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我是90后感(写写帮推荐)
读《我是90后》有感
我是90后——准确地说是90后的小尾巴。但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一名90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我是90后》这本书,如果有读过,我相信你也会想成为90后中的一员,因为90后有太多地值得人们敬佩的感人地事迹,让你振奋,让你疯狂。《我是令我感动的是147中学一名初二的学生命的只有奶奶。当时奶奶患糖尿病,眼睛视力微弱,为了奶奶,马鹏飞从五岁起,每天早上,照顾奶奶穿衣服、洗漱、吃药、做早饭,还要把奶奶中午的饭菜做好,回家做晚饭,还去搬运场打工搬运东西,并且八年如一日的坚持着。而且,马鹏飞为了能给奶奶一个幸福的生活,他的成绩特别好,在班上数一数二。晶莹的泪水……看到这里,任,照顾奶奶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学习。当马鹏飞正在没头没脑地呼呼大睡;当马鹏飞做早饭时,我正在享受美食;当马鹏飞收拾着东西时,我今后,要学习马鹏飞的精神,马鹏飞的行为习惯,做一个能听取他人意见的优秀——马鹏飞。他从小失去父母,和他相依为收拾好一切才去上学,她那浑浊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滴落出
我不禁泪眼婆娑,马鹏飞小小年纪就能担起家庭的重我无视着妈妈的汗水……相比下,90后!
后》这本书中,最放学后马上买好菜,5点准时起床时,我我多么渺小!90《柔弱的肩膀勇敢担当》这篇文章。它写的是沈阳市第当奶奶回忆往事时,有人评论90后是 “是中国最颓废的一代”但我却否认,我会对他们说:“不,相信吧,时光,会证明一切。”是的,在时光之门后,藏有答案——90后虽然带着叛逆,但是,他们是最开朗,最懂得从生活中发现价值的人,他们拥有着天赋的聪明才智、艺术气质、青春年少。他们是新世纪的新一代!相信他们就是相信自己!
1999年出生的我,是90后的小尾巴,天性带着“调皮”。人们说90后的偶像大多是小狼、苏想、周杰伦、黑GO、至上励合„„我也不例外,但我还有一个偶像,那就是宋祖英。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是独特的想法。我作为90后中的小尾巴,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思想将会成熟,我的心灵将会升华。不谙世事,菱角分明,时尚阳光,魅力无限,我们是令人羡慕的一代,我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切。我为我是90后而骄傲!
二完小 六年级 八班 杨竞璇
第二篇:读《今天我是升旗手》后感
读《今天我是升旗手》有感
1月24号的时候,我去学校领成绩单,我领到了凤凰网奖励的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今天我是升旗手》。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所以,我当天就开始看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肖晓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他的愿望是当升旗手,但因为种种原因,他还是当不了升旗手,他的好朋友:包赦、巴顿······想方设法的让肖晓当升旗手,但还是无济于事。终于老天开眼了,在肖晓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他亲手升起了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肖晓的好朋友真不愧是肖晓的好兄弟呀!为了让肖晓当升旗手,竟然想方设法!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章故事是:有一次,肖晓快要当升旗手了,在当升旗手的前一天,肖晓在家里做足了准备,肖晓的爷爷把木头做成了滑轮,麻绳做成了升旗的线,毛巾做成了国旗。想到这里,我不禁哈哈大笑,这些就是升旗用的东西?哈哈哈!就差国歌了,肖晓让他的爷爷唱歌,升旗便开始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肖晓终于成了升旗手。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只要认定要做这件事,就要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只要坚信那个信念,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第三篇:我读《四世同堂》后感
我读《四世同堂》后感
一天,在老家逛街,走进了一家面积不大的书店,书不是很多,我看到了《四世同堂》,竟有惊喜之感。记忆中,早些年读过的《四世同堂》已印象模糊,只留下“四世同堂”这四个字,和书中那个大家庭的老人。多年了,我不再有读大部头作品的耐心,当年买回的《四世同堂》早已不知去向。逛街之前,我刚去了姥爷家,今年九十一岁的姥爷也是四世同堂,四世同堂这四个字扑入视线时,我竟然想到的会是姥爷,想到姥爷满头的银发和永远是平静淡然的神态。重读《四世同堂》,给了我少年读时没有的感受,我想,不只是年龄的原因,或许更多的,是心境。老舍先在序中生写道: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简直有点不知好歹。算了吧,不再说什么了!是不是可以说,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使老舍先生完成了这部作品。《四世同堂》,百万余字,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我跟随着这三部曲,随着老舍先生细腻笔触刻画出的小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走进了战争时的北平,沦陷中的北平,觉醒中的北平。那时的北平似乎离我很远,又似乎离我很近。
