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材料题[五篇]

时间:2019-05-13 10:4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历史材料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历史材料题》。

第一篇:中国历史材料题

中国历史材料题:

1.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董仲舒,在西汉,在位是汉武帝

1)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2)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这位皇帝在经济、民族和外交方面还有哪些作为?(3)经济:将铸币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还治理黄河。民族: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

4)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1)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秦始皇的态度与其相反;不能,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2.阅读下列材料:

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回答:1)此联的上联合下联讲述的事件分别发生在何时?上联是秦末,下联是春秋

2)上联和下联描述的分别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上联是项羽、下联是越王勾践

3)上联描述了那一次著名的战役?这次战役有何意义?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使秦朝一蹶不振

4)下联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的故事?初秋时期诸侯争霸、吴越争霸的故事。3.“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部有此种学说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北京政府教育主事的条陈

请回答:1)条陈中“此次罢学风潮”是指何运动?此事件是由“政治问题发生”又是知何事?

指五四运动,政治问题是指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2)“俄国过激派”又是指什么?指的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人

3)条陈中说的“远因”又是指什么?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材料一“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

材料二“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请回答:1)“新的社会力量”是指什么?壮大了的阵营包括那些阶层?

工人阶级 阵营包括:工人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2)。从材料二中看,6月以后五四运动的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

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说明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5、材料: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中要把军阀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又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解放。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的讲话

请回答:1)孙中山认为这次革命担负着哪两个任务?(对内:推翻军阀统治。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为什么说是“计划彻底的革命”?这与以往的革命有何不同?

由于中国的封建军阀依靠的是帝国主义,不反帝就不能彻底的反封建,孙中山以往领导的民主革命只反封建不反帝。

3)这种不同是怎样实现的?(是通过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国共合作来实现的。

6、“…..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权威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只故………中国革命当今经验不多,虽令反对派尽得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以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随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请回答:1)材料中孙中山提到的中国革命指的是什么?(1911年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

2)孙中山总结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方法良好)

3)孙中山对俄国革命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的准确吗?为什么?(不准确。俄国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仅是“方法问题”,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7.材料一:“要有冲突,必是革命的工农群众与和帝国主义敌人妥协的资产阶级冲突;要有分裂,必是革命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分子与不革命的右派分子分裂。”—1926年12月周恩来发表的《现实政治斗争之我们》

材料二:“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说成是“不审自何而起”的“谣言”,要求大家“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听信任和谣言,相互尊敬,事事开诚协商进行。”

————1927年4月5日陈独秀和汪精卫《联合宣言》

材料三 “如果党内领袖不能贯彻他(孙中山)的政策。他们便不再是孙中山的真实信徒;党也不再是革命的党,而不过是这个或那个军阀的工具而已。”--1927.7.14宋庆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

请回答:1)材料一的内容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反革命政变前,周恩来已经对分裂活动提出了警告)

2)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说明陈独秀对当时时局的判断错误)3)在材料一和二的观点中,你不同意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不同意陈独秀的意见。因为它的主张会是共产党员放松警惕)

4)依据材料三说明宋庆龄对反革命政变的态度。他代表的是哪一派?

(宋庆龄斥责了反革命的行动,同右派划清了界限)

8.材料一: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泄私忿吗?不是!为争地盘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忘了,还在这里拼死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材料二: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为整顿纪纲起见……有讨逆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国本。――《国民政府讨伐张、杨令》

1)根据材料以分析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

[日本疯狂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张、杨的爱国情结]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安事变后,何应钦的态度。

[何应钦企图夺取取政权,乘机讨伐张、杨,扩大内战。]

3)根据1、2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共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课本33页,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如果不和平解决,而是杀掉蒋介石,就会被何应钦夺权,乘机扩大内战,这样不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不利于抗日,所以,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9材料:[目前战况是:欧战节节胜利,不久便可直捣柏林,太平洋战争亦不断前进,可是我们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却呈相反对照;在正面是节节败退,在敌后是节节胜利。]

1)节节败退是指什么?节节胜利是指什么?(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共产党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

