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党代表先进事迹2
榜样力量扬教育快速发展之帆
她,一位在镇中心小工作的教师,却自愿到最偏远的农村教学点支教;她,为了农村教学点的学生,一个人带着孩子,一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她,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无愧于“学生最满意老师”的称号,但对自己的丈夫,尤其是自己心爱的女儿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但她依然坚强地挺立着,她如一朵圣洁的百合花,每当春回大地时,便在教学点里悄然绽放。她就是襄州区石桥镇加岗教学点支教教师卢淑敏。
一名身边楷模,就是一本教科书
“郭丽华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静下心来做教育的坚守着!”在4月26日举行全区师德演讲赛上,程河镇中心学校的王华东深情地倾述着。他从教15年,2008年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的骨科病,巨额的医疗费,加上不听爱人下海经商的劝说,最后导致妻子抛下他,他带着幼小的孩子,坚持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他坚定地说:“我愿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教书育人的事情,甘愿在平凡而艰苦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
获得区级“师德先进个人”的安向阳则表示,“我追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谭千秋,也追求安于清贫、甘受寂寞的黄墩全,更要向身边的郭丽华学习,将‘把学生当亲人作为不变的誓言’,不断用慈爱呵护学生纯真,用智慧孕育学生成长,用真诚开启学生心灵,用希冀放飞学生理想,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和郭老师一起共事,看着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500万字的教育感言和批注,对我来说就是一座高山,从这些厚厚的笔记本中,我感到郭老师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演绎师德的精髓和精彩。”张湾一中贺凌云佩服地谈。
平凡“小人物”,学来更亲切
郭丽华老师的家访事迹在张湾教育中更是引起了热烈反响,目前已形成强大的郭丽华气场,涌动学习先进典型、不断推动师德建设和“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的春潮。
一花引来百花香,勇夺第一不掉泪的张琦赟、无私奉献不言老的赵翠萍、爱岗敬业不服输的魏洁等一批优秀教师的鲜活生动事迹感动着人、感染着人。“我们就是要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校成为教师期盼的生命场。”张湾办事处中心学校校长姚斌在该办举行的师德演讲会上表态说。
该办广大教师在学习模范的同时,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有的心得体会对照典型找不足的,有对照典型定目,有的对照典型找动力……张湾中心小学的陈艳老师在体会中写道:“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树是最最平常的,但在平常之中又蕴藏着伟大。老师就如同这些树,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昂起头,冰雪压不服;有乐也有苦,欢乐时不笑,痛苦时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郭丽华老师就是我心中那颗永远的常青树!”
比访工作实践,从推动到主动
2012年开学伊始,在“比、访”工作总结推进会上,该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奇伟同志强调:郭丽华老师家访事迹真实感人,有情有形有效,对外值得推荐宣传,对内值得推广学习,希望襄州区涌现出更多更亮的郭丽华。
“精神不能决定一切,但是,没有精神往往会丧失一切。郭丽华没有超出常人的天赋,她是平凡人,却努力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作为全镇唯一一名走教英语教师,我感到自己迈出的是希望,迎来的是未来。”伙牌镇教师高金娥在自己的体 2
会中畅言,“尤记起,自己生病了却坚持到一所偏僻的教学点上课,课后机敏聪慧的孩子们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教师,我们知道您今天不舒服,还带病给我们上课,我们全班都很感动,以前我们不爱学习英语都是我们的错,请原谅我们吧?’末尾还附了一张精美笑脸的小贴图。一时间,一股暖融融的东西在我心中流淌,一种欣慰?一种感动?说不清楚。”
襄州教育定下了“力跨全省教育第一方阵”的目标,在“比教学,访万家”工作上,一位位像郭丽华一样平凡的教师,他们既是主力军,又是服务队,在襄州教育的旮旮旯旯里用青春、用力量、用奉献让自己的生命之花悄然绽放,让学生成长的世界充满花香和追求。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城镇到农村,从老师到学生,郭丽华“用心、用情、用智、用爱”的“四用”精神,以及她的“守护教师道德、守护家访责任、守护学生幸福”的“三守”精神,被人们交口称颂。
第二篇:学习十八大党支部先进事例
事迹材料:学习十八大精神支部委员会
先进事迹材料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郭河社区党总支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推进组织建设,立足岗位服务社区发展”的活动主题,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团结和带领社区居民积极投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强基固本,提高班子工作能力
一抓班子建设。“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社区党总支始终把健全班子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一抓到底。2011年,通过“公推直选”产生了年龄结构合理、作风正派、党员服气、群众满意的社区“两委”新班子,顺利完成了社区“两委”新老班子的工作交接。
