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村蔬菜基地及产业化经营汇报材料
xx村蔬菜基地及产业化经营汇报材料
xx镇xx村位于县城以北1公里的洋溪河畔,是全县有名的蔬菜专业村和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村。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交通方便,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好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蔬菜需求量剧增,特别是人们普遍对“放心蔬菜”的需求。为了解决蔬菜的农药、化肥、重金属等超标问题,消除消费者的健康忧虑,使县城居民的“菜篮子”装上健康安全的蔬菜,都濡镇人民政府积极争取上级农技部门的支持,在洋溪村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加了洋溪农户收入,有力促进了洋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xx村全村有12个村民组,有农户932户4073人,共有耕地4024亩,其中田1949亩,土2075亩。洋溪村农户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镇人民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xx村建设100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并在2004年4。
济组织怎样与市场对接等。其次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蔬菜大棚和基地,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先后成功引进并投放市场的有:番茄台湾圣女、夏红、夏钻石和蜜本南瓜等。再次是在县城农贸市场挂牌设立了放心蔬菜专卖点,并租长期摊位21个,有效占领了县城市场。四是开展了生产资料的组织供应,合作社为了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农资的质量,为社员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使农作物能够用上生物肥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五是加强与县内外客商联系,统一为社员销售蔬菜,有效地解决了社员卖菜难的问题,目前生产的蔬菜已远销重庆、遵义等地。
3、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地建设。
洋溪村蔬菜基地建立以来,镇人民政府就从调整产业布局入手,抽派人员专抓此项工作,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帮助洋溪菜农搞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多来,新建蔬菜大棚172个,其中复合型标准大棚31个,竹架大棚141个,新建田间道路1000米,排灌沟渠500米,联户路3150米,购进保护地栽培设施防虫网2500m2、遮阳网6000m2,并户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硬化院落道路,大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了蔬菜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了蔬菜生产上规模上档次。
4、加强农户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生产水平。为了加强对洋溪蔬菜产业的技术、物资配套服务,提高菜农生产技术水平,强化市场化意识,镇人民政府多次邀请县农业局农艺师、农经师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市场经营培训,传授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两年多来,共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1400多人次。同时,组织农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先后3次选派5名科技能手、种植大户到贵州农学院、贵阳花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学习参观,并参加贵州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验交流会。通过培训和外出学习交流,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对我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取得的成效
建设洋溪蔬菜基地和成立洋溪蔬菜产销合作社的初步成功,一是促进了洋溪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基础。合作社的发展吸引了不少菜农加入,入社农户由成立时的72户,发展到现在的250户,蔬菜基地辐射带动全村常年种植蔬菜3500多亩,发展到了1100多亩,大棚由开始的82个发展到了172个。合作社的社员入股股金由成立时的9640元增至21000元,固定资产发展到除土地以外的19万多元。合作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组建了生产技术指导小组和市场营销小组,负责蔬菜生产规划、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六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安排种植计划、统一供应种子肥料、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收购价格、统一销售)。通过合作社的有效运作,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真正成为了洋溪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助推器”。二是形成了浓厚的科技兴农氛围。蔬菜协会积极帮助社员收集市场信息,并组织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向社员传授种植新技术,解决菜农遇到的难题。如通过推广棚内地膜覆盖和高效密植技术,亩均增收上千元,农户科技种菜意识明显增强,学知识、学技术的浓厚氛围已然形成。三是畅通了蔬菜营销渠道。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经营汇报
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汇报
唐山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是河北省具有较大规模、拥有研发体系、先进技术、专门从事野生绿色饮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企业集团。集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资产总额亿元,企业员工1200人,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QS市场准入、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蓝猫集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燕山脚下,毗邻世界文化保护遗产清东陵,四面环山,山水相依。依托满山遍野的酸枣资源,经过几年不断地对野生酸枣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打造出了纯天然绿色饮品的知名品牌,形成了野生酸枣饮品的易拉罐、玻璃瓶、PET、利乐包四大包装体系和酸枣原汁、无糖酸枣汁、含汽酸枣汁、酸枣茶四大口感体系的产品格局,产品远销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截止到2008年,企业生产能力已达到10万吨,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3614万元,同比增加%,实现利税37.5万元,同比增长%,出口创汇360万美元。