2)节节败退和节节胜利的原因各是什么?[节节败退:因为国民党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且后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节节胜利:因为共产党积极抗战,采取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鼓励着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10材料: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连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到解放,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们目能持久的反革命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引文所述内容发生在哪一年?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引文概括了什么问题?[1947年;粉粹了国民党进攻的情况下写成的,概括了进行战略方哦能够,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粉粹国民党的计划。] 2)其后,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1947年夏,南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其他各战场也转入了战略反攻。]

11.材料一:1945.4抗战胜利前,中共召开七大,其中心任务是讨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材料二: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为此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指出从七大到八大,中共要先后完成的两次不同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指出中共七大后为完成上述前一次革命,中国人民先后赢的了哪两次伟大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指出上述后一次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由什么时期进入什么阶段?(由过渡时期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材料: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对内改革是指…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1)对内改革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是什么? [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制,解放、发展了生产力] 2)此后我国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3)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什么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丰富人民的生活,激活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

13材料: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八大报告

[1] 中国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的依据和着眼点是什么?(依据: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着眼点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八大提出的正确路线为什么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以致出现了哪些失误和错误?

(原因: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以致出现了下列失误: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4材料:1952年10月25日,周恩来在同若干资本家谈话时指出:将来用什么方法进入社会主义还不能说得很完整,但总的来说就是和平转变的道路。中国经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流血革命后,不会再流第二次血,和平转变就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转变的很自然,水到渠成。

1)我国通过什么形式,采取什么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演变?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赎买方式)

2)我国为什么对资产阶级实行不流血的改造?

[将资产阶级改造成企业的劳动者,团结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减少矛盾与阻力;逐步收归国有,实现和平过渡;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支持革命,在过渡时期配合改造,可以和平改造。]

15、材料一 从1874年侵略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70年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劫难。/材料二 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根据日本“靖国神社法”,该神社具有总好法人资格,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的250万日本军人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材料三(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外交部朝里朝兴今天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奉命就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参拜靖国神社一事向日方交涉。

回答:1)根据草料以并结合有关事实,概括指出“从1874年侵华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开始”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发动侵华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制造侵华时便;

滔天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中国人民、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掠夺中国巨额财富。

2)根据材料二,靖国神社作为宗教场所,经然贡奉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牌位、遗物,这说明了什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同条英机等战犯死刑意义何在?为什么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处臵是不彻底的?

说明靖国神社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账目。意义在于体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和胜利。之所以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处置不够彻底是因为美国出于己利,对一些曾发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战法免予起诉,还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对中日关系带来的严重影响。

实质: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事实和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严重影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且有悖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

4)上述材料给人们哪些启示我们应该认识到日本政局日益右倾化和右翼势力猖獗;我们应是开警惕,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免得落后受制于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16、材料一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与 国民党合并,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运动中,隐藏自己的特殊的旗臶。

——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1923年

材料二 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其有阶级觉悟的先进分子,渐渐扩大我人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 此强大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材料三 自五卅起……我们党却只注重于反帝国主义及反军阀的斗争,而忽略了与资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在这期间本党没有正确的政策……在讲联合战线时,没有致力于给劳苦群众的利益以足够的保障。

——中共五大《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

回答:(1)材料一中“特殊的旗臶”指什么?(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为什么共产国际强调国共合作而不是合并?(两党的阶级立场不同、奋斗目标也不同)

(2)材料一对材料二有无影响?说明你的理由。(有影响,材料二中保存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体现了两党是合作而不是合并,与材料一的精神一致,中共十共产国际的支部,也应受其领导)(3)材料三认为在国共合作中中共的主要失误是什么?(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没有给群众利益以足够的保障。)

4)举出事实说明“我们党……忽略了与资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并指出其理论根源与造成的后果

事实:陈独秀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以前,主动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要求群众放下武器,只讲合作不讲斗争

理论根源:中共三大伟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只强调了国共合作的问题。后果: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17.材料:1)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不关心群众同痒的官僚主义――毛泽东(1956年)

2] 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的艰苦创业。――邓小平(1980年)3] 们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江泽民(2001年)

回答1)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材料一发表的背景与材料二有何不同?

材料一的背景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一五计划正在进行,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时期;材料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材料三赋予艰苦奋斗以何种新内涵?有何意义?

