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学辉申报乌兰煤矿
苏学辉申报乌兰煤矿 安全生产标兵事迹材料
苏学辉,党员、综采二队支委会委员,副队长,35岁,大专文化,1994年入伍,1998年参加工作,从事综放综采工作11年。担任班长6年来,副队长1年,他把先进的部队管理理念和个人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的管理中,担任班组长期间,使所带班组连续5年安全无事故,工作业绩在全队乃至全矿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班组”,他本人多次被矿、集团公司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2008、2009年连续三年矿劳动模范,2009被集团公司和自治区评为劳动模范。
抓安全管理首先是抓班前培训,重点是现场管理。苏学辉每天提前20分钟到队里,详细查看上一个班的交班记录,电话询问井下现场安全状况,结合前一天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班前讲解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员工在作业中,不仅熟知岗位危险源和防范措施,而且自我防范意识极强。他在现场查处的违章当场纠正后,第二天班前必当典型讲解,班后到违章员工家中走访,使违章员工在班前曝光丢面子,回到家妻子再给上“政治课”。时间一长,员工从不自觉的违章变为自觉遵章守纪,员工从不爱学安全知识变为主动学。抓住安全才能保证效益,多年来无论是苏学辉当班组长时所带的班组,还是当副队长以来的跟班作业,从来没有出过任何事故,为综采二队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009年5857工作面地质条件恶化,正常生产极为困难,作为党员、班长,苏学辉以“铁人精神”用手抠也要把工作面抠到位的思想来激励员工,条件困难时苏学辉连续两三个月不能休息一天,扛风钻打眼,探索爆破方法效果。面对困难,他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无论严寒酷暑,他每天准时第一个到队里,整理前一天工作,梳理当天该怎么干;入井时走在队伍前面,工作现场检查一遍确认后接班工作,下班时和下一个班手拉手交接清楚,确认无问题后最后一个离开工作现场。真正做到了“入井员工踩着他的脚步,升井他踩着员工的脚步”。他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带动了员工从自由散漫的习惯,转变成为紧张有序、严肃活泼的良好作风,全队的整体面貌实现了本质上的改变,保持了困难时期员工的高度稳定。
2009年5月份5857工作面出现火情后,直接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设备的安全。火灾就是命令,刻不容缓。但谁都清楚“双突”矿井发生火灾意味着什么。他以“我是党员又是班组长,有着丰富的灭火经验,入井灭火没事儿”的责任感,置妻子的劝说于不顾,坚定地换衣服下井了。在工作面他与其他几名经验丰富的工友立刻投入到了灭火的战斗中。水流浇在火上,一阵阵高温气流笼罩了他,脸上火辣辣的烫,呼吸都有些困难,可他依然不肯撒手。灭火专家在现场遇到了他们,当得知他们并不是专业救护队员和灭火队员后,感动了的专家们感慨地说:“我们走了这么多的矿井,第一次遇到了普通工人在井下灭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灭火战斗正式打响后,全队员工士气大振,干群之间团结一心,仅14天就降服了火魔,取得了灭火的最后胜利。
勤业精业是苏学辉工作多年来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工作面大大小小的断层从未间断过,长期处于打眼放炮推进,坚硬的白砂岩打眼太困难了,为了提高推进速度,苏学辉没少琢磨,他在断层处扛起风钻摸索打眼角度、深度,研究装药量和起爆方式,在他的建议下和指挥下,不仅提高了推进速度,而且保证了作业安全。断层影响给设备的维护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按说设备维护是检修班的事,可苏学辉不这样想,他认为只有设备在正常运转中才能发现问题,必须把设备的故障向检修班准确汇报,才能保证综采二队的生产正常。因此苏学辉每天都对设备逐一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既使是小问题。一次当他检查时发现前部刮板机减速箱一轴渗油,他立即要求打开检查,老工人说没事,就是渗点油,不会有问题的,明天叫检修班处理一下就行。但他坚决要求检查,当打开后发现,一轴轴承架损坏,处理仅用了2小时,可一旦严重了,必须更换减速箱,最少影响生产两个小班,一台减速箱近40万元就会因小问题而报废。
面对5767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差,煤层薄、断层多、顶板破碎维护任务重,拉移支架困难,安全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苏学辉再一次展现出了作为劳动模范、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班前会,及时掌握当班的工作任务,班前细致安排工作,讲解安全隐患、注意事项,和整改办法,每班坚持做到与工人同上同下,严格遵守跟班制度。工作当中,狠反三违、严格堵漏洞、认真及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在设备的管理上,他坚持亲自过问,亲自验收,确保安全生产无隐患。特别是在今年的8月份,我队5767工作面顶板破碎、漏顶严重的情况下,苏学辉与员工共同拉移支架,铺设金属网,上木板梁,注马丽散,处处都存在前面,发挥带头模范作用,经过他的带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经过不断的努力,使漏顶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不再影响正常的生产,消除了安全隐患。
面对我队工作面支架出现断头1—3#支架压死拉不动,工作面部分支架开封较大,支架使用软连接造成支架拉不动、拉移困难等情况下,作为副队长、支架高级工的苏学辉,在一次发挥出了他那吃苦耐劳,积极带头的精神。每班在班前做详细的分析和安排后,他到达工作面,与员工一起开始接管路、扛单体、带金属网、清煤、支设单体、铺网、拉移调整支架、恢复软连接,苦活累活抢着干,从来都没有喊一声苦,叫一声累,给员工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支架的状况逐渐好转,在11月份取得了推进度17米的好成绩,确保了工作面的正常推进。
