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青海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时间:2019-05-13 10:3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青海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青海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一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青海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发布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9〕117号 【发布日期】2009-06-26 【生效日期】2009-06-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青海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青海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评选程序、名额分配的通知

(青政办〔2009〕117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经省委同意,省政府决定2009年国庆前夕召开青海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命名表彰大会,现将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评选程序、名额分配通知如下:

一、评选条件

(一)省模范集体评选条件

省模范集体必须是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为企业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集体。其条件是:

1、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班子团结,作风扎实,管理科学民主,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居同行业领先水平;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职工作用,团队凝聚力强、影响力大,职工信赖,公众认可;

3、坚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质工程,创造新产品、新工作法、新操作法及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4、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岗位技能,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5、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权利,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交职代会讨论,实行厂务公开制度,企业经营情况做到公开、透明,在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贡献突出;

6、维护社会稳定,防止重大事故,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7、坚持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无人身伤亡和重大质量、设备事故,在改善环境资源、加强劳动保护和改善劳动条件,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成绩显著;

8、在其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

(二)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

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必须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先进个人。

1、在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增加企业效益,促进安全生产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2、积极参与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岗位练兵、创建“工人先锋号”等活动,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

3、在开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活动中,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

4、在积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推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安全生产,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突出贡献的;

5、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6、在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护人民利益,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7、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公益等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8、在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自主就业、艰苦创业中成绩显著的;

9、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创一流,勇于创新,廉洁奉公,取得优异成绩和起模范表率作用的;

10、在其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和做出突出贡献的。

评选、推荐全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点要放在基层,放在生产(工作)第一线,模范集体中法人单位不超过50%,车间、班组不低于50%;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少于60%;企业负责人的比例不超过20%;其他人员20%(农牧民、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等)。其中妇女的比例不低于20%。少数民族、农民工应占一定比例。严格控制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党政机关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参加评选推荐。

二、评选程序

(一)评选推荐工作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进行,要严格程序,坚持标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监督。推荐的模范集体和个人必须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或村牧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等讨论通过,逐级审核,层层把关,由党委、行政、工会共同研究审定并推荐上报。

(二)评选推荐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有一定的荣誉基础,主要是2004年以来,曾获得过省级单项荣誉称号(如获得青海省“十一五”建功立业竞赛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技术状元、“五四”青年奖章、“三八”红旗手等)或各州地市模范集体和个人、省级各厅局委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者中产生。曾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不再重复评选、推荐。

(三)推荐对象是企事业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须经当地县(市)以上工商、税务(国税、地税)、人力资源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人口计生、工会等部门签署意见;推荐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负责人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还须经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签署意见。推荐对象是非公企业负责人的须征得同级工商联的同意。推荐对象是党政机关干部的,须经纪检、监察部门签署意见,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征得组织(人事)部门同意。推荐对象是农民工的,须经本人户籍所在地工会签署意见。

(四)凡有拖欠劳动者工资,未参加或欠缴职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保险和工会经费,违规裁员,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未依法组建工会、未签订集体合同及劳动合同,能源消耗超标,环境污染严重等情形之一,以及2004年以来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严重职业危害或群体性事件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不得作为推荐对象。

三、名额分配

这次大会拟表彰全省模范集体40个,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0名。名额分配详见《青海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额分配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认真做好评选推荐工作,确保评选推荐的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工会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责,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推荐工作。评选全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既要评选改革创新,有突出成绩的贡献者,也要评选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一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评选推荐非公企业模范集体和非公企业职工的须征得同级工商联的同意。评选出的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必须要得到群众的公认和社会的认可,充分体现群众性和民主性。评选过程一定要坚持标准,实事求是,严格把关,不搞平衡照顾和领导圈定,坚决杜绝推荐评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如发现弄虚作假者,将取消其荣誉称号,并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三)及时推荐上报。各推荐单位要于7月10日前将《青海省模范集体推荐表》和《青海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表》一式三份(同时发电子邮件)报筹委会办公室(省总工会经济技术劳动保护部)。筹委会办公室根据评选条件,进行初步审核,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通知各地区、各部门在本地区、本单位进行公示,并正式上报。由筹委会办公室提交筹委会会议审核后,报省政府审定。经省政府审定同意,在《青海日报》、青海新闻网等媒体公示(5天至7天)。