[把艰苦奋斗当作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意义: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增强党的堡垒作用;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第二篇:中国历史上册·材料题专练

中国历史上册·材料题专练

(一)1.以下是某中学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文字资料和图片。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李鸿章

材料二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世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材料三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椎辞。——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请举出李鸿章在此次事件中的主要活动(1)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2)材料二中所提的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2)思想启蒙的作用。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对材料三的内容作了怎样的阐发? 以其为指导思想的辛亥革命的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5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分)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场运动?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面,它与材料一有何不同之处?这场运动后期有什么新的发展?(3分)新文化运动;从引进器物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思想;后期传播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为该历史兴趣小组的这一活动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1分)。(5)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或中国近代化起步。

2.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中的“拳匪运动”即“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是指义和团运动,为镇压这场运动,列强发动了哪次战争?(1分)八国联军侵华

(2)材料中的“第一、第二两个方案”分别指什么?第一方案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分)第二方案的实施在思想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第一,洋务运动。措施:创办近代企业,筹建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堂,选送学生出国留学。(2分)第二,戊戌变法。

影响: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继前三个方案,材料中“孙中山救国救民方案”可以视作我国近代史上第四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据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救国救民方案的革命理论。(1分)概括说明这一理论的实践结果。(3分)理论,三民主义。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4)材料中将前三个方案分别概括为“自强”、“变法”、“反动”,请你依照材料中前三个方案的概括方法,用一个关键词概括第四个方案。(4)民主、共和。

(5)据上述几个方案,请归纳这些方案的共同主题。(5)救国救民、爱国主义。

3.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而且也表现为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组历史图片

材料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请回答(1)与图片一、二、三相关的重大事件分别是什么?(6分)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图片二、三中的刊物分别宣传了什么新思想?(4分)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3)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结束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

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阅读下面材料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见证。因为这里最早成为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商企业最早进入,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请回答:(1)上海何时成为通商口岸的?(1分)这是在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1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上海为通商口岸。

材料中说上海“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有何史实依据?(2分)

1865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近代 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的“西化”。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 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 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 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化主要经历了哪些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辛 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据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2分)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3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

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及封建君王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也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3)回首中国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或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6、阅读下列材料(12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请回答:(1)以上口号出自于哪一场运动?(1分)这些口号为什么能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

五四爱国运动。因为这些口号的内容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

(2)这场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这场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果?(3分)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成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與的职务,没有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

(3)五四精神指的是什么?(1分)其历史地位如何?(1分)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地位: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如何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3分)是要牢记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托,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勤奋学习,发扬五四精神;二是要善于创新,与时俱进,具有开拓进取的 意识;三是乐于奉献

7.阅读下列材料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回答。(1)近代史上清政府与两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次战争?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12分)1.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2)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学习了这段历史,你对其中哪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或对哪一位爱国志上印象最深?(2)任举一例,无误即可。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两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梁启起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才,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什么思想?(10分)(1)材料一:洋务派:中国制度强于西方,只需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材料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2)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结果如何?(12分)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失败。

9.阅读下列材料 “1919年,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的消息传到国内,都积在人民心里 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请回答:(1)“像火山一样爆发”的事情是什么?引起这件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主要口号?(12分)(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口号:略(2)这一事件的意义是什么?(8分)(2)意义: 略 10.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的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抗争,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志士。请阅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图1—A 图1—B 图1—C(1)图1—A中的人物与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2)图1—B中的人物是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在反侵略斗争中突出的英雄事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6分)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人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图1—C 中的人物牺牲在哪次战争中?这次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4分)

左宗棠 收复了新疆 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演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其中任意一副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3分)

图____________(填写图片编号)——《____________条约》《____________条约》

中国历史上册·材料题

(二)(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一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例。(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6分)(1)答案:图1——中英《南京条约》;图2——中日《马关条约》;图3——《辛丑条约》。(2)人物:邓世昌。事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或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将士与四艘日舰展开激战,最后壮烈牺牲。(3)答案要点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11.阅读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探索”方面的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材料三:见右图。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李鸿章参与的什么运动?(1分)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地位?(1分)

(2)材料二中的“三民主义”是哪一次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1分)材料三中这份刊物的诞生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1分)(3)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2分)(1)洋务运动(1分)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1分)(2)辛亥革命(1分)新文化运动(1分)

