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问题设计”教研主题参考材料一(写写帮推荐)
“有效”问题设计的探究
本学期全乡的教研主题:问题导学之“有效”问题设计
一、主题提出的背景
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以及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如果教师没有科学地理解和运用课堂提问,不仅会导致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降低,而且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高效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优化课堂提问环节,即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有效性课堂提问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些低效、无效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表现为:
1、问题的表面化、简单化,缺少思考价值。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问题的数量多,回答的人数多。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尤其是一问齐答是造成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
2、问题的随意性。问题未经精心设计,随意发问,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表面上启发学生思考,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3、问题形式的单一化和教师点评的简单化,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不准确,或不予评价,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缺乏创造性。
4、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热热闹闹;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
5、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学中,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心不在焉。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6、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7、提问缺乏艺术性。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
综上所述,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了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坚信探索新课程文本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研究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可见教师有效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助产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 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教师问题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有效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研究解释
有效性问题设计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以研究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内容:
1、有效”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有效性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
3、“有效”问题的设计和技巧的研究(重点)。
4、“有效”问题设计的评价策略研究。
5、“有效”提问的实践。
五、研究方法与措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还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于教学是多么重要。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学,非“问”不明;教,更是非“问”不可。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离不开一个“问”字。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之“问”密切相关,那么,到底 “问什么”、“怎样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内容要精选,角度要新颖,形式要灵活,问在学生“愤”“悱”之处,“好知”“乐知”之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在“自我读书”中获取知识,炼就能力,学会学习。
策略一:巧妙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1、紧扣目标,问题设计“准”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双边活动。每节课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这也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其出发点就是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性就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篇课文可以设疑的地方很多,我们不仅要设计出紧扣目标的关键性问题,还要把问题提准,使各教学环节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产生合力。
2、组合巧妙,问题设计“精”
把问题敲得细碎,问得过浅、过滥,不仅使学生感到零乱无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一要注意问题的归类整合,二要寻找突破口,提到刀刃上,击中要害,三要体现一定的容量或较大的覆盖面,四要面向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在交流中感悟、延伸。
3、巧设悬念,问题设计“趣”
课堂提问可以在关键处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顿悟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4、激发思考,问题设计“活”
提问能够启发孩子的心智,激发孩子进行积极思考来解决疑问,课堂氛围就活跃、融洽了。
5、循序渐进,问题设计有“度”
“善于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如登山一般,搭级而上,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的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新的台阶。因而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6、因材施“问”,问题设计“巧”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或学生的实际,难的问题让优、中生回答,较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或不好发言的学生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思一思,摘桃子”。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策略二:合理反馈激励,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这仅是成功的一半,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或是给予激励,又或是给学生加以引导,也很重要。
1、恰当引导,提高问题设计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收不到应有的启发思考、发展思维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了引导,但“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如当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暂时受阻,无法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铺路架桥予以疏导。当有些问题因为难度太大,学生一时无法讲清时,教师要适时架梯子,在终结性问题的前面,补充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或者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时会出现“东拉葫芦西扯瓢”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引向、指津。
2、合理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效率,其提问的实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信任、尊重学生,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还要赏识激励每个学生。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附:有效问题设计的技巧与策略
1、深入教材解读,立足有效问题的原点。
2、以目标为导向,直指有效问题的焦点。
3、以学生的学情为本,紧扣有效问题的落点。
4、以多角度精选,撑起有效问题的支点。
5、有序层级推进,形成有效问题的力点。
第二篇:设计有效问题串111
设计有效问题串,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创设情境,问题串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
有效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强大动力,缺乏问题的课堂是缺乏张力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能够体现学习目标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难点。2012年新修订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采用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这种方式为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教材特点和学与教的要求提供了便利,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提升综合能力打下了基础。因此,认真体会“情境+问题串”设计的含义,深刻挖掘并利用好教材中的“情境+问题串”,已成为我们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
一、“问题串”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材
“问题串”就是基于情境,围绕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结构精心设计的具有“指向于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组问题,从而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有效的实现学习目标。从一个情境引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不断追问,从而产生问题串,或者围绕一个情境从多角度引发思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或者呈现多个情境下的问题,组成围绕核心内容的问题串,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理解。
