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
课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时
第1(共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知道地理环境的含义;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唯一道路。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教学,初步学会分析我国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了解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和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并培养唯物辨证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人地关系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唯一道路,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难点
判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关模式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人地思想关系变化图,让同学们思考人地关系是怎么样的。
2、讲授新课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阐述、分析、推导、采用的教学方法等。)
一、地理环境的含义
狭义: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也就是指自然环境,它包括地貌、气候、陆地水、植物、土壤和动物等六个要素。
广义:地理环境除自然环境还包括人类改造后的环境,如农田、城市、工矿区、风景游览区等。
二、人地关系的内涵
③
①④
②
①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要从地理环境中得到各种自然资源。
②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③
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影响环境。
④
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对人类社会产生反馈作用。
四大全球性问题(PRED问题):
人口(People)、资源
(Resource)、环境
(Environment)、发展
(Development)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一、温室效应
二、臭氧层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酸雨
五、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的破坏与减少
六、沙漠化与荒漠化
七、大气污染
八、水污染与水短缺
九、海洋污染
十、固体废物
环境问题的分布
⑴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城市地区
乡村地区
主要
表现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原因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⑵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表现
环境污染为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
主要
体现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原因
发达国家不但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将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①人口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②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你知道《京都协定书》吗?
讨论一:发达国家多出钱,你认为合理吗?
三、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唯一道路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酝酿、提出及发展——资源
大山居民的生存选择
经调查,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密林中的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生存方式。
一、一些村民本着“靠山吃山”的思想,为了致富而非法砍伐林木、猎X野生动物,最终因为触犯国家法律,过上了“铁窗”生活;
另一些村民则在山坡上垦荒种粮,维持温饱。因为森林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村民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二、一些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远离城市的喧嚣中,守着祖辈留下的片片农田,过着平静而贫困的生活。
村民们极力反对在家门口修筑公路,反对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坡地越开越多,生活越来越贫困。三、一些村民为了开发当地的喀斯特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让外地、外国旅游公司介入,当地的旅游开发被这些公司所操纵,他们将当地村民排斥在管理层之外,占有了旅游开发的全部经济收入。
当地村民依然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仅仅是为旅游公司充当简单的劳动力,他们把旅游业看成是与自己不相干的外来物,经常与旅游公司和旅游者发生冲突。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丧失,土地被占用,村民生活水平下降。四、一些村民积极修筑道路,多方集资,合作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引进新的技术和加工工艺,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绿色植物资源和传统手工艺品。
许多村民从事旅游业或进入乡镇企业,提高了收入。企业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山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你认为大山居民的哪一种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讨论二:
为什么我国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零增长”
国际学术界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其核心在于必须实现和保持人口数量、能源和资源消费以及生态和环境退化速度的三个零增长。中国科学院《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认为,中国要真正跨进可持续发展的门槛,就必须跨越三个台阶:
2030年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的零速率。
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
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的坎。新增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加上国民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资源,并排放大量的废弃物,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道障碍。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我国每年约22.3%的新增GDP被新增人口的消费所抵消。因此,只有当人口的增长率降为零,人口的规模得以保持常量的状况下,才能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
第二道坎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速度。
中国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从总体而言居于世界的前列,但人均资源量明显位于世界后列。如水资源,人均排在世界第88位左右,是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加上水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平衡,水资源问题日益明显。
再如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五位,人均排在世界第53位。从2010年开始,2/3的主要矿产将处于或进入短缺状态,金、银、铜和石油将短缺一半以上。
矿产资源中,石油、天然气是具备战略意义的能源,也是衡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人均的51.3%,石油只有11.3%,天然气为3.87%。中国未来能源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匮乏,使能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
中国的人均矿产资源只及世界人均的1/3,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国家经济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
10000美元时,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最大。
第三道坎是生态环境的退化,包括长期性的基本生态退化和短期的环境污染。
中国必须面对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如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等。而短期环境质量的改善,则必须面对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而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3、可持续发展遵循的3个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小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即可以用较少的社会代价和资源代价取得较快的社会经济发展。
4、作业布置:
(含课内课外作业、思考题、讨论题等)
判断下列语句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v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动物的生存。
——公平性原则
v
“涸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持续性原则
下列说法反映的人地关系属于哪个阶段?
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2、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教学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只能课后写)
利用谚语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授课教师:汪艳英
授课班级:高一(12~16)班
授课时间:第19
周星期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