(3)感悟:①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2在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丰功伟绩。材料一 中共一大会址 材料二 《井冈红旗》塑像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图中所示会址在哪个城市?(2分)(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3)为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人们在井冈山入口处,树立起一块巨型“井冈红旗”雕塑。高高飘扬的红旗中间镶嵌五角星、镰刀斧头和“井冈山”三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人们赋予她三层寓意: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请选用1927—1928年的两件史实说明“井冈红旗”大型雕塑的深刻寓意。(8分)(1)1921年,上海。(2分)(2)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4分)

(3)史实:①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②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13、阅读材料: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的内容,孙中山将它阐发为什么? 其核心是?

(2)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材料二中所指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著名的运动? 口号是什么?(4)结合材料二中所说运动的影响,谈一谈内容和意义各是什么?(1)三民主义 民权

(2)略(3)新文化运动 民主分)与科学(4)略

1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及标志、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是什么?(理解记忆)(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3)口号(旗帜):民主、科学

(4)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锋芒直指尊孔复古的逆流,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15.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回答:

(1)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

(2)“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说“黑暗依旧”?(3)你如何理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4)从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6]“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1)诗中“画舫“的所在地是指哪里?(1)浙江嘉兴南湖。(2)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2)“中共”一大。

(3)这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 么?(3)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7

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五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谁为什么事件而作的 毛泽东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2)写出该事件的起止时间。

②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

(3)该事件的转折点和胜利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③遵义会议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4)“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④红一方面 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⑤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18.1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中国近代探索相关的事件名称。(1)自强求富 开近代探索之先——(1)洋务运动(2)变法维新 圆救亡图存之梦——(2)戊戌变法(3)三民主义 创民主共和之国——(3)辛亥革命;(4)民主科学 启思想解放之门——(4)新文化运动。19.(2012湖北咸宁)

36、阅读下面材料: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代战争史上党领导人民军队谱写的英雄史诗。请回(1)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分)这次会议确定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分)

(2)在长征途中,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什么?(3)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答案: 1)遵义会议;(1分)毛泽东。(2)四渡赤水。(1分)

(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1分)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0)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备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紊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1)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2)“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3)这次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4)此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封建制度(封建专制制度或君主专制制度)(1分);闭关锁国政策(1分)(2)鸦片战争(1分);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没写“开始”不得分)。(3)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共2分,)(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1中国近现代史展现了一幅中国人民从屈辱走向探索,从探索走向复兴的画卷。阅读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图一

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上签约的场景

图二

1900年炮火燃烧下的北京城(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是中华民族屈辱的缩影和见证,它们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在中西近代化探素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2)材料中提到了中国近代前期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它们分别是指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哪些重大事件?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探索的“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1)图一: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图二: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学技术:洋务运动。(1分)学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长征》

(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遵义会议的召开(3)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指国民党重兵围堵;恶劣的自然条件。

(4)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请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 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或革命的

2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列举出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等。

(2)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各打出什么旗号?列举洋务派所兴办的近代著名企业。

前期和后期的旗号分别是:“自强”、“求富”;如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3)我们今天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有什么区别?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为了维护腐朽的清王朝,不改革内政;单纯引进,缺乏创新,最终失败。今天的改革开放的引进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注意把引进技术同国内消化、吸收、运用、创造结合起来。29.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两项重大成果是什么?(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中国革命,先后发动了哪两次武装起义?

(4)中国共产党人由此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条道路开始于什么什么事件?

(1)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创办黄埔军校;共同领导北伐战争。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第三篇:浅谈中国历史

浅谈中国历史

最近,无意中看了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的资料,开始重新审视对历史的中国认知。

过去,本人总觉得历史上最崇拜的朝代是唐朝、元朝和清朝,因为这些朝代的版图面积最大,特别是元朝,土地都打到欧洲了。而且还为18世纪沙俄侵吞我国150平方米的土以及后来的外蒙古独立深深不愤,恨不得中国把土地重新打回到欧洲去了。

