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实施问题探讨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实施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对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整合的几种基本模式,以及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实施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课程整合
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能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才,成了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也被称作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这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是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获取和筛选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实效的研究和实践,这就是直至今天仍较受重视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现在,更是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目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又成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亦即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以前的单纯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工具帮助其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软件的制作应用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课程整合注重创设具体特殊的情境,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使得学生的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协作交流能力、信息技术实践行技能可以同时得到提高,因此比孤立的学科教育更加能够锻炼人,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时效性。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体制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立足于当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当今的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表1给出了传统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环境中所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
可以看到,在新的环境下,学生成为教学各要素的中心,强调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进行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多种渠道的交流和协作,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分析思考自主决策获得知识。这恰好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谋而合。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关注由来已久。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泰勒(Taylor)曾指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有三种模式:一是把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Tutor,即起个别指导作用;二是把计算机看作被指导者Tutee,由人教会计算机做各种事情,例如用计算机编程(即计算机程序设计)就是要让计算机学会按照人们编排的指令来完成各种操作,这种应用模式通常也称之为“计算机程序设计”;三是把计算机看作工具(Tool),即把计算机当作辅助人们完成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任务的工具。这就是计算机应用于教育“3T”模式。在我国,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到学科教育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 Assisted Intruction)。2000年10月,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模式
要实现课程合,需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对于老师,要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对于学生,则需要把信息技术作为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认知工具。利用它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协作解决问题,并且在学科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与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一致,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指通过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自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体地来说,又可以分为以下内容:
1、从互联网下载资料。
2、引用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资料。
3、信息加工、整理的能力。
4、基本写作技能。
5、从网络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6、PowerPoint、Word、FrontPage和DreamWeaver的使用。教师提供有关内容的网站地址。作品内容与学习目标相吻合,布局设计精美,有自己的风格。
模式二: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水平同时得到提高。如作文课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懂得围绕要表达的意思选材、剪裁。
2、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安排材料。
3、根据所选材料组织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4、会浏览网页。
5、Word的使用。
6、观察仔细,思路开阔,内容具体。
7、组织材料地能力。
模式三:研究型课程。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信息的搜集、鉴别、整理,并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协作的过程中获得学科知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识。此类模式,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通常的研究型课程可以设计如下:
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
3、写出考察体会或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
4、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
5、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
6、基本的写作技能。
7、PowerPoint、Word和FrontPage的使用。
8、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
9、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
10、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11、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
12、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
三、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一些方法把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去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从一个个学科做起,经过5年、10年、20年的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习的道路“宽”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声像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优势,利用清华同方教学资源库或K12教学资源库,把语文课堂教学的识字、学词、阅读、理解及写作变得生机盎然,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主动去体验、去获取。如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可精心收集网络上有关四季特点的资料进行整理、设计、制作成课件。课堂上,根据学生爱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进行浏览、学习,包括课文、四季图片、视频资料、背诵指导等,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概念、推理过程,同样可以“动”起来。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理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解数学知识上的重点、难点问题,还使学生发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随着形象、直观的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利用这些生动的、信息化的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如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借助“几何画板”课件创作工具,调用清华同方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资源,进行课件整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很直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让学习的活动趣味化。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简单、枯燥而又难学的英语课堂,在动画环境下变得趣味无穷。学生可以边观赏可爱的动物造型,边聆听模拟对话,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消化了课本的知识。同时,我们在校园主页上开设英语角BBS、英语语言聊天室、还有同学们非常喜欢的QQ等,要求学生用英语聊天。让学生进入英语环境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化生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更快。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与教学资源库,使常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能很好反映结论的实验,能得到得好的展示。
政史地教学:让学生的视野“无边无际”。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与教学资源库及INTERNET网,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遨游在信息的海洋中,去感受时事、探索宇宙、借鉴历史。同时通过校园BBS让学生发各种新闻和消息,计划在校园内建立“博客”网站,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和发布最新新闻。
美术:让想象的空间立体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影响并实践于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课整合的最好体现。宽带校园网络环境存储的大量动画、影像、图象、图形等,为美术课的教与学提供了多角度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画图板、金山画王、图片处理、图片编辑、三维动画等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再次为美术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美术课的欣赏、讲解、练习、讲评,甚至群体创作、组合、展览,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经过整合而得到尽善尽美。这样的教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学,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学习精神都是十分有利的。