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创建科技领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浑身是宝的小酸枣在蓝猫集团开发利用前自生自灭、无人问津,蓝猫集团以发展的眼光、敏锐的捕捉力看中了野生酸枣的药用价值、保健功能和深度开发利用的市场空间,确定了“把小酸枣做成大市场,培育大品牌,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把企业打造成拥有一流产品、一流技术、一流品牌的科技领先型现代化企业集团。一是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科研、高校力量,组织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体系,通过不断地产品开发、科技创新、酸枣基地建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蓝猫集团不仅拥有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近百个品种的核心产品,还开发出了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具有独特口感和保健功能的酸枣干红、酸枣仁露的产品项目储备。二是通过项目建设迅速提高产能。2008年底投资2000万元建设酸枣饮品的提汁生产线,该项目拥有蓝猫集团自主研发的“酸枣预蒸渗透提汁技术”和“生物保鲜技术”及“生物工程发酵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第一家完整的拥有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即可把酸枣彻底脱核又不使酸枣营养流失的生产线。而投资6500万元,于2009年2月份投产的易拉罐生产线更是拥有了易拉罐注氮工艺技术、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和无菌冷灌装技术,此生产线出手就是高起点、高标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两条生产线已经运转正常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30万吨果汁、果奶项目的逐步建设完毕,到2013年蓝猫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5亿元,成为又一个民族品牌的旗帜和带动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
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打造农企双赢共生的产业链经营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制约企业发展的原料问题逐渐显现,仅仅靠周边农民每年上山采摘的原料远远不能满足蓝猫集团生产需要,而省级蓝猫集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责任也要求企业必须承担带动
农民致富,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农业产业链的责任。为此,蓝猫集团以企业+基地+农户即以市场连企业,企业连基地的模式实施了十万亩酸枣基地项目建设,与全市22个乡镇、156个自然村、2.8万农户签订了种植协议,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在涉及基地建设的乡镇分别建立了技术辅导站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向农户传授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新品种。由于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基地农户的收购价格又高于普通农户收购价格的20%,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户种植酸枣的积极性。酸枣基地不仅大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其种植收益也非常可观,使当地农民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他们靠小酸枣走上了致富路,过上小康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扩大酸枣基地的建设,原本荒芜的秃山和丘陵加强了植被,保持了环境的净化防止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长远的社会效益,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同时,果奶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使蓝猫集团成为遵化市唯一一家鲜奶加工和鲜奶消费企业,每天加工鲜奶近百吨,惠及奶牛养殖户8500户。除此之外,在水果种植比较集中的21个乡镇建设了5万吨水果种植基地,带动农户5000户,户年增收7000元。为了从组织上确保基地运行的稳定性、长期性和有效性,蓝猫集团从资源上保证基地建设的顺利发展,一是从资金上保证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2%作为基地发展基金。二是从人才资源上保证通过与科研单位、涉农大专院校联合,加之集团研发人员组建350人专、兼职技术研发队伍,保证了农民种植、养殖的技术服务。三是建立了由公司和基地农户代表及乡镇干部共同组成的基地管理委员会,从组
织上确保基地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酸枣、水果种植基地的建设,使蓝猫集团大幅度提高了产业化组织程度,综合带动农户4.5万户,为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带动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酸枣基地的建设、酸枣产量的增收也解决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原料不足的问题,奠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真正形成了农业产业链,形成了农企双赢共生的产业化经营。
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蓝猫集团在企业快速发展时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企业资金支撑力度不够。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仅仅依靠企业良性循环、良性经营所取得的效益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市场的开发、产品的研发、品牌提升随之带来的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缺口,企业深感融资的难度太大。尽管企业也得到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但只是建设资金的一部分,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所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重重困难,蓝猫集团保持困难面前的清醒头脑,在危机中接受挑战、寻找机遇。一是坚定不移的实施“把小酸枣做成大市场,培育大品牌,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战略,推出野生、绿色、环保概念,打造中国野生第一品牌。二是依靠国家政策扶植,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实力。2008年底投产的酸枣提汁车间、2009年2月投产的易拉罐生产线已成为蓝猫集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三
是重新进行的产品定位、卖点提炼,整合了产品线,统一VI形象,加大广告投成和终端拉动,使产品销售量大幅度提高,在利润空间缩小的情况下,以量取胜。四是实行成本效益计件考核,把成本效益的观念贯穿生产经营之中,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同时也使职工收入在2009年的大环境下不降反升。五是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顾客满意的产品扩大企业销售,从原料把关一直到产品出厂,严格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执行,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万无一失。六是蓝猫集团依据饮品产业的特点,在营销模式上进行了大量创新,独立创立了具有蓝猫特色的直接开发终端、掌控终端,在终端上做强势品牌的复合直营体系,目前体系建设已经完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9年,蓝猫集团虽然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是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打造,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大限度消化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年销售收入达到
