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浪儿童社区救助模式初探
流浪儿童社区救助模式初探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在全社会保护、关心儿童乐章中仍有不和谐的音符——有少数儿童失去了父母的呵护,离开了家庭的港湾,开始了一段没有目的地的人生航程。他们被称为流浪儿童。在城市社区,如何对流浪儿童实施有效的救助,帮助其脱离困境,享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权利,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城市社区的角度对流浪儿童救助模式进行探讨。
一、流浪儿童社区救助问题的提出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我国政府将流浪儿童定义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造成基本生存条件失去可靠保障而陷于困境中的少年儿童。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轨的变革进程中,社会的组织结构、分配方式、利益主体、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分化日益加剧,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大,各种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化,于是,传统的较稳定的社会细胞——家庭——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冲击,家庭的崩溃和瓦解,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使一些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离开了亲属长辈的养育和监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庭,从而在社会上漫无目的地飘泊。他们被称为流浪儿童。
目前,国家虽然有救助遣送站,制订了相应的救助管理条例,但由于是被动救助,社会发动不够,导致一些流浪儿童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的生存境遇另人担忧。一是有一定数量。根据国家民政部与其他几个部门的联合调查的结果,1994年至今,我国流浪儿童的数量在一直在15万上下波动,1997年,流浪儿童的数量甚至高达20万。以荆州市沙市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为例,在面积为8.6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在外流浪的儿童就有20多名。二是年龄偏小。大多十二、三岁,有的只有八、九岁,属学龄儿童。三是生存环境恶劣。他们主要靠捡垃圾、乞讨、做廉价小工、卖艺卖花等方式维持生活。有的靠临时租住;有的偏居一隅,苟且谋生;有的流浪乞讨,随遇而安。还有的“受雇”于他人,参与不法勾当。如有的被成年人利用来偷盗,有的被拐骗或故意致残乞讨,成为幕后黑手大肆敛财的工具,等等。因此,加强对流浪儿童的管理和救助工作显得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城市是流浪儿童的聚集区,社区作为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层组织,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管理方面应该而且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一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党中央发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已成为城市社区建设中最响亮的主旋律。而流浪儿童的存在很显然是不和谐音符,因此加强对流浪儿童实行社区救助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二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人的尊严的不可分割性”作为大会的核心主题,提出建立一个崇尚人性、公平和相互关怀的全球社会,要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妇女和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流浪儿童也是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同样也应该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三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流浪儿童没有生存保证,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念,迫于生计的压力、经不住诱惑,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加强流浪儿童社区救助,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二、流浪儿童社区救助工作的探索
流浪儿童社区救助工作起步较晚,但探索的步伐正逐步加快。下面,以荆州市沙市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为例,介绍一下该区的工作。
荆州市沙市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地处老城区,辖区面积为8.6平方公里,居民3.2万,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共11.9万人,在外流浪的儿童就有20多名。针对这一情况,街道立足社区,大力整合社区资源,广泛聚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建社区救助网络,形成全社会参与救助的格局。街道发挥社区共建优势,多方奔走呼吁,动员荆州市荆鹏电脑公司、市救助站、荆州移动公司、沙市大学、沙市中学等单位参与救助工作,并建立社区救助管理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的职责是:整合辖区资源,组织救助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衔接。协调委员会的成员单位有社区居民委员会、社会单位、相关的政府部门等,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齐抓共管,逐步建立起以社区救助管理协调委员会为统筹,社区居委会为纽带,共建单位、学校、家庭为骨干的全社会参与的救助网络。二是建社区救助机构,形成稳定的救助基地。2005年6月,街道针对社区流动人口、流浪儿童、乞讨儿日益增多的现状,在荆州市民政局、市救助管理站、市流浪少儿救助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动员荆鹏软件公司赞助5万元,在全省率先发起创立“绿化村社区流浪少儿社区救助学校”(又名荆鹏救助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募集、赞助等形式筹集资金,配臵了相关设施。救助学校集生活、学习、娱乐、医疗于一体,熔救、助、管、育为于一身,为流浪儿童正常、健康成长提供必备条件。截止目前,救助学校已救助流浪、辍学、进城务工人员、弱势群体子女22人。
