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1:0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案例二:《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案例二:《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篇:案例二:《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

案例二:《黄鹤楼送別》课堂教学实录

(此课获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执教:毛立业 时间:2008年10月 地点:江西南昌

(一)创境启学

师:话说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师:(板书课题)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生读课题。

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师:再读一遍。

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此环节评价语:增趣问疑,建议具体;介绍背景,适当联系;用时简短,任务明细。

(二)展学评赏

师: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了吗?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呢?

生:课文说的是暮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能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又一生答。

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生答。

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生自由读。

师:有谁愿意自己读一下? 生读。

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又请一生读。

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喝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师:我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学生鼓掌。

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学生读诗歌。

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一生读。

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此环节评价语:温故知新,学点清晰;启发交流,参与积极;顺学而导,巧择时机。

(三)读解明意

师:与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课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师:太美了,画面感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学生读。

师:从大家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生:第二段。师出示这段课文。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此环节评价语:逐层深入,以读奠基;生学师引,不着痕迹;学伴切磋,索句明意,但是互动评议还稍差一些,不知全班其他同学学得如何。

(四)析路品语

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生:因为不想说。

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从李白这段深情的话里,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学生读。

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请—— 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生:直直地站立。

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他凝视着远方。

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生:友人乘坐的船,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李白会想什么呢?

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生:祝您一路平安!

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此环节评价语:由意品言,互动评析;探寻规律,注重迁移;积累有方,重视诵习。

(五)拓展查验

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四个同学都能够默写。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老师找了一些送别诗附在课文后面,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说不定还可以编入教材呢!让我们一起深情地美美地朗诵这首诗,作为我们的临别赠言,好吗?

师生同诵。

此环节评价语:1.变式学用,延展适宜;2.练中生巧,有得有趣;3.反思小结,有情有理

附《黄鹤楼送别》课文: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kuài)炙(zhì)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第二篇:《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翰 墨 留 珍 书 韵 人 生

教学案例

《黄鹤楼送别》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黄鹤楼送别》 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目标预设

1.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熟练地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六、教学流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翰 墨 留 珍 书 韵 人 生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主动思维与探索的内在动力。本环节由背诵古诗导入新课,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并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自读中领会文章的优美文字。】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字词是学号课文的基础,因此此环节旨在夯实基础。】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翰 墨 留 珍 书 韵 人 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下()尽()唯()

【诗文对照,在朗读中精心思考,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深意切。】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抓紧“依依惜别”,从人物的动作和对话中体会孟浩然的令人敬仰的人翰 墨 留 珍 书 韵 人 生

品和誉满天下的诗名。】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升华主题,展现诗歌的魅力。】

七、板书设计

赏景藏情

25、黄鹤楼送别 对话叙情 依依惜别

吟诗抒情 情谊深厚

第三篇: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7个生字,认识两个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总结: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不管是酸的还是辣的,这酒里饱含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创设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话来请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句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引读:贤弟啊,你的这杯酒我一滴也不会洒,你的这份情我一丝也不会忘,孟浩然接过酒杯——然后说道——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啊,此时此刻他把这种深深的眷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说——指名读(评:真朋友总是希望对方能开心)——齐读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读: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如此明媚的春光丝毫动不了他们的心就因为他们心底那份强烈的——,足可见他们的友谊——!谁想来读读这两小节? 4、读着读着,你想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这两段内容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读?(指名几人读)读出了你的依依惜别,尤其从哪两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C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2、从省略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割舍的是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你是李白,当看到你的兄长、你的老师、你的挚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时你会想些什么?

3、引读:一个省略号写尽了千言万语,道出了李白满腹的心声,传达着他的深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李白依然——,船渐行渐远,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见——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5、其实,这段内容是诗的哪两句?指名读(评:多浓的情谊啊!流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那浓浓的情谊)6、过渡: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谁是李白来吟诵这首诗?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

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第四篇:《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扣文眼,轻轻走进惜别之境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一读课题。(生读题)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一读。(生再次读题)课文讲谁送谁? 生:李白送孟浩然。(板书:李白 孟浩然)师:(深情地)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呢?轻轻地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生:依依惜别。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师边说边板书:依依惜别)师:“依依惜别” 就是说他们—— 生:感情很深,不忍心分别。生:依依不舍。生:难舍难分。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词的意思?(指名读)师:(轻轻地)难舍难分,建议要读慢些。(生再读,读出了意味)

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谊。谁愿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看大屏幕,齐读红色的字。(生读“藏”)师:李白和孟浩然“藏”的是什么? 生:埋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儿看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生:从“有意”知道了他们故意不提离别的事。

生:从“不去触动”知道了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生:从“一会儿„„一会儿„„”知道了,他们故意做别的事。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对吗? 生:是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故意拖延分别的时间。

师:是啊,离别是他们此刻最柔弱的心弦,谁都不愿触动,唯有将这份离别之情深深地藏在——

生:心底!师:越藏越—— 生:深!