音乐:让流淌的歌声可视化。有了校园信息技术环境,音乐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架琴、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地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网络上的一个个小游戏,尤其是FIASH制作的MTV,生动活泼的情境,使本属听觉的音乐同样变得可视化,使流淌的声音变成了流动的画面。如教学《看龙船》,让学生上网搜索有关“赛龙船”的音频、视频资料,并下载播放,获得感性认识,再切入课题学习课本内容,通过网络的BBS交流学习体会,进行视唱练习,最后进行网络欣赏,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高目标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必修课的开设上,而应当进一步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正象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所指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长期目标应是“通过辅助教学软件把计算机结合到现有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而不是专门讲授计算机的程序设计”。Allen博士在这里提到的长期目标,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理想境界。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计划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完成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提高自我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水平。
二、实施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
1.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当前人们在不断探索如何以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突破口,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
2.促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我们已经步入了个性化的学习时代,网络交互式教育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
3.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教师根据各自情况,吸纳最先进的最新鲜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生物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生物的微观性。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显示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可以极大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极大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
2.生物的运动性。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气体交换过程、尿的形成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了教学过程。
3.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
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海底世界的奇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这一切,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也难以想象;而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基本策略: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最新的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够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另一个是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怎样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呢?(1)创设情境,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处在一定的环境中,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活跃起来。我们知道,学生在课间休息只有10分钟,然后马上又转入另一学科的学习了,有些学生在上下节课的时候,大脑仍在思考上节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思维状态从上节课的环境中调整到本节课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创设学习的环境。
(2)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分解、组合、类比、概括、联想和想象等。其中的联想方法是形象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到的事物引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能为联想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在进行《人的呼吸过程》的教学时,利用反映呼吸过程中肺、膈肌、肋骨、胸廓等器官运动状态的动画片,结合电影片、实验教具、教师板画、模拟实验、气压原理及学生们自己的身体等多种方式,展示呼吸的基本过程。这样做,是充分发挥了多种教学资源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联想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利用联想进行想象,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3)通过整合,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科学,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起源、进化、遗传、生态等方面的知识,既有空间结构和运动状况的描述,又有数量分析,逻辑推理,概念的界定等,因此在教学时,要详细安排好教学结构,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
几个教学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不要将信息技术停留在应用的水平上,要与其它的教学要素“融”在一起。
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学习的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站在科学系统方法论的高度上,将整合作为一种思想,要始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确定研究的问题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2)按教材知识内容建立概念框架和与本课相关的校园网资源库。
(3)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创设情境:一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问题找准本节课的切入点,同时提出一些让学生自己研究的问题;二是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概念框架体系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每人一台电脑,根据校园网资源库和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学生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可以自己决定,但一定要把问题解决的要点记录到笔记本上。
(4)协作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起监控、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如发现个别学生计算机操作不当,或超越本课研究的内容等要及时给予纠正;有些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疑惑要认真进行答疑。
(5)讨论后的内容由各组记录员进行总结发言,其它的组可以补充,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总结。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过程: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将继续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巩固以及掌握。加强远教理论及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能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将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2、积极参加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中。
(1)认真积极参加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主动做好记录,写好学习反思,做好研讨。
(2)加强研究,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用强有力的制度,督促自己自觉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3)自我学习要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学习课件设计(PowerPoint、几何画板、Authorware、FrontpPage、Flash)等。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展示生物教与学中的疑难问题,探索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原则、特征、优势、并运用自如,并力争有所突破;从而实现对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认知结构,能力结构,教学艺术、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优化组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建立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5、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扩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总之,随着远程教育设备与信息资源的到位,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应该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列,发挥我们的特长,充实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视野,完善我们的教学。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中学实验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实验课程整合【摘要】新世纪,信息技术正不断改变着人们学习,思维的方式。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中学实验课程整合是近一段时期以来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整合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在实验教学信息化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实验选题范围狭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相对困
难等现实难题。本文正是针对实验教学的新特点,对上述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另外,文中还对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如何实现有效整合,以及整合的具体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验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等相关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技术;网络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引言
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对知识型劳动者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对知识的欲望空前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渗透,使我国教育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教育信息化迅速明显加快。实验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业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速度大大加快。现今实验教学过程中己很少有单纯的传统教学仪器,一般都用计算机做终端,形成新一代智能化实验教学仪器,以弥补传统教学仪器的不足。本文研究的重点正是新形势下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的有效整合。
