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产品在欧洲流通模式
欧洲农产品流通模式
有幸接受中国商务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乌鲁木齐市政府及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和世批联亚太地区工作组的邀请参加此次亚太批发市场大会,看到有来自土耳其、韩国、印度、澳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许多世批联成员参加高层论坛,非常高兴。我将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欧洲农产品的批发市场流通体系。
一、欧洲批发市场流通模式异同点
欧洲各国批发市场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也能找到一些共同点,通过整体分析欧洲批发市场的模式来看,主要的共同点是批发市场都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鼎力支持,20世纪,各国政府大力发展批发市场。其中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各个单一国家来看,批发市场在法规监管和运营方面,力量是比较薄弱的。
第二,各国对批发市场经济支持和财务状况也不尽相同。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批发市场的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三,在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关系方面,各国也有非常大的差异。
第四,各国政府设定了管理的标准,也设定了零售的标准。欧盟为了在大环境下提供整体的公共服务和福利的基础体系,大部分情况下,各国政府都是由公共部门来管理批发市场,在方式上有两种,一种是以公共企业的形式,一种是以私营企业的形式。西班牙大部分是混合制的批发市场,公共政府和私营企业、商界都要为批发市场的运营提供方便。
二、欧洲三大类农产品市场体系介绍
在全欧来看,各国批发市场也有一些差别,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欧盟批发市场的区别。在欧洲,按照批发市场在某一个地区的重要性判断,个人认为可以分三大块不同的国家集群,一是南欧和地中海,二是中欧和北欧,三是东欧。
第一类是地中海和南欧国家,也是西班牙所在的区域。整个欧洲像意大利等国家的市场非常强,这些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和市一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建设了很多大型市场,这些市场的经由量、交易额都很大。这些大型市场集中在南部欧洲,欧洲三大批发市场都在这里。其中,巴塞罗那市场是第二大市场。特别一提的是,葡萄牙的批发市场模式就是学习西班牙模式建立了他们的批发市场体系。整个葡萄牙比西班牙晚三、四十年,最大的市场在里斯本。他们建市场的时候,西班牙的超级市场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葡萄牙建市场有点困难,因为零售商已经习惯于从西班牙进货了。
第二类国家是中欧、北欧国家。这些地方的配送、流通系统非常好,因为从南部欧洲运送食品向北部和整个欧洲流通有非常长的历史,中北欧在食品加工方面历史悠久,条件非常好,所以一般超市、大市场在中北欧地区。世界上五大超市集团中有四个在中北欧国家,法国家乐福、英国德士克(特易购)、荷兰SHV公司、德国艾德卡公司,占据了世界五强中的四强。像巴黎还有非常大的食品批发市场,在这些国家,有的是零售业非常强,有的是批发
业非常强。这些国家的政府都非常支持市场的相关建设,尤其是支持相关渠道的建设。比如,根据最近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赫尔辛基会议统计数据显示,85%的零售贸易额是由欧洲两家零售商完成的。
第三类国家是东欧国家,就是前苏联国家。众所周知,苏联解体之后,给欧洲带来了很多的经济问题,东欧的转型也是向自由市场转型。当苏联解体之后,中央集团的计划经济瓦解,整个国家出现了很大的经济体制空洞,所以东欧地区出现了大型的私人市场,比如俄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乌克兰等都在兴起私人市场。
三、西班牙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概况
在西班牙,我们有23个大型批发市场属于MERCASA体系,这23个市场分布在西班牙,都是大型批发市场,在地理上覆盖了整个国家。
事实上西班牙有28个市场,因为有的批发市场的服务区域是重叠的,覆盖的区域相同,提供的产品也重叠、类似,所以我们认为统计为23个批发市场已足够。西班牙三大批发市场是马德里市场、巴塞罗那市场和巴伦西亚市场。在大的城市中,一些其他市场,我们叫集散市场,它们是从批发市场运行中蜕变而来的,在批发市场开业之后出现,与批发市场形成了互补的关系。这些市场在城乡之间形成很好的补充,把农村的产品流通到城市中。
西班牙批发市场提供的基本物流服务有:分选分级、存储、包装、标签、质检系统、清洁、卫生。
在MERCASA“食品单位”中,食品单位=批发市场+物流服务+整个复杂的全球管理,纯粹批发性的市场仅是第一步。
批发市场的“核心”活动是批发贸易,包括水果,蔬菜,马铃薯,鱼,肉等易腐新鲜的食物和奶制品、谷物、果酱、饮料等非易腐和半易腐的食物。
批发市场的配套活动主要有物流和提供附加价值的产品。包括存储,冷藏,包装,饮食服务(餐厅,酒店等),分类、分级、包装,大型连锁超市的分销平台。
批发市场管理的一般标准有:
——“公共服务”:社会效益优先与经济效益。经济目标是至少覆盖开支和投资范围。——保证一定的服务质量标准:安全,卫生,市场透明度等。
——管理整个基础设施和活动
—— 高经济投资迫使国家支持和推广的批发市场(在西班牙,是不合法的垄断,但事实上的垄断)。
——协调与其他政策的关系:(市场作为物理基础设施;食品贸易的调控作为最终目标)
公共服务有以下几方面:
——卫生: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
——实施食品产品和包装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政策:质量标准,重量,尺寸,颜色 ——收集和传播交易价格和数量信息 ——培训贸易商项目 ——健康饮食推广活动。
法律框架为:一起在食品市场运营的物理基础设施,如批发市场或“食品单位”,必须存在一个适当的法律、行政的框架,这种框架使批发市场或食品单位作为政府在食品市场方面的政策工具能够高效服务。可以这样表达:物理基础设施+行政法律框架=政府政策。
在西班牙,批发市场的顾客主要有零售商和饭店(酒店、餐厅、咖啡馆)。MERCASA体系下,零售贸易高达40%供应来自批发市场,餐饮业12%左右。
西班牙的食品单位主要是批发市场对物流园区,贸易演化表现出传统的批发市场销售量出现了一定的减少放缓,这部分流失的销售量由食品单位中物流园区“互补性活动”的销售同比增长补偿。这正是西班牙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趋势。
四、欧洲批发市场发展趋势
从长远趋势看,批发商和批发市场是这样的关系:批发市场是批发商的孵化器,在欧洲国家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30年来,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过去是一两个人,现在很多的批发商都变成了大型的公司,他们不仅从事批发业务还从事进出口的工作。欧洲批发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建设,促进这些批发商企业的建成。这是市场综合投资,扩大业务链的方式,也是批发商成长的基本路径。
美国的农产品批发行业有非常大的公司,但即便他们有最大的公司,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很大的一部分还是由中小公司来完成的,农产品批发商需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路径。目前很多国家的批发市场主要还是以成千上万的小商户为主体,但在未来,可以预见他们中有人将脱颖而出,有机会发展壮大,成长为大批发商。
附:曼纽尔·埃斯塔达·诺拉简介
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主席,西班牙批发市场联盟国际部主任。拥有法律学位和商务法律税收研究硕士学位,曾供职于马德里德勤会计事务所,西班牙对外银行。参与指导多国多个批零市场建设项目,如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多米尼加共和国,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俄罗斯及荷兰。主要研究领域是从制度,法律及运营角度组织发展市场。
第二篇: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农产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产品流通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一)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产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的增收以及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农业改革,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农产品场供求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市场的分散性和地域性以及交易的风险性等特征突出,主要存在“卖难”“涨价”、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完善的农产品预警体系、农民盲目生产、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产品做得再好,没有推介展销 的平台,也卖不出去。而这就使蔬菜与市场流通的是否合理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当地有很好的农特产品,但是农民找不到销路,另一方面,公司的采购资源不多,而农户的种植都是分的、小规模的,这就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畅通的买卖信息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已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要求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同时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从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农产品流通行为具有商品经济和自给经济的双重特征。从农产品流通来看,既有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又有中国过渡经济的转轨特征。因此,依据农产品特点合理组织农产品流通是实现商品流通合理分工的重要内容。目前的农产品流通还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