师: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啊!谁来读出这一份情谊?(读得较为深情)师:如果是在平时,他们在黄鹤楼上会做什么呢? 生: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吟诗作对。

生:李白和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交谈,欣赏景色。生:也许他们会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饮酒、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生接)藏”啊!谁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这份不舍,读出这份离情?(再指名读,读得动情)

二、品语言,深层理解深情厚谊

师: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师: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生自由读)

师:很多同学举起了手,别着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默读这一段话,用心触摸每个字、词,相信这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更多的收获。在你有所体会的词下面点上着重号。(生默读并动笔)

师:会读书的同学能够从人物的语言读进人物的心里,不仅读懂李白的话,更读懂李白的心。说说你从哪儿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师:你从哪儿读出了敬仰?

生:从六个“您”知道了李白很尊敬孟浩然。师:是的。一连用了六个“您”,李白对孟浩然是何等的尊敬!

生:从“孟夫子”这个词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因为“夫子”是古代对有声望,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师:你有学问,我能称你“夫子”吗?(该生为女生)生:(会意一笑)不能。“夫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生:我从“敬仰”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和仰慕。生:我从“请”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生:我从“兄长、老师”知道了李白敬仰孟浩然。

师:是的,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

生:兄长!

师:就是他的—— 生:老师!

师:谁来读李白的话,读出李白对“兄长、老师”这份尊敬。(读得真切)师: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 生:敬仰孟夫子的人品、诗篇。

师: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写了不少好诗,其中有一首《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会吟诵,用书上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谁来背一背?(生背得急促)

师:慢点,吟诗要慢点,才能吟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再背,吟出了韵味)师:像这样清新优美的诗还有很多,诗圣杜甫称赞孟浩然的作品—— 出示引读:清诗句句尽堪传

师:就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可以千古流传。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 生:誉满天下!

师:李白不仅敬慕他的诗篇,更敬仰他的—— 生:人品!师:就是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

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自由读一读,结合注释,想一想,李白敬仰孟夫子什么样的人品? 生:敬仰孟浩然胸怀磊落,飘逸洒脱的人品。

生:敬仰孟浩然抛弃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的人品。生:敬仰孟浩然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的人品。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和白云相伴到老,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人格的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有着誉满天下的诗篇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敬仰呢?(引读《赠孟浩然》)

师:其实,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他们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一对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

生:知己!

师:你就是那伤感离别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生:陈天意

师:噢,好,陈天意是他的知己孟浩然。

师:我想问一下,什么是知己呀?他说你是他的知己,你说什么叫知己?

生:朋友

师:就像你和他,是不是?是什么样的朋友?

生:友谊深厚的朋友

师:你们俩怎么会成为知己的?

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师:互相帮助,在一起说真心的话。是这样吗?

生:嗯

师:是这样吗,赵永志。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

师:现在,你就是李白,面对着即将离你而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地表白出你的敬仰之情吧。(读李白的话,读得动容)

师: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谁还想读?(读得抑扬顿挫,情真意切)师:我们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深深的敬仰,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从李白的话中体会到李白不忍孟浩然离去。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何日才能再见面”,李白不忍心让孟浩然走,他怕孟浩然这一走,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师:是啊,在交通便利的现代,今天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面,而在交通落后的古代,这一别极有可能——

生:数月不能见。生:数年不能相见。

生:一辈子再也不能相见!师:是啊。这一别也许就是永别,带着这种感受,你再读一读李白的最后一句话。(读出了离情)

师:我听到了一份淡淡的伤感。(师范读后齐读)今天,您就要顺江„„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

生:不,还有深深的情。生:还有他们深厚的友谊。生: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生:还有李白深情的留恋。

师:一切的一切,尽在这酒中。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李白的话。(齐读)师:同学们,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师对一生:一只手不够尊敬。(生领会)师又对一生:这是捧,再高一点。(生微笑领会)

师对全体:面对着你的兄长、老师、知己,你会深情地说——(生举杯齐读)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出示: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齐读)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言下之意是什么?

生: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师:所以今天的分别不必—— 生:不必太难过。

师:孟浩然又何尝忍心与好友分别,但作为兄长,此时更多的是在—— 生:安慰李白。

师:你就是孟浩然,你来宽慰一下你的兄弟。(生读,舒缓恳切)师:除了读出宽慰,还读出什么?

生:他们的友谊很深,像这长江波涛永世不绝。师:“永世不绝”既是说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更是说—— 生: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师:好一个“天长地久”!能读出这份深情厚谊吗?试一试。(生读,声情并茂,“永世不绝”,铿锵有力,字字入心)

师:好一个“永世不绝”!同学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也成了他们的知己,现在这边的同学,你们就是李白,这边的同学,你们就是孟浩然,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感受这浓浓的离情别谊吧!

(配乐分组朗读李白、孟浩然的对话。)

三、巧补白,真切体验依依别情 音乐继续,教师配图朗诵第四节:“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这小节?(指名读,声如玉珠,深情动人)师:知道什么叫“伫立”吗? 生:久久地站立。师:是的,“伫立”前面还有个词。生:依然。

师: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李白站立的时间很久。

师:李白伫立在江边做什么?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师头高抬做“仰望”状)生:不是。

师:是在远眺江上景色吗?(师头微抬做“远眺”状)生:不是。

生:是在目送孟浩然的船离去。师:“目送”还可以用书上的哪个词? 生:“凝视”。

师:一直到什么时候?