三是建社区救助队伍,提升救助管理水平。街道建立了专兼结合的社区救助队伍,主要由三个方面的人员组成,第一支是以“门栋关照员”为主的延伸救助队伍。以居民小组、门栋、党员责任区为单位,依托在门栋设立的“门栋关照员”,从衣食住行、人身安全等方面,对辖区流浪儿童进行分散型的关爱,为社区平添了几分“家”的氛围。第二支是由社区党团员组成的救助巡逻队伍。专门邀请市救助管理站的负责同志为他们进行救助理论、基本常识、救助方式等方面的救助知识培训。第三支是社会青年救助志愿者队伍。以共青团荆州市委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载体,建立起一支由长江大学、荆州二医等市内知名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成的救助服务队伍,随时为儿童提供帮助和服务。如每周四下午,长江大学志愿者来到“绿化村救助学校”为流浪儿童上课,内容涵盖文化知识、电脑、绘画、书法等方面;市救助站志愿者还专门为救助学校编写了《儿童手册》……等等。
四是建救助信息平台,扩大救助覆盖面。街道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移动通讯短信等媒体发布有关救助信息,使应该得到救助的儿童了解救助信息,同时也宣传有关单位资助、参与救助活动的先进典型,借以调动社会参与救助公益活动的积极性。
荆州市沙市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救助流浪儿童工作的主要特点有:
1、社区自主发动。社区救助工作是由社区自发启动,拉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社区始终是救助工作的主导者。
2、社会广泛参与。救助工作动员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到其中,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有智的献智,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沙市区解放路街道街道社区组织参与的单位和群众有民营企业、高校、新闻媒体、政府机关、群团组织等,参与的人员有干部、群众、医生、教师、企业家等,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的救助工作。
3、救助管育并举。以“救助学校”为载体,使救助丰富了救助工作的内涵,拓展了救助工作的内容,提升了救助的水平。在“救助学校”里,集生活、学习、娱乐、医疗于一体,熔救、助、管、育为于一身,不仅使流浪儿童得到救助、终止流浪,而且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关照,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了人文关怀。
4、志愿有偿结合。在参与社区救助活动的人员中,以志愿服务为主体,同时,对固定岗位适当提供有偿服务,如“救助学校”负责生活、安全的岗位、部分救助巡逻队员则适当给予一定的报酬,资金来源于社会捐助。
三、流浪儿童社区救助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流浪儿童社区救助工作虽起了步,也形成了初步的工作模式,产生了初步的效果,但这种起步是仍然是低水平的,这种模式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主要的问题有:一是观念认识上有障碍。救助流浪儿童仍未成为社会的自觉行为,政府行为缺失,有专业的救助站,但力量单薄,相关政府部门甚至连公安、城管、交通等行政部门对流浪儿童都爱管不管。社会群众沿袭传统思维,认为流浪儿童好逸恶劳,将其与说谎、盗窃等问题少年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概看作是社会健康肌体上的毒瘤,不愿救助。流浪儿童工作在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中处于极其边缘的地位。二是救助保障条件薄弱。社区流浪儿童救助机构的经费、人员欠缺问题非常突出。以沙市区“绿化村流浪少儿社区救助学校”为例,由于救助学校是由社区居委会旧楼改建而成的,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有限,许多救助教育措施因条件限制无法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救助方式改善和救助水平的提高。同时,救助学校在必需的衣、食、医疗、安臵等方面均无经费拨付,只能靠社区干部到各共建单位争取资金,缺乏稳定的经费保障,工作难度大。三是流浪儿童安臵工作有断坎。社区流浪儿童救助学校采取的是“来去自由”的求助方式,当流浪儿童遇到困难时,社区流浪儿童救助学校能及时的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救助服务,让他们停止流浪。由于儿童流浪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要么是家庭贫困,要么是家庭破裂,要么是家庭暴力和虐待,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帮助和改善这些家庭。但是,目前社区对问题家庭的帮助、教育和约束等干预措施非常有限,结果即使是把孩子送回了家,也难以避免他们再次重复流浪。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完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1、制定政策措施,突出政府的引导,变社区自发为政府主导。完善救助工作措施,强化对社区救助工作的主导力度,细化各职能部门在社区救助工作中的责任,落实“强制救助”的法制保障措施,保证社区救助工作强力推动。
2、完善救助模式,突出系统救助,变临时救助为“救、管、育”一体化的系统救助。通过救助模式的运行,使救助机构成为流浪儿童结束流浪、脱离困境的救助站,成为其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加油站,成为其回归社会、适应生活的起步站。新型社区流浪儿童救助模式核心内涵为:“政府主导、社区运作、社会参与、整体联动”。具体应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即建设救助信息平台,保证救助信息宣传畅通;建设临时救助机构,保证流浪儿童得到系统的救助、监护和教育;建设救助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志愿服务为补的资金、人力保障机制;建设救助输出机制,打通临时与回归家庭、进入福利院、政府救助站的联系关节。
3、组建特殊家庭干预工作者队伍,突出事前防范,变被动救助为主动预防。建立社区特殊家庭干预制度,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建立一支心理专家、社区干部、社会志愿者三结合的特殊家庭干预工作者队伍,对本辖区内居民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可能造成儿童流浪的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育儿能力低下家庭的情况,为有流浪倾向的儿童和有过流浪经历的儿童登记造册;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对单亲家庭和育儿能力低下的家庭的家长提供育儿指导;为问题儿童提供心理疏导。通过此措施,真正从源头上防止儿童流浪。
