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汇报
齐河县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工作落实情况 8月19日,在收看了国家、省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县立即召开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和谐安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我县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坚持“完善机制、提升服务、源头预防、标本兼治”的目标,进一步钢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出台文件成立领导小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完善出台了齐政发《齐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成立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民政局、公安局、财政局、卫生局、城管执法局、交通局、团县委、妇联、残联、铁路部门以及晏城街道办政府、铁北街道办政府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在晏城街道办社会福利中心内成立齐河县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中心、齐河县人民医院为定点救治医院。
二是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健全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财政、公安、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我县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意见,定期召开联席办公会议,认真分析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逐一制定化解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及措施,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周到、优质、高效的救助保护服务,确保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建立网络管理机制。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难以做到全覆盖,只有建立部门、乡镇、村(居)委联动的管理网络,才能对流浪未成人予以更好的救助和保护。一是建立乡镇、村(居)委救助网络,做到救助不留死角。以乡镇民政办为主体,对乡镇、村、社区流浪未成年人予以救助和保护,充分调动村(居)委干部、村(居)民的积极性,发现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向乡镇民政办报告,乡镇民政办迅速给予救助,不能救助的及时送往救助管理站,并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信息台账,建立健全县城以救助管理站为主体、乡镇以民政所为主体的救助保护责任机制;二是变被动为主动,做到救助保护全覆盖。县救助管理站落实专人定期在县城及周边区域巡查,发现一起救助一起;三是发挥公安执勤亭、便民服务亭的作用,达到救助不留空挡。加强同公安、城管、环卫部门的协调、联系,利用公安执勤夜间
巡逻、城管执法、环卫清扫等时机,一旦发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人员及时赶往现场对其实施救助;四是主动联系、协调卫生部门,对生病的流浪未成年人实施医疗救助,确保流浪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
四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救助管理人员的法规政策、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知识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救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法规、政策的培训。以国务院颁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主要内容,使全体救助管理人员进一步熟悉法规政策、科学合理运用,做到依法、依规、依政策救助;二是加强救助业务知识培训。在做好救助常规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重点强化对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的培训力度,要求全体救助管理人员认真学习、认真钻研,采取聘请专家到站讲课和派员外出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准确揣测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行为状态,疏导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强化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工作。积极加强同教育部门的协调、联系,对流浪未成年人中较为特殊的群体,聘请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或专家对其进行心理、行为的矫治工
作,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尽快消除心灵中的阴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是建立生活保障机制。保障流浪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科学的生活保障机制是减少或杜绝流浪未成年人流入社会的关键举措。一是建立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结合区域流浪未成年人流入社会的现象和特点,按法规、政策将当地生活困难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分类施保,切实保障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对因灾、因病造成生活临时困难的家庭,给予医疗或临时生活救助,帮助困难家庭渡过生活困难期,从源头预防流浪未成年人的现象发生;二是建立生活救助保障机制。救助管理站切实履职尽责,对到站主动求助或送往救助站的流浪未成年人,依法依规、按政策给予救助,切实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食宿、教育、技能培训等相关服务工作,对能提供家庭住址的及时护送回家,对实在不能提供家庭住址的安排寄养或到当地儿童福利院进行集中供养,切实保障了流浪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三是建立部门协调的救助机制。积极协调公安、卫生、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建立对未成年人实施共同救助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卫生部门保证生病能得到及时治疗,财政部门提供较为充裕的救助保障经费,同时,加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爱心人士对流浪未成年人给予救助保护,真正形成部门联动、人人参与的救助保护工作格局。
