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市场流通发展研讨会发言材料5篇

时间:2019-05-13 10:1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产品市场流通发展研讨会发言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产品市场流通发展研讨会发言材料》。

第一篇:农产品市场流通发展研讨会发言材料

农产品市场流通发展研讨会发言材料 新形势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质量安全问题就倍受社会关注,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

一、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运输到贸易,农产品质量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一定要从根本上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下面,结合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冷链物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以下汇报: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后重新流入市场

我市场在检验检测方面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建设了检验检测中心,但因没有行政执法权,只能将不合格农产品强行退市,但是这部分不能在本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就又流向他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对策建议:一是要把好市场准入关和产地准出关。凡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要有明确来源手续和有效质量检验凭证,未经检测的农产品或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不能入市交易,要及时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凡经监管机构检测的不合格农产品,要予以公示,给予处罚。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规的立法进程,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三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因工作不力导致重大急性中毒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2、检测经费不足

检测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我市场每天抽样200多个,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免费检验检测。在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很多先进设备的成本较高,需要的检测环境、水电用量、化学试剂以及其他仪器等较多,目前我们的检测范围有限。检测经费的不足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品种受限制。为保证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要加大对检测机构的资金投入,建议政府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定出强有力的政策,从检测设备的投入、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投入等给予扶持。

3、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水平,提高农产品安全标准。近年来由于缺少工业和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应监管,以及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不规范的施用,造成了农田土壤、灌溉水、农区大气在内的农产品产地环境立体交叉污染。建议从健全“地方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落实各地、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从源头抓起,从蔬菜生长期开始检测。健全农产品“身份证”制度,实行标识条码销售,使农产品得到可追溯。

4、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农产品生产环节多、链条长,生产者和经营者很难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来生产和经营,急需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议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动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两个领域,完善、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对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人记录。同时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增强消费者健康意识。二要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向菜农灌输如何喷洒农药、如何使用化肥、如何防止病虫害等知识。质量安全监测部门要对消费者负责,见到违规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曝光,并联合管理部门予以打击。

二、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

近年来,由于物流环境的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对于饮食品质和安全的更高要求带来了冷链物流的巨大市场需求。

1、由于鲜活农产品消费日益集中,生产和消费区域的集中化,导致了长距离、大范围、多品种产品的流通,比重也进一步提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快传统渠道流通创新步伐,以资本运作为核心,加速全国范围资源整合,加快功能性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供应链管理、金融等多功能的平台)。在具有区位、定价、信息、物流等优势的批发市场,逐渐形成资源配置中心。

2、批发市场不仅仅是局限于大宗产品的集散,同时也向生产环节进行延伸,和很多生产基地进行协作。建议相关部门鼓励企业建设分拣、加工、配送、零售网点等配套设施,向下游环节延伸。

3、在传统流通渠道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快新兴流通方式。鼓励农产品市场等传统行业加快电子商务建设,接触快递、物流公司加快农产品运输速度,降低流通成本。

4、农产品仓储和物流成本高,回收期长,好多企业和种植户无力投资或不愿意投资,建议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扶持,从仓储、运输方面给予扶持,近一步鼓励企业和经销商加大保鲜库建设,保证农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

第二篇: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

农产品流通调查报告

一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农产品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越发突出,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入流通领域。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成为除了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意识影响广泛,而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作用认识不足,更没有形成农产品物流完整的体系框架。农产品物流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物流的理论探讨严重匮乏。本文在界定农产品物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农产品物流的意义,针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中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本报告结合全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形势从黄岛区农产品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主要农产品及流通现状、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及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和今后流通发展对策及建议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二、农产品市场现状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当季和反季节农产品品种丰富,价值13亿多消费人口和出口贸易等需求,迫使我国农产品流通和物流要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所以农产品在流通方面就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全国性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的大物流支持了农产品的大流通、大消费,进而促进了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大生产。不同的农产品的全国性物流已成为我国鲜活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动力。

2、区域性农产品物流模式,这是相对于全国性物流模式而言的,是建立在区域型流通模式发展需求之上的。其主要特点是(1)品种多,二数量相对较少,即一车装多品的概率较多;(2)多有产地市场向区域型中转市场集中,然后再向区域型消费市场配送;(3)除本区域农产品物流外,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跨区域市场的农产品,通过区域型中转市场,再实现区域内物流或配送;(4)受运输距离、区域间农产品流通竞争、物流服务半径的商业竞争环境及农产品流通成本等条件制约。

3、中转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可在中转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需要重新包装、整理、加工、集货的农产品进行相应的流通流通加工。目前我国最大的中转型农产品物流市场是山东寿光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这类市场物流的主要特点是将运达的单品种整车产品进行交易后,再根据不同方面的需求卸货、选别、充货、整理、包装后,重新装车,形成少批量、多品种的中转型运输配送,其所用工具以大型货车为主。

(二)黄岛区农产品流通现状 配送情况

青岛和田食品有限公司黄岛冷库2007年4月建成,位于青岛港前湾港(国际航班主码头)5公里,距火车站7公里,公路连接青岛胶州湾高速、同三高速、滨海大道、204国道等主要交通干道,为广大客户节省了大量的陆路运输费用。冷库容积1万吨,加工车间按照2006年欧盟水产品加工要求标准设计、建造标准,加工车间面积1800平方米,厂区面积16426平方米。交通便利、物流畅通、非常适合冷冻水产品,肉食品以及蔬菜的加工和储存、物流,更为进料加工及出口企业节省相当可观的运输费用。冷库的建立有力的促进了黄岛区农产品批发销售的发展。

2、产品批发市场

我区批发市场主要有两个:扒山集市场、辛安集市场。两个市场地理位置处于人员密集区域,交通便利,农产品的年交易量占整个黄岛区总交易量的50%。

三 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量大面广,其自然分布的区域性与消费需求的全国性以及国际形势是现阶段农产品物流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几个问题,它们也是黄岛区所亟需解决的困境。技术落后

农产品物流组织有多种形式,共同组织着我国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但农产品物流技术明显落后。

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方面。

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导致农产品在途时间长,运输损耗大,鲜活度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3 农产品生产物流方面。

除少量企业化生产物流量较大外,大多由个体农户生产或从事,每户承包土地不多,耕种或养殖物流量小。

农业供应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的主体方面。

主体繁多,包括供销系统、粮食系统、农业系统农产品市场及其它农业物流主体,市场秩序较乱,整体上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培育状况不容乐观。5 农产品运输、仓储及装卸方面。

运输设备和技术滞后,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特种仓库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的现象相当突出。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巷道堆垛起重机等装卸设备数量极其有限。6.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

物流资源丰富,但农产品物流相关的部门行业条块分割严重,致使资源难以整合,其结果是农产品物流企业数量供过于求,但服务质量又满足不了市场需要。7 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布局方面。农产品市场培育滞后,远不能适应当今供求质量提高的新阶段需要。具体说来,结构不合理,城乡农贸市场多,无效物流比例惊人,给城镇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造成了巨大压力;批发市场不足,生鲜连锁经营超市太少;缺乏综合服务功能,拥有储藏、加工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的市场为数不多,交易方式落后,网上成交、电子结算卡的运用仍处于试用阶段;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和布局存在着不尊重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现象,市场应有的功能难以释放。8 农产品物流需求市场方面。

农产品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但专业化物流服务理念滞后,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表示怀疑,担心产品安全,自营物流比例过高,物流非合理化状况突出,物流发展面临市场需求约束。9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产品质量低、加工及保鲜技术落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和缺乏品质检验手段及食品安全保证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10 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对“禽流感”型的公共卫生事件给农产品物流造成的影响和由此引致的“物流中止”或“逆向物流”认识不够,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四 改善农产品物流的建议分析 1 针对全国农产品问题的对策

(1)提高农民素质,增强现代物流意识。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应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2)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和便利与否,因而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发展物流业的基本要求。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3)打造现代农产品SCM模式。

农产品供应链包括从育苗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废弃物回收等所有流程,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标准化等因素影响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市场信息指导+种业公司+农业科技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食品安全认证与标准化”模式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该环节一般可分为产前物流、产中物流和产后收获物流三个阶段。“信息指导+种业公司+农业科技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是打造农产品供应链的前提,应鼓励农民成立生产协作小组,尝试实施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将区域内的农作物耕作、田间管理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存储等作业形成的物流统筹由共同机制运作,引入HACCP和ISO14000系列标准等认证,确保食品安全,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链。

(4)政府应为改善农产品物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在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并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在政策法规方面提供保障,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的进程,健全行业法规,加大管理力度,保持适度竞争,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5)协助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各种形式物流组织实体。

物流企业和组织是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的关键环节,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尽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物流组织。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内部各环节的整合优化,积极引进和借鉴发达地区和国外物流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充分利用运输、商业企业在市场信息、销售网络和运销经营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组建自营物流企业。这也能充分实现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各产业链结合的更加紧密。同时,扶持农村营销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和自办购销组织,推进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鼓励各组织之间的联合,运用管理和信息技术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兴办第三方物流,使其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农业的生产。(6)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

整个物流链条上,技术的创新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因此,要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在生产上要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贯穿于产前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饲养等技术规程,到产后的加工、包装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为农业产出、产后各个环节的进行做好准备。还可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加强品牌推广和扩展,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形成一批农产品的强势品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畅通。二是要提高加工、包装技术。包装除具有保护功能和促销功能外,还是连接农产品市场利润和物流成本的结合点。因此,要在农产品的精加工和包装上狠下功夫,积极采用新型的保鲜技术,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三是要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要在抓好传统销售方式革新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鼓励龙头企业或销售公司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在沿海沿边口岸设立流通加工和销售网点、对外窗口,发展代理商,建立直销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积极运用拍卖、代理等现代交易方式。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消费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网上购买的比例会逐步增加,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7)加快对农产品物流专业人员培训。