综上所述,加强和改进流浪儿童社区救助工作十分必要、势在必行,只要进一步改进社区救助模式,加大社区救助工作力度,就一定能为流浪儿童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流浪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有别于成年流浪乞讨人员的群体,儿童之所以会流浪,这不仅仅是由于儿童自身的原因,还有一些家庭背景、社会影响的因素在里面。因此,我们在寻求最佳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方法时需要多方面考虑。我们需要加强对有儿童家庭的监管,变自愿救助为强制救助,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加强群众的监管意识。每一个人都需要为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事业尽一份力。
关键字: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自愿救助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流动人口增加,治安形势越来越严峻,《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制度逐渐异化,收容遣送变成了单纯的治安管理行为,行政强制色彩越来越浓厚,收容遣送范围扩大失控,并且形成变相收费牟利、限制人身自由强制劳动。孙治刚事件便是收容遣送制度异化的极端表现。
为革除这些弊端,国务院于2003年6月20日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自愿接受救助制度代替强制收容遣送制度。然而,流浪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有别于成年流浪乞讨人员的群体,流浪不是他们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缺少独立生活经验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在外出流浪生活中处于无保护状态并时刻面临危险,不知道流浪对他们将意味着什么,甚至不知道有救助机构存在。对流浪儿童实行自愿救助、被动等候流浪儿童主动申请救助无异于放弃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就此我对流浪儿童社会救助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具体如下:
一、调查目的了解和分析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寻找最佳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方法
二、调查来源
中国各地政府网站、中国期刊网以及相关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信息
三、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造成儿童流浪的原因,我国流浪儿童生活现状,我国流浪儿童的相关救助方式,其他国家在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方面的方法。
四、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网上资料查询、搜集、整理
五、调查时间:2010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28日
六、调查结果
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从性别上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从流出地看,来自农村的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从受教育程度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的占65%,初中以上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至12岁的占23%,13至15岁的占63%,16至18岁的占4%;从离家次数看,初次流浪的占60%,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占40%。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流浪儿童大多来自农村。
我国各地提供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现状如下,以北京、武汉、汕头为例: 北京:2003年10月22日,北京市民政局将朝阳区王四营乡南花园村的一所废弃的小学校改建成了“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当年,市财政拨款150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工作。这两年又加大了投资力度,拨款860万元用于日常救助及改造、新建硬件设施。改建后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占地18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正式工作人员17名,服务人员36名。
武汉:2010年11月18日,总投资2759万元建成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武汉落成。该中心位于江岸区谌家矶武汉救助管理站内,楼高七层,有200张床位。据称,这是中部地区最大、设施国内一流的流浪儿童中心。该中心一楼有儿童游戏区;二楼有音乐室、多媒体教室、手工技能室、体育锻炼室等;楼上还设有心理咨询室和宣泄室,以及孩子们的寝室。
汕头:广东省汕头市社会救助管理站立足现有,科学发展,建造3000平方米流浪儿童家园。于2003年挂牌。截至2008年底,该站已先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900多人次,其中未成年人700多人次。汕头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成立于2007年,与汕头市救助管理站合署办公,承担着全市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和教育职能。在生活方面,房间里铺设了木地板,内置卫生间,添置了扶手,购置了统一的儿童床、被褥和儿童生活用品;在活动方面,充分利用救助管理站现有的篮球场,改装了适合未成年人活动的篮球架、网球架,专门设置了未成年人活动室,配置了未成年人专用文体器材;在学习方面,设置了专用教室,购置了一批特殊教材和教具。
我国流浪儿童存在的问题,以某报社发布的一则消息为例:
2004年11月10日,两名流浪儿童从四川成都机场破损的铁栅栏处钻进机场,偷偷爬进一架从昆明飞往重庆的客机起落架舱内,一人在飞机起飞时当场摔死,另一名则奇迹般地随机“飞”抵重庆江北机场。无独有偶,今年8月3日四川省一农家男孩不堪家庭虐待,偷父母300元钱,离家出走,在成都流浪7天,其间住过旅舍,花光所有钱后,无旅费回家,无奈扒在长途汽车底盘上随汽车行驶了300公里,被车拖得血肉模糊,在司机停车吃饭时才被发现。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就看见现在我国关于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仍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会有具体分析。