第二篇:XXXX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汇报材料
XXX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自治区、地区电视电话会议的安排部署和地区《阿克苏地区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阿克苏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方案》要求,XXX全面开展了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建立了由县委XX为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治办,主任由县委政法委专职副书记兼任。及时召开动员会,对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结合XXX实际制定下发了《XXX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方案》,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各乡(镇)和成员单位也层层召开了动员会,并结合各自职责任务制定了工作方案,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板报等形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从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打击活动中,参与到关心支持救助保护工作中,形成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从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公安局设立“防拐”咨询电话,为群众答疑解惑。结合“六五普法”和“法治进校园”工作,加大对未成年人《中华人民共和 1
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救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宣传力度,从源头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截至目前,全县法制副校长授课12余次,张贴标语500余条,悬挂横幅23条,广播电视滚动播放10多小时,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受教育学生达6900余人。
(三)健全工作体制,认真摸排查。根据各单位的工作职责,构筑起公安、民政及各乡(镇)、各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参与的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体制,以保护为重点,以教育为根本全面开展工作,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进行摸底排查,对流浪未成年人登记造册,实行一人一档,逐一查明去向,逐一签订救助保护责任书,从而确保流浪未成年人不失管不失控,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真正做到了发现一个救助保护一个,对于那些能转化的就及时进行教育,从根本上转化一个。经过摸底,目前XXX共有外出未成年人84人(学生58人,人户分离26人),其中,XX人,XX人。未发现被拐骗及被他人操纵情况。自工作开展以来,XXX在XX救助管理站接回一名18岁的在外流浪的未成年人,目前已安置其在县农办工作的哥哥家中。
(四)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确保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力。我县全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建立辍学学生责任制和报告制度,保证适龄儿童都能够入学接受教育,对于辍学的学生组织人员进村入户进行调查,对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不力的学校和家长实行责任追究,有效的控制了辍学率。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的管理力度,对影响校园学生活动的违章建筑进行
了拆除,对影响学生上课的施工单位进行教育,让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对学校周边的治安情况进行集中整治,努力给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规范电子游戏厅、网吧经营、文化市场和二手手机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目前为止,对网吧、文化及二手手机市场检查了25次,确保未成年人有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1、外出未成年人中存在人户分离的情况,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2、个别单位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开展还不够扎实。
三、下一步打算
(一)设立警务交流平台。对人户分离的外出未成年人,由公安局与外出未成年人所在地派出所联系,向其告知外出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请求所在地派出所予以协管。对流入未成年人所在地派出所告知的人员进行协管,使人户分离的未成年人不失管不失控。
(二)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乡(镇)治安联防队员、村治安员、流动人口协管员、十户长等群防群治队伍的管理,及时发现和登记流入流出未成年人,通过亲属或派出所了解具体情况,做到对未成年人情况底数清、情况明。
(三)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救助实效。一是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对返家的流浪未成年人,及时与其家人及所在村委会或社区联系沟通,了解生活状况,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二是探索建立预防机制。建立登记台帐,摸排重点户(有流浪史)和特困户,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救助计划。开展预防工作试点,建立“三方联席、定期例会”工作机制(村(社区)、家庭、民政部门),对于贫困失
学且愿意上学的贫困少年儿童,联合辖区派出所和所在学校,形成“五位一体”帮扶机制。三是开展“四无乡镇”创建工作。针对流浪儿童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实际,在全县组织开展“四无乡镇”(无未成年人流浪、无遗弃家庭成员、无因家庭暴力外出流浪、无安置后人员反复)创建活动,并纳入文明乡镇考评内容,从源头上减少流浪未成年人的出现。
