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1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C)A.战后初期 B.60 年代 C.70 年代 D.80 年代 2.冷战爆发的直接原因(D)
A.意识形态的差异 B.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 C.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D.两大阵营争夺东欧
3.新经济是以(A)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新型经济形态。A.人力资源 B.知识资源 C.智力资源 D.经济资源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B)A.有一定联系,但从长远看是相互对立的
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 C.无矛盾,完全一致 D.无联系,平行发展
5.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C)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干涉主义
6.那些地理上接近,经济水平、经济制度、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这就是(A)
A.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 C.政治多极化 D.经济一体化 7.(B)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正式形成
A.“马歇尔计划” 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8.以下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是(D)A.军备竞赛 B.战争 C.民族、宗教矛盾 D.恐怖主义 9.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B)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10.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A)
A.维护和平B.消除贫穷 C.促进发展 D.保护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ABCD)A.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 B.环境恶化
C.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D.能源短缺
2.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点有(ABCD)
A.跨国性 B.不确定性 C.动态性 D.转化性 3.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本质特征是(ABD)A.霸权主义 B.强权政治 C.公正合理 D.不平等待遇 4.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ABCD)A.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B.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并行发展 C.“新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D.各主要经济力量之间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协调
5.所谓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ABC)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法国 6.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有(ABC)A.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B.从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 C.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 D.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强大
7.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BD)
A.殖民主义 B.霸权主义 C.大国沙文主义 D.强权政治
8.世界经济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经济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ABCD)等经济行动。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9.知识经济的特点有(ABC)A.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B.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的经济 C.是一种信息化、网络化的经济 D.是一种资源经济
10.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主要是因为(ABD)A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呼声强烈
B.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条件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复存在 D.国际趋势在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两极格局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2.冷战结束后,传统的安全威胁已经消失。(×)3.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4.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终结。(√)
5.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的发展。(×)6.9.11事件成为大国关系重新调整的转折点。(√)
7.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主要指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8.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是两极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9.中国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10.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四、材料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下列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现代科技进步,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趋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摘自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2:
由世界上最富有的7个工业化国家和俄罗斯共同举行的这一首脑会议是全球规则制定者的会议--它是一个由国家集团组成的世界级政府。这是规则制定者全球化,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这两方面旗帜掩盖了无论在第三世界还是在工业化国家中都将产生灾难性后果的新殖民主义。
据基督教救济会和医师无国界协会统计,在这些发达国家领导人忙于品尝热那亚美食的每一天,全世界都有1.9万名以上的儿童死于贫困国家的债务危机,有8000人死于艾滋病。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过去10年死于可预防疾病的人类呈上升而不是下降趋势,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从美国的洛杉矶到南非的索韦托,世界上很多人都无法从有利于投资者和银行家的全球化经济中获益。
(摘自美国《全球殖民主义》《太阳报》200l,7.29)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回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ABCD)多选题 A.贸易的全球化 B.金融的全球化 C.投资的全球化 D.消费的全球化
2.根据材料1,2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ABC)多选题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使穷国越穷,富国越富 C.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