万元,实现利税万元。通过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产品品种的迅速增加、产品品牌的迅速提升、酸枣、鲜果基地的建设,把蓝猫集团打造成多元化、多品种、跨行业发展的企业集团,争取企业规模、综合实力进入同行业十强之列。
四、企业下一步打算
一是分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蓝猫集团30万吨果汁、果奶项目已经获国家批准,随着此项目的投资实施,同时扩大配套的酸枣基地和鲜果种植基地的建设,到2013年使企业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二是积极谋划蓝猫集团的企业上市工作,争取在三年内企业上市成功。三是精心打造培育蓝猫饮品的知名品牌,使蓝猫成为中国野生第一品牌。四是构建并形成覆盖全国的完善、顺畅的市场复合型营销网络,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五是在2013年完成华中、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生产基地的建设。六是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酸枣研发中心作用,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实施现有储备产品酸枣干红、酸枣仁露、酸枣咖啡、酸枣酪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试产、投产,由目前产品的100个品种增加到300个品种。七是立足于企业管理的创新和具有蓝猫特色的企业文化的打造,努力做大做强蓝猫的百年基业。
第三篇:蔬菜基地汇报
炉竹村大棚果蔬基地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感谢大家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今天炉竹村的“品蔬大会”,首先我谨代表禾青镇党委、政府和3.2万禾青人民对各位领导、朋友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下面,我就炉竹村果蔬基地建设情况向大家做一个简单汇报,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炉竹村位于我镇东部,该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外接沙禾公路,内通资江河,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果蔬基地发展优势。全村共有13个居民小组1897人,2009年全体村民通过“四议两公开”开始发展温室大棚无公害果蔬,由苏公中等9人从本村村民手中集中租赁土地共同承包经营建设,土地租赁期为10年,预计总投资400万元,基地建设分三期进行,共建面积300余亩。已于2010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100余亩,投资额80万元,建成大棚20余个,大棚长度60至70米,棚内面积共计7000多平方米。
经过两年发展,无公害果蔬已成为我镇一大特色产业,按照“春季大棚菜、夏季大田菜、秋季多样菜、冬季暖棚菜”互相衔接、搭配生产、四季常鲜的发展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为手段,以扩大面积规模和提高单产为突破口,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果蔬种植规模、水平和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目前该果蔬基地已完成二期建设,总投资200余万元,共建成大棚20余个,棚内总面积200余亩,年产时鲜优质无公害果蔬8万公斤,年创产值16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1200元。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绿色食品标准,主要品种西瓜、香瓜、芦笋、西红柿和黄瓜,广受消费者欢迎和喜爱,盛产期间甚至吸引了相邻兄弟乡镇乃至广大市民朋友的现场采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结两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炉竹村绿色果蔬基地的建设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和**副市长多次亲临炉竹开现场办公会为炉竹果蔬基地筹集项目资金,并指定市国税局为项目重点扶植单位,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到位。
二是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市国税局**局长支持了10多万元。这两年,炉竹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90余万元完成了蓄水水塘两口,化粪池10个,渠道200余米、山泉饮水水井1口、蓄水池一个,建设了工作房3间、田间工作道100多米,完成砂石路面250米,新建13千瓦电灌站,铺设400米主水管,管道分别进入大棚菜地。
三是种植技术得到大力支持。尤其是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卢志树同志为我们炉竹的果蔬基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两年,他为我们果蔬基地积极引进了10个新品种,大力推广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配方施肥、大棚多层覆盖栽培等新技术新设施达10余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5期,受训农民达50多人次,印发资料500余份;积极推动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发展等等。炉竹果蔬基地的发展受益的不仅是炉竹村村民,更推动了我们整个禾青镇的果蔬产业发展,在炉竹果蔬基地的领引下,我镇禾兴、里福二村果蔬种植积极性迅猛增长。对此,我谨代表全镇人民向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近年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户对种植蔬菜还存在一些顾虑,思想观念还跟不上,市场意识不强,对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积极性不高,有观望态度;二是无公害蔬菜合作社在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运行上还不够灵活,合作社社员的认识还不高,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服务功能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不强,在带动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的作用还不大,特别是对市场的掌握和运用上还跟不上发展要求;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有待加强,而财政资金缺乏成为了瓶颈。
下一步我们将抓住建设发展中体现的不足,进一步加强科技引进和宣传,加强市场信息的追踪、引导和公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圆满地完成三期工程建设,力争三年后实现年产时鲜优质无公害果蔬16万公斤,年创产值3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2600元。
希望各位领导、各级部门和各位来宾对我镇的果蔬产业一如继往地给予大力支持,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宝贵意见。
谢谢!