(二)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产品的特点是品种和个体间的差异显著,农产品的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具有不稳定性,再者就是农产品具有季节显著时间性强的特点。
农产品流通的特点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的问题。
1、在流通上表现为现货交易多,季节集中度高,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重要
在农产品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比较明显,包括土壤、气候、温度、水源等,生产的地区分布特征突出,并且季节性强,产品质量部均衡。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农产品流通大多数是现货流通,进入市场往往是人货同行,采取对手交易的方式,结算用现金收付。同时,交易规模较小,季节集中度高,而且农产品绝大部分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季节虽然交易较多,但数量很少。此外,农产品质量检测、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设施、商品检疫、农药残留检测、电子结算等方面都比较落后。
2、交易规模小,参与主体多。
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存在着众多参与主体和组织,其中个体农户占绝大多数。在流通领域形成了一个由农民组成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贩卖大军,在实践中造成农产品流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差。此外,农产品流通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农户、中介、生产企业间交易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小规模、大群体的特征明显,流通过程中介环节多成本高,因组织化程度太低而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的效能。
3、农产品流通的自组织功能弱。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供求与价格的相应变化结果都会形成一种自动均衡趋势。我们称这种趋势为商品流通的自组织功能。同工业品相比,农产品流通的自组织较弱,即实现这种自动均衡所需的时间长。损失浪费大。这是因为,首先,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使农产品供给,需求价格形成往往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断点”和“盲点”,波动由此产生;其次,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小规模化与市场需求的集中性大规模化的衔接,往往由于小生产者的“追随效应”和市场价格信号的“滞后效应”拉大了供给和需求的时间差距,从而引起了农产品的供求波动;再次,农产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小也是造成农产品流通自组织功能比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产品流通的这一特点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单纯的引进市场机制就可以求得农产品流通的稳定发展,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必须通过强化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完善宏观调节来熨平商品流通的自发波动。
4、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农产品流通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突出。农产品信息滞后,流通不畅,很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商品流通 网络 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农村商品流通网点数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商品质量不高,食品安全隐患较大。
5、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设施不齐备、经营管理手段落后是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特征,且缺乏现代的、有组织的流通 企业 和流通体制。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普遍处于低位,农业生产循环不畅;市场主体及其组织的迟滞发育;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6、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20个省500个村的1万家农户问卷调查,80%的村没有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97%的农户盼望城市超市向乡村延伸,77%的农户买过假冒伪劣商品。中国目前农产品交易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分等、分类和包装等标准化水平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在超市销售的比例超过75%,美国、德国达到96%,而中国平均只有5%左右。
7、流通产品档次较低。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0%,保鲜储藏不足18%,加工比例不到25%。农产品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标准化程度还很低,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
8、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我国农产品成交价格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农产品的供求状况,而批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数量又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出现供求失衡,就可能产生价格和产销量的变动呈发散型的不稳定状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价格,反复出现大幅度涨跌,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 影响。
9、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我国农民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他们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品源,却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的更少。农民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
10、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要求。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致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迟缓,与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日益增长的要求不符。
(三)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实体流通等环节,完善农产品供、产、销相配套的整体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1、要重新认识粮食、棉花等特殊商品的属性
对于特殊商品的认定,一是把某些特殊商品仍然作为战略物资看待,政府担心紧急状态下的失控。事实上,一国在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平常时期,特殊商品的流通和一般商品的流通没什么两样。二是某些特殊商品实行国家控制,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国家经营。通过一定的规制,可以采取国家控制、非国有企业经营的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特殊商品的特殊性,回归特殊商品的商品性。例如,对粮食、棉花等商品的流通,应尽可能将其置入一般商品流通范围集散。
2、整合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主体体系,但是在当前的家庭经营下农户作为流通主体的脆弱性太强。因此,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现实选择。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和发展农户供销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如农民协会、行业协会农户运销联营组织等。通过农户合作组织把众多分散的农户连接起来,增强进入市场的实力,这里是提高 农户组织化程度的基本形式。二是培养和发展公司制的流通组织。通过产销合同的形式把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形成企业稳定的货源基地,形成大生产与大流通的对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与流通的不同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三是发展农村市场上的代理商。