(四)规范工作制度。一是完善责任体系。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突出重点,落实责任。二是完善工作机制。研究解决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定期召开领导小组联络员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工作。三是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通过上下联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网吧、学校周边及文化市场进行检查整治,净化社会环境,减少社会影响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加强督查考核。县综治办不定期对各乡(镇)、各成员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于督查出的问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确保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XXX综治办
2011年6月22日
第三篇:探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新办法
探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新办法
探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新办法
探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新办法
徐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2007年3月)
近几年,我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徐州市委、市政府和各级业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深入扎实的开展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新途径,加强自身建设,收到了较好社会效果,2005年4月,被共青团徐州市委授予“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救助流浪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
我站下设的徐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按照民政部有关要求于1998年依托原收容遣送站试运行。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为推进救助管理工作专业化发展,民政部于2006年7月制定颁布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中心在原有救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心理疏导以及行为矫治等方面的工作。
截至2006年底,我站共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5064人次,从性别上看,男3564人次,占70%,女1500人次,占30%;从年龄结构上看,14岁以下2333人,占46%,14岁-16岁1524人次,占30%,16岁-18岁上1207人次,占24%;从流出地看,因我市特殊的交通地理位置,临近省份,特别是安徽、河南、山东的流浪未成年人居多,也有部分东北、新疆、四川、云南、湖北的流浪未成年人。
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方法
收容遣送改为救助管理之前的几年,我们已经按照救助工作的宗旨和原则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了保护性救助,救助管理工作开展以来,我站加大了救助的力度,组建流动救助队,在街头不间断的开展流动救助、重点救助,发现流浪未成年人积极引导其到我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接受救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占我中心总救助量的39%;对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护送来的流浪未成年人,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优先接收;同时借用高校志愿者的力量,积极上街劝导流浪未成年人到站内接受救助;2006年,我站又开展了“救助管理工作进社区”活动,动员全市的社区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发现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同公安部门或我们联系,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救助保护措施。
三、流浪未成年人入站后的管理保护措施
在流浪未成年人入站后的管理保护措施上,我们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流出原因、年龄结构、文化和智商程度不尽相同的特点,在教育形式、内容上采用不同的模式,因人施教,实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
(一)举办学习班,实施相对集中教育。根据流浪未成年人的不同状况,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初次离家出走,并表示不再流出的孩子,采取短期培训,及时救助,尽快送回家;对长期流浪恶习难改和一时回不去家的孩子,采取长期培训教育;在培训中,我们还普
遍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法律常识、思想品德、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对不同情况的未成年人实施不同的教育,采取形象和典型事例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来教育和感染他们,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在进行各种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在生活上体贴关心流浪未成年人,为他们理发、洗澡、洗衣服,从家里给他们带食品和衣物,为孩子们过生日等,使他们感受到救助中心就像家一样温暖。几年来,我们共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流浪少年未成年人342人,绝大部分回家后没有再流出,尽最大努力保证他们和正常未成年人一样的生活、学习。
(二)依托学校的有利阵地,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为了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我们主动与附近的小学、技校、驻徐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开展共建活动。流浪未成年人通过与学生们的交流,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安抚。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还在我中心建立了实习基地,团市委心缘志愿者服务队在我中心建立了义工活动基地,它们通过专业社工的方式对流浪少年未成年人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受到了较好的效果,有力的弥补了救助中心人力的不足。2004年12月,一名13岁少女(略有智障)被一辆出租车遗弃在我中心门前处,附近技校的学生发现后及时送到我中心,在中心对其救助的26天里,这些学生每天都来看望她、陪她做游戏、给她讲故事、帮助恢复记忆,最终协助工作人员问清了家中情况,使这名少女及时地与家人团圆。我们还组织流浪未成年人到车站、部队学习、参观、劳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流浪未成年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心。
