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美丽乡村 引领乡风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 引领乡风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引领乡风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富裕,不仅是洁净,乡风文明,邻里和谐、彬彬有礼,才是宜居乡村。近年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揉合在一起,整合力量,整体推进,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引导农民努力构建乡风文明的精神家园,倾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品牌,并以此为引领,推动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优化设计规划引领美丽乡村
XX年,全省“绿满荆楚”试点项目落户我镇。镇委、镇政府抢抓机遇,谋定而动,坚持抓好顶层设计,从高处起点,从大处着笔,统筹谋划,统一推进,把绿色乡村工程融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盘子中谋篇布局,确定以***、***、***、***、***等5个村为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全镇美丽乡村建设。并组织试点村主要负责人赴江苏高淳、吴中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拓宽思路,提升境界,涵养崇优尚 美的精神品位。请上海清境集团派出精英团队,实地勘察地形物貌,借鉴江浙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作法,结合我镇人文历史和自然风貌,精心编制了《***镇绿色乡村建设规划》。规划以感悟田园乡村文化、构筑乡村绿色梦想为主题,在试点区域内着力打造“八卦桔林区、名人故居区、风水村落区、梯田竹林区、民间工艺区”和串联多个村落的邻里休闲互动散步道的“五区一带”,实施十大工程,全镇美丽乡村建设画卷徐徐展开。
在***村的***湾、***村的***、***村的***……,随意走进这些充满浓郁乡村气息的自然村落,都会沉醉于眼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之中。宽敞洁净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道路两旁新植的香樟、栾树等景观林木舒枝展叶,生机盎然;竹树掩映之下的一幢幢小楼,一色的青砖黛瓦,斗拱飞檐,全是按“民国风情”特色改造而成;门前花园、绿色斑块倒映在清澈见底的门口塘里,与水面上的“人工浮岛”相映成趣;孩子们三五成群,正在村前小广场的儿童娱乐器材上嬉妈玩耍……。村庄净了、绿了、亮了、美了,从大伯、大娘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上足以看出群众的顺心、放心和舒心。今年,我们又乘势而上,将王家岗、李家湾、范家岗3个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示范效应。
环境塑形新风引领美丽乡村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村庄的文明变化,最先的突破口同样是村容村貌。
***村的日间照料中心,由50多米的仿古廊道导引而入。廊道的天花板上绘着精美的二十四孝图和书画作品“仰头至孝”,王家岗村人的传统美德,如今成了最新的风景。
***的山墙上,昔日满眼的“牛皮癣”广告墙变成了靓丽精美的“文化墙”。“农民画”画的是“家庭和睦人增寿,老少健康合家欢”,“笑脸墙”展示的是“种田不交税,上学免学费,看病有农合,物资真实惠”的幸福生活。
邻里互动散步道旁,矗立着一根根如华表般精美的标识杆,“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和”等传统文化元素篆刻在标识杆上,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
***的一溜空地上,安放着24节令墩,“立春”、“雨水”……,相关的节令常识都彩绘在上,让人们重拾日渐淡忘的24节气,适时提醒人们按季节安排农事,依时令调节生活。
“我孙子昨天非要给我洗脚,说是跟墙上的娃娃学的”。龙老汉得意地和同伴闲聊。“以前到了忙时,满湾到处堆满草堆,现在村子这么漂亮,谁都不好意思乱堆了”。保洁员***赞不绝口。
几年来的环境整治功到自然成,全镇26个村村容村貌 变化巨大,农民不仅从整治中提升了生活质量,更明显的变化是从村庄环境的变化中,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环境整治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塑造了村美业兴民富的新气象。XX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7976元,同比分别增长22.4%和23.2%,道德润物,新风植根美丽乡村
外化于形,更需内化于心。
近年来,我镇流行着“四多四少”新气象:活动健身的人多了,烧香迷信的人少了;关心集体事情的人多了,发牢骚讲怪话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人多了,打牌搓麻将的人少了;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多了,争争吵吵邻里纠纷少了。“四多四少”新风背后有一套润物无声的法则。几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是:硬说教不如巧润物,送文化不如“种文化”。
彰显红色文化,以党的创始人,革命烈士***为依托,致力于打造全省红色旅游景区,新建占地180亩的“两园一区”公园景观,修通了1200米红色旅游公路。依托故居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烈士事迹展览和历史场景重现等,加强红色文化熏陶。
彰显乡土文化,成立“农民诗歌协会”、“孝亲协会”、“腰鼓队”、“舞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健身娱乐活动,把风俗民情融入到文化大院、文化礼堂建设,让农村道 德建设植根乡土,广接地气。
彰显文明新风,在全镇连续10年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酿造了浓厚的争星夺星氛围。全镇8187户,已创建十星级农户3718户,占总户数的45.4%,其他各类星户遍布全镇,同时广泛开展“评家风”、“评村风”活动,在“孝亲”、“明德”上深下功夫,评选身边的“微典型”,为凡人善举立传,让农民群众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感受文明的新力量。
就是这套深挖特色,因地制宜的办法,使我镇26个文化礼堂和11个文化大院成为了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让文明新风接上芬芳地气,让乡村群众共建文明,共襄盛举。
第二篇:申论:树立文明乡风 建设美丽乡村
申论范文:树立文明乡风 建设美丽乡村
