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设计
人教版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设计
导语:《矛和盾的集合》是黄水清写的一篇科学寓言文章,收录在人教社三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为精读课文,录音由晓澄朗读。矛和盾的集合教案如何去写?本文为品才网为网友精心准备几篇教学方案,欢迎浏览
人教版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矛、盾”等9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0个字,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能简单地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中的1、2、3均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直观导入,进入课文
课件出示视频:请同学们调整状态,跟随老师,我们一起进入语言文字的天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视频(出示课件: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视频)。
(一)提问:他们的作战武器是什么呢?(善于观察,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学写“矛”和“盾”(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字。)
(1)出示“矛”的图片。师:矛起源于古代的狩猎工具,古代人民根据矛的形状发明了象形字,又经过逐步的演变成为今天的汉字“矛”。请你们仔细观察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矛”是个象形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大多数能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
“矛”那一撇就是矛头下的流苏,即有美观的作用,又有辟邪的意图。写的时候,这一笔要写的流畅,写的飘逸。(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这个字,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出示盾的图片。请同学们想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表示手持护牌,举在头上,重点保护头部。)
(3)学生练写。要求:按笔画顺序书写,要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三)深入提问:难度再次升级,这个视频其实是关于矛盾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讽刺言行不一,前后不协调)
(三)从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窥见矛、盾各自的特点,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矛”和“盾”看上去是2种针锋相对的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善于分析、总结)
(四)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一)布置自学要求:(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自己预习完后,4人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老师走下讲台)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在书本上留下了学习的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真是一个好习惯!(二)汇报交流。
1.读准生字(好,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相信这些生字词一定都难不倒大家)
(1)好的,第一行,你来(“德国兵,大显神威,雨点般”前后鼻音都读得非常标准;第二行,恩,你说,读得掷地有声;第三行,“矛盾,坦克,蜗牛,奇迹,发音饱满)(注意正音:持、戳、坦、兵)
2.把握文章大意
(1)概括文章大意是语文学习中一项主要的技能。谁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
内容?(请你说,是的,发明家利用矛和盾各自优势发明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书坦克)
三、再读课文,深入了解
(一)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它的发明却源于一场比赛。这是一场怎样的比
赛?比赛时发明家又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想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到4自然段,想一想,用横线划出(动作)相关语句,圈出关键词(动作)开始吧
(二)反馈、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追问: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比赛的紧
张危急?(你找的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好的,来说说你的体会,恩,你抓着的关键词是如雨点般的,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写出矛刺得密集以及速度之快。
(三)词语点播:老师有个疑问,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各自是什么意思?有哪位
同学可以帮老师解答。(你来,恩,你说左抵右挡的意思是左边抵挡右边抵御,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哦原来,你是一个字一个字进行理解,说明根据字义解词是个好方法。你说,难以招架是来势汹汹,难以抵挡。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同学们听到他说的了吗?他是根据前文的如雨点般的,左抵右挡推测出难以招架的意思。老师觉得联系句子来体会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很可取的方法。
(四)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画面,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
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你的心情会怎样!(心跳得很快,很紧张)是的,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对方的矛如雨点般„„一二起!
(五)是呀,正是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集中生智,才发明了坦克
(六)课文中就有一句话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这句话。2.交流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四、质疑提问
(一)读了这句话,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呢?(盾的自卫、矛的进攻是怎样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
(二)问得好,那么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课文
(一)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我们一起再来复习一下生字词语,请看大屏幕。
(二)看来同学们都在课后苦下功夫,学习后及时巩固知识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请大家继续保持。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很有意义的问题:矛和盾是怎样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可以解答这些问题!
二、细读课文,了解坦克发明过程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紧张危机的战况,面对矛激烈地进攻,发明家他是坐以待毙还是急中生智呢?他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默读2——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开始吧。
(一)嗯,你找到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
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说明发明家没有坐以待毙。
(二)你不同意他的看法吗?哦,你是觉得他读这句话读得没有感情!是
呀,通过你的提醒,老师也发现了小小的这句话有2个感叹号,那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呢?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 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 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
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一遍,一二起!
(三)通过大家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了发明家内心的喜悦,他最大程度地
发挥盾的自卫作用,保护了自己。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
友比赛,可以吗?
(四)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告诉我们,“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
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这句话很特别,它是一
个过渡句,联结了上文在铁屋子里的安全,又引出下文主动进攻。
我们称这样的句子是过渡句。当缩头乌龟可不行啊,为了更好地
进攻的问题,发明家又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五)是呀,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
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发明家利用——矛的进攻特
点。大家仔细看这里的标点符号,注意了!“矛”打上了引号,因为不是真正的矛,是借鉴矛的能攻特点而发明的另一种材料武
器。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破折号占两个格子的位置,在文中的
作用是解释说明。到这里为止,发明家借鉴了盾的优势能守又借
鉴了矛的优势能攻。可是距离变成真正的坦克还差一步?