实验是科学的基础,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实验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习者学习实验的测量方法、学科基本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在中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具有能动性,对实验加以理解和体验;无论是课堂实验还是家庭实验,都成为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上讲,学生也是实验教学的一种资源。但是目前中学实验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知识面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下降,这已成为中学的实验教学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寻求现实的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案,促进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效益,推进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效用,因此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进行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CAI),即利用计算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对实验进行数据采集、储存、处理和监控以及对实验进行模拟、重现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优势,与传统实物实验优势互补,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实验的效果。开展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研究,可以解决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是实现实验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课程的教学,其作用不仅是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将信息化(数字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融于实验学科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实现新的更高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更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不断革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传统的课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并要求各门课程都必须根据时代发展,革新原有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
信息技术与实验整合,有利于规范实验的操作。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才能保证安全地进行实验和得到准确的结果。利用多媒体可通过视频信息为学生展示规范、严格的操作过程。同时也可以模拟出错误操作后造成的不安全后果。
信息技术与实验整合,有利于突破性质实验中的疑难点,物质的性质实验在中学实验中占很大的比重,这些实验中有一部分却属于疑难实验,有的因为反应速度过快稍纵即逝,通过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有效整合可以放大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这些经过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模拟实验都是物质性质实验的有益补充。
信息技术与实验整合可以模拟放大微观过程,促进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些实验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这类实验在学生已感知实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很难形成理性认识。要真正认识实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信息技术无疑在对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上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用图像化的形式来显示微观运动的动态过程,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
信息技术引发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希望更多的学校参加到运用新教学模式的实验中来,为21世纪信息技术的挑战培养更多的人才.本文正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整合过程中一些所必须关注的问题。教学实验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秀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现代教育水平,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
第四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调查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调查报告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21 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并且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信息技术课程能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 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已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学习者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生学习、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使学生提高自己在知识方面的竞争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就使学生更能主动的去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力所需人才的关键,也是蕴含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可见,在中心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调查目的随着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首先必须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来实现。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是否良好且得到重视是急需进行调查的。当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存在诸多阻力和问题。
1、信息技术学科不高考,不受重视。
信息技术学科,早期是以计算机学科的身份出现,那时根本没有教学大纲,只要学生一学期摸两下电脑,会打打字就行了,所以那时也谈不上重视。自从2001年以来,国家把信息技术确立为必修科目,这样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上硬件,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也应运而生,而且这些教师的绝大多数任务仍然是使用、维护设备。信息技术教学其实还是和劳动技术等差不多,所以还是未能得到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不会像语文数学那样让学生进行题海学习,影响高考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所以从学生自身也不会对信息技术学科下多大功夫。
2、信息技术课程在各个重点与非重点中学,城市与乡村,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存在差异。我们说的硬件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设施建设,软件指可供教与学的各种资源建设。有许多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机房,有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但机器数少于学生数,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事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校只建有单机机房,没有建成网络机房,个别学校现有的微机房仍是以前的486机器,且都是4MB内存和120M~540M硬盘,无法安装教学必须的软件,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较少。相比落后的硬件环境,软件资源更为贫乏。学校在建设校园网的时候基本上是关注硬件,对配备相应软件和人员培训却关注很少。形成“硬件硬,软件软”的现象。调查中我们没有发现有能够自己开发CAI课件或购买一些精品教育软件的学校,也很少有学校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
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即使有些学校具有相应的硬件环境,在缺乏软件资源的条件下.也很难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少有教师会综合使用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环境上课。
综上所述,调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解决正是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
三 调查方式问卷座谈会议交流其他信息反馈
四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 后盾。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中学电脑室的现状是:(需要的数据)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还局限于添置硬件设备、网络建设滞后的层面上。部分学校电脑没有联网,导致城市优质教育信 息资源无法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传送到农村地区实现共享。在有限的条件下,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存 取、简单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在我们学校情况相对挺好,配备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具有将近60台电脑的微机房还配备网络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不过不少班级还是没办法做到一人一机的教学,这样开展教学比较麻烦,很多时候要花时间来安排学生的位置以确保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使用电脑。从我们学校七年级学生 情况来看有%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过电脑,讲课时有很多学 生都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每次课老师都要走到学生当中辅导甚至手把手教学,而班级人数多、资源不足难以保证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进度与质量。
2学校重视程度
一是学区学校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乏足够认识,有的学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造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二是教育观念转换滞后,虽然我们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三是管理机制跟不上。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注,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3硬件环境、有资料显示,我国县镇级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有50万所,在校学生1.5亿,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80%以上。这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