3、建立与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集散功能,既是集散商品,为买卖双方提供农副商品产品进行大宗交易的场所;二是价格发现功能,即价格导向和降低交易费用。中国农村批发业的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形态单一,批发的商业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流通效率低下,竞争优势不明显。没有实现批发业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一是有计划的建立和完善城市销地批发市场,为农产品进城提供场所;二是要积极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批量交易;三是要创造条件,试办期货市场,以利于更好的引导和组织商品生产;四是发展一批主要为出口提供货源的外向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4、交易方式创新
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是即期现货交易,远期合同交易很少,采取拍卖、网络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的很少。由于批发市场以即期现货交易为主,其产生出来的价格信号普遍不具备应有的良好导向功能,相反,还经常产生某些消极作用。因此,积极推进远期合同交易和远程交易,以及拍卖制。发展远期交易合同和远程交易,可以使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成为大宗交易的价格咯众多买卖者之间竞争出来的价格,从而能够产生比较好的价格信
号。农产品实行拍卖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交易方式,它具有透明度高、信息集中、价格合理、交易规范、成交迅速等优点,也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因此,交易方式创新是合理组织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手段。
5、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产品流通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的焦点问题,国家政策大力向农业倾斜,农产品流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时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某些地区沿海、沿边、生态、文化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使传统的生产加工业与现代的旅游观光农业共同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的特色,带动农产品流通。
6、加快体制改革,建设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市场主体,改善
流通方式落后问题
首先要开展多种贸易方式,规范市场管理。可以开展期货、拍卖、展会等贸易方式,促进农业发展,以产定销,减少生产盲目性。其次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性作用,建立健全具有引导功能的信息平台,使信息尽量做到集中、有效、实用性强。在此条件下,既要有政府的无偿信息支持,又可以适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 提供适度收费的有偿信息服务。
7、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源头上改善农产品流通状况,优化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减少劣、差产品的数量,最终优化农产品结构。还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从加工处理等环节进行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加工深入化、销售批量化,提高生产的效率。
8、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创建知名品牌
对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大科技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投入,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上;提高产品的包装水平,能较好地做好产品的营销;品牌是商品的名片,同质量、同包装、不同品牌的商品在价格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物流与商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加快建立与国际相互认证的标准化体系,是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我国正在逐步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并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我国在各地设立认证中心,强制推行食品安全认证,并于1998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注成立了 中国 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在国际认可论坛大会上首批签署了国际认可多边承认协议。这标志着取得中国CNACR认可证书,就取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质量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10、培养有理论基础、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农村推进小城镇建设及国家 教育 政策的倾斜为高校农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吸引力,这些以前的冷门专业逐渐热起来。目前,农林专业,与农产品相关的植物保护、食品加工等专业也日益火爆。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发展农产品贸易、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最后真正实现农产品的网络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
第三篇: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
农产品流通调查报告
一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农产品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越发突出,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入流通领域。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成为除了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意识影响广泛,而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作用认识不足,更没有形成农产品物流完整的体系框架。农产品物流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物流的理论探讨严重匮乏。本文在界定农产品物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农产品物流的意义,针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中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本报告结合全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形势从黄岛区农产品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主要农产品及流通现状、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及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和今后流通发展对策及建议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二、农产品市场现状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当季和反季节农产品品种丰富,价值13亿多消费人口和出口贸易等需求,迫使我国农产品流通和物流要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所以农产品在流通方面就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全国性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的大物流支持了农产品的大流通、大消费,进而促进了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大生产。不同的农产品的全国性物流已成为我国鲜活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动力。
2、区域性农产品物流模式,这是相对于全国性物流模式而言的,是建立在区域型流通模式发展需求之上的。其主要特点是(1)品种多,二数量相对较少,即一车装多品的概率较多;(2)多有产地市场向区域型中转市场集中,然后再向区域型消费市场配送;(3)除本区域农产品物流外,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跨区域市场的农产品,通过区域型中转市场,再实现区域内物流或配送;(4)受运输距离、区域间农产品流通竞争、物流服务半径的商业竞争环境及农产品流通成本等条件制约。