此外就是关于其他国家在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上的调查结果,如下:
许多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成员在世界各地都增加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儿童和街头无家可归的人口数量为这个被剥夺继续大幅增长。然而,更多的行动是必要的。最重要的是,不利的经济发展状况在许多国家,国际计划,以提供基本的住房需要作为一个结果。
1992年,联合国发布的一项决议,流浪儿童的困境,表达他们关注的出现街道和边缘化儿童的暴力和防范的行为。该决议呼吁国际合作以解决无家可归的儿童的需要和执法的国际儿童权利。打击无家可归,步骤向欧洲国家采取了有效的包括比利时,芬兰,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许多国家,政府的宪法权利,包括在全国住房。制定了计划在1987年,芬兰包括住房建设,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服务,并有责任为每一位无家可归的人一个体面的家。芬兰多少人在被削减了一半无家可归10年后。但是,国家方案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往往拒绝接受援助的国家提供替代的。
在一个地方和区域一级,已采取措施帮助流落街头的儿童,往往通过庇护所。许多庇护站,援助方案,以提供安全,保健,咨询,教育,职业培训,法律和其他社会服务。一些收容中心并提供定期的个人和服务联系,提供急需的爱。
许多非政府组织也纷纷成立与使命,以改善青少年的困境和无家可归的成年人。家庭联盟,美国活跃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全世界儿童希望英国与当地团体;蝴蝶,总部设在印度新德里;以及街头儿童国际,加拿大为基础的组织,各街道儿童具体侧重于援助。Prayas少年中心(江淮)协会,总部设在新德里,印度率先对无家可归的儿童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深入的研究,他们还设置了重重庇护所提供超过50000个无家可归的人在大德里基本安全,食品更多,和衣物。
七、调查分析与体会
根据是上面的调查结果,我的分析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目前流浪儿童出现的原因
从上面提供一系列数据表明15万流浪儿童多来自农村,其中70%属乞讨儿。我个人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
首先是流浪儿童自身的原因。1.因为贫穷需要外出打工。根据资料显示,有56%的儿童外出流浪的原因是外出打工。自农村,由于家庭贫困,难以完成正常的学业,再加上家里人及其本村其他人员外出打工,因此,他们也萌发了打工的念头。2.厌学而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不好常常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孩子常常产生厌学情绪,导致离家出走。3.外出游玩。孩子是对世间充满幻想的。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满是好奇,因此,可能是自己一人,可能是与其他人结伴一起出来流浪。
然后就可能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家庭不稳定性是造成孩子流浪的重要原因。3%的孩子流浪的原因是父母离婚,有2%的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是遭父母打骂等家庭暴力。有9%的流浪儿童外出流浪的原因是因为父母有一方或者双方死亡。
总而言之,儿童之所以会流浪,这不仅仅是由于儿童自身的原因,还有一些家庭背景、社会影响的因素在里面。因此,我们在寻求最佳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方法时需要多方面考虑。
(二)、我国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
从上面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在这方面的社会救助设施、条件
还是非常不错的,因此我们可见凡是得到社会救助的流浪儿童的生活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是,那些没有得到社会救助的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由于流浪儿童在性格方面有些扭曲:他们对于物质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渴望。物质的匮乏激发了他们求生的本能,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长期的自尊受损造成了他们的人格缺失,这些孩子们人性中“恶”的一面被张扬。社会化过程被异化。流浪儿童对于主流社会和群体方式有着复杂而无知的情绪。所以他们独立、敏感、封闭、自我、多疑、固执、缺乏合作意识,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这样的性格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社会救助或者不愿意相信别人。他们只相信自己,他们靠着自己生活。
所以生活现状大家都可以想象的出,要么是乞讨,要么是坑蒙拐骗,要么活活饿死,要么因疾病致死。
(三)、我国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方式与缺陷
根据上面的资料显示,全国各地对于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方法无非就是设立救助站。这在某些方面看来是好的,至少可以是那些孩子有个容身之处。但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如果那些孩子不去求助呢或者不会求助呢更或者没有求助意识呢?那那些求助站设立在那是给谁看啊?里面都没有人住,这还是一个救助站吗?这些问题也就反映了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站的缺陷,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缺陷。
其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这样的办法,如上面资料中的庇护站等等,都有点类似于我国的救助站。这些都是需要自愿救助、被动等候流浪儿童主动申请救助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存在缺陷。他们都忽略掉了流浪儿童的心理和能力。
(四)、个人的体会
由于儿童心智尚未成熟,缺少独立生活经验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在外出流浪生活中处于无保护状态并时刻面临危险,不知道流浪对他们将意味着什么,甚至不知道有救助机构存在。对流浪儿童实行自愿救助、被动等候流浪儿童主动申请救助无异于放弃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将社会救助站建设好,改善它的条件,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这种等待流浪儿寻求帮助的制度。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和意见:
1.加强对有儿童家庭的监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调查本社区内的家庭情况,掌握可能造成儿童流浪的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育儿能力低下家庭的情况,为有流浪倾向的儿童和有过流浪经历的儿童登记造册。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对单亲家庭和育儿能力低下的家庭的家长提供育儿指导,为问题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对由于监护不力导致儿童流浪的父母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变自愿救助为强制救助,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将救助流浪儿童设定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刚性责任,发现流浪儿童必须救助,无论其是否愿意
接受救助。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应该主动走进街区,在流浪儿童聚集的地方设立固定救助点,为流浪儿童提供最基本的救助。救助地点的流动性是很重要的,看到有帮助的儿童,要主动帮助。
3.加强群众的监管意识。普通民众沿袭传统思维,认为流浪儿童好逸恶劳,将其与说谎、盗窃等问题少年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概看作是社会健康肌体上的病菌,不愿救助。上述两事例中的流浪儿童在社会上流浪了很多天,没有一人向民政部门反映过情况,更没有人主动对这些流浪儿童进行救助;旅舍、商店等流浪儿童经常出入的场所的经营者也缺乏救助流浪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怠于向管理部门报告已掌握的流浪儿童的情况。所以群众需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一旦发现有流浪的儿童,要及时上有关部门报告,不管儿童是否愿意,都应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救助。另外大学生、民众都可以积极的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有温暖的感觉,是他们有家的感觉。
总而言之,每一个人都需要为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事业尽一份力,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的最佳办法就是大家一起行动,积极主动来帮助他们,而不是守株待兔,等着他们上门来求助。1 1.程福财《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政策:反思与重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
2.谢小兵《浅谈中国社会流浪儿童问题》 社会视窗2009 年第8 期(下)总第331 期 3.张京京 覃彦铖 张原瑞《西安市流浪儿童救助状况调查》今日南国 2009 年02 月总第148 期
4.刘东根《印度流浪儿童的预防和救助措施》海外传真
5.戴香智 《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本土社会工作2008年第3 期下 6.熊坚《社会流浪儿童原因剖析与路径选择》消费导刊2008.3
7.刘志红《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救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1月第7卷第1期
8.黄明花《“陌生人的友好”——从布雷斯立的纽约儿童救济协会看当时美国社会文化中的和谐因素》世界历史研究2007 年增刊
9.陈涛《关于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行动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 期
10.李永新《菲律宾和越南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保护》社会福利2006.3
第三篇: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
2013年上半年潍坊外国语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救助流浪儿童”工作总结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心连心”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活动。
一、建立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校外心理辅导站,心理辅导员根据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情绪变化和反映,随时找他们开展促膝谈心,进行心理辅导,以尽快缓解他们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走出阴影,笑对生活,健康快乐成长。
二、打造标准化模式,建立示范点。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配备一名(或以上)的辅导员,为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心理等方面的辅导。建立一支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提供辅导和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添置教辅图书和课外读物、辅导员培训经费、课外活动经费等。
三、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推动关爱工作良好运转。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长期开展手拉手活动。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互动交流。免费为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进行体检和健康知识普及。
四、制订工作指导手册,开展志愿辅导员培训。为志愿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指导。聘请了资深心理研究的理论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围绕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工作、心理辅导等对志愿辅导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五、基本成效
改善了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生活。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老师、志愿者就是他们的父母,同学就是他们的兄妹。通过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有了,自理本领多了,自立能力强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上升了。激励更多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能和其它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潍坊外国语学校