在管理上,苏学辉始终以感情凝聚人心,全队员工的家庭情况他了如指掌。坚持走访员工家庭是苏学辉多年的习惯,员工中谁家有个啥事,苏学辉一定会尽全力去帮助解决。这就是苏学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普通通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人生价值。
第二篇:观后感 苏晓辉 六一
观后感 苏晓辉 六一
看了这个视频,使我更想学舞蹈了,那都快成的梦了,妈妈不让我学,说影响学习,年龄很小也可以学弹钢琴,看到视频上那些小孩,我就可以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还有学生的坚持努力,老师用录音来记录自己学生的坚持努力。我在上面看到同学跳的拉丁舞,同学们跟着音乐动起来。我感到非常开心。我决定了,一定要好好努力,让老师家长都赞同我。在音乐课上我也要好好表现,别让老师失望,我也会永远记老师教给我们这些美妙的音乐。我热爱音乐,喜欢唱歌,我对唱歌,跳舞都非常专心。
第三篇:学习苏茂辉心得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
——学习孙茂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赵玲莉
生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我们早已习惯了现在的衣食无忧,也早已下意识的认为“战斗、牺牲”离我们很远,越这样,我们越感受不到生命的脆弱,也不会感到自己肩负着什么使命,更不会想到自己活着,在自己的岗位上,还能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什么。年仅22岁的孙茂珲,牺牲在这样的时代,他的牺牲就有了另外一层涵义。除了英勇,他更彰显了这一时代的青年人应具备的一种精神--付出、奉献。
2月1日凌晨5时02分,苏州市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苏州工业园区亭新街达运精密有限公司发生火灾,指挥中心立即调派辖区特勤三中队9辆消防车、50名官兵前往扑救。孙茂珲奉命随部队赶赴火场。火灾现场是一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起火大楼几乎全密闭,只看到浓烟从楼内不断滚滚冒出,看不到明火。孙茂珲和同组另外一名战士头戴面罩、身背氧气钢瓶从一处烟雾较少入口进入大楼。楼里能见度为零,孙茂珲和战友用了将近半个小时才从一楼摸到三楼,并在三楼发现火源。孙茂珲用楼内消火栓灭火后,通过对讲机向余杨报告,然而通话刚结束,消防车上氧气钢瓶里的氧气即将用尽的警报响了。
大火扑灭后,孙茂珲满脸漆黑,脸上身上有多处灼伤。孙茂珲进入的三楼火场堆积有很多货物,原本氧气警报响后还能坚持10分钟,但孙茂珲让战友先撤退后,很多大纸箱被点着后倒下来堵住了撤退的路,他自己只能搜寻其他逃生出路,可惜时间太短暂、氧气太少,孙茂珲最终倒在火场内,再没能出来。
“一个人活着不是你得到了多少,而是你贡献了多少”,这是他写在日记本上学习“雷锋式消防战士”金春明事迹的感言之一。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执勤训练中,孙茂珲将过硬技能、娴熟业务作为服务人民的看家本领;在灭火救援中,他将快速反应、科学施救作为竭诚服务的最高追求;在拥政爱民中,他将关爱群众、扶危济困作为实际行动。入伍三年来,他积极参加部队组织的各项爱民实践活动,在苏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统一行动中,他曾经连续一天一夜带领本班战士清扫马路、冲洗路面、清除垃圾,奋战在创建活动第一线。在扶危济困爱民实践中,他用满腔热情服务驻地群众,先后捐款近1万元,并长期资助驻地1名贫困学生、1户孤寡老人,在他长期坚持上门服务的娄葑敬老院,老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兵儿子”、“小棉袄”。
孙茂珲和我们一样,从事着简单而平凡的工作,然而如果他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对自己无所要求,觉得“做这些事情简直是落伍”、“像傻瓜一样”,那么,也就没有他那么多次的贡献,没有我们学习的现代英雄出现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和英雄年龄相仿的年轻教师、党员,我深感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从身边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因为只有做好每一件事,教好每个学生,才是发挥了我们的最大作用。对大部分教师来说,虽然没有危难时对学生的救助等为考验,我们同样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应该是一名教师伟大的职业信念。
第四篇:法制进校园演讲稿苏兆辉
《法律知识进校园》法制教育讲座稿
——打击校园犯罪,加强防卫能力
恩江派出所
夏晓宏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在一起共同进行一次法制学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侵害校园的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卫能力。在这里,我也给大家讲一个案例、令人深思的真人真事案例。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二位学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打闹,其中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医院急救车救走。
同学们,在这里我给大家出二个思考题:第一甲失手致伤乙,够不够成违法,第二如果甲够成违法,违反了什么法。