不过,现在本人最崇拜的朝代是宋朝。即使人家总是说“弱宋”,但是宋朝是人文精神最出色的朝代,可以说今天在人文精神上有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宋朝。如果可以穿越的话,我或者会干掉铁木真,这样宋朝就不会灭亡,中国或者在13、14世纪左右就会进入到现代社会。

历史上有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汉族”。自小人家就说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连绵不断,但是我觉得中国的历史还是出现中断了,而且中断了四次,这四次中断就好像四处在中国历史脊柱砍的刀口,而这四段历史从小历史课本上没有怎么讲,社会上也没有怎样说。

第一段年代太久远了,可能说起来也不会怎样痛。那个是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和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杰作,“焚书坑儒”和烧掉阿房宫,把先秦的很多记录都烧掉了,把百家争鸣的很多优秀结论都扔进火堆里了。

第二段是崖山之战,蒙古的铁骑把从汉朝开始培养起来的士大夫阶层都赶进太平洋里了,中国从此的精英阶层不复存在。失去了精英阶层意识,这也是现在国民里小农意识严重的原因之一。

第三段是剃发易服,满洲的统治者硬把汉族的服饰、发型扔进太平洋里,从此汉族也变得满族化了,到今天也忘记很多自己的传统。这样占全国大多数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也没有信心,那人数只有几万人的少数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信心何在?

第四段年代太近了,很多人的父辈或者祖父辈都经历过。这段历史把自康有为、梁启超以来引进的西方人文科学精神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Since&Freedom精神抹杀掉了。

我曾记得有一部叫做《龙虎门》的电影,里面有王小龙、王小虎、石黑龙。我觉得里面的王小虎代表着日本,性格反叛但是骨子里还念着他的老大哥,石黑龙代表着武功很差却自命不凡的韩国。而王小龙就是代表着中国,武功最强却迷失了自己。最后的结局是王小龙回归龙虎门,我想我们对于我们中国的定义也应该是这样:

不要老想着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我们要做回韩日的老大哥!

第四篇:中国历史

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不论任何朝代,都必有一种主流思想,秦代就注重以法治国,但太过偏颇,秦始皇的万世梦想破灭了,二世而亡。汉朝吸取秦的前车之鉴,选择黄老学说的无为思想,使得社会也安定了一段时间,由此可见,无论在哪个国家,或某个国家的某个朝代,都应当选择一条适合当下国情的道路,或思想。

笔者生活于安逸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且晓得中国现在走的是什么路,流行的是什么思想,当然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课本和老师的讲授,是他们给我解疑答惑,故而能在此言说几句。

在说中国走什么路和什么思想在引导中国。我们则要先看看中国此种思想的具体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任何一种(思想)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是无缘无故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首先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在西欧封建社会内容中孕育而成,16世纪以后,欧洲迅速发展并把世界带入资本主义 时代。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但社会也出现了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种种矛盾使得社会思想家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当然马克思也在其中,揭示了这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病)痼疾。

马克思主义诞生,发展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它既吸取了前人优秀的思想,它也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地深化,升华。它的首次运用是在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说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已经开始激化。马克思主义成功实现是在俄国,而且在俄国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在俄国,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并将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播种,发芽,成长,结果。虽然此间也有过暴风骤雨般的恶劣天气,但它却并没有死亡,而且成为燎原之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立足,这就是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课题,在马克思主义之前,近代中国也曾有多种思想统治过中国,比如说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希望中国走英国的道路,实行资本主义立宪政治,但却遭到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而失败。当然也有存在时间较长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却由于资产阶级反动派的叛变而化为泡影。

种种思想的覆灭,马克思主义却在中国的大地上越来越普及,这一切都不是偶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存在,说明它契合了中国人民长久以来渴望的理想社会——人民当家作主,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最多,而农民却是生活最艰苦的,农民渴望自身地位的变化,但却没有领导者。西方工业传入中国的不光是技术,而且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却是最有组织力的阶级,工农结合共同将马克思主义传遍了全中国。

马克思主义最成功的一次运用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武装割据”思想,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略,最终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运用是召开了成功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开始重新恢复了生机,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一种思想的对与错,要以实践来检验,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我想用中国的强大来回答,是最无可辩驳的!