(三)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救助。在救助保护工作中,开展心理咨询,解除心理障碍,弥合心灵创伤,纠正行为偏差,是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思想转化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设置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专家为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市青少年心理减压中心的医师经常到救助中心坐班,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确定对他们进行心理矫治的实施方案:我们还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不同情况,对孩子和家长进行双向心理辅导,化解心理障碍和矛盾,实现双方感情沟通。2006年8月,我中心接到市110送来的张家港籍流浪少年赵某,因父亲赌博、喝酒、有严重的暴力倾向,赵某不堪父亲打骂,经常逃出家门,有钱就上网,没钱就乞讨,我中心及时同其家人联系,耐心细致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最终父亲意识到放纵孩子的危害,重新担负起父亲的职责,顺利地化解了家庭危机。
(四)坚持定期回访制度,提高救助效果。我们每半年回访一次,重点了解流浪少年未成年人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对可能再次流浪的,我们及时与当地政府联系,采取补救措施,避免了他们的再次流浪。我们还对贫困的流浪未成年人家庭进行救助,例如11岁的睢宁少女耿某,父亲出事故死亡,母亲改嫁,丢下她一人和奶奶一起生活,迫不得已外出流浪,我中心救助她后,发现她流浪的根源在于家庭太穷,无力上学,经与当地政府协商,我中心与其结成帮扶对子,逢年过节去看望她,送去米面、衣物、学习用品并资助部分学费等,使她能够正常地生活、学习,不再流出。
四、流浪少年未成年人救助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未成年人流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乞讨,单靠救助站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和发动社会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救助保护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流浪问题。
(二)经费短缺是制约救助工作的最大障碍。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没有专项经费,经费严重短缺,只能依赖救助站原本就十分有限的业务经费维持运行。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流浪少年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还存在着法律上的障碍。面对个别长期因厌学、逃学、会网友、遭家庭遗弃等情况外出流浪的未成年人,我们难以根据救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有效的管理,往往是刚把孩子送回原籍就又发现他们仍在继续流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流浪的问题。如果针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情况出台专门性法规,整合民政、公安、教育、劳动、司法、卫生等部门的力量,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第四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总结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总结
根据自治区、XX电视电话会议的安排部署和地区《XX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方案》要求,XXX积极开展了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建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治办,主任由综治办主任兼任。及时召开动员会,对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结合XXX实际制定下发了《XXX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方案》,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各乡(镇)和成员单位也层层召开了动员会,并结合各自职责任务制定了工作方案,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自身建设,切实维护青少年权益。一是县委政法委加大对公、检、法、司“打拐”工作的协调,形成了“打拐”合力,杜绝了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的局面,并积极开展各项“打拐”工作,有效预防了拐骗操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发生,截止目前,我县未发生拐骗操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二是加大各乡(镇)、各单位联系协调力度,构筑起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民政及各乡(镇)、各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参与的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体制,建立“三方联席、定期例会”工作机制(村(社区)、家庭、民政部门),对于贫困失学且愿意上学的贫困少年儿童,联合辖区派出所和所在学校,形成“五位一体”帮扶机制。针对流浪儿
童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实际,在全县组织开展“四无乡(镇)”(无未成年人流浪、无遗弃家庭成员、无因家庭暴力外出流浪、无安置后人员反复)创建活动,并纳入文明乡镇考评内容,从源头上减少流浪未成年人的出现。三是县委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及XXX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单位利用中心组学习、干部大会、政治学习的机会,重点对中央、自治区有关“打拐”会议讲话精神及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学习,并通过学习达到人人懂“打拐”政策、人人会“打拐”法律法规的氛围。
(三)加强基础建设,切实维护青少年权益。一是为进一步加强对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力度,活动开展以来XXX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了XXX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配备了专职的工作人员和办公室,并划拨了充足的保障经费,基本实现了资金、人员、办公场所“三落实”。二是结合当前“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实践的活动,积极开展了青年就业创业指导、留守学生关爱、青年志愿者注册、流动团员登记等4项服务内容,规范事务处理流程,构建起了涵盖全县青少年的综合服务平台。