十九大以来,乡风文明建设成为了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中央反复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当前乡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发展上。二.许多村集体资金薄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而且现有的设施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的成为闲置的资源。各级财政投入的经费偏少多数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三.有的地方陈规陋习根深蒂固,不良风气滋生蔓延,封建愚昧思想有抬头的倾向。赌博歪风普遍存在,造成好吃懒做等坏习气, 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树立文明乡风是全面小康路上一道必答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盘大棋,要下好这盘大棋,必须着重用好以下妙招。一.创新方式。这些年随着互联网发展,农村文明阵地建设也开始全面触网,越来越多的新思想、新创意开始在农村地区绽放,比如有的地区将村规民约作为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通过红白理事会、网络点赞团等方式,助推农村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二.以点带面。乡风文明建设同样需要以点带面,首先是集中精力突破,然后才能逐渐连点成线,对传统陋习形成全面攻势。例如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牛鼻子”,也是整盘棋局上最重要的点。三.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重要法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走好群众路线,坚持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获取群众支持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和树立文明乡风的重要推动力。
让移风易俗见成效,让文明乡风吹起来,需要不断探索、不断革新、不断积累、不该深入,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浅谈如何建设乡风文明
浅谈如何建设乡风文明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作为乡镇干部,如何抓好乡风文明这个道德建设,是本人学习体会的一个着力思考问题。
一、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阵地匮乏,缺少活动平台。文化建设普遍滞后,文化投入严重不足。不少村镇无文化活动阵地,无法开展文化活动,一些有文化活动阵地的,也不能有效利用。农民群众在业余时间只能是闲聊、打牌、看电视,不文明的休闲娱乐活动时有发生。
2、不少农民群体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室内不整洁,陈设凌乱,院内堆放杂物,室外柴草乱垛、粪土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散养,脏、乱、差现象还很普遍,卫生习惯不好,这种情况占农户的80%以上。
3、陈规陋习依然存在。由于旧的传统根深蒂固,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红白喜事、过寿等人情礼节来往太多,互相攀比,增加了农民负担。占卜、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时有发生。
4、文明工作创新不够,创建成效不够明显。村镇创建工作考评机制不够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行动不够自觉,宣传教育的力度也不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创建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5、经费投入少,创建基础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一些村镇道路不平、排水不畅、缺水少电、农村建设凌乱无序,环境卫生脏乱差,整体村容镇貌落后,缺乏创建的基础,也制约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6、重视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在更新观念、主动顺应形势发展和农民要求、引入市场经营机制运作、积极创新创建载体、手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探索实践的不够。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1、着力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使公民道德要求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群众自觉强化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规范自身行为,达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认真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科普宣传月”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镇村文化娱乐中心、村图书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防止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向农村传播蔓延,始终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坚决制止集访、群访和越级上访等不稳定、不和谐的行为。禁止滥修庙宇等的迷信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在婚事新办、喜事简办上,进一步树立农村新风尚。
3、大力推进城乡共建文明活动。加强对活动的规划和指导,并积极探索开展城乡共建活动的新机制、新途径。充分发挥城乡在科技、文化、信息、资金、人力、物资、地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选好切入点,找准合作项目,多办实事,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共建乡风文明。
4、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等系列创建活动。认真搞好调研,做出科学规划,制定相应标准,创造性地开展好创建工作。要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以“文明户”为抓手,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四篇:党建引领乡风文明经验交流材料
党建引领乡风文明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党员带动、党群共建的移风易俗新模式,涵养和谐民风、文明乡风、社会清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色增亮。
一、党建引领移风易俗树新风。