第四篇: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汇报材料
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汇报材料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有机统一;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近年来,绍兴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的手段经营农业,以开放的思路拓展农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成效显著,势头好,也创造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初具。到20*年底止,全市特色农业面积达244.6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92个,面积100多万亩。20*年茶叶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产值达13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6.8%。目前全市已拥有300多个特色专业村、34个专业乡和13个全国特色之乡,特色优势产业块状日益明显。如诸暨市珍珠产业,养殖遍布全国10多个省,总面积已达38万亩,年产珍珠70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0%。
二是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企业1110家,20*年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实现利润12.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家,其中亿元以上达41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经营等形式,联结农户172.6万户,联结基地736.5万亩。
三是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全市正在建设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累计总投资达29.85亿元,建成投产企业达97家。其中投产的97家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60.8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32.1%,集聚效应初现。自去年以来,为进一步解决农产品受加工“瓶颈”制约,缓解要素制约,全市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抢抓机遇,积极做好新一轮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调查,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意向扩容面积近3420亩,计划投资近20亿元,其中已落实征地1325.1亩,意向入园企业达30家。如嵊州市通过创建一批名茶加工集聚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不完全统计,贵门、谷来等乡镇相继建了32家名茶加工集聚区,有600多户茶农进入集聚区。
四是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坚持“四外并举”,着力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还有500多家企业在全国设立4000多个农产品销售中心,其中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在日本、美国、摩洛哥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销分公司和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到20*年底止,全市农产品外贸供货值达6亿美元以上,其中自营出口达3.23亿美元,农业外向度35%左右。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做法
1、创新理念,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产业化经营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快。自19*年代未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手段经营农业,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高效生态农业,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政策引导下,掀起了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的热潮。大量工商业主涉足农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队伍,提升了农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将工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经营理念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市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有41家。这41家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多由工商企业直接投资或通过引进外来资本改造传统产业而实现。近年来工商资本投资又将生物高科技企业、种子种苗业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战略投资的重点。从调查情况看,该市21家重点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其中有一半以上为工商企业投资兴办的。如绍兴市中亚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是由一家建筑企业投资5000多万元创办起来的水产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中心现有工厂化养鳖基地70多亩,年产商品鳖100万只,产值5000多万元。公司所属的绍兴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是全国两家中华鳖原种场之一,目前该公司被评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不仅是为农业注入资本金,更重要的是为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实施强龙工程,抓龙头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绍兴市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认定和扶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19家,市级92家。11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116.9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1.8%,其中21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包括2家批发市场)实现销售收入45.6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4.1%。如国家级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叶有限公司,在浙江嵊州、江西、福建、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直接或间接联结基地8万亩,联系茶农6万户。目前嵊州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235家茶叶加工企业群,年加工、出口茶叶10万吨左右,出口创汇额达1.5亿美元。
3、搭建平台,创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把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充分发挥园区建设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积极探索集约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如浙江丰岛实业集团投资2.2亿元,在新昌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兴建了“丰岛农产品加工园”,主要生产橙汁、西柚汁、白葡萄汁等饮料。丰岛农产品加工园的建成投产,对新昌水果、蔬菜种植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明显带动作用。目前集团已形成拥有12个子公司,联结农户8万多户,联结基地28万亩,年销售农产品达6.74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还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最多时日用农民工达1万人。丰岛集团计划到XX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60亿元,要在水果罐头、鲜切花、杨桐柃木等三个产品上力争全国第一。
4、实施走出去战略,抓“四外并举”,农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是基地建出去。绍兴市农业外拓工作起步始于上世纪*年代初,到*年代中后期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了“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农业发展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发挥资金、技术、产业等优势,走出市外、省外、境外发展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外拓从当年的杭州西湖捕捞承包到目前江西军山湖、xq博斯腾湖水面承包,从周边地区的茶园经营到跨国森林经营等。目前全市有2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外建农业基地711万亩,去年实现外拓农业产值29.6亿元,在市外基本形成了茶叶等五大原料基地。二是市场拓出去。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实施农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加大对外向型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新产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农业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三是资金引进来。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视大项目和高技术含量项目的引进,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如珍珠产业是绍兴市传统优势产业,近三年来,共引进外资近5000万美元,新上项目40多只,新办企业19家,其中境外新创办企业5家。外资的引进和利用,较好地解决了珍珠业投入不足的问题,珍珠深加工项目、普通珠的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珍珠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目前全市珍珠农业龙头企业达500多家,诸暨的珍珠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市场,并正在着力打造国际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珍珠产业已经成长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5、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一是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创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加大投改投入,创办农业研发机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化项目示范,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能力。据对全市12家规模型农业科技企业调查,20*年12家农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投资总额为7325万元,是XX年投入3633万元的1.16倍;是20*年投入5325万元的1.38倍。随着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些自主研发的专利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如浙江长生鸟药业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出全球首创的纯物理纳米珍珠粉制备技术。