(四)健全工作体制,认真摸排查。根据各单位的工作职责,构筑起公安、民政及各乡(镇)、各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参与的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体制,以保护为重点,以教育为根本全面开展工作,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进行摸底排查,对流浪未成年人登记造册,实行一人一档,逐一查明去向,逐一签订救助保护责任书,从而确保流浪未成年人不失管不失控,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真正做到了发现一个救助保护一个,对于那些能转化的就及时进行教育,从根本上转化一个。经过摸底,目前
XXX县共有外出未XXX84人(学生58人,人户分离26人)。未发现被拐骗及被他人操纵情况。自工作开展以来,XXX县在地区救助XXX接回一名18岁的在外流浪的未成年人,目前已安置其在县农办工作的哥哥家中。
(五)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一是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板报等形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从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打击活动中,参与到关心支持救助保护工作中,形成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从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公安局设立“防拐”咨询电话,为群众答疑解惑。结合“六五”普法和“法治进校园”工作,加大对未成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救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宣传力度,从源头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截至目前,全县法制副校长授课12余次,张贴标语500余条,悬挂横幅23条,广播电视滚动播放10多小时,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受教育学生达6900余人(次)。二是积极促进青少年家庭教育。大力开展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法制建设、家庭科学育儿等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家长和孩子的法制素质。在暑假放假前夕组织开展了争创“平安暑假”活动,举办保健知识、安全知识、生活常识等形式活泼的家长、青少年讲座15场次,受益家长、青少年11300人次。通过一系列活动,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从源头消除和预防了未成年人流浪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三是深入开展“青春自护”活动。通过开展“社区未成年人远离毒品行动”、“青春红丝带”预防艾滋病等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青少年的自护体验,推进青少年的自护教育。
(六)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确保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力。我县全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建立辍学学生责任制和报告制度,保证适龄儿童都能够入学接受教育,对于辍学的学生组织人员进村入户进行调查,对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不力的学校和家长实行责任追究,有效的控制了辍学率。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的管理力度,对影响校园学生活动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对影响学生上课的施工单位进行教育,让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对学校周边的治安情况进行集中整治,努力给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不断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规范电子游戏厅、网吧经营、文化市场和二手手机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截止目前,对网吧、文化及二手手机市场检查了25次,确保未成年人有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单位领导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开展还不够扎实。
2、个别领导干部不能及时安排、过问、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掌握不清。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健全完善救助保护工作机制。一是提高各乡(镇)、单位领导意识和责任意识主要领导要及时过问、安排救助保护工作。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救助保护网络,充分发挥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细化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同时,发挥社会及民间组织的作用,实行家庭、社区、学校联动,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网络。二是定期召开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领导小组联工作会议,分析形势,研究解决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三是对返家的流浪未成年
人,及时与其家人及所在村委会或社区联系沟通,了解生活状况,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四是针对流浪儿童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实际,在全县组织开展“四无乡镇”(无未成年人流浪、无遗弃家庭成员、无因家庭暴力外出流浪、无安置后人员反复)创建活动,并纳入文明乡镇考评内容,从源头上减少流浪未成年人的出现。
2、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乡(镇)治安联防队员、村治安员、流动人口协管员、十户长等群防群治队伍的管理,及时发现和登记流入流出未成年人。通过亲属或派出所了解具体情况,建立登记台帐,摸排重点户(有流浪史)和特困户,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救助计划,做到对未成年人情况底数清、情况明。开展预防工作试点,建立“三方联席、定期例会”工作机制(村(社区)、家庭、民政部门),对于贫困失学且愿意上学的贫困少年儿童,联合辖区派出所和所在学校,形成“五位一体”帮扶机制。