2013.6.20
第四篇: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
上海政法学院
2010——2011学年秋季学期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试卷
试卷类别:本科■高职□开卷■ 闭卷□A卷■ B卷□
系别班级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是我国社会救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很好的解决流浪儿童的管理救助事关未成年弱势群体的未来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在解决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方面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本身具有很大难度,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数据以及相关的文字分析来阐述中国的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关于改进的一些相关的建议。关键字:社会救助 流浪人口 儿童
一、调查背景:
21世纪我国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与其伴生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流浪儿童问题凸显出来,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以及社会对于他们的救助情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据有关专家学者的调查分析,实际数目远不止这些,因此流浪儿童的福利与救济问题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值得我们关注。
二、调查目的:
国家所指流浪儿童指的是年龄十八周岁以下,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造成基本生存条件失去可靠保障而陷于困境中的少年儿童。这些流浪儿童的若不能得到合适的社会救助,将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阻碍,本文将通过数据和文本实例来观察中国的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的合理性以及其不合理性三、四、调查方式及对象: 调查内容 进行网络调研(相关的政府网站)、相关的政府部门,书籍资料,实地查看
1、造成流浪儿童的原因
2、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
3、我国流浪儿童情况
4、调查时间:2010-11-24~2010-12-135、调查结果
(一)、造成流浪儿童的原因
经济、家庭、学校和自身原因是造成儿童流浪的最主要原因。实践中还有这些原因的混合因素的互相结合造成儿童离家。
1、经济原因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592个贫困县和4600万的贫困人口。贫困是造成儿童流浪的最根本的原因。我国部分地区贫富差距以及农村家庭经济来源阻断,于是人们开始想方设法寻找经济来源,家长便会携带子女或者让子女单独外出务工。盲目的外流导致部分务工人员难以安定,那些无法找到工作和固定住所的儿童便会成为流浪人口。
2、家庭原因
家庭是个人的最早的社会化场所,但是由于童年家庭温暖的缺失,例如与父母相处不融洽或者父母对子女缺乏关心,使家庭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些家庭的子女容易离家出走,成为社会上的流浪儿童。
3、学校原因
由于在校儿童的学习压力,造成一些儿童的心理压力和成长压力,导致这些孩子成为边缘儿童,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脱离学校和家庭成为流浪儿童。
4、自身原因
年龄小的孩子处于本身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加上这段时间孩子处于逆反心理,要求家长和社会尊重其个性和主观意志,若家长和学校忽视儿童此时的心理成长,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性格偏激的儿童的离家出走。
(二)、流浪儿童的生活状况
我国的流浪儿童主要来源于经济发展处于我国中等水平的一些中、西部省区,有趋向于年龄小的儿童,且主要是男童,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主要流浪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成群结队的出没于繁华的城区还有一些城乡结合部,主要以做工、捡破烂、乞讨甚至盗窃为生。这些儿童流浪在外,无固定居住地、物质保障,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加上他们年龄偏小,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欺骗与伤害,实践研究表明,就流浪儿童整体而言,并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他们对人生很少有什么规划。若没有得到合理的社会救助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于这些流浪儿童流浪在外得不到正规的教育,对总体国民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加上由于流浪儿童现象还牵涉到民族、宗教、区域等诸多政治社会问题,解决的难度就更加扩大。通过调查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如通过民政部近年来的努力,他们的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流浪儿童的总体情势还是非常严峻的。
(三)我国流浪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我国目前划分困境儿童的标准,流浪儿童同残疾儿童、孤儿、贫困地区儿童一样被列入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目标人群。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对我国流浪人员的管理由消极的收容管理走向了积极的救助服务。流浪儿童作为流浪人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关爱。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从性别上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从流出地看,来自农村的占83%,来自城镇的占17%;从受教育程度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的占65%,初中以上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 岁的占23%,13~15 岁的占63%,16~18 岁的占4%;从离家次数看,初次流浪的占60%,有两次以上流浪经历的占40%。