城市相比严重不足,差距甚大。据统计,北京市平均每13.2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我省平均每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就XX县而言,全县5540名教师、11万学生,教学用计算机还不足800台。全县29所初中只有条件较好的14所学校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05所农村六年制小学中仅有1所项目学校建成多媒体计算机教室,6所学校建成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可想而知。绝大部分只会开机关机、文件存取、简单的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
五 改进建议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席卷全球的信息化建设浪潮,我国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已经逐步走向现实。我们看到,信息化发展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然任务。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 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 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 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关注、共同探讨,通过实践教学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 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进 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针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艰难困境,必须从根本上解决。
1、落实资金渠道,切实解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缺乏资金投入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完善“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中央、省、市、县各级对义备教育,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只有经费总体投入增加了,才能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留有相对较宽松的经费余地,这是解决普及工作经费不足的治本之策。二是必须明确普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所需经费应与农村中学危房改造一样纳入县以上各级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被称之为基础教育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如果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次发展将完全失掉了可行性。
2、调整政策,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开设松绑。要充分保证中学生平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力,必须改变“一费制”不能征订信息技术教材的现象,应将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列为必订科目。
3、建立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对口扶持机制。由各级政府规定扶持对象、扶持时间,通过扶资金、扶设备、扶技术、扶师资等方式减轻贫困地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压力。
4、建立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机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5、明确政府职责,加强专项督导。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与“普九”工程一样,列为地方政府行为。同时,通过对地方的普及工作进行定期的专项督导,使地方政府充分地履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职责,从而推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研制新的课程指导纲要
1、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 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2、选择适切国情的课程结构
(一)模块设计的理念
1.在共同必修的模块基础上设计选修模块中学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础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社会的进程加快, 使得信息素养成为未来社会全体公民必备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而且这种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
术课程作为国际范围内的新兴学科, 其价值认同、学习环境、教师力量等方面发展状况各地相当不平衡, 在国家课程中设置共同必修的基础模块有利于教育均衡的实现和学科课程的 建设。同时, 为体现中学课程的选择性, 在共同必修的模块基础上设计若干选修模块。
2.必修模块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必修模块为全体中学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内容。其内容 选择首先体现出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最为基础的部分, 同时它还要成为各个选修模块的基础。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与后续选修模块的衔接性、重复度等。另外, 必修模块在突出信息技 术的同时兼顾信息科学与信息社会学方面, 与选修模块比较而言考虑较多。
3.选修模块的划分以技术为主要线索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 发展日新月异, 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而学时(学分)又有一定限度, 所以选修模块的划分主要依据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分类。此外, 这种设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
三:改进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各中学,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上网聊天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因而学生在学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开放聊天室让学生尽情聊天,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1)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 后就直接把作业 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 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它学生无法参与。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 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 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
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3)应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的模式,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他们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更感到自己的差距。有时,一些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因则这种个别化教学辅导的模式对农村的学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3.利用计算机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育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即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执行教学。CAI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往往人们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CAI只是用计算机来辅助其它学科的(不包含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其实,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来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我们让学生拆开一台计算机或组装一台计算机来增加学生对硬件各部分组成的感性认识,有时我们通过展示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让学生认识各部件名称。但是计算机的发展相当迅速,硬件的各部分型号、种类繁多,我们无法一一展示给学生,我们就找到它们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如今年的新教材《信息技术》就有随课本发行的光盘,有许多是硬件方面的资料,我们就借助它辅助我们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4.营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我们根据学校现有网络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计算机信息小组,向学生推荐好和计算机刊物和最新信息资料;组织“信息技术沙龙”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的机会。
5.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选拔优秀的计算机学科教师担任教练。我们采取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对同一个问题,我们要求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每一位学生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网页制作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2002是我校100周年校庆,为了让世界各地的校友能很好地了解母校,并方便与母校联系,兴趣小组的学生对学校的网页进行重新的改版和充实,学生们还专门制作了学生会网页等。在网络普及的今天,网上聊天已成为广大学生上网的一项内容,然而学校有一间旧机房因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上网,兴趣小组学生黄晓煌根据平时兴趣小组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VB 语言编写了一个模拟网络聊天室,在学校机房很好地运行,使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之余感受聊天室的虚拟境界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四:改进师资队伍建设
各地区、各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学历教育等国家和地方的教师培训,规划和开展持续的校本培训;要通过案例培训、参与性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师培训模式,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a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鼓励和引导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院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使大部分学生能基本胜任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师生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咨询、普及等工作。积极研究探索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b 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培训;抓紧做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配备标准,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务聘任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第五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以个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搞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互动性教学的意义和实现》区建峰(好范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