3.根据材料1、2,分析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有(ABD)多选题 A.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B.全球性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C.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D.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严峻形势要求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客观上强化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4.根据材料1、2,指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BCD)多选题
A.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真正达到各国共赢,公平和共存的目的。
B.发展中国家之间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更广阔领域和更深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C.发展中国家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加快本国民族产业的发展,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
D.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2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二战后美国经历的高度繁荣期是在(C)
A.1945-1953年 B.1954-1960年 C.1961-1969年 D.1970-1991年 2.“超越遏制”战略的提出者是(A)A.布什 B.肯尼迪 C.尼克松 D.杜鲁门 3.以下属于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内容的是(A)
A.把经济问题提高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 B.改善中美关系 C.重视人权外交 D.建立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 4.西欧作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易北河和奥德—尼斯河以西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共(B)个。A.23 B.24 C.25 D.26 5.战后最有成效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是(A)A.欧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世界贸易组织 6.(B)是欧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转折点。
A.西欧一体化 B.德国的统一 C.东欧剧变 D.欧盟的成立 7.日本采取三权分立原则,其中的行政权力交给(B)掌管。A.国会 B.内阁 C.法院 D.首相 8.根据《罗马条约》建立的欧洲一体化机构有(A)A.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B.欧洲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联盟 9.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外交战略(B)
A.实行向美国一边倒的战略 B.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战略 C.提出政治大国战略 D.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10.下面哪一项不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D)A.美国的大力扶植
B.战后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促进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C.日本国内稳定的政局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保障 D.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二战后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ABC)A.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C.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D.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2.杜鲁门的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ABCD)A.对苏联实行全面冷战和遏制政策 B.扶植控制西欧和日本
C.对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D.在亚非拉地区实行第四点计划,对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 3.里根为重振国威采取的措施有(ABC)
A.扩充军备,打破美苏战略均势 B.加强中美关系
C.在第三世界实现“里根主义” D在美欧关系上推行“新大西洋” 4.西欧走上联合道路的原因有(ABCD)A.振兴欧洲的需要。
B.制约德国和消除西欧国家内部矛盾的需要。C.可以依靠自己集体的力量,对付苏联的威胁。
D.美国出于支持西欧复兴以对付苏联以及便于控制西欧的考虑,大力促进西欧联合,这也成为西欧走上联合道路的外部推动因素。
5.美国爆发“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对其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进行了一些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BD)A.借助反恐,进行扩张 B.改善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 C.加强与西欧盟国的关系上 D.对中东,提出“整合”政策
6.与传统的遏制战略相比,“超越遏制”具有哪些鲜明的特点(BCD)A.主体更强 B.目标更大 C.手段更多 D.空间更广 7.东欧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内容包括(ABCD)
A.与前苏联的关系等等疏远,与独联体各国保持睦领友好关系 B.努力加强区域性合作 C.加强和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关系
D.战略目标西移,把“回归欧洲”作为对外政策的重点和首要目标
8.1946年11月,新的日本国宪法公布,新宪法确定把(ACD)作为日本宪法的三大原则。
A.保障和平主义 B.三权分立 C.主权在民 D.基本人权 9.关于日本的表述正确的是(ABD)A.二战后日本创造了世纪经济发展的奇迹
B.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C.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D.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战略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战略采取的措施是(ABCD)。A、积极争取建立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B、极力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立足亚太、逐步确立与美、欧抗衡的势力范围 D、进一步扩充军事实力、加强海外军事活动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分权学说和制衡理论。(√)2“新大西洋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美国的战略设想,将欧洲现存的三个组织机构——北约、欧安会和欧共体改造成建设欧洲新秩序的三大支柱。(√)3.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成为政治大国。(×)4.1978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5.美国是一个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
6.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7.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停滞现象。(×)
8.尼克松主义提出把“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作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
9.北约东扩使美俄之间的关系缓和了。(×)
10.德国统一与苏联解体、欧盟扩大及北约东扩成为构建冷战后欧洲经济政治格局的主要事态。(√)
四、材料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材料1 “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谴责。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不移地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与磋商,开展合作,共同打击国际恐怖活动。
——摘自江泽民在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演讲:《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