(四)认真填写有关表格。被正式确定的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须填写推荐表一式四份,用钢笔填写或打印,字迹要工整清晰,不得复印或在表内附贴事迹材料。推荐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需报彩色近照六张(照片用线缝在登记表上,另附两张)。推荐表并事迹材料10份(3000字左右)须于8月5日前报筹委会办公室。

联系人:马莉亚

联系电话:0971―8236847

电子邮箱:zghmly@sina?com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人民政府

中 国 科 学 院

科技合作协议书

青海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自1995年10月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油气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利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有色金属深加工、发展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促进知识创新工程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加快青海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双方同意在前两轮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第三轮科技合作,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宗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高青海省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与社会生产要素相结合,促进青海省特色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为实现青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合作内容

针对青海省政府制定的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重点围绕青海的优势资源,着力培育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生物资源开发等特色产业,结合中国科学院的科技、人才优势,确定以下科技合作重点领域和内容。

(一)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节约发展、清洁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的思路,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动植物资源、太阳能等领域,重点支持联合开发资源综合开发及精深加工技术、矿产资源环境友好型开发技术、锂镁及其合金产业化开发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的项目。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合作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冶金、机械、中藏药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方面,重点支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联合攻关项目,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三)发展特色农牧业

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双方科技力量,支持在牛羊、小麦与油菜等农牧业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改良,中藏药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以及农牧业高效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等方面的技术合作项目。促进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节水农业示范、农业信息化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科技项目合作。

(四)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屏障

加强在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治理、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环青海湖地区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合作,重点研究开发抗逆性强的植物新品种培育技术、退化草地治理和防风护沙技术、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

(五)合作培养人才

发挥中科院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加强青海高等院校研究生博士点建设的合作,为地方培养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双向选派挂职干部,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三、合作方式和组织

(一)青海省企业与中科院研究所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重点开展产业化合作项目。青海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组织协调省内科研群体、有关部门、企业,推广、转化中科院的科技成果,开展科技合作,并提供优惠的合作政策。

(二)围绕青海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管理和运行模式,联合共建技术开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及科技支撑基础平台,为青海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三)科技合作项目除采取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省院支持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鼓励多种有益于合作的参与方式,政府在经费支持上适当配套倾斜,更广泛地引导、支持中科院研究所参与青海省的经济建设。

(四)中科院积极组织院士与青海省合作举办高科技论坛,组织院士和有关专家积极对重大工程项目、重要科研项目立项提供咨询建议。

(五)调整省院双方有关领导、部门参加的科技合作领导协调小组,下设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组成名单另行)。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或高层领导座谈会,研究确定科技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会议地点按照北京、西宁两地轮换或双方商议确定。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六)省院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青海省科技厅和中科院兰州分院。办公室主任分别由其负责人担任,负责落实、推

动省院合作的具体事宜。办公室通过定期、不定期工作会议、座谈会等形式,研究部署具体合作事项,落实有关决定和工作。

四、附则

(一)协议中未尽事宜,由领导小组会议商定。

(二)本协议有效期自签字之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期满后,经双方协商重新续订。

(三)协议书一式八份,双方各持四份。

青海省人民政府(盖章)中国科学院(盖章)

签字:签字:

二○○七年 八 月日二○○七年 八 月日

第三篇: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选自治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通知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选自治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通知

宁党办 [2009]112号

各市、县(区)党委(工委)和人民政府,区直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中央驻宁有关单位,有关企业:

近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着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开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为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模范集体和先进人物。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团结和动员全区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再立新功,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召开自治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将推选自治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通过推荐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树立先进典型,弘扬劳模奉献精神,充分调动和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加快实现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功立 1 业。

二、推选范围

自治区模范集体推选范围为区内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包括独立核算的企事业下属二级单位、车间、科室、团队等。

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推选对象为2005年自治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以来,在我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阶层人员。

三、名额分配

自治区命名表彰模范集体11个,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30名(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名额分配随后以自治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审领导小组文件下发)。名额分配参考各地区、个部门的人数、经济发展、行业特点、贡献大小等情况确定,五市分配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额实行差额。