(六)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的?“还要会跑”------“装
上轮子,安上履带”
(七)发明家遇到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入思考,一次次改进,发明了坦克。
你觉得发明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一个善于
思考的人。出示坦克图片,对照图片找一找矛和盾的影子。坦克
就这样发明出来了。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
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八)下面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的读一读。学生齐读一至四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三 再读课文,感受坦克的实际应用
(一)文章中有一句话,揭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
略读课文5-6自然段将它找出来。这句话也很特殊,它是?(过渡句,承接了上文的矛、盾的优势,又引出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同学们举一
反三的能力真高)
(二)说说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了坦克的神威?(出示句子)1916年,英
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一下
子退了十公里!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
威”?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 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等词语体会德
国兵的害怕;从庞然大物,首次等词语体会坦克的威力很大.(三)“哇哇大叫”:他们为什么会哇哇大叫?(害怕)
(四)乱作一团:想象:德国兵乱作一团,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他
们有的急于逃命有的吓得呆在原地走不了有的哭哭啼啼(想象说话)
(五)庞然大物: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坦克)我们在来看看这个坦克
有什么特点?(坚固,体积大,作战能力强。)正是由于它集合了矛
和盾的优点在加上轮胎和履带,使他的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所以敌人
哇哇大叫,乱成一团。
(六)让我们一起读出坦克的神威吧。一二起!
四 对比冲突,引发思考
(一)思考:这次矛和盾在一起,并没有发生自相矛盾。而变成了大显神威的坦
克,这是为什么?(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
(二)引出关键句:原文里就有一句话揭示了这个道理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就是文章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谈谈你的感受。(伟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文章将盾和矛的优势合二为一,发明了所向无敌的坦克的事例来说明“谁
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深刻道理。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二)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道理呢?
(1)举事物例子:轮子+椅子=轮椅„„(出示图,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
(2)人物例子:学习别人的优点(集合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三)集合长处优点是一种方法,是一种人生智慧,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课题,学生齐读。
(四)同学们,希望你们也像发明家学习,善于集合,善于思考,善于实践,不怕困难,成为学习生活中的有心人!
25.《矛和盾的集合》
事例:矛(攻)盾(守)坦克(大显神威)
道理 善于集合长处
人教版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用坦克图片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师:谁来说说自己对坦克的了解。
坦克作战的确是威风八面,无坚不摧,站功赫赫,它的来源就是利用矛和盾的集合?
图片出示:矛和盾,板书课题
这其中有个神奇有趣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矛和盾的集合》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学生读书
2、反馈读,体验读书的快乐。
2、思考课文的哪一句很好解释课题?(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学习课文
过度:发明坦克,它的起因是来源于发明家一次与朋友比赛。
1、学习第2-5小节,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随机指导重点句的朗读。
(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2)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3)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学习道理,拓展延伸。
(1)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优点),谁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受到大家的欢迎。看1+1 小发明,课件出示
(3)由此在生活中,你还想到什么呢?
(4)小结: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走向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也许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
四:写生字
五:阅读链接
第二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之一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之一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观察法 谈论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矛
进攻
盾
自卫
“盾”是一个象形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以盾蔽目(身体))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立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小黑板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2、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1)矛(máo)和盾(dǜn)的集合;(2)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4)敌人就一枪也戳(chuō)不到我了;(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
(6)装上轮子,安上履(lǔ)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
3、反馈交流:
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太小啦!)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坦克。
三、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学习第五自然段 1.经过发明家的一步步完善,终于发明了坦克,那它的作用如何呢?(板书 大显神威)课文怎样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
2.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相机出示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②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因为……所以……)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
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交流。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六、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板书设计 矛
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盾 自卫
教学小结
第三篇:教案设计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教案
苏利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我们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与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打个招呼吧。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3.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请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课件):矛和盾集合变成了什么?矛和盾的集合,厉害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2.对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碰撞出了“坦克”这一新鲜事物。(板书:坦克)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点?请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解答这个问题。(板书:盾 自卫、矛 进攻 合二为一)
3.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4.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件)哪些句子体现出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请大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应的句子,再读读!