二抓学习培训。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党总支将“两委”班子成员培训纳入工作计划,对社区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计生等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社区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班子成员参加在职学习,积极为社区干部在职学习提供经费支持,目前,已有两人大专毕业,一人大专在读。
三抓效能建设。根据“两委”班子成员所分管、分工的工作,制定具体的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标准,做到人员、职责、奖惩三个到位;全面加强“四议两公开”、党务、居委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加大居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力度,增强社区“两委”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加强日常管理,2010年,社区新购置指纹打卡机,实行一周上班6天、坚持上下班打卡制度;推行公开承诺,社区将党总支、党员干部承诺、践诺情况在党务公开栏、社区网站等平台进行公示,党总支承诺情况每季度通报一次,党员干部承诺履职情况每半年通报一次,供广大群众监督。每年对社区干部进行述职、民主测评,2010年以来,社区班子述职评议中称职及以上的达100%,共选出5名优秀干部、8名优秀党员。
二、强化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功能
一是完善服务手段。以社区为民服务代理点为依托,改善为民服务代理点环境,新增自动饮水机一台、便民服务伞20个,印制为民服务指南、便民服务卡1700多份,并分发入户,进一步明确服务内容、规范为民代理程序。
二是创新服务载体。社区重点探索了“社区干部+党员中心户+党员+居民”的全新帮扶模式,成立党员中心户45户,建立了以党员中心户为核心、广大党员广泛参与的全新帮扶网络。根据党员从事的行业和各自的特长,成立帮扶小组,将原有的单一资金帮扶向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转变。
三是拓宽服务领域。社区设置综治、计生等岗位10余个,吸纳在职党员50人参与为民服务,并开展相应培训,极大地提升了社区整体服务水平;为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新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添置健身活动器材10套,新建农家书屋50平米,各类图书近万册;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载体,先后组织集中学习26次,专家理论辅导5次,500余名党员、群众参加学习并从中受益。
三、突出民生,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社区党总支坚持把党建工作与社区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共同推进。
一是解决群众出行难。积极对上争取项目,投入200余万元,新修三条“村村通”水泥路、四座桥梁,对社区内所有砂石路进行硬化,栽植道路观景树2万棵。
二是解决群众用水难。新建五口当家塘,对辖区内所有沟渠、河道进行清淤,完成土方20余万方;配合自来水厂,为28个居民小组铺设自来水管道,满足了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三是解决环境治理难。以“百村万户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契机,社区投入50余万元新建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池,优化总长1公里的下水道排水系统。为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社区党总支严格落实专人维护、“十户轮值”等制度,确保主干道及村庄整洁,全年完成绿化面积200亩。
第三篇:十九大党代表风采观后感
学习《十九大代表风采》观后感
近期,我通过广东省党员教育网观看了十九大专题教育片《十九大代表风采》,专题片介绍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党代表事迹,突出展现了奋战在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岗位上的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代表的精神风貌。虽然是平凡的岗位,他(她)们却谱写出一曲不平凡的赞歌!值得我们衷心敬佩、并向模范们学习!
就说近在我们身边,茂名石化乙烯分公司的张恒珍。她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奋斗目标和坚持”,23年来立足技术岗位,善于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勤于总结经验,由一个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女技工成长为关键时候能“一锤定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操作大师,为茂名石化乙烯创造多项国内纪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立下了汗马功劳。她说:“对工作要有敬畏之心”,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敢于担当、不怕苦累,自觉践行“责任在我”精神,经常不分日夜“泡”在装置现场,创下“20万次操作零失误”。同时,发挥基层党员传帮带的作用,带动身边的职工共同进步,培养出更多的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先锋模范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基层党员的责任担当、看到了甘于奉献的赤诚之心、看到了专研进取的实干精神,使我又受到了一次心灵和思想上的洗礼!