3、中转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可在中转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需要重新包装、整理、加工、集货的农产品进行相应的流通流通加工。目前我国最大的中转型农产品物流市场是山东寿光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这类市场物流的主要特点是将运达的单品种整车产品进行交易后,再根据不同方面的需求卸货、选别、充货、整理、包装后,重新装车,形成少批量、多品种的中转型运输配送,其所用工具以大型货车为主。
(二)黄岛区农产品流通现状 配送情况
青岛和田食品有限公司黄岛冷库2007年4月建成,位于青岛港前湾港(国际航班主码头)5公里,距火车站7公里,公路连接青岛胶州湾高速、同三高速、滨海大道、204国道等主要交通干道,为广大客户节省了大量的陆路运输费用。冷库容积1万吨,加工车间按照2006年欧盟水产品加工要求标准设计、建造标准,加工车间面积1800平方米,厂区面积16426平方米。交通便利、物流畅通、非常适合冷冻水产品,肉食品以及蔬菜的加工和储存、物流,更为进料加工及出口企业节省相当可观的运输费用。冷库的建立有力的促进了黄岛区农产品批发销售的发展。
2、产品批发市场
我区批发市场主要有两个:扒山集市场、辛安集市场。两个市场地理位置处于人员密集区域,交通便利,农产品的年交易量占整个黄岛区总交易量的50%。
三 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量大面广,其自然分布的区域性与消费需求的全国性以及国际形势是现阶段农产品物流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几个问题,它们也是黄岛区所亟需解决的困境。技术落后
农产品物流组织有多种形式,共同组织着我国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但农产品物流技术明显落后。
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方面。
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导致农产品在途时间长,运输损耗大,鲜活度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3 农产品生产物流方面。
除少量企业化生产物流量较大外,大多由个体农户生产或从事,每户承包土地不多,耕种或养殖物流量小。
农业供应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的主体方面。
主体繁多,包括供销系统、粮食系统、农业系统农产品市场及其它农业物流主体,市场秩序较乱,整体上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培育状况不容乐观。5 农产品运输、仓储及装卸方面。
运输设备和技术滞后,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特种仓库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的现象相当突出。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巷道堆垛起重机等装卸设备数量极其有限。6.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
物流资源丰富,但农产品物流相关的部门行业条块分割严重,致使资源难以整合,其结果是农产品物流企业数量供过于求,但服务质量又满足不了市场需要。7 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布局方面。农产品市场培育滞后,远不能适应当今供求质量提高的新阶段需要。具体说来,结构不合理,城乡农贸市场多,无效物流比例惊人,给城镇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造成了巨大压力;批发市场不足,生鲜连锁经营超市太少;缺乏综合服务功能,拥有储藏、加工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的市场为数不多,交易方式落后,网上成交、电子结算卡的运用仍处于试用阶段;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和布局存在着不尊重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现象,市场应有的功能难以释放。8 农产品物流需求市场方面。
农产品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但专业化物流服务理念滞后,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表示怀疑,担心产品安全,自营物流比例过高,物流非合理化状况突出,物流发展面临市场需求约束。9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产品质量低、加工及保鲜技术落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和缺乏品质检验手段及食品安全保证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10 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对“禽流感”型的公共卫生事件给农产品物流造成的影响和由此引致的“物流中止”或“逆向物流”认识不够,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四 改善农产品物流的建议分析 1 针对全国农产品问题的对策
(1)提高农民素质,增强现代物流意识。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应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2)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和便利与否,因而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发展物流业的基本要求。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3)打造现代农产品SCM模式。
农产品供应链包括从育苗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废弃物回收等所有流程,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标准化等因素影响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市场信息指导+种业公司+农业科技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食品安全认证与标准化”模式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该环节一般可分为产前物流、产中物流和产后收获物流三个阶段。“信息指导+种业公司+农业科技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是打造农产品供应链的前提,应鼓励农民成立生产协作小组,尝试实施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将区域内的农作物耕作、田间管理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存储等作业形成的物流统筹由共同机制运作,引入HACCP和ISO14000系列标准等认证,确保食品安全,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链。
(4)政府应为改善农产品物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在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并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在政策法规方面提供保障,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的进程,健全行业法规,加大管理力度,保持适度竞争,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5)协助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各种形式物流组织实体。
物流企业和组织是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的关键环节,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尽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物流组织。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进行内部各环节的整合优化,积极引进和借鉴发达地区和国外物流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充分利用运输、商业企业在市场信息、销售网络和运销经营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组建自营物流企业。这也能充分实现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各产业链结合的更加紧密。同时,扶持农村营销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和自办购销组织,推进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鼓励各组织之间的联合,运用管理和信息技术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兴办第三方物流,使其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农业的生产。(6)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