物流教育体系应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为物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物流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才能保证物流业专业人才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一些物流专业应根据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加快对农产品物流专业人员培训,建立农产品物流教育培训中心。

(8)积极开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业。

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由于本身实力较弱、市场占有率较低、筹集资金能力差,组建自营物流组织,难免会回到“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组织形式,不仅巨额固定资产投入吃不消,即使设施完备,也会因农产品季节性生产造成在产品销售淡季大量设备闲置。再加上农产品自身特殊性决定的无论其在加工业、仓储业还是运输业都有着不同于工业产品的较高要求。而且,如果企业内部信息网络不完善或者管理能力不高,还会出现部门间难协调,不利于整个企业共同利益的获得,因而应鼓励农业加工企业、仓储业和运输公司等不同的独立组织进行联合,发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在农产品仓储业、加工业、运输公司、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商等各部门之间,形成表面上是各个独立的组织实体,而实际上却是由他们联合而成的一个以信息技术作为他们的桥梁和纽带的虚拟大组织。在这个大组织中,各个成员都能够得到管理和信息的共享。由于不同合作伙伴的合作目标是降低物流有关的成本并提高整个运营系统的效率,各成员之间可以集中精力开发其专门领域的潜力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又通过合作来降低整体的成本。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达到各相关部门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解决了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的农业资金长期短缺的问题。

(9)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开发。

农业最大利润领域是加工开发环节。在此应特别注意的是农产品的开发加工要多样化:一是从空间上看除了常见的品种外,多发展“名特稀”产品;二是从时间上看,多发展反季节农产品;三是对同种产品开发出多用途,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四是对同种产品分成不同的等级以适应不同的消费档次;五是要实现农产品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形成梯次开发。如小麦的一次加工成粉,二次加工成食品,相应下角料成饲料等,从而达到农产品的增值。(10)推进农产品流通国际化。

随着中国加入,国内市场将受到国际物流集团的分割和冲击。由于国内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应利用世贸组织协议,积极促进一些有条件的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外贸企业密切协作,借助于外资从事现代物流配送,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大市场”,进一步延伸物流链,增强核心能力,从而尽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对黄岛区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建议

(1)推动全区内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区域内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方面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新途径,缩小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发展从农田到餐桌的鲜活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民收入。

(2)规整农产品流通环节。首先,建立平价超市和商店,减少中间流通费用,让农民直接进入超市,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试点;其次,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在逐步规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农产品行业在本区基本处于微利状态。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性、价值易逝性等特点,过多的流通环节,将造成农产品损耗过高;最后,出台专门政策,依托开发区的有力态势,促进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3)价钱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和使用监管,建立可追溯系统。黄岛区的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散装上市,既无包装,也无标识,更没有商标,消费者无法辨认市场销售产品质量好坏,而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很难追究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所以建立可追溯系统,配备电子交易卡十分必要,这样可以跟踪产品从哪里来,批发到哪里去了,将品种、价格等信息存入档案,如果农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4)提高消费者质量意识,将理性消费和合理维权转移给政府,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

五 报告总结

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正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需要不断的经过调研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并不断进行改善。而作为开发区的黄岛,正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所以更要做好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完善的工作,改变农产品流通发展落后的面貌。

第三篇:农产品市场发展总报告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总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促进产销衔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引导生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联结亿万小规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并承担着农产品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和保障城镇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供应等方面,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和国情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中枢作用。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报告从理论政策演变和实践发展轨迹两个层面,对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特别是从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革发展的大致脉络入手,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探讨、阐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发展的历程

建国60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经历了艰苦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城乡集贸市场屡遭遏制取缔,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赖以孕育、生存的体制环境和物质基础。

1978年以前,我国农业长期实行以统购统销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表现为: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实行集体统一经营、集中劳动与按工分统一分配的人民公社制度;在农产品购销方式上实行统购派购、统一包销与分配供应的统购统销制度。加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影响下,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城乡集市贸易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批判和取缔,农民个体从事农产品长途运销被当作“投机倒把”予以打击。这一系列僵化的制度安排和“左”的政策严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越统越少、越少越统”的恶性循环,导致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和市场凋敝,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赖以孕育、生存的体制条件和物质基础。

统购统销制度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从农业中获取原始积累支持工业发展。这一制度安排,保证了国家从农民那里低价收购农产品,再以低价出售或分配给城镇居民消费和作为工业原料,以维持城市的低工资和工业原料低成本,使城市工业即使在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十分落后、运行机制僵化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超额利润,从而达到支持工业发展的目的。由于在农产品流 通领域长期实行国有商业企业和官办的供销合作社垄断经营,禁止农民从事农产品运销活动,导致农产品市场实际上处于关闭状态。广大农民在与市场隔绝的境况下,不是为出售商品获取更大收益而生产,而是不得不为完成计划任务而劳作。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生产体系,使广大农民既缺乏增加投入的外在激励,又缺少吸收利用先进技术、适应市场变化实行农业生产结构变革的动力和能力,造成了农业农村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供应短缺、品种单

一、质量低劣是农产品特别是“菜篮子”市场的主调,导致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三者都不满意。

(二)1978年至1984年,开放集市贸易以及“菜篮子”产品的产销体制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萌芽。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公报》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必须对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全会《公报》还强调: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这个《决定(草案)》第一次提出了“联产承包”的概念,指出在收入分配方式上,可以“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坚决纠正平均主义。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做出进一步调整改革,提出了被人们俗称 “可以、可以、也可以”的政策。即可以按定额记工分、按工分计酬;可以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酬,超产奖励;对少数边远山区和交通不便地区,也可以包产到户。中央《决定》还对农业生产经营方针作出调整,明确提出,“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实行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举,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即《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确认农村可以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农村实行“大包干”即“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自己的”分配政策后,客观上承认农民是独立的利益主体,这就为把农民培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启动农业市场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即“大包干”后,广大农民在发展粮食生产、吃饱肚子和完成国家下达的粮棉油交售任务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发展蔬菜、水果种植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等多种经营以增加收入。随着各类鲜活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怎样使大量农产品转变为商品、转变为农民的货币收入,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与市场上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猛烈冲击着原有的管制价格、国有商业独家经营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从1983、1984年开始,广州、西安、武汉等城市着手改革“菜篮子”产品沿续几十年的统购派购、统一包销和低价分配供应体制,率先放开了水产品和蔬菜的价格与经营。改革伊始,尽管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和城市居民在长期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非理性预期的影响,导致一段时期内“菜篮子”产品的价格涨幅较大。但正是由于这一改革矫正了农产品的价格扭曲,给出了真实市场需求和价格信号,迅速拉动了生产,从而使市场供应丰富和活跃起来,价格很快回落到大多数城市居民可以接受的价位上,政府用于购销环节的财政补贴大幅度下降、直至逐步取消补贴。这项改革很快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与认同,此后其余大中城市相继跟进,并扩展到肉类、禽蛋等所有“菜篮子”产品。

农村实行“大包干”与“菜篮子”产品产销体制改革相结合,促进城乡集贸市场的迅速恢复与发展繁荣,促进农产品商品总量、品种大幅度增长,促进各类农产品生产专业户、运销专业户大量涌现和流通范围扩大,促进部分农产品交易方式从传统集贸市场的自产自销为主向长途贩运、批量经营转变。从而,适应农产品集散和大宗交易的批发市场在一些集贸市场基础上孕育产生。

农村改革带来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农业生产的高增长。1978-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从30475万吨增加到40730万吨,增长33.7%;棉花总产量从216.7万吨增加到625.8万吨,增长1.89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三)1985年至1991年,国家全面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蓬勃兴起与发展。

1984年全国农业大丰收之后,部分地区出现了卖粮难、卖棉难,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于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合同定购或市场收购。决定对粮食、油料实行合同定购,棉花仍由国家统一定价。完成定购任务以外的粮食、油料,以及其余各类农产品,放开价格与经营,实行市场自由购销。

与此同时,按照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部署和要求,破除那种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发挥计划与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

城乡经济改革联动与市场开放,不仅促进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城乡集贸市场的活跃繁荣,而且带动农产品批发市场蓬勃兴起与发展。特别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牵头在全国组织实施以稳定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实现增收致富为目标的“菜篮子工程”,明确要求各地大力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据国家工商部门统计,1986年至1991年6年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由892个增加到1509个,增长69.2%;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总额由28.35亿元增加到153.09亿元,增长4.4倍;平均每个批发市场年成交额由317.8万元增加到1014.5万元,增长2.19倍。

(四)1992年至2000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快速发展,以批发市场为中枢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从1992年起,在理论政策的引导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拉动下,农产品批发市场得到了快速 发展。

在理论政策及立法方面,国家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造了良好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他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科学论断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与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观念,告诫人们不再把市场、市场经济视为禁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强调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的,是在机制和法制上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实施宏观调控也要通过市场,运用市场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强调“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级市场,重点在集散地发展区域性或全国性批发市场。”

上述可以看出,把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市场包括批发市场作为加强农业建设、加快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既是农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理论政策体系的重大创新。

在发展实践方面,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1992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带动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对肉、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菜篮子”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增长,稳定居民“菜篮子”市场供应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农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迅速崛起。这样,就从消费需求和产品供给两个方面,直接拉动了城市销地批发市场和农村产地批发市场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跨区域、大范围、多品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承担起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任务。自此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大流通的枢纽,其在农产品市场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基本确立。