材料2 “9.11”事件以后,美国布什总统公开向全世界宣称,在这场反恐战争中,世界各国要么站在美国一边,成为国际反恐联盟的一员,要么站在恐怖分子一边,成为国际恐怖主义一分子,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在反恐高压下,美国取得了反恐斗争的主导权,它不仅得以放手在阿富汗大打出手,而且还使得世界第一次在“美国拍了桌子之后,全都鸦雀无声”,第一次出现了不分敌国友国,也不分东西南北,不是帮美国打恐,就是噤若寒蝉不吭声,一切都是美国说了算,它说谁是恐怖主义,谁就是恐怖主义,它说谁不是恐怖主义,谁就不是„„在基本收拾了阿富汗塔利班和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后,美国又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圈进“邪恶轴心”,并威胁要对这三国动手,但美国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三国与恐怖主义有瓜葛。
—摘自《世界知识》2002年第9期文章
材料3
朱邦造表示:我们认为反对恐怖主义是需要国际合作的。而且多年以来,联合国和安理会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它们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公约,形成了指导反恐国际合作的重要的原则。国际社会也都普遍认为,联合国和安理会应当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中国一直就此同许多国家进行磋商,并且已经在安理会提出了我们的有关立场、文件。我们愿意积极地参与安理会有关讨论。中方愿意在安理会讨论任何有助于打击恐怖主义的建议。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朱邦造2001年9月27日就反恐怖主义APEC会议答记者问
根据材料,请回答:(多项选择题)
1.根据材料1、3,回答中国政府在反恐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政策(ABCD)A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恐怖主义 B.主张维护人类和平与安全是反恐的核心
C.反恐是为了消除对人类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不能借反恐趁机搞称霸 D.要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反恐斗争营造良好的环境 2.根据材料2回答,恐怖主义之后,美国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调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BC)
A.改变了对威胁来源的看法,认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就在于恐怖主义和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的结合
B.根据对威胁的看法,确定美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C.打击恐怖主义必须先发制人 D.改善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
3.根据材料2回答,美国反恐行动的真实意图是什么(ABD)A.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的旗号,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政策 B.借口反恐干涉别国内政 C.维护世界和平
D.美国企图借反恐搞称霸,实现世界霸主的目的
4.根据材料1、2、3回答 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ABCD)A.极端民族主义 B.宗教极端主义 C.贫富分化的加剧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3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C)
A.1917年 B.1918年 C.1922年 D.1923年 2.“休克疗法”的实施主要是出于(A)的需要 A.政治上 B.经济上 C军事上 D.外交上 3.普京上任以来,极力推行(C)外交战略
A.一边倒外交战略 B.双头鹰式的全方位外交战略 C.强国外交战略 D.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 4.苏联解体并分裂为(B)个主权国家
A.14 B.15 C.16 D.17 5.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是以(B)为中心。
A.非洲 B.亚洲 C.拉美洲 D.南美洲 6.南北关系是(A)之间的关系.A.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B.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D.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 7.(D)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
A.宗教问题 B.水源问题 C.石油问题 D.巴勒斯坦问题
8.(A)标志着整体性南南合作的开始
A.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B.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C.南方首脑会议召开 D.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9.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D)A.政局不稳 B.民族问题 C.宗教冲突 D.领土问题 10.阿以冲突是由(B)建国而引发。
A.阿拉伯 B.以色列 C.巴勒斯坦 D.约旦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是(BCD)。
A.反帝、反殖、反霸 B.独立自主 C.不结盟 D.非集团化
2.俄罗斯政治完成了从苏联时期以一党执政、一党独存、党政融合、议政合一为特征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到以总统制、(ABD)、自由选举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
A.多党政治 B.议会民主 C.君主制 D.三权分立
3.关于俄罗斯的对外关系,正确的有(ABCD)
A.积极发展与欧洲的伙伴关系 B.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特殊关系 C.争取与美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D.加强与亚太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是(ABC)。
A.万隆会议 B.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C.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D.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 5.普京执政后,提出了(AB)的战略思想
A.强国富民 B.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C.先发制人 D.和平演变
6.第三世界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ABCD)A.改变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B.深刻地改变联合国的面貌 C.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D.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7.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ABC)
A.西方共和制政体 B.传统君主制政体 C.军人政权 D.两党制 8.南南合作的重要意义是(ABCD)A.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B.它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 C.它增强了发展中国家集体自力更生的能力
D.它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9.在反思独立后的发展历程和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进行了经济调整和改革,主要有一些几个方面(ABC)A.调整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B.调整产业结构 C.实行对外开放 D.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0.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主要有(ABD)A.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B.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C.南北经济矛盾与冷战时期基本相同
D.北方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始重视南北合作、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所谓“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被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改革方式。(√)