整个物流链条上,技术的创新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因此,要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在生产上要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贯穿于产前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饲养等技术规程,到产后的加工、包装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为农业产出、产后各个环节的进行做好准备。还可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加强品牌推广和扩展,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形成一批农产品的强势品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畅通。二是要提高加工、包装技术。包装除具有保护功能和促销功能外,还是连接农产品市场利润和物流成本的结合点。因此,要在农产品的精加工和包装上狠下功夫,积极采用新型的保鲜技术,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三是要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要在抓好传统销售方式革新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鼓励龙头企业或销售公司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在沿海沿边口岸设立流通加工和销售网点、对外窗口,发展代理商,建立直销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积极运用拍卖、代理等现代交易方式。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消费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网上购买的比例会逐步增加,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7)加快对农产品物流专业人员培训。
物流教育体系应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为物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物流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才能保证物流业专业人才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一些物流专业应根据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加快对农产品物流专业人员培训,建立农产品物流教育培训中心。
(8)积极开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业。
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由于本身实力较弱、市场占有率较低、筹集资金能力差,组建自营物流组织,难免会回到“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组织形式,不仅巨额固定资产投入吃不消,即使设施完备,也会因农产品季节性生产造成在产品销售淡季大量设备闲置。再加上农产品自身特殊性决定的无论其在加工业、仓储业还是运输业都有着不同于工业产品的较高要求。而且,如果企业内部信息网络不完善或者管理能力不高,还会出现部门间难协调,不利于整个企业共同利益的获得,因而应鼓励农业加工企业、仓储业和运输公司等不同的独立组织进行联合,发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在农产品仓储业、加工业、运输公司、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商等各部门之间,形成表面上是各个独立的组织实体,而实际上却是由他们联合而成的一个以信息技术作为他们的桥梁和纽带的虚拟大组织。在这个大组织中,各个成员都能够得到管理和信息的共享。由于不同合作伙伴的合作目标是降低物流有关的成本并提高整个运营系统的效率,各成员之间可以集中精力开发其专门领域的潜力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又通过合作来降低整体的成本。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达到各相关部门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解决了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的农业资金长期短缺的问题。
(9)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开发。
农业最大利润领域是加工开发环节。在此应特别注意的是农产品的开发加工要多样化:一是从空间上看除了常见的品种外,多发展“名特稀”产品;二是从时间上看,多发展反季节农产品;三是对同种产品开发出多用途,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四是对同种产品分成不同的等级以适应不同的消费档次;五是要实现农产品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形成梯次开发。如小麦的一次加工成粉,二次加工成食品,相应下角料成饲料等,从而达到农产品的增值。(10)推进农产品流通国际化。
随着中国加入,国内市场将受到国际物流集团的分割和冲击。由于国内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应利用世贸组织协议,积极促进一些有条件的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外贸企业密切协作,借助于外资从事现代物流配送,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大市场”,进一步延伸物流链,增强核心能力,从而尽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对黄岛区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建议
(1)推动全区内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区域内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方面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新途径,缩小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发展从农田到餐桌的鲜活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民收入。
(2)规整农产品流通环节。首先,建立平价超市和商店,减少中间流通费用,让农民直接进入超市,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试点;其次,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在逐步规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农产品行业在本区基本处于微利状态。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性、价值易逝性等特点,过多的流通环节,将造成农产品损耗过高;最后,出台专门政策,依托开发区的有力态势,促进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3)价钱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和使用监管,建立可追溯系统。黄岛区的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散装上市,既无包装,也无标识,更没有商标,消费者无法辨认市场销售产品质量好坏,而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很难追究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所以建立可追溯系统,配备电子交易卡十分必要,这样可以跟踪产品从哪里来,批发到哪里去了,将品种、价格等信息存入档案,如果农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4)提高消费者质量意识,将理性消费和合理维权转移给政府,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
五 报告总结
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正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需要不断的经过调研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并不断进行改善。而作为开发区的黄岛,正处于变革的风口浪尖,所以更要做好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完善的工作,改变农产品流通发展落后的面貌。
第四篇:浅析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
浅析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
【摘要】 对当前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内涵及优势、发展现状与问题及所面临的机遇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完善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 直销模式 机遇 对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取得了长期有效高速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然而近年农产品价格波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蔬菜价格就贵到最后一公里”的说法更是被很多人接受,反观国内部分有效调节蔬菜价格合理运行的省市,蔬菜直销成了人们平抑菜价的有效砝码。从国际农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来看,为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减轻消费者基础消费负担,对于已存在的新型模式的充实和改进,的确需要对流通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和优化。在我国经历了计划农业,农户农业,规模农业等重要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现期大力发展直销农业将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农产品直销的内涵特征及优势