课件出示课文片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我们一起读读。
(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
(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这个自然段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头一回)
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自由读,齐读)
三、学习第1~4自然段
1.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么威风。那么,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默读 1—4段,边读边思考。
2.反馈、交流:源于一场比赛,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追问: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比赛的紧张危急?(课件出示)
3.你能读出比赛的紧张吗?(指导朗读)
4.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想法?指名读。
(1)发明家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是什么?指导朗读。
(2)请生评一评这个想法怎么样?
5.你们都赞扬发明家的想法好,但他自己却不满意了。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1)“固然”什么意思?(2)为什么不满意呢?
小结:这里发明家只把盾的优点体现出来,而矛进攻的优势却一点也没发挥。所以,你会怎么读?(指导朗读)
6.看来,只有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才能更加厉害!你有好办法吗?(请生自由发表意见)
发明家是怎样改进的呢?齐读第4自然段。
小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势集合,发明了坦克。这就是——矛和盾的集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题目吧!(齐读课题)
四、学习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维
过渡: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嗯,这就是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请齐读——课件出示:
1.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2.“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
3.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4.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五、总结
课文通过矛和盾集合变成坦克这个事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这是一种表达方法:用事实说明道理。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我上的是第二课时,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2--4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发明家由比赛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让学生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中,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进行了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5自然段我主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
通过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来揭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样一个道理。告诉学生要像发明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最后拓展,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从来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反思。反思一: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结构清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并给学生留下了自学的空间。教学始终围绕着“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教学难点展开。从一开始的听写词语,选择其中几个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到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解决办法?”这一环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之中,让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一直到最后,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这些设计都是为了突破以上这一教学难点。反思二:
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进行了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发明家是怎样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不断地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找关键词完成表格,理解了文本语言,也了解了坦克发明的过程。但在按表格复述时,可以用上关联词让生说一说。
反思三:
过多地关注了教学内容,忽视了段的教学,教学时,可让生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教完一段可让生说一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反思四:
夸发明家这一环节可放到学生复述完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之后,这样教学就更紧密了。
教学总是有那么多遗憾,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继续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第四篇: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区间交流
课)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80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区间交流课)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本站可以帮你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详情请加站长QQ,在网页顶图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课前准备:
1、教师:生词卡片、矛和盾的图片、坦克的图片。
2、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指一名学生讲《自相矛盾》的故事。(课前有布置)
2、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上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 进攻
盾 自卫(本站可以帮你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详情请加站长QQ,在网页顶图上。)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指导写“集”。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能句子,多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3、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这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①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教师指导并范写“炮”和“攻”。
3、其它生字由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问题: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一)、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二)、同桌互相交流。
(三)、全班交流汇报。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
①“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左抵右挡”。
②“如雨点般”说明什么?对比朗读,哪个句子好,好在哪儿?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对方的矛向他刺来。
(引导学生想象:下大雨时,你打着一把小伞,遮住左边右边湿,遮住右边左边湿,这是因为-----?学生回答:伞太小啦!)③师: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第二个“!”是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两个“!”,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第一句要带着感情来读,第二句要读出发明家的喜悦之情。
2、过渡到第三自然段:
师:盾大得像个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固然”是什么意思?后面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却”,即肯定了前面的,但强调的是后面的内容。
3、第四自然段:
师: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①出示坦克图片,让学生指出哪是铁屋子,哪是枪口或炮口,哪是轮子,哪是履带?
②发明家把坦克造起来了,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提示,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小黑板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可是,对了,)
4、第五自然段:
师: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坦克“大显神威”?
①出示词语:合二为一。齐读。“一”指什么,“二”指什么?“合”又指什么?
再读读这个句子。②指导朗读。读好“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③合二为一的坦克为什么会这么厉害?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5、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②句子中的“谁”指的是谁?换成它所指的那个事物来说说这个句子。
③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胜利者?(比如铅笔加橡皮就成了带橡皮的铅笔、轮子加椅子就成了轮椅„„)
④你想成为一个“胜利者”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胜利者呢?
三、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写在笔记上,并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四、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第五篇:《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安庄镇赵颜小学
张芹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组教材的专题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本课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这个思想方法。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设计理念和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突出研读重点,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进行尝试阅读,充分发挥研读对全篇课文的穿透力。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
而实现多维教育目标的有效整合。
四、教学目标
1、学习“矛、盾、持、般、蜗、坦”6个字;会写“矛、盾”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了解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
3、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重点句段,在理解、揣摩、内化和吸收中学习语言,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和品悟积累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视频引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坦克视频)说说看了视频,你想说说什么?你想知道坦克是怎么发明的?答案就在今天学习的课题。
导入课题,齐读课题
2.学写“矛”和“盾”(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字。)1)出示“矛” “盾”的图片(出示课件:把书上插图)观后问: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矛就是打仗的时候,攻击别人的武器。盾就是打仗时,用来防守的武器。)2)师范写。指导书写“矛”“盾”。
现在,我们来写好这两个字。矛,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盾,平撇竖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下面,请大家描空写一个“矛”和“盾”。二.检查预习情况:
矛和盾是古代的武器,怎么会成为现代威力无比的坦克哪?今天,我们来学习25课《矛与盾的集合》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课前老师已布置了课前预习,下面老师来当考官,看看课文中一些难读的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大屏幕出示)。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注意词语的停顿,四字词语要读出节奏。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三、浏览课文,把握重点
1.课文中就有一句话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这句话。
威。齐读。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打开课本101页,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读课文思考 1.发明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了坦克?