2.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经济和政治上基本没有积极作用。(×)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内部来讲,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制约。(×)
4.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从东到西,由北到南”的发展态势。(√)5.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以1955年亚非会议为标志。(√)
6.在冷战时期,南北关系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领域里的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
7.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实行积极进攻的对外战略。(×)8.朝鲜半岛问题的实质是南北两个朝鲜的统一问题。(√)9.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关系的症结。(√)
10.南北对话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围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南北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谈判和斗争的重要形式。(√)
四、材料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材料1 在美国赢得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后,俄罗斯一方面不得不主动修复与美国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要竭力维护和争取俄在伊战后的利益。4月3日,俄罗斯外交部长伊万诺夫在布鲁塞尔会见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之前,对媒体表态说:“虽然我们之间的关系在美国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经受着一定的压力,但是俄罗斯相信可以在现有的伙伴关系基础上解决分歧。”5月22日,俄罗斯总统新闻局宣布,普京日前在给美国总统布什的信件中表示,俄罗斯将“全面发展”与美国的关系。这表明俄罗斯已经明确地向布什伸出了橄榄枝。
——摘自http:// 材料2 普京4日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的采访时强调:“对俄罗斯来说,要最优先考虑同中国的关系。”他呼吁“由中国、俄罗斯以及欧美国家形成一个‘稳定的弧’,建立‘多极世界结构’”。
——摘自日本《世界日报》6月8日文章题:俄罗斯再次把脸转向中国 材料3 新华社莫斯科3月13日电(记者吴学兰):俄罗斯外交部长伊万诺夫13日说,俄罗斯对北方四岛的立场没有改变,仍以2001年3月25日俄日首脑会晤时签署的联合声明为准。据俄塔社报道,伊万诺夫当天在国家杜马发表讲话时还指出,俄罗斯没有同日本就北方四岛归属问题做过交易,双方也没有进行秘密谈判。目前,两国正就划定领土边界以及如何用和约的方式把它确定下来进行磋商。他还说,这方面的工作暂时没有实质性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应放弃谈判。另据报道,伊万诺夫13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副外相时说,俄日首脑在去年3月会晤时已就发展双边关系确定了方向,即今后两国将在国际舞台开展战略协作、扩大经贸合作并就签署和约进行谈判。俄外长强调说,俄罗斯和日本必须就此不断进行对话。材料4 除了同美国保持经常性对话外,俄罗斯还将改进同北约关系作为参与建立新安全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5月,普京总统和北约成员国首脑共同签署了《罗马宣言》,成立了北约一俄罗斯理事会。将“19+1”机制转变为“20国机制”。这一新型关系并未赋予俄罗斯对北约未来行动的否决权,但莫斯科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对北约产生真正的影响力,帮助俄化解潜在威胁。此外,普京就任总统后,坚定地突出俄罗斯的欧洲特性,将与欧盟的关系视为对外政策的优先方面,寻求俄欧接近。对此,俄除了经济合作的需求外,还有其战略考虑:双方都清楚,俄欧一旦形成合力,将成为有实力与美国抗衡的“力量中心”。
——摘自《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5日第七版 材料5 10月2日至5日,普京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和关于国际及地区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开展科技、商贸、文化、教育等具体领域合作的10余项文件。
——摘自人民网2002年11月29日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多项选择题)
1.结合材料1回答,以下有关俄罗斯与美国外交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BCD)A.9.11事件为俄美改善关系提供了契机
B.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实力和国际影响决定了俄美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C.鉴于俄罗斯自身不断衰退的实力,发展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对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D.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下,寻求与美国的合作,将俄美关系纳入“正常发展轨道”。
2.结合材料2回答俄罗斯是如何处理同中国的关系(ABCD)A.俄罗斯在西方外交受挫后,把中国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外交
B.1996年俄罗斯总统访华,两国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C.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D.2002年普京访华和2003年胡锦涛访俄,把俄中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结合材料4,回答为什么俄欧要联合(ABD)A.二者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
B.俄罗斯希望能与欧盟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最终融入欧洲。C.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在人权、安全、经济方面还存在矛盾和冲突。D.俄欧联合以此制衡美国
4.结合材料1-5,回答俄罗斯大国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是(AB)A.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外交 B.以地缘政治利益为中心的大国均衡外交
C.把独联体、欧洲、美国和亚洲列为俄罗斯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 D.以西方为重点、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4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A)
A.和平与发展 B.独立自主
C.对外开放 D.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合作 2.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第一次提出了(B)的战略思想。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屋子再请客 D.独立自主 3.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B)年。
A.1978年 B.1979年 C.1971年 D.1972年 4.周恩来提出的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最早是在(C)。A.开罗会议
B.雅加达会议 C.万隆会议
D.日内瓦会议 5.中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C)。
A.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B.永远不称霸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 6.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下设(B)个主要机构。
A.5 B.6 C.7 D.8 7..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金融机构是(A)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银行 8.欧洲最大的地区性安全组织是(C)
A.欧盟 B.北约 C.欧安组织 D.西欧联盟 9.联合国中权力最大的机构是(B)
