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学习细菌、真菌的形态特点以及繁殖方式的。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二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在这里可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和唯物主义教育。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细菌的体型非常小,只能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本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细菌没有细胞核,通过分裂方式生殖。遇到不良环境的时候,细菌会形成休眠体即芽孢来度过不良环境。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本章主要是带领大家进入微观世界认识微生物,细菌真菌在生物的分类中地位非常重要。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巴斯德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唯物主义精神。
2、通过对细菌结构的认识,掌握细菌的生活条件,从而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先学后教。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预习,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思考题。思考题能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找出答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通过提问学生答案以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再针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在先学后教中渗透小组探究、讨论等合作性学习。
七、教学准备
1、精心设计自学指导和自学流程
2、准备细菌结构图片
3、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源
4、准备相应课后练习
八、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第二篇: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六枝特区二中杨国莲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通过对细菌的发现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在讲述细菌结构时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通过了解细菌的生殖和形成芽孢的特点,明确细菌的广泛分布,从而加深对细菌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的形式;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比较归纳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㈡讲述新课
学生自学教材P71-74页的内容,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
(1)了解细菌的发现
(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3)认识细菌的形态
(4)掌握细菌的结构
(5)知道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那细菌最初是被谁发现的呢?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1、课件显示:
第一阶段: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2、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 课件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500倍、1000倍、5000倍、15000倍、30000倍直至扩大到70000倍的钉子图片,生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
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
(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
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展示分裂细菌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
(设计理念: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菌繁殖速度如此惊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细菌分裂生殖的感性认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细菌分裂生殖的知识点教学。)
3、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4、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练习反馈、最先发现细菌存在的人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细菌的形态有状,状和状。
4、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生活,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者。
6、是细菌的休眠体,对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想一想: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上消过毒的口罩和手套,这样做有那些好处?
(五)布置作业: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久?
(六)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 列文虎克 — 显微镜
法国人— 巴斯德 — 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七)教学反思
上完《细菌》这节课后,听了各位老师给予的教学反馈,我觉得受益非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之处,对我今后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掌握知识,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2)结合多媒体课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学生的放手力度不够,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吃不透,老师讲得多,以后应该着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板书没体现出来。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继续努力。
第三篇:第二节_《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及反思
九台市三台中心学校
张清梅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的形式;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比较归纳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多媒体依次展示酸奶图片、蛀牙图片、红楼梦中林黛玉图片、以及抗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利用细菌对我过人民进行活体实验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细
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来的呢?
㈡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学生自学教材P71-72页的内容,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1)是谁首先发现了细菌?(展示列文虎克的图片及他发明的显微镜,并介绍列文虎克的发现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老师动画介绍巴斯德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3)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
老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 课件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500倍、1000倍、5000倍、15000倍、30000倍直至扩大到70000倍的钉子图片,生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展示分裂细菌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在环境适
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
(设计理念: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菌繁殖速度如此惊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细菌分裂生殖的感性认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细菌分裂生殖的知识点教学。)
3、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4、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三)拓展创新
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课件展示)
Ø 细菌的个体_______。Ø 细菌是进行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Ø 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散。
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四)自我检测:
1、关于细菌生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菌生殖产生新的细菌,与原细菌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 B.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与细菌的生殖有直接的关系; C.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环境适宜时生殖速度很快; D.细菌适应性很强,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2.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主要是:()①有细胞壁②没有叶绿体③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④有鞭毛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你认为芽孢是()A.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 B.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 C.是在细菌发育的初期形成的 D.一种生殖细胞(学生读题并回答问题)(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册
1、P39 基础训练闯关
2、P40 强化能力提升
(设置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2、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营养
4、细菌的生殖(七)教学反思
上完《细菌》这节课后,听了各位老师给予的教学反馈,我觉得受益非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之处,对我今后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继续努力。
第四篇: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通过对细菌的发现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在讲述细菌结构时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通过了解细菌的生殖和形成芽孢的特点,明确细菌的广泛分布,从而加深对细菌认识。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的特征、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细菌是怎样发现的,是从哪里来的,细菌的形态是什么样的,细菌怎样繁殖,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知道的,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迫切的期望。初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已经有所提升,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问题,本节课会安排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推测、观察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3、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加深对细菌细胞的认识。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提问学生“我们都有饭前洗手的习惯,你知道为什么要洗手吗?”虽然我们看不到,摸不到它,但它每时每刻都和我们打交道,今天让我们一起就来认识它吧,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理念:通过日常生活,学生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任务一:认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课件展示电镜下头发上看到的细菌和针头上的细菌。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1、细菌的形态
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
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特征:
个体十分微小,是单细胞生物,形态呈杆状、螺旋状、球状。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
(1)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
有叶绿体。
任务二:探究细菌的生殖
设计探究细菌的模拟实验 材料用具:黄豆数粒,烧杯10个
方法步骤:
①水杯按1-10编号,而每颗豆子则代表一个细菌细胞.