《四世同堂》,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人物形象,祁老太爷,祁老太爷的儿子天佑,老是病病歪歪的儿媳妇,三个孙子:瑞宣,瑞丰,瑞全,没上过学的长孙媳妇韵梅,头发烫的象鸡窝,身段象啤酒桶的二孙媳妇胖菊子,重孙子小顺儿,重孙女小妞子。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胡同的人家,诗人钱默吟,两个老婆的冠晓荷,好心肠的李四爷夫妇,基督教徒丁约翰,会唱戏的小文夫妇,剃头匠孙七,拉洋车的小崔,棚匠刘师傅......北平沦陷后,小羊圈胡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心理的变化。
老舍先生通过小羊圈一群人的性格,生活,心态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沦陷后整个北平人的动态过程。以人物的细部特征和对话描写,精妙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比如祁老太爷的儿子祁天佑,“作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韵梅的“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冠太太大赤包,“她的眉眼一天到晚在脸上乱跑。”比如瑞宣和钱诗人说到钱的妻弟野求,钱诗人说:“别提野求!他有脑子,而没有一根骨头!他已经给自己挖了坟坑!是的,我知道他的困难,可是不能原谅他!给日本人做过一天事的,都永远得不到我的原谅!我的话不是法律,但是被我诅咒的人大概不会得到上帝的赦免!”钱诗人的这段话和一连串的惊叹号,他和他妻弟的心态一目了然。书中以景色景物的描写映衬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辅相成,读来更觉自然亲切。
书中第一部《惶惑》的第六章,老舍先生用六个自然段,六次“不知该怎样好!”描写了北平陷落初期,小羊圈胡同的人家乃至整个北平人的惶惑。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没有了平和的日子,他们在猜测事态的发展,在屈辱和耻辱中等待。而冠晓荷,大赤包,以及瑞丰之类,他们是自私的,民族和国家对他们来说,是嘴上的名词,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人格,巴结日本人,幻想日本人进驻北平也许会是他们时来运转的好日子,是“有脑子没有骨头的”的中国人。两个外国人的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个是英国使馆的富善先生,一个是后来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富善先生是个喜欢北平,中国化了的英国人,但他到底不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文化,观念和思维不能理解,他是个善良的老人,同情沦陷后的中国人,同时也佩服日本人的武力。这是在北平的外国人,甚至是北平外的外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吧。
有这样一段话:“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中的中国近代史。祁老人是代表着清朝人的,也就是富善先生所最愿看到的中国人。天佑太太是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的,她还保留着一些老的规矩,可是也档不住新的事情的兴起。瑞宣纯粹是民国的人,他与祖父虽只相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却相隔有一两世纪。小顺儿与小妞子是将来的人。将来的中国人须是什么样子呢?富善先生想不出。”“看到祁家四辈人,他觉得他们是最奇异的一家子。虽然他们还都是中国人,可是又那么复杂,那么变化多端。最奇怪的是这些各有不同的人还居然住在一个院子里,还都很和睦,倒仿佛是每个人都要变,而又有个什么大的力量使他们在变化中还不至于分裂涣散。”这是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一家北平人,一个中国式的四世同堂,也是当时中国人既传统又在变化中的写照。
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因为是日本人而孤独着,小羊圈里仇恨日本人的北平人,对她也充满了仇恨和防备。但她又不是日本人,她生爱加拿大,长在美国,又随父亲在伦敦为商。她说自己是日本人的奴隶。她对瑞宣说:“我都知道。我们日本人在北平所做的一切,当然你也知道。我只须告诉你一句老实话:日本人必败!没有另一个日本人敢说这句话。我---从一个意义上来说不过去---并不是日本人。我不能因为我的国籍,而忘了人类与世界。自然,我凭良心说,我也不能希望日本人因为他们的罪恶而被别人杀尽。”
“对于日本人,我只愿他们因失败而悔悟,把他们的聪明与努力都换个方向,用到造福于人类的事情上去。战争,给人类造成了灾难和毁灭,我不是政客,也不是军事家,说不出任何有关战争的东西,做为一个老百姓,我只认为战争是可恶的,只要有战争,老百姓就要遭罪。说句不知深浅的话,如果人类的发展要靠不停的战争来继续,我宁愿只要和平,只要全世界的人都平平安安的生活下去。如此不知深浅的话,也是我做为一个小老百姓无望中的希望吧。书中最让我钦佩的人物形象是瑞宣的妻子韵梅,和诗人钱默吟。韵梅即会持家又懂规矩,还为祁老太爷生了一双重孙,深得老太爷的喜欢,婆婆又病弱,韵梅理所当然的担起了一家老小的吃喝穿戴。她是天生的好脾气,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家庭责任感任感,促使她劳任怨的照顾着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极尽所能的让全家人过得顺心,她和婆婆一样,本分的做着女人,不参与该属于男人的事,但家中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她们的心。北平沦陷,抗日战争爆发,动荡的社会,生活的贫困和折磨,让一个纯粹的家庭妇女走出了家庭,她的心里不再只有小家,而是国家。在韵梅的身上,我看到了北平乃至整个中国的普通女人,由只会围着锅台转,只会顾及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变得更具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是对国家的。