从全球看,农产品流通主要有东亚模式,西欧模式,北美模式,它们的流通主体分别是批发市场,合作社和超市连锁店。中国属于第一种模式,流通的链条大致可以归纳为采购,运输,批发(一级批发和二级批发),零售,这样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经过不知多少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产生相应费用,最终导致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成本价,在没有提高初级生产者收入的同时,大大增加消费者支出。农产品直销模式将有效缩短流通链条,减少流通费用支出。
1.1农产品直销的内涵与特点
农产品直销是指农产品生产者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将农产品出售给消费者的营销形式。具体是指农产品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建设原料基地和进行加工,再根据超市连锁经营业态的要求进行分级,整理,包装,储运,配送,以品牌的方式进入大型批发市场,超市连锁店,直销平台等进行销售的一种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农产品直销模式是适应城市现代生活方式和新的市场消费需求的有效模式,从总体特点而言该模式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垂直综合经营体系,另外农产品直销还具备一般直销的特点:一是规模化,生产初期需要农户大规模联合集中生产一定规模与标准的农产品,规模化的特点也使得在流通体制上实现由农户分散面对消费者到由合作组织面对消费者的转变,有效提高单个农户的抗风险和议价能力。二是标准化,农产品直销整体而言是一个标准化支持的系统,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是直销模式运行的必要前提。三是专业化,专业化贯穿于直销模式的各个部分,特别体现在专业的生产过程,保证直销农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1.2农产品直销的优势
农产品直销以“照顾农民利益,惠及消费者”为理念,一方面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农民分散经营产生的风险,降低生产成本,为农民提供一种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利于消费者以合理的价格获得物美价廉放心新鲜的农产品。农产品直销模式还有利于整合农业生产资源,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特点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品牌农业战略。
2.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产品直销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最初出现是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后来逐步发展形成品牌农业,城市超市,连锁商店,社区农产品直销店等多种形式。2000年以来直销批发市场,直销连锁店,直销窗口等直销形式在我国部分省市出现,江苏发展尤为迅速,而且逐步出现农产品直销跨区跨国的新趋势。许多地方政府为解决农民增收和市民“菜篮子”问题,纷纷不失时机的制定相应政策推动农产品直销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在各省如火如荼的推行并支持农产品直销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其自身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在推行农产品直销模式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并没有形成合力,存在权属不清等问题,调控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因为相对平价的直销店利润微薄,农民与投资者经营积极性都不高,另外与传统农贸市场相比竞争压力较大,发展初期基础配备不完善,发展后劲不足;受长期消费习惯与对平价店认知不足的影响,许多市民对平价店并不买账。总之在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形成规模,所以真正参与调节物价的作用还不明显。
3.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面临的发展机遇分析
从大约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发展农产品直销,经过20余年的发展历程后,农产品由初始的订单农业向超市平价直销、批发市场直销、农产品直销店、社区直销等方式的转变。20年来,我国直销农业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迅速。这表明,我国直销农业在发展初期已经显示出了较强的优越性,直销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我国CPI尤其是食品价格指数居高不下,消费者对于食品价格尤其是蔬菜价格下降的心理需求日趋明显,为此国家大力加强对“菜篮子”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同时随着农产品产运销技术的进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增长,为农产品直销带来了发展机遇。
3.1农产品直销适应了我国政府对于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政策需求。
缩短农产品供应链,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的供应效率,实现农民“菜园子”和市民“菜篮子”短时间、高效对接,是近年来国家致力于保障民生的一项长期举措。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新方式,直销依托农业生产基地,绕开了农产品经纪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商等农产品供应链节点,通过直销店、社区直销、流动直销车等方式直接把农产品从农户送到消费者手中,较大限度的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为此国家及各地区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产品直销的措施。比如,早在2005年,国务院既颁布了《直销管理条例》,尽管不是完全针对农产品直销,却为直销规范化提供了保障。山西省提出“要拓宽菜农直销渠道。蔬菜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各地要鼓励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设立临时性蔬菜直销专区,允许菜农免费进场销售自产蔬菜。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建设一批社区平价菜市场,支持农业合作社和农民进入城市社区、街道直销蔬菜。”
3.2农产品直销适应了农民增收以及消费者对于农产品价格降低的心理诉求。
近年来,一方面广大农民“买菜难”的信息不断涌现,农民为出售“滞销”农产品竞相降价,获利无望甚至无法满足生产成本,农民苦不堪言;然而,尽管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价格便宜,农产品消费终端价格却一路走高,各城市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扬,“姜你军”“豆你玩”“蒜你狠”等新闻热词不断出现,“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如一对矛盾体应运而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产品供应链节点过多,供应链中间环节过长所致,据数据显示,在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个环节中,农民收入仅占总收益的20%-35%,而中间环却占销售收入的40%-50%。为此,通过农业基地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由于避免了中间流通环节,通过合理制定出农产品价格、对部分农产品实行特惠价格等方式,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有效减少农产品终端价格,实现农户消费者的“双赢”,有数据表明,通过直销,农产品终端价格普遍低于农贸市场、农产品店的20%以上。
3.3农产品生产、储藏、运输、信息等技术的革新使农产品跨区域、跨国界直销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农产品直销主要依托于以城市周边为主的农村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直销带动能力以及辐射能力较弱,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拥有广阔的土地,拥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农村接触信息较少,接受信息意愿较弱;交通运输状况差,运力不足;冷藏保鲜技术落后,偏远地区农户参与直销农业的程度低。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技术教育的持续投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和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为农业区域化、产业化、组织化生产提供了动力。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信息网络的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运输能力和农户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获取生产技术、资金支持、销售渠道,使农户参与到直销农业中来;农村物流体系尤其是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使得生鲜农产品远距离运输成为可能,从而为农产品跨区域跨国界直销提供了技术保障。
4.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对策探究
针对农产品直销模式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要使这种新模式得以成熟发展,仍需要各方的合力。
4.1政府搭建平台