四、推选条件

(一)模范集体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坚持和发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建立平等协商的集体合同制度,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好,能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经济效益及各项工作民列全区或本行以前茅。

(二)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克己奉公,奋发有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同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

1、在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做出突出贡献的;

2、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

3、在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做出贡献的;

4、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5、为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做出突出贡献的;

6、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

7、其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

五、推选原则

1、推选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主要从2005年以来,曾获得过自治区单项奖励及荣誉称号(如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十五”、“十一五”创新立功竞赛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技术能手,“三八”红旗手,十佳杰出青年等)或各市、自治区各厅 3 局及系统先进个人中产生。

2、推选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重点放在基层和生产(工作)第一线。推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一线职工(包括工人、农民或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等)的比例不得少于60%;企事业单位(包括企业分厂、子公司、高校院系等)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小学校长除外)人员比例不得超过15%;其他方面人员(主要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农民等)的比例为25%。对申报的一线职工、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严格界定。一线职工是指企业车间(含车间)以下工作人员,教科文卫体等事业单位必须是专门从事教学、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工作的教师、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区直机关、事业单位推选中层及以下干部职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市、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不参加推选。同时具备行政领导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以行政职务为准。

推选候选人中,高技能人才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同等的条件下,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的比例不能低于30%,妇女的比例不低于20%。

3、推选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必须经过纪检监察、计生部门的审核签章,模范集体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还必须经过工商、税务(国税、地税)、审计、安全生产、工会、社保、环保等部门审核签章。凡在上述任何一方面存在问题的,均不得参见推选。农民工候选人须征得用工单位和户籍所在地的同意。

4、推选县(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把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六、推选程序

推选过程要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被推荐对象必须有基层民主评议产生。五个地级市的推荐对象必须经基层单位民主推荐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5天),市委研究并公示后上报自治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他个推选单位的被推选对象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在本单位、本系统公示后,将基层民族评议和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意见一并上报自治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各单位的集体和个人经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察后,提交评审领导小组审定。审定名单在自治区新闻媒体公示后,报自治区党委批准。

七、奖励办法

受表彰的自治区模范集体,由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有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发奖章、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

八、组织领导

全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推选工作,在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自治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级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审领导小组要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按照程序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推选工作。要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 5 参与到推选中来,使先进典型的产生过程真正成为群众性的比、学、赶、帮、超过程。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板报、橱窗等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关心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激励和动员全区各族人民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九、关于上报材料的要求

各市、各单位按分配名额,于2010年2月1日前将被推荐单位和个人的各项报表、材料报自治区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材料包括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登记表一式5份,事迹材料与事迹简介30份(事迹材料不超过3000字,事迹简介不超过500字),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另附2张2存免冠彩色照片,体现工作、学习场景的5寸彩色照片3张。上报事迹材料和事迹简介时需附电子版本或发送电子邮件至nxlaomoban@163.com。所需填报的模范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格从nxlaomobanls@163.com(密码6020200)中下载。

联系电话:(0951)6029324 6035905 6020200 联系人:常红海

赵永刚 邹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12月16日

第四篇:青海省人民政府文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文件

青政〔2010〕93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促进 公正文明执法意见的通知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促进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见》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月十九日(发至县)

主题词: 法制 行政执法△ 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10月19日印发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 促进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见

(二○一○年十月)

为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服务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大局,现就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文明执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环节。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以来,我省依法行政工作有了明显进展,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在加强行政执法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依法行政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和部门认识不到位,依法行政自觉性不强,少数行政执法人员还未真正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行政执法制度不健全、程序不完善、行为不规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行政执法监督乏力,责任追究难以落实等,影响了行政执法严肃性和公信力。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促进公正文明执法,必须牢固树立以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行政执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合法、合理行政;要忠实履行法定职责,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保证执法手段合法、正当,杜绝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抵制简单、粗暴和随意执法;要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多层次、全方位做好法律专业知识、依法行政能力培训,使行政执法人员具备应有的文明素养、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要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结合起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诚实守信,高效便民。

二、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和权限

(一)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科学界定行政执法职责,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

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减少执法层次。对直接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行政执法事项,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执法主体实施。探索建立行政执法职能分离制约机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县级以上行政执法主体应将立案(受理)、调查取证、听证、决定、执行等职能分离,交由不同的内设机构及执法人员行使。