问题串要指向教学目标,例如四下《比大小》一课中,教材中设计了三个问题串,分别是:问题一.谁跳得高?第一个问题时用通过直观模型和小数的意义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围绕小数的意义从多角度引导 探索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二.谁跳得最远?下面的做法你看懂了吗?第二个问题是借助数位顺序表和数线比较小数的大小,从位值的角度对三个小数进行大小的比较以及数线几何直观的方法。问题三.说一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第三个问题是概括出小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归纳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打,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比较小数部分时,应从十分位开始,如果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比较低的数位,相同数位上数字较大的小数也就大。教材中的三个问题串递进关系,紧密围绕探索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三个问题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小数的意义,进而比较出小数的大小。
又例如二上在《分物游戏》的这一教学内容中,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问题1.分桃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对比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方法,引出“每份一样多”,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问题2.分萝卜。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具体感受“平均分”;问题3.分骨头。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狗,每只狗分到几根?让学生尝试用画图方式表示平均分物的过程,发展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平均分”的本质特征。这个“问题串”的设计,就是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标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行了合理的分解,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并尝试解答一个个步步深入的问题,逐步实现“初步体会平均分、具体感受平均分和理解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这一目标的递进达成。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就是“问题串”设计的主要依据,每一个问题都是指向于某一个教学目标或目标的某个方面。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串”,它既能有效地避免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的情况,又能利于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展开。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教材中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设计的“问题串”,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理清了教学的基本脉络和思路,构造了一节课的基本框架。
在这里,“问题串”的作用不言而喻,基于情境下的“问题串”实现了学生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它既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又能够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核心内容和关键点展开思考和对话,启发学生思维逐步深化或多角度思考。
从一个情境引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不断追问,从而产生问题串,或者围绕一个情境从多角度引发思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或者呈现多个情境下的问题,组成围绕核心内容的问题串,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问题串”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新版教材中,每节课都体现了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和问题串,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对重要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儿童在亲身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分享、讨论、质疑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多角度思考和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进而促进了目标的形成。如,一年级上册“跳绳”(8的加减法)一课,修订后的新教材中围绕主情境安排了3个层次的活动:学习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探索8的组成,学习8的加法的生活原型。从这3个层次不难看出,本课的主情境呈现更为丰富的数学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收集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借助教材中的4个小小的“问题串”,让学生学会如何提炼信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加深了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并逐步理解掌握加与减的互逆关系。课堂中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独立思考,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反馈中提炼计算方法,学生在探索、思考、交流、分享中得到提升,逐步养成了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和大胆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问题串”能促进学生有序思维的养成
新教材中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一年级下册第49页“小兔请客”,首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堂中教师先利用小兔请客的童话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两幅图的意思,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正确列式后,交流计算的方法,鼓励学生结合问题串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掌握了几十加几十的方法后,对于几十减几十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在完成了两个小情境教学后,教师及时引入“认一认”,把三个问题一气呵成,让整十数的加减法问题连成了一个整体,从头至尾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串”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关键还在于有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学组织者,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要努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据此调整“问题串”中的问题或呈现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好“问题串”的作用,让它有效地回归于课堂、服务于教学。
总而言之,新版教材问题串的引入,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好的平台,更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提升质量,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大胆质疑能力也得到提升。
第三篇: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研讨
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研讨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认为的制造障碍,面向未来,我们的学生不需要这样的课堂,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正确认识课堂的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1.课堂提问应情境化,动态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为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情境创设两个小动物要换地耕种。提出问题,“你有更好的办法为他们解决问题吗?”生:“换地”。媒体出示两地块的形状,一个是长方形,另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师问:你认为他们这样交换合理吗?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辨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发猜想,引导学生去验证。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
2.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既不能太难或太易,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4.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在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疑问,自主发掘问题,这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做到了以上几点,数学课堂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发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有效设计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有效设计问题
“教与学的全部过程贯穿着提问的艺术”,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是随着教学过程的“问”展开和进行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双方作为学习共同体成员所进行的设疑、质疑、释疑等活动的过程。有效的提问离不开有效问题的预设,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呢?
一、围绕概念的“模糊点”设计问题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也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着概念不清、失真、混淆概念等现象,要使学生弄清概念内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正确形成、掌握数学概念,就必须要对这些模糊点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再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正棱锥概念的内涵,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也相等,试判断这个棱锥是不是正棱锥?为什么?(2)棱锥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各侧棱在底面上射影的面积也相等,试判断这个棱锥是不是正棱锥?为什么?(3)棱锥各侧面的面积相等,各侧面在底面上射影的面积也相等,试判断这个棱锥是不是正棱锥?为什么?(4)棱锥顶点到底面各顶点的距离相等,到底面各边的距离也相等,试判断这个棱锥是不是正棱锥?为什么?(5)棱锥各侧面上的斜高相等,侧面的面积也相等,试判断这个棱锥是不是正棱锥?为什么?(6)棱锥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也相等,试判断这个棱锥是不是正棱锥?为什么?