据国家工商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增加到4387个,比1991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总额3350.9亿元,比1991年增长20.9倍, 年均增长47.1%;平均每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年成交额增加到7638.0万元,比1991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28.7%。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1992年至2000年8年间,无论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还是单个批发市场的年成交额,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五)2001年至今,农产品批发市场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抓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同时,重点完善市场信息化、质量安全监管等现代物流功能。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转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这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重大目标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和食品消费的质量安全问题。在这样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基本构建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入以稳定数量、优化布局结构、提升质量档次为重点的新阶段。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意见》发布,其内容分为九大部分,其中第五部分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文件提出:“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代理、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对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在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要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 求的大市场、大流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今后相当长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在描述分析农村改革发展“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时指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文件强调指出:“坚持放开市场,积极搞活流通,完善产销衔接。”“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按照现代化水平高、覆盖范围广的要求,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支持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落实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支持大型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

近些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上述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相关政策,着力扶持推进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从2003年至2009年,已连续7年安排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扶持了65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建设。

财政部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和农资物流配送企业(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配送中心和冷链系统建设。

农业部自1995年起在全国推行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系支持制度,在全国选择一批规模大、设施条件较好、管理比较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业部定点市场。至2008年底,经各省农业部门初审上报、农业部审核批准的定点市场共14批708个。“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5520”工程。即:5年内重点扶持建设5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改造升级10项、拓展市场业务功能10项。其中,市场设施改造升级10项为:市场地面硬化,水电道路系统改造,交易厅棚改扩建,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卫生保洁辅助设施。拓展市场业务功能10项为:实行(市)场(生产基地)地挂钩,开展加工配送,监管质量安全,推进包装规范,强化信息服务,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拓对外贸易,维护安全交易,完善公共服务。

为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于2007年6月签订了《共同支 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该《协议》,“十一五”期间计划支持5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业银行提供100亿元人民币信用额度,用于支持市场升级改造和服务功能完善。截至2008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已给农产品批发市场累计发放贷款25.3亿元。

商务部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扶持1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同时,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在乡镇和行政村开设面向农民的生活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连锁店。

2008年底,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冲击,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市场拉动型转变,国家明确把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村流通网络,作为扩大消费、提振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战略决策。

2009年3月,国务院把物流业列入我国振兴十大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下发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国发[2009]18号)》。该《规划》将农产品和农村物流列入振兴物流产业九大“重点工程”之一,明确指出:“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物流工程。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

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国发[2009]25号),该文件将“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作为八项重大措施之一,重申:“继续支持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加快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促进解决农民‘卖难’问题。”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适应保农产品市场供应、保农民持续增收、保社会稳定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设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发展的主线。

二、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发展基本概况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历经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此后进入市场布局调整、经营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市场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稳定在4100多个至4300多个之间,而单体市场的交易规模明显扩大。

另据农业部2009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3600多个,年交易总额14488.9亿元,平均每个市场年交易4亿元。在这些农产品批发市场中:

——按经营农产品种类分:粮油类212个,蔬菜类992个,水果类390个,畜禽类320个,水产品类182个,特产类246个,综合类1264个。

图1 2009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按主营品种分类比重图

——按市场性质分:产地(含产销结合)型市场2631个,占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数的72.9%;销地型市场975个,占27.1%。

图2 2009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按产地型和销地型分类比重图

——从年交易额情况看,全国共有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含亿元)的市场1709个,占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数的46.9%。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产地(含产销结合)市场1151个,销地市场558个。

(二)市场建设与改革发展取得重要成果

1.布局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近些年为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以及伴随着城市建设扩容和消费群体的集聚,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中调整、以调整促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产地市场、销地市场、集散地市场相互衔接配置,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优势互补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形成了全国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基本格局。

2.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大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国家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下,对市场内交易棚厅、场地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市场交易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不少销地批发市场,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需要,进行了市场搬迁。这些迁建的新市场在基础设施方面普遍加大了投入,提升了档次。

3.市场服务功能逐步配套。许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为进场商户提供餐饮、居住等配套设施;部分市场发展了农产品冷藏加工、分级包装和统一配送等业务,有些市场建立了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4.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兴起与发展,按所有制结构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国有制。其中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负责监管城乡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将征收的部分摊位费、市场管理费积累投入市场建设,或同时向当地政府争取到一些资金支持用于市场的改扩建,使集贸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批发市场。1997、1998年按照国务院决议对由工商部门负责建设与管理的这些市场实施“管办脱钩”改革,即将市场的所有权及其债权债务、对市场运行的日常管理权移交给同级政府,工商部门不再承担市场建设和具体管理业务与职能,而是从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的角度,专门履行对市场的法律监督职能。另一种情况是,由大中城市的市、区政府、以及地级市、县(市)、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出资建设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集体所有制。即由供销社系统、乡镇和街道企业及村办企业创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民营股份制或合伙制。由民间以股份制或合伙方式创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4)民营独资制。即由自然人个体出资创办的市场。

据测算,2000年以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市场约占2/3以上。2001年以来,伴随以实行股份制为核心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经济逐步退出一些竞争性的非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权改革逐步推开。截至目前, 原来国有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多数已实行了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其中以市场管理层和员工参与持股的居多。这项重大改革强化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市场建设与改革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5.市场管理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

——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其发布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成交量信息和供求双方信息,对引导农民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产销衔接、增加农民收入和稳定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内部管理信息化稳步推进。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了客户管理、摊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治安管理的信息化。

——变革交易方式。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摒弃了延续多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方式,采用电子统一结算(含双方刷卡交易)方式。少数农产品批发市场如深圳福田市场、山东寿光市场等尝试推行了电子拍卖交易,一些市场开通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与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农产品批发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沟通城乡、衔接产销、运行比较顺畅的市场网络。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建立,建设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和流通体系尚需要有个过程。与发展现代农业、以顺畅高效的市场流通引导、带动现代化生产的要求相比;与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而对农产品消费既要有数量、更讲究质量的趋势相比,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1.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产地市场发展不足。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速度和发展程度,中、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全国成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共4300多家,其中70%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仅分别占20%和10%左右。总体上看,大中城市作为商品农产品的集中消费地区,其销地批发市场的发展比较充分,设施条件较好;而农村地区,特别是中部粮棉油和蔬果主产区、以及西部特色农业地区的产地批发市场发展不足。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2.基础设施薄弱,与现代流通业态对接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总体上看,目前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停留在提供交易场地等最简易的条件,不少市场还缺乏遮阳避雨的交易棚厅,特别是一些产地批发市场的设施简陋,交易环境差,水、电、路等公共设施保障能力不足,消防安全设施建设不到位。相当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进入市场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农产品分选包装、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和配送等设施更加奇缺,而这些都 是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条件。

3.经营管理粗放,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落后,市场管理“重收费轻服务”,停留在一般的物业管理与收费,以及卫生、保安等管理上,缺乏为商户提供便捷的交易结算、信息查询、冷藏保鲜等配套服务。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改善市场运营管理还做得不够,对市场内商流、物流、人流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掌控机制与手段,往往处于自发、无序即“乱哄哄”的状态。欺行霸市、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和健全。

4.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营销规模小、效率低。

由于农民个体户或农村经纪人是目前承担农产品运销的主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大多数经销商的营销规模小、效率低,缺乏有实力、信誉好、规范化的大批发商、代理商组织,因此不能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条。而且,运销商与生产者之间是一种买断关系,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能力,又不能使农民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

5.流通成本费用偏高,不利于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我国农业受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农民缺乏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或发展农产品直销业的载体和渠道。一般说来,农户生产的商品农产品运送到附近的产地批发市场出售或由市场收购商直接到地头收购,然后由长途运销商运到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市场,一些大城市如北京还形成了一级、二级、三级批发市场,经过这些批发市场将农产品扩散到社区集贸市场、超市及团体消费单位。中转环节多,费用高,除了运输费用(租车费、油钱、过路过桥费等)以外,在城市批发市场和社区集贸市场从事批发、零售业务的也都是农民工,他们一方面要缴纳摊位费、市场管理费和税收等,另一方面,拖家带口“吃喝拉撒住”是一笔可观的开支。因此,农产品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层层盘剥的问题是个顽症。

据连续4年跟踪调查的结果,在冬春季节,气候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山东省青州市农民用大棚生产的黄瓜,运到寿光批发市场以每公斤5角钱左右的价格出售,运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以每公斤1.00-1.30元价格批发给中间商或集贸市场的摊主,集贸市场以每公斤2.20-2.8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据此推算,每公斤黄瓜的零售价格中,生产者即农民的出售价仅占17.9%-22.7%,零售价相当于产地农民出售价的4.4倍至5.6倍。而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费用成本(包括清洗、分选、包装、冷藏运输等)和利润通常占零售价格的70%,生产者出售价格占30%。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实状况是,“农民没有得到实惠,消费者没有少花钱”。

6.管理体制不顺,国家层面缺乏统一权威的规划与布局。

我国现行农产品流通由多个政府部门管理,职能重复交叉,政出多门。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包括从产地收购与批发,到物流运输、储藏加工,再到城市销地批发、配送与零售等各个节点,都缺乏统一、权威的全国性和区域性规划与布局。一方面总体上各级政府用于扶持农产 品批发市场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由于重复建设带来的“有场无市”或恶性竞争现象屡见不鲜,这不利于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的形成,不利于建立健全统一有序、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7.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制约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兴起发展已走过20多年历程,但至今没有一部国家统一的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律法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性质、地位不明确,对行业发展和政府行为都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和约束,市场税费负担过重、相关合法权益缺乏保障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有关国家和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运作管理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农产品市场体系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反映了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共同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明显差别。以下例举东亚、美国以及欧盟等几种模式。