她们虽然不能象男人一样亲临战地,但她们的勇敢和坚定,是对家人和亲人的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钱默吟,与世无争,每天就是浇花,看书,画画,吟诗。默吟二字是他本来性格的最真写照。在胡同里的人看来,钱诗人有些清高和高深莫测。在沉默中爆发的钱诗人,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积极做着抗日的工作,他劝说年轻人离开北平,参与到抗战的队伍中,他的行动感染着更多的人。钱诗人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由只喜自己闲情逸志,到主动参与抗日,可以说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转型。大多数北平人,大多数中国人,正是经历了惶惑,偷生,最后觉醒。觉醒后的中国,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抵挡的猛狮,北平那个年代是,现在更是。
第四篇:我读弟子规后感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杨淑芬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或许,对共产主义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照《弟子规》,发现,陋习多的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欣喜,此书再次开启我的启蒙教育,内审自我价值观,批判的接收古人为人处事的道理。
第五篇:读什么是科学问题后感
读什么是科学问题后感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新课改中,教师经常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往往启发不得法,往往上课没几分钟,在提供了一些材料后,就逼迫学生要提出问题,然后以此问题作为教学的导入材料。这个场景想必老师都熟悉。但我们是否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科学问题呢?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张红霞老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提出:科学家与艺术家、工程师解决问题的目的有差异,科学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艺术家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工程师是为了创造一个尚不存在的物质世界。科学问题都是些“脱离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初产生于实际问题,但最后都演变为纯理论的问题。
科学家与艺术家、工程师研究方法或过程不一样,成果形式也不一样。科研成果是对世界的一种纯理性的解释,因而它是无形的,而艺术家,工程师的成果往往是有形的。科学家解释世界是基于事实,而宗教解释世界是基于幻想。科学家具有独特的品格。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有闲”,第三是“自由的灵魂”。
就什么是科学问题,张老师提出,首先要区分科学问题与假科学问题。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的,或相对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问题。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其次是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往往暗含有多个“变量”,而封闭性问题只有两个以下的“变量”。开放性的科学问题无边无际,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第三要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在低年级,孩子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性思考,学习“为什么”的主题,要有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第四要认识到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但是矛盾和困惑也不能太多,对小学生,一般不要涉及超过两个变量的问题。
就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张教师提出:
1、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2、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在教师追问下“逼”出来的问题都是些脱离学生实际体验的问题,不是由学生们在活动中遇到过的困惑和矛盾而自然产生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科学探究实践,刻意设计很多现存的问题,或在活动前“逼”孩子们提问题,是没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3、让学生明确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信息过多过杂,教学目标多而笼统。
所以科学问题是为了寻找一种解释,而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发现科学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概念为目的,问题要具体,尺度要小且贴近孩子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