二、在知识的“生成点”设计问题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现行教材也给师生留出了一定的弹性空间。如在很多地方都有简略处、省略处、概括处,延伸处,这些正是留给师生的创造空间,是极好的生成点。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成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第五篇: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
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
巴州区恩阳二中 陈振洲
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朱绍禹先生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条件‛。可以这么说,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且重要手段。语文课堂中有效高效的问题应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积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社会、自然、人生对话,走出文本,获得智慧,走向幸福的成长。但是从课堂观察来看。低效无效的问题比比皆是:问题设置随意,提问目的不明;问题指向不清,重点不突出;局限于信息搜寻,缺乏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问题间没有梯度,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泛化,不顾文本和文体特征等等。这些低效无效的问题远离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那么如何设置有效问题,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
一、纲举目张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做到一‚问‛立骨。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标题人手,如学习《土地的誓言》,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什么?(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面对的是怎么的土地?又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誓言?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作者和土地的关系,体验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炽热的爱。可以从结尾人手。如《孔乙己》的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已是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请认真阅读全文,从孔乙己的精神追求、物质追求、人格追求等方面的前后变化探究孔已己悲剧的自身根源和社会根源。这一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小说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可以从文章的构思特点人手,因为巧妙的构思是为更好地表达主旨服务的,理解了文本的构思特点,自然就解读了文本的内容和主旨。鲁迅的《雪》,通过对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描述,表达了深刻而隐晦的主题。学习本文的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体验作者情感,感悟鲁迅精神。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l.鲁迅先生笔下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关键的词句品读。2.在一篇短文里,作者为什么要描绘两种截然不同的‚雪‛他的用意是什么?在玩味的过程中,重点理解末段的内涵。此外,还可以从名家的评论、文中的矛盾处、事件发展变化和人事理关系等切入设计纲举目张的问题。
二、立足语言
语言是语文的根本,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王尚文先生说:‚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要以培养高品位的语感为主,重视优秀言语作品的教学,特别是重视言语形式的教学,从言语形式通向语感。‛所以,设置问题要咬定语言不放,自始至终关注言语的内容、形式及表达效果,凸现语文课堂的语文意识。要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设问,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精读课文,品味美点,联系具体语境和设身处地的体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梁衡的《夏感》,立足毫不起眼的‚着‛字品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带‚着‛的十五个句子,试着将‚着‛字改为‚了‛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后.明确‚着‛表示现在正在进行:高粱玉米正在生长着,农人正在忙碌地劳作着,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在时刻迸发着生命的活力。那么作者在干什么呢?我们的作者也一直在行进着、思考着、微笑着、写作着、赞美着。通过显性的‚着‛和隐性的‚着‛的理解,体验到作者赞颂夏季,其实是在赞颂旺盛蓬勃的生命,《夏感》是一首生命之歌,这夏天的旋律就是生命的旋律。
更要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设问,弄懂深层道理,探究言外之意。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我‛的视点为切入口,当我们在船上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父母视之如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而‚我‛却仔细看他的手和脸,并且‚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联系全文,从这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中,你读出什么?这是还没有成年人所有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的纯真的‚我‛对自己亲叔叔的最自然、最朴素的深切理解和由衷同情,与父母的称谓和举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联系写作背景,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更能深刻地揭露现实社会的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残害,进一步彰显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度。
二、立意文化
语文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语文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文化构建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育人。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着大量文化信息,从文字到文学最后在文化上立意设置问题,引领学生‚用心去感悟语言,穿透语言,领会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底蕴‛,‚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升语文教学内涵。温州实验中学余晓琴老师上《论语十则》,并不仅仅停留在疏通字意、积累文言字词层面,而是以十则语录为窗口,通过拆字法(‚儒‛‚忠‛‚恕‛‚仁‛)、字源推理法(‚习‛‚省‛)、繁体猜想法(‚圣‛字),引导学生言说汉字大智大美,窥探敦厚博大的儒家思想内核,打开一个文化探究的别样世界;通过想象朗读、对比朗读、删改语气词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亲近谦逊平和、乐而忘忧、学而不厌、热情天真、坚韧隐忍、富有人情味的可爱孔子;通过孔子语录字面意到字里意理解,再到生活体验感悟,初步体悟到儒家伟大的情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样的教学能引领学生认真领略字词中的文化信息,深刻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尝试践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根本。‛
四、开放多维
阅读是思维、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情感、态度的交流——无论是阅读主体与对象,或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应当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声音。设计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使阅读者能带着个人的思考、情感和价值取向主动融入作品,读出问题,读出自我,读出智慧。而个人的思维方式、经验积淀、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有差异。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能予以学生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要考虑是否多维性,能否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思想。
开放多维的问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设问。读者对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产生的喜怒哀乐之情,定各有不同,从情感切入。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理解课文,更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山中访友》,可设问:假如你来到山中,你最愿意和谁为友?为什么?可从体验角度设问.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邓稼先》一文,在解题和有感情朗读后,问: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最感动,为什么而感动?哪一处语言很精彩,为什么?在语言的品味中体验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