(一)东亚模式:以小规模农户经营和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以批发市场拍卖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1.批发市场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居主导地位。

东亚地区国家的特点是人多地少,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随着市场开放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自由化,它们的农产品流通,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以专业门店、连锁超市、社区集贸市场等为零售终端,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在粮食流通方面,一般实行政府控制、统一管理,而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实行自由流通,批发市场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目前,日本全国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300多家,其中中央批发市场80多家,基本覆盖了日本城乡。近些年由农协与连锁超市直接挂钩销售生鲜农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加,但经由中央批发市场和地方批发市场流通的蔬菜、水果和水产品仍分别占其流通总量的65%左右。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拍卖制度,批发市场的批发业者(一级代理批发商)接受卖方即农协的委托,专职从事农产品批发拍卖业务,中间批发商和配送销售商等采购者是买方,通过竞价拍卖实现交易。农协在产地将农户送来的产品进行验收、精选分级、规格化包装并贴上农协标识,然后根据农林水产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中心提供的农产品供求与价格信息,适时把农产品送到批发市场,委托在市场上具有专门经营资质的批发业者销售;批发业者接受委托后,视农产品的新鲜度、质量、外形规格及包装等进行竞拍,通过电子显示屏发布产品的产地、品种、数量、质量等信息,中间批发商和配送销售商等买方经过激烈竞争,出价最高者买取某一商品。随后,中间批发商等再将竞买采购得到的商品运到自己的店里或仓库,进行分门别类的挑选、加工、陈列,进行再批发或配送、零售。农产品拍卖成交后,批发市场的计算机系统自动结算货款,并通过银行系统进行转账,不存在现金交易。

韩国曾长期对农产品流通实行严格的管制。直至20世纪九十年代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批发市场成为韩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近些年,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除保留现行竞价拍卖制度外,同时引入对手交易方式,使农产品生产者对出售渠道有更多选择权。为保证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顺畅,建设了一批大规模的物流中心和农协直销农产品的交易市场。通过政府、农协组织的共同努力,建立起体系完整、成本低、效率高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我国台湾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比较活跃,分为主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城市销地批发市场和重要港口集散地批发市场3种类型。

2.政府高度重视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东亚国家和地区人多地少,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的收入与其他产业相比,相对较低。为了稳定农业、稳定农民,政府当局均强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把扶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合理化、保障国民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日本的中央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地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所需资金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韩国政府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资金的投入占市场建设所需资金总额的比重达70%。台湾地区城市销地批发市场由市政当局投资建设,产地批发市场一般由乡镇农会开办,当局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3.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完善。

日本早在1923年制订了《中央批发市场法》,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中央批发市场和地方批发市场在开设、投资以及运营上严格受《批发市场法》的约束。对新建批发市场的位置、面积、库房以及停车场等硬件设施也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市场交易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法律规定到达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必须以当天上市、全量出售为准则,批发商必须无条件接受委托、代理拍卖,禁止批发商、中间批发商和采购商在批发市场外开展批发业务。

韩国于1951年颁布了《中央批发市场法》,后改为《农水产品批发市场法》、《农水产品流通及价格安定法》,其内容与日本《批发市场法》相类似。

台湾地区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通常由政府当局以低价租让给批发市场的经营者。市场建成后,明确由独立的市场法人统一实施运营管理,并规定对农产品交易实行免税政策。

4.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户联接农产品批发市场重要桥梁和纽带。

无论日本、韩国或台湾地区,在农产品流通中,以农协、农会、农民产销班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都十分突出。它们一方面在产地将农户的产品集中起来,进行分选、包装和标识,大部分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委托批发商拍卖销售,一部分由农协自行统一加工、冷藏保鲜和销售。日本农协在组建产地批发市场和集配中心、组织物流配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全国农协系统共有2800多个基层集配中心(集货场),同时建立了众多农产品运输联合会等合作组织,确保生鲜农产品快速运到批发市场。韩国政府资助农协建立产地农产品加工 中心(综合处理场所),对农产品进行分选包装后送到批发市场拍卖交易,或直接销售给超市和团体消费者等。台湾的农会组织包括基层产销班,具备产品物资供销、技术推广和信贷保险三大职能。农会开办了许多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超市、便利店,直接从事农产品流通。

(二)欧盟模式:以中等规模农场和合作社为基础,批发市场交易和产销直挂方式并举。

欧盟各国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分为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一级网络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二级网络即指农产品零售市场。一级网点一般设在各大城市和交通方便地区,形成以批发市场、销售合作社、销售公司为主体的农产品集散网络,它们既带动周边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又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等欧盟国家都建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多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坚持公益性原则。如法国1953年颁布了《批发市场法》,在全国指定了2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国家公益性批发市场,由国家投资建设并组织专门管理机构负责运营管理。欧盟农业基金的25%用于扶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储运等基础设施建设。荷兰、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的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都采用拍卖交易方式。农场主们通过农业合作组织把产品集中起来,送到批发市场以拍卖方式进行销售。例如,荷兰有25家大型拍卖公司和与之相配套的大型拍卖市场,全国80%的蔬菜、82%的水果和90%的鲜花都是通过批发市场拍卖交易,销往欧盟各国和世界各地。

欧盟各国超市零售业的连锁经营十分发达,许多连锁集团公司建立了统一购货渠道和配送中心,与农产品产地实行直挂直销。

欧盟各国普遍设立了由农场主自愿参加的农业合作社、农业工会、农业公司及农产品专业协会等农业合作组织与机构,分为全国性、区域性或行业性几个层次类型。这些农业合作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农户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相关联的农产品仓储、运输和销售等服务,成为农户联接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的重要通道。

(三)美国模式:以大农场生产经营为基础,农产品流通以农场与大型连锁超市直接挂钩销售为主。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点是,粮食类期货市场发达,果蔬类以产地生产者或生产者团体将产品分选包装后直接销往城市大型超市、零售连锁店为主,经由批发市场销售的只有10%—20%。由过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渠道演变为产销直挂为主的市场模式,是与美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城市商业模式发展相关联的。一方面,美国的家庭农场规模大,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约有耕地200公顷,并且实行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经营;另一方面,零售业连锁经营网络和超市、大卖场的发展使零售商的营销规模日趋扩大,要求货源稳定、供货及时、质量有保证,因此,由农场主直接供货或零售商到产地直接采购的流通方式快速发展。

目前,在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都建有为数不多的大型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中有的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有的是由公司集资建设的。在农产品集中产区,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一批集散型的产地批发市场,并由政府派公务人员进驻市场实施监督管 理。美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多是采取协商议价销售,很少实行拍卖制。

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面临形势

我国已进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在国内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农业更加对外开放、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 升级步伐,完善市场功能,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良好的市场机制、顺畅的流通渠道将使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更加透明、公正,准确的市场信息传播也更加迅速,这些将有效地引导农产品产销发展,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

其次,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要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和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做支撑,有效地联结产销关系。

第三,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设施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来武装,也要求改变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民的组织化,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第四,参与国际竞争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自2001年底以来,我国不仅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也加快了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由于自由化进程推进迅速,近几年国内不少农产品价格不仅波动越来越频繁,波动幅度也很大,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未来我国农业产业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不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流通加工环节,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明显要高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有效降低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最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在收入快速提高的基础上居民消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不再仅仅停留在消费量的增加,对可选择的花色品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购买的便利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尽快拓宽批发市场的功能。

(二)主要任务

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批发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枢纽,将长期存在。这是由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我国的农产品特别是生鲜类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主要由分布在广大农区的农户家庭进行小规模生产经营,需要在主产区形成集货场所即产地批发市场,把商品农产品集中起来,经远距离运输到大中城市销区,经城市的销地批发市场再将这些商 品扩散到社区的菜市场或集贸市场、超市和其他零售网点。依据我国国情,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产地批发市场的“集货”功能和销地批发市场的“散货”功能仍将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世界上类似的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至今农产品批发市场经久不衰,成为现代农产品流通的一种重要载体,与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融为一体,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更何况,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主产地区至大中城市运输距离之遥远,远非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可比拟。可以说,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先进的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化的交易管理方式,值得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借鉴。

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看,为建立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刻不容缓的任务。同时,随着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的关注和支持,以及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无疑为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带来难得的机遇。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提档升级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以实行股份制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产权结构。对由各级政府或乡、村集体经济出资兴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独资或集体所有改为股份制,以吸引各类民营资本投入市场建设与改造工程,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同时为市场的企业化运作注入活力,增强市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

——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重点加强市场供水、供电、道路和通讯等系统的改造建设和交易棚厅的改扩建,切实改善市场交易条件。市场交易棚厅建设应严格遵循建筑工程设计有关消防安全要求,将商户的经营档口(摊位)与其生活居住设施彻底分开,杜绝安全隐患。

——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经营管理水平。一是建立面向市场经销商户、面向社会公众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以引导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电子统一结算为核心,集财务管理、安全监控、人事管理、商户管理、物业管理等于一体的市场运营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提高市场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监管制度,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农产品批发市场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对驻市场经销商建立经济户口档案和信用记录制度,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执行索证索票制度、质量抽检制度和不合格产品销毁制度,确保消费安全。