由民政部的统计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流浪儿童的数量是相当巨大的,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四)、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困难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现有的关规定,各民政部门以及民政部门管辖的各地救助管理站或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承担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职责,由于这些部门的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对流浪儿童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呈现了不同的发展,但是经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门针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管理办法》代表着我国社会救助的一个飞跃,但是其规定的一些细则并不是十分适用流浪儿童。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方面受到传统的遣送管理方式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新旧体制交替和过渡转性的特征,流浪儿童救助机制是否能够成功转型方面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支持程度。
第二,流浪儿童是一项社会系统的工程,不是单靠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民政、公安、共青团等相关部门都与这个问题息息相关,但是就目前来看各相关部门之间还是缺少合作,有的还出现互相推脱的现象,而且缺少政府的支持,不能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优势作用。
第三,求助保护工作中的相关管理问题。求助管理工作主要是被救助人员主动求助,而且出入自由。这项措施对于成年流浪者来说是非常人性化的制度,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的。但是对于流浪儿童来说,他们是限制或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于这些儿童如果救助人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不太合适的,他们是需要有人监管的。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缺乏各方面的教育可能并不知道有救助保护中心的存在,而且他们存在这方面的意识,而且由于他们其中一部分年龄非常
小,根本不愿意向社会求助向救助中心求助,甚至他们其中一些儿童认为流浪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们不愿意回到那些有压力的环境不愿意回到家庭环境中去,也不愿意回到学校接受教育,不愿意受到管束。针对这些缺乏对社会辨别能力的儿童没有专门的社会政策与制度。
第四,求助保护工作中的对其他人的教育问题。对于流浪儿童的特殊心理状态,对他们的教育感化十分重要,因为他们的可塑性非常高因此他们的教育问题尤其不可忽视。在文化教育方面,据民政部门统计,6—16岁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占中国流浪儿童总数的96%左右,绝大部分流浪儿童都是文盲。流浪儿童的文化水平相对于正常的学龄儿童相对较低,而且难有等次之分不好进行教育,得不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大龄的另外流浪儿童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或者其他技术培训这也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流浪儿童的遣送问题。流浪儿童在旅途中的安全以及相衔接的安全接待的工作也没有成配套。根据网络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流浪儿童并不配合政府工作,不愿意说出家庭地址,而且大部分无从查起。而且资料显示大部分流浪儿童都是被动救助的方式进站的,主要是由城管送进来的,这基本上表示了流浪儿童根本不想配合的心态。有些儿童有因为年龄小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表达,甚至连自己都不知的情况是市场存在的。而且在求助中心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普遍偏低,而且存在男性员工较多,这样的情况使得他们存在无法担负很好的照顾流浪儿童,给流浪儿童进行教育,不能进行很好的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
第六,最后一点就是整体的社会参与度都不高,都不愿意积极配合,使得工作难以进行下去。
调查体现,现在的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都是由民政部门进行主导,其他的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显示主动性,社会方面很少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五、关于调查结果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如何针对流浪儿童的特点,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实现科学化、人性化与法制化的统一是救助方式是我们的新课题。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
(一)、主动救助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以往被救助的儿童大部分是由公安部门或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面上把他们带到救助站,儿童大多不是自愿且产生抵触心理。在新的救助管理办法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应该尊重儿童的看法,努力了解儿童的心理,必要时采取一些善意的引诱手段,投其所好,说服其接受救助。救助站工作人员应该采取积极主动,上街宣传救助管理制度,劝导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我们可以在火车站或流浪儿童较多的闹市区建立“全天候街头救助点”。为加强对对流浪街头,不愿意进入救助中心的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寻找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在充分尊
重流浪儿童的观点、倾听流浪儿童的声音的基础上,对流浪儿童实施临时性救助式保护措施。
在街头设置流动救助站,有利于宣传儿童权利的有关知识,提供儿童所需的服务,引导、邀请街头儿童进入救助中心或全天候街头救助点,以便给予更好的援助和疏导教育而且可以使社会各方面引起注意,促使他们帮助流浪儿童的积极性。
(二)、帮助回归家庭生活