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对照反醒自己,我要从每一件日常工作做起,真心实意地为同事办实事,认真做好全院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晋升、考核、取证等相关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领导分配的任务,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改善管理方法,多到科室进行沟通、多思考,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避免差错事故发生;要肯于吃苦、勤于干事,决不推倭扯皮。
要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用纪律规矩约束自己,克鞭策自己做一个“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第四篇:对十八大党代会中民生问题浅析1
对十八大党代会中民生问题浅析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摘 要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理论框架。运用既成的理论框架,全面分析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城市融入。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主要客观因素是经济和制度两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是心理层面,因此,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其中客观因素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同时心理层面又是不可忽略的主观因素。
关键词:农民工;边缘人;城市融入;户籍制度;二元性
ABSTRACT
Livelihood issues,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The party's eighteen report to a larger space on this question, people played the happy times most ictus.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to change steadily,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theory frame on the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Us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ocial level, economic level, culture level and psychological level of integration into the city.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main objective factors restrict the city is economic and system two aspects, subjective factors are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therefore,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objective factors in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to city life process play a key role, at the same time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can not be ignored the subjective factors.Keywords: migrant workers;marginal;urban integration;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duality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涌入城市,形成了一股群体庞大的民工潮。据统计,1989年之前,进城农民工达 2000-3000 万人,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开始进城打工,平均每年增长 1000 多万人,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在 2003 年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 1.1 亿,2006年农民工人数已经是 1.32 亿。[1]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农民工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充当着主力军作用,他们用自己最辛勤的汗水在最底层的工作岗位上 默默地作出贡献,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然而,在农民工为改革开放作出贡献的同时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甚至农民工只是城市的“边缘人”,或是社会排斥的一个弱势群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问题越来越突显,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学术界围绕着农民工各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其中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现状 .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在国外没有针对性的研究,现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受国家的体制决定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民工这群体几乎不存在,但在国外研究的相似群体是 migrant worker(外来移民务工者)。同样在国外,外来移民务工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也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有研究这群体的城市生活保障、疾病卫生等具体性问题,也有很多研究移民群体的文化融入问题。比如:斯蒂芬·安佐文描述了移民 在融入社会时的生活、制度以及文化上的困境;罗杰·丹尼尔斯提到外来移民融入当 地民族生活是一种差异性民族文化融合。[2]国外对外来移民者的研究从开始的具体的生活状况关注到逐渐关注移民者的文化和民族融合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因此,国外对外来移民务工者的研究对我国农民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在当前时期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如“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解决要从逐步把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建立统一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3] “农民正在城市融入中面临的制度性排斥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等制度排斥”,[4] “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导致农民工就业难、无社会保障、地位低、弱势化、边缘化的重要因素,更是农民工不能市民化、融入城市难的主要原因”。[5]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即“非农非工”的城市边缘人,农民工城市融入已经成为时代必然趋势,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农民工融入的现状了解,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对策和建议;最终为了消除农民工“边缘人”的无奈处境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2.现实意义
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从而做出对策构想,促进农民工迅速融入城市当中,这样可以让农民工在城市化作出贡献的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农民工城市融入有利于统筹城乡平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分割的二元局面,实现国民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而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相关理论概述
1.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类型,它是指全面放弃原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 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6] 2.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最早是由法国人雷纳尔在 1974 年提出的,他认为“社会性地排斥” [7] 是指人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后来,社会排斥被定义为:社会成员从个人整合于社会系统中被排斥出来的现象,这些系统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8] 3.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 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9] 4.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农村与城市具有两个不同的文化气氛。认同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这是两种文化碰撞时,一种文化对别一种文化作出的妥协。
