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和评析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和评析
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要举行一场很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写的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生2(抢着说):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的远近。生3:他们争得不可开交。
生4:我还知道连孔子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师(微笑):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也善于动脑筋,我似乎觉得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两个爱动脑筋的小孩。同学们,这两个小孩争辩的话题竟然难住了一代圣人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这个问题什么?
生:读书。
师:对,让我们随心所欲地读读课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跟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读书,有的在讨论)生1:老师,我知道了,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太阳是在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生2:一个孩子认为早上的太阳离人近,中午的太阳离人远。他的理由是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师接话: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生2(语气较平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
师(微笑着对生2):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孩,听你刚才的语气大概说服不了别人吧。
生3(急切地):老师,我知道了。那是一个反问句,他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这样的语气强烈一些。
师:你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服我们大家吗?(生3读,边读边做手势比划出)师(向生2):他的话有说服力吗?
生2(点点头):他读“大如车盖”时音重一些,还用手比划出车盖的大小,仿佛我们面前就有一个大得像车盖一样的太阳,读“则如盘盂”读得轻一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午的太阳很小很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气要强烈一些。
师:你能再试试吗?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声情并茂地读)师:看得出你已经读懂了课文。告诉我们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课文的。
生2:有的看注释,有的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有的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
师:真不错,看得出你会读书。你的方法很有用。让我们大家也用你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试着说说全文的意思。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说古文意思)
师:通过反复读课文,我们一起走进了辩论赛场。激烈的辩论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同学们自己找辩友,在下面练习。
(学生分角色表演)
师:听,比赛的铃声敲响了。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扮演两小孩,老师就暂当孔子吧,我们一起上演一幕《两小儿辩日》。
小儿1(鞠躬):大家好!我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小孩,至今已有2400多岁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太阳在早上离你们很近,到了中午就远离你们了。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等到中午时就小像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小儿2(拚命地摇头):不对,不对。你没见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中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小孩1:看,那边走过来的一位老先生。哦,是孔子,他的学识渊博,我们去问问他吧。
两小儿:请先生给我们评评理吧。
孔子听后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孩子们,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还是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请教我们的后人吧。”
孔子:现在我们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来到了一群热爱科学、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中间,他们一定能解答我们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我们吗?
小儿1: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 生: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小儿2: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多了,是不是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生:不是,那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孔子: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你们与我们相隔那么遥远,一定对我们的一切感到很好奇,如果你们有什么疑问,尽管提吧。生4:孔子先生,你是个大教育家,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
生5:请问两位小孩子,你们见孔圣人都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有没有讥讽的意思?
生6:请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需要我们这些现代人解答吗?
孔子:小朋友们,我们很快得回到古代去了,你们还想对我们三个人说些什么呢?
生7:你们两小孩儿喜欢探索,不懂就问,我要向你们学习。
生8:孔子先生,你很谦虚,也很诚实,对于不懂的问题没有装懂,也不怕别人笑话,让我佩服。
师:旧的两小儿辩日已经结束了,但新的争辩又快开始了。请大家认真品读课文。下节课我们自由组合开展一场《新两小儿辩日》赛。主题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正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变化 ”反方的观点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没有变化?”