① 实行税费优惠。政府应该对参与农产品直销的农户减免各种相关税款,对运输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品的车辆免收所有收费公路的通行费,对配送鲜活农产品进行农产品直销的货车允许日夜进程和停靠,对政府产权的物业用于农产品直销经营的实行低租金政策等。②搭建对接平台。为解决好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衔接问题,政府应发挥调控功能,为农产品直销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为产销区创造产销对接机会、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等,实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者利益的有机统一。③进行绩效考核。引入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对农产品直销进行考核验收,根据考核情况实行奖惩,从而提升农产品直销的效率,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加强对直销商的质量监管,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检验,对质量突出者予以奖励,在显著位置公示检测结果,让消费者满意放心。
4.2完善生产基地建设
①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农户应以合作社、龙头企业为平台开展直销,规范生产流程、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提高产业化程度,打造品牌效应,从而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②完善合作社、龙头企业职能。合作社和企业在推动产销直接挂钩,实施信息互通、连锁配送、拓宽农产品直销渠道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二者应明确自己的职能,首先搞好农产品的挑选、分级、包装等简单的加工工作,利用市场的调研,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将农产品迅速的推向市场。
4.3加强物流体系建设
①完善基础交通建设。在运输过程中,要坚持及时、准确、安全、经济的原则,选择最佳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从而缩短短途运输的时间,以保持农产品的鲜活度。②构建物流信息处理平台。为生产基地提供实时的信息,减少农户的产品积压时间;物流信息处理平台还能为农户提供最贴心的物流服务,最大限度降低鲜活农产品的积压、运输储存不当所带来的损失。③高端专业物流人才亟待培养。我国专业物流人才缺口大,目前的物流人才储备不能满足大市场的需求,因此应加强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有志之人投入到发展农产品物流事业中去,为我国农产品直销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含琳.论直销农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高效模式[J],甘肃理论学刊,2009,(5).[2]康振虎,康江卫.我国农产品流通直销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第五篇:漯河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定稿)
漯河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于2003年起步,经过近三、四年的努力,建成了一批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商品交易日趋活跃。农产品流通已经从以集贸市场为主转为集贸市场、超市、专卖店等并重的格局,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26个,年交易额近15亿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市场建设方面
(一)市场建设无序,规模小、层次低,缺少整体规划
农产品流通体系受产品基地规模的大小所限制,规模小、层次不高,分散而不集中,交易环境差,标准化程度十分低下,产品集散量有限,影响力小、辐射能力弱。政府缺乏必要的、有意识的引导和扶持。还缺少长远的、整体的发展规划,难以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交易市场。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有的地方市场分布过多、浪费严重,导致“有场无市”、“空壳市场”现象,有的地方市场建设不足,沿街叫卖、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服务水平低,交易手段落后
我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尚未完全从集贸市场模式中“脱胎”,基础设施差,特别是在水电、道路、储备等硬件设施投入不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信息服务等“软环境”方面则更显薄弱。大部分市场的交易场所设施简陋,辅助手段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为商户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服务。目前难以形成大的辐射和服务能力,无法承担起更大规模的商品集散作用,不仅不利于大批量和大范围的农产品交易,不利于与城市农产品超市的对接,也为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滋生提供了客观环境。
(三)市场功能不全,稳定性能较差,调控管理能力不高
由于我市农产品流通市场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规模小,层次低,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家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有相当一部分处在起步阶段,产品分级包装、保鲜、存储、检测检疫等基础功能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不高。信息服务能力弱,信息的整合和交流存在困难,各批发市场之间也缺乏信息沟通,甚至出现错误信息。加之批发市场仍是协商交易,也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和交易成本上升。政府部门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及时实施有效的调控管理,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市场管理落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
二、交易主体方面
(一)交易主体分散,交易秩序混乱,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一是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农产品市场主体群缺乏有实力的运销组织和销售代理商。仍以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居多,他们的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素质低,市场覆盖率不高。进入流通领域基本上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虽然场面壮观,成交活跃,但交易人员多,过程繁杂,交易成本高,秩序混乱,甚至经常造成恶意竞争。
二是我市农资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还缺乏有资金的企业介入。农产品各个流通环节中,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保鲜等行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整体。目前,我市约有50%以上的农产品要靠外地企业、购销大户来收购,且半数以上是由外地的车辆运销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地客商,造成各个流通环节的利润流失。
(二)经纪人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一是农村经纪人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村经纪人是由农民直接转化而来,素质参差不齐,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普遍对市场行情、政策信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市场风险的预计和抵抗风险的准备不充分。对市场信息掌握相对滞后,是目前农村经纪人队伍的“致命伤”。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上,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不少农村经纪人视野窄,经营空间不够广,仍然停留在“倒卖”初级农产品的水平,也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真正有能力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的农村经纪人寥寥无几。
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比较缓慢。组织中高水平管理人员少,内部管理混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整体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徒有虚名,没有开展活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
由农户自发组织起来的,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制约,运作困难,没有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其自身的长期良性发展十分不利,急需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扶持和引导。
三、品牌质量方面