(五)相关概念界定
1.农民工
本文研究的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是农民,职业身份是工人的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人员。
2.城市融入
城市融入是指异质的个体参与城市社会互动中,其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认识被同化,从而对城市产生认同和归属感的过程。
3.边缘人
边缘人是指是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或指脱离主流社会的经济生活形态、社会交往形态、文化心理形态的个体。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区域性分析
(一)城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和需求
1.经济层面的融入
根据调查显示[10],城市农民工生活于底层:工作累,岗位差,月收入以600—900元居多,月消费以300元左右居多,甚至工作没保障,即:在很少签订劳动合同和购买工伤保险的环境下工作,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一方面,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得知:低层次需求影响到高层次需求实现。因此城农民工在这种物质基础的低层次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时,其往上的高层次需求如归属感很难实现,于是农民工很难顺利发展到城市融入阶段。
2.社会层面的融入
在“是否愿意与城市人交朋友”调查数据可知:愿意的占 30%,不愿意的占45%,态度不很乐意的占 25%,农民工在交际选择上大多是选择自我隔离型,只有一部分是接纳型,可以看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没有进行良好的社会互动,也没有形成相互间的社会网络,这都会影响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好的社会互动能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相互了解与关系的融洽,改变旧的以“地缘”和“血缘”为主的封闭型关系网,从而与城市居民形成良好的开放型的社会网络。
3.心理层面的融入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际时产生的感受和看法的调查数据显示:总是不自在感受占36.3%,有时感觉到占 44.9%,只有18.8%感觉很自然,可知,从心理上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存在有隔阂,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交流,进而产生一种相互排斥感;农民工自己感觉在城市居民中的印象调查显示,好印象占30%,坏印象占48.7%,只有21.3%处于中性,所以农民通过自己感觉从而形成了与城市居民的相对距离感以及融入意愿。从心理上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存在有隔阂,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交流,进而产生一种相互排斥感。
4.政治层面的融入
根据数据显示:66.3%农民工表示不愿意参与社区政治活动,25%处于无所谓态度,只有8.7%农民工表现出积极心态。由此可知,不同的教育程度会有不同的政治意识,甚至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影响到其参政意识,文化程度高的表现出积极参政意识。文化程度低的表现出消极的参政意识。
5.文化层面的融入
在学习城市文化方面表现为农民工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学习城市文化只占20%,表明农民工在接受城市文化意愿不强烈,反映出其对城市文化认同程度低,在文化层面的融入不够。6.融入需求 .
(1)农民工在城市融入时需求最强烈的是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和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两者共占80%,这也反映出只有在最低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够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低层的需求。(2)城市融入过程中农民工在生活方式选择需求存在差异性。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不可能把已习得的生活方式完全抛弃去完全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再社会化过程的艰难性。
(二)城市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存在问题 .
(1)融入趋势不强,农民工的生活无论是消费还是居住地大部分都是处于最低层,属于刚解决温饱类型,消费上的低支出和居住地差反映了其生活在城市最底层;这种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型二元分割所形成的总体融入趋势不强的局面。(2)融入条件缺乏,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是农民工融入的重要条件,农民工在户籍上很少取得城市户口,此外,农民工社会保障缺乏,同时又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城市社会保障。
(3)暂时性融入明显,地缘与亲缘使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季节性的短暂迁徙,城市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工作地或住所,对城市的融入也是个短暂的过程。(4)融入过程中各种排斥叠加,在融入过程中出现经济排斥、社会排斥、制度 排斥以及文化排斥等多种排斥叠加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决心。
2.原因分析 .
(1)由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互动少,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网络,导致社会层面的低融入;经济层面:农民工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最低工资水平达不到理想状态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融入意愿,所以在农民工的生存无法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时,其处于思想上的游离状态,形成了心理层面的低融入;此外,农民工在城里流动性大,居无定所,没有形成家的感觉。没有家的归属感这又是心理层面的低融入表现;农民工接受城市文化意愿不强烈,缺少文化认同造成在文化层面融入低的局面。
(2)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户籍制度扮演重要角色,户籍管理得越严格,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等级差距越明显,引发的各种不同的分割性的二元制度,形成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不相融格局;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一种保障性措施,保障其最基本的生存权益,当社会保障出现明显的二元性所导致的是两种不平等的生存保障,城乡统筹下的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缺乏条件。
(3)出现暂时性融入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受“地缘”和“亲缘”的制约,农民脱离不了土地,他们在进城务工时只是短期的迁徙行动,而不愿长期留在城市。农民工在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同时进城务工,呈现出有规律的,季节性的在城乡之间人口流动,从而他们的融入也是短暂性的。(4)经济排斥发生在市场经济中,就业机会比城市居民少,生活水平低,从事职业差,劳动力最廉价都是经济排斥的结果;社会排斥发生在与城市居民交往中,对农民工歧视,甚至是把城市化出现问题归罪农民工,把农民工“妖魔化”这些都是社会排斥的表现;制度排斥发生在制度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二元性的户籍制度把人在身份上分割成尊和卑,而农民工在身份上是卑微的,同时制度排斥还表现在同样的社会保障在实施过程中履行两种不同标准;文化排斥表现异质文化的不相融,城市文化是主流,但农民工却很难走进城市文化的主流中,原因在于农民工有着太多小农文化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这些排斥总是伴随在进城农民工生活方方面面,城市农民工同样存在排斥现象,同时又是各种排斥叠加效应,这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三、建议和对策