二、评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1.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对阅读文本的重新加工改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演、练,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使得作者、学生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得到交融。培养其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古人与现代人交流的情境,形成情境串,打破时空的界限,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交流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及自己看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对语言敏锐的感悟能力。
3.最后设计“辩论赛”这个作业,使语文课内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第二篇: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4.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教师〗根据“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学生〗背诵诗词,并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教师〗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
〖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5.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学生〗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6.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学生〗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教师〗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师生同步〗借助画面为竹简样式的媒体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
“千里之行”是喻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教师〗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3.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学生〗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4.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机动环节)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1.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学生〗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
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3.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4.漫谈体会。
〖师生同步〗进行高效的思维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3.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4.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设计意图]
“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设计说明]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课堂实录
广东 刘晓伟 两小儿辩日
解题:
引用古诗: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太阳。
题目的意思。
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1、很难读
2、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
分两步解决问题:
结合注释读明白
理解大意读通顺
教师下去指导,非常认真。
反馈:
生分段说古文的意思。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
太阳冷热
太阳远近
其他
生:A 远近、大小都有。
生:C都围绕远近来议论。
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再指名读。
表扬:读得比老师还好。请教怎么读得这么好。
一儿曰、一儿曰
给两小儿取名,理解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晨近午远
晨远午近
读课文。合作读。板书: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
教师: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你知道什么?写你最深的体会?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所以我划了句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柯孔标)
亮点: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讨论: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这节课除了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因此第一、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文中“问其故”“不能决”“孰为汝多知乎”这些词句所有学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确切,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和引导。
第三篇:《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材说明] 《两小儿辩日》系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26课。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学习目标] 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堂实录](欧阳老师跑步上台,师生问好)
师:我不习惯在讲台上讲课,喜欢在同学中间。这节课不是教研课,是和同学们商量着上课。我上课有个习惯,全体同学大喊三声“我最棒”。喊的过程也是解放自我的过程。
生:(齐声喊)“我最棒,我最棒,我最棒。”
师:你们猜猜,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学生猜《第一场雪》等)师:你们猜的是你们喜欢的课文,也是我喜欢的。同学们喜欢古文吗? 生:不喜欢。
师:我讲你们不喜欢的。(教师边说边用隶书板书《两小儿辩日》)。[评析: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教学毕竟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状态良好,便为成功的教与学创造了条件。欧阳老师本人精神焕发,竭力解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感。他反复要求学生大声喊:我最棒。其用意也在于此:树立必胜的信心。] 师:学习一篇课文要做几件事,大家清不清楚? 生:不清楚。
师:有的同学半个月不上语文课也不急,每天照样吃饭、睡觉、上网聊天,原因是他不清楚要学些什么。咱们这节课要做哪几件实事呢?第一件事,疏通文意(板书:疏通文意),第二件事,诵读课文(板书:诵读课文),第三件事,体会道理(板书:体会道理)
[评析: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精力集中。] 师:我先说第一件事,疏通文意。同学们读过课文没有? 生:没读过。师:想不想读一次? 生:想。师:想读我们就读。开始!(学生读得很吃力)师:读懂了吗?
生:很拗口,读不通,也不知道怎么断句。
师:不懂课文的意思,当然就不会断句。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课文后面有注释,可以对照注释来理解句子。师:挺聪明的嘛。还有呢?
生:我们还可以查字典,查资料。要是在家里就好,还可以上网查。师:这个问题不难,我这儿就有电脑,可以上网查。(众笑)生:我们可以互相讨论。
师:当然可以。你们就试试用这些方法学习课文!(学生学习课文)师:这回读懂了吧? 生:读懂了。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字的意思用字典查不到。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去”在这篇课文中是“距离”的意思,跟我们现在说的“来去”的“去”意思不一样。
师:善于比较,不错。意思都一样,那就不叫古文啦。师:谁来说说课题《两小儿辩日》是什么意思? 生: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的事。
师:说得挺好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有一次,孔子到东方去游学——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课文中提到了“有一次”吗? 生:没有。
师:那你怎么知道? 生:我自己加的。
师:你很聪明。课文里没有提到的事情,你能根据需要加了上去,使句子通顺,这就是创造。好,继续讲。(生接着讲)
师:谁认为自己比他讲得更好?(有五六人举手)好,你来说说。生:(有一次),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谁认为自己比他复述得更好?
师:你讲得真好,比我都讲得好。(众笑)真是这样!现在大家能读通这篇课文吗?(众说不一)
[评析:文言文不好懂,这是教学的难点。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理解,教师在这里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而是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适当点拨、讲解,“授 之以渔”,突破了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第二件事,诵读课文。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拿铅笔出来,在老师停顿的地方轻轻画条斜线,仔细听,认真观察!(师范读,学生作记号)刚才老师怎么读的?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如“见”“时”“而”“以”„„字的后面作了停顿。
师:你听得很认真,读读看。(生读)
生:老师读“孰为汝多知乎?”这一句用的是轻松的语气。
师:这也发现了?真是逃不过你们的火眼金睛。你能读一次给大家听吗?(生读)还有吗?
生:老师把“大如车盖”“如探汤”几个字读得重些,而把“如盘盂”“沧沧凉凉”读得轻些。
师:你来试试。(生读文中重读与轻读部分)这里为什么要读得一轻一重? 生:这是两个小孩子在争论问题,在对话,读得一轻一重,可能是对比吧? 师:不要用“可能”两个字。你说得很好,就是对比,这样才可以形成两个小孩争辩不下的高潮。同学们会读了吗?(生答:会)想不想自己再试试?