——加强储运保鲜等冷链设施和物流配送系统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一是着力改变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严重滞后的局面,在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有重点地配备必要的农产品加工、分选、包装、标识等设施设备;二是大力加强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冷藏运输和销售等冷链设施建设,以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三是充分发挥农产品批 发市场货源充足稳定、品种齐全、可周年供货的优势,加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业,建立农产品供应数量、质量、品种、信誉有保障的供应链体系。

——积极探索交易方式创新。在有条件的地区和批发市场,开展农产品拍卖和电子商务试点、现货交易与期货市场相结合的试点。同时,重视提高市场内商户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培育发展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和大配送供应商(企业)。

——加强对市场内商户的培训教育,提高经销商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定期不定期的各类农产品产销走势分析预测,农产品营销促销基本知识与技能,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等。

——加强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净化市场环境。

——加强商户餐饮、居住、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方便商户生活。

五、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

应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分级规划与管理。部一级负责对具有全国性或区域影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省级负责制定辖区内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

制定和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必须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农产品生产规模及其商品流量流向、地理区位和交通状况、消费群体规模和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正确处理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的关系,经过科学论证,形成布局合理、统一有序、流通顺畅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

要突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的统一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部、省两级规划组织实施,防止受局部利益驱动盲目布点,搞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造成“有场无市”,浪费人财物和土地资源。

(二)加大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

针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起步较晚,多数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条件差、功能不配套、档次低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把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公益性或准公益性事业,增加各级财政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重扶持市场的供水供电、场地硬化、交易设施、冷链设施、通讯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质量检测检验系统、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市场建设,对那些带动农户多、有利于促进规模化产地形成的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给予优先扶持。支持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合和改造升级,逐步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管理规范、辐射面广、信誉好的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试验由政府出资建设非盈利性的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树立示范典型,同时,使之成为政府加强农产品市场宏观调 控和应急保障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在认真总结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法》,明确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批发市场建设和运行中的政府职能、市场建设与管理者行为、市场经销商行为等加以法律规范,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运行纳入法制轨道,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四)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1.全面落实经国务院批准的于2008年9月1日起“全国统一停止征收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的规定。

2.扩大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范围,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一是将执行绿色通道政策的品种范围由鲜活类农产品扩大到冷冻、冷藏等重要农产品;二是将免收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费的道路范围扩大到全部收费公路。

3.调整农产品流通环节税收政策。一是对从事农产品购销业务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视同农业生产者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对从事农产品供销业务的一般纳税人,免征批发环节增值税;对从事农产品经销、加工的一般纳税人,不再凭收购专用发票抵扣税款,而按照一定消耗比率,实行定比率征收。二是借鉴许多国家将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公益性设施给予免税的做法,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营业税和所得税。

(五)加快培育流通主体及其组织。

扶持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和农产品运销组织,增强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获取信息,参与市场谈判和市场竞争、争创名牌产品的能力;鼓励个体运销户和农村经纪人向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扩大营销规模;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流通和出口企业;引导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等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

充分发挥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各类行业协会的作用,使之成为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经销商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表达对政府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组织开展行业内相互交流与合作、开展自我服务,强化自我约束和行业自律的重要载体。

(六)加强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现代流通业经理人培训。

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产业最缺的是人才。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也在不断深化,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发展才20多年时间,市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现代农产品流通涵盖现代批发交易、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诸多崭新领域,涉及供应链管理和批发分销等市场贸易知识、农产品流通加工专业技术、信息化知识和市场管理技能、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等多个学科方面,不仅其知识技术含量高,而且经营管理日趋精细化、综合化、现代化。因此,必须引导、扶持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开展对农产品市场流通产业从业人员的分层次、分专业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训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从而逐步造就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产业做强、做大、做优的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与管理兼优的复合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第四篇:农业部积极推行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标准化

农业部积极推行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标准化

2006/05/12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产销衔接,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是引导农业生产、规范市场流通的重要手段。日前,农业部制定并发布了番茄、蒜薹、青花菜、大白菜、辣椒和莴笋等6种蔬菜的等级规格标准,豆角、山药、香菇、芥菜、马铃薯等5种蔬菜等级规格标准也将于近期发布实施。

制定蔬菜等级规格标准的背景

我国是蔬菜生产与消费大国,蔬菜已成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多年来没有等级规格标准,农民出售蔬菜大多混等散装,外观质量差,卖不出好价钱,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蔬菜混等散装上市,既不便于储藏和搬运,又容易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造成外伤,加大损耗,影响农民增产增收。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增长模式正从过去的外延扩张、追求数量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转变,蔬菜产业要做强做大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把提高质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对制定和推行蔬菜等级规格标准提出了迫切要求。

首先,这是满足消费多样化和层次性的要求。蔬菜作为鲜活农产品,不仅应具备营养、安全等内在品质,而且其新鲜程度、色泽、形状及可利用部分的大小等外在品质也十分重要,这些是蔬菜商品属性的具体体现。蔬菜的外在品质具有直观性,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者购买农产品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农产品消费出现了明显的层次性。制定蔬菜等级规格标准是适应消费多样化发展趋势、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需求的重要一环。

其次,这是农产品市场流通现代化的要求。蔬菜是我国实行放开经营较早的一类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目前,蔬菜流通的主渠道是遍布全国城乡的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参与收购运销的市场主体多为个体经销商或私营小企业,传统的对手交易是最普遍的成交方式。总的看,蔬菜流通方式比较粗放,流通秩序不够规范,流通效率不够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蔬菜流通中没有推行等级规格标准,致使一些高效、规范的现代化交易方式(如拍卖交易、样本交易、代理交易、合约交易、网上交易等)难以采用,不利于蔬菜产业实施品牌化战略。这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一个制约因素。

第三,这是提高我国蔬菜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蔬菜生产要求精耕细作,属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具有较强出口优势的农产品。但是,由于我国农户分散经营,导致农产品规格不

一、品质不均,符合出口要求的高等级农产品比例小,出口效益不高,产业优势难以有效发挥。通过制定和推行蔬菜等级规格标准,有利于引导、激励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标准生产和加工农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蔬菜等级规格标准,消费者已习惯于接受标准化产品。我国出口农产品必须适应这种要求,积极推进标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农业部启动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工作,引导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提高农产品的“三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程度,目的就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从树立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入手,引导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提升整体竞争力。

我国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即从不同角度着手制定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最开始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水果上。后来,随着计划经济的实行,适应国家对农产品统购统销的需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围绕重要农产品陆续制定了一批质量分级标准,如粮食各大品种的分级标准、棉花分级标准、烟叶分级标准、蚕茧与生丝分级标准等。这些标准大多按产品的健全度、硬度、整洁度、大小、长度、重量、色泽、形状、成熟度、杂质率、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程度等制定,基本满足了当时国家统一收购储藏经销农产品和分级计价向农民结算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有关部门又制定了一批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如苹果、柑橘等果业的收购规格标准,牛肉、羊肉、鸡肉的行业分级标准。同时,部分省市和农产品公司也陆续出台了一批适合自身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

从标准应用和实际需要看,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标准数量不足。20多年来,通过培育、引进,农产品出现了很多新品种,原有品种的品质特点也有很大变化,原有标准难以涵盖这些新情况,特别是鲜活农产品,适合的分级标准就更少。二是标准过于粗放。对农产品品质特点的描述没有细化,操作性不强,如有的标准只有一个等级,还有的标准则只有合格不合格之分,没有质量优劣和规格大小之分。三是等级规格的划分不够科学,不利于实施应用。如有的农产品在制定二级和三级标准时,对裂根、白锈、粗皮、皱缩等指标的差别规定仅为1%,在具体检验判定时又大多依靠感官,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有的农产品标准则存在标准名称相同而分级依据不同的问题,造成标准打架,无所适从。还有的标准在区别和判定中经常使用“正常”、“较正常”、“尚正常”,“均匀”、“较均匀”、“基本均匀”等较为模糊的概念,量化起来十分困难。

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流通的实际需要,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任务艰巨。

本次等级规格标准和以往标准的不同之处

这次,农业部从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出发,组织制定并发布了番茄、蒜薹、青花菜、大白菜、辣椒和莴笋等6种蔬菜等级规格标准。这些标准与以前制定的农产品标准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之处:

一是标准所规范的环节不同。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条由产前、产中、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构成。以往制定的标准大多着眼于农产品产前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规范要求,通过作用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这次制定的等级规格标准主要作用于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是专门针对农产品的流通特点制定的,标准应用的主体是进入流通领域的生产者、收购商、批发商、分销商等。通

过等级规格标准的推行,促进农产品流通秩序的规范和效益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则。

二是标准所侧重的内容不同。以往制定的农产品标准,涉及质量要求的内容多侧重于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与营养及安全性规定,对产品外在品质的规定比较少,而且大多比较宽泛、笼统,区分不够细微,实际执行中难以把握和操作。此次制定的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借鉴了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结合了我国农产品的生化特征和产销实际,在标准内容的规定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按照农产品不同的影响因子将标准区分为两类:等级标准和规格标准,改变了以往某些标准等级与规格不分的状况,便于标准的实际应用。而且,只对其外在品质提出要求,不涉及安全、营养等内在质量技术指标。其次,在等级方面,每一种农产品原则上分为特等、一等和二等三个级别;在规格方面,原则上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这既考虑了农产品等级规格的差异性,又兼顾了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国际经验

在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和采用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已有较长的历史,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的社会认知度较高,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加快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制定与推广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