A.联合国大会 B.安全理事会 C.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D.国际法院 10.(A)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2001年 B.2002年 C.2003年 D.2004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包括(ABCD)。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 D.和平共处
2.二战结束后,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发展经历了五几个主要阶段,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BC)
A.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揭开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崭新篇章 B.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为维护国家主权盯住美苏两国压力 C.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D.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3.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中央提出的执行和平外交政策中的基本方针是(BCD)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含义是(ABC)A.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 B.不屈从于任何外来的压力 C.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D.积极开发多边外交活动、与所有国家发展全面合作 5.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是(ABCD)A.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B.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D.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表现在(ABC)A.中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B.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 C.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 D.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之一
7.关于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表述正确的是(ABCD)A.成员资格 B.宗旨目标 C.拥有一定自主权 D.非赢利原则 8.根据主体构成情况不同,国际组织可以分为(AB)
A.政府间国际组织 B.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C.全球性国际组织 D区域性国际组织.9.联合国的宗旨主要有(ABCD)
A.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B.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C.促进国际合作 D.构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10.以下哪些不是联合国改革主要涉及的问题(CD)A.维持和平行动改革 B.安理会改革 C.联合国大会改革 D.托管理事会改革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统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规则的诞生。(√)
2.根据《阿拉木图宣言》规定,独联体是个国家。(×)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国首创。(√)
4.“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加以肃清以后,再让外国客人进来。(√)
5.凡是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赢利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都可以称为国际组织。(√)
6.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7.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于1995年。(×)
9.联合国是世界各国政府参加的最大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
10.非洲联盟是非洲最重要的区域性组织。(√)
四、材料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材料 1 五十五年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之际,联合国应运而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依靠广大会员国的支持,联合国为缓解地区冲突,消除旧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有代表性、最具权威的主权国家间的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展望新世纪,联合国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联合国的积极作用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联合国的权威必须维护而不能损害。
我们坚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继续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处理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全体会员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都不应对联合国采取需要时则利用之、不需要时则抛弃之的态度。
——摘自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 2000 年 9 月 6 日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 2 联合国创始人之
一、美国总统罗斯福曾于 1945 年旧金山制宪会议前夕说,即将成立的联合国将是一个永久性的和平机构,“它应该从此宣告单方面行动、排他性联盟、势力范围、力量均衡以及尝试了若干世纪而从未成功过的所有其他权宜之计的结束”。
不幸的是,在联合国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罗斯福所不愿看到的“排他性联盟”、“势力范围”乃至赤裸裸将联合国甩在一边的“单方面行动”屡有发生。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中,构筑单极世界格局的强权政治时常左右着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事务的发展。人类在跨入新千年之计,这个世界的现状是既不公平,也不太平。人们一方面首肯联合国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又痛感联合国与他们期望之间的差距。世界几乎已把冷战时期遗留的和冷战后发生的全部最棘手的问题都交给联合国,而其中的许多都是年深日久、屡治不愈的痼疾。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曾忧心如焚地说,“联合国面临纷至沓来的要求,决不能变成盛名之累,发生有负众望的危机”。
——摘自 2000 年 9 月 7 日《人民日报》文章 《新千年的呼唤》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多项选择题)1.材料1体现的联合国的作用有(AD)A.推动非殖民化进程 B.制定国际规则
C.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2.根据材料1、2,回答联合国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ABC)A.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B.强制行动 C.维持和平行动 D.军备竞赛
3.材料1中的“展望新世纪,联合国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其主要指的是(AB)A.在新世纪,联合国作用的发挥仍然受制于美国等国推行的强权政治的影响 B.世界各国希望联合国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处理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在解决冷战时期遗留的和冷战后发生的全部最棘手问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C.联合国很难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D.联合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结合材料,回答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有很多缺陷和问题,主要体现在(ABCD)
A.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仍未消除 B.南北差距仍然悬殊