2.他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的?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理解课文,后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3、交流,解决问题 1.朗读、感受比赛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起因?(比赛)(2)、画出发明家与朋友比赛的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3)、朗读,谈读后感受(紧张、激烈„„)
(4)、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理解“雨点般、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5)、把握上述字词,指导朗读。
过渡:“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理解“关头”,发明家有什么想法?
2、读悟议“想法”
(1)、出示“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的想法。(2)、“盾太小了”———“铁屋子” 读,发明家发现了什么?怎么解决的?
发现“盾太小了”,读出感叹语气;解决办法:铁屋子,“如果„„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读出高兴语气。
四.他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的,即坦克发明过程 请同学们把自主学习单表格填完整。
发明坦克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盾太小不能进攻铁屋子开小洞,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不会跑装上轮子,安上履带铁屋子 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后交流
(1)、安全但不能进攻——-“枪口或炮口”
但仅仅这样行吗?发明家又发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读文、思考、交流,填表:发现问题“安全但不能进攻”,解决问题“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适时交流引号、破折号的作用。
(2)、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的? “还要会跑”------“装上轮子,安上履带”(3)、交流“发明”,观看坦克图
小结: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防守合在了一起,发明了坦克,出示坦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它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
五、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出示片段:“1916年„„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朗读,谈感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朗读指导。
六、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过渡: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是的„„、出示“是的,谁„„胜利者。”
2、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谈理解:
(1)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2)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获得了成功。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道理呢?
(1)、举事物例子:轮子+椅子=轮椅„„(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
(2)、人物例子:学习别人的优点(集合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4、齐读“是的,谁„„胜利者。”
七、布置作业:
你能不能想一个集合的办法,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说给我们的老师和伙伴听
最后欣赏《 国庆阅兵坦克方队》的英姿
《矛和盾的集合》观课记录
李静
昨天听了张老师讲的《矛和盾的集体》第二课时。这节课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说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二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何老师首先利用复述法把课文串联起来。首先提出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并提示答案的句型结构“先……再……然后……最后……”,让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后组织答案语言。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指名两名学生回答后,答案并不理想。老师转为根据发明家发明的思路逐步提示答案,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回答中组织答案。在问题解决完之后还利用了模像直观法,展示图像说明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出坦克的思路,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并增强记忆。接着,老师利用一些坦克的资料过渡。学生在欣赏坦克的资料中培养了对坦克巍然形象的认识,以此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部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部分的讲解老师偏重于情感上的理解,用红色突出“庞然大物”、“乱成一团”、“一下子”等词语重读,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坦克的发明对战争所起的作用。老师还利用一则写于1916年关于坦克首次上战场的短文作为拓展知识给学生阅读,使学生对坦克威力的印象更加深刻。第三部分老师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老师首先通过图文的方式举例铅笔是由笔和橡皮擦的优点集合而成的,再列出两条关于集合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充分理解道理后指名自由举例。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联想充分,对道理的掌握到位。这节课何老师依旧保持幽默的风格,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第一部分的讲解中,没有墨守成规地逐段讲解,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这和我在听课前的构思有很大差距,我的构思扔是比较保守地逐段分析,总结出每段的意思,最后才提出问题把发明的过程复述。老师的设计明显更胜我一筹,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原则,还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这也让我明白了,要立足教材,不要把课后习题和教学分割开来。课后习题通常是经过提炼的最贴近教学目标及要求的问题,应该把其贯穿在教学中。另外,在使学生明白道理的部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直接经验更准确地把握学习重点。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课堂纪律在最后显得有些混乱。我认为时间多的原因有二。一是在第一部分分析完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后,不应该只由老师口头复述学生做笔记,而应该指名几位学生根据分析组织串联答案,这样才能起到运用巩固的作用。另外是在第二部分的分析上,指导朗读之余还应对重点字词加以分析,引导学生联系句子体会词语的意思。这就是我对最近听完的一节课的一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