我国的儿童救助方式倾向程式化。一些救助机构一般就是按照《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为其提供食物、住宿;联系儿童的家人或户籍所在地政府,通知他们来接儿童回去等。缺乏灵活性,不重视结果,致使儿童的救助效果不佳。我们应该辨证的来看待这些问题。由于许多儿童之所以流浪是由于家庭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儿童成长的因素,所以如果单纯的把儿童送回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很容易造成儿童的再次流浪。这就需要我们救助工作人员让孩子真正的回到一个温馨的家庭里面。在将他们送回家之前,应该仔细考察他们的家庭,对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要帮助孩子的父母设法解决,只有在确信了这些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的解才可以将孩子送回家。但这并不是代表工作的结束,孩子送回家后,还要定期予以辅导和监督,以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保证家长对协议的贯彻执行。经过反复的帮助之后,如果救助工作人员确信问题没有希望解决的家庭,因为孩子寻找合适道德寄养家庭在寻求其他的办法。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目标应该帮助流浪儿童回到一个正常的家庭中去。
(三)、积极对流浪儿童进行教育
流浪儿童一般都受过去不良生活经验的影响,产生了扭曲的人格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因为缺乏正常的知识教育而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他们比一般的儿童有更多的成长需要,需要较多的资源来协助其正常成长,并改变偏差行为。进入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儿童,他们需要的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运用适当方法提供满足各种需求的服务。根据我国目前流浪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流浪儿童急需开展对行为思想、文化技能上的教育。
我们必须注意流浪儿童的文化技能教育。我们可以为流浪儿童设立专门的救助学校,使流浪儿童有一个学习的场所。同时为加强流浪儿童于外界的联系,我们可以于高校建立联系,号召大学生对流浪儿童就进行授课及教育,也可以节省部分资金用于更多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教育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所以在文化课的教育外还要注重一些技能教育。流浪儿童作为未成年人,没有对自己人生进行规划的能力,从流浪儿童的长远利益来看,救助工作必须要给流浪儿童一技之长,可以让流浪儿童走上社会后有一门手艺,可以自力更生。真正做到救助流浪儿童从简单的社会保护与生活照顾过渡到长远教育的层面上来,让流浪儿童真正的告别流浪。
(四)、概要
当然上边所述的各项建议与措施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首先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我们可以呼吁广大的富裕的人进行捐助,其次,非常重要的是必须加强我国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的人员素质问题。有些社会救助工作者只有爱心和善良的意愿,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我们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以科学的方法来对流浪儿童实施救助。因此民政部们应该大量引进社会工作及社会保障等专业的科技人才,提高救助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流浪儿童救助的工作水平和效果。另外我国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流浪儿童监护和收养的法律修订。一方面规范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工作程序,指导了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救助工作者在法律的支持下顺利完成工作。增强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法制性,使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问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势在必行。最后必须做到人性化。充分尊重儿童及家长的意愿前提下,以儿童健康成长为原则,实施救助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诸多重要的结构性社会问题不能有效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我国流浪儿童问题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当前,现实已经把救助流浪儿童的责任进一步推到我们面前,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救助模式,利用社会工作者的知识技能,积极主动的走进流浪儿童,并在救助中坚持以流浪儿童为中心。
第五篇:法学院流浪儿童救助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者:**(法学院)实践选题:通过对兰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知识,了解该中心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感受社会救助作为中国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在基层的发展与面临的困难;了解被救助儿童的心理状况与背景,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分析需求满足的可能性,鼓励他们建立信心面对未来。
实践成果摘要:
从结构设置上来说,作为一个旨在为流浪儿童提供暂时的保护场所,兰州市流浪救助管理所的设置是比较完善的,能够顺利地完成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而且在对待流浪儿童的日常生活也是非常细致的。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看到他们极度渴望他人的重视与关怀。但是,兰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暂时性也使得机构人员忽视了对孩子们的教育。由于工作人员大多不是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只是简单地照顾孩子们的起居。由于受场地限制,孩子们并没有太多的活动空间,也没有正常学校拥有的操场、电脑房,他们只能看电视、打扑克牌。中心虽然有不少书籍,但不公开借阅,所以有的孩子想要看书也不能得到满足。流浪儿童救助管理中心无法彻底地解决每个儿童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