我告诉同学们结果应是:如果医疗签定部门确定乙为重伤,首先甲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违法,他违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章所规定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这样规定: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从主体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的失当;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四是 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面,我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原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个方面,来给同学们讲一下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以来,青少年犯罪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一直较高,约为65%,处于居高不下的局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青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并以侵犯财产型犯罪居多,团伙作案数量剧增。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少年,曾经天真无邪,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座标为什么变得如此扭曲?人生最初暗淡的一笔来自哪里呢?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更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一、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不平衡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是人从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巨变,从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 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作出越轨的举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时期有不良的个性
人的个性是个性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的趋向与选择。个性倾向包括人的需要和动机、兴趣、信仰、观念体系等,不良个性倾向性是大多数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因素。青少年的不良个性倾向在需要方面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物质欲,权力欲,报复欲;在观念体系上,概括地说,主要表现为五观不端正,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利己的价值观;过分追求金钱,享乐,名利,实惠,讲 究吃喝的人生观;善恶、美丑、荣辱、爱憎、是非、苦乐,得失完全颠倒的道德观;哥们义气高于一切的封建式的友谊观;放荡不羁,崇尚低级感官刺激等。正是在这些强烈,畸形的欲望驱使和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不良因素造成的影响
下面,我重点给同学们讲一下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拿起法律武器,把实际例子讲给父母听,纠正有些父母的不良家庭行为。家庭是青少年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染缸。这就要求有些同学,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家庭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应是最为重要的。父母代表社会对子女的教化也是最为深刻的,一些家教及家训会影响子女的一生,甚至有的还世代相传。调查与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在家庭这一环境中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态度,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与其自身性格和言行举止有着密切的联系,若父母对家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子女的态度适当,教育、引导得法,自身性格,言行举止良好,家庭的内聚力,亲和力增强,正面影响加大,子女实施不道德行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很小。反之,子女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大,甚至直接导致犯罪。其中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因素主要有亲情过剩,疏于管教,家庭暴力,单亲家庭,不轨家庭五种。
亲情过剩。目前,在我国城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祖辈、父辈的百般宠爱,被过度的亲情所包围,在家中俨然是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他们中一些人因而养成了不良性格,形成了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凡事总是先考虑自己,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达目的不罢休。因此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满足自身的需要,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受任何约束,甚至以身试法,以致违法犯罪。
疏于管教。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管教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与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对子女身上的错误和缺点,或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是关心帮助 不够;或是一打一骂了事。更有甚者,为了发家致富,有的家长竟迫使子女弃学,不惜以子女成为新文盲或半文盲为代价。生活在疏于管教家庭中的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时的管教,生成不良品性,终由小错而大错,直至违法犯罪。