坚持党建引领村规民约制定,以“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为主题,通过村党组织引导,全县20个乡镇(街道)422个行政村(社区)把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纳入村规民约,组织村民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择优选择1-2名群众基础较好的老党员担任移风易俗宣传员,引导干部群众破除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镇39个行政村全部都制定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下发《移风易俗倡议书》3000多份,开展“沉浸式”宣传,切实提高村民群众知晓率,营造大力支持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共劝导减少聚会聚集64人次,少办了11场红白喜事,简办53场私人宴请。二、党员带头移风易俗作示范。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县组织3.1万名党员干部开展移风易俗“六个一”活动,即进行一次广泛宣传、组织一次专题学习、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策划一次微创作宣教活动、开展一次典型展示活动、作出一次党员公开承诺,动员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做好榜样。**县拟定规范性标语40余条,在街道、村庄显眼处悬挂横幅、张贴标语2000多条,1.2万名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签订公开承诺书,422个“村村通”数字广播不定期宣讲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的先进事迹。同时,把党员承诺践诺情况作为年底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星级党员创评活动,督促广大党员自觉履行承诺,用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形成文明、绿色、节俭的文明新风尚。166个驻村工作队还以党的政策宣传为突破口,认真排查本村陈规陋习,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好转。三、党群共建移风易俗入人心。
党群连心合力推进移风易俗建设美丽乡村。全县组织207名驻村干部和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把移风易俗纳入培训重要内容,确保移风易俗理念入脑入心、政策要求落实落地。实施“乡村振兴月例会”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组织7413名在家群众签订《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承诺书》,征求移风易俗意见建议340余条次。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户”“孝老爱亲之星”“好儿媳”“好邻居”等评选活动,选出“最美家庭”30户,将移风易俗工作和道德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在全县掀起崇尚好人、礼遇好人的文明新风。第五篇:让乡风文明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
让乡风文明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1-08-09 阅读:32 出处:大理日报A2版 作者: 编辑:
□ 周应良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们指明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乡风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任务,而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其主要内容,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目前,深入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支撑,农村面貌的改变也为乡风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新农村文化建设总体形势很好。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仍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为把乡风文明建设摆上应有位置,一些不和谐、不文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例如有的地方乡村经济实力增强了,但秩序很乱、风气很糟、矛盾重重,严重制约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反,一些地方以新农村建设为新的起点,在抓经济建设、改善村庄面貌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积极主动地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思想、养成文明习惯、崇尚道德风尚、追求健康生活,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
要让乡风文明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应狠抓以下措施:一是要为农村文化发展造就良好的环境条件。农村良好文化风尚的形成,需要创造相应的环境,可以利用文化墙、雕塑、民居、宣传栏等彰显文化特色,展示环境面貌。二是要建立有利于农村文化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应将村民应尽义务、文明行为要求写进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中,经村民充分讨论后实施,形成规范性制度,从而形成村民自觉践行的文化风尚。三是要采取有利于农村文化健康成长的激励办法。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文化建设应以鼓励为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激励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四是要营造有利于农村文化不断提升的活动氛围。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引导村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或节庆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彰显民俗文化特色,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五是要实施有利于乡村文化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应积极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开展特色文化乡村建设,同时提供有力的宣传支持。总之,要让乡风文明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推陈出新;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特色。应抓住建设新农村这个有利契机,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植入新农村建设中,在改善农村物质条件的同时,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