(二)推行联合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执法主体内部应当实行归口统一执法,行政执法权交叉较多的领域,可以调整合并行政执法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相关行政执法主体联合执法,或者根据实际需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两个以上行政执法主体联合执法的,由参与执法的行政执法主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原行政执法主体不得再行使已被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继续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无效。

行政执法主体依法开展行政检查应当制定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目的和措施。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或因查办案件需要外,不得对同一检查对象重复、多头检查;对上级已经做出监督检查安排的,下级不得重复进行。对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公众健康、生态环境等行为,应当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避免执法缺位。对重大行政处罚或对社会具有普遍影响的案件,应当进行重大案件回访,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三)严格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应当有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或者委托,并由“三定”规定予以明确。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将系统内行政执法机构名录及其调整情况向社会公告,并报送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行政执法主体依据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执法,应当签订行政执法委托协议,明确委托事项权限等。受委托组织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执法主体的名义实施行政执法,定期向其报告行政执法情况,接受指导和监督,并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他人实施行政执法。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将受委托组织基本情况、委托事项和权限、监督措施及书面委托协议等向社会公告,并报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四)健全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执法证件,方可上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在执法证件有效期内,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定期参加行政执法培训并考试合格,方可到期年审或者换领执法证件,继续从事行政执法活动。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情况记录和考试结果应当登记。临时聘用的协助执法人员,除从事说服教育等执法辅助性工作外,不得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执法职权。

(五)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符合法律目的、平等对待当事人、参照先例、必要适度等基本要求,对法律、法规、规章中有较大裁量幅度的处罚规定、法定条件不具体的许可规定等,制定并公布本系统行使行政裁量权的规则和标准。上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执法主体行政裁量权行使的指导和监督。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健全重大事项裁量的集体决策制度。

在法定权限内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严格控制和合理设定行政管理措施,并对行政权力行使主体、条件、种类、幅度等要素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减少行政裁量权自由裁量空间。对已经设定且不合理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清理,及时修改或者废止。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行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工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每年至少汇集一次本行政区域内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案例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定期分析、研究解决行政裁量权行使中的问题,除法律依据和客观情况变化外,应当参照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案例,处理相同行政事务。

(六)完善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制度。行政执法主体因行政执法管辖发生争议的,应当遵循合理配臵行政执法权、提高执法效能的原则进行协调。涉及同一系统内部不同地区行政执法主体间因管辖区域等问题产生的争议,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涉及综合管理领域内不同行政执法主体因管理事项分工以及执法衔接、配合等问题产生的争议,由省或者州(市、地)政府归口的综合协调部门负责协调;涉及具体适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时发生的争议,由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涉及行政执法主体间因管理职能交叉产生的争议,由县以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

发生行政执法争议时,争议各方应当先自行协调解决,并就协调一致的意见形成会议纪要或者签订相关协议;难以协调的,应当及时提请相关协调机关组织协调。相关协调机关不能协调解决的,由同级或者共同的上一级政府法制机构提出管辖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裁定。争议未协调或者管辖权裁决之前,除关系公共安全或公民人身安全的外,不得单方作出处理决定。协调机关在协调过程中,发现不立即执法可能对公共利益或者公民合法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决定由某个行政执法主体先负责执法。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保障公正文明执法

(一)规范行政执法权力流程。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对行政执法事项、依据进行梳理,编制本系统、本部门行政执法权力操作流程,明确不同类型行政执法事项的主体、权限和程序等内容。行政执法权力流程应当在办公场所公示,并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二)完善行政执法告知制度。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要求解决的事项,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受理。凡属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明确告知办理的时限及程序,并在时限内依法办理完毕,不得推诿或者刁难当事人;对不属职责范围内的,应当协调相关部门办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应当予以解释、说明,必要时出具书面材料。

行政执法主体实施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为时,应当告知政执法的内容、依据,以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救济权等事项。当事人提出陈述、申辩请求的,应当听取陈述、申辩,记录并归入案卷。当事人提出听证、回避请求事实及理由的,应当调查核实并依法作出准许或不准许的决定。受理行政审批申请时,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办事程序、时限,以及需提交全部材料的目录。行政执法涉及第三人利益时,应当听取第三人意见。行政执法人员不得要求或者误导当事人放弃依法享有的权利。当事人主动放弃陈述权、申辩权、救济权等的,应当予以记录并要求其签字确认,归入案卷。