第五篇:新版人教中国历史上册课后题参考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问题思考:(P3)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答: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依据这些特别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课后活动:(P5)

1.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答: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

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答:

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

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C是尖状器,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问题思考:(P8)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答: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

②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③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

④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

⑤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课后活动:(P10)

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内画√。

□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城市的出现。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

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材料研读:(P13)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答:由多民族融合而成。

问题思考:(P14)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答: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话,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虚有。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医的变化。总之,先民的传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比如传说黄帝开始挖掘水井,就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明。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口井是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的水井。还有距今约4000年前,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水井的出现,说明人们定居生活已经较稳定,具有了利用水源的能力。

又如炎帝发明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又名热熨法,顾名思义就是把石头或砂土加热,用植物茎叶、织物、毛皮包裹后,敷于身体疼痛处,可消除或减轻疼痛。经过反复实践和改进,讲焚烧的植物、药物进行局部适宜温热刺激,医治效果更臻完美,这就是针灸法的开端。热熨时所用的石子,古代医家称之为“砭石”。砭石在湖南长沙下麻战国墓地曾被发现。砭石的发现,证明了中医学在炎帝时期已开始有了萌芽。

问题思考:(P15)

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答: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课后活动:(P16)

1.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两者之间既有联系: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两者之间又有区别: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历史事实,则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2.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平日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你对游客如何介绍黄帝的事迹?

答: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曾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研读:(P18)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

答: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问题思考:(P21)

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答: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课后活动:(P22)

1.下图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自上而下分别是国王、诸侯、卿大夫、士。

2.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答: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后活动:(P26)

1.仔细观察下面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

答:酒器、炊具、礼器。

2.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

答:A.人

B.水

C.猪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材料研读:(P28)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答: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问题思考:(P29)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课后活动:(P30)

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九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答: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2.搜集有关材料,每人编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

答: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问题思考:(P32)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答: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材料研读:(P33)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答: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材料研读:(P35)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课后活动:(P35)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答:出自春秋时期的有: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

出自战国时期的有: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答: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第8课

百家争鸣

材料研读:(P37)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答:“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材料研读:(P39)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问题思考:(P39)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答: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课后活动:(P40)

1.请说出下列孔子的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为政》

答: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答: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但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问题思考:(P42)

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答: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研读:(P45)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施。文字的统一,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苦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发展。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课后活动:(P45)

1.试比较周朝和秦朝的有关制度,填写下表的空白处。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统治地方的方式

(分封制)

建立郡县制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的统一,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贯彻执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字的统一,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进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总之,文字的统一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材料研读:(P48)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

答:说明秦朝的刑法非常残酷。

问题思考:(P48)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答: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

材料研读:(P50)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答:刘邦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项羽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课后活动:(P50)

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有哪些?试在右侧的□中画√。

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修建长城□√强征赋税□√严刑苛法□√

开拓交通□√修骊山陵□√

2.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材料研读:(P52)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答:由于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战乱,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使人口锐减,社会不稳定。

课后活动:(P53)

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答: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答: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问题思考:(P55)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

答: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材料研读:(P56)

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答: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粮食生产。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社会稳定。但是长期过度强调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课后活动:(P56)

1.材料分析: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

材料反应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答: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汉初期分封制度下,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

(2)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答: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让诸侯王推及皇家恩德,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样,王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取消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他们的爵位,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答: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儒学中的忠君守礼思想,这在以后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核心。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材料研读:(P60)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答:童谣鲜明地勾勒出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公;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这是沉痛的呼声,也是愤怒的呼声。

课后活动:(P61)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黄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寿命(岁)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它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答:东汉后期10个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为9.5岁,平均寿命24岁。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答: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已被逼向死亡的边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问题思考:(P63)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我们应当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材料研读:(P64)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答: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课后活动:(P66)

1.想一想,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答:一方面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另一方面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它们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

胡豆,今名

蚕豆

;胡麻,今名

芝麻

;胡桃,今名

核桃。

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吗?