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正积极打造国际生物质降解塑料专业生产科研基地,研究开发的生物质降解材料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二是积极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应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农业,开发新兴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全市积极实施了“淡水鱼综合利用加工”、“出口有机茶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纳米珍珠粉研究”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60多项,自主研发出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的新产品。如浙江金大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从生猪屠宰副产品中开发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肝素钠、胰岛素。这些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三是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近年来,绍兴市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到目前,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82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22只、绿色食品55只、有机茶36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只,浙江名牌产品35只,市级农业名牌产品81只,中国驰名商标7只,省级著名商标33只、市级著名商标127只,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6、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产业化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创新组织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实行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创办,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84家,入社社员1.9万人,带动农户25万户,联结基地面积(包括外拓基地)1*万亩。2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推销农产品15亿元,带动当地农业产值25亿元,农民从参加合作社中增收3194万元。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到20*年底止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耕地)65万亩,流转面积占到总耕地承包土地面积的30%;全市10亩以上大户近2万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万亩。三是创新服务机制,营造产业化经营良好氛围。为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绍兴市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参与、银行合作、市场运作”方式,共组建6家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74亿元,到目前止,累计为196家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殖大户提供担保贷款70981万元,有效地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集约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意见。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产业化经营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绍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存在如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初加工农产品多、精深加工农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主导产业发展还应加快。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导产业发展,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市各地根据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相应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但总体上看,主导产业发展仍存在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雷同、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以及扶持力度还不够等问题,特色优势、区域优势的做的还很不够,特色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少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
2、农业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该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总体上规模不小,但其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够强。从资产规模上看,全市1110家农业龙头企业,以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居多,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从销售情况看,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平均销售收入不足XX万元,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近年来有了大幅增加也仅为41家,目前尚未一家超过10亿元。
3、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近年来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农民的期望,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全市368家合作社带动农户数占全市总农户数的比例仅为22.7%,全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产值还仅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0%。由合作社创建品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建设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等项目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所占的比例还不高。
4、农产品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近年来,绍兴市农产品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方面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明显成效。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内销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本省和上海市场。另外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区域性、全国性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尚处发展之中,现有的农产品市场辐射半径较小,集聚能力有限。从出口市场来看,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20*年出口到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占全市出口额的80%左右。出口品种的结构也较为单一,以茶叶、果蔬、竹木、珍珠、生猪、羽毛羽绒为主,除茶叶、珍珠外在行业内所占的份额较少,且大多以原料和半成品、粗制品出口较多,终端产品和精加工品较少,产品档次不高,制约着国际市场的拓展。
5、制约产业化经营因素仍较多。近年来气候异常,灾害频繁发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苏丹红”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正面临自然、市场、疫情等多重风险。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土地紧缺、资金紧缺、能源紧缺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宏观调整带来的要素制约将直接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建议
1、加快特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条件。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政发〔20*〕17号文件精神,按照“7+1”高效生态农业工作体系,围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做大做强茶叶、生猪、蔬菜、花卉、麻鸭、珍珠、长毛兔、名果、特种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投资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2、育大育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一要培育、催生龙头企业。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积极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绍兴市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工扶农、以工促农,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收更多外来资金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该市农业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产销合作关系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四要加强规范管理。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培训,提高经营者队伍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