(三)规范调查取证行为。行政执法主体收集违法证据应当及时、全面、客观、公正,与案件事实有关联。证据必须质证,仅有当事人陈述而无证据证明的,不能定案。调查取证必须采取合法方式进行,不得伪造、隐匿证据,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无效。

行政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时应当依法制作询问笔录、检查笔录、勘验笔录等法律文书。制作笔录应当有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在场,并由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或者陈述人、谈话人签名或者盖章。依法实施现场实地勘验、调查取证或者核实证据时,有条件的要做好全过程影像等证据资料记录。制作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照片等视听资料,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事项,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行政执法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制作询问笔录等证据保全措施。保全证据应当要求当事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到场。实行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应当开列相应物品清单,并在法定期限内对登记保存的证据作出处理。暂扣或扣押当事人财物,必须出具书面扣押凭证和清单,详细载明暂扣或者扣押物品的名称、数量及相关特征。

证据鉴定应当委托具有相应鉴定资格的部门或机构以及人员进行。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或机构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或机构以及鉴定人资格说明,并由鉴定人签名和鉴定部门或机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

(四)推行行政指导工作。行政执法主体应当依据法律精神、原则、规定和国家政策,适时灵活地采用说服、教育、告诫、建议、提示等非强制性行政指导方式, 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减少行政争议,实现行政管理目的。行政指导目的、内容、理由、依据、实施者以及背景资料等事项,应当对当事人或者公众公开。

行政指导由行政执法主体主动实施,或依当事人申请实施,一般采取书面、口头或者其他形式。当事人要求采取书面形式的,必须采取书面形式。行政执法主体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当事人接受行政指导,不得因当事人拒绝接受、听从、配合而对其采取不利措施。实施行政指导涉及专业性、技术性问题的,应当经过论证。实施重大行政指导,应当通过公布草案、听证会、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

行政执法主体在日常监管中,应当通过提供服务发展建议,开展项目辅导等工作,从技术、政策、安全、信息等方面实施行政指导,帮助行政管理相对人增进合法利益。对违法情节较轻、无主观故意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或者危害后果能够及时消除的违法行为,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外,应当采用教育、告诫、引导等方式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由于内部制度缺失、疏于管理出现的违法行为,以及市场主体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与其法定代表人或相关负责人进行行政监管谈话劝勉等方式,督促完善制度、整改问题。在违法行为易发时段和易发领域,开展政策法律宣传解释等行政执法事项提示,督促行政管理相对人加强自律,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被处罚对象停止和改正违法行为,告知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改正违法行为的措施。

(五)健全行政执法听证制度。行政执法主体按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依法享有听证的权利。在重大复杂疑难行政执法案件处理决定作出前,应当公开听证,听取、收集当事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六)加强行政执法的法律论证说理工作。行政执法决定涉及重大、复杂、疑难法律问题或专业技术性问题的,应当进行咨询、分析、论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重大事项决定要结合事实运用法律原理展开论证,进行深入透彻说理。适用简易程序实施现场即时执法的,要增强当场执法的说理工作。在具体行政执法中,行政管理相对人不配合的,应当进行劝解并告知其利害关系。

(七)规范执法文书和案卷管理。省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制定本系统行政执法文书统一格式,或者使用国家统一格式的行政执法文书,并报送省政府法制机构备案。行政执法人员在具体行政执法中应当规范制作、使用行政执法文书,在行政执法完结后,按规定将相关行政执法文书、证据等资料整理入卷,归档保存。

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过错责任追究

(一)加强行政机关层级监督。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监察机关、法制机构制定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逐步形成自上而下,分级、层层评议考核的监督体系,实行考核评议结果与奖惩挂钩。上级行政执法主体负责考核下级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主体负责其内设执法机构的监督考核工作。评议考核可通过专项调查、定期检查、明察暗访、案卷评查和受理举报投诉等方式开展,并注重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

行政执法主体作出重大或者复杂案件的处理决定时,应当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后,由行政执法主体集体讨论决定。