(一)政府主导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的制定。在美国有三个国家级政府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分级管理工作,即美国农业部农业市场服务局(AMS),负责肉类、畜产品、水果、蔬菜、奶类产品、棉花、羊毛、烟草等产品的分级管理;美国农业部联邦粮食和检验服务局(FGIS),负责谷物、水稻、豆类和草类的分级管理;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负责鱼类、壳类和水产品的分级管理。政府的强力推动,有效整合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等级规格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等级规格标准制定过程科学、内容规范、层次分明、体系完备、修订及时。发达国家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的制定是基于消费者认为重要且易于识别的产品特性及能够被统一度量、解释的原则。分级以消费者偏好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专家的意见为中心,标准涉及的要素和术语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同时,以不同营销机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能接受和使用的程度作为判断标准好坏的依据。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美国将农业标准(包括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都纳入了《联邦法规法典》的农业篇中,使标准的制定和采用有法可依。美国法律还对违反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的行为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有的要承担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有的要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保障了各类农业标准的执行。

如何发挥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的作用

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标准,发挥其引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从实践看,需要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与组织实施,尤其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大力宣传推广,使农产品标准化意识和等级规格标准知识深入人心。等级规格标准应用的主体是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组织宣传,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树立标准就是形象、标准就是竞争力、标准就是效益的观念,帮助他们了解掌握农产品等级规格知识与实行分级包装上市的技术要求。只有形成了标准化共识,才有利于等级规格标准的推广实施与应用;只有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认识了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的意义,才能自觉加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主动要求改变混等散装销售的局面。

第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流通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采用等级规格标准。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是农业部推荐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为了更好地在农产品流通中推广使用这些标准,除了依靠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之外,还必须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利用他们熟悉业界情况、直接联系生产经营者、号召力强的优势,组织推广应用等级规格标准。可通过知识培训、组织示范、技术指导、重点帮助等多种形式,促进广大生产经营者采用标准。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要注意在批发市场推广等级规格标准,发挥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有效引导广大农民按标准分级出售农产品,增加效益。第三,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率先采用等级规格标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一般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管理比较严格,人员素质较高,品质控制能力较强,有的还具有较强的产后加工处理能力,采用等级规格标准的基础较好。要鼓励他们提高上市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通过他们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所覆盖和联结的农户积极采用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尽快提高一个区域或一个产业的农产品标准化水平。

今后的主攻方向

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为实现农产品分级包装流通、建立优质优价机制、提升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包装或标识的农产品原则上要求标明产品质量等级与规格。可以预见,随着各种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的发布采用,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状况将会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也应看到,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基础较差,农产品流通秩序不够规范,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还不够强,制定和推广应用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工作任重道远。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是:

(一)加快标准制定。根据农产品流通的需要,分轻重缓急,加快各类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的制定步伐,尽快填补标准缺口,形成覆盖各种农产品的等级规格标准体系。

(二)及时修订细化已有标准。从农产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标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按照制定等级规格标准的统一技术要求,组织力量抓紧对已有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进行全面修订,细化相关等级规格的定性描述和数量指标。

(三)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推广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形成有利于采用等级规格标准的社会氛围,引导、鼓励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采用等级规格标准。

(四)积极支持农民采用等级规格标准。借鉴国外经验,争取在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民采用等级规格标准。可依托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通过政府资助配备分级设备和包装材料,建立集中的农产品等级规格分检包装区,为农民分级包装农产品提供便利。

(五)建立与农产品质量分级管理配套的规章制度。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运行效率出发,调整有关农产品流通政策、法规,鼓励经过按标准分级包装的农产品上市流通,抑制混等散装农产品进入市场。可首先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入手,结合市场管理手段和交易方式现代化的推进,逐步实现批发交易的农产品必须实行标准化分级包装。

第五篇:加拿大蔬菜等新鲜农产品市场流通情况调研

加拿大蔬菜等新鲜农产品市场流通情况调研

一、加蔬菜种植概述

加拿大有蔬菜农场约9829个,占地约114,457公顷,60%以上的蔬菜农场都在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07年两省蔬菜销售额占全加80.6%。

加水果种植面积约105,634公顷。主要集中在安大略、不列颠哥伦比亚和魁北克三省。07年三省水果销售额占全加86.6%。

据统计,07年加果农、菜农的农产品销售额达14亿加元,蔬菜销售额为6.73亿加元,水果销售为6.89亿加元。新鲜水果和蔬菜占整个水果、蔬菜市场销售的三分之二。

加蔬菜(不包括土豆)05年出口达50.8万吨,主要是大棚蔬菜和蘑菇。土豆出口达43.3万吨。

加蔬菜年产约740万吨,估算价值(farm gate value)24亿加元。大棚蔬菜收入约7.19亿加元。土豆、甜玉米和豌豆是加种植最多的蔬菜。土豆年产量达460万吨,约一半以上加工成薯条。

加的水果种植已经适应了加拿大气候凉爽、生长期短的特点,在农场管理和储存技术方面,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的水果在控制储存环境的条件下,可一年四季保障供应。

科技创新为常年种植新鲜蔬菜创造了条件,包括大棚蔬菜的种植和世界领先的储存技术。例如,加科技人员通过研究包装技术,使蔬菜的保鲜时间延长,扩展了市场。现已投入使用的塑料包装既能保证透气,又能保湿,而且包装可以在14天内被完全生物降解,到达环保要求。

加北方气候凉爽,使用除虫剂较少。另外,加生产者采用虫害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监控害虫数量繁殖情况,选择准确恰当的时间,以最小剂量的除虫剂达到最佳杀虫效果。

为保证产品的竞争性和出口增长,科技人员在不断努力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在研究引进新的蔬菜品种的同时,考虑到蔬菜的抗风险性,保鲜性,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多样性发展,以及是否适应当地的生长条件等因素。

加食品检验检疫署(CFIA)对蔬菜生产进行监控,对蔬菜大棚和蔬菜农场实行随机抽样检查,以确保蔬菜达到等级标准和安全标准。检验员同时也检查蔬菜生产者和包装者的操作程序,以确保其操作符合具体产品的标签规定。

规范的制度,凉爽的气候和有特殊需求的缝隙市场提升了加拿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加农产品食品加工业

食品加工业是加第三大产业。以运输量和附加值计算,食品加工中数肉类加工业规模最大。肉类加工业(在03年发现疯牛病之前)占加食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海产品占20%,粮食和菜籽油约占10%,水果和蔬菜加工占9%。

世界贸易对加工食品和饮料贸易的影响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出口贸易在加草原省区份额最高,在魁北克最低。各种不同的肉类、水果和蔬菜加工场地就建立在农场附近,而牛奶和面包烤制加工厂则建立在人口密集的城区。肉类加工是各个地区的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在草原省份尤其重要。奶制品和肉制品也是魁北克省的主要产品

近年来,食品加工企业和包装企业进行了行业间的整合并购,企业规模扩大,资本投入加大,岗位数量减少。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强化了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加蔬菜(不包括土豆)总产量的54%左右用于蔬菜加工。蔬菜和水果加工业主要生产罐头包装、保鲜包装、以及冷冻的蔬菜、水果和果汁。这一产业快速拓展了蔬菜水果的增值产品市场。冷冻薯条是加拿大在冷冻食品领域中出口最多的食品。大部分销往美国。加在生产嫩质蔬菜和水果方面没有比较优势,但块茎植物抵御寒冷气候的能力更强。

冷冻薯条的命运与快餐业的成功密切相关。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关注,2002年以来,销往美国的薯条有所下降。

最近年来,加市场对切割加工的新鲜蔬菜和水果需求猛增,包装好的蔬菜色拉销量尤为突出.加市场对食品商店提供的新鲜、冷藏、方便的套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方便套餐买回家稍微加工就能享用。如即烤即食的比萨饼、一热即食的烤鸡、削切好的色拉果菜等。消费者对方便食品的需求加速了蔬菜和水果市场对多品种的实时烹饪、实时食用型产品的开发。

饮食服务业2005年的销售额约450亿加元,其中商业网点,包括全天服务餐饮店和快餐店占78%。

加工切割的新鲜瓜果和蔬菜是农产品市场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此类产品主要以国家品牌上市,也有少量的零售商自主品牌。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和卫生安全,许多加工商与果菜种植者直接合作,在种植方法,农作物培育和收获等方面共同决定使用优良的农业耕作方法和技术。同时,零售商还设立风险控制分析和检查点,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为了便于零售商和包装商分辨不同的产品,追溯销售渠道和储存仓库,农产品供货商在向主要零售商发货时必须在产品上附上PLU(price look-up)查价签。

为了保证商品的市场竞争性,大型食品加工厂在生产加工中采用了广泛的先进技术,主要包括冷却技术、先进的过滤技术、快速检测技术、实验室自动化质量控制检验检疫技术、广泛的网络交流平台和先进的包装技术。

三、农产品国内市场流通体系及其特点

新鲜果蔬等农产品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以批发和零售为主。流通市场主要有:

? 大型批发市场以安大略农产品食品批发市场为例,该市场是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半官方管理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占地40英亩,长期营销企业约450家,场内设有500多个铺面出租作为农民直销批发点,除有市场管理服务机构外,还建有大型停车场、餐饮店、和冷冻库(约80,000多平方英尺)等配套设施。一天24小时为摊主接送货物,市场每周一到周五早上6:30当凌晨2:30不间断营业。参加交易的公司、企业和个人经申请许可后,方能参加交易。市场收取相应的管理费、服务费、铺面租用费、冷库使用费和停车费等。参加交易的有农场主、批发商、独立零售商、餐饮店购货商、运输商以及个体农户等。