3、继续实施“开放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继续深化实施“开放兴农”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提升外拓基地。要围绕“巩固、提高、完善、稳定”这一主题,规范运作,不断完善外拓基地承包合同及承包方式,在继续推进外建基地数量增长的同时,要更多地重视基地产出能力的提高和效益的改善,加快基地结构调整和投入力度,加强基地经营管理,抓好标准化生产,实现外建基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和优质化,推进农业外拓基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省外、境外兴办农业企业,特别是到国外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和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把境外资源开发和市内出口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走出去”的内涵。二是努力开辟国际市场。积极采用多种有效方式,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继续巩固现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开拓具有前景的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形成合理、有层次、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格局,逐步扩大绍兴市农产品出口份额和国际市场覆盖面。三是积极开拓市场。要继续按照“设窗口、进超市、办展销、强品牌”的总体要求,创新营销理念,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市外、省外的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窗口,开设销售中心,建立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流通窗口,努力扩大市场空间。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引进代理、配送、拍卖、期货和电子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合作社法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争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合作社项目建设,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发挥农业部门在指导和管理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的组织体系优势,加强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通过在合作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构建公共植保体系等项目,把合作社制度引入到农业生产各领域和各环节,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基地农户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能力。要积极引导合作社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创建和营销品牌,指导合作社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加强对社员的培训,帮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
5、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快农业标准制订,特别是主导产业如茶叶、珍珠、蔬菜、水产等优势出口农产品,要按国际市场标准的要求,制定发布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健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二是要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创牌意识,注重品牌运作,积极开展各类认证和品牌展示、推广工作,努力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特别是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提高绍兴市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haccp、gap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信誉。同时要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做好品牌的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要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有检测中心、产地有检测站、加工企业和市场有自绍兴检测点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及农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6、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科技进步是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科技创新,发展高新科技,才能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改投入,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和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更新,要给予一定贴息扶持。二是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要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开发和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保证企业用于研发的经费逐年有适当增长。积极开发“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提高其附加值。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产研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各类科研机构,集中各类科研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7、进一步强化以投入为重点的保障机制
建设现代农业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首先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支农责任。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鼓励农民、合作社、工商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深化乡镇农业事业站、所体制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要落实政府主体、经费保障、人员聘用、服务报酬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等工作,使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得到调动,农民迫切要求的服务切实得到落实,政府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切实得到加强。三是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强完善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同时要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农户因灾减收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度。
第五篇:--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汇报材料
加强领导
重点突破
努力开创昭阳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篇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有机统一;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根据市委2月15日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及座谈会精神,2月17日,**区委、政府在永丰镇召开专题办公会议,传达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产业化座谈会精神,农业产业化相关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2月27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了苹果、大蒜产业发展工作专题会议,启动了苹果、大蒜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现将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的手段经营农业,以开放的思路拓展农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成效显著,势头好。2月17日,**区委召开三届58次常委(扩大)会
议,研究农业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确定了发展壮大苹果、蔬菜、马铃薯、生猪四大优势产业。会议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大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生猪出栏100万头,全面完成全区3.82万亩水改旱工作;畜牧渔业总产值15万元,农业总产值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全区要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十二五”开局之年,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以农业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工作全面铺开,朝着农业总产值增长10%、粮食总产量增长5%、畜牧业总产值增长15%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的目标,高位推进,重点突破。
我们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主要是:
(一)创新粮食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两高一优样板扎实推进
在省、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区全面推进玉米套种马铃薯整建制推进为主、示范开展马铃薯整乡推进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产业发展工作。在青岗岭乡创办玉米套种马铃薯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区)核心样板3万亩,示范带动全区40万亩玉米套种马铃薯整建制推进;在**乡创办马铃薯地膜覆盖整乡推进示范区,以**为中心创建3万亩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高产样板,示范带动全区10万亩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推进工作。着力推广马铃薯—大蒜—白菜、甘蓝;白菜、甘蓝—大蒜—白菜、甘蓝等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模式,提高生产效益。截止5月31日,全区样板农业面积达56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特色基地4个。创建了区级以上粮食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高产核心样板9片,其中:在 2
***、**、**、**创建了4片玉米生物多样性高产区级以上示范样板,在**、***、***、**、***创建了5片马铃薯高产区级以上示范样板。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特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一是扩大苹果种植面积7万亩。区委2月27日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苹果产业发展工作的意见》(昭区发〔2011〕7号)文件,决定2011年在13个乡镇(办事处)新植苹果7万亩,现已完成苹果新植16288亩。二是种植大蒜1万亩。区委2月27日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大蒜产业发展工作的意见》(*区发〔2011〕8号)文件,决定2011年在12个乡镇(办事处)建设大蒜基地1万亩。截止5月31日,1万亩大蒜基地地块已规划落实,先种植马铃薯或蔬菜,待7-8月收获后再按照节令种植大蒜。三是马铃薯产业发展实现技术新突破。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壮大马铃薯产业,今年大规模推广地膜马铃薯10万亩,重点放在山区,每亩补助地膜40元,力争使地膜马铃薯亩产达2000公斤以上,亩增产500公斤,预计全区增产鲜薯5万吨,增加产值8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20元。全区一共完成马铃薯种植48.01万亩,其中:马铃薯高产高淀粉基地建设12万亩,推广种植地膜马铃薯10万亩,为山区群众增产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四是特色产业开发模式实现新突破。今年上半年,实施冬早无公害蔬菜开发0.5万亩,经济效益极为显著,为大面种植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其中在**水稻田开发甜脆水果豌豆2000亩,在乐居水稻田开发早春马铃薯280亩,在***推广莲藕种植760亩。特色产业模式的示范探索,为农民增 3
产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扶持力度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依托现代农业生猪养殖项目带动,实施规模化养殖场建设,2007年至2010年连续四年争取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争取中央投资830万元扶持38个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猪舍标准化改造、沼气及污水处理设施、水、电、路及防疫设施建设,同时建立了4个商品猪基地村,新建11个标准化生猪人工授精站点,推进现代生猪养殖基地发展。2010年申报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投资165万元,建设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9个标准化养殖场,10月底将建成投入使用。165户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已投入生产,带动了生猪产业的发展。