3、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在秋季开学期间,组织法制副校长进入校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救助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从源头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4、加强督查考核。县综治办不定期对各乡(镇)、各成员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于督查出的问题,当场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确保打击拐骗操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暨做好XXX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XXX县综治办 XXX 2011年9月19日
第五篇: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加强流浪未成年人
救助保护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南昌市民政局
我局所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称“市未保中心”与救助管理站是合二为一的正科级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编制55人,主要工作职能是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及时救助保护、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近年来,该“中心”依据国家民政部制定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规范》,紧围绕“同在蓝天下”这一主题,采取主动救助、保护性救助、分类救助、分类管教等工作模式,认真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及时为流浪未成年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提供了关怀和温暖,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预防或减少了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
一、创新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地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
1.积极协调,主动出击,开展保护性救助。
由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后,由于流浪未成年人街头生存能力强,不易被发现救助。市未保中心没有上街强制收容职能,解救流浪未成年人又不是公安等街头执行法管理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能。他们缺少发现、甄别经验,街头流浪未成年人得不到及时救助。为因此市未保中心多次组织工作人员上街进行调查摸底,对流浪未成年人流浪成因、类别,街头生存
方式及活动规律进行认真分析后,发现除被家人遗弃的智障、残障、重病的未成年人外,街头流浪未成年人中大部分背后都有所谓的“监护人”难于甄别,由市未保中心进行保护性救助确实很困难,还有一定的危险,针对这一特点,市未保中心积极与市公安局城市管理警察支队协调,采取不同的方式,主动出击。一是对流浪拾荒的未成年人的保护性救助。此类流浪未成年人晚上出没在铁路沿线,车站等公共场所,以捡拾破烂为生,白天则在车站附近的彭子江、桶子巷等木棚区休息,2010年市未保中心在城市管理警察支队配合下共出动3次,集中保护性救助未成年人32人(次)。二是对街头残忍表演、卖艺的未成年人保护性救助。去年,我市街头冬季有河南籍未成年人残忍表演、卖艺乞讨,市未保中心主动出击2次共救出未成年人8名。三是对妇女抱小孩在交通路口拍车乞讨的未成年人和妇女保护性救助,市未保中心与城市管理警察支队,采取跟踪、端窝等方法,集中救助妇女、小孩32人,警察支队对组织者进行警告教育,未保护中心,分两批次集中护送到甘肃兰州救助站。四是成立街头劝助队伍。不法分子压榨,强迫拐骗、操控未成年人行乞或偷盗行踪不定,难于发现。去年7月份市救助管理站。在经费、人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五名工作人员,并聘请保安、租借车辆。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在街头巡视,发现流浪抒乞讨人员进行劝说教育,引导其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发现流浪未成年人及时报110请求公安配合解救未成年人。2.分类施救、分类管教、关怀温暖与教育矫治并举。
造成未成年人流浪的原因较为复杂。同样是流浪未成年人,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质的差别。一是对年龄16—18岁之间的青少年,这群体是近几年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主体,他们大部分是外出打工、或外出投奔亲人朋友、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被“网友”等社会闲杂人员欺骗或被盗、无力返家。他们一般是主动向警察等国家工作人员求助而到市未保中心但他们又不愿意由工作人员护送返家。市未保中心为防止他们再次受骗或不法分子协迫犯罪,通常经过简单的防骗安全知识教育后与其亲人取得联系、告诉亲人返乡车次、车厢号及到达时间,由工作人员护送上车。二是叛逆类。此类未成年人一般年龄在12—15岁,他们只是一时冲动离家,虽有悔意,刚进市未保中心时对工作人员有抗拒心理,他们通常不会说出真实姓名和地址,有的地址是真的,但自己姓名及父、母姓名是假的。针对这特点,市未保中心发挥周边大专院校多的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交流谈心并加于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行为矫治后,及时与家人或学校取得联系,其父母通常会及时赶来亲自接回。三是拾荒类、偷盗类、乞讨类的未成年人,他们长年在外流浪,长期的自尊受损造成了他们的人格缺失。说谎、独立、敏感、封闭、多疑、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是市未保中心的“常客”,也是少年犯的“后备军”。在他们在流浪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会寻找“保护”,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操控和利用,为向“老大”上缴保护费,“老大”也会向他们传授“技能”,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小偷小摸等违法犯罪恶习。为此,市未保中心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同时还针对每个不同未成年人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教育及很长时间的专业辅导才能得以矫正,才有回归家庭的希望。2011市未保中心接收本市公安机关护送或外地救助保护机构转送流浪未成年人共549人(次),其中16至18岁的青少年331人,发票救助返乡306人,因智力、精神病等家庭原因护送返乡25人,6至15岁的未成年人218人(次),家庭接回112人(次),报安置27人,护送返乡85人(次)。