C.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仍然存在 D.《联合国宪章》的宗旨远远未能实现
第二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形考一
形考一
试卷总分:100
形考一
单选题(共10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2.(3分)以下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是()A、军备竞赛
B、战争
C、民族、宗教矛盾
D、恐怖主义 3.(3分)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干涉主义 4.(3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主要是因为()A、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呼声强烈
B、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条件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复存在 D、国际趋势在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
5.(3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A、有一定联系,但从长远看是相互对立的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 C、无矛盾,完全一致
D、无联系,平行发展 6.(3分)新经济是以()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新型经济形态。A、人力资源
B、知识资源 C、智力资源 D、经济资源 7.(3分)那些地理上接近,经济水平、经济制度、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这就是()A、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 C、政治多极化 D、经济一体化 8.(3分)冷战爆发的直接原因()A、意识形态的差异 B、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 C、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D、两大阵营争夺东欧 9.(3分)()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正式形成
A、“马歇尔计划”
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10.(3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A、战后初期 B、60 年代
C、70 年代 D、80 年代
多选题(共10题,共3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3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A、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B、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并行发展 C、“新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D、各主要经济力量之间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协调 12.(3分)所谓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法国 13.(3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点有()
A、跨国性
B、不确定性
C、动态性
D、转化性
14.(3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主要是因为()A、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呼声强烈
B、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条件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复存在 D、国际趋势在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 15.(3分)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本质特征是()
A、霸权主义
B、强权政治
C、公正合理
D、不平等待遇 16.(3分)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A、殖民主义 B、霸权主义
C、大国沙文主义 D、强权政治 17.(3分)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有()A、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B、从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 C、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 D、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强大 18.(3分)知识经济的特点有()A、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B、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的经济 C、是一种信息化、网络化的经济 D、是一种资源经济 19.(3分)世界经济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经济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等经济行动。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0.(3分)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A、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
B、环境恶化
C、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D、能源短缺
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1.(2分)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
22.(2分)9.11事件成为大国关系重新调整的转折点。()√ ×
23.(2分)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 ×
24.(2分)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的发展。()√)×
25.(2分)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主要指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 ×
26.(2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是两极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 ×
27.(2分)两极格局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
28.(2分)中国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
29.(2分)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终结。()√ ×
30.(2分)冷战结束后,传统的安全威胁已经消失。()√ ×
材料多选题(共4题,共20分)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31.(5分)
下列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现代科技进步,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趋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摘自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2:
由世界上最富有的7个工业化国家和俄罗斯共同举行的这一首脑会议是全球规则制定者的会议--它是一个由国家集团组成的世界级政府。这是规则制定者全球化,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这两方面旗帜掩盖了无论在第三世界还是在工业化国家中都将产生灾难性后果的新殖民主义。
据基督教救济会和医师无国界协会统计,在这些发达国家领导人忙于品尝热那亚美食的每一天,全世界都有1.9万名以上的儿童死于贫困国家的债务危机,有8000人死于艾滋病。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过去10年死于可预防疾病的人类呈上升而不是下降趋势,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从美国的洛杉矶到南非的索韦托,世界上很多人都无法从有利于投资者和银行家的全球化经济中获益。
(摘自美国《全球殖民主义》《太阳报》200l,7.29)
根据材料1,2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多选题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使穷国越穷,富国越富