中央财政支持500万元的现代农业发展肉牛产业项目在青岗岭乡实施的扶持发展肉牛养殖示范户(场)409户,规模化肉牛养殖场1个,新建标准化牛舍21400平方米,种植饲草料2600亩,建设青贮窖4130立方米,购置饲草料机械80套,沼气池409口,培训2500人次。目前,整个项目建设进入扫尾阶段,即将投入使用,示范引导肉牛产业的发展。
(四)涉农企业健康发展,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区培育涉农企业49家,同比去年新增1家,规模的以上企业2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4家,同比新增9家。1-6月,**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加工各种农产品6073吨,同比增加709吨,实现产值7110万元、销售收入达10387万元,分别同比增加1598万元、4
3819.1万元。截止2011年6月,据统计24家上规模的企业销售收入达11277万元,同比去年7755万元增加3522万元,增长45.4%。*****、*****、*****、****等省、市级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经营等形式,联结农户6万余户,联结基地6.3万亩。
(五)高标准改造中低产田地,改善产业化经营基础条件 今年上半年,继续扫尾2010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共整合资金11431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地9.12万亩,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2.6万亩。完成小型水利工程10件,修建沟渠110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14座;机耕路109公里;管网24件,长511公里;水池59个,总容量67793立方米;提灌站1座,装机640千瓦;倒虹吸5件,长18.5公里;取水坝4座;修建桥梁2座,现已全面投入使用。完成水改旱2300亩,占全年改造任务的28.9%,后续改造任务待水稻收割后,全面完成改造,新植苹果和大蒜。同时,**区上报2011中低产田地改造计划6.1万亩,超市政府下达任务1.76万亩,预计整合项目资金7471万元,着力在***乡(***村)、***乡(***村和***村)、***乡(坪**村、***村、***村)三个乡镇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苹果、大蒜标准化示范园。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
(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势推进,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项目着力培植玉米、马铃薯、蔬菜、生猪4个主导产业,培育千亩连片的10个产业示 5
范基地,100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农户发展优势产业。由于建设成效显著,农业部新增投资120万元新建**乡、**乡、**乡、**乡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完善仪器设备。目前,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土建工程已基本实施结束,进入设施设备购置审批采购阶段。通过示范县项目建设,争取农业部投资,在2014年前完成全区20个乡镇(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重建工作,改善基层乡镇农业技术站所办公设施,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经验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加大投入
一是加强领导,高位推进。今年,**区委四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农业工作,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原纪委书记***为指挥长、副区长***为副指挥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苹果产业发展指挥部;以副区长***为指挥长,农业局长***为副指挥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大蒜产业发展指挥部。同时,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原纪委书记**为组长的粮食生物多样性高产示范样板建设领导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工作组、专家指导组和技术执行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保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春耕生产等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是配套政策,加大投入。**区委2月份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苹果产业发展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大蒜产业发展工作的意见》两个产业扶持文件,区政府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明确了新植苹果每亩补助农户苗木费100元,连片种植100亩,给予贷款贴息3年;新植大蒜每亩补助农 6
户籽种费500元,连片种植50亩,贷款贴息1年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拨付了400余万元专项经费投入粮食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和10万亩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培植。
我区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春耕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区级领导挂钩乡镇负责制、目标责任制、技术人员科技承包制和绩效考核制,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指导到田,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定期通报工程进度,及时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督促后进。
(二)创新理念,引导项目资本投入
自2000年以来,**区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手段经营农业,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高效生态农业,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政策引导下,掀起了社会资本投资效益农业的热潮。大量工商业主涉足农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队伍,提升了农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将工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经营理念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我们积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项目申报工作,紧紧抓住蔬菜、马铃薯、生猪、苹果列入全省优势产业的发展机遇,到目前已组织申报了蔬菜、马铃薯、生猪三个产业省级“十优十强”、苹果“百县百园”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现代蔬菜产业、生猪产业,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认真做好项目对接,抓好项目前期准备的各项工作,争取扶持发展壮大四大优势产业。目前全区销售收入超千万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7家。近年来社会资本投资又将生物高科技企业、种子种苗业及休闲观 7
光农业作为战略投资的重点。***饲料、***农庄和***种业等效益农业,不仅是为农业注入资本金,更重要的是为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实施强龙工程,抓龙头培育,增强带动能力。近年来,**区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认定和扶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9家,其中省级9家,市级24家。据统计,1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7519万元,占全区上规模以上的24家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站66.7%,其中9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516万元,占全区上规模的24家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57.8%。如市级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有限公司,在**区**乡带动160余户农户发展蛋鸡养殖17.7万只,直接或间接联结基地1.2万亩,联系养殖户和种植户300多户。目前我区已形成了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14家加工企业群,加工、出口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达510万美元。
(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科技创新
一是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创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区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加大投改投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化项目示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些自主研发的专利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8
如**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和**有限公司等涉农企业,选用**本地出产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新技术开发出***苹果浓缩汁、****天麻醒脑胶囊、***淀粉等新产品。全区各地积极应用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农业,开发新兴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既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产业化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创新组织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年来,全区各地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实行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创办,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目前,全区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入社社员4520人,带动农户5000余户,联结基地面积(包括外拓基地)2.6万亩。二是创新服务机制,营造产业化经营良好氛围。积极争取小额到户贷款、农民工“贷免扶补”创业贷款,为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区牵头多家商业银行,到目前止,累计为15家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殖大户提供担保贷款7000多万元,有效地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存在如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初加工农产品多、精深加工农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主导产业发展还应加快。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导产业发展,省、市专门出台关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 9