(一)农产品名牌少、档次不高,产后加工处理能力弱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差。农业经营者品牌观念树立不牢固,不注重培育、种植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即使种植生产了优质的农产品,也不注重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保护,靠名牌产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意识不强。有些销路相当好的农产品,却没有自己的品牌,或是按照外地甚至是外省的品牌在销售。二是增值创收能力差。我市农产品的交易,基本上以原始产品和初级加工为主,大量农产品都没有进行深加工,附加值低,且由于标准化工作滞后,农产品产后处理能力差,经济效益不高。
(二)农民农产品质量意识差,食品安全观念淡漠
一是大部分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只注重和追求产量,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质差而量大的农产品价格低,收益不高,长此以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十分不利。
二是很多农民不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心上。不知道哪些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有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得不到技术人员的指导,一药多用现象普遍。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打过农药的蔬菜未过休药期即采摘上市销售,部分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不少小散种植地和养殖地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源,给我市食品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三、几点建议
农业和食品工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市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建设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譬如筹建中国生猪期货市场、无公害食品批发市场等等。以市场促发展,以市场带动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市国民经济走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做好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这个大文章,我们认为应着力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入手:
(一)加强市场建设规划,在完善服务、上规模上下功夫
一要完善建设规划。市政府应对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加强政策的指导和服务。各级政府要把抓农产品流通作为农业增值的“第一车间”和农业产业化的先导工程来抓,作为服务农民的主要工作来抓。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市各类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的格局和要求,找准在全国的定位,科学规划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要改善基础设施。政府要把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纳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制订有关优惠政策,吸收外来资金投入,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整合、改造和完善,逐步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备、交易规范、辐射面广、信誉度高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带动我市整个农产品市场网络的提档升级。
三要推广先进模式。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分级分类和规格的包装,与配送和连销经营等现代流通业对接。开展期货交易,农产品拍卖制和电子商务等试点工作,以此来带动我市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升级。
四要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现有农业信息资源,依托我市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信息采集、发布渠道,健全制度,加强信息预测分析,为活跃市场,改善市场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五要落实检验检测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尽快建立我市农(兽)药检测网络,对食用农产品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当前,蔬菜产品主要解决高毒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水果解决农药残留和生长激素问题,畜产品解决“瘦肉精”和疫病问题,水产品产品解决污染问题。推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察,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要加强管理和服务。管理和服务是市场建设的软环境,要加强对入市商贩的教育,做到文明交易,公平交易,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同时执法人员要文明执法,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为我市农产品市场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多渠道培育主体,在繁荣市场、增强影响力上下功夫
一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政府要引导双汇、汇通、龙云等龙头积极主动参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要在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带动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共同开发建设我市农产品市场,要在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唱主角”。
二要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我市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各有关部门应适当放宽条件,简化手续,减免费用,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登记提供便利。要引导金融部门积极安排贷款,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要组织好各种管理人员的培训,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养高水平的管理操作人员。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能够高起点、快速良性的进入到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来。
三要继续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继续抓好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经纪人整体素质,并由他们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减少“散户”数量,解决好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尽量降低交易成本,逐步提高交易效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三)实施名优战略,在标准化生产、形成优势上下功夫
一是要采取措施,加强对现有名牌产品的保护。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地区“名牌”已是各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树立地区“名牌”不仅仅是对企业带带来商机和效益,对一个地区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但由于企业的规模、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发展起来,建议政府在加大对地区“名牌”产品的保护、扶持上进一步加大措施,以促进其迅速发展壮大,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要引导鼓励,加强对潜在名牌产品的开发。通过资产、契约、产销等联结方式,对市内相关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组建集产、加、销为一体,跨所有制、跨行业的股份制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产品研发、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提供足够支持,在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充分发挥其上联市场、下带基地的龙头作用。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相依相存,相互促进。同时它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把握发展的时机,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