结合城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相关分析以及既有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以下具 有普遍性的对策和建议,从制度改革、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初次分配水平等方面入手有效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对现阶段的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二元户籍向一元的户籍制度转变,使农民工得以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国民待遇,进而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制度障碍。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最大因素,现有户籍制度以一种“社会屏蔽”功能把农民工无形的屏蔽在城市之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分割是户籍制度下的所衍生其它二元性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说户籍制度必须改革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
(二)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要实现农民工真正地融入城市,必须改革现有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构建面向农民工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普及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二次分配成果。
(三)提高农民工在初级分配中的待遇根据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最低工资和收入是最低需求层次,只有满足最低需求才能更好的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要步骤。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这要求我们通过教育宣传创造一个全民平等的文化气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网络,为农民工城市融入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应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互动氛围;企业单位在就业方面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媒体注意宣传农民纯朴和勤劳的一面,减少对农民工夸大性的负面报道,促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最真实一面的了解,从而减少相互间的隔阂和不必要的歧视。
(五)逐渐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通过教育培训逐渐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当地政府应该为农民工建立教育培训中心,培训分为文化知识型和技能型。所以培训内容包括:当地城市的文化历史资料,法律知识,日常交往礼仪和人文社科类等知识,而且是以免费的公益性讲座形式嵌入培训中;技能型培训内容包括当前市场经济中热门职业的相关理论课程,这种培训在考虑农民工收入状况下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培训中心的运作,收费前提是不能增加农民工的负担。
四.结 论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农民工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也就是让农民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于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交错复杂,在对农民工城市工业融入的社会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研究分析发现经济、制度因素和心理层面起最主要作用。现实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等经济因素起基础性作用,所以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着重从工资调整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经济层面入手。当前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也相对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时,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政府职能的发挥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起重要作用,政府的政策方针为农民工融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夯实幸福民生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注 释
[1]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l号)[DB/OL].[2] 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18.[3] 许圣道.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经纬,2006(02):122-123.[4] 窦宝国,李瑞祥.制度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3):105-106.[5] 黄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02):97-98.[6]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83-84.[7] 窦宝国,李瑞祥.制度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 105-106.[8] 孟昉,黄佳豪.“社会排斥”概念内涵及其本土化探讨[J].长江论坛,2009(05):56-57.[1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124-125.[9]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2-133.[10] 济南统计局.2009 年济南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54.参 考 文 献
[1] 王洪春,阮宜胜.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2]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罗国振,文军.现代城市与都市发展:社会学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5]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7] 陈菲.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支持分析[J].特区经济,2008(02).[8] 陈秉公,颜明权.论建构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社会系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 究,2008(03).[9] 陈小娟.流动人口的形成、制度背景与问题——国外研究述评[J].广东社会科学,2010(02).[10] 杜洪梅.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2004(07).[11] 黄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9(02).[12] 马广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13] 孟昉,黄佳豪.“社会排斥”概念内涵及其本土化探讨[J].长江论坛,2009(05).[14] 宋惠敏.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5] 徐莺.农民工融入城市之难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2006(04).[16] 朱考金,吴磊.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J].辽东学院学报,2007(03).
第五篇:大党工委工作制度
中共包头市青山区科学路街道区域
工作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区域党工委是非建制性党建工作组织,为科学路地区党建工作统筹协调、组织设置条块结合、活动互联、资源共享打造有效平台。
二、区域党工委的组织形式是区域党工委全体委员会议。区域党工委全体委员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遇有临时重大活动可随时召开),由区域党工委书记负责召集。
三、区域党工委围绕党建工作目标和社区中心工作,开展党建活动,做到“各方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手共建”。
四、落实分线包保抓党建责任制,区域党工委成员与本街道各社区建立联系点,做到对象、任务、措施三落实。
五、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少数服从多数,会后形成区域党工委会议纪要,以备后查。
六、区域党工委成员一律平等。以自愿和协商为原则,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为街道党建做贡献。
七、每年召开一次党建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对各成员单位参与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和表彰,评比先进党组织及优秀委员。
八、区域党工委日常办事机构与科学路街道党工委日事办公机构合署办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