1号杯中放入一颗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大约每隔20分钟,一个细菌②在 细胞就会分裂成两个细菌.在2号杯中放入两颗豆子,代表第二代细菌.
③如果2号杯中的每个细菌都分裂成两个细胞,那么计算一下第三代细菌的 个数.在3号杯中放入正确数量的豆子.
④按照第3步,再计算3、4、……10号烧杯中有多少黄豆。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形态:球状 杆状 螺旋状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细胞核有DNA集中区域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二、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八、教学反思:
我深知课件不是简单的书本内容的照搬,它重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的知识点的提炼与体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用最简洁的文字与最直观的表达方式给学生呈现出本节的内容,学生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个别学生始终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像是旁观者,影响实际教学效果。此外,在本节课设计应些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辩证的看待细菌。
《细菌》教学设计
吴桥县第二初级中学
刘丽华
第五篇: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的教学设计
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黄 立
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通过对细菌的发现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在讲述细菌结构时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通过了解细菌的生殖和形成芽孢的特点,明确细菌的广泛分布,从而加深对细菌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3、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
细菌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93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的日子,在南京大屠杀中,30多万无辜的中国人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杀害。事实上,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还制造了一些不为人知,惨无人道的杀戮事件,其中就包括“细菌战”,关于“细菌战”我们究竟了解多少?播放“日本细菌战”视频,历史不容忘记,作为每个中国人都不该忘却70多年前的这段人间惨剧,日本731部队,用细菌战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那么,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结构?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课件展示细菌发现的过程: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当时人们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2、巴斯德实验
动画演示整个实验过程,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课件展示电镜下头发上看到的细菌和针头上的细菌。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1、细菌的形态
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 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特征:
个体十分微小,是单细胞生物,形态呈杆状、螺旋状、球状。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
(1)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过渡: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播放视频
1、学生根据视频得出:(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3、播放视频: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任务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受到那些启示?
3、细菌的那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习题反馈
1、罐头食品长时间不会腐败的原因是:()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进入 B.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C.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 D.高温高压影响了罐内细菌的繁殖.2、你认为在外科手术器械消毒时,应该以能够杀死______为标准。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芽孢
六、布置作业:
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上消过毒的口罩和手套,这样做有那些好处?
七、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 列文虎克 — 显微镜
法国人— 巴斯德 — 微生物学之父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 杆状 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细胞核有DNA集中区域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2、营养方式:异养
三、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掌握知识,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结合多媒体课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微观世界,学生是缺乏深入了解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学生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个别学生始终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像是旁观者,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第二节细菌》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掌握知识,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结合多媒体课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明显比在教室上课活跃。这是计算机与课程整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也避免了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巧妙设问,适当追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微观世界,学生是缺乏深入了解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新课程理念指结合多媒体课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导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我觉得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主动地学习,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个别学生始终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像是旁观者,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第二节 细菌》的评课
丛 青
《细菌》一课,采用的是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从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来看,她花了很多心思,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视频、动画、图片等,恰当运用对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使知识形象直观,同时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
听了黄老师的课,总体感觉思路清晰,脉络清楚,具有感染力。特别是“细菌战”的播放,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达到了引出新课的目的,一举两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黄老师语言精练,整堂课知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巧妙的设问,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使整堂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优点:
1、备课充分:如课件制作精美,课件中一些内容生动形象,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专业素质好:备课态度严谨认真,语言清晰明了,板书设计合理,教态自然大方,尤其是多媒体制作技术较高,画面美观、简洁。
3、教学设计合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鹅颈瓶实验的课件制作,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等均处理得当,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不足:
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欠缺,回归课本的内容太少,影响学生对课本内容的阅读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建议:
在讲述知识点的同时结合课本,有着重的运用知识和理解知识,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堂中对学生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 细菌》的评课
王 昕 昕
今天听了黄老师讲的《细菌》一课,总体感觉,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听起来顺畅,那么就我个人而言,收获颇多,收益匪浅,一节课的展示,体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饱含了处理问题的丰富,彰显教师的教学风格,本人将这节课听后感觉梳理一下,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新课程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黄老师选用下列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通过播放“细菌战”“芽孢的形成”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的重要性。
2、直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并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相比较,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鼓励和表扬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推测,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推测、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征、营养方式,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探索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本节课,可以看出黄老师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如:板书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强、教学思路清晰,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素养,具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节课值得思考的地方,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强,如果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