? 农场直销有的大型农场有能力对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与批发商和零售商直接进行贸易活动,现场成交。由农场主组成的联合营销在对外直接批发产品时,通过农场产品互补,可以增加产品的种类,提高市场竞争性。

另外,就新鲜果蔬而言,种植者与加工商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农场为加工商种植的果蔬往往是在签约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的,加工商对种植的果蔬品种,大小规格和颜色等都有特殊的规定和要求。

? 农产品年会、博览会和交易会市场由各种农产品市场促销协会组织举办的行业年会、博览会和交易会为形成规模的果蔬农场、加工商、中间商及批发商提供商机。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产品加工、储存和运输设备等相关产业提供商机。农产品市场促销协会经费来自会员资助和相关的服务费。与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的企业通过申请被吸纳为协会会员,赞助并享受它的服务。

? 农民集贸市场农民互助协会组织的当地农民集贸市场为小型家庭式农场直接与消费者交易提供了条件。这样的农贸市场往往设在城市街道边或空地上。农民把自产的新鲜蔬菜水果摆在固定的摊点出售。交易场所的维持费用由参加互助协会的农民会员自己分担。另外,批发市场内也设有农民市场。有部分摊点在每天早上正式营业之前,也可租给当地农民销售自产的农产品。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农民提高了收入。

? 食品商店与超市传统的食品超市包括连锁店和独立食品店。有些独立食品店以团购的形式附属于某个批发商。团购利用规模效应获利。大多数独立零售商都是以这样的附属形式存在。没有附属关系的零售商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零售商。他们的货源来自不同的供货商:批发商的零售店、小型批发商或经销商。

? 餐饮服务店餐饮店的蔬菜水果来自于零售商、批发商和农场。因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去餐馆就餐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 电子联网交易市场电子联网为农业产品市场开辟了新的途径。不论是零售还是批发,蔬菜水果交易都能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完成。由加拿大电子商务理事会(The Electronic Commerce Council of Canada(ECCC)推广的商品识别标准使得加拿大与北美,以及世界的公司、零售商和制造商使用统一电子商务识别标准进行商品的相关信息交换,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上购物方式使得消费者能通过电子网络购买所需食品,为加工商越过零售商直接接受订单提供了机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加农产品食品流通领域具有市场多元,竞争激烈,中间环节减少,供应链界限模糊的特点。

加农产品食品市场成多元化格局。各商家的蔬菜、水果的品种和价格等都各有特点。市场的多元化满足了不同饮食习惯和经济背景的消费者需要。有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超低价大众菜优惠店,也有针对高收入者的高质量、高价位食品店,还有适合不同移民口味的专卖店等。据估计,加现有24000多家食品零售店,近63000家餐饮服务店,约140万人从事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饮食服务业2005年的销售额约450亿加元,其中商业网点,包括全天服务餐饮店和快餐店占销售额的78%。

过去,零售商主要与中间商、进口商、或批发商交易,但现在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已没有传统的界限。零售连锁店对批发商和加工商均构成了竞争。

加拿大几乎所有的连锁超市都同时从事批发和零售,不再依靠批发商或食品加工商。加最大的四家食品连锁超市(Loblaws,Sobeys,Metro,Canada Safeway)共占据加拿大约60%以上的食品零售市场。其连锁仓储库不仅供应自己的零售网点,也供应特许专营连锁店和独立食品店。加拿大80年代的农产品中介协会有大约100家食品中介机构为会员,到2001年只剩下45家。现在这个协会已被美州食品杂货制造商协会合并。中间商以果蔬生产商和加工商销售代理的身份从事营销活动。目前批发商库存约31%的商品由中间商推销给零售商和餐饮店。其它的商品由加工企业自己的营销人员推销。在货运配送方面,占库存配送25%的货物由食品加工商直接运送;其余由批发商配送。

近年来对食品供应链有较大影响力的就是的自主商标(private or controlled label)的出现。这些自主品牌由零售商创立并拥有,但品牌的产品生产以外包形式由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自主商标的使用扩大了零售商的作用。原来由加工商做的工作如产品研发、包装、市场营销和广告等都被零售商取而代之。零售商有售货场所,而加工商没有。这一优势强化了零售商的作用,同时自主品牌产品在培养忠实消费者、稳定消费者数量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工商减少了市场角色,但也节约了市场开发和营销的开支。

食品零售和餐饮服务之间也存在着竞争。零售商推出的“即食餐”,“便利餐”“家庭替代餐”等使得传统概念里的零售业和餐饮服务业的界限日趋模糊。

食品零售直接接触消费者,可以向食品供应链的其它环节传递消费者需求信息和消费倾向,有利于加强食品加工的市场针对性。现在食品供应的关注点主要有食品安全,食品高质量、产品可追溯性、产品创新、产品多样化以及便捷食品等。

食品供应链界限模糊还体现在食品商店和非食品商店之间。近年来,蔬菜水果的销售并不局限于食品零售店,非食品店也加入了竞争行列。2005年加拿大食品和非酒精饮料的零售额约710亿加元,其中73%的销售额来自于传统的食品店,包括大型食品连锁店(如LOBLAWS,SOBEYS,METRO等);约27%来自于其它的经营模式,如药品店、仓储式会员店(如COSTCO)、综合大卖场(如WAL-MART)、一元钱店和便利店等。

蔬菜供应链中间环节的减少还体现在农场的直销方式上。农场直销是一个有特色的销售模式。农场的直销方式有:农场联合营销,农场销售网点,农业旅游项目,农场采摘,农贸市场等。农场通过直销,使消费者获得了最新鲜的蔬菜和瓜果,也越过了批发和零售商等中间环节,为自己赢得可观的收入。

三、物流信息的自动化管理

农产品市场中的自动化手段提高市场的科技管理水平,促进了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消费者快速反馈行动(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是由加拿大整个食品行业参与的降低生产成本的合作行动。该行动通过食品供应链的各企业,包括生产商、经纪人、零售商等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减少商业活动中的不必要开支,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高价值产品,达到各方共赢的目的。ECR行动包括若干项具体商业运行模式和方法。

例如:

? 产品类别管理(Category Management)—— 是用电子化手段,对商品进行分类管理。供货商和零售商可以通过电子软件对自己经销的各类商品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及时获取各类商品的供货情况和销售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 延续性进货模式(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是对商品仓储和运送的电子化物流监控和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通过设定软件进入零售商的电子网站,利用零售商销售中心对企业的商品储备和物流配送实行管理。该模式可以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根据商品流动情况,确定有效时间、商品规格和数量、价格、质量和配送要求,及时自动生成进货订单。对零售商的物流工作计划、判断和决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ic Data Interchange)—— 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联网进行商务处理的方法,它是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的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通信网路,使各有关部门、公司和企业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业务过程。EDI的应用使得贸易公司能够交换几乎所有的电子文件、产品清单、账单、货运通知单/收据、库存水平等。更重要的是,EDI使贸易伙伴之间实现了快捷,可靠的信息交流,从而节约了时间,减少了输入错误,因为通信传递的信息是由商务管理系统直接生成。

如今,通过对贸易伙伴的交流信息的处理,同步物流信息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

? 通过跟踪仓库或销售点的出库量;预计客户的需求;

? 减少断货,以提高服务水平和刺激销售;

? 争取培养忠实顾客;

? 降低库存积压,减少供应链成本;

? 优化卡车运载负荷;

? 通过增加物流方面的讨论,扩大贸易伙伴关系;

? 通过对基于实际需求的信息整合,改善供应链管理水平。

EDI 实现的三大主要程序包括了制造商、运输商和送货商之间的全部信息交流。

产品信息:电子工具能通过EDI向客户发送更新的电子产品目录;

库存信息:仓库的库存情况每天都会被发送给制造商,便于他们及时为客户补充库存。

运输信息:关于货运的接收和运输状况等信息能通过EDI不断在制造商、物流服务商和送货商之间沟通,以确保货物的运送准确无误。

通过EDI,厂商可以准确地估计日后商品的寻求量,货运代理商可以简化大量的出口文书工作,商户可以提高存货的效率,大大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食品加工利用EDI能充分理解并满足客户的需要,制订出供应计划,达到降低库存,加快资金流动的目的。

运输商采用EDI能实现货运单证的电子数据传输,充分利用运输设备、仓位,为客户提供高层次和快捷的服务。

仓储业可加速货物的提取及周转,减缓仓储空间紧张的矛盾,从而提高利用率。

EDI使贸易双方能够以更迅速有效的方式进行贸易,大大简化了订货或存货的过程,使双方能及时地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以上自动化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对大型企业更为合适。供货商们都纷纷加入消费者快速反馈行动(ECR)的商业运作中,以免失去商机。无论如何,企业看重的还是食品供应链的高效率运作。

四、产品追溯与质量控制体系

加拿大农业部在食品质量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农业部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共同合作,为确保食品在农场和离开农场后各个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建立食品质量追溯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拿大政府制订了三部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来规范和管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流通市场。

? 《食品药品法,Food and Drugs Act》通过规范食品的进口、生产、包装、准备、保存和储藏来确保在加拿大销售的所有食品符合安全、构成和营养质量。该法适用于所有水果和蔬菜。(该法律网址:http://laws.justice.gc.ca/en/F-27)

? 《加拿大农产品法,Canada Agricultural Products Act》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用来管理省际间和国际农产品商贸的法律,其《新鲜水果和蔬菜条例,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Regulations》涵盖所有产品和坚果。附件二中列明了对新鲜水果和蔬菜进口和安全的详细法律要求。(该法律网址:http://laws.justice.gc.ca/en/C-0.4/C.R.C.-c.285)