生:(大声喊)想!
师:想读我们就读,怎么读都可以。你可以朗读,可以小声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一定要有感情地读。好了,大家开始读吧。(学生各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请同学们推荐三位读得最好的同学分角色读一遍。一人读叙述部分,其余两人读两个小孩说的话(学生推荐三人,被推荐的同学读得很好。)
师:名不虚传!谁敢跟他们比?(又有几个学生自荐起来读)
师:比得过去吗?(学生众说纷纭)啊!男同学说男同学读得好,女同学说女同学读得好,还都有点“地方保护主义”!(众笑)他们确实读得很不错,很难分出高下。好,并列第一!先别坐,你们现在是站在奥运会朗读比赛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比他们读得好,就站在领奖台上,他们就坐下。谁能把他们读坐下?(众笑,又有三位学生起来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衡量一下,谁觉得自己该坐下,就自己坐下。(后读的学生自己坐下,众笑)
师:(对这三个学生)其实你们读得也不错,就是最后一句要读出轻松、活泼的语调。另外,你们读的速度也快了点。你们听我读(老师再次范读)怎么样?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师:对呀,你们再试试!(学生再读)谁敢举手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的?(有四五个学生举手)我最欣赏这样有自信的同学。人要没有自信,就干不好事情,自信不是骄傲,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办好,就会努力去办。好,你来读。你可以选两个伴儿和你一起读。(学生指两人,然后三学生齐读课文,最后老师又让他们互换角色读一次)
师:真好,你们都坐下——啊!都是第一名!(众笑)大家也像他们这样有感情地再读一次,要注意速度和神态。准备好了吗?开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么多次,你们能把它背下来吗? 生:能!
师:好,咱们有感情地背诵一次,开始!(学生背得很不错)
[评析: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这节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时下足了工夫。首先,教师给学生做了示范,读得有声有色,摇头晃脑,感染了学生。其次,教师着重指导了本文的朗读方法:一是提醒学生注意重读、轻读的地方,二是要注意停顿得当,三是要注意课文最后一句的反问句式,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最后,教师采取了一些颇有特色的新颖的朗读方法:分角色读、打擂台读、分合读、荐读读课文。整节课中,朗读、小声读、品读、背诵占了很大比重。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理”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此外,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熟,最后能达到背诵,突出了教学重点。] 师:我们来做第三件事:体会道理。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中午却看起来小?
师:嗯,这个问题有难度,孔子也好象“不能决”。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 生:这是错觉。同一个物体,„„(学生结合资料说得很清楚)师:还有补充的吗?(一学生补充,只是表达不一样,意思大致相同)师:(对提问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这两个孩子怎么想起问这样的问题? 生:他们是不懂就问呗。生:我觉得他们是敢于思考。师:你说得很棒!生:我觉得他们很天真。
师:是的,他们天真活泼、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这都都是为了认识自然、探索真理,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欧阳老师,孔子那么博学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孔子是个教育家、思想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问题。师:是吗?谁能帮他解释一下? 生:孔子是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师:他是年纪大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反应不过来?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孔子是谦虚,他怕跟小孩子解释不清,就故意说“我不能判断谁是谁非”。师:孔子谦虚谨慎是不错,但他是很有耐心的,这从他认真倾听两个小孩的谈话可以看出。
生:那孔子可能是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生:你刚才不是说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吗?
生:博学多才不一定什么都知道嘛。孔子知道用电脑聊天吗? 生:当时还没发明电脑嘛。要是当时有电脑,他肯定会用。
师:不错,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却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这正体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上学期学过一句古语叫“知之为知之——”
生:“不知为不知”。
师: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至理名言。还有要说的吗? 生:没有了。师:都明白了? 生:明白了。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古文吗? 生:喜欢。
师:你们又喜欢上古文,想再学一篇吗? 生:想!
师:想学也不学了,该休息了。今天就到这儿,下课。
[评析:课文所写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交流,畅所欲言,并从多角度有所感悟,很自然地明白了“为了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执教: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 欧阳亮 评析:广州市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 熊跃农 邮编:510730 电话:020-88577357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
乐读趣学 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引课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
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定向研法
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还应该做几件事?(引导学生来定向:朗读 背诵 译文)
这几件事如何去完成?
三 自学释疑
1范读
好,让我们先来把课文试着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
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
(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
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
计
www.5y
kj.co
m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