家庭暴力。对生活在暴力家庭之中的青少年来说,因亲身体验过暴力侵害,心理受损明显,心中阴影严重,致使子女养成仇恨,冷酷,撒谎,逆反等不良性格。家庭暴力往往还导致一些常遭暴力侵害的青少年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找温暖与爱心,因而难免被坏人引诱利用;或者导致一些青少年直接向社会施暴,向弱者施暴。
单亲家庭,近几年来,家庭离婚解体现象越来越严重,单亲家庭日益增多,这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单亲家庭的父母缺少了原来对子女的关心,体贴,爱护,管理和教育,有的家长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粗暴的打骂子女,虐待子女。这一切都给子女的身心造成了伤害,一些子女因此变得孤僻、自卑、冷漠、任性,仇恨父母,对学习、生活和家庭失去了信心。这种心理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导致违法犯罪。
不轨家庭。不轨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生活在不轨家庭中的青少年,容易接受暗示,模仿成人的不良举止,久而久之,逐渐同化、堕落,最终滑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近几年来,因不良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如:自2013年上半年以来,有一地区的一个少年暴力犯罪团伙共三十多人,最小的仅11岁,最大的17岁,在追求称霸一方,为所欲为的目标下,以由小到大,由近到远,吃干吐净为盟,排列座次,三人成伙,五人成群,穿插结合,交替作案,渐渐发展一个犯罪团伙。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
我希望通过这次的法制学习,在在座的同学能认清违法、犯法的后果,坚决抵制不良的诱惑,与不良的行为作斗争,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对学生来说,让犯罪远离校园,应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犯罪滋生的土壤。许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越多。学校犯罪事件又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当,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犯罪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同学的正气,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我们在打击侵害校园犯罪的同时,还应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你们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
2、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面对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竟然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
3、掌握防卫方法。外出要请假,夜行要结伴,让同学老师知道你去哪里,或者遇到问题有个照应,防止犯罪分子袭击,同学们应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青少年在哪些方面应受到保护。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险或可能发生危险时,要主动、及时地与老师、家长、公安人员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助。发生事情后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要大胆揭发坏人坏事,不要姑息养奸。
总之,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这都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少年。为推进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2016.11 5
第五篇:苏村煤矿创新管理制度
苏村煤矿革新、创新管理制度
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实现本质安全,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了鼓励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多想新思路,多出好主意,多用金点子,来保证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物的质量更有保证,系统运行不断稳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对区队职工创新工作做如下规定:
⑴、创新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把创新贯穿于每天、每班、每个工种、每个工序、每个环节,在本单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⑵、对个人提出的创新成果,若经工区鉴定并采纳,将对个人进行重奖,按经济、安全效益分为三等级,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500元,三等奖200元。
⑶、每个班要设立创新小组,由班长任正负组长,选取知识全面,现场经验丰富的职工参加创新活动,在全区掀起创新高潮。
⑷、工区每季度评选一次,由主管技术员把职工提出的新思想、新方法整理成书面材料,由工区管理人员进行考评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