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原创: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广州市真光中学谢畅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
(一)讲清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本节主要从人地关系这个传统问题入手,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历程进行梳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质。归根结底,人与环境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不协调,则出现环境问题。教学内容编排将按照追溯人地关系的演变(过去)──环境问题的表现(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未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重点把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在时间轴上的变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及理解人地关系。
(二)教会学生判读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对于填充型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再在组内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或提示,结合所学的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生产流程图,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把握中心环节,系统地理解整个生产过程,用工农业区位等知识分析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二)教学难点
1.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人地关系的实质。
七、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地理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等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整体思路
导入新课
(以视频形式导入新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引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现状(直面环境问题)
(以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说明人地关系实质;以因果联系框图培养学生判读方法,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图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京都议定书》为引子说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未来(可持续发展)
(展示“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以材料分析形式揭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课堂反馈、小结
(以漫画来考查学生能否挖掘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后果及解决措施)
十、知识框架
十一、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
【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活动1】观看FLASH动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设计意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 【学生活动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先读出每个箭头的含义。
【分析】A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输入能量、物质;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输出给环境;C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良性反馈。D当人类掠夺、破坏环境资源时,环境将对人类产生恶性反馈,出现环境问题。
【归纳】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小结】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设计意图】通过《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让学生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与环境处于统一关系,人地和谐发展。随着人口压力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与环境处于对立关系,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学生活动3】给出一组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分析相互之间的联系。
【读图指导】对于已
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提问】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讲讲其中道理。
【学生活动4】给出一组填充式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思考完成。
A.生存条件恶化 B.人均收入减少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人均资源减少
E.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F.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G.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H.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I.当前的生存要求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J.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读图指导】对于填充式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结合所学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
【分析】1.贫困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还使得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因此,贫困意味着人口的增加。2.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减少,人均收入减少,导致愈加贫困,为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不得不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必然造成环境恶化。3.受贫困困扰的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了长远的环境保护,同时,由于贫困导致教育落后和环境意识薄弱,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4.环境的退化,使得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化,土地的生产力也随之下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了解人口、环境与资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承转】阅读教材P95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 【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如何?在南北半球及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有何表现?
【归纳】北半球问题多于南半球;发展中国家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转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问题2】哪一个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归纳】CO2增多──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题
──全球性环境问【材料探究】引出《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的报道材料,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获取信息,了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分布,培养学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得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全球环境意识,明确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解概念及内涵,解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设计意图】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提高学生对结构示意图的逻辑分析能力。
【理解】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思考】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
【设计意图】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让学生树
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材料分析】
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设计意图】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第三环节:课堂反馈、小结
【讨论】欣赏漫画“乐在其中”
【思考】漫画中反映了什么地理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何后果?请提出解决措施?
【总结】我们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布置作业】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我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广州市真光中学)
第二篇:《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说课稿
本节内容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手,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教学“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内容时,可将人地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也可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顺思路、掌握要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难点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对玛雅文明的案例分析,教学时可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工业革命时期,是人类征服自然导致人地关系恶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激励学生举例。在分析图6.7时,学生除了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知识外,还可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提高读图能力,也可将图6.7作一个变式。
在学习环境问题时,教师可自己或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然后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们虽然富有了,但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下降了。
在了解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先污染,后治理后,可激发学生讨论:“我国能否借鉴发达国家的这种模式来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十分重要,教学时可采用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这三个原则。P97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不必有统一的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就是好答案。最后要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以达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
第三篇:《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
(一)讲清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本节主要从人地关系这个传统问题入手,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历程进行梳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质。归根结底,人与环境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不协调,则出现环境问题。教学内容编排将按照追溯人地关系的演变(过去)──环境问题的表现(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未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重点把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在时间轴上的变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及理解人地关系。
(二)教会学生判读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对于填充型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再在组内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或提示,结合所学的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生产流程图,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把握中心环节,系统地理解整个生产过程,用工农业区位等知识分析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二)教学难点
1.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人地关系的实质。
七、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地理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等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整体思路
第四篇: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反思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上承自然资源与人类,下接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节课亮点:
1、在教学中,注意抓住生产力发展及其对人地关系的影响这条主线,用两圆圈的那个人地关系示意图来解释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2、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意识到了自然环境的存在及其演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去,由于人类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为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视自然规律,其结果是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如目前的温室效应、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无节制地利用和破坏自然环境的后果。因此,只有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必要性,才能使他们的行为有利于人类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演化。其次,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相互影响性。
不足之处:
因为本内容知识比较抽象,应该以习题的形式让大家学习,这样才牢固。
改进措施:
多做题、做好题,以情景题让学生悟出概念。
第五篇:《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教学反思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的教法基本上就是按教材的体系进行,即让学生对照学案要求先看书10分钟左右,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填空,然后师生共同对学案上的问题逐一进行明确,掌握本节的内容,可以依据本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主要设计了三个小问题,一是人类文明分为哪几个阶段?二是各阶段人地关系如何?三是为什么在这几个阶段会出现这样的人地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学案探究题的题目中就有,一定会有学生会看到这一点,因此解决起来并不难,而第二个小问题由于前面在区域发展阶段中已经讲过,学生也能轻易解决。这两个小问题我都是让学生说的,而且学生可以说得很好,第三个问题就要老师加以引导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说出大概的意思,然后老师可以归纳为在采猎文明阶段,人类是依赖自然,所以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改造自然,由于原始的农业对生态已经有了较大的破坏,所以这个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工业文明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试图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的增多,人地关系出现严重的不协调;而到了现代文明阶段,当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发现了自己行为存在的严重问题后,逐渐认识到人类应该善待自然,因此使人地关系由紧张慢慢走向协调。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到这时看似还没有涉及教材的具体内容,其实本节的内容已经基本得到了落实。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而且在学习了本节知识外还让学生掌握了应该掌握而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及对前面学过知识的联系,做到温故知新,这样的方法可以在以后的本部分教材的教学中应用,也可以在其他章节内容的教学中借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