3.积极筹划,大力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基础设施建设。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近年来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不断加大投入,市未保中心建设改造列入国家“十一〃五”建设项目。我局抓住机会,积极筹划,大力推进市未保中心项目建设工作。2007年6月市政府同意我局《关于南昌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设施建设的请示》,在规划许可范围内,在南昌市救助管理站内建设南昌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009年11月落实了专项资金6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2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80万元)。于2010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11月底主体建设完工。总建筑面积4096平方米(四层),集生活、教育、技能培训、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为一体的综合大楼。我局计划在福彩彩票公益金再划拨200万元完善内部设施。预计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
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的困难 1.执法主体多,协调困难,街头解救不及时。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内容包含在我国现行的多部法律、法规中,这些法规、政策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操作性不强,执法主体多,2009年,民政部等五部委下发《通知》,虽然对各部门职责进行了明确,但实际操作中部门协调困难,未能形成长效机制,执法难度大,基层办案单位积极性不高,街头解救不及时,公安机关在办案中遇到的流浪未成年人迫不得已护送的市未保中心均属流浪、偷盗等恶习都已成形的未成年人,管理、教育、矫治难度大。
2.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功能缺损。
几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社会各界也高度关注,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对市未保中心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下达的任务越来越多,机构由单一的社会救助逐步转变为社会救助和城市管理并举的重要部门。救助保护的对象成分越来越复杂,而未保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上基本都是儿童福利机构模式的再延伸,缺乏综合性、暂时性和强制性。分类施救、分类管教和强制措施严重滞后,未保中心的安全护栏装了拆,拆了又装。教育管理难、医疗救助难、行为矫正难、看护、护送更难的现象日益突出,在看护、接送中逃跑、跳墙、跳车事件时有发生,许多兄弟省市未保中心因此而“官司”缠身,我市未保中心也出现过几次未成年人逃跑事件,家属又找未保中心要人,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陷入两难境地。同时市未保中心救助保护经费按正常成年人救助标准保障。市未保中心要主动走上街头参与解救工作的人力、设备和经费都无法得到保障。
3.缺少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打击和责任机制。一是对压榨、强迫、拐骗、操控残疾人未成年人行乞或偷盗等牟利的不法分子打击难度。去年,市未保中心在对火车站附近彭子江棚户区进行保护性救助时,发现有一对30多岁安徽籍的夫妇收留11名来自不同地区流浪未成年人拾荒、行乞,每天向流浪未成年人收取生活费,未保中心工作人员在警察配合下对其进行警告教育时,他们却说没有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看他们可怜,好心照顾他们的生活。警察也因证据不全而不便采取更多的行动。我局未保中心街头劝助队伍发现流浪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性救助时,我们的工作人员经常与所谓的“监护人”发生冲突。公安100巡警到达现场后,通常只作为街头纠纷调解,我们的工作人员在街头非常尴尬。二是因家庭变故父母不履行监护义务或无力履行义务的流浪未成年人回归主流社会、回归家庭非常困难。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的又没有监护义务和责任。我市有几个长期在全国各地流浪的未成年人,市未保中心每年接送十几次。
三、进一步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打算 1.在市政法委领导和综合协调下,加速我市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立法进程。
由于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从强制性转变为自愿性,我市街头各种流浪乞讨现象不断增多、乞讨手段和方式不断变化升级。职业乞讨、有组织的乞讨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公安不能管、城管无法管、民政管不了的城市管理“顽症”。为破解城市管理中这一难题,我局组织精干队伍,依据国家现行的多部法律、法规,参照兄弟省会城市成功做法,草拟了《南昌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办法》,现已申报市政府法制办,列为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下步我局将在市政法委领导和综合协调下,积极与有关责任部门沟通协调,修改《草案》加快立法进程。
2.在市政法委牵头协调下,建立街头救助、救治、解救协调机制,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解救和保护。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能否及时有效,控制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不断增长势头,预防或减少这一边缘人群违法犯罪,街头解救是关键环节。街头救助、救治、解救工作应进一步加强规范。一是成立协调机构,规范街头救助、救治、解救及管理工作,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二是建立民政、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参与的主动救助队伍。定期在我市主要公共场所、主要商业街道进行集中保护性救助。三是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全体市民了解相关政策,当发现未成年人乞讨等不法行为时不要忙于施舍,而是及时打110报警解救未成年人。3.突出综合性、暂时性、强制性。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
一是对新落成市未保中心综合大楼依据民政部的工作规范,规划各功能区的建设,针对流浪未成年人中恶习不断增多的特点,建立分类施救,分类管理模式。二是加大强制性安保措施建设。按上级的要求协调解决警务室人员、经费及聘请保安的经费,安装网络监控系统。三是不断加强市未保中心专业化建设,采取在职学习、短期培训、新招考专业人才的办法,不断提高未保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