政府法制机构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开展行政复议或者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发现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应当提出行政执法监督建议或者意见,明确具体整改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在行政执法监督建议意见规定的期限内书面报告整改情况。

(二)加强专门监督。严禁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作为行政执法经费或者奖励经费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规定全额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行政执法经费全额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资金的审计监督,发现违反财政收支规定的,应当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监察机关应当对行政执法效能和执法人员的勤政廉洁情况加强监督,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

(三)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司法监督。行政执法主体应当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检查和政协视察工作,认真听取和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组织调查、认真答复人大代表提出的质询;组织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或者调查处理重大案件时,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各级政府应当就辖区内发生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行政执法案件的调查情况以及处理意见,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作出书面报告。

行政执法主体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要积极应诉,按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被诉行政行为的依据和证据。对重大行政执法案件的诉讼,行政执法主体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行政执法主体应当自觉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认真研究、积极回应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书。

(四)注重社会监督。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主体应当通过设立并公布监督投诉电话、开通邮箱、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等途径,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举报、投诉的权利,并根据人民群众的批评与建议,不断改进行政执法工作。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通过情况通报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公开与公共安全、公众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的、对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或者需要公众广泛知晓的,以及舆论反映、社会影响大的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情况及处理结果。

(五)加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行政执法主体对行政执法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产生危害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应当按照“谁执法、谁负责”的原则,严肃追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行政执法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国家赔偿的,赔偿义务机关必须严格执行行政赔偿追偿制度,依法追偿责任人的赔偿费用;行政执法行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监察机关应当对行政执法主体负责人进行问责,问责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各级政府及其行政执法主体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本意见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督促落实,并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情况作为依法行政报告的重要内容。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定期听取行政执法工作汇报,统筹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定期对本部门、本系统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加强相关工作调研、指导和检查督促工作,及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建议,积极发挥在推进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文明执法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作用。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依法行政工作交流,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成功做法,大力宣传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先进事迹,推动全省依法行政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均衡发展。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及时与省政府法制办联系。

第五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盐湖资源管理的紧急通知

【发布单位】82702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0]126号 【发布日期】2000-06-22 【生效日期】2000-06-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盐湖资源管理的紧急通知

(青政办〔2000〕126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盐湖资源是我省的优势资源。盐湖化工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盐湖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多头审批、违法开采、争抢资源、乱采滥挖、随处排卤等问题,虽经两次集中整顿,但个别地区矿业秩序未能明显好转,部分矿段资源被严重浪费,矿区环境遭到破坏。今年以来,在马海湖、东台吉乃尔湖、昆特依等矿区,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上述问题。为开发和保护好盐湖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 矿产资源法》、《青海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就加强盐湖资源管理的几个问题紧急通知如下:

一、一、我省盐湖(零星分散的单一氯化钠盐湖除外)属国家或省统一规划矿区,勘查、开采盐湖矿产资源须经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国土资源是省人民政府对全省盐湖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主管部门。其他部门和州、地、市以下各级政府均无权批复开发盐糊矿产资源。

二、二、获批准开发盐湖矿产资源的企业,必须按照统一规划和矿山设计的要求布局、建设隔离盐田,并把老卤全部排放到指定位置。否则,不得进行采矿。矿山企业凡建造各类薄膜盐田、沟槽盐田的,应立即停止采矿,停止就地排卤,拆除盐田。对继续违规开采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予以严肃处理,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三、三、察尔汗盐湖铁路以东矿段13家合法采矿企业合并组建由格尔木市钾镁厂牵头的青海昆仑矿业有限公司。昆仑矿业有限公司应于2000年7月底前按规定上报、审批20万吨氯化钾盐田供排卤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于8月10日前办理好统一的采矿登记手续和其他有关手续;尽快向公司所属各选矿厂供应光卤石和统一排卤,保护好矿产资源和矿区环境。

四、四、盐湖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盐湖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对全省盐湖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管理。国土资源厅盐湖管理局和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管理局要采取有力措施,查处察尔汗矿区各种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行为,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用一至两年的时间,使矿区秩序全面好转。

五、五、为了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省政府决定成立省矿产资源委员会,主要负责省上重要矿产资源的管理及需要报国家审批的矿产资源的审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委员会组成人员另行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0年六月二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青海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青海省模范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