? 《消费者包装和标签法律法规,Consumer Packaging and Labelling Act and Regulations》负责具体管理农产品包装和标签。(该法律网址:http://laws.justice.gc.ca/en/C-38)

加拿大食品检验署(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负责以上三部法律中涉及新鲜水果和蔬菜安全和标准问题的实施和执行。CFIA的主要任务包括:

? 检验产品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 核实产品是否符合联邦等级、包装和标签要求;

? 支持有序市场营销,保证市场公平。

CIFA专门设立两个部门来对食品安全进行追溯管理:新鲜水果和蔬菜管理处(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Program)涵盖《加拿大农产品法》和《食品药品法》及其条例中列明的所有产品。其进口控制措施包括在进入点核查进口文件,并根据管理处工作计划对产品进行抽样分析。它同时对事先切割好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微生物含量进行抽样检查。

消费者食品产品管理处(Consumer Food Products Program)负责依照《食品药品法》及其法规对进口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检验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主要进口控制措施包括设立进口食品监督点以及对可疑产品进行抽样检查。2000年3月,该管理处更名为食品安全调查管理处(Food Safety Investigation Program),职责包括调查处理消费者和业界投诉,采取适当执行措施以确保食品供应安全。该管理处还根据风险分析结果,采取预防性措施,以推动《食品药品法》某些条款的实施。

新鲜水果和蔬菜管理处(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Program)所实施的化学残留检测抽样计划(Chemical Residue Surveillance Sampling Plan)分成监督、监测和执行三个阶段。监测阶段用来核实在监督阶段中发现的有潜在健康风险的化学品残余。如在监督阶段即发现违规,将书面通知包装商/运输商和生产商,并要求改正。该具体产品、品牌和运输商被加入检测名单,并将定期将名单散发给所有正在执行操作的检查官以及公众。此名单也被用于搜寻和抽样可疑品牌产品和运输商以后的运货。

新鲜水果和蔬菜管理处(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Program)所实施的微生物检测抽样计划(Microbiological Surveillance)同样分成监督、监测和执行三个阶段。监督食品中微生物状态信息,搜寻有危害和风险领域。微生物检测不一定都需要额外的抽样调查,但有时候需要后续调查例如评估过程、生产条件、要求获得加拿大卫生部的健康风险评估等。

追溯调查:新鲜水果和蔬菜管理处和消费者食品产品管理处追溯产品来源的能力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来说至关重要。进行快速追溯需要有充分的程序和文件以及专业技能。加拿大食品检验署负责蔬菜管理的官员是调查小组的主要成员,他们参与追溯调查,并且在与进口商、其它监管部门和外国使馆沟通方面起主导作用。CFIA官员负责联络信息以及采取一些适当的进口管制措施,之后采取的行动可能包括要求出具健康风险评估,实施新的进口政策和食品管理内容等。

加拿大食品检验署针对新鲜水果和蔬菜制定了专门的产品追溯调查指南(Traceback Investigation Guidelines for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该指南于2001年10月首次制定,并于2003年7月进行修改。目前的指南版本为

(http://www.xiexiebang.come Program)。这是联邦政府对农业的主要扶持政策,旨在帮助农民抵御风险,弥补因农业产量下降导致的收入损失。该项目要求农民分担项目成本。对于较小损失,政府与农民各分担一半的损失;对于较大损失,政府的分担部分是农民的四倍。保护等级(protection level)由农民选择。CFIP 项目的实施建立在农场的生产水平(production margin)基础之上,即可承认的农场年收入减去可承认的年支出的差。只有直接与产品生产有联系的开支才可以被算在被减年支出范围内。一旦农场的年收入低于参考水平(reference margin),政府的支付项目就开始启动。参考线是根据农场的生产水平而确定的,即农场连续五年的生产水平(去掉最高和最低值)的平均值构成了该农场的参考水平。一旦农场的参考水平被确定,项目委员会就会通知农民选择保护等级。确定保护等级后被批准加入CFIP项目的农民可到指定银行开立账户,并存入与保护等级相应的金额。如果农民的年生产水平低于参考水平,账户可收到同时来自农户账户和政府的补助金。补助金额的多少取决与农民选择的保护等级和实际经济损失。损失越大(即生产水平越低),政府补助就越多,如果年生产水平高于参考水平,就没有补助。

补助金额的具体算法是:损失的第一个15%由农民与政府各分担补助的50%;第二个15%由农民承担30%,政府承担70%;剩余的70%的损失由农民承担20%,政府承担80%。

加农业部新推出的“新农业经营风险管理项目”(New Business Risk Management Programs)从稳定农民收入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是帮助农民防止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稳定收入的一个系列政策组合。该项目计划在09年4月陆续执行。主要包括:

农业生产者投资项目(AgriInvest)

该项目协助粮食生产者开设投资账户,政府按比例对生产者账户实行资助。这笔投资款可用于补偿少量的收益亏损,也可用于其它生产项目的投资,还有储蓄增值的作用。加政府对该项目的启动资金为6亿加元。

农业收入稳定项目(AgriStability)

该项目在一定限额的基础上,对生产者收益低于预期(前几年平均收益)收入15%的亏损进行补偿。

农业保险项目(AgriInsurance)

该保险项目在原来对农作物保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农作物的保险品种。还加设了对牲畜的保险。对因旱灾、涝灾、冰雹、霜冻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损失进行保险赔付。

农业恢复项目(AgriRecovery)

该项目从联邦、省、区的角度,对特殊受灾地区或产业提供快速援助。以补足以上项目不能补全的差额。

农业预付项目(Advance Payments Program)

该项目对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生产期间提供预付现金,帮助他们度过财务难关,完成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预付金可根据实际情况最高限额在25,000至400,000加元之间。

另外,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对农民也有具体的项目资助。如纽芬兰针对蔬菜和水果生产者的冷藏设备建设推出资助项目(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Assistance Program 2008-09)。该项目对年销售达15000加元以上的果蔬农场的冷藏设备的购置实行不同额度的资助。对年销售在15000和100,000加元的农场资助购置设备的50% 或 10000加元;对年销售在100,000加元以上的农场资助购置设备费的50%或20000加元。对区域冷藏设备建设根据设备覆盖的农场数量和农民受益情况,资助可达购置设备费用的75%。

九、建议

1. 大力发展并提高冷链技术,制定我国冷链物流标准,规范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的业务操作借鉴并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先进的冷链技术,加大农产品产后低温贮藏、加工、和运输的投入。提高农产品采后低温加工包装技术。规范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的业务操作。改变我国绝大部分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损失率高的现状,提高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2.通过并购等方式,促进我国传统冷藏运输企业向专业低温物流企业转变

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传统的冷藏运输企业必须在整合原有资源基础上,通过并购等形式,拓宽物流服务领域,向现代专业低温物流企业转变。使传统的冷藏运输企业变成集仓储、运输、加工、配送及其它供应链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具备冷链专业运作水平、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的专业低温物流企业。

3.尽量缩短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要尽量减少流通环节,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创造条件让仓储式会员店、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集中采购,缩减作业环节,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

4.组建行业协会,促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行业发展。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市场主体利益、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5.加强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强化质量追溯机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在于产前的生产环境质量控制、产中的化学危害控制和动植物疫病控制、产后的有害微生物污染控制等。因此,监管重点要放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等的合理使用和动物疫病的有效预防;初级农产品的包装储运等。

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上可通过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来实现对产品的质量监控。生产档案记录制度为质量追溯提供生产过程控制的依据,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可以强化生产者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6.加快立法进程、完善认证制度、开展例行检测、发布质量信息。

要尽早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有法可依;要进一步完善质量认证制度,在继续开展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这项引导生产者安全生产措施的同时,加强对获证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对抽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实行清除淘汰制度,全力维护和保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声誉;深化例行检测制度,加大政府监督力度,建立部、省、市、县四级监督检测网,发布质量信息,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全社会发布初级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等检测信息,扭转因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个别生产企业不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生产的侥幸心理和消费市场鱼目混珠,优质不优价现象。

驻加使馆经商处(李新萍 彭小波)

2008年7月29日

下载农产品市场流通发展研讨会发言材料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产品市场流通发展研讨会发言材料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农产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农产品流通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一) 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产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农业......

    “解放思想、振兴发展”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解放思想、振兴发展”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4篇)第一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

    农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农产品市场调查报告每年在收获季节前,震荡行情将是谷物市场的主流。由于美国及全球的谷物紧平衡状况,加上其他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长期看涨谷物价格 自07年6月以来,谷物市场已......

    农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农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我们对水果店、蔬菜店、米面粮油店、水产店、调味品店市场做了小范围的调查研究工作,收集了部分产品的零售价、进货价、销售量、进货周期,了解了商家......

    资中血橙推介会发言材料(四川省农产品流通协会)

    资中血橙第二届采摘节发言材料 尊敬的嘉宾: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也很荣幸,各位领导,以及来自全国的水果经销客商、商超、电商代表隆重出席,共聚一堂,为资中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拓宽......

    农产品在欧洲流通模式

    欧洲农产品流通模式 有幸接受中国商务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乌鲁木齐市政府及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和世批联亚太地区工作组的邀请参加此次亚太批发市场大会,看到有来......

    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流通体制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流通体制改革,大幅提高粮食、棉花、油料、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开放城乡农产品集贸市场等。国务院等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村发展种养......

    2012年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建议[5篇范例]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2012年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建议 内容提示: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建议:(一)统筹规划指导,整体设计布局。 (二)政策补贴扶持,产业规范引导。(三)加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