?”卖菜者指着旁边的摊位说:“大家都在送,我不送,你会买我的菜吗?”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样劝说这位卖菜的人?(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十一、当堂检测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畅叙阔别情思,以情动人。由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表现了对收信人的深切关怀。不仅关怀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途命运。

B.中间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对经国的做法以政府的名义提出不同看法,乃出自肺腑之言,发人省思。

C.信中明确指出,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切不可被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所迷惑,以致损害民族利益。

D.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就会忠孝两全

十二、作业

完成本课教辅上的练习。

下载第13课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3课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

    致蒋经国先生信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生僻字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题材来表达情意。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认识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二)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三)体......

    致蒋经国先生信 初中语文教案

    13、致蒋经国先生信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体味情真意切的语言。 3、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 教学重点: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

    1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1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廖承志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

    13、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师用)[模版]

    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教师用) ( ) 课题:13 致蒋经国先生信成员 :王洪侠 王乃华 班级 :姓名:一、解题 1.介绍作者廖承志先生。 廖承志(1908—1983)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说课材料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说课材料 ――廖承志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育才学校杨国敏2007.11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廖承志 教学内容: 本课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 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1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教案

    白毛坪中学九年级语文组 1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教案 廖承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文章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