C、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 32.(5分)下列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现代科技进步,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趋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摘自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2:
由世界上最富有的7个工业化国家和俄罗斯共同举行的这一首脑会议是全球规则制定者的会议--它是一个由国家集团组成的世界级政府。这是规则制定者全球化,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这两方面旗帜掩盖了无论在第三世界还是在工业化国家中都将产生灾难性后果的新殖民主义。
据基督教救济会和医师无国界协会统计,在这些发达国家领导人忙于品尝热那亚美食的每一天,全世界都有1.9万名以上的儿童死于贫困国家的债务危机,有8000人死于艾滋病。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过去10年死于可预防疾病的人类呈上升而不是下降趋势,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从美国的洛杉矶到南非的索韦托,世界上很多人都无法从有利于投资者和银行家的全球化经济中获益。
(摘自美国《全球殖民主义》《太阳报》200l,7.29)
根据材料1、2,分析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有()
A、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B、全球性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C、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D、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严峻形势要求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客观上强化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3.(5分)下列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现代科技进步,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趋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摘自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2:
由世界上最富有的7个工业化国家和俄罗斯共同举行的这一首脑会议是全球规则制定者的会议--它是一个由国家集团组成的世界级政府。这是规则制定者全球化,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这两方面旗帜掩盖了无论在第三世界还是在工业化国家中都将产生灾难性后果的新殖民主义。
据基督教救济会和医师无国界协会统计,在这些发达国家领导人忙于品尝热那亚美食的每一天,全世界都有1.9万名以上的儿童死于贫困国家的债务危机,有8000人死于艾滋病。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过去10年死于可预防疾病的人类呈上升而不是下降趋势,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从美国的洛杉矶到南非的索韦托,世界上很多人都无法从有利于投资者和银行家的全球化经济中获益。
(摘自美国《全球殖民主义》《太阳报》200l,7.29)根据材料1,回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
A、贸易的全球化 B、金融的全球化 C、投资的全球化 D、消费的全球化 34.(5分)下列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更多试题及答案+扣二九七九一三九六八四科技进步,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趋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摘自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2:
由世界上最富有的7个工业化国家和俄罗斯共同举行的这一首脑会议是全球规则制定者的会议--它是一个由国家集团组成的世界级政府。这是规则制定者全球化,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这两方面旗帜掩盖了无论在第三世界还是在工业化国家中都将产生灾难性后果的新殖民主义。
据基督教救济会和医师无国界协会统计,在这些发达国家领导人忙于品尝热那亚美食的每一天,全世界都有1.9万名以上的儿童死于贫困国家的债务危机,有8000人死于艾滋病。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过去10年死于可预防疾病的人类呈上升而不是下降趋势,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从美国的洛杉矶到南非的索韦托,世界上很多人都无法从有利于投资者和银行家的全球化经济中获益。
(摘自美国《全球殖民主义》《太阳报》200l,7.29)
请回答:根据材料1、2,指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多选题
A、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真正达到各国共赢,公平和共存的目的。
B、发展中国家之间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更广阔领域和更深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C、发展中国家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加快本国民族产业的发展,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
D、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第三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撰写课程论文,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 论文撰写要求
1、任选一题,选题须与本课程内容相关。
2、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引用部分内容须注明出处,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如发现抄袭行为记为“0”分。
3、应围绕论文的主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或引用个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践,得出相关结论,并将这一研究过程和结论以文字、图表等方式组织到论文之中,形成完整的论文内容。
4、论文内容应做到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流畅、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
5、论文字数要求:1000-2000字左右,如果少于1000字,要酌情扣分。
6、格式与规范:应包括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要素,文面符合表述规范。论文一律采用4号宋体。
二、论文题目
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国应深入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实现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2)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
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成为了世界第二贸易大国。(2)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86.25%、9.16%和4.59%,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3.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
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4.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参考文献的标注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第十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
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蔡佳禾:《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01年第6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作者:张术环 等主编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2012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姓名徐伟杰学号班
题目及要求:1.简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什么重大意义?