“胡”在中国古代泛指北方或西方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人。这些食物以“胡”字命名,正说明它们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的。以“胡”字命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还有胡椒、胡萝卜等。

3.谈古论今: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答: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实行一带一路是对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同样也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建设和完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在如今日渐增长的国际机遇和挑战中,实行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和迎接机遇和挑战的一个适时,适地,适国情的国家战略。历史上,从张骞开辟这条道路开始,中西方交流就有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路,中国古代的科研成果才能传播西方,促进全人类的发展。而中国也在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完善中使中国在古代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并在唐宋时期建立起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无论从历史还是当下世界潮流,一带一路的实行都符合中国利益。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材料研读:(P68)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蔫,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查查看,元兴元年是公元哪一年?

答: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年号为元兴的。105—105年,东汉汉和帝刘肇,第二个年号元兴,用了九个月;264—265年,三国东吴末帝孙皓,年号元兴;404—406年,东晋,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元兴。显然,这里的元兴元年,指的是105年。

问题思考:(P70)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了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材料研读:(P7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答: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轻重,没有意义。(注释:固:本来。或:有的人。重于:重量相比。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五岳之一,比喻伟大。鸿毛: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课后活动:(P72)

1.右图是根据华佗的五禽戏绘制的。你能说出图中人物各模仿的是哪种动物的动作吗?

答:虎、鹿、熊、猿、鸟。

2.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答:第一,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文字发明后,需要一个好的载体来记载,显然过去的甲骨、金石、简帛都有很大的缺陷。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他的文明。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景观。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解决了人类清洁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3.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请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答:其文直——文章直白。其事核——所记载事情都准确无误。不虚美——不凭空加以赞美。不隐恶——不掩饰坏的事情。故谓之实录——因此称它为符合实际的记载。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问题思考:(P76)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答:《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一些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被描写成为反面人物的代表。

课后活动:(P77)

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又是什么?

答:《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材料研读:(P79)

西晋人鲁煲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时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语。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答: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问题思考:(P79)

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答: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分封制是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帝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封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认识到西晋糟糕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也是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

课后活动:(P81)

1.在东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

答: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它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2.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答: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研读:(P85)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其次,当时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最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课后活动:(P85)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列,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答:《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问题思考:(P8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答: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课后活动:(P89)

1.右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2.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达奚

丘穆陵

贺兰

勿忸于

拔拔

长孙

乙旃

叔孙

步六孤

独孤

尉迟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答: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材料研读:(P90)

《齐民要术·种谷》写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答: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教导人民要掌握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作物的关系,提到顺(应)天时(时令),量(估量)地利(土地情况),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凭主观)反道(违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意思是,种作物要充分利用“上时”(最好的时机),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才能获得好收成。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不失农时”和“因地制宜”的道理。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课后活动:(P95)

1.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想一想,北方的农林品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这反映出了什么?

答: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317年,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人们纷纷南迁,给贫瘠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很多北方的农林品种就出现在了南方。这反映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2.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

请你试着为这枚纪念币中的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答:祖冲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过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主要著作是《缀术》,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下载中国历史材料题[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历史材料题[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历史顺口溜

    一 鸦片战争 (一)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 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 1839 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 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 (二) 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搞......

    中国历史名句doc

    2 中央要来人,省领导向办公厅电话交待:你们跟市里那些哈货说,让县里那些乃求货说给乡镇那些铜锤,别让村里那些寡比货跟北京那伙灰个泡嚼求毛。3 你看你,早起起来灰迷促眼,洗老把脸......

    中国历史常识

    1.被史学界称作“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D) A.清末新政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鸦片战争 2.规定中国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的条约是(D) A.《南京......

    中国历史精品文学(定稿)

    第一阶段——1·《史记》(含《史记人名索引》) 2·《汉书》(含《汉书人名索引》) 3·《后汉书》(含《后汉书人名索引》) 4·《三国志》(含《三国志人名索引》) 5·《资治通鉴》(参读......

    关于中国历史演讲稿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人戴望舒用残破的手掌摸索着看到了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岭南的荔枝花寂寞憔悴,而我,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

    中国历史教案集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

    中国历史作文

    中国历史作文 中国历史作文(一) 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从秦时的统一到汉时的昌盛,从四大发明到祖冲之的圆周率,国家腐败无能,人民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入我国。国......

    中国历史感想

    中国历史感想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从最开始的夏朝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上下5000年中,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是一段曲折,饱含压迫的历史,但也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