生: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师追问:他还依然——

生齐接: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是啊,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久久伫立的身影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岸边的李白,相信此时你的心情会像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会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心里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生闭目凝思)

师:想好了。挑几个关键词写下来,便于更好地表达。(生动笔)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岸边杨柳依依,李白望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心里默默地说——

生:孟夫子,您真是我的知己,我的知音,您是唯一理解我的人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生:孟兄,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师:好一个心意相通,江上沙鸥点点,李白望着好友的船愈去愈远,心里默默地说—— 生:我的好友啊,以后你一定要再回来,咱们两个再一起痛痛快快吟诗吧,那是多么潇洒惬意!

生:我们虽然暂时分离了,但我们的情谊留了下来,相信你我以后还会相见,我会想念你的!

师:江上白云悠悠,孟浩然的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心里默默地说——

生:孟兄,你一定要回来呀,我们再一起吟诗游玩吧!生:孟兄,祝你一帆风顺!

四、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景

师:真是烟花含情,孤帆载谊。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全诗,齐读)

师:学到这儿,这首诗的意思大家懂了吗? 生:懂了。

师:老师考考大家。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 生:“到,去”的意思。

师: “广陵”就是今天的—— 生:扬州。师:“孤帆”呢? 生:孟浩然坐的船。

师: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传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让我们一齐深情地读(配乐齐读、个读,声情并茂)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段千古绝唱,吸引着无数游人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着浩荡的江水,飞翔的沙鸥,那一刻,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 生接:李白、孟浩然

师: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 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点击隐去字幕,生面对长江画面深情吟诵)

师:人生难得是欢聚,可叹别离多,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再把它吟诵一遍,读。

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音乐起,《烟花三月》)此情此景,都将像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一样,永远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第五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1、2两个自然段,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吟诵古诗

一、古诗导入

教师过度 课前,我们一块欣赏了几位同学精彩的古诗背诵,今天这节课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谁能美美的朗读一下这首古诗?

(1)指读(2)正音(3)齐读。

2、质疑,揭题: 你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吗?相信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你不仅会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还会从学文中了解到这首古诗背后隐藏的一段动人的故事。

3、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读书。

(1)自由的,大声的把课文读两遍。

(2)放慢速度读书,难度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练习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

2、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和读姿。

3、检查词语的朗读。(刚才老师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同学们读书特别的投入,那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指读

(2)正音

(3)齐读

4、指读课文。(简单评读后,对个别长句子,师做适当的范读。)

5、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不能用简洁、概括的话说一说?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2)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在暮春三月,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老师适时板书:李白

孟浩然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教师过度 课文我们读了三四遍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又什么不同?(指生回答:这是一篇文包诗。教师表扬:你真是一个会发现的学生!)

那课文读过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现在知道了吗?(稍一停顿)其实,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诗的意思就隐藏在课文中。

1、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前四个小节,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作为这首古诗的意思。(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边浏览课文边用笔划一划有关的句子,然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小组合作学习:下面请四五个人自发地组成一个小组,联系刚才找到的句子,用连贯的话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老师巡视并俯下身子参与其中)

(3)班级汇报交流。

教师过度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那请同学们再来齐读这首古诗,一定会读出新的感悟!

(4)再读古诗,进一步感悟。

师问:从这一次的朗读中,你悟到了什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很深的情谊,他们不舍得分离)

师紧接着再问: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如果用上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你认为那个词最恰当?(师板书:依依惜别)

四、学习课文一、二小节,初感离别情

教师过度 下面让我们追溯到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暮春三月,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课件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1、学生读文后,师问:你读懂了什么?(指生生答)还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如果学生遇到障碍,可让学生看着课件再读一读课文;也可以指学生有感情地读;教师也可范读。)

(1)引导学生体会长江边美丽的景色。

(2)理解“饯行”,体会诗人间的深厚情感。

教师过度 如此美丽的景色,他们有心去欣赏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读文后,师问:你读懂了什么? 黄鹤楼很壮观

他们不是在欣赏美景„„

他们谁都不想触及“离别”这一伤感的话题。

(通过反复研读,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悟离别情)

3、有感情的齐读第二小节,体会李、孟的惜别之情。

4、教师小结:这真是(课件出示)“眼前美景无心赏 惜别之情心底藏”。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景如画的三月,本是朋友共赏美景,共叙友情的时候,可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朋友远行后,李白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他们之间的浓浓深情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下来。

板书: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下载案例二:《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案例二:《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用一个故事再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境。诗话互照,古诗是故事的浓缩,故事是古诗......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学习课文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黄鹤楼送别

    教学时间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呢,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做《黄鹤楼送别》,请看老师写的课题。(板书课题)鹤这个字笔画比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结构要紧凑些。鸟这......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潍坊市奎文区樱桃园小学 张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别

    25.《黄鹤楼送别》教案 ——武关中心小学丑明 【教材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25课《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当年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