(层次清楚,论述全面,5号字体,要点用黑体,A4纸打印)
1.答:
内容: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相互关系:
(1)土地革命是这一 思想的中心内容。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红军和革命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建立革命武装,才能保卫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成果。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根据地就不能得到发展壮大,土地革命也没有保障。
(3)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
以上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际上是回答如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问题,是毛泽东等人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2.答: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
(2)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澄清了长期以来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坚持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得分签名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1(1——3章)
一、多项选择题
1、BCD2、ABC3、BCD4、ABC5、ABCD6、ABCD7、BD8、ACD9、ABD10、AB11、CD12、ABCD13、ABCD14、ABCD15、ABC16、ABCD17、ABC18、BC19、AB20、CD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材11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二次飞跃及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教材13——14)答题要点:(1)是哪二次飞跃
(2)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界定;
党的理论创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3、为什么在搞清楚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
答:因为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在我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造成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第二,在我们的实践中,受错误观念的影响,照抄照搬前苏联模式,没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推进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纠正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偏差,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4、如何理解“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
答: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种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的识,使长期以来人们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的误解得以澄清,从根本上说明“把市场经济当做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由
此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发展。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教材9页,12页)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看:
(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的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教材24、26页)
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伯全面发展。
3、如何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教材40—37—40页)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2(4——6章)
一、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CD4、ABC5、ABD6、BD7、ABCD8、ABC9、AB10、ABCD11、ACD12、ABCD13、ABCD14、ABCD15、ABC16、AC17、ABCD18、ABCD19、ABC20、AB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教材50页)
2、为什么说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这方面说。教材62——63页)
3、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教材66页)
4、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材75页)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教材52页)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
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教材66——67页)
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解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注公平。(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3、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教材77页)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和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3(7——10章)
一、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CD4、ABCD5、ABCD6、ABD7、ABC8、CD9、BCD10、ABCD11、ABC12、ACD13、ABCD14、ACD15、ABCD16、ABCD17、ABCD18、BCD19、ABCD20、ABC
二、简答题:
1、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材95——96页,要综合起来)
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题,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应该:
(1)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和载体,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2)以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内容
(3)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2、怎样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教材110页,第2小节,四个方面)
3、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教材120页,3条)
4、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教材135页,最后一节)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教材93——97页)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试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教材第八章)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是以小康社会为基础的更为全面的目标模式。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深化。原来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现在是提升为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0世纪头20年,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较近的阶段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要努力坚持的目标。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条件。只要让社会更加和谐,解决好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条件。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营造和提供一种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这是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教材142页)
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跃,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4(1——10章)
一、多项选择题
1、CD2、ABD3、ABCD4、AC5、AB6、BCD7、ABC8、ABCD9、ABC10、AB11、ABCD12、ABC13、ABCD14、ABC15、ABC16、BCD17、ABCD18、BCD19、BC20、ABC
二、简答题: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材11页,第3小节)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教材32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材58页,第二节)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材87页,3条)
三、论述题: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什么?(教材49页)
2、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第八章综合性)
答题要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3、为什么说中国要搞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材132——134页)答:(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5)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铸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