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区各地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相应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但总体上看,主导产业发展仍存在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雷同、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以及扶持力度还不够等问题,特色优势、区域优势的文章做的还很不够,特色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少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
(二)农业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该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已取得长足的发展,总体上规模不小,但其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够强。从资产规模上看,全区49家农业龙头企业,以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居多,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从销售情况看,2010年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年平均销售收入为1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企业近年来有了大幅增加也仅为17家,目前尚未一家超亿元。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近年来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农民的期望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全区29家合作社带动农户数占全区总农户数的比例仅为3.1%,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超过300户的仅有**专业合作社一家;由合作社创建品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建设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等项目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所占的比例还不高。
(四)制约产业化经营因素仍较多。近年来,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土地紧缺、资金紧缺、能源紧缺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宏观调整带来的要素制约将直接影响 10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另外,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科技支撑不足,低产面积较大;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功能弱;品牌创建力度不够,品牌效应不显著;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人员十分紧缺,土地流转难度大等问题也是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建议和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特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条件。下步工作中,我区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围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做大做强马铃薯、苹果、烤烟、生猪、蔬菜等主导产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投资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要着力建设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和积极组织大蒜籽种,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一是以本地具有育苗资质的企业为依托,建立300亩育苗基地,繁育300万优质苗木,满足5万亩新植果园用苗供给,品种以现有的早、中熟品种为主,对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二是立足本地自调大蒜籽种,引进企业调入少量籽种试种观察,确保8月底全部就位;同时探索与调种企业建立挂钩合作销售蒜苔、蒜头的机制。
(二)育大育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一要培育、催生龙头企业。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积极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区有 11
更多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继续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效益农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工扶农、以工促农,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收更多外来资金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促进该市农业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产销合作关系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四要加强规范管理。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培训,提高经营者队伍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合作社法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争取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合作社项目建设,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发挥农业部门在指导和管理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的组织体系优势,加强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通过在合作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构建公共植保体系等项目,把合作社制度引入到农业生产各领域和各环节,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基地农户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 12
带动能力。要积极引导合作社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创建和营销品牌,指导合作社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加强对社员的培训,帮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
(四)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步伐,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快农业标准制订,特别是主导产业如马铃薯、苹果、烤烟、蔬菜等优势农产品,要按市场标准的要求,制定发布一系列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健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二是要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创牌意识,注重品牌运作,积极开展各类认证和品牌展示、推广工作,努力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特别是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提高**区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haccp、gap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信誉。同时要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要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级检测中心、加工企业和市场检测点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 13
安全例行监测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科技进步是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科技创新,发展高新科技,才能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改投入,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和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更新,要给予一定贴息扶持。二是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要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开发和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保证企业用于研发的经费逐年有适当增长。积极开发“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提高其附加值。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产研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各类科研机构,集中各类科研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六)进一步强化以投入为重点的保障机制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以投入为重点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首先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支农责任。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鼓励 14
农民、合作社、工商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深化乡镇农科站体制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要落实政府主体、经费保障、人员聘用、服务报酬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等工作,使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得到调动,农民迫切要求的服务切实得到落实,政府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切实得到加强。三是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强完